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的劳伦斯

剧情片英国1962

主演:彼得·奥图尔  亚历克·吉尼斯  安东尼·奎恩  杰克·霍金斯  奥马尔·沙里夫  何塞·费勒  安东尼·奎尔  克劳德·雷恩斯  阿瑟·肯尼迪  唐纳德·沃尔菲  I·S·乔哈尔  米歇尔·雷  

导演:大卫·里恩

 剧照

阿拉伯的劳伦斯 剧照 NO.1阿拉伯的劳伦斯 剧照 NO.2阿拉伯的劳伦斯 剧照 NO.3阿拉伯的劳伦斯 剧照 NO.4阿拉伯的劳伦斯 剧照 NO.5阿拉伯的劳伦斯 剧照 NO.6阿拉伯的劳伦斯 剧照 NO.13阿拉伯的劳伦斯 剧照 NO.14阿拉伯的劳伦斯 剧照 NO.15阿拉伯的劳伦斯 剧照 NO.16阿拉伯的劳伦斯 剧照 NO.17阿拉伯的劳伦斯 剧照 NO.18阿拉伯的劳伦斯 剧照 NO.19阿拉伯的劳伦斯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2 11:41

详细剧情

  1916年,阿拉伯大起义爆发。 英军中尉 Lawrence(Peter O'Toole 饰)受命登上阿拉伯半岛之后,决定带领阿拉伯人夺取亚喀巴。在穿越沙漠的过程中, Lawrence 力排众议孤身返回搭救了失踪的 Gasim(I.S. Johar 饰)。此举赢得了众人的尊敬,Ali ibn el Kharish(Omar Sharif 饰)沙里夫甚至让 Lawrence 换上了沙里夫的长袍,而 Lawrence 也欣然接受。可是阿拉伯部落间并不和睦,Harith 部的 Gasim 杀了 Howeitat 部的人,双方剑拔弩张。为了平息争端,Lawrence 亲手处决了 Gasim,而杀人的快感却让 Lawrence 感到不安。成功夺取亚喀巴之后,Lawrence 驼不停蹄地穿越西奈半岛回到开罗。Allenby(Jack Hawkins 饰)将军大喜过望,升 Lawrence 为少校,对其寄予厚望……

 长篇影评

 1 ) 爱沙漠的英国人

下午去电影资料馆看了《阿拉伯的劳伦斯》,跟过节一样兴奋。这是我本科时代最喜爱的片子,某种程度上激发了当年我对异文化的向往。三年前资料馆放过,可惜身在田野。这次终于能补上了。

现在再看,感悟又有不同。

首先是大银幕领略了实地摄影的魅力,对风沙、天象和光影的细腻呈现,真不是电脑特技所能取代的。

其二是里面诸多的基督教意象,劳伦斯像摩西一样穿越西奈半岛时看到的“火柱”,还有所谓“水上行走”。他在沙漠中沉思整晚奇袭阿喀巴的计划,让人想起耶稣在沙漠中受试炼的传说。另外,上校背手沉思的身影,真像领袖啊……

其三是劳伦斯这个人的自恋和敏感性格,只懂个人英雄主义的少年时代是注意不到这些的,也不明白为什么一次被捕会让他如此灰心丧气。也正因为如此,当看到他咬牙切齿地喊出“不要俘虏”来时,那种圣徒堕落的悲剧感才分外沉痛。曾经连杀一个人都要心志动摇的人,终于变成了复仇天使和地狱屠夫。

其四是强盗部落出征时,与散坐在山崖上的妻子们歌唱应和的场面,一种混合了残忍和温情的奇风异俗,难以被某种单一的道德所判断,给人深刻印象。

最后,爱沙漠的英国人都是冒险家,而爱绿洲的本地人才真正明白自己的需要,也只有他们才能为自己设定前进的时间表。在他们的坚韧面前,所有异邦人都是过客。

最最后,再看一遍这片子,劳伦斯和阿里这黑白双雄难道不是《天国王朝》里国王鲍德温和萨拉丁的前身吗?水井杀人那段不是一模一样吗?再想想《普罗米修斯》里的致敬。“阿拉伯的斯科特”才是这片子的真粉啊!

 2 ) 宛如初见——《阿拉伯的劳伦斯》4K修复版印象记

我上一次看《阿拉伯的劳伦斯》完全可算得上是long long ago的事情。
那次是在学校大礼堂,虽是银幕放映,但以我当时的懵懂完全无法判断所放到底是何介质。彼时对电影正燃起热情,然而所知不多,不过显然大家都懂得不多,因为当日放映竟然连排了《阿拉伯的劳伦斯》和《费城故事》两部。结局一点都不难预料,《费城故事》被割舍,不过也无人抱怨,在与光溜溜的三合板座椅较劲了几个小时后,能走出礼堂简直让人松了一口气。
我看出了场面宏大、气势磅礴,也看出了男主角不美却有魅力(我当时竟然觉得彼得·奥图不美?!),但总体上还是不太明白。懵懂无知面对经典的第一反应就是不敢乱说坏话,但在我心里估计还是隐隐埋下了“太长太慢太闷”的潜意识——因为经年之后我藏碟上千部,却始终没有收一张《阿拉伯的劳伦斯》。

这次在电影资料馆看《阿拉伯的劳伦斯》4K修复版,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在电影院里看一部有INTERMISSION的电影。在这个看电影吃爆米花的时代,这样的行为简直有朝圣的意味,依稀沐浴到古典电影黄金年代的光辉。
《阿拉伯的劳伦斯》4K修复版是庄重高贵的古典风骨与现代修复技术的完美融合,画面色泽依然怀旧,却清晰得宛若新成,既有无限贴近的逼真,又有时光积淀的厚重。彼得·奥图的金发蓝眼在银幕上闪闪发光,风吹黄沙的每个细节都曼妙流动,人与沙漠天地构成美轮美奂的宏大画面,而其中的细小枝节也变得意味深长。许多镜头都会让人产生“大卫·里恩是怎么做到的”惊叹,这样的气势与质感不是依靠0与1编码所能复制。
一旦全情投入,我丝毫没有觉得影片太长太慢太闷,反而正是这种节奏造就了其史诗气度。大卫·里恩以这样的方式拍这样一部电影,最好地贴合了劳伦斯的传奇,他们同样的张狂野心,也同样的高贵不凡。

