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德家一夜

爱情片法国1969

主演:让-路易·特兰蒂尼昂,弗兰西丝·法比安,玛丽-克里斯汀·巴洛特

导演:埃里克·侯麦

 剧照

慕德家一夜 剧照 NO.1慕德家一夜 剧照 NO.2慕德家一夜 剧照 NO.3慕德家一夜 剧照 NO.4慕德家一夜 剧照 NO.5慕德家一夜 剧照 NO.6慕德家一夜 剧照 NO.13慕德家一夜 剧照 NO.14慕德家一夜 剧照 NO.15慕德家一夜 剧照 NO.16慕德家一夜 剧照 NO.17慕德家一夜 剧照 NO.18慕德家一夜 剧照 NO.19慕德家一夜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28 00:46

详细剧情

  电影为侯麦《六个道德故事》系列之一。故事讲述一个34岁的天主教徒让-路易斯(简-路易斯·特林提格南特 Jean-Louis Trintignant 饰)爱上了一个年轻的女大学生。他偶遇老朋友维塔尔(安东尼·维特兹 Antoine Vitez 饰),被邀请到一个性情豪放的离婚女人慕德(弗兰西丝·法比安 Françoise Fabian 饰)家中共进晚餐。饭桌上,持有不同道德思想的三人大谈宗教、无神论、爱情、道德、以及哲学家帕斯卡尔的生活与哲学著作等话题。聊到深夜,外面下起了大雪,维塔尔离去,慕德劝说让-路易斯留宿一夜。慕德是情场高手,她极尽挑逗之能事去引诱他。保守忠诚的天主教徒让-路易斯面对了两难之境,一方面心中已有所爱,另一方面美艳的慕德实在又难以抗拒。他半推半就,最终还是抵制住了美色的诱惑。后来,他与心爱的女孩结婚,却发现她竟然曾是慕德丈夫的情妇。  本片获得第42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最佳原创剧本提名。

 长篇影评

 1 ) 顿悟在值得期待的未来

电影的结尾,让路易在和老婆解释和幕德的关系时,忽然意识到了老婆的秘密,嘴里的话陡然一变,幕德成了他婚前最后的浪漫史。
几年前在幕德家的一夜,和幕德两人整夜谈论宗教道德与感情。幕德几番挑逗,自己已然春心荡漾,却也能在最后时刻从美人的怀中挣脱。正如幕德所嘲讽的那般,道德在让路易心中成为衡量言行的重要标准,这是他的“面子”。可在几年后的沙滩上,他却忽然抛却这些,撒了个善意的谎言:自己也曾经不那么纯洁。
即便在幕德家的一夜,让路易和幕德的互动(暧昧和辩论)已经深入道德的内核,幕德屡屡指出让路易道德观念的荒唐可笑,他却固执依然。几年过去后的沙滩上,他才抛下道德的枷锁,理解体谅妻子的过去,允许她犯过错,也允许自己是个犯过错的人。这样,他幸福的家庭也得以保全。

我想起一位友人,富有才华,也算是青年才俊。某次席间,大家聊到一位怪异的人,常常出席活动发言反驳别人的观点,却没有理解别人的真正意思。我解释道,这个人早年受到过迫害,有一些社交障碍。相对前两年,已经算是好很多了。而友人却说,这也不能作为借口,无论如何这样(破坏正常正当的谈话讨论)是不可以原谅的。
我保持沉默了。我明白再说下去,也徒劳无益,只会增加新的摩擦。有些事情,就像在幕德家的那一夜,即便功课做足,也未必能立竿见影。有些道理必然是经过岁月的洗礼才闪现。允许别人错误,也允许自己错误,才有可能让问题有出口。而顿悟也必定是发生在遥远未来的某一刻。无论如何,那都是值得期许的。

 2 ) 那是一个怎样的夜晚呀

法国雪夜的某一晚,一对尤物男女独处一室,似乎本应发生点什么,最终却什么也没发生。用我们中国古话说是“发乎情而止乎礼”,这个“礼”,终归是天主教的“礼”。“礼”背后是暗然涌动的情欲,彼此相互较衡着,博弈着,半推半就着——过程本身足够精彩,结果自然就不重要了。 《慕德家一夜》是《六个道德故事》中最为著名及广受好评的一部。侯麦的电影中几乎没有一本正经的大主题,没有价值判断和道德谴责,亦没有泾渭分明的你是我非,剧中的男女主人公往往是立场模糊,摇摆不定,心猿意马的。宗教与人性,道德与欲望,纪德笔下反复严肃描摹的主题,被侯麦轻轻松松温温和和搬上银幕,观众付之一笑。 我颇为着迷于“侯麦式”的爱情,轻灵而无常。男也罢女也罢,可以若即若离,来去自如,缠绵而不粘滞,爱得死去活来苦大仇深是绝对没有的——在东方式的爱情观看来,这简直难以想象。中西文明的异质,决定了我们要在各式各样的审美经验中不断地遭遇文化“他者”——如若不然,外来文明又如何能持续地吸引和诱惑着我们呢? 回到正题,我很喜爱本片中的男主角(louis)与女主角(Maud),他们都是那么可爱的人儿,真实如你我。不管结局如何令人啼笑皆非,这就是生活——生活可不是教义。

 3 ) 贾谬:在莫德家的一夜情

          贾谬:在莫德家的一夜情
  
  
  《在莫德家的一夜》这部电影其实讲了一则有关一夜情的故事,侯麦把让路易设计成一个业务研究数学的工程师,把维塔尔设计成一个哲学讲师,他们占用了影片大量的时段与女主人公谈论帕斯卡与宗教。很显然,一个东方的导演不会这样讲一则与一夜情有关的故事。侯麦给我的印象是:他试图在电影中有关哲学和宗教的对白中,泄露电影中人物行为的逻辑根源。
  
