剧照

玉女风流 剧照 NO.1玉女风流 剧照 NO.2玉女风流 剧照 NO.3玉女风流 剧照 NO.4玉女风流 剧照 NO.5玉女风流 剧照 NO.6玉女风流 剧照 NO.13玉女风流 剧照 NO.14玉女风流 剧照 NO.15玉女风流 剧照 NO.16玉女风流 剧照 NO.17玉女风流 剧照 NO.18玉女风流 剧照 NO.19玉女风流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2 11:39

详细剧情

  麦克纳马拉(詹姆斯·贾克内 James Cagney 饰)是可口可乐公司西德分部的总经理,长久以来,他默默地为公司辛勤工作,业绩屡创新高,是上司眼中的红人,亦是最有希望获得晋升的职员。某日,上司致电麦克纳马拉,告知他自己的女儿斯嘉丽(帕梅拉·蒂芬 Pamela Tiffin 饰)即将前往西德游玩,希望麦克纳马拉能够成为她的监护人。  然而,让麦克纳马拉没有想到的是,斯嘉丽尽管年纪轻轻,个性却极其热情奔放,来西德没多久,便同一位名叫奥托(豪斯特·巴奇霍兹 Horst Buchholz 饰)的男子坠入了爱河,他们不仅结了婚,斯嘉丽的腹中甚至还有了奥托的骨肉,更糟糕的是,奥托来自于东德,是一位根正苗红的社会主义者,鄙视资本主义的一切。就在这个节骨眼上,麦克纳马拉得知上司很快就要前往西德接他的女儿。

 长篇影评

 1 ) 关于影片的二三事

一 其它电影的影子

1 James Cagney扮演的男主人公可口可乐西柏林分公司经理麦克拉马拉曾试图把手中的半边水果扔到东德小子otto脸上,这一幕显然是在对 James Cagney本人于1931年主演的经典强盗片《The Public Enmemy》致敬,不同的是,在那部片子里, Cagney真的把半拉葡萄摔到他女朋友的脸上去了。

2 “Mother of mercy, is this the end of Rico?(仁慈的圣母啊,难道这是小凯撒的末日?)”,James Cagney在得知上司的女儿怀孕了之后,脱口而出的一句话。又是致敬。这句话的原出处是另一位最伟大的强盗片明星Edward G. Robinson主演的经典强盗片《Little Caeser 》(小凯撒)。

3 "Yes, We Have No Bananas", James Cagney与三位苏联代表在Grand Hotel聚会时,饭店乐队所唱的歌曲。比利怀尔德显然很喜欢这首歌所具有的幽默感,因为《Sabrina》(龙凤配)里,亨弗莱鲍嘉在游艇上用他的便携式唱片机泡赫本时,放的也是这首歌。

4 "I wish I were in hell with my back broken" , James Cagney在电影中的一句台词,比利怀尔德显然也很中意这句话,他让亨弗莱鲍嘉在《Sabrina》(龙凤配)里说了同样的话。

5 还是围绕James Cagney做的文章,他曾于1942年主演了一部叫做《Yankee Doodle Dandy》(胜利之歌)的歌舞片,并因此片荣获奥斯卡最佳男主角。该片描述了百老汇音乐家George M. Cohan的生平,这位音乐家曾创作名曲“Yankee Doodle Boy” ,而James Cagney用来陷害otto的布谷鸟时钟用来报时的歌正是这首歌。

6 《Grand Hotel》(大饭店),James Cagney与三位苏联代表在东柏林聚会的场所。

7 《The Last laugh》(最卑贱的人),影片中那个在高级饭店里扫厕所的没落贵族让人想起强宁斯在《The Last Laugh》里的角色。

8 《Gone with the Wind》,麦克拉马拉夫人跟James Cagney打电话报告上司女儿斯嘉丽失踪了,James Cagney恼怒地问,那她去哪儿了?麦克拉马拉夫人答曰:我怎么知道,消逝在风中了吧。(Gone with the wind)

9 《La Dolce Vita》,James Cagney在试图把otto打造成伪贵族时,otto气愤地大叫:“这算什么,La Dolce Vita(甜蜜生活)吗?”

10 ” OTTO,这个名字不管是顺着念还是倒着念,发音都一样。“比利老头是在故意开同样从欧洲流亡至好莱坞的Otto Preminger的玩笑吗?