这一次观影的另一大收获是清晰看到以前所未见——无论是劳伦斯的同性倾向,还是他被土耳其人俘虏羞辱的经历,对这些在那个保守年代还不便言说的内容,大卫·里恩留下了大量的意会线索。
劳伦斯被土耳其人俘虏鞭打这段,当年印象颇深,虽不明了,但感觉怪怪。从劳伦斯的蓝眼睛到土耳其军官的红嘴唇之间的反打特写镜头,多次表现土耳其士兵猥亵笑容的镜头,这样的性暗示放在50年前是含蓄隐晦、不可言传,而放在50年后的今天,俨然变成了夸张露骨,观众席里响起了然的笑声就是明证。
彼得·奥图对于劳伦斯的塑造明显有柔美化的一面,不时会流露出女性化的肢体语言,这显然出自编导演的合谋。近4小时长的片中涌动的全是男性角色,女的一个没有。最MAN的是阿拉伯的劳伦斯,最娘们的也是阿拉伯的劳伦斯……

我不会把对《阿拉伯的劳伦斯》感受体验的大幅提升都归功于大银幕的震撼效果和细腻传达,毕竟,我也不是当年那个懵懂无知的我了。当然,观影体验依然是因人而异的,比如坐在我旁边的陌生男士,观影中不时低头翻看手机,显然小小的4寸屏比十几米的大银幕更能吸引他……

最后,还是用罗杰·伊伯特的评语来作结吧——《阿拉伯的劳伦斯》“就像一个高个子屈身于一间低矮的房间之中。你可以通过观看录像了解影片的大概情节并略略体会其伟大之处,但要真正感受里恩这部巨作就必须设法看到大银幕放映的70毫米胶片版。对于一个电影爱好者而言,这是一生中必做的几件事之一”。

 3 ) 《阿拉伯的劳伦斯》世界上最大的殖民者引领的反殖民运动

阿拉伯半岛,自从有历史记录开始,就充满着战争、屠杀和征服。欧洲人、突厥人、蒙古人都曾经将这里血流成河,长期的战乱导致了这里的人们极端尚武,向往自由和不喜欢被约束。最近百年,土耳其人、德国人、英国人、苏联人、美国人,到现在的中国人。阿拉伯人依旧没有摆脱被人控制的魔咒,当然这或许与他们的信仰存在一定的关联。而一个不团结的阿拉伯,一个无法形成合力的穆斯林其实是现在各国都希望看到的,特别是在海权和石油时代,阿拉伯地域所处的战略位置,被无限放大。所以尽快研究和了解中东、阿拉伯地区的知识,是我国迫在眉睫的大战略。

故事发生在一战,当时的阿拉伯半岛,还没有基本没有发现什么石油。这样一块不毛之地,并没有引起很多人的兴趣。或许只有英国,有那么一点兴趣吧。当时正是日不落帝国最辉煌的时代,为了保卫苏黎世运河,不被奥斯曼帝国骚扰。英国绅士们,决定发挥他们的搅屎棍风采,在阿拉伯地区,也就是奥斯曼帝国的腹地开展游击战,牵制土耳其人,加速同盟国的灭亡。我们的主角,劳伦斯中尉,授命团结阿拉伯世界的力量,为大英帝国创造战略空间。

人们对劳伦斯评价褒贬不一,上司和同僚都不怎么苟同他的作为。当然想要成为一个化腐朽为神奇的人,就必须要让自己变得稍微有些卓尔不群。有人觉得他是位诗人,学者以及英勇的战士。又有人觉得他表现张扬,目中无人,是个性极端的顽固分子。劳伦斯就是这么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不过他确实促成了阿拉伯联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对大英帝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也正是劳伦斯这种,顽固的冒险性格,最终让他死于一场车祸,生命最终定格在了47岁。

彼时英国的中东战局的战略总部,设在开罗。英国人并没有想要在阿拉伯半岛,投入太多的力量,他们更加希望守住苏伊士运河。本着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策略。英国决定在奥斯曼帝国的后方,挖掘贝都因人的潜力,从内部来消耗和挖掘土耳其人的战争潜力。所以熟悉阿拉伯人习俗的劳伦斯,被投机政客戴丹挖掘并启用。他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在麦地那方圆300里左右的地方找到费瑟王子,费瑟王子是阿拉伯起义军的发起者。英国人想要了解他的下一步动作,以及是否有合作的可能性。劳伦斯欣然接受了这个任务,配合着他坚定的眼神,雄壮的背景音乐,传奇的故事即将拉开大幕。

跟随者向导,带着简单的装备,劳伦斯踏上了传奇之路。大漠是个充满神话、故事和英雄的地方。条件虽然异常的艰苦,但劳伦斯却展现了惊人的适应能力。这让他的向导,感觉到非常的惊奇。而更重的是,劳伦斯并没有觉得自己是高贵的欧洲人,这种平等与尊敬,得到了贝都因向导的认同。两个人逐步成为了盆友,当然这也与贝都因人的习俗有关在沙漠中只要二人同行,一起吃过面包和盐,就不能再去伤害对方,否则将背上极不光彩的恶名;而且两者之间会自动结下了生死同盟,无论是一人遇袭还是二人同时临敌,都必须并肩战斗到底。

生活在那篇土地上的人,我们虽然都称为阿拉伯人,但其实他们因为信仰、居住地的不同,自己有特别的部落和族群。就好像这是上海人,这是北京人。也正是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使得来到这片土地上的外来统治者,无法找到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的原因。信仰,民族,宗教,部落势力。而且整个半岛地区多为不毛之地,外来者很难适应。在这片可怕的大漠中,随处见血。在一处水井旁,他们遇上了一袭黑衣的阿里,他是这口水井的主人,这位阿里跟劳伦斯见面的第一个照面,就枪杀了他的向导。是的,在大漠这种水比黄金还贵重的地方,为了多喝一口水而杀个把人,毫不稀奇。但正因为,这种对于资源的抢夺,是的部落之间互相攻伐,无法形成合力,甚至于会被统治者所收买。面对如强盗一般的阿里,劳伦斯并没有畏惧,这也得到了阿里的欣赏。同时劳伦斯拒绝了与阿里,一起去见费瑟王子的建议。硬汉劳伦斯,就是这么的卓尔不群。导演通过这些场景的设置,美化了英国军人的勇敢和正直,让不知道英国黑历史的人们,对这些富有骑士精神的占领者产生了好感。劳伦斯没有因为向导的死亡而放弃,他在穿过一片山谷的时候,遇上了已经跟费瑟王子接上头的英国先遣军代表——布莱顿上校。