  
  平安夜,维塔尔带让路易去了他的情人莫德家里。他们抽了一些烟,喝了一点酒,谈了一点帕斯卡,主要还是聊了聊宗教与爱情。天下起了雪,对莫德来说,这算得上天遂人愿,看得出来她对让路易产生了兴趣。维塔尔回家了,让路易因为路远留了下来。在莫德具有挑逗性的言语和动作面前,让路易没有就范也没有拒绝,态度暧昧。他和衣裹毯在莫德旁边将就了一夜。第二天醒来,莫德钻到他怀里,他终于忍不住了,两人激烈地吻在一起。但不知哪根弦出了问题,也许是道德感和宗教戒律的忽然介入,让路易一把推开了莫德。对一个女人来说,这是很没面子的事情。莫德跳下床向浴室跑去,让路易跳过去一把抱住了她。莫德说,我喜欢了解自己的需求的人。很明显这是一句指责与拒绝的话。所谓一夜情并没有发生,就这样结束了。
  从后面的情节上(两人一起爬山,及其多年后的相遇),可以看出两人具备一夜情的感情基础及其最终实现的可能,尽管让路易是天主教徒,莫德是无神论者。可惜莫德很快就搬出了这个小镇,让路易也终于追到了弗朗索娃。
  
  
  让路易向弗朗索娃求婚时,弗朗索娃陷入沉痛之中,她坦白自己曾经有个情人。她的痛苦表情告诉我们,对一个天主教徒而言这是一件严重的事情。为了让弗朗索娃在自己面前处于道德感上的平衡,让路易说自己也有过一夜情,认识她那天早上,他刚从那个女人家出来。障碍就这样解除了。
  五年后,他们有一个可爱的孩子。在一次度假时,他们遇上了莫德。寒暄中,让路易发现莫德与弗朗索娃认识。这次相遇,让路易和莫德的心理都很微妙,从谈话中可以看出,他们对往事稍有抱撼之情。心理更微妙的是弗朗索娃。告别莫德后,让路易发现自己的妻子表情沉重。他以为妻子为自己的一夜情女友生气,便欲告诉她实情,那次一夜情并没有成为现实。但谨慎的他发现,妻子的沉重是一种自责的表情。他突然明白,也许妻子曾经的情人与莫德有关。圣诞夜的谈话中,莫德曾描述了前夫的情人,她的特征与弗朗索娃相符吗?影片没有直接解答这个问题。让路易灵机一动,坦白那次一夜情是自己最后的罗曼史,接着他就遇到了与自己相伴终生的人。弗朗索娃终于释然,他们一家人欢快地奔向大海。
  
  
  一场并未实现的一夜情,在两个天主教徒的感情关系中,起到了道德平衡的关键作用。但这场一夜情,我们并不能说它不存在。它本已存在莫德与让路易的欲望中,一经说出,它又存在让路易与弗朗索娃的道德天平上。
  
  (贾谬/2008.4.2,北京张家湾)

 4 ) 爱情途中的道德与信念

“我们早就知道,他是我们当中最棒的一个”——你可以说特吕弗的评价略有恭维的味道。但埃里克·侯麦在新浪潮的导演当中绝对是个特例。他的电影总是带有强烈的文学色彩。虽然,他也始终坚持着新浪潮的“电影化”原则:注重自然光、写实、长镜头、生活化的台词,但是他对台词和旁白文学化的坚持已然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新浪潮的那拨导演里也许只有路易·马勒可以与之相提并论了。


《在幕德家的一夜》是侯麦“道德系列”六部影片中的第三部,也是他第一部被广泛视为杰作的电影。本片以一个在国外飘荡多年回到法国国内的工程师的视角为出发点开始整个故事。这位甚至导演未曾赐予名字的工程师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在他来到小城克莱蒙后第一次去教堂做弥撒时对一名棕发女子一见倾心,但是却因为犹豫不决而错过。之后偶遇自己中学同学。同学介绍他认识了一个已经离异的女子——幕德。在幕德家的一个晚上,他们从爱情到哲学再到宗教信仰,彼此也有了好感。因为大雪无法回家,工程师在幕德身旁睡了一晚,却没有发生任何关系。从幕德家出来后的早上,他恰巧又遇见了那位心仪的棕发女子,并奋不顾身上前搭讪。两人的短聊后,彼此十分投合,关系逐步靠近。没多久他们结了婚,而幕德搬离了这个城市。5年后,工程师带着妻子和儿子在去沙滩的途中遇见了多年未见的幕德。

 
 看“道德系列”的时候,首先要将法语中“道德”这词拎清。如果单单从中文意思去理解,难免会产生误读。侯麦曾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说,“法语中有个词moraliste我认为不能翻译成英文。Moraliste只能形容对自己的内在感兴趣的人,他关心的是想法和感情……所以‘道德故事’并不是有关道德内容,虽然里面可能会有角色按照某些道德信念行事,但‘道德’可以指那些喜欢公开讨论自己的行为动机、理由的人,他们好分析,想的比做的多”。不好翻译成英文,译成中文估计就难上加难。

 

也就是说,侯麦所指涉的“道德”其实更接近于思想、意念,乃至哲学思考。这样,我们就不难发现,这六个故事的男主角几乎都是这样一个能思善辩,有着自己的一套“道德”系统的知性形象。他们谈起自己的信念和信仰,头头是道,口若悬河。《在幕德家的一夜》的工程师就是一位对数学、自然科学以及哲学都有着自己的一套自我的思考的人。有关帕斯卡尔的话题一开始反而是他的哲学教授朋友提出的,而且一开始在三个人的聊天中,工程师根本不占优势,他的话语总被打断,但是他依然凭借自己近乎固执的信念和信仰将幕德和他的朋友的思维带到了他熟悉的轨道上来。幕德也很快被这样的男子迷住。许多女人会被这样的男子迷住吧。虽然,工程师也多少对韵味十足的幕德产生了好感,但是他对爱情的同样固执的信念还是战胜了欲望。最终,他也得到了自己坚守的那份爱情。

 

因此,本片可以说完全不是中文字面意义上的有关“道德”的电影。也许多少也带有对欲望和爱情,肉体和灵魂的质问,但那只不过是擦边球,顺便带过的话题。导演最终想表现的还是自己在哲学上的深度思索。曾经有人在看完“道德系列”后把每一部都将某些文人或哲人的名字对号入座。而本片对应的自然是片中不断提到的帕斯卡尔。


