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怒汉1997

剧情片美国1997

主演:考特尼·万斯  奥西·戴维斯  乔治·C·斯科特  阿明·缪勒-斯塔尔  道林·海伍德  詹姆斯·甘多菲尼  托尼·丹扎  杰克·莱蒙  休姆·克罗宁  麦凯尔泰·威廉逊  爱德华·詹姆斯·奥莫斯  威廉·彼德森  玛丽·麦克唐纳  道格拉斯·斯派恩  

导演:威廉·弗莱德金

播放地址

 剧照

十二怒汉1997 剧照 NO.1十二怒汉1997 剧照 NO.2十二怒汉1997 剧照 NO.3十二怒汉1997 剧照 NO.4十二怒汉1997 剧照 NO.5
更新时间:2023-09-27 21:02

详细剧情

  根据1957年同名黑白电影改编而成的电影。名气不大,口碑也不如旧版。在1957年由悉尼.卢曼特执导的《十二怒汉》是探讨美国陪审员制度和法律正义的经典作,本片则是由威廉.弗里德金重新拍摄的电视版,由杰克.莱蒙取代亨利.方达演男主角,其他合演者包括金像奖影帝乔治.C.斯科 特。  该片描述一名纽约青年被控杀父,将被判处一级谋杀的死刑。已经有十一名陪审员裁定疑犯有罪,只有一位觉得事态可疑,坚持已见提出异议,并且凭耐心与毅力逐一说服其他陪审员推翻原意,终于为这一宗几乎已成冤案的判决平反。全片大部分时间处于狭窄的房间内进行,但凭精彩的对白和演出,仍能创造出紧扣观众的剧力。

 长篇影评

 1 ) 十二怒汉

唐迟老师的推荐 了解美国三权分立十二怒汉

2021.5.3 回家的时候看了一半

返校又接着看完了下一半

真 值得一看

主角自然不必滥夸

欣赏四号

有理有据 可以一直保持冷静

反对是因为自己的思考

但如果证据真的足够合理

他又可以屈服于事实 而不是固步自封

全剧所谓最不合理的两位却不是无理由

所有均是事出有因 存在即合理

所谓没有无缘无故的爱 亦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老人在结束发泄一般的发言后

所有人的离席

突然让他想到 或许自己就是那个作证的老人 想得到大家的关注

至此他再未说过话 只留一句 not guilt

3号最后撕掉照片 趴在桌上

一下子就泪崩了...

他在剧中嘶声力竭的发言

何不是对他与他儿子遗憾关系无从下手的体现 虚张声势 其实不足......

理性的思维真的很重要啊

能不受环境影响下的理性思维更可谓珍贵

 2 ) 浅谈《十二怒汉》

    世界的奇妙之处,往往使人不可用简单的概念去定义一个人一件事,更不可急于盖棺定论。每个人从生活体验中获得属于自己的人生哲学,不能说谁对谁错,单纯的“是非”无法涵盖生活的复杂。这是生活的无奈,也是生活的奇妙。

新版《十二怒汉》,虽然我个人认为有些地方很生硬、刻意,总得说来,剧作、视听、表演诸方面都算比较强的(老版更强)。创作者正是试图以一个多角度的眼光去审视一件事一个人,正是这,让整个事件发展过程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这里面有俄罗斯式的智慧和审美,也有俄罗斯式的血性

剧作的强,毋庸多说,十二个其貌不扬的男人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长篇大论近两个小时,没有功夫那是很可怕的。编剧的巧妙之处在于对事件的切入角度。这是作者极力要表达的观点,它跨越了社会学、伦理学、哲学、政治学等好几个领域,尤其是伦理学上,他要探讨的是关于人的本质和社会的本质。案情本身是次要的,所以作者不陷于案情的低层次纠缠,而是把精力放在对不同的人物刻画上,不同的人代表不同的人生哲学,这里面有相交叉的也有相对抗的。