二 关于Frank Sinatra

1 "Ring a Ding Ding" ,流行歌王Frank Sinatra的名曲,这句比利怀尔德爱用的拟声台词含义模糊而灵活,多用来表达一种男女相悦的欢愉和放纵,来自苏联的三个代表在看到James Cagney性感金发秘书时,就用"Ring a Ding Ding"来表达那猥琐的欢喜。《The Apartment》(公寓春光)里,Shirley MacLaine也半含讽刺地哼起“Ring a Ding Ding”,当影片最后舍尔爵克暗示她要去亚特兰大开房时。

2 “The hell with Frank Sinatra” ,James Cagney说“To hell with the revolution and to hell with Khrushchev! (革命见鬼,赫鲁晓夫见鬼)” ,Otto情急之下只好说,Frank Sinatra见鬼去吧。比利老头,您这是在骂人家,还是在夸人家呢。

三 关于可乐这个事儿

1 为什么要拍摄一部以可口可乐公司为背景的电影呢,部分原因是当比利怀尔德还在派拉蒙的时候,他常与派拉蒙公司一位名叫Y. Frank Freeman的监制发生冲突,而这名监制来自乔治亚州,爱和人吹嘘他握有许多可口可乐公司的股票,这给了比利怀尔德部分灵感。

2 当然,比利怀尔德自己于1974年接受采访时的说法是这样的,“I just think Coca-Cola to be funny. And when I drink it, it seems even funnier to me.”

3 琼克劳馥在影片拍摄时曾致电比利怀尔德,抗议他拍摄一部给可口可乐公司做广告的电影,琼克劳馥本人当时是百事可乐公司董事会成员。因此,为了平衡,比利怀尔德把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给了百事可乐,James Cagney从自动贩售机里买了四瓶可口可乐,而最后出来的一瓶却是百事。

四 关于柏林墙

影片有大量穿越东西德的镜头,在柏林墙建成之前,勃兰登堡门是影片里隔开东西德的标志。而于1961年8月13号夜里火速建成的柏林墙正好穿过勃兰登堡门,于第二天早上发现这一事实的摄制组只好转战慕尼黑,利用Bavaria Film Studios的停车场搭建了一个低矮版本的勃兰登堡门,补拍了剩余的穿越镜头。

 2 ) 一个女婿的诞生?一个屌丝的逆袭?

很奇怪,这为啥起名叫《玉女风流》,这压根片子里的斯嘉丽没有任何的关系,本片从头到尾都不是说斯嘉丽,从来都不是,连她的丈夫都不是。个人感觉从头到尾都是在说那个迈克,就是那个可口可乐的经理。

故事一开始,讲了东西柏林期间,西柏林有一名可口可乐公司的总经理,算是生活幸福吧。收到了来自上级的一个请求,说他的女儿想来西柏林待两个星期。他本来想要在上级面前邀功,就承诺了接待两个星期,结果来了一个是单纯的问题女孩。好在都还招待的不错,结果她呆了两个月。有一天女孩失踪了,后来才知道,跑到了东柏林,还和一个热血青年结婚了。迈克好不容易搞定拆散了他们,结果发现女孩怀孕了,不得不把男青年弄回来。趁着上司来之前,安排他们婚事,还要给这个一无所有的男青年各种包装,从衣服到礼仪,像极了屌丝娶了富二代的逆袭故事。终于蒙混过关了。

故事还是很有趣的,尤其是对某些狂热分子的讽刺,这种黑白的电影能拍出这样的效果,还是值得大家去看,虽然不太可能去电影院了。

 3 ) 政治喜剧,不愧是你

感觉最近把比利·怀尔德老爷子的经典片子都看了个遍,今天这个依旧是喜剧,应该说是政治戏剧。比之前那几部要稍微严肃一点,大概主要是因为背景设定的原因吧。

  但是大家也不用担心,风格依然诙谐幽默。也可能是带有一点政治色彩,反而多了一些黑色幽默的感觉在里头。

  💡剧本依然很神,编剧依然牛逼。这样的设定,讲真,是很大胆的。就是又荒诞可是看的时候又合情合理。毕竟爱情无国界嘛。

  💡里面有好多场景真的很搞笑。“资本主义就是月光下的死鲱鱼”;小蜜热舞赫鲁晓夫的画像掉落斯大林画像出现。这样滑稽的场景真的只有在看的时候才能感受到,就那么一秒钟都能让人大笑。

  💡整部片的节奏也是很快的,你很难想短短一个下午可以密集地塞满这么多事,穿插众多人物,而且越往后,事情推进的速度越快。假如你再调个倍速,简直可以当卓别林戏剧来看了。哈哈哈哈

  💡剧情的起承转合随着政治关系的改变而改变。里面的梗也很多,包袱也很多。加上演员们的演技,丝毫不做作地呈现出来。

  ❤如果你喜欢戏剧的话,真的很推荐大家一次性多看几部比利·怀尔德的电影。谁说黑白片不好看的!!!分分钟惊艳你!!!

