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阿弗尔

剧情片其它2011

主演:安德烈·维尔姆斯,卡蒂·奥廷宁,让-皮埃尔·达鲁森,布隆丹·米格尔,叶琳娜·萨罗,埃弗利娜·迪迪,小鲍勃,皮埃尔·埃泰,让-皮埃尔·利奥德

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

 剧照

勒阿弗尔 剧照 NO.1勒阿弗尔 剧照 NO.2勒阿弗尔 剧照 NO.3勒阿弗尔 剧照 NO.4勒阿弗尔 剧照 NO.5勒阿弗尔 剧照 NO.6勒阿弗尔 剧照 NO.13勒阿弗尔 剧照 NO.14勒阿弗尔 剧照 NO.15勒阿弗尔 剧照 NO.16勒阿弗尔 剧照 NO.17勒阿弗尔 剧照 NO.18勒阿弗尔 剧照 NO.19勒阿弗尔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2 11:43

详细剧情

  马塞尔(安德烈·维尔姆斯 André Wilms 饰)曾经是一个小有名气的作家,可是,热爱自由的他厌倦了作家高高在上的枯燥生活,于是来到了勒阿弗尔,摇身一变成为了一个快乐的擦鞋匠。勒阿弗尔可爱而又热情的居民让马塞尔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在这里,马塞尔过上了梦寐以求的平静而又安定的生活。  一个非洲男孩的出现打破了马塞尔规律的生活,出于同情和本能,马塞尔收留了这个被警察追得到处跑的可怜男孩。屋漏偏逢连夜雨,在此节骨眼上,马塞尔的妻子阿勒提(卡蒂·奥廷宁 Kati Outinen  饰)患上了恶疾需卧床休养,一边是凶神恶煞的警察,一边是病危的妻子,马塞尔一下子被推到了命运的十字路口。

 长篇影评

 1 ) 百子湾艺术电影资料馆/记录

每次只要是在艺术资料馆,结束放映我都会带头鼓掌。亦因为近视眼我爱坐第一排,身后响起很多暖意的掌声,我知道自己能带动他们无比开心。那何尝不是只身赴戎关去这么多年唯一的掌声。这种感觉我一辈子不会忘记。我知道,他们会鼓掌。

常听人说,饭店里的菜味精太多吃多了饭店闻见那个味道就头疼。而艺术电影好像一道清新精美的手工小菜,艺术,资料,徒步从四惠东地铁站下来,下同心桥,过西店记忆路,过枢纽桥,马路边有一座老港打边炉,来到这里,大多数是侯麦的电影,而小西天那边可能会放阮玲玉。但无论是民国时代还是法国电影,有的还是大多数人没有听过的,故事内容并不复杂,但质感极好,我看的法国电影不多不知道是否所有都如此。但是这个片子人物多用中景,特写,法国贫穷人的生活很真实,黄色复古裙子,法国海岸山峦上的移民,躲在水里的少年,没有美女可是妻子的善良大度包容少女情怀浪漫无不体现。都非常动人,故事如果是俗物可能就拍成教化故事了。但是电影前期只交代了妻子病情严重,以后男主和他的朋友们费心想办法去帮助男孩——浪漫的法国人帮助男孩的办法居然是办一场慈善演唱会筹钱,好警察的戏份看的非常舒服,而到了最后妻子意外的好了起来——也许这个是太理想的结局,现实中…但是节奏反转把握特别好,一如开头被枪击但是没有出镜那个人。医院,唱片,法棍,连衣裙,樱桃树,小酒吧酒杯,充满了浪漫迷人。