他们赶到费瑟王子的营地的时,正好赶上土耳其的空袭。营地里一片混乱,费瑟王子竭力的想要组织起有效的防御和反击,怎奈手下缺乏面对现代化战争的认识。这让自以为高人一等的布莱顿上校,完全看不上阿拉伯军队的战斗力。认为他们只能搞些小规模的偷袭,但无法进行大规模的战役。带着这种傲慢的态度,布莱顿和费瑟相处的也并不融洽。一方面是因为信仰和制度的不同,一方面是对军队的理念和建设方向不同,当然最重要的是互相还存在巨大的猜忌,完全是赤裸裸的利益捆绑。不可否认的是贝都因人,确实缺乏现代化战争的常识,缺乏现代化的军队的基本素质,这导致他们缺乏斗志、缺乏士气,很难形成合力。而现代化军队的其实是从对于国家的认同,对民族的认同感开始的。这与当地部落领主们的诉求,恰恰是截然相反的。这其实也是在30年代的中国军队,面对日军很难有作为的原因,直到先烈们的觉醒,共产党军队的出现。感谢我们英勇的先辈,让我们有一个现代化的国家,一支现代化的军队。

显然布莱顿和费瑟关于这种事情的争论,并不是第一次了,这让双方耗尽了耐心。费瑟已经厌倦了,跟自己信仰、民族和目的都不尽相同的英国人,这些英国人还喜欢说教,缺乏诚意。英国人向来喜欢寻找,能够用自己身躯替英伦绅士们阻挡子弹的耿直汉子。而我们富有胆略的劳伦斯,却一反英国人的风格。他看出了费瑟王子的枭雄本色,提出跟英国人合作,能够恢复阿拉伯世界的荣光。也希望能够通过这次冒险,赢得巨大的声望和地位。这让同样富有野心的费瑟王子如遇知己,两人促膝长谈共商大事。劳伦斯的无畏精神,瞬间抓住了阿拉伯世界的心。他决定奇袭阿卡巴,但是需要穿越一片死亡沙漠。就我们现在看来,也是一个非常冒险的举动,但英雄总是能够创造神迹,就好像韩信、汉尼拔、陈庆之、霍去病。相信劳伦斯,也能够创造这种神迹。

黑衣阿里招募到了50条精壮的汉子,准备陪同劳伦斯踏上征途。他们一共只有20天,来穿越那片死亡之地。在沙漠那种抑郁的环境中,人会产生幻觉。疲惫与无助交织在一起,最后完全是一场意志力的比拼。由于太阳太过毒辣,指挥官阿里开始让突击队昼伏夜出,但他们依旧要与时间赛跑。在某一晚的行军途中,劳伦斯发现队伍中的贾西姆掉队了。本着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劳伦斯决定返回去救他,但这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劳伦斯又一次展现了他的不顾一切,他带着忠心的仆人返回原路,找寻这个可怜的掉队者。很快沙漠中可怕的太阳升起了,但劳伦斯奇迹般的救出了贾西姆,这堪称是一场神迹。突击队狂呼着迎接他们的凯旋,这个行径也为阿拉伯的劳伦斯,套上了神圣的光环。他用他的英勇,和对阿拉伯人生命的尊敬,再一次征服了阿拉伯人。这种火线救人的桥段,好莱坞用的可谓驾轻就熟。值得肯定的是如果你在一支,时刻不放弃战友的军队里,你还有后顾之忧么,敢不效命尔?

真正得到了突击队认同的劳伦斯,换上了象征阿拉伯文明的长袍。而未来我天朝,如果也想要在世界局势中,分一杯羹的话。也需要大量这种能够了解当地文化,能够融入当地环境的人才。不过此时志得意满的劳伦斯,又遇上了新的难题。他们侵犯了沙漠中的雇佣兵,奥达酋长的部落。奥达是个彪悍、骁勇,满脑子利益的狠角色。劳伦斯看到奥达部,兵强马壮的情况,立马就起了拉拢之心。他利用激将法,使得奥达越发的不满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之后又游说奥达说,土耳其人驻守的阿克巴---劳伦斯此行的主要目的。充满着黄金和美酒,抢钱抢粮抢女人,向来是封建军队,最大的动力。奥达酋长在巨大的利益面前,欣然与阿里指挥的突击队,达成同盟。队伍从50人,迅速增长到了千余人。但在阿拉伯这个部落之间,互相攻伐了上千年的地方,总是有很多化不开的仇恨。被劳伦斯从沙漠中救出的贾西姆,因为仇杀被抓。为了平衡各方势力的想法,劳伦斯只能亲手枪杀了他。这里的设置是为了显示阿拉伯民族的野蛮,也为劳伦斯心态的变化埋下伏笔,在这件事情后他变的逐渐漠视生命。

阿拉伯人的快马弯刀,确实锋利。如一团旋风般,撕开了毫无防备的土耳其人的防线。阿卡巴以难以想象的速度,落入了阿拉伯人的手里,也就是劳伦斯手里。劳伦斯做到了,千里奔袭,团结本是互相攻伐的阿拉伯人,并且一举拿下了一个阿卡巴港。英国佬的物质和补给,能够源源不断的从埃及运送而来。这为之后劳伦斯突击队的行动,建立起了一个稳固的支点。为了让英国远征军相信他们的胜利,劳伦斯决定沿着先知摩西的老路,穿越西奈半岛。去向远征军司令面呈这一战果,这又将是一场壮举。在折损了忠心的仆人杜德和几乎全部的辎重后。劳伦斯和另一个仆人法拉吉,在近乎绝望时达到了开罗。在开罗各方完全是一片祥和的景象,完全不像阿拉伯前线那样的疯狂。中东战局新的指挥官,艾伦比将军,起初并不相信他们拿下了阿卡巴,但在得到佐证后,将军非常的高兴。决定将劳伦斯晋升少校,为了能让劳伦斯和他的阿拉伯突击队,能够毫无保留的继续在奥斯曼帝国后方骚扰。将军基本答应了他提出的所有要求,并授予了他便宜行事的权利。

宣扬反对殖民,追求自由民主的美国记者,找到了费瑟王子。并开始跟踪报道,劳伦斯的英勇战绩。在他的笔下,劳伦斯是个遵守日内瓦公约的优秀军人,而不是一个野心家,他的仁慈和勇敢得到了大家的尊重,这让劳伦斯的形象更加高大起来,阿拉伯的劳伦斯的名字响彻世界。他的突击队则继续神出鬼没般的,对奥斯曼帝国的补给线进行骚扰。但这一次,另一位仆人法拉吉,在战斗中不幸受伤,为了避免让他落入可怕的土耳其人手中,劳伦斯亲手结束了这位忠仆的生命,这就是战争的残酷。这也是阿拉伯人的真实写照,乱世之中,人命如草芥。 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挫败后,劳伦斯决定深入奥斯曼帝国的战略重镇迪拉,去策动一次阿拉伯人起义。但他不幸被捕,并遭受了难以想象的虐待,虽然最后被黑衣阿里救走,不过这一次事故彻底改变了劳伦斯,他变的敏感、凶残、开始被自己的复仇欲望所左右。感觉因为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土耳其和德国暧昧关系,以及一战时加里波利登陆战的惨败,英国人对土耳其人黑的还是比较厉害的。