 4 ) 比利的编剧之才

有人说这部电影每一句台词都能让她高潮。 我也承认,从没有一部电影能够做到每一句对话都是个梗,90分钟的笑料能够抵得上老友记全集。 况且,每一个幽默都丝丝入扣,服务于剧情,不生硬,不唐突,恰到好处,极尽机巧。 原本是冲着标题党点开了这部影片,期待它会香艳更胜《七年之痒》,没想到观影过程中比利·怀尔德以其惊人的才气迷醉了我,让我觉得它能够杰出更比9.6分的《控方证人》 于是乎怀着跪拜的激动心情想要了解比利怀尔德这个人。 “比利·怀尔德作为最著名的编剧型导演,坚称电影“有作者”论,认为导演过程的主体部分应当在剧作中完成”——来源:《巴黎评论》(the Paris Review,美国的文学杂志) 全片用了相当于快进1.5倍语速的对话来呈现。英文片名一二三的意思,片尾略有点题,就是类似军队中行军一二三的口号,一二三走起,形容行动力强,节奏快。当然每一个观众都可以另外理解很多很多,数字可以无限发散,类似电影《一一》最简单亦是最复杂。 因为无法用语言描述我对它的喜爱,所以从头到尾流水账记一遍。 片头曲是《麦兜》车车车车 车车车车 冲向你爸爸的原版,应该是麦兜致敬后面的汽车追逐戏,此为源头出处。 勃兰登堡门在影片中存在的形式感象征着不只是冷战下的两种主义,还是两种阶级,两种性别,有点中国人阴阳生万物的意思在里面。一,比利更多的代表主流西方观念,视左翼激进人群皆为唯恐天下不乱的粗鲁氓流,因此Horst Buchholz这种演惯了强盗的人来演无脑激进dangyuan,呲牙咧嘴想要推翻旧秩序,建设新世界的屌丝心态,生动到可以让我联想出生活中,网络上的太多人的脸谱。 换面接下来是东德门外举着赫鲁晓夫卡斯特罗毛xx头像的游行,游行中放飞的气球中,疑似有避孕套夹杂其间,与后面可口可乐老板千金怀孕相照应。同时气球也是后面性感美女双峰的象征,比利开了个玩笑,都是谈不上高雅,却也不低俗的性暗示。 男主名字麦克纳马拉,与冷战时期的美国国防部长同名,显然不会是偶然。其职位在可口可乐公司也类似一个处于事业低谷,能力卓越,期待抓住一切机会爬升的角色。整个办公室员工工作面貌保留了前纳粹党卫军的遗风,这一点暂时看不出讽刺的点是什么。 最初一段跟他的跟班施莱默(跟德国表现主义舞蹈大师奥斯卡·施莱默不知是否有联系?)的对话,一,可乐瓶到东德就回收不来,是个伏笔,后面会解答。二,施莱默自称是柏林开地铁的,不知上面一切情况,撇开于盖世太保(党卫军)的关系,也是伏笔。其余对话,纯粹为了有趣而生。 凹凸有致的金发女秘书,一颦一笑,都神似Mad Men里面的女秘书,可能是那个年代的秘书经典形象。 接下来,不遗余力的把社。会。主。义阵营黑出翔。三个俄国人过来谈可口可乐的合作,希望得到配方。关于配方的话题,可以理解为对军事机密的谍战讽刺,苏联得到,中国就会立刻搞到手?古巴假雪茄交易对应的是苏联假火箭。火箭失败两个按钮,一个炸火箭一个炸专家。还有党支部式的开会形式。机智而传神。 最高潮的段落是秘书热舞那段。赫鲁晓夫的画像落下,露出斯大林,嘲讽的潜台词,纵然两者不和,后来者几乎全盘否定了前者,但是其统治方式可谓换汤不换药。光头卧底探员亮明身份,美色当前公然反水同流合污,一大笑点。当然全篇笑点最足的是,胖子担忧叛国后,老婆,丈母娘,统统枪毙,逐渐灵光闪现,转化为一张笑脸,毕竟人生四十,三大喜。最后胖子出卖了另外两个朋友,投靠西方阵营,功夫不负有心人,挖走了性感秘书。 比利讽刺社。会。主。义大规模造人,集体化生产的经典台词:别让一个女人9个月产一个婴儿,而是让9个女人1个月生产一个婴儿。 再随后,麦克纳马拉开始改造毛脚女婿,一气呵成井井有条正定自若的准备好一整套天衣无缝的计划,正是主角魅力领袖魅力爆棚的时刻。麦克纳马拉夫人同样是能力过人,处处闪耀与其丈夫匹配的智慧。保持了女性尊严,最终夫妻和好,家庭也圆满。也传达了比利“家庭最重要”的观念。其所言,讽刺比喻老公外遇的马歇尔计划,即欧洲复兴计划,美国的产能转移计划。 在汽车里带上中意的圆顶帽子(加上可口可乐,合称糖衣炮弹)的瞬间,女婿应该是从内心里接受了西方世界的审美,以及它的价值观,迅速腐化,今入了角色。同样,暴发户美国人,对于贵族的欧洲文化,居然行了跪拜之礼。可见比利不分敌我,全盘讽刺。对于全世界全人类一同讽刺,除了泰姬陵,莎士比亚,人类没有希望,我总是无端的喜欢这种悲观态度。也可见其政治立场也并非十分鲜明。这并不是一部为政治服务的喜剧那么简单。 最后,有着媲美《控方证人》的结尾大转折。我甚至自作多情的觉得,这位风流玉女,最后些许爱上了能力过人的麦克纳马拉,口味从歌手,摇滚明星,革。命分子,转化为智慧型成功人士,对她的身份角色来说,是回归也是成熟的转化。