帕斯卡尔,这个名字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也许有点陌生,但在天气预报中,我们经常会听到某地区中心气压有多少百帕多少千帕的说法(气压越低风力越强)。这里的 “帕”,就是帕斯卡尔的简称,是国际通用的压强单位。帕斯卡尔定律是流体力学中的一条重要定律,说的是封闭容器中流体的某一部分压强如发生变化,将毫无损失地传递至其它部分和容器壁;同时,压强等于作用力除以作用面积。可想而知,帕斯卡尔就是这个定律的发现者。

 

当然,这么引出帕斯卡尔不免有点旁门偏道的意思。因为自然科学只不过是他研究的一个领域而已,他最大的成就还是在哲学领域。本片中多次提到的《思想录》是他的遗作,也是他集大成之作。

 

“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帕斯卡尔在波尔罗尼亚修道院里这样写道,“但他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草”。这也是帕斯卡尔对人的生命广为流传的终极思索。与帕斯卡尔同为外省人的侯麦显然与前辈有着许多的相似性。对生命偶然性的诘问;对浮华世间的排斥;同为天主教徒却同样对宗教和信仰提出怀疑——这种怀疑也许并不是针对宗教本身——因为如果你从不信仰某种宗教的话,那么你也是信教的(将自己奉为神明)。于是,这种怀疑,最终还是转移到了对生命个体信念的探讨上来。

 

每个人心底的信念是否是一成不变的?倘若你去坚持,那么,坚持的尺度或者限度到底有多大?人自身的信念与生活中无处不见的偶然性,到底哪个更应被视为命运轨迹形成的源动力?这也是贯穿于六部“道德系列”影片中的不变主题。


原文:
http://dean.blogbus.com/logs/16184763.html

 5 ) 小概率爱情

这次寄书前,我给婆婆大人写了一封长电邮,在原来书单的基础上删改,一些留着,一些不必寄。乔斯坦.贾德(Jostein Gaarder)的《橙色女孩》(The Orange Girl)已经囫囵过,我放入叉叉一列里。殊不知,收理书箱时,偏生是它,盈掌蹦出来,我原本不做指望近年会再见它,这下子,倒要感谢婆婆的错失,没来由高兴起来。床头几上正好堆了本我攒着迟迟未读的《指环主人之女》(The Ringmaster's Daughter), 与《橙色女孩》同款压膜装束,柔光散逸,最宜配对,供我温故知新,我暗笑,好巧啊。

《橙色女孩》倒确有温习必要,我看艾里克.候麦(Eric Rohmer)执导的影片《我在莫德家的一夜》(Ma Nuit Chez Maud),甫一开场男主角让.路易(让-路易.谭迪农(Jean-Louis Trintignant)饰)在教堂偷盯着心仪女生弗朗索瓦丝,弥撒结束后又尾随好几条街,这情节直如从《橙色》里拓出来。乔斯坦.贾德写书,是从来不肯走寻常正叙的,所以明明不甚波折,有点宿命的故事,倒步步惊心,每一次邂逅都仿佛脱线偶然,一首爱情小调,竟酿成凄哀愁长的回响。

侯麦的书写功力,不输贾德,我看让.路易与弗朗索瓦丝的顺叙戏份,已觉清芬可喜,倘若不掺任何佐味,不掖藏阴郁谜团,携手走下去,一定天光晴好,煦风吹面,是那种养眼的温和情意,照旧写实拍,不会拿不出手。辙入让.路易的老同学维达尔及他的暧昧友人莫德,感情轮廓忽而被抹得模糊,一出道德试炼提到眼前,我倒不觉得须得多么严肃对待,反而以为这意外的夜色颇为喜感。

类同贾德,侯麦在表述上埋了一些机巧,比如时态转移。也同样玩转诸人口述,使整件事充满了“世界真小”、“好巧啊”的讶异。让.路易三遇弗朗索瓦丝,每一次都属偶然,第一回在教堂看对眼,第二回车里看踩脚踏的她回眼摆手,心底认定这就是他的妻子人选,第三回又见单车飞影,终于采取狗仔策略,奋起直追。他晚间一般自己煮食,惯行路线与维达尔的不覆盖,偏偏在圣诞前夕走入一间餐厅,迎头就撞见了他。而在这个或然事件成真后,维达尔仍可以选择如何叙旧,他却选了拖泥带水的一种,要一起吃饭,听音乐会,去见他既爱又怕的女子,甚至设局留下让.路易,造成他与莫德引人遐想、共处一夜的事实。“选择”(choisir)、“概率”(la probabilité)、“运气”(la chance)等等,透过这部有点数学气质的影片,不断提醒观者,喏,扎堆的小概率事件又发生了。

让.路易作为米其林的工程师,工余沉迷数学,他读现代概率课程(Cours moderne de cacul des probabilités),跑到口袋本书店翻帕斯卡的沉思录(Pensées)。一方面,他喜欢以数学态度思考周边的事,比如他对维达尔指出信息(information,或毋宁说“数据”)的重要,如果不晓得维达尔的居所及工作地址,他就算不出他们路线相交的概率。换言之,随机事件的因由影响了可能性的多寡。另一方面,他的身份则是虔诚的天主徒,套莫德揶揄的口气,还是“实践派”(catholique pratiquant),在这个层次上,他与所敬重的帕斯卡既投契又背离,好像他一度以为自己于心底了解他,转而又觉得帕斯卡的话,都是空泛的(vide)。