此时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基本走向了尾声。英法两国,逐步开始商讨,如果在胜利后,疯狂刮分胜利的果实。虽然这场刮风狂潮,最终不可避免的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但在当时的英法殖民统治者看来,既然千辛万苦得到了胜利,那肯定得得到更多的利益来巩固自己的胜利。于是阿拉伯人,依旧无法摆脱被殖民统治的命运。在巴黎和会上,连战胜国中国,都无法保证自己的利益,更加不要说还只存在在概念里的族群。借来势,总归是别人的势。阿拉伯地区,一直无法形成合力,就是因为总想着借势,而不自己创造和建立自己的势。目睹此情此景的劳伦斯,想要最后帮他的阿拉伯朋友们一把。他准备纠合队伍,为阿拉伯人拿下大马士革,这座阿拉伯地区最繁华的都市。利用英国人大把的英镑,很快一直近万人的队伍,就拉起来了。劳伦斯志得意满,带领着阿里、奥达以及各支部落武装,浩浩荡荡的杀向了目标。与此同时,英国人在艾伦比将军的率领下,也开始进攻大马士革。土耳其人虽然一路节节败退,不过败兵如虎,一路上烧杀抢掠。目的了一座座被屠戮的村子,劳伦斯的怒火冲到了顶点。他命令队伍不留活口,全部杀光。土耳其人血流成河,将沙漠染成了红色。

此时的劳伦斯已不再仁慈,他完全被仇恨、战争和无休止的暴力冲昏了头脑。这让曾经报道他光辉形象的记者,感觉到了厌恶。彼时天命已定,奥斯曼帝国已无心恋战,阿拉伯人顺利“解放”和接管了城市。但取得胜利之后,如何瓜分胜利的果实,依旧是摆在大家面前的难题。在巨大的利益面前,阿拉伯各民族和部落,开始了无休止的争吵。甚至升级到了暴乱,这种重重的矛盾,并不是能够靠一个无权无势的英国人所能够解决的,哪怕你是阿拉伯的劳伦斯。因为这场暴乱,在医院中近2000名土耳其伤员,无法得到救治,而相继病死。目睹着混乱、死亡的劳伦斯幡然醒悟:阿拉伯这一次的成功,依靠的其实是英国人的援助,而一个民族自身的醒悟和图强,才能够让他们重新站起来。意识到问题的劳伦斯,心灰意冷,也与阿里和奥达分道扬镳。

因为对阿拉伯世界、对大英帝国的杰出贡献,劳伦斯被授予上校军衔。但他并没有感觉到荣耀,因为他自己清楚他失败了。阿拉伯人并没有任何改变,只是将统治者从奥斯曼帝国变成了英国人。这与他梦想中的民主、团结、现代化的阿拉伯,相去甚远。特别在看到费瑟王子,也迫不及待的与英国政府媾和,希望进一步做大自己的势力时,他彻底心灰意冷了。感觉自己最终,被一群老辣的政治家玩弄于鼓掌之间。第一次世界大战,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光彩,作为次要战场的中东,其实完全处在一个可有可无的境地。电影将劳伦斯和中东战场如此神话,作用其实是意在敲打当年的中东形势。1954年埃及收回了苏伊士运河,而1956年围绕苏伊士运河爆发了苏伊士运河战争。这些让被迫放弃该运河的英国人,看到的机会。于是通过这部电影,将自己粉饰成了阿拉伯人民的老朋友。从十字军东征,到克里米亚战争再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作为全世界最大的殖民地国家,对于别国的殖民破坏无所不用其极。但在这里却把自己描绘成了一个,解放殖民统治和反对殖民统治的圣人。这部电影在中东发现大量油田后,英国人对他们的垂涎,起到了树立正义大旗的作用。也是对因为以色列人的问题,陆续要倒向苏联怀抱的中东国家进行了敲打。希望他们能够认识到,谁才是他们真正的救世主。

当然影片也阐述一些反战思想,年轻人创造战争和破坏,老年人创造政治以及和平。年轻的阿拉伯国家,不要没事就喊打喊杀,大家回到谈判桌上谈谈利益不好么?但从二战结束到现在,中东地区的战乱并没有停歇。五次中东战争、10年两伊战争、沙漠之狐行动、03年的重返伊拉克到现在的叙利亚内战。匹夫无罪,怀璧有罪的阿拉伯人,因为石油已经付出了太多太多的鲜血。但这种流血还没有到头,宗教问题、民族意识觉醒、地缘政治的角力、各家搅屎棍的轮番作用,相信这块地方在可见的未来,很难得到安宁了。从希特勒到本拉丹的例子其实我们不难看出,这种动乱和暴力最终会让人们引火烧身。

 4 ) 当我们在谈论理想主义者我们在谈论什么

劳伦斯毫无疑问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所有胜利者都会是理想主义者,理想照亮他们高高昂起的脸,他们坚定,虔诚,自律甚至于是冷酷。所以劳伦斯会在阿拉伯人不喝水时同样倒干净自己的水壶,会愤怒地对待杀死了自己的向导的长官,会相信每一个奇迹,坚定地完成一次又一次奇袭,改变阿拉伯人的命运。他的每一步都带着自我牺牲的可能性,但是他从来没有犹豫。

他从来没有犹豫,令他惧怕的从来不是艰难本身。然而他不可能无所畏惧。而这部电影于我的价值正是展现了那些最终停下这个理想主义者脚步的东西。

劳伦斯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英国人。他放荡不羁,叛逆自由,与充满不能言说的规则与束缚的英国社会在明面上格格不入。因而他会热爱沙漠。或者他热爱的正是这样的淳朴、原始、辽阔,与他厌恶的文雅的英国截然相反的“干净”。同时,伴随着距离而来的还有神秘,而神秘感总能带来爱慕之情。

然而与生俱来的“文明”依然深深地烙印在他的骨血里。他所厌弃的是他无法抛弃的,他想要赐予阿拉伯人的自由,恰恰是英国教育给他的“自由”。因此他对于杀戮与血腥是排斥的,阿拉伯人所展现出的分裂与原始总是一次次地使他震撼。