人物一开始是漠不关心、麻木不仁的,这是整个社会的的普遍写照。这些来自不同行业却都出类拔萃的人物,他们有着完全不同的个性、经历,但共同点是都很真诚,甚至有点较真。随着意见不同讨论开始,涉及到隐私、自尊、良知、原则、种族……讨论者内心那个活生生的人这才一点一点被剥出呈现。在辩论、反击、争吵、甚至攻击中,他们渐渐“原形毕露”,这才是一个个真实的人,十二个“怒汉”的“怒”,也正是“血性”所在。

封闭的空间和既定的人物,加上长篇大论,让我想起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她的小说之所以被搬上银幕的经典作品不多正是因为她小说(本格派推理)都具有这样的特点。《尼罗河上的惨案》拍得很好,但今天许多年轻人恐怕无福欣赏(今天的人越来越没耐性,审美下降)。她的小说结构通常都是前面各个线索一齐铺开,草蛇灰线,到最后突然迷局大解,集中式地长篇大论,所有人都在一个空间听波罗一个人分析。虽然我挺喜欢阿加莎,但我知道这样可不像希区柯克那般能讨好观众。所以,这部影片的视听上是下了功夫的。

首先是光的运用。我们以前老说,拍教室的戏最没劲,平平板板、白不呲咧、一览无余,真是惨不忍睹。影片中这个小体育馆也好不到哪里去,仅有一些简单的桌椅等道具。光效的运用在这里起了很大作用———光可以改变造型、改变影调、改变场景氛围和空间感。一开始大家自由散漫的状态对应的是自然光效。接着天黑了,体育馆的灯一开,整个事件进程发生了调性转变,从一人认为无罪1:11的局面变成了7:5,并且一番较量后打成平手6:6。这时候灯坏了,光源变成手电筒和蜡烛。观众感到事件将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因为手电筒的锥光令画面充满戏剧效果。果然,这一段推测令案情发展走向新境地。接着,灯都恢复了,更猛烈的较量出现,当全票一致通过时已经天亮,又变成了自然光效。其实,案情并非那么扑朔迷离,精彩在于十二怒汉之间的较量过程,视听和表演在这里加分不少。

影片的色彩色调处理我比较喜欢。构图有呼吸感,尤其男孩那部分画面。色彩上层次丰富却很干净,像体育馆里这一群男人,你既不感到乱,也不会觉得单调乏味,当然这涉及光。

导演对空间的利用——模拟案发现场的设置,让影片在封闭空间里上演了一场舞台戏。这个构思很好(当然这个故事原本是从话剧来的);他借用了话剧的魅力,用活了场景但又占了电影的便宜,用不同的角度、景别分割重组了舞台。

影片的结尾处,作者把尊重人权的立意明朗化。看到这,又引起我的思考。

约翰·博德利·罗尔斯认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主要美德,就像真理对思想体系一样;非正义的法律和制度,不论如何有效,也应加以改造和清除。他观察到,在现代社会里,任何一个关于人的本质或人生价值的全面性理论,不管它是宗教的、道德的,还是哲学的,都不大可能获得社会所有成员的一致支持。他认为公平是正义的基础。理性的个人,在摆脱自身种种偏见之后,大家一致同意的社会契约,就是公平。如何摆脱“偏见”?那就是回到“原初境况”,摒除自身任何背景任何经验,通过自我反思,摆脱一切偏见,达到像未投生灵魂那样思考的境地。

虽然这部影片有些刻意,但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立体的思考形式。即便是最终少年被判无罪获得了自由,但并不说明问题,而仍然是呈现了问题:少年能否得到一个公正的审判将决定他的命运,人们把公正寄托在陪审团制度上,如果这十二怒汉没有摆脱偏见达到公正呢?甚至于,如果这在一个没有正义公平的国度里呢?所以,我们到底需要建立什么?