电影里漫漫的对话,便穿织着纯数学与纯宗教对人的爱情观的影响,也可以说,在让.路易身上,达成某种矛盾后的妥协。好像让.路易总结维达尔的历史观,指出“le produit de gain par la probabilité”,亦即,概率的大小并非决定因子,人们选择坚信,是因为即使微茫的可能里面包裹着无限巨大的心理获益,或者说,效用。阐释赌博时,维达尔又翻着帕斯卡的书说了类似态度,也就是当无法否决一种可能之时,一旦确定其或有效用,你就应当下注。然而,让.路易却不像个行动者,用维达尔的话,他那叫“无作为” (tu ne paries pas)。《莫德家》特地给了两三场让.路易与同事相处的镜头,他确乎如自己坦诚的,好不好相处,全看对面是谁,脾气冷清,慢条斯理,时不时一副生人勿近脸谱,与同事交流,绝不孟浪接腔,用“sinistre“形容,也实在折中了。不过,对于莫德的诱惑,他的不作为,似乎更像不抗拒,甚至乐得冒险一试,虽然他试的并非鱼水承欢,而在于对抗这种可能。与莫德独处时,不乏凝顿的特写镜头,话吊在嘴角犹自咽下,让.路易一句你真的不困吗,画面顿时烧热了十几度。

他的情感洁癖,更多地,则羁于宗教信仰。他以为婚前无缘无故和人上床没有意义,深信永恒爱慕与婚姻忠诚,另一半如果也爱上帝,那就更好了。他对帕斯卡的否定,在于教条化的自律,但心灵洁净应当做到什么程度,他又没有一个确切划分。而这种模糊,激起了深谙他荒唐岁月的维达尔的嘲讽,质疑信仰、不动声色的莫德,则颇有点考验乃至征服他的谋划。陌生男人面前,褪得只剩露腿睡袍,最后睡袍都不要,几度请他探身点烟递茶,让.路易裹毯睡凳子时,她唤他“Idiot”,温冰笑容里,燃着幽幽火焰。

然而这毕竟是出爱情戏,感情困惑是侯麦喜爱的材质,大章篇幅的欲念诱逗往往悄无声息来复去,遏止在无形的暧昧阶段。《莫德家》的主线,还是自述的主人公想恋爱,某一天一见钟情生出非她不取的执念。萌动的爱情正待破土而出,即使在这位冷静自持的工程师身上,也像欢喜的光源,可爱而舒爽。这正像侯麦在音乐会段落所选取的莫扎特第二十六号降B大调小提琴奏鸣曲(作品378号),虽然据说是莫氏伤逝之作,我听过的谢霖海布勒版却无比清扬,尤其谢霖那柄细腻的琴音,真正柔情似水,表达悄然爱意,再合适不过。所以人物的基调是鼓舞振奋的,他心底确乎有那么一个她,拒不承认的他的金发女生(la blonde qui n'existe pas)。正因为这场尚未开启的爱情,这一次次心心念念里的她,让.路易在莫德家试验的戏份多了点笃定的观望,也可以说,是那种“有爱的人”的光芒和优势。当他对莫德说,“如果我选择了一个女人作为我妻子,那么我给她的爱,是足以对抗时光的。如果我停止爱她,那么我会鄙视我自己”(Si je choisis une femme pour ma femme, c'est que je l'aime dans un amour qui résiste le temps, et si je ne l'aimais plus, je me mépriserai),后者刺探的眼光里,是盛着一点羡妒的。于是莫德对外形俊朗,眉目安然,微笑起来仿若大男孩的让.路易的挑拨,也颇有点角力的意思,最后那次擦枪走火,倒仿佛才彻底认清,还双方规矩线。

倘若不絮絮叨叨,那就不叫侯麦风格的影片,看他的话痨片,好像一切信手拈来随机拍摄,而他给的背景,至少我看来,也并非毫无意寓。我记得《女友的男友》(L'ami de mon amie)的发生地在巴黎郊区,由水泥丛林架空人们的情感,尽管是非常搞笑又频出状况的年轻故事,看那些穿在写字楼间的钢筋,森白的起居室,总是会有点迫人的感受。《莫德家》取景于法国中南的克莱蒙(Clermont)(所谓Massif Centrale之域)及周边,时点在冬季,不少白雪皑皑的场次,给黑白片再套上一圈荒芜孤闷的边框。话说回来,“雪”也仿佛成全爱情的一个偶然因素,大雪封路,把让.路易置于莫德的温柔乡,退守不得,冰雪又卡滑了他的车,帮他名正言顺走入弗朗索瓦丝的小天地。借火,沏茶,诸多道具一律打上符号,一边是剥得光鲜嘲笑你“蠢蛋”的熟女,另一侧,则是场温馨适度的夜聊,一个不无警觉的大眼女生,这些都是显然的对照了。

我们可以说,书与电影,各有各的上帝,铺设情节,终将走向作者与编导意向中的命运,是以并无纯随机的事件。贾德的《橙色女孩》也罢,侯麦的《我在莫德家的一夜》也罢,都不过是上帝意志下对人生无常的强力渲染。貌似不可选,事实上不断选,那些概率极小的事件,居然衔连命运。好在侯麦们刻画的重点,在爱情。“于千万年中千万人中遇见所遇见的人,没有早一步,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既是一遍遍强调小概率竟抵多稀薄,好像真正遇到,便再无理由不用力握紧,无限度放大,直至轰轰烈烈燃烧一回吧。

至于状况外的诱惑,又或者人人皆有小秘密,这类道德试炼大概不大适合脆弱的人类。让.路易几次三番说“我的运气很好”(J'ai eu la chance),直接出让选择权,这态度不可谓不谨慎聪明。当然运气最好是撞不到此等概率,眼里只容下恰恰也对等的他或她,情感经历稀少而专注,恒一而历久,谁说这不算修来的福气呢?