其实我很讨厌男主演时常摆在脸上的那副表情,难以形容那到底是什么,混合了坚毅、厌恶,犹疑与迷惘的脸,如同一张大理石雕像,又经历了剧烈的阳光与风沙的摧残,实在不够讨人喜欢。大概我这种说不出来理由的厌恶,也是“文明”对我的洗礼。

 

文明与野蛮,同时在他的心头闪光。

他钟爱阿拉伯的原始与干净,希望带给他们自由,也希望借此摆脱令他沦为边缘角色的英国社会,实现他英雄主义的梦。他的确是有能力做一个英雄的,“扭转中东局势的决定性角色”“最不平凡的人”“最伟大的人”都不是过分的评价。但是正如上文所说,即使穿着埃及人的衣服,他永远不能真正回归到那个“原始社会”去。他注定要夹在中间,不属于任何一方,最终被两者背弃。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却无法成为一个“纯粹”的人。

而这复杂与矛盾永远才最迷人。

 

战争与死伤都是无法避免的,它们就像是劳伦斯献给梦想的祭品,连同他自己。他事先预想好一切,所以他从来不在乎敌我的悬殊,永远坚定地相信奇迹的发生。然而这些牺牲都是量化的,不过是他未曾谋面的生命堆积起的数字。当这些牺牲具体到一个个他所熟悉的个体,他的年轻的小跟班们,他固执地救回的迷路的人,他总会露出我上文所提到的,我讨厌的表情。

这几乎就是电影后半部分他唯一的表情。

他被迫认识到战争的残酷,不仅是因为这些死亡。死亡与伤痛都可以是美的,被戴上光荣的花环,成为勇士的勋章。而羞辱却不同。

大概是成功给了他太多自信,让他盲目地相信精神带来奇迹。一个白人闯到敌方阵营去,和他之前的许多计划一样,都是疯狂又荒谬的。而他终于迎来了失败,失败就和成功一样快,因为太快而显得轻率,没有做好心理准备,一切就已经发生了。裸露的上身,对方的触碰、调笑与目光接触乃至于鞭打,无一不带着明显的性暗示。

这样的屈辱显然不是最初那个踌躇满志的战士曾经设想到的。

然而这绝不是压弯他精神的最后一根稻草。毁灭他的,只会是他最爱的东西。

 

劳伦斯曾经两次请辞,要求离开沙漠。其中一次是土耳其的屈辱给他的巨大打击,另一次则是他向他的长官坦白,“我杀了两个人,我喜欢那样。”

战争,杀戮所诱发的人心底的兽性,似乎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当最后他们面临土耳其人的大军,劳伦斯面前的人大喊“不留一个活口”,他露出的是那种厌恶与犹疑的神情。然而当那个年轻人冲向敌军并死于对方乱枪之下后,他最终也发出了同样的呼喊。我不知道那时他心中想到的是自己遭受的屈辱,这个年轻人的光荣赴死,他解放阿拉伯的梦想还是“我喜欢那样”,他的激情终于冲破了理智的闸门,在这短暂的一瞬间,他完全投身到野蛮中去。

杀戮过后,沙漠出现了罕见的阴天。乌云翻滚,劳伦斯脏兮兮的脸上是倔强又阴郁的表情。曾经相信他是救世主的记者看着遍布沙漠的尸体,给这个“腐化堕落”的人拍了一张“腐化堕落”的照片。

他光明的理想之路上终于被泼上墨水,屈从于兽性的人,无法欺骗自己,这也是可以被美化的自我牺牲。

 

 “年轻人制造战争,战争的本质就是年轻人的本质,未来的勇气与希望。老人则维持和平。和平的罪行是老人的罪行,不信任与戒心。”

维持和平的是微妙的平衡,“战争即和平”。

这好像是对劳伦斯所有的挣扎,痛苦,奋斗,胜利的否定。“未来的勇气与希望”。他怀着这样的信念开始了他的征战,最终不过是看着他的人民回到沙漠里,而他的成果被收回到政客手里,回到他背弃的“文明”手里。

如果战争的本质是对未来的勇气与希望,为什么却只能导致血流成河?而和平纵然苦涩与肮脏,却能让所有人相安无事。战争,战争让人回归兽性,战争让人迷惘失去理性,战争造成伤亡,战争剥夺人作为个体的价值。个人主义者的劳伦斯,挑起的就是这样的战争。他似乎在走一条与自己的理想背道而驰的道路。他别无选择。最终他所为之奋斗的阿拉伯人,没有秩序,没有“文明”的阿拉伯人,无法担起建设的责任,只能回到他们的野蛮中去。

而他只是一个局外人,一个英国人。民族这种不由他主宰的分类方式就这样将他们分离开来。而正如上文所提,他的确将永远背负着这层身份的枷锁,无法逃离。无论从生活,性情,习俗还是在法律上。他无法选择自己的故乡,更加无法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不过是一个没有归宿的边缘人,一个尴尬的人。

当然,他也是“扭转中东局势的决定性角色”“最不平凡的人”“最伟大的人”。

可是这样看来,他真的曾经扭转中东局势吗?似乎一切都是徒然的。他所做的尝试,不过是让阿拉伯人到文明的世界转了一圈,摸到一层泡沫的梦,然后回到沙漠中去。世界是属于政客的。最终一切都要回归到文明中去。世界自有他冷酷的规则,他厮杀一场,为了“未来的勇气与希望”,但那终究只是“未来的”。

他带来了什么?精神上的胜利,一场幻梦,一种可能性,一个理想,一次盛大的葬礼。而最后都将回到原点。

 5 ) 阿拉伯的劳伦斯,一个看得见的神迹

阿拉伯的劳伦斯是个老电影了,1962年的7项奥斯卡奖
我第一次看到,是在太原出差。
伟大的电影都有共同的特点,镜头语言非常有力,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抓住那些有鉴赏力的人。
即使宾馆播放的片子画面低劣,但是我只看了数秒,就被牢牢的吸引住了。

故事很简单,一个私生子英国军官投身一战的中东战场,开创了他个人以及超越个人的伟业。以至于身为英国军官的他,被称为阿拉伯的劳伦斯。
但电影却很复杂,劳伦斯作为注定不普通的人,从开始古怪而神经质的中级军官,蜕变为略带神性的角色。

他以超强的意志,完成了别人无法想像的任务。
看看他做了什么吧,以一己之力说服分裂的阿拉伯部族长途跋涉,完成了战略性的奇袭。将土耳其的势力逐出了中东,然后执意要孤身穿越沙漠前往埃及,当部族首领质疑他的疯狂时:你要自己穿越西奈沙漠?!!带着孩子?!!他答的什么?