 2 ) 冷幽默线控木偶戏

       阿基考里斯马基作为芬兰最重要的导演,也是欧洲最多奖的导演之一,作品历来风格鲜明,返璞归真,充满幽默与反讽,被奉为“结合了摇滚风格的极简主义”。新片《勒阿弗尔》沿袭他以往风格,以简洁冷峻的试听语言,天真善良的人物,结构出曲折必然的命运。
  阿基的电影被总结为四类:经典文学的改编作品、临时起意的冒险旅行、摇滚音乐有关的故事和人物、最底层生活的肖像。新片《勒阿弗尔》应该归为第四类,讲述了一个擦鞋老人,如何集同各路社会底层朋友的力量,帮助一个偷渡逃跑的黑人小孩,躲避警察追捕,离开《勒阿弗尔》去伦敦的故事。
  如前面所提到,这部新作与之前许多作品一样,关注的是社会底层人物:温饱成问题还嗜酒的擦鞋匠,他善良忠诚的妻子,宽容明理的面包店老板娘,温婉坚定的酒店老板娘,还有同是擦鞋匠的越南移民。这些人在帮助偷渡黑人小孩的过程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流露出人性善意的一面。就连追捕的警察,也在最后改变意图,放弃行动,转而帮助。
  有几部电影能从第一个画面就交代出导演这一生所追求的幽默感?从《我雇了一个合约杀手》,《薄暮之光》到今天的《勒阿弗尔》,阿基的电影风格之所以如此统一,在于他对摄影,表演等方面的把握特立独行,与众不同。阿基电影中的演员,表情呆滞,动作机械,但却出奇一致,介于舞台表演与机器人之间。相对舞台表演,他们的演出不富含情感,甚至流露处“表演”痕迹,例如两人同时缓慢地转动头部表示回忆等方式。而相对机器人,当然,这比喻有玩笑的意思,主要指他们的动作一板一眼,非常模式化。而这种有些间离的表演,正是令阿基影片中人物充满幽默感,同时又形象鲜明的原因。
  另一个控制就体现在摄影的风格上,其实这一点与他对场景的选择也联系密切。他很喜欢封闭幽暗的室内空间,并在人物与其之间建立起密切联系。例如本片中的非洲小男孩与衣柜,老擦鞋匠夫妻与客厅,告密邻居与其卧室等。每个空间中的光影变化,都影响着人物的塑造,而这类关系的建立,帮助阿基表达出人类的孤独和卑微。
  总的说来,阿基作为奖项的宠儿,又带来了一部令人满意的作品,至于结局如何,则无从揣测。

 3 ) 这居然是2011年的电影

感觉非常像在看一部老电影。不是粉丝,我连导演的名字都念不出来,但是这个个人风格太强烈了。

1. 导演:我要戏剧性,但那不重要

冲突1: 偷渡来的男孩被发现了!

在警察的重重包围下往反方向跑了,跑了?跑了!警察追都不带追一下的,努力一下好吗?

冲突2: 男孩在路边擦鞋,被路人举报了!

越南人按住了路人,我看路人一点反抗的意思也没有,男孩跑了,跑了?跑了!

冲突3:要帮男孩跑路,没钱!

歌手和妻子复合的速度,比起我面试答题劝老王和小李和好的速度还要快。

2. 面无表情的无厘头

警官和杂货店的老板搭话,问他是否认得马歇尔。杂货店老板:“他像钟一样准时报道,也不会因为赊账而半夜惊醒。”然后警官买了一颗凤梨走进酒吧。

马歇尔帮孩子筹钱,酒吧客人:“我存了两百块给我女儿买自行车,但那可以等等,她才两周大。”

......

3. 导演:这个电影来一点爱情吧

这个女主是导演的御用女主吗?作家妻子的形象,一头卷发,别着一个星星发卡,裙子有粉色的荷叶边,和她脸上的皱纹很是不搭。她为马歇尔做饭,为他烫平裤子,生病了怕被丈夫看到病容,丈夫去医院会买几支花,朋友会在病床前读卡夫卡,这些看起来很温情的细节被演出来之后又多了几丝莫名其妙的尴尬和好笑,最后还安排了一个小反转,看到病床上的衣包时候大概观众都会以为妻子去世了,结果等来了一个奇迹。