图文链接:http://ciyunw.blogbus.com/logs/61374963.html

 6 ) 结尾的问题

男主角内心的主要道德冲突和矛盾,都是由宗教和知识带来的,确切地表现在这个故事里,就是诚实。
这个诚实不是说不对他人撒谎或者不隐瞒,而是说对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标准是什么,一旦确立,就相当于给自己竖立了一个围墙。并且,不断用自身的行为来为这个围墙添砖加瓦,试图保持言行的一致,也即说服自己------这一切经历是值得的,推而广之,我们的生活,之所以成为现在这样,都是有明确的原由的,有恒常的意义和因果的。换言之,到具体这个故事里,对于爱情,男主角有自己先入为主的宗教般信念。
对于男主角来说,推翻自己犹如推翻上帝一般,是不可能的。
从开场两个男人讨论帕斯卡的段落里,反映的,就是男主角的这种习性。“从概率上说,哪怕有百分之十的可能性,也潜伏着最大成功”(台词大意),按我们中国人的说法,“你得先信,才可能得到。”

他信任一个同样信教的女人(假想中的),金发,与这样的女人发生爱情关系和结婚,是他最理想和圆满的结局,这也同样符合他的“宗教观”。

所以在幕德家里,他面临的并非身体诱惑,而是理性与信念上的冲突和挑战。首先,他心里已经有了一个在教堂里偶然瞥见而怦然心动的女人(尽管再见面希望渺茫,对方也不知已婚否),其次,他必须要说服自己,如果与眼前的幕德上床然后恋爱,必须是两者身心合一的,必须符合他自己的“道德感”。这也是随性行事的幕德之所以说他“笨蛋”的原因,他的固执和迂腐僵硬尽管也显得很可爱。

几年前第一遍看这个故事时,觉得结尾多余,当时觉得,不就这么一个得失之间的故事,还夹杂了巧合与某种神秘的必然,到男主角收获爱情不就可以结尾了吗?干吗还要来点破一层更戏剧性的人际关系,弄得像个完满诱人的情节剧?

现在从上述角度来分析,我当年没看懂,读书少还脑缺。结尾显然是很有趣和不可缺少的,甚至是至关重要的:男主角幸运地做出了在他看来是“正确”的选择(他说自己一贯走运),错过了一夜的性诱惑,错过了美丽热辣的幕德,却在第二天神奇地收获了真爱,娶到了梦寐以求的一个金发的天主教女子。他还坚持向对方坦白了幕德家的一夜(这坦白既是宗教般坦荡的对于爱情的证明,同时也是想告诉对方自己执着的爱情信念)。

但是,最有趣的是,他深爱的这个妻子,天赐予他的坚持和诚意的礼物,虽然貌似和他有同样的宗教感和道德观,却向他隐瞒了最重要的事实-------她和幕德前夫曾经的恋人关系-----由于将此视为自己形象中的污点,她坚决拒绝了他的全部坦白,她并不关心他和幕德发生没发生性关系(就算发生了她也不会觉得这很重要),其实是防止他深挖下去。而她的这个心思,她的不诚实,只有在结尾的海滩上,他才醒悟过来,故事中的所有人都知道这个事实,每个人却都瞒了他这个“圣徒”。
我们看见男主角和幕德在家里的一夜,但是,那一夜,那个金发的女教徒,和她的情人,也即幕德的前夫之间,又发生了什么事呢?
这戏剧性的一夜,是怎样决定了一段自以为是的姻缘呢?
这个让男主角觉悟过来但只有苦笑的讽喻,是真正的故事核心。

 7 ) 帕斯卡何為?

昨晚看完另一部電影後,趕場重看了《幕德》。這部片果然是需要看兩遍的,尤其是如果你看第一遍時有點犯困的話,那前半部分的情節幾乎會讓你睡過去,而這次看第二遍的時候,對於前半部分許多細節的用意所在就格外明了了,不少原本覺得瑣碎、沉悶的情節現在也覺得頗意味深長。
影片的開頭聚焦於男主角的生存狀態,片斷性地呈現了其生活中的幾個場景,但是直到他偶遇舊友並終究被引入火坑之前,我們始終搞不清出侯麥到底想說一個什麼樣的故事。這個乏味的中年男人有著無趣的作息,與同事聊天態度勉強,有些猥瑣地試圖尾隨偶遇的正妹(當時還看不出此金髮女孩的重要性),那麼在他身上到底能發生什麼事呢?
他偶遇年輕時代的好友後,兩個無聊的男人就開始聊起了看起來頗枯燥的話題,可實際上這裡所涉及的有關帕斯卡的爭論,卻集中反映出了男主角的內在狀態,甚至預言了他未來的命運。他們在爭論什麼呢?簡單來說,帕斯卡有一個說法,就是我們面臨著兩個選項,一個是歷史是無意義的,另一個是歷史是有意義的,就算我們認為前者的正確率遠大於後者,我們仍然必須選擇後者,因為只有通過選擇後者,我們才能夠繼續生活下去,而如果我們選擇前者,就算我們正確了,也仍將一無所有。由這一觀點,男主角從數學的角度發展出了這樣一種說法,即我們之所以選擇後者是因為後者就算幾率微小,但其收益是無限大的。後來我們會發現,這一觀點構成了男主角在幕德家雖然倍受嘲弄、倍受誘惑,卻仍然莫名地執著的東西。
另一個有趣的點是,男主角明確表達對帕斯卡的不滿,他嘲笑帕斯卡不懂得享受美食,不理解激情,或說某種對生活的體驗的重要性。不過男主角的這種不滿似乎更像是一個顯示給自己和他人看的姿態,他力圖通過這種姿態來表明他並不是帕斯卡那種人,他懂得享受、體驗生活,有過幾個女友,只是現在還不想結婚(真的不想?)。
好,現在的問題是,男主角的頭腦雖然縈繞著帕斯卡的那個收益無限大的冒險命題,但他又缺乏與生活下賭注的決心;他在固執於某種信念的態度上,顯得與另外兩位玩世不恭的朋友——舊友與幕德相成鮮明對比,可是他又拼命通過嘲諷帕斯卡的生活態度來試圖表明自己實際上是樂於體驗生活,或說與生活中更加現實的一面妥協的。
更直白地說,隨著在幕德家中對話的逐步逼迫,男主角的困境開始尖銳化,這時我們才發現原來男主角確實對影片開頭偶遇的那個女孩產生了某種信念,認為她將成為他的妻子。可是這種信念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是真切地為他所秉持的呢?我們甚至可以說,這種信念在一定程度上是因幕德與舊友的調侃和旁敲側擊而反激出的一種執念,其目的是給男主角一個理由來抵制幕德的誘惑。
有趣的是,男主角本身在展現一種誘惑,一種誘惑別人來誘惑他的誘惑,這是因為他的言行與態度,讓人覺得他既有某種道德禁慾立場,又似乎頻頻表示他實際上樂於接受生活中的冒險。於是在舊友與幕德之間複雜的關係背景下,兩人聯合形成了誘惑男主角的共謀圈套。
實際上,在男主角憑著自己莫名執有的信念而最終抵制住了幕德的誘惑之後,這種信念才通過偶然性而得到了真正的些微的實現可能性,男主角從幕德家出來不久就偶然地有機會得以與金髮女孩搭訕,後來再有預謀地逐步接近。
但真正的關鍵其實在那一夜中就已經呈現了,男主角以與誘惑作鬥爭的方式吊詭地形成了自己藉以抵制誘惑的信念,他的猶豫不決同時增強了誘惑對他的吸引力與他抵制誘惑的意志力,最終一個信念形成了,通過他對自己抵制了誘惑的懊惱。
於是我們發現,在這裡,某種信念或信仰的形成,並不是通過齊克果式的向不可能的壯麗一躍,而是通過人的軟弱、猶豫、執著、偽裝。