Moses did !

在他意识到自己不普通的同时,强大的精神,宏伟的使命感慢慢让他把自己当成了神:就在一个垂死的敌人在近距离向他连续射击的同时,他完成了蜕变。

当第一颗子弹打中他手臂时,他略微有点惊惧的站起来,但仍然勇敢的面对仍向他瞄准的敌人。敌人继续向他射击,再射击,……,但是都没打中。

他在这个短暂的过程中,完成了从人到神的转变。开始他只是带有效仿先圣的狂热情绪,仍然还有对死亡的恐惧,但后来他不仅不再害怕敌人对他的射击,反而异常的享受这一幕!他意识到了--神,真正在眷顾他!

在这之后,他抛弃了所有的恐惧和怀疑,即便他在敌方的城市内巡逻队来来往往的大街上,他也敢于无视敌人的存在,从他们中间穿行而过!

神在眷顾着他,使敌人根本就看不见他!他这么坚定的认为。

他为阿拉伯民族收复大马士革而奋斗,虽然精神上有巨大的分裂和痛苦,甚至曾经退出。但他最后还是完成了这一伟大的使命,并在归于平凡之后死去了。

劳伦斯,作为一个看得见的神迹,存在于真实的历史和电影当中。
这就是我热爱这部电影的原因。

 6 ) 你看到的是史诗,我看到的是幻灭

我对经典的理解,首先是它要能经历岁月的消磨和考验,而不是在某个时代或某个历史背景下的灿烂,而是能够穿透时间、空间、地域、文化后,还能够震撼很多人的心灵。无疑这部拍摄于半个世纪前的电影完美地做到了这点,震撼渗入心灵的宏大音乐,壮观的阿拉伯沙漠景观,璀璨闪烁的银河星光,迷一样的英雄和神迹般的举动,身着阿拉伯传统服装的英国人,幽兰震慑心灵的眼睛,挥舞金色弯刀骑着骆驼的冲锋,坚定的信念和团结各方力量的美丽,还有那种身份认知的矛盾和冲突,以及怀抱普世自由和民主价值观的梦想,以及最后梦想的湮灭和无奈,铸就了这部电影的永恒。

可能是贵族放纵情欲的私生子身份(在劳伦斯跟阿里关于姓氏的讨论中透露的),也可能是因为劳伦斯牛津大学毕业的学历背景(这个电影中没有提及,而是根据人物的资料来看,毕竟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传记性质的电影),在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开罗军队司令部做事的劳伦斯,与其他英国军官有着迥异的性情,他没有英国人的那种刻板和自律,但他通晓多种国家的语言,对上司抱着玩世不恭的幽默,对同事有种与众不同的隔阂感,更加同情和平等对待阿拉伯人的遭遇,怀抱着真正帮助阿拉伯民族和人们的感情。正是这些品质能够让他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机遇下成就了史诗般的功绩,但同时也是早就他最后悲剧性结局的必然原因。劳伦斯的痛苦并不是战争的艰苦和困难,在仅有一名向导的情况下,他敢于深入沙漠寻找费舍尔王子的部落,由于土耳其帝国军队拥有现代化的武器和军队,当时阿拉伯人的局势非常不利,只能够撤退到后方接受英国人的支援和训练,但同时也就意味着军队将受到英国的领导。在这样的情况下,劳伦斯敢于提出伟大的战略构想,带着带着哈利苏部落首领阿里和五十名战士,穿越从来没有人走过的死亡沙漠,在沙漠另外一端说服哈维塔特部落的奥达加入他的远征军,在土耳其军队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攻占了军事重镇阿卡巴。然后带着两个随从穿越西奈半岛回到开罗,获得英国司令部在武器和物资的支援,以阿卡巴为基地不断袭扰土耳其军队的运输线,极大分散了土耳其军队的实力和持续作战能力,逼迫他们向后才撤退,并且在最后的反击中带领阿拉伯暴动军队,比英国正规军抢先两天攻入大马士革。这些都让劳伦斯成为接近于圣徒和神一样的地位,阿拉伯人崇拜他跟随他,美国记者不远万里来采访他记录他的事迹,他的英国军官和司令也要倚重他打败土耳其人。一个人,能够创造这样的奇迹,改变战争的进程和世界的历史,难怪他最后可以葬在圣保罗大教堂,被永远载入史册。就像他的上司说的那样:全世界的人都将记住你,而要知道我是谁,还需要到战争博物馆里去查找资料。从这个角度说,劳伦斯的人生是成功的辉煌的,是英雄史诗般的传奇。

但是整部影片绝对不是充满胜利的荣耀和喜悦的片子,而是充满了无言的痛苦和不幸,是梦想理想在现实中幻灭的悲剧。劳伦斯取得的战绩越辉煌越富于传奇色彩,这个结局就越发显得可悲可叹。如果他像被俘后要求的那样,去从事普通的工作做个平凡的人,那么这份悲痛和无奈可能还没有那么痛彻心肺。我觉得劳伦斯的痛苦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自己仁慈宽容的个性,与战争中必然发生的残酷和血腥的冲突。从劳伦斯对待向导和其他阿拉伯朋友的态度,可以看得出他非常仁慈和公正,由于阿里射杀了他的向导,在很长一段时间两个人的态度都很冷漠,尤其是劳伦斯对阿里抱持的那种不肯原谅的态度。他同情阿拉伯人民,并且在战斗中跟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比如他不肯丢下同伴,宁肯只身返回死亡沙漠拯救同伴嘉西姆,他为了兑现对自己伴当的承诺,带着他走进英国军官俱乐部,给他要了冰镇的柠檬水和有床单的房间,正是这种纯洁高贵的品质,为他赢得了在阿拉伯人中的尊重和崇拜。但是他同时也要面对战争中不得不面对的死亡和悲惨,为了促成两个部落的团结,他不得不亲手处决了引起冲突的嘉西姆,而嘉西姆正是他冒着死亡危险就出来的同伴;为了避免遭到土耳其人的酷刑和逼供,他也不得不亲手射杀了他的一个伴当,这个跟班就是他冒违背英国军队规定,将其带入司令部的军官俱乐部的跟班,另外一个跟班在穿越西奈沙漠时死于流沙。他保持仁爱之心但在被俘后却遭遇敌人的虐待和侮辱,当看到撤退的敌人血洗阿拉伯人的村庄时,他再也无法控制自己,发出了统统杀光的命令,并且着魔般地射击和砍杀敌人。残酷的战争,摧毁了他的仁慈的人性!你可见到他看到屠杀村庄的敌人时,那种痛苦挣扎纠结迷惘的眼神,你可看到原本优雅纯洁的劳伦斯,杀红眼地手刃敌人浑身鲜血。