 5 ) 真的是最好看的冷战政治喜剧了

Billy Wilder导演的片子种类非常丰富,大家熟知的《控方证人》可称为最经典的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改编电影;还有《日落大道》,开创了好莱坞式自我批判的先河;《热情如火》中,不仅有玛丽莲梦露的史上最惹人喜爱的“无脑拜金女”,还有杰克莱蒙和托尼柯蒂斯的完全压过梦露的反串表演;其他如军队间谍片《倒扣的王牌》和生活讽刺片《桃色公寓》等都非常精彩,使得这部《玉女风流》成为Billy Wilder作品序列中较容易被忽视的电影。万能的豆瓣把这部片打了这么高分,才使得某天吸引了我的注意力,看完之后真有如饮美酒,快哉快哉的余香满口之感。这么好的作品迅速勾起了我的写作欲,真心希望能够将本片推荐给更多的中国观众,不能被这个very奇怪的中文片名给欺骗了。

本片是一部政治“轻”喜剧。 整个剧情较为简单,詹姆斯卡格尼饰演的万恶资本家麦克纳马拉(btw好感慨当年“年轻娇媚”反串女人的卡格尼竟沦落到了出演大腹便便的经理的地步)——可口可乐在西柏林的负责人,为了在美国亚特兰大的可口可乐总裁那里留一个好印象(想要升迁到可口可乐欧洲部总裁),接待了由帕梅拉蒂芬饰演的可口可乐总裁的女儿。这个无知无畏的富家女在欧洲旅行中已经惹出了无数的麻烦,这使得麦克纳马拉非常头疼。但是令人欣慰的是,两个月过去了,麦克纳马拉觉得这个富家女就是白天去去剧院图书馆,并没有给人惹出多大麻烦。正当离这个富家女回美国的日子不远的某天晚上,这个富家女彻夜未归。与此同时,远在美国的总裁夫妇计划亲自来柏林接女儿回去,他们直接坐飞机,第二天就到,这可急坏了麦克纳马拉。他发动了所有人去寻找,谁知富家女自己出现了,还带了一个东柏林的年轻人(霍斯特布赫霍尔茨饰),并宣称已经和这位年轻人结婚而且要随他一起去莫斯科,富家女是回来取行李的。原来富家女每晚都悄悄溜到东柏林去,在东柏林见到了这位社会主义国家的年轻人并与其约会。麦克纳马拉瞬间就崩溃了,因为富家女的老爹,也就是他的上司,是一个典型的美国保守派,对共产主义那是非常的敌视,要是被他发现了那这个看护女儿不利的罪过可要让他吃不了兜着走了。好在麦克纳马拉够机智,他以送给东柏林年轻人结婚礼物为名送个了他一个被东柏林视为反动的美国产时钟,还给年轻人的摩托车后面绑了一个写有反动标语的气球。这个年轻人因此被抓而无法与富家女碰面。正当麦克纳马拉觉得这个麻烦终于过去时,富家女听闻年轻人被抓而晕倒了,麦克纳马拉请大夫来诊治时居然发现了一个更加惊人的事实——富家女怀孕了。这下麦克纳马拉的计划要完全推倒重来了。接下来麦克纳马拉一边通过各种关系把已经打入大牢的东柏林年轻人救出来,一边想办法给这位年轻人重新包装一下。通过最初认识的几个苏联商贸官和自己的风流秘书,麦克纳马拉成功将年轻人从东柏林救出来;并且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将这个东柏林的年轻人打造成了一个拥有贵族名号的可口可乐公司中层管理者。这一段简直就是开了2倍速的感觉,一片闹哄哄但都在麦克纳马拉的把控之中。到最后,这位已经被资本主义腐化的年轻人不仅迅速适应了资本主义的腐朽生活,还获得了未来岳父的赏识,顺带抢走了麦克纳马拉的可口可乐欧洲区负责人的职务。在这番忙碌中,麦克纳马拉妻子非常不满他天天投身工作而选择带着孩子们回美国。不过电影的结尾还是很温馨的,麦克纳马拉虽然没有获得欧洲区负责人的职务,但被调回美国,正好与赌气准备乘飞机回美国的妻儿相见,也是成就了这个美满的小家庭。