电影里的那种色彩非常赏心悦目,简简单单的生活也很令人向往,男主人公的衣柜打开只有一套西装,而且是上衣,女主的是一条荷叶边的裙子,一条黄的裙子。简单的餐食加上一小杯酒,看到需要帮助的人就去帮助。这样的日子也蛮不错的吧。

 4 ) 最后的电影作者

  
  考里斯马基是当代电影人中少数几个自己编剧、执导、剪辑并使用固定的演员班底的导演。一致的电影主题,相类似的影像风格等都使得他被称为“最后的作者导演”。就像伯格曼的一生总结之作《芬妮和亚历山大》,《勒阿弗尔》也是他固有主题和风格特征的汇总。
   
一、 ■新现实主义
  在考虑《勒阿弗尔》的风格时,马基有明确的指向:“我想这部电影试图对法式的新现实主义进行新的改造。维托里奥•德•西卡和塞萨•柴伐蒂尼风格是潜在基调,在此基础上我给它的新现实主义加上马塞尔•卡尔内和雅克•贝克的感觉。无论是我自己的起点还是这个小镇自己的起点,都完完全全是一张白纸。人们可以使它成为梅尔维尔式或者《米兰的奇迹》(Miracle in Milan)式的电影,又或者是介乎于两者之间的东西。”

  □现实主义。《勒阿弗尔》剧情直线发展,以自然主义的态度呈现一段完整的生活片段,故事有时跳跃有时停滞,但是从不回头。人物的前史都在轻描淡写里完成,考里斯马基不会用闪回去交代人物,并不是因为他不关心从前,而只是当下才是他更愿意凝视的东西;只有当下的处境,才更值得书写。它的场景简单,场面调度也简洁:一张桌子,两把椅子,两个人物和别无他物的光秃秃的房间,就是故事展开的戏剧化舞台。台词也简洁直接,不人为制造煽情高潮。正如他自己所说,华丽的设计只会带来距离感,毁掉他想要创造的现实主义。
  □Dogma95。《勒阿弗尔》让人想起同样来自北欧的拉斯·冯·提尔和他著名的Dogma95誓言。这场距今最近的电影运动轰轰烈烈却也很快偃旗息鼓,但是在某种程度上,考里斯马基也正以他自己的形式践行着当年的纯洁誓言。影片中一段实拍的纪录片片段,音效使用的克制,都用一种自然主义式的前卫去追求电影的纯粹本质,既疯狂又孤独,既独树一帜又似曾相识。他又被誉为道格玛95的前行者,抵制过多的技术,舍弃数字技术特效,相信影像本身的力量

二、 ■水下的冰山
  就像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在马基有意的节约和克制之下,隐藏着水下“八分之七”的暗涌,静默之中,张力尽显。

  □极简主义。《勒阿弗尔》的人物少、场景少、台词少,情节设置简单,有留白的叙事和开放结局的设置。在视觉语言上,多固定机位拍单镜头,运镜风格简单利落,画外也往往成为重要的叙事空间,如擦鞋匠给小孩留午餐和钱的场景,只用了一个镜头来表现:镜头对准楼梯阶梯,擦鞋匠的手在放入面包和钱之后出画,镜头不动,画外传来划水的声音,这个镜头至此结束,救助关系交代简洁又不失神韵。
      □ “布列松式”。人们往往将考里斯马基和布列松做对比,在克制绝无花俏的镜头下,考里斯马基正如布列松一样,呈现出的是生涩的画面感和非连续性的叙事。和集中表现冲突和戏剧化的传统叙事方式不同,考里斯马基的电影里没有充满对抗感的镜头和调度,人和事都发生在沉默平淡的空气下。如布列松热衷于拍摄人物的手和脚一样,考里斯马基同样热衷与身体某个部分的细节动作,比如一个眼神,一双鞋,一个细微动作等。在《勒阿弗尔》中,拍摄坐在饭店里吃饭的马塞尔时,考里斯马基摒弃了中景镜头,将镜头聚焦在马塞尔那双挥舞着刀叉的手。这种对于局部动作的固执地捕捉,创造出影片的独特节奏和趣味。