我相信国家、法律、政府、婚姻……等等文明的产物,实际上都是人类无奈的选择。对人类的贪婪和软弱,他们是有效的、整体的,但,绝不是最好的和根本的治疗。而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寻找和建立自我的道德,只有互助、友爱、公平的精神才是人类进步的根本动力。

(完)

 3 ) 法律的重点在于程序,而不是真理

在这之前看过中国版的十二公民,为之惊艳。今天终于找到机会回看了一次美版的十二怒汉。案例没有变化,剧情只是根据国情有轻微的不同。然而观看体验依旧非常好,甚至在过程中非常想要重新看一遍十二公民来对比细节的不同。据说这一版几乎是完全翻版1957年的黑白版,其实看镜头和角色也大概能看出古旧的感觉。可能是我对外国人有点脸盲也可能是记忆模糊,总觉得中国版的角色个性要更鲜明一些。

那还是照惯例先根据角色来分析吧。根据美国民族人种多样性的特色,有温文尔雅素质颇高的主角男,有优雅理性不偏不跛的绅士男,有痞里痞气把权威当笑话的棒球男,也有种族歧视精神分裂的穆斯林男,于此种种不一而足。因此,相较于中国版的注重十二个角色的经历和性格来描写矛盾,这部剧更加注重的是思考模式上的区别所导致的矛盾,可能也是正因如此角色的辨识度没有中国版那么深刻。

剧情上来说,“合理怀疑”这个词在电影里提到很多遍,甚至主人公也直白的说了其它几个人根本没搞懂合理怀疑的意思。法律主张谁起诉谁举证,而且需要的是可以定性的直接证据而不是帮助排除嫌疑人的间接证据。合理怀疑指的是在面对证据时,如果这个证据存在漏洞,存在哪怕一点点巧合和无罪的可能性,那我们就有理由怀疑证据是否值得采用,是否能以此来判定嫌疑人的罪行。就像中国古代的言官制度一样,合理怀疑所需的仅仅是怀疑,而不是“你说真相不是这个,那真相到底是什么”。在电影里,“我不知道”这句话也出现了很多次,因为“我不确定”这句话就已经足够了。

而且其实说到底这部剧的中心也有点偏。案例的设定是有破绽的,所以并不是开放结局。根据这个主题,真正好的剧情应该是真相更加模糊,而强调“不确定性”这个因素对陪审团作出决定的重要程度。事实真相到底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证据链的完整性。如果证据指向性没有强到能锁定犯罪嫌疑人,换句话说仍然有怀疑的空间,那么陪审团就应该认定无罪。这部电影的优点之一在于花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他们的证据和推测为什么可能不对(也就是合理怀疑),而不是真凶可能是谁真相可能是什么,这样很好。陪审团不是警察也不是律师,他们没有权利和义务去发掘案件本身的疑点。他们对于结果是对是错也不负责任,因为他们所维护的是程序的合法性。这实质上是整个社会法治的基石。

真理是什么?法律和道德的关系又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最优解在学术上几乎已经趋同,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确又难以定论。因为人是有感情有社会关系的生物,而同理心的存在意味着人必定存在立场,也必定会因此影响感性思维。然而陪审团是不能有立场的,这也就是这部剧冲突的由来。我喜欢这个电影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揭露了法制社会中很重要的又常常被人为忽视的一点,那就是客观性。而保证客观性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程序的完整。

不过有个很有趣的细节,包括穆斯林在内的有罪党一直在指责无罪党为什么不能相信证人,为什么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事情,而质疑不利于自己的证据。但是当八字胡男提出正当的证据质疑证人老头所言真实性的时候,那个愤怒男脱口而出老头脑子不太清楚所以干嘛要把他说的话当真。然后他停顿了一下表情有点尴尬,大概也是意识到了自己所言之荒谬。归根到底,对于有些人来说,原则和价值观都是为了利益服务。在日常中可能被掩盖在道貌岸然之下,但是在这种激烈的冲突中,真实的个性就表现得淋漓尽致且极具讽刺性。

看这部剧感觉像在看无摩擦力台面上的桌球一样。黑球开局,一击发出其它球开始各自运行互相碰撞,迸发各式各样的火花。左冲右突,一触即离,球桌上隐形的轨迹弧线优美到不行。我觉得我还会去把俄版的给看了,这是我对公平与正义的尊重。

 4 ) 我们的偏见,会不会把无辜的人推向深渊

这部剧真的是经典中的经典,也是对陪审制度的思考。12个陪审员中我们也许都没有撒谎,我们看的就是我们看到的,不一定是全部,更不一定是真相,我们有时就是带有偏见,这个我们自己的经历生活有关,有不同的人生观。每当我们被先入为主的观念占据,也许真的会把别人推向深渊。

“要把个人偏见排除在这种事情之外总是很困难的,无论你在哪里遇到偏见,总是掩盖了真相但我们有合理的怀疑,这在我们的系统中是非常有价值的。”

 5 ) 不得不看的经典!