政治讽刺剧,通片免不了各种对冷战双方的各种揶揄,当然可能嘲弄社会主义阵营的地方更多些。很多评论盛赞这部教科书般的剧本。这部片子与Billy Wilder早期参与刘别谦的《尼诺契卡》相比,剧情更加流畅自然,各种段子抖得更加熟练。有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比如苏联商贸委员会的人想到背叛国家的话,自己的家人就要被处决,但转念一想,自己的家人就是妻子丈母娘小姨子小舅子等等,就觉得叛变挺好的;还有麦克纳马拉的秘书其实是纳粹时期的党卫队成员,改不了应答时发出的立正声音;东柏林秘密警察在审讯年轻人时放的都是美国歌曲,这让年轻人受不了而屈服;无处不在的美国对于在导弹和卫星技术落后的自我嘲讽;还有为什么苏联不会选出一个像美国那样失败的总统,因为他们没有选举(maybe we made the mistakes(about the vote);scarlet:that couldn't happen in russia;Mac:they don't make mistakes?;scarlet:they don't vote)。看到这些段落,都会让处于社会主义国家的我们会心一笑。关于剧本的研究,已经有好多论文在探讨了,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最后,当然是希望有更多的人都能看到这部Billy的杰作啦。

 6 ) 你还记得Ninotchka么

三个苏联经贸部专员,色咪咪又故作正经的来到资本主义国家代表面前。

这不就是异国鸳鸯的再现么。异国鸳鸯有3个编剧,但是现在看来,写政治讽刺的活儿大概是比利干的。

还有Otto在卡格尼办公室那段关于资本主义的演讲,与Garbo在异国鸳鸯里的表现何尝不是如出一辙?

比利善于写这样的line,比如这段:
苏联特派员:我们跟古巴签了协议,用雪茄换我们的导弹。
卡格尼:你们上当了,这古巴的雪茄是劣质品。
苏联特派员:不要紧,给他们的导弹也是劣质品。

比利是我心目中好莱坞最好的编剧,没有之一。但是很难精确分析出他编剧的特点,他的十大准则,都是一些基本东西,优秀的编剧也能掌握个七八分。不过从比较玉女风流和异国鸳鸯,再回头看玉女风流里的台词,可以感觉到一些模糊的点,哪些是比利想出来的,哪些是IAL的。像夫人在机场拿起一只菊花伪装话筒,这个我觉得IAL的可能性大于比利,而夫人那句好吧我的元首,则更像是比利的。

比利讲笑话喜欢用铺梗,容易出现对比或者排比,卡格尼那句“do me a favor please, bury us, but do not marry us”,就像to be or not to be里面“我爱我的国家和我的拖鞋”,这大概是我琢磨的比利台词的一个特点。比利虽然30大几了才开始学英语,而且他的英语一直带有极为严重口音,其发音是全好莱坞最难懂的,但是他似乎非常善于掌握押韵,掌握语言里一些有趣的相似点,比如bury和marry,