第二个层面是他对自己身份认知的迷惘。他在英国军队中是个格格不入毫不起眼的中下级军官,如果没有这次联系阿拉伯部落的任务,或许他将成为无足轻重的人物,而且他跟其他军官和上司都不能有融洽的相处,他也不可能圆滑地为人处世,也不可能得到晋升和发展。正是阿拉伯人的身份给了他太多太多,他同情他们民族的遭遇,知道他们曾经辉煌的历史,他费尽心力将不同的部落融合在对抗土耳其入侵的统一战线上,当他是阿拉伯的劳伦斯的时候,他受到所有人的尊崇和敬畏,他在他们心中是圣徒和真主的同义词,他实现了无人可以企及的战争企及。当他挽救了沙漠中的同伴穿上那套白色带有金色弯刀的阿拉伯贵族服装,他在忘情地欣赏着自己的衣服欣喜若狂,甚至都灭洋注意到奥达的到来。他在袭击土耳其火车被敌人士兵射伤肩膀后,淡定地站着面对敌人的射击,是多么充满了自信,他面对美国记者的镜头,最辉煌的就是穿着白色的阿拉伯服装站在阿拉伯的沙漠上,他相信所有的都不是注定的,他可以改变一切,他甚至自己也相信自己是神一样的人物。阿拉伯人的身份给予他荣耀和所有的一切。但是他毕竟是普通人,而且是白皮肤的英国人,他必须在两个身份间周旋和切换,他要遵守英国军队的命令和安排,但是他也要为阿拉伯民族争取利益。影片中驰骋在沙漠上的阿拉伯的劳伦斯,总是充满快乐和自信,但在英军司令部里穿着军官制服的劳伦斯,总是显得失去了生机和活力。最终的崩溃来自于被土耳其军队俘虏,我们不知道在牢房里他受到了什么样惨痛的刑罚和侮辱,但是他真的崩溃了。他指着自己的皮肤,说无论怎么做都无法改变自己的肤色和身份,无论他的内心多么向往成为阿拉伯人。

第三个层面是造成最终悲剧的根源,即英国和阿拉伯部落之间的利益冲突。英国和法国在一战即将获胜后,自然希望能够瓜分战后在阿拉伯地区的利益,而不希望出现自由独立的阿拉伯国家。劳伦斯是真心希望为阿拉伯人谋取自由和权力,他为阿拉伯人争取武器和金钱的支持,甚至希望为他们弄到当时威力最大的火炮。他费尽心机去将阿拉伯人统一起来,告诉他们英国不会贪图这里的土地,他们将是为自己进行奋斗。但是他自己是英国人,而且是要服从命令的英国军官,他还要肩负如何承担军人义务和对自己国家的责任,英国军队和阿拉伯部落武装的合作,既有打败土耳其人的共同利益和目标,也有战后如何处理阿拉伯地区的控制和反抗的矛盾。劳伦斯并不会真的相信将军给他的承诺,他不会相信英国真的会把阿拉伯地区交给阿拉伯人管理。所以他最终是选择了放弃自己英国人责任,真心帮助阿拉伯人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国家,他率领军队抢先进入大马士革,并且控制了主要的机构,成立阿拉伯联合议会来管理这个国家。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阿拉伯人是习惯于流荡的游牧民族,他们根本不懂得国家的概念和价值,在完成进攻入大马士革后,部落间因为利益纷争和不懂管理国家而分崩离弃,大部分人马都主动撤离大马士革,就像他们打劫了土耳其的运输货车后,就回到自己的营地过冬,而将战略反击的计划抛到脑后,所以无可避免地错过了历史的时机。但是可以看到劳伦斯为阿拉伯国家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在最后龌蹉的利益分割谈判中,费舍尔王子说他不知道这个国家欠他的太多太多。正是因为劳伦斯的举动才能使得阿拉伯民族有了名义上自己的国家,尽管实际控制和管理都是英国人,只不过挂上了阿拉伯的旗帜,但这已经是了不起的成绩。

我觉得影片的重点绝不是在描绘劳伦斯史诗般的胜利,而更重要的是劳伦斯理想和人性的破灭。他所取得成就越是辉煌灿烂,这个结局就越是有着讽刺和悲痛的意味。在长期战争的折磨中,他已经不再是开始怀抱仁慈和理想的劳伦斯,尤其是被土耳其军队俘虏后,他简直是有了非常大的蜕变。当他再次被说服回到战场的时候,他不再是用理想和信任组织阿拉伯部队,而是用金钱收买了将近一半的人,甚至追随他的不再是品格高尚的战士,而是用金钱雇来的杀手,那种为了阿拉伯国家的理想已经蜕变为接近雇佣军的军事行动,其中对于撤退土耳其军队的疯狂灭绝屠杀,已经证明劳伦斯的精神和信仰都已经崩溃和破碎。但他还怀抱着的理想是建立阿拉伯的国家,而不是让英国窃取胜利的果实,所以他率领阿拉伯军队首先进驻了大马士革。但是用金钱和利益维系的阿拉伯联盟很快暴露了弱点,没有统一的目标和理想,不懂得如何治理国家,局限在自己部落的眼前利益和冲突,互相牵制无法合作等等,最后也导致他最终极理想的破灭。战争,虽然胜利了,但是果实却被英国政府和费舍尔王室无耻地瓜分了,年轻人在前线流血战斗,那些老谋深算的狐狸在幕后讨价还价。就算有再辉煌的战争奇迹和无数人的崇拜,又能怎么样呢?结局也不过如此,甚至是非常的幻灭和无力。如果是如此,那么人生和战斗意义何在呢?那些曾经的辉煌和欢呼,又有神马价值呢?这就是劳伦斯也是那个时代最大的幻灭,无论是土耳其还是英国,不过都是为了谋求自身的利益。从来没有真正的自由和民主的理想,也不曾为那块土地上的人民着想,这是整个一次世界大战就是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争夺瓜分利益的冲突罢了。无论哪方获胜,都不会给世界带来真正的改变。电影的本质不在于歌颂劳伦斯的史诗,而是为了透过他表达这种无奈和叹息。