三、 ■鲜明的个性
    对阿基的影迷来说,怎样的故事已经不重要了,光是欣赏大叔的的气质和个性就够了。

  □外冷内热。《勒阿弗尔》影像风格一如往常冷峻,整体影调为冷峻的灰蓝色,人物在冰冷的街道上穿梭,在冷色调的房间里生活,似乎这样带着点悲伤的蓝色,才是普通人生活的真正色调与温度。但故事冷峻的色调下,情感却柔软温暖,就像室内和人物身上点睛般的鲜艳红色:马塞尔在病房里放的一束红玫瑰,鲍勃慈善义演时候的一头银发和红色皮衣,别离时给伊德里塞披上的红色外套等,都是生活希望的暗示。这股温情更是被各种缤纷色彩点缀:当伊德里萨的计划顺利进行时,妻子也得以健康出院,她身穿的黄色的裙子和手握的黄色的玫瑰带来的是家庭般的温馨,窗外,一丛淡粉色的樱花耀眼明。
  □怀旧古典。如同马基往常的电影一样,《勒阿弗尔》也被“做旧”,人物的社会背景和时代被有意淡化,与情节无关的人物、纠葛被抽空。故事中只有破旧的建筑,简陋的汽车站,老款式的落伍汽车,连电视机都是小小的屏幕,更不用说电脑和各种现代科技。阿基是一个颇为怀旧和保守的人,他不但把赫尔辛基设置为过去几十年建的样子,也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呈现这个法国港口。电影被刻意拍成一部类似法国三、四十年代诗意写实主义时期的电影,也特意营造出久远年代的氛围。打扮守旧的人物,精心设计的道具(比如古旧的音乐设备),加上怀旧风的光线和音乐,共同营造出一个似乎发生在记忆中的空间。而那些发出幽暗霓虹光的街道酒吧与其中单纯的人际交往,更是带着一种复古情调。
  
四、 ■间离的态度
    考里斯马基拒绝向主流社会、大众审美潮流和消费文化投降,他程式化的镜头语言和简洁冷峻的叙事,共同形成了属于他的独特欧洲艺术电影品味。

  □零度表演。《勒阿弗尔》沿袭了马基对情感和演员的抑制处理,而两位御用演员——女演员卡蒂•奥廷宁和男演员安德烈·维尔姆斯同时出现在这部电影中,(甚至还包括特吕弗的御用演员让-皮埃尔·利奥德,他也曾主演马基的《我雇了一个合约杀手》)——他们虽然纷纷随着导演一起老去了,但是不变的却仍是那种“零表演”的风格:遵循布莱希特的表演体系,没有表演,没有技巧,有时候甚至感觉不到生命,就像编好程序的机器人按照规定的动作进行活动。马基也仍然对他们实行“绝对的操纵”,对他们每一个眼神的几厘米偏差都有严格要求。在这种苛刻的疯狂之下,考里斯马基的演员永远服从于剧情,永远过目难忘。
  □驻足旁观。考里斯马基是个旁观者,冷眼看着每个人物的喜乐,甚至都不愿让镜头去介入其中,《勒阿弗尔》中大量定格式的特写镜头仿佛某种故意的“间离”,就连根据人物眼神剪接的镜头也不是常用的视点镜头——这样冷静疏离的镜头处理,提供了一种旁观者的视角。考里斯马基不把观众代入人物,却只把他们放入场景,让观众自己去看去感受。他的幽默也常常以慢半拍的方式来形成错位——这种“天然呆”竟让阿基大叔也具有了呆萌气质。

【已载刊】

 5 ) 暖暖 人心

好久没有遇到这样让我看完之后 暖暖的,会心一笑的电影了。。。
尤其是,看着片尾的樱花沐浴在阳光下随风摇晃,听着片尾曲。。很惬意很舒服。无所争无所欲。很幸福很满足。

PS:我想看 8号公路。谁有资源。?