还有类似的:

Mac夫人:maybe we made the mistakes(about the vote)
scarlet:that couldn't happen in russia
Mac夫人:they don't make mistakes?
scarlet:they don't vote

这两个they don't通过转折递进制造笑果,也是典型的比利笑点。

这个戏里还是能看到刘别谦的影子,基本上,比利的喜剧都有刘别谦的影子,film-noir的话则是斯特劳亨。这部戏里,一个工作人员在墙上画销量上升的直线,这是默片遗风,比利没有拍过默片,但是他见过刘别谦怎么拍戏。比利虽然说学不到,但还是学到一些皮毛的,这已经很了不起了。

返回头说比利的喜剧,比利的喜剧和刘别谦的喜剧最大不同在于什么?在于比利是有鲜明立场的,他不是一个允许事情在镜头前发生的导演,他是允许某些事情在镜头前发生的导演。基本上他对政治的态度是最明白的,关于柏林他就拍了几部戏,在控方证人里还有一个来自德国的女人。他是不原谅这段历史的,他直面其残酷,因为他从中感到了极大的痛,父亲和继父死在集中营。地理上讲,他又是一个波兰人,无法原谅苏联人对这块土地的蹂躏。但是比利跟刘别谦学会了用笑来做武器,只是他的武器更锋利。

总有一些观点,对cynical这个词滥用,非要把刘别谦和比利归纳为犬儒。我们在使用犬儒这个词的时候,一定要搞清楚这个词到底说的是什么意思。

犬儒cynicism,来自希腊,有一个学派叫Cynics,这群人的哲学主张是live a life of virtue in agreement with nature,所以拒绝所有conventional的东西,比如财富、权利、荣誉以及社会地位等等,从这个角度说,这群人是道家,主张的东西跟庄子没啥区别。

过了两千年,这个犬儒的提法变质了,不同的人有了不同的解释,王尔德说它意味着A man who knows the price of everything and the value of nothing,而乔治奥威尔认为犬儒是对宗教狂热的否定,是一种不可知论。但总体来说,犬儒的含义是对社会价值和道德观的不信任,是一种彻头彻尾的玩世不恭,而不是有所保留的。

我们看看刘别谦,刘别谦玩世不恭么?有一点,但那是Jewish legacy,而不是cynicism,刘别谦不是彻底的,他是有所坚持的,有所保留的,是有信仰的,而不是否定一切的,他是有道德劝化的,而不是破除所有的守则的。

比利,在cynical的程度上比刘别谦稍微强一些,其原因在于生活经历,他出身并不高贵,早年做过新闻记者,来美国的时候住在女厕所隔壁,他苦过,难过,经历过亲人逝去的痛,经历过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经历过一文不名,他对社会的态度自然不是高高在上的,他对好莱坞的态度也不是乐在其中的。但是比利只能说是一个边缘的insider,而不是一个彻底的outsider,他还是这个系统里的,还是这个系统调教出来的,尽管他调皮,他嘲笑很多事情,从一开始他就嘲笑,但是他也有所本,不是蔑视一切的,尽管我们很难找到他的出发点,找到他坚持的东西,但并不意味着它们不存在。

我不认为有真正cynical的导演,如果有,早期的赫尔佐格可以算一个。本身来说,德国人是过于复杂的,辜鸿铭说他们深刻、广阔,但不单纯,而美国人则是广阔、单纯但不深刻,所以当不单纯的德国人来到不深刻的美国,就会产生我们看到的这些东西。总体来说,那是一种潜意识里的焦虑感,刘别谦和比利只是焦虑感程度不同罢了。