 短评

8/10。劳伦斯是映射英国野心的陨落,自我神化的英雄气概颓然崩溃,只能穿起曾烧掉的军装回归身份认同,阿拉伯起义成功后无力发展建设还要靠英国人的帮助,他被同时抛弃成为达成殖民政治协议的棋子,追求功勋的速度最终让其死于超速,在天主教堂的追悼弥撒外被各界名流议论。气势的宏大离不开构图和剪辑技巧的超绝,火柴与朝阳的颜色相似性代表初征的劳伦斯满怀理想,打破他静夜思的少年俩避免了画面单调,表现袭击土耳其铁路的蜿蜒沙丘相拥着蜂拥而下的游击队,劳伦斯举着信号枪跳出战壕仿佛站在世界的中心,在潜入土耳其城市被当作逃兵、纯白肉身受辱,躺入污水的劳伦斯在黑夜的岩石间慢慢前进,身心俱损的内心变得残忍,结尾看到骑骆驼的人,他从吉普车站起又马上坐下,认识到自己不再被阿拉伯需要。美国记者的名片连接大漠、王宫两个地点的转场连贯。

3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一个无名小卒、甚至是滑稽之人,只要在特定的环境下,他就可以成为一个复杂的人、伟人。但当他再次离开这特定环境,就像鱼爬上岸后又回到水里,他就会被淹死。

8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力荐

普通人眼中的劳伦斯和阿拉伯之于世界同属异类,卷入重洗时代格局国家阴谋漩涡的个体群像,对战争暴力的探险享受到麻木悔恨,转场剪辑配乐实景摄影服饰无不大气,非神阴柔奥图尔和沙里夫的暧昧,年轻人发起革命老年人维护和平这就是政治。2K4KDVD蓝光隔年持续N刷,个人影史十佳,不会再有的史诗。

12分钟前
  • seabisuit
  • 力荐

是劳伦斯成就了彼得奥图,是彼得奥图成就了劳伦斯。在一切技术层面都尽善尽美的时候,如果没有奥图那种雌雄莫辩的气质,这片也不会达到如今的地位

14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力荐

其实是1962年完美的五星电影,留下一颗星,是给你与这世界保持安全的距离。这样的电影很好,但你不一定要看,除非你承受得起,看完后的孤独。或者你看不懂,这样也好。但是当你得知劳伦斯的秘密以后,明白人生也不过这么回事时,究竟要以怎样的态度继续活下去?那么就去了解,走出阿拉伯后的劳伦斯吧。

18分钟前
  • 时以星
  • 推荐

如果没有最后半小时在大马士革的纠葛,那之前在沙漠中的征伐与厮杀就不会如此摄人心魂;这是一部会让你爱上大屏幕的电影,这部电影说明了伟大的电影为何属于电影院。有些地方拍得确实轻佻,海斯法典擦边球,倒也更符合传说中那个更真实的劳伦斯形象了。

23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只有男人没有女人的电影,在文明和野蛮之间冒险的小人物史诗。谢天谢地有中场休息,不然真的要全身麻痹...不是英国的劳伦斯,而是阿拉伯的劳伦斯,因为去过沙漠后心里再也装不下别的东西。

25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9 。看的第一部关于阿拉伯的片子,沙漠的画面甚是壮观,3个半小时没看到一个女的..

30分钟前
  • Mannialanck
  • 力荐

重刷大银幕4K。你是哈里斯的阿里,他是哈威塔特的奥达,他们是XX的XX,而我,是阿拉伯的劳伦斯。只有两种人觉得沙漠有趣,一个是贝都因人,一个是上帝。劳伦斯,你不是贝都因人,可惜,你也不是上帝。所以你只能亲手杀死自己救回来的人,亲眼看着自己的仆人死去,克制不住对暴力和复仇的享受,最终拱手交出自己的阿拉伯。|20161211-各方都想摆脱的英雄,找不到归属的堂吉诃德。大银幕看4K修复,沙漠影像美到心颤。

32分钟前
  • 神仙鱼
  • 推荐

本科要求写五千字《阿拉伯劳伦斯》的影评,似乎是只能写表演,记不住了。最后实在凑不够,就写电影里连骆驼都演的很好,一般骆驼鼻孔要喷白气要不停咀嚼,而电影里骆驼都那么高贵典雅,站着就是站着。

36分钟前
  • 老袁
  • 力荐

hkiff放映,上下场,开始前各有一段四分钟的主题演奏曲。震撼绝伦的大远景,一个最终回家的英雄

40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战争是年轻人的战争,和平是老年人的和平。

44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这是一个不可能产生史诗的年代。所以,我总是隔一段时间便挑一部那个时代的史诗片看。我一直相信真正的勇气,梦想与崇高,尽管它们已经被那些该死的选秀节目和名人报道低廉化。

46分钟前
  • [已注销]
  • 力荐

一部需要看很多遍的电影,如果少年时期一定会睡着,青年会热血沸腾,中年会陷入思考,但如果已是暮年,一定会痛哭流涕不能自已。

48分钟前
  • 人类学科研究员
  • 力荐

那个划火柴的一瞬,窒息了。美哭了。(某派弄几个灯泡拿软件一修那叫哪门子的自然奇观美)。至于内容,我完全被阿里那深沉的爱感动了。阿里的出场,影史第一。

51分钟前
  • 🌞娘卷卷🌙
  • 力荐

重温了一遍。很多人认为本片是讲述追求民主自由,但个人持保留意见。一战片的数量虽然相对不多,但不乏精品,而且因为政治背景往往显得更为客观富有反思色彩。个人最喜欢的五部一战片依次排列是:《西线无战事》、《光荣之路》、《圣诞快乐》、《红猪》、《阿拉伯的劳伦斯》。

53分钟前
  • [己注销]
  • 推荐

之前嫌它太长,一直没看,没想到进到沙漠后,就再也停不下来了。音乐和摄影都非常棒,人物塑造和演员的表演也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轮流在热血逼和文青两档间无缝切换的彼得奥图和老狐狸费沙王子,不愧是青史留名的史诗电影,即便白人救世主的设定让我很不舒服也无法让我否认它的出色。

57分钟前
  • 生菇
  • 力荐

大概只有那个年代才有这种波澜壮阔的史诗电影了啊,沙漠里面的景色都太美了让人窒息。劳伦斯一袭白衣就是救世主的形象(还挺娘的),人物性格的多面性电影也刻画得很全面。彼得奥图好棒啊。修复版也是效果特别好,值得收藏蓝光啊!

58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为了那么多经费和5年的拍摄时间,我给四星。其实我只看了一遍,真没觉得那么棒,4个小时还累得要死~

59分钟前
  • 飞天PP猪
  • 推荐

自虐,起码有受虐倾向。被鞭打后的转变。不是我一个人觉着他很基,小心翼翼的维基把他归为Asexual,哼,才怪!http://en.wikipedia.org/wiki/T._E._Lawrence#Sexuality

1小时前
  • ζωήιδ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