 8 ) 路易斯,帕斯卡和冉森派——对《在莫德家一夜》几个话题的简单梳理

要特别说明,此番梳理只是想尝试着探讨一下影片讨论所涉及的背景,
探讨一下几位角色在谈论帕斯卡和冉森派时,表达了怎样的神学/哲学观点。
而非要阐释影片本身要表达的意涵。

学术水平不高,若有错误请多多指教。
----------------------------------------

1)

帕斯卡的上帝之赌用来说服人的关键步骤中有这两步:
1)只有概率(possiblity)才是我们所能把握的命定(destination)。
这也是理智所唯一能把握的命定。
2)理智对于概率的把握不能导向信仰,
必须进行实际行动(选择),
哪怕选择时心中的理智把握的只是概率,而非真正的确定无疑。
某种程度上说,这种选择是抛弃理性的。
然而只有进行这种选择,实践一种宗教生活后,才有产生真正的信仰。

Louis在影片刚开始时候
在书店翻阅的那段Pascal讲的正是第二点:
“-选择信仰,让自己像畜生或婴儿那样去相信,去领圣水,去会餐。”
“-可这正是我所害怕的。”
“-为什么害怕,你有什么可以丧失的?你只会丧失激情/情感,而这正是你最大的阻碍。”

Louis对Pascal的所有拒斥是从这段话开始的。
"他没有说出什么东西"“并且与我对天主教的看法不符。”
对Louis来说,领圣水,去会餐,在肉体上保持贞洁等等,
这些行为对于真正的信仰来说并不是关键。
虔诚的天主教徒依然可以享受一切令人愉悦的世间事物。
对葡萄酒的热爱,与某些女人的交欢,等等。
在这个意义上,他反对Pascal。
因为Pascal劝导的基本是一种禁欲主义式的修行式生活。
他劝导人们放弃自己的激情,嗜好和骄傲(甚至连“对数学的热爱”也包括在内),
回到最接近上帝的“畜生般”的纯真状态中。

然而,Louis在某种程度上确实认同这种禁欲主义倾向。
觉得天主教徒确实要保持一种高的道德标准。
(当问及他是否愿意和女人有一夜情,他回答说以前有,现在皈依后就不会了。)
但是关键在于,他始终不愿践行禁欲主义,不承认它和真正的信仰有关。
他既支持一种帕斯卡尔式的苦行态度。
又支持一种反帕斯卡尔式的享乐态度。
(Vidal感受到这种摇摆不定,他一会儿玩笑般地说Louis的“皈依”很虚伪,
一会儿又认真的说“其实你比我更像一个Pascal主义者”。
Maud更直接地表示“我觉得你一直在逃避问题”,
“你既以基督徒为耻,又以唐璜为耻”。)

对Pascal的这种复杂态度在Louis对于自己过去的感情生活的描述中体现了出来:
“对我来说,每个女人都提升我的道德感”
“我对具体的行为的好坏并不介意,我对我整个生命的好坏介意。”
“我成不了圣人,我没有那个资质。”
对于与女人的风流韵事他始终含糊不清:
他究竟认为“彻底的禁欲主义这种做法是错的,追求世间的快乐本身就是好的”,
还是“禁欲主义是对的,但是我永远不可能做到的,我总免不了产生激情欲望”?
无论是哪一种,结果都是一样的:
他就是不愿踏出那一步,不愿像Pascal说的那样“赌上一切”。

对此他自己的辩解是,他和Pascal对天主教信仰的理解不一样:
他对信仰的理解总结一下就是:
“做了什么不重要,内心是否虔诚才重要”。
是不是享受世间的快乐和是不是虔诚没有直接关系。
一个享受俗世生活的快乐和诱惑的人仍然可以是一个好的天主教徒。
自我的道德约束确实是教徒应该履行的。
但这种约束的重点是在内心信仰,而非外在实践。
因此,和女人发生风流韵事可能是不道德,
但是主要这能帮助自己提升自己内心的信仰,就依然是好的。

2)

这引发了另一个重要的主题:如何理解“命定”?
这关涉到Pascal信仰之赌的第一点,即概率与命定的问题。
在Maud家里,Louis和Vidal基于Pascal的文本进行过一次争论。
表面上来看,这个争论是纯数学的。
Louis分析说,Pascal的信仰之赌的数学前提在于无限大(∞):
∞*a=∞(a≠0)为信仰提供了支持:
既然上帝存在意味无限大的收益,
那么无论上帝存在的概率有多小,都应该放弃一切来获得真正的信仰。
然而,这里有一个特殊情况是,∞*0=0
若无神论者内心坚信拯救机率为零,他依然不会去信仰。