 6 ) “听说在上海也发生过这事”

“听说在上海也发生过这事”



“听说在上海也发生过这事。”当看到一名医生很是煞有介事地对另一名医生说道时,终于忍不住笑了起来。这一次导演郭利斯马基在《勒阿弗尔》里所表现出的冷幽默并不多,这可能是这部灰暗的电影里最惹人发笑的一幕了。
妻子得了绝症,正躺在医院等死之时,突然就莫名其妙地不治而愈了。所以才有了以上医生的这一番对话。这个贫困家庭一直靠丈夫擦鞋为生,而就在妻子得病后不久,丈夫却是于偶尔间收留了一名偷渡的非洲儿童……
大师级的郭利斯马基一直偏爱于在自己的国家——芬兰拍戏,这次却是移师到了法国。在《勒阿弗尔》里,法国,这个活色生香之地却依然是涂上了北欧般阴冷素静的色调,最多不过是把冻得硬梆梆的芬兰话换上了细细软软的法国腔。再一次地,郭利斯马基依然是把他的目光投向了底层生活,显示出的是来自底层那份特有的浓浓柔情,而无一点焦灼饥渴、难以挣脱的欲望弥漫。和郭利斯马基先前的《没有过去的男人》《浮云世事》比较起来,《勒阿弗尔》放弃了微小的视角,而是展现了一个群像式的画面,在丈夫带着偷渡儿童东躲西藏、陷入困境之时,这一帮街坊邻居齐齐伸出了温暖之手,虽然先前他们曾经也有不无刻薄之处,毕竟也是不伤大雅,在这齐心的温暖中化为相视一笑。
尽管总是醉心于对底层的真实刻划、对现实毫不留情的批判,但奇怪地是郭利斯马基总是喜欢在结局处安排一场好莱坞式的圆满大结局。《勒阿弗尔》其实并不能算是导演的最佳作品,这次通过群像式的展现多少显得浅尝辄止,少了深入人心之利,整部故事也有朝失控粗浅的方向滑去的迹象,尤其是最后这一场令人瞠目结舌的病愈安排。这已经不可再用圆满来形容,更像是一个童话式的结局——从此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但也正因为如此,这种不讲道理,不容分说,没有任何来由,也没有任何理性的童话式的结局却又恰恰显出一个十分诡异的荒谬来。妻子的病就是好了,至于怎么好的谁也不知道,发达的现代医学、先进的仪器也只能是两手一摊,无法解释一二,是不是他们太过善良与贫穷了,连上帝也无法再看下去了。而且,“听说在上海也发生过这事”。
    丈夫这个角色的选择也是颇有些趣味,他本是一名放荡不羁的作家,放下一个知识分子的身份,甘心情愿地打滚于穷困阶层,也似乎是暗映着导演一以贯之的价值取向。郭利斯马基一直拒绝走上贫贱夫妻百事哀的解读,而总是竭力地表现出只有在穷人才会发生的,有时甚至可以称之为盲目的、谁都无法击垮的乐观、豁达与无畏来。
扮演妻子的依然是郭利斯马基的御用女爱将——那个形容枯槁、瘦弱单薄的老太,与众多珠玉圆润的女明星比起来,她面无表情,却又带有一丝饱经风霜的执拗与无畏。片尾中,夫妻俩携手步入简陋的家中,昂首阔步里显出一种不容侵犯的凛然和尊严来。院内的樱花开得绚烂之极,随风轻轻摇摆,像极了小津安二郎的镜头,只是无论从影片本身所反映的社会问题,还是以最后的荒谬表现手法上来看,与小津安二郎温吞水式的市井生活早已是分道扬镳。

 7 ) 可怜多少观影人

看完下面的评论,不得不慨叹,多少人原来不懂电影。Le Havre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则寓言,是一则由里到外的寓言。寓言是程式化的故事,Le Havre是刻意程式化的电影。布景是程式化的,道具是程式化的,灯光是程式化的,镜头、情节,乃至表演都是程式化的。在Le Havre里,宁静是蓝色的(Marcel家是蓝色的,医院是蓝色的),希望是红色的(Idrisse出发时穿着红色的衣服,面包房老板娘的头上别着红色的花)。这种貌似怀旧的手法,与其说是怀旧,不如说是精炼,是删繁就简。用经典的手法,完成寓言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8 ) 《Le Havre》场景里花的意象