 7 ) 历史喜剧

《玉女风流》,这部1961年的好莱坞电影不是在讲玉女,也不怎么风流,演绎的却是四个字牵扯出的大事件。 有多大呢? 冷战,意识形态,阶级对立,民族对立,国家对立,政治对抗,文化对抗,经济对抗,共产主义,资本主义,法西斯主义,自由主义,官僚主义,犬儒主义,权力意识,贵族意识,平等意识,还有远大理想,个人钻营,阴谋与交易,背叛与忠诚,色欲和爱情。 你说这么多内容怎么可能在一部片子里体现呢?那得乱成啥样? 还别说,它就能,而且不乱,而且很好看。 因为它是喜剧。 也只有喜剧才能。 节奏快得要命的喜剧,台词密集,段子一个接一个,爆梗频出,建议以0.5倍速观看此片。 否则跟不上,看到最后我都被高强度高密度的信息轰炸得透不过气来,明显感觉体力不支,想笑都来不及了。 有评论说得好:也许是几十年后的我们并没有进化出更快的思维和反应能力。 通过这部电影进行测验,我们可能还退化了。 影片最大的梗是免费为可口可乐做了个大广告,主角指名道姓是可口可乐公司的人,故事背景也是这个公司的“家事”,这在大片一个几秒钟的小植入企业就得赞助无数真金白银的当今是无法想象的,可见当时的商业环境还是相对“宽松”的,知识产权也没被重视到一定程度,也从侧面说明了可口可乐的深入人心和巨大影响力,与其说是一个品牌,不如说它是美国文化的一部分。 一点都不夸张,片子里可乐的重要程度堪比核弹,成了唯一能够打破冷战铁幕的武器,在对面,资本主义的一切都可以摒弃,可乐却能畅通无阻,片中主人公的身份就是大德国区的经理,东西德市场一手抓,还梦想着占领苏联老大哥的市场;一回事儿,临时去东德办事,没带通行证,送一箱可乐给站岗的警察就能解决问题。 当然,可乐也只是故事的线头,主线是一大串关于意识形态与东西方对立的嘲讽。 其嘲讽的对象主要是社会主义阵营,作者站在西方看东方,嘲讽明显带有倾向性,偏见根深蒂固,丑化起来也毫无顾忌,如果你有政见洁癖,或许会不舒服,尽管有些桥段并非空穴来风,史实摆在那。 傲慢来自于彼时创作者所在的美国强大的物质繁荣以及自由的文化氛围,毕竟人家有可乐你没可乐,人家啥都敢往电影里装,你敢吗? 何况对自己也不少下狠手,处处透露着文化自信的同时,该批判的也批判,比如企业内部的官僚主义和犬儒主义,为满足个人欲望的不择手段;拜金主义和消费主义,用钱摆平一切;也借对方之口批判资本主义膨胀后的堕落和虚伪。 甚至揪住德国人的小辫子不放,时不时地让他们重温一下法西斯主义,教训一下纳粹,到了最后还不忘嘲笑一下他们没落的旧式贵族。 看完这部电影我有复习了一堂历史课的感觉。 还值得记录的是:柏林墙是在这部影片拍摄期间建立起来的。 你不得不佩服创作者的敏锐和勇气。 第一次知道了能将剧本打造得出神入化的电影大师比利·怀尔德。 好的,又有好电影看了。

 短评

像可口可乐汽水般咕噜咕噜往外冒泡的电影

5分钟前
  • 丁一
  • 推荐

看上一百遍都不厌倦!剧本安排得巧妙到极点,善用“时间”这一元素制造张力,简直是超教科书的级别(比《生死时速》巧妙得多了,因为代表时间的钟,也是重要的道具)。几无闲笔,比利·怀尔德的功力真是已入化境!可惜拿开苏维埃和东西德玩笑开得太过火,国内估计应该是不会放的。

9分钟前
  • T3的小喇叭
  • 力荐

对白密集有如乱枪扫射,但居然枪枪命中目标。男主有如旋风般游走在东西柏林的各大势力之间,用阶级化的思维模式把两大阵营轮流pia到脸肿。能写出这样的剧本真是太有才了,好几个地方笑成植物人~!!!

11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台词稠密,鱼贯而出,笑点俯拾皆是,近两个小时接连不断的揶揄轰炸,恐怕周星驰的九品芝麻官也达不到这样的肺活量。只不过,电影的意识形态过于露骨,共产者难道都是人猿泰山?不过回归家庭的结尾还是让这场荒唐的闹剧,流露出一丝难得的温暖。

15分钟前
  • 小马.王
  • 还行

一直认为,比利怀尔德的最高成就不是喜剧,而是黑片(双倍赔偿、日落大道、倒扣的王牌)和带有喜剧色彩的剧情剧(公寓春光、控方证人)。因为黑色性格与愤世嫉俗正好是一对孪生兄弟;而剧情剧则能够充分施展其封闭叙事圣手的所有功力。但在纯喜剧范畴内:一、怀尔德的愤世嫉俗,在成为一种风格的同时,却破坏了构成幽默的一个必要条件(虽然不是唯一的):让观众觉得他们比剧中人更高明。愤世者常以居高临下或冷眼旁观的姿态去看待世间万物,他们往往过于冷漠而不够可爱。反观刘别谦电影中的角色,普遍具有一种自嘲特质。即使剧情要求非抖机灵不可,也必须要放低身段才行。所以莫里斯·谢瓦利艾才以……https://www.douban.com/note/101134830/