但接着Vidal马上问道,“你又不是无神论者,你为何不放弃一切呢?”
Louis当场没有直接回答,只是辩解说,
天主教信仰并不意味着“放弃一切尘世乐趣”。
然而从后来他和Maud的单独谈话中可以发现,
他的理由在于:我不用主动去做什么,上帝已经将一切安排好了。
自然而然一切都会发生,我的道德会一点点提升,信仰会一点点加强。

如果说葡萄酒和女人是世俗之物,包含着不确定性,只能用概率来计算,
那么是否得到拯救,则是上帝之预定,完全在人的掌控之外。
世人根本无需去为命定的事做选择,一切都是上帝借由世人之手让它发生。

Pascal通过信仰之赌,将概率和命定联系在一起。
所谓的命定不过就是关于无限大的概率计算。
然而对于Louis来说,概率仅仅是生活世界的数学可能性。
而另一方面上帝以人所不知道的方式预定了一切。
于是,概率是概率,命定是命定,
人可以计算未来事件有多少概率发生,
但是最后是否发生全靠上帝之安排。
于是在Louis看来Pascal劝导的信仰之赌就没有意义。
人不需要自己去赌什么,因为上帝预定了了一切。
不去选择,不去“下注”,对信仰没有影响。

正是基于这一点,Vidal和Maud才会觉得Louis像是冉森派:
冉森教派持强烈的预定论,
坚持人无向善的自由意志,无法靠自己的力量皈依上帝。
必须由上帝施予恩典,才能脱离罪恶。
而向哪些人施予恩典(grace),完全都由上帝预定好。

然而Louis本人却极力反对这个头衔。
他觉得冉森派的观点和Pascal的禁欲主义一样难以接受。
这首先是因为Pascal本人就被看作冉森派的代表,
但更重要的在于,冉森派的预定论会导致一个推论:
即我们没有办法用任何世间的标准,来判断一个人是否被上帝选中。
但Louis却模糊地觉得一个像他自己那样
“拥有越来越强的内心信仰和道德感”
本身就是被上帝选中的标志。
Louis关于预定论的复杂态度和他对于禁欲主义的复杂态度如出一辙:
他既不喜欢拯救完全由上帝预定的观点,又不喜欢拯救完全靠人自己努力的观点。

有趣的是,在后来的谈话中,Louis反说Françoise是冉森派。
因为Françoise恰恰反对Louis,坚持恩典与人的内心信仰的状态无关。
在Françoise看来,我内心是否平静,是否没有欲念,是否信仰坚定,
和我是不是得救没有关系。
但是Françoise也反驳说她不是冉森主义者。
因为她不相信命定,而是认为人有自由意志和选择权。
(于是Louis和Françoise非常有趣的,
各自保留了冉森派的一部分观点,并拒斥了另一部分。
两个人的观点正好相反,却又都仅接受一部分的预定论。)

当Louis和Françoise争论恩典的时候。
Louis将话说得更清楚了。
他坚持自己是“好运”的,哪怕他运气不佳的时候。
因为发生的一切就总体来说,没有需要他特别“选择”的,
他只是接受发生的一切,使之有助于自己的内心提升,信仰的加强。
Louis将他的这种生活状态近似地看作“恩典”。
于是Louis这种信仰的逐步加强,以及“最终一切会是好的”,
当然完全与Pascal所要求的当下立判的上帝之赌相悖。
   
而另一方面,对于Françoise来说,
恩典并不建立在世人的善行或者是善意之上。
因此Louis的观点解决不了她的困境。
她觉得自己的选择和决断是重要的。
人的自由意志能够影响事件。

Françoise和Louis不同的宗教观念,
决定了在于后来两人相遇以后的一系列事件中,
(唯有在相遇这件事情上,Louis是一个主动的行动者。)
Françoise如自己所期许的,是那个主动选择,并促成事件的人。
而Louis也如他自己所期许的,用内心的善好动机改变了突发事件的属性。

 短评

为了道德,放弃生理。你信吗?爱一个人,就不会想和别人睡。你信吗?我发誓不会碰你,你信吗?跟人暧昧,你还把他当备胎留有余地,而他早已提前把你删除,连备胎都不考虑,投怀送抱于别人…又一部话唠片,一晚上通宵聊天,听八卦的那种感觉,被拍的太好了。

5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久不看侯麦,顺着道德故事往下看,看到了如此精彩的一个挣扎故事。关乎所谓的道德、性、诱惑等等,但其实故事真是简单的不能再简单,对话和思考却是一再深入,而结局,也更让这个天主教徒以及观众闭不上嘴巴。所谓婚姻的真谛,其实隐藏着更多的秘密吧。

9分钟前
  • 阿巴厮
  • 力荐

如果我选择了一个女人作为我妻子,那么我给她的爱,是足以对抗时光的。如果我停止爱她,那么我会鄙视我自己。 Si je choisis une femme pour ma femme, c'est que je l'aime dans un amour qui résiste le temps, et si je ne l'aimais plus, je me mépriserai

12分钟前
  • Adiósardour
  • 推荐

虽然我也觉得映前讲四百击也太不专业了不过一想到有可能和一个傻逼同场看整个周末还是像吃了屎一样

13分钟前
  • R.B.Flask
  • 推荐

一个看似狗血的四角恋关系竟然能侯麦包装得如此微妙,实在是妙不可言。。。抛弃妻子的丈夫(也可以说是那个朋友角色),优雅妩媚的妻子,满口哲学和宗教的男主,还有年轻美丽的情人,总之四个人,两男两女,形成一个完美的关系闭环,互有牵连和瓜葛,剪不断理还乱,直到最后一刻的旁白才点明一切。。一个绝妙的悖论:在喜欢的人面前,什么道德宗教哲学都是扯淡;在不喜欢的人面前,就要扯道德宗教哲学了。

15分钟前
  • 余小岛
  • 推荐

太喜欢这一部了!绵延不绝的对话引人入胜,没有调情没有猥琐,却无法自拔。在看对眼的美女面前,什么原则,什么立场,那都是幌子啦。如果一个男的能跟你扯宗教立场扯整晚那他肯定不够喜欢你哈哈哈(性别反过来亦然)。两个姑娘都好美啊!