                    《十二怒汉》
震撼!
有的电影会让人流泪心痛,有的电影会让人兴奋喜悦,而一部伟大的电影却能让人感受到由衷地震撼,以及一种心灵的洗礼。毫无疑问,本片就属于后者。
本片讲述了一个本该“必死”的18岁男孩,因为一个人的reasonal doubt而出现转机。后来,这个人说服其余11个人,判定男孩无罪的神奇故事。
影片开头肃穆的石柱(life is in their hands,death is on their
Hands.)与法官的懒散态度以及毫无经验的陪审团形成强烈反差,使得影片开始便充满了矛盾和悬念。而后,剧情神奇的在一个房间(洗手间也算尽其中)跌宕起伏。“一个人说服11个人”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编剧(真的流弊)的手下,变成了现实,而且所有的情节,环环相扣,毫无突兀的感觉。很难相信,一部在一个房间里拍的电影,竟然会成为传世的经典。
本片的BGM极为出色,或许是那个时代的电影更注重音乐的渲染,亦或许是导演出色的音乐功底。不论是低沉的开头,还是激昂的结尾,都极大的渲染的气氛。
多数人仅仅只看到了陪审团的不合理之处(12个人随意选择,毫无经验),其实,真的不合理嘛?警察,律师,法官把案件的一切都调查清楚以后,才让他们参与决议,而且12个人,一旦有一个人意见不符就得继续讨论。美国人之所以使用陪审团制度,就是因为陪审员是不受任何人操控的。
或许是因为在片中所有的人都是按照序号来坐的未曾改变,使得我在看完电影以后,不记得他们的名字,代号,但是总是记得他坐在什么地方!这,就是艺术。
好了,让我们来谈谈人物吧。毫无疑问,8号是”无罪”阵营的领袖,从一开始的“我真的很难举起手”,到后来一步步的理性推导,以及后来面对3号“模拟刺杀”时的镇定自若,极具人格魅力!与之相对,3号是“有罪”的坚决拥护者,暴躁,肤浅,贯彻全片,然而,他其实也是一个可怜的人,一个失败的父亲。不得不说,这个角色刻画得极为出色!
游手好闲的7号,孩子的生命和他有什么关系?我还得去看我的球赛呢!12个人里面总该有这样一个人,表现了陪审团制度的缺陷性,引人深思。“有罪”阵营的实际大BOSS,4号,一个理性的不能再理性的人,举足轻重的人物;而剧中唯一的一次逆转就是在他的分析下12号改变观点,认为“有罪”。值得一提的是,“从不流汗”的他,在被质疑能否记住看过的电影是,流下了硕大的汗珠,哈哈哈。9号,第一个站出来支持8号的人,几次合理的分析使人信服,一个值得尊敬的老人!10号,一个自命不凡的独裁者,色严具厉的大喊:“贫民窟的孩子,没有人性!”11个人纷纷离席,表示抗议。暗讽美国存在的人性偏见。5号一个从小在贫民窟长大的孩子,多次被其余人的言论所刺激,自卑懦弱仿佛是他被这个社会打磨的象征。
十二怒汉,十二在古代讲的是一种圆满的意思,譬如圆桌会议(12个人);而“怒”大抵是因为是十二个人在激烈的讨论中,逐步展现自己,“暴露”自己的血性。所谓“怒”,即是血性。
片中最成功的地方应该就是整个辩论过程,8号只是起了引导作用,大部分推理都是大家一起完成的,不仅反映了“陪审团”的真谛,而且合理!