16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剧本确实神,就是闹,不是我的菜。两方阵营因意识形态的对立而引起的种种情境。卡格尼周旋在不同意识形态间,对白又多又快,密不透风。

21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资本主义就是月光下的死鲱鱼”;小蜜热舞赫鲁晓夫的画像掉落斯大林画像出现,开俄国改装车最后车毁人伤;还有对纳粹、冷战的吐槽;近乎完美的台词功底,给人一镜到底的畅快感,感觉机关枪朝自己开了100多分钟;主角们在意识形态的碰撞下周旋掩盖,讽刺意味极高;最后一幕,竟有一丝丝小伤感。

22分钟前
  • Derridager
  • 力荐

勉强四分。怀尔德是黄金时代的尊严,剧本啊导演掌控啊各环节的细节配合啊好的让人害怕。你看他什么都讽刺但最后还是落在解甲归田的人性温存上,这就是美国行业上的王道。以可口可乐在东西柏林分治前期的拓展为背景,塞进了商场悍将、苏俄莽官、东德愤青、西德纳粹、无脑千金等各路角色的政治癫笑话集合

26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推荐

比利怀尔德的功力太强了,同时讽刺资本/共产两大政治体制,剧本太强劲了,一曲Sabre Dance爆发一切疯狂力量,荒诞到难以直视,机关枪般的语速和时不时出现的笑点使本片的节奏一直保持高速运转,完美到不给五星都不好意思!

30分钟前
  • TWY
  • 力荐

节奏利朗快捷的一部喜剧电影,从开始就像是打开而止不住的机关枪一样,闪光而逗人的台词,接连而出的幽默,让观众从一开始就让人跟着电影节奏开始嗨,当然还有美国和俄国在冷战时期的对立,也被狠狠恶搞了一次,这都是后话

32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笑惨了... BW拍的这些黑色真太牛逼了

34分钟前
  • sasasasa
  • 力荐

那叫一个酣畅!向比利致敬,顺便还有刘别谦

35分钟前
  • 上林苑
  • 力荐

社会主义好青年被活生生改造成了资本主义富二代。。。这么个讽刺法也是没人能超过比利怀尔德的了…讽刺了这么多最后还黑了百事。。。一定是可口可乐赞助拍的【雾

40分钟前
  • 水英俊
  • 推荐

勿被垃圾港译名误导,此乃政治喜剧片的神作,观众如果没有对政治及1961年的历史背景有足够了解的话,是无法品味其中幽默元素的。编写剧本的作者必定是一位重视家庭价值、笃信上帝、坚信自由与正义、与邪恶拒绝妥协的福音派共和党人。

44分钟前
  • 原教旨托利党人
  • 力荐

只能说,巅峰期比利的台词和剧作水准强大到可怕。神啊,再赐给人间一个比利怀尔德吧,这个到处是笑不出来喜剧的世界需要他。

45分钟前
  • Obtson
  • 力荐

可能是比利·怀尔德最好的喜剧片,反正我认为该片比《热情如火》要出色。一部轻松、愉快的喜剧片,却承载了如此之多的内涵,冷战、阶级、金权本色、资本主义、共产思维……经典桥段俯拾皆是,玉言金句遍及全片,绝对是讽刺、幽默喜剧的巅峰之作。

47分钟前
  • Clyde
  • 力荐

看完好快乐呀噜

48分钟前
  • 文淇
  • 推荐

前有怀德,后有谁敢说自己会写剧本!!!

49分钟前
  • 白日美人_S
  • 力荐

叽叽喳喳闹得不行,看你们吹这片吹得挺过的,我就不多说了。

53分钟前
  • 希尼莫
  • 还行

9/10。老经理费九牛二虎之力,摩托排气管背后“俄国滚蛋”气球和美国礼物把一个二逼热血青年变成间谍,东德警察审讯用发条橙式音乐折磨,又施美人计换回青年,苏联代表精虫上脑学赫鲁晓夫脱鞋拍桌,洗脑、打点门面、领结婚证和抵消绯闻忙里忙外,提拔回乡之际买可乐滚出百事。脑洞极大,吐槽火力甚猛。

56分钟前
  • 火娃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