20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我无法对这部电影作出评判。因为我承认电影牛逼,关于信仰的言语交锋,道德与原欲博弈的暗流涌动,完美与真诚的情感却被证明只是矫饰与欺骗的角力,坚守的信仰与道德在一朝一夕间就能轻易颠覆。但那又怎样,我完全看不下去。

25分钟前
  • 朱熠
  • 还行

侯麦最负盛名的作品,没有之一,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及最佳原创剧本提名。阿尔门德罗斯掌镜,内景精细,茫茫大雪和山下小镇真好看。片中提出两个命题:A社会和政治毫无意义,B历史具有某种意义,这个命题延续到《三重间谍》。本片建立在帕斯卡哲学关于确定性的讨论之上。侯麦长片自此全部看完。

29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喜欢侯麦,就是从这部《我与慕德的一夜》开始。他这种随意简约几近真实生活的导演特点,令我忘记自己,似乎走进了别人家,看别人怎么生活。从这部电影开始怀疑法国人是不是对两性关系真的很随意,几十年过去,到现在也没有得到答案。总之,经典就是经典。

34分钟前
  • 五月
  • 推荐

册那,在穆德家那夜的情况真是之前情景再现...看得时候焦虑死了。侯麦电影里头脑才是最重要的性器官 = =

39分钟前
  • Mignon松弛地
  • 推荐

1.女人会把自己的故事藏得很深,闭口不言,埋葬回忆;男人则是把过往的风流韵事放得很浅,轻易就会触动;2.“不管怎样,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我们说过再也不谈这事的。”3.女人容易原谅,男人难以释怀;4.究竟何种情况才更致命呢?

40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六个道德故事”之三:混乱的男女影片开头所营造的道德困境很容易将之与数学的概率论相关联,但将一个选A还是选B的问题一层层剖开,竟隐晦地展示出如此复杂的男女关系。结尾两人各自心怀鬼胎、女主将沙子抛洒而出、一家人奔向了大海——如果道德陷入了难以打破的僵局,除了忘掉它,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42分钟前
  • 康报虹
  • 推荐

1、男主表现虔诚也实打实从心底自信自己虔诚,却是片中唯一一个摇摆不定同时还看不见自身虚伪可笑之人。2、是幕德的拒绝而非自身坚定将他推向了弗朗索瓦丝,却堂而皇之“女人总是帮助我道德进步”,shame!3、“没有发生的一夜情”满足了男主的道德幻想,最终却要为了满足弗朗索瓦丝的道德需求将其阐释为“发生了”,导演的人间幽默。4、人总是给自己套上无尽的道德枷锁,然后想尽一切办法自洽来逃脱它的审判。难道否定自身的劣性就能使一个人变得更高贵吗?止增笑耳。5、侯麦太有意思了,借人物之口说出来的,和没说出来,都太有意思了。

46分钟前
  • 王智贤
  • 力荐

《幕德》中弗朗西斯的金发与让·路易眼中此女的天使形象相一致,却与幕德的黑发世故成熟女性形象构成反差。但影片结尾却揭示她从幕德手中偷走了她的丈夫,也因此暴露了让·路易的天真和他的主观意愿遭受欺骗。这刚好阐释了电影中金发女子的两种操作方式:黑发女子的对立面,表现一个男人如何容易受骗。

50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整部影片唯一的旁白出现在结尾,对心理的把握之细腻之深刻,让人拍案叫绝

53分钟前
  • 王富贵
  • 力荐

道德故事之三,开头的教堂和“追车”,镜头异常地抖动,在写人的矛盾这一点上,侯麦的这部几乎无懈可击,轻飘慢炖的叙事和小火花,冷嘲讽和真情感,文本上高超的同时更惊喜这部怎么想都是偏文学向的电影在视觉上也做到了极致,干练的镜头和微妙的光线点缀堪称绝配,太喜欢。

58分钟前
  • TWY
  • 力荐

映前:李洋说侯麦就是“一群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吃饱了撑着那那里磨牙扯皮” 笑死 一生洒脱谈恋爱的法国人 云端的自由之魂

1小时前
  • auboutde
  • 还行

#CC#《慕德家一夜》里穿插着一个神秘主题,即[偶然],在帕斯卡的思考论述中,换喻的偶然编织着整个谜团,这个主题在他一部探讨[数学概率]的著作中初见端倪。他后来为解决赌博问题用到离散随机变量[期望值]的概念也被侯麦加入慕德的餐桌谈话中,以证明在某个地方,某种程度的宿命论。但只是慕德才是玩弄偶然游戏,即真正选择游戏的人。“真正的道德会嘲笑道德;这就是说,判断的道德——它是没有规则的——是嘲笑精神的道德的。”帕斯卡在《思想录》写到,他强调人的根本动机就是获得幸福,但一切社会规则都具有[虚假性],包括宗教的道德观,这种[虚伪]总是无法战胜[自私]的本性。但自私的本性这一说法也是表面的,应该是人的本性捉摸不透,是任性的。它们的[交叉点]发生在慕德的房间内,观众要像画家那样,有个距离,但不能太远。

1小时前
  • 还行

教徒型知识分子的西装口袋里总是装满各种各样的原则性问题,内心永远充满道德困惑的壁垒,爱与性是最易触犯的G点。在爱与爱谁之中焦虑,又抑或是做与不做之间踌躇

1小时前
  • 杂技演员
  • 力荐

侯麦这部电影很奇妙,如果你的老友邀你去他情人家,让你单独和他情人过一夜,而那个美丽的女子还会时不时诱惑你,不巧你和那女子又很聊得来,最后会发生什么?你会坚守住原则和道德吗?你还会继续挚爱曾经的梦中情人吗?非常微妙的一夜,谈话中暗藏机锋,情欲与理智也在挣扎,这是最深刻的戏剧性,因为你自己也不知道事情会变成什么样子。这是一个三男两女的五角恋故事,虽有一人不在场,但存在感也是十足的,因为那个人牵动着两个女人的情感。

1小时前
  • 三童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