如果作品里涉及感情,都通过了花的意象来表达了…

1.首先,我注意到的花是 橘红香雪兰。朋友们在给躺在病床上的女主念书时,床头柜上放了几只橘黄偏红的香雪兰。此花的花语是清新舒畅,我解读为女主的病在好转。

2.男主去吧台找老板商讨解决办法,老板说你可以办慈善演出,现在流行那个,吧台上放的是一束橘黄色的洋牡丹。此花的花语是,广受周遭人的喜爱及支持。事实男主成功帮小男孩筹到了资金。

3.男主找人一起想办法的时候,双方都有和好意向却吵架拉不下脸的情侣,女方面前摆着最显眼的是鲜红的玫瑰,她想要的还是那热烈的爱情。

4.黑人男孩去医院给女主送黄色连衣裙,床头柜上是白色的蝴蝶兰。此花的花语:爱情纯洁,友谊珍贵。

5.帮小男孩完成心愿后,男主带了黄色的玫瑰到医院看望女主。女主刚入院时,男主拿的是独一支大红康乃馨,所以不是男主不关心女主,而是经过了这些事情后,他对女主心里多少还是有点愧疚的。黄色玫瑰的花语:祝福、道歉、已逝的爱。事实是,这“已逝的爱”没能送出去,女主没在病房。他们的感情也肯定会继续下去。

6.结尾,男主和女主都说樱花开了,女主进屋后说,“我马上去做饭”。白色樱花花语:质朴纯洁的爱情。

 短评

虽然还没看过阿基的电影,但这一部立马让我产生浓厚兴趣啊!非常刻意的布光,舞台剧式的表演,生硬不自然的剧情,感觉一切都如此“复古”,难道就是传说中的【极简主义】?阿基之前的电影要列入看片单!大爱主题曲...

5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小津+布列松,极简主义;色彩极为讲究。人间的温情与上帝的恩典。

6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第一次看考里斯马基,却满是惊喜!1,白色风格,零度写作,类加缪的《局外人》,冷冰冰又极为迷人。2,叙事上的简洁,想起布列松,布之极简乃缩减后的简,考之简为除杂后的简。2,动画式镜头处理与人物形象,似雅克塔蒂。4,传统的蒙太奇叙事,几近教科书。5,画面色彩与质感是60年代的新浪潮。

10分钟前
  • 把噗
  • 力荐

这应该是阿基·考里斯马基最温情的一部电影,满是阳光和可爱的心灵,老导演总算没有再愤世嫉俗,就连最后妻子的小悬念都是悲观后的圆满。依旧无产阶级的故事,依旧是敏感的社会问题,只是这一次你只需要敞开心扉享受那份老导演带来的难得的温情就够了。★★★★

11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第一部大银幕考里斯马基作品。OST大赞。帮助偷渡黑人少年的设定,怎么看都有些流俗,但很喜欢苦中作乐的人生姿态,冷中藏暖的影像调子。一度把电影想得绝望,比如觉得腹绞痛的妻子一定会挂掉,但最后,樱花开了一树。

15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鼓掌!火柴厂女工的神迹。他们有白头发的老人在大提琴边摇滚,有风光一时的明星去街边擦鞋,有在病床边读卡夫卡的杂货店老板娘。他们生活在底层,他们的船名字叫升空。

17分钟前
  • Shy
  • 力荐

里面每个人都像是退隐江湖的大侠

18分钟前
  • 江声走
  • 力荐

不喜欢,睡过去三次

19分钟前
  • 浪味仙
  • 较差

非同寻常的电影语言,人物作为符号在舞台似的场景中出现,以僵硬而极不真实的表演展现一种超现实的真实。

20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little bob一出来我就燃了,果然还是那个不羁的阿基。片子拍到最后太浪漫了,导演难得这么温情一回,看得好感动。无论是法国还是哪里,他的片子都像是几十年前的北欧,冷色调,低调布光,不知道在哪淘弄的破家具。这些年阿基最有人情味的一回,不再是讽刺和批评,而是心底的温暖,四星半