 6 ) 正义与偏见的博弈

一个个的改判,一个个的被推翻,或许是正义与偏见之间的博弈,每个人作出的主观臆断都与其成长经历有关,这造成了影响个人进行理性判断的绊脚石,我们的心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即是我们经历过的世界对未知世界的侵蚀和占领,但说是“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自己”,这属于自己的未来怎样去把握却黑色幽默般成了困扰我们的难题。

 7 ) 经典

这部电影久闻大名如雷贯耳,可是一直没有什么机缘观看

今天偶尔登陆豆瓣,刷到这部电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

这种群像电影会比较集中注意力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人物之间的冲突随着剧情的发展得到显示和提升

强烈的人物冲突和故事的开放与收缩也会非常吸引人

演员也是很喜欢的演员,感觉都是很厉害的实力派

也许是时间久了,黑白片的质感特别棒

 8 ) Beyond a reasonable doubt.

1、拍摄一部传世的电影需要多久?
   19天。
2、制作一部奥斯卡影片需要多少经费?
   349,000美元。

十二个白人,一张长桌,十几把椅子,一个房间。
再加上几个破旧的电扇,一个衣橱,一台饮水机和几个衣架,就是全部的道具。你可以想象这是台话剧(也仅仅称得上是独幕剧而已),是百老汇的舞台剧,或者放到今天就是电视情景剧,但绝不会认为就凭这些可以拍成电影。虽说场景没有转移,Friedkin却留意到用细节去提示时间的变化从而推动剧情的发展。从闷热没有一丝风的午后到大雨滂沱的傍晚,天色渐暗有人打开了屋顶的吊灯。这里展示的不是高科技,而是精细的手法和无限的创意。

不需要3D或Imax,没有华丽的背景音乐,所有演员我只认识Henry Fonda而已,这部连色彩都没有迷你电影呈现的却是当今法制最发达国家最核心的司法制度。这十二个人,有年过古稀的老翁,有贫民窟出身的小市民,有英文也说不利索的东欧移民,有性格急躁的大老粗棒球迷……不同出身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聚集在一起,却是在代表美国人民行使最核心的司法审判权。开玩笑么?当然不是,也没有刻意虚构或过分夸张,这就是美国当代司法制度的真实写照。也正是这样的一个制度令美国公民得以分享司法审判权,限制了公权对私权可能造成的损害,切断法院与检查机关之间直接的利害关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司法腐败,不仅保障了公民自由和司法公正,同时也成为几百年保持美国绝大多数公民信仰法律、笃信司法正义的最根本前提。

影片的最后,当十二位陪审员履行完职责,离开狭小压抑的房间,走出法院大门,画面豁然开朗(后来看了50周年纪念片才知道摄影师在这里改用了广角镜头),刚刚剑拔弩张的一群人,各自回到了原来的生活轨道,谁也不认识谁,甚至不知道对方的名字或职业,他们聚在一起只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行使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并履行作为公民代表履行陪审义务。而在法院的围墙之外,他们就是一群普通人,有着自己的职业和社会角色,陪审员的工作虽然重要,但充其量也只是个兼差,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影片的的一开始,除了Henry Fonda之外,所有的陪审团成员在首轮投票时全部不假思索的跟着庭审时的思路,判定被告guilty,一心想着赶紧收工各回各家各找各妈。陪审制度的一大弊病于此张露,很多被召集来的陪审员并不完全了解自己的职责是什么,也怠于去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因为他们只能领到微薄的补贴,而不能成为一个稳定的职业。没有一项制度生而是完美的,只要能透过其好的一面看到未来改进的前景,就值得我们用时间和经验去不断弥补它的不足。其实这样的一部影片,如果拍摄的背景放到当代,也许要给民主自由派人士落下话柄,十二个白人男性组成的陪审团无疑充满了政治歧视色彩,倘若现在要翻拍,想必陪审员中肯定夹杂着黑人、亚裔等有色人种,并且一定要有女性,无论她是什么颜色,这能不能算是进步的体现呢。。。

50年代的美国人,对政府充满不信任,对法官腐败深恶痛绝,对公检人员的偏见和武断充满警惕,但却坚定不移的相信司法制度,很大程度就是因为有陪审制度的存在,有十二位陪审员代表人民在维护司法的正义,制衡控辩双方之间的力量对比。回头审视一下我们的人民陪审制度,究竟是青花瓷还是绣花枕?