2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8/10。到法国依然很阿基:忧郁的颜色光线,清愁的小城建筑,从不出现的大型商场和现代化家电,穿着老式风衣的呆滞人物。对往昔文化的追忆触到了心底的神经,这或许就是独立电影的魅力。擦亮鞋步向死亡杀手的手铐犯,冒用身份证的越南移民,慈善摇滚会外停留稍长的镜头,蔬菜车偷渡。善良才是人间天堂。

27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刘聪快来看你流落芬兰的兄弟

32分钟前
  • · ~~~~~~~~~
  • 还行

很有意思很有趣的电影,幽默的温馨,“极简主义”的表演~不过说来,还真是有点像《钢的琴》啊~~

35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看的时候还以为是上个世纪的诺曼底,看到欧元才铁定心思只不过一切都很复古而已。底层人民的互帮互助,幽默的方式也非常有风格。有些镜头妙极了,配乐也很有意思。Little Bob的演唱会单曲巨献有点雷到我了。不过看完之后想想,还真是别具一格,别有风味啊。

37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1.最温情暖心的一部阿基,除了让-皮埃尔·利奥德客串的邻家举报者外,全员俱为好心人,结尾双线故设虚惊后竟然皆大欢喜,恍如神迹临降——这恰与男主为教堂外神父擦鞋的段落相契合(谈及[马太福音]“但基督还是来了人间”),另一有趣的反讽是擦鞋匠自嘲自己的职业是“最不尊重[山上宝训]的”,无怪乎本片在戛纳获了天主教人道精神奖-特别提及(笑)。2.探讨偷渡难民问题,却毫不苦大仇深,尽管片场移师法国,却仍是熟悉的阿基,极简气息一如布列松,空镜转场与收尾樱花犹似小津,考究如油画冷中缀暖的配色,还有复古的陈设与怀旧的影调。3.又见唱机与收音机,小鲍勃的摇滚演唱会真够劲!4.酒吧的小鲍勃独自隐没在黑暗里,妻子前来的那一刻,两人霎时沐浴在亮光中,抒情音乐响起,至为动人。5.-“我干嘛要相信你?” -“因为我有蓝眼睛。”(8.5/10)

41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昨天看了一半,意识到应该先看《波西米亚生活》,果不其然,不但人物有延续,而且还有很多情节互文。生病的咪咪对应马赛尔的妻子,非法入境的画家对应非法入境的黑人男孩。而《勒阿弗尔》里,阿基给两个人物都安排了完美的结局,用奇迹填补了《波西米亚生活》的遗憾。 阿基中后期的电影,无论是情节还是色彩,都越来越有种不真实的童话感。

42分钟前
  • ibelieve
  • 推荐

释小龙被刷黑偷渡到法国有没有

45分钟前
  • 蝉鸣知了
  • 推荐

岁月催得安托万和御用马脸姐齐齐老了,永恒的是阿基大叔外冷(布光表情色调表演)内热(互依相靠心灵希望);白描式简洁将故事处理得干净优美;同是天涯沦落人,走夫贩卒亦有情;这个世界有little bob在,还不算糟。

49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颜色调配,非常老乱。红、蓝、白、黄,参差出场,各种语意。尤其是黄色,人物的心理转变,通过换装完成。最后的那束小黄花,穿行过红色和蓝色搭配的楼梯,完成最终的使命,迎来白色樱花。最后的嗨皮嗯定我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要是悲剧收场,这个电影就弱下来了。

54分钟前
  • 仁直
  • 推荐

国际友人、好心好报、红花黄花樱花、意外结局、最后响起的那首歌好赞、警察讨好人民。

55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