 短评

我怎么看的是俄罗斯版的?

8分钟前
  • 鬼鬼
  • 力荐

这个版本更能接受一点,毕竟原版本太老了,体验不到当时的年代感。

9分钟前
  • 神哥
  • 力荐

新版也很棒,但总差了那么一点儿点儿。

14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我本来以为是枪战片,没想到是这样子的,比国内拍的什么风声什么的好的多啊。12个人,1间房子,2个小时,居然没怎么费力就看下来了。人性真实的一面总是在现实中被掩盖,NB的分析加人性的寻找以及对现实的抨击就是这部电影的最大看点。绝对五星!

18分钟前
  • Pagliacci
  • 力荐

★★★★☆ 翻拍得很好看,但相比57年那部还是不如

19分钟前
  • 髦髦
  • 力荐

"同(3号陪审员)斯科特一样,杰克莱蒙输在他的垂垂老矣。矮胖身材,松垮眼袋,他丢失了曾经的精气神,他无法像过去那样慷慨激昂的去演说。显然,亨利方达更强壮,更具说服力。"

21分钟前
  • 赱馬觀♣
  • 还行

这部是1997年翻拍的彩色版,内容和1957黑白版完全一样,没有什么新内容(其实57版也是翻拍的)。冲击感不如57版,演员们都演得很出彩,大概是拍摄手法逊于旧版。要说97版有什么新花样的话,就是演员表政治正确了很多,有黑人、女性、和穆斯林角色参与演出……好了,想看中国版了。

25分钟前
  • [己注销]
  • 推荐

假设没有那个固执的人,坚持把所有人拉回到辩论桌前,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辩论,那局面就是另一幅样子了。希望自己能一直坚持做那个固执的人。正义有时很廉价,很随意,很激情,但他不应该一直是这样的,不经理性衡量的正义都是虚假的自我感动和无耻的道德绑架。

28分钟前
  • 独眼巨人
  • 力荐

赞!绝赞!只差黑白版那么一点点。但演员的表现没得说,应是两个时代的导演在镜头控制上的差异所致,这种片子,戏份全在演员的表情上,导演要做的,就是尽可能的直击他们!

30分钟前
  • Jason
  • 力荐

不如那一版。也不比日本那个版本。但是那个黑人穆斯林的设定比较有新意。

31分钟前
  • Sabrina
  • 推荐

不简单 除了开头和结尾 期间的高潮剧情人物表现在JURY ROOM里表现得淋漓尽致的~

34分钟前
  • 關東煮茶茶
  • 力荐

牛逼的电影,两个版本我都看过了居然

36分钟前
  • 习惯被忽略
  • 力荐

我对结局12个人做的选择很有疑问:是逃避责任以至于要让男孩自生自灭还是为了给男孩一个清白……

40分钟前
  • 小喵殿
  • 力荐

新版也非常好 杰克·莱蒙、乔治·C·斯科特的精彩表演为其增色不少。记得高中时为在电视上把它看完,假借学习之名偷偷摸摸熬到半夜2点多。

43分钟前
  • 以昼为夜
  • 力荐

外宪课看的,不过似乎是老版。从学习美国陪审员制度的角度来看,非常不错XD

47分钟前
  • 深津奈留
  • 力荐

不得不看

48分钟前
  • zylew
  • 力荐

一模一样的东西不需要拍那么多遍吧

52分钟前
  • octopus
  • 还行

没看过1957年的原版,看这版的时候初中高中的样子,当时觉得挺震撼心灵,挺好看的

54分钟前
  • 李哥
  • 力荐

哇,被发现了,老早前在CCTV看得,不得不说这个电视翻拍版,居然比亨利方达哪一版还要精彩呢。没有分高低的意思,翻拍还是基本照着前作来的,只是拍摄各方面条件更成熟了吧。

58分钟前
  • 袁牧
  • 力荐

法律还是挺复杂的。想不到12个人的一个会议会变成一个这么经典的法律电影

1小时前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