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此时

剧情片其它2005

主演:Kais Nashef,Ali Suliman,Lubna Azabal,Amer Hlehel

导演:汉尼·阿布-阿萨德

 剧照

天堂此时 剧照 NO.1天堂此时 剧照 NO.2天堂此时 剧照 NO.3天堂此时 剧照 NO.4天堂此时 剧照 NO.5天堂此时 剧照 NO.6天堂此时 剧照 NO.13天堂此时 剧照 NO.14天堂此时 剧照 NO.15天堂此时 剧照 NO.16天堂此时 剧照 NO.17天堂此时 剧照 NO.18天堂此时 剧照 NO.19天堂此时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2 11:43

详细剧情

  克汉雷(Ali Suliman 饰)和萨德(Kais Nashif 饰)是一对从小一起长大的好朋友,这两个满腔热血的青年在特拉维夫某抵抗组织内接受了人肉炸弹的训练,而他们的父母亲人对这一切都无从得知。训练结束后,他们将在身上绑着隐蔽炸弹,穿越巴以边境去执行一项光荣且没有归途的任务……  本片荣获2005年柏林国际电影节蓝天使奖、大赦国际电影奖,2005年欧洲电影奖最佳编剧奖,第63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2005年达拉斯电影评论家协会最佳外语片奖,2006电影预告片奖最佳外语剧情预告片,2006独立精神奖最佳外语片奖等。

 长篇影评

 1 ) paradise now, paradise when?

周末去影院看了今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天堂此时》,以色列导演从巴勒斯坦人弹的视角,探讨战争带来的痛苦。说实话,并没有比我想象的更震撼。但这也许,才是生活的真相。用极端的方式去换取自由,或者平淡无奇地活在当下,其实也是天涯和咫尺的辩证而已。
 
两个生活在约旦河西岸贫民窟的年轻人。一个是通敌者的后代,从来没有过尊严,内向而不苟言笑;一个父亲被以色列人砍断腿,对占领者深恶痛绝。一个想洗刷与生俱来的耻辱,一个想荣耀平凡庸碌的人生。一个在行动开始的时候犹疑不定,一个为如是的死亡义无反顾。

如果故事就是这样在最后的爆炸中结束,那么这充其量就是一部模拟的纪录片。戏剧总要有戏剧性的元素,以色列人的作品总要有一个独特的立场。高潮来自于二人绑好炸弹越过边界以后,却因突如其来的军车干扰,而走散了。行动不得不被临时取消。人物的内心挣扎在二人互相找寻的过程中一点点展开。突然来临的死亡也许并不可怕,你还没来得及想,就已经是天堂。可是如果给你机会在那一刻之前去思考,那么这一切,又值不值得呢?天堂,是否有天堂。永远相信安拉。在主人公看来,这是不容置疑的信仰。这也是他们自己深信不疑,为了圣战而献身的动机。只不过在最后的24小时里,信仰,似乎动摇了。于是,有了出人意料的结局。

Said 和Khaled,画面上,他们是两个和Jack和Ennis一样英俊的男人,他们也曾在故乡山丘的墓地旁喝酒聊天,乘兴起舞。他们也有对爱情的渴望和对亲情的眷恋。是什么,让他们选择了用这样的方式进入天堂?正如前面所说,我认为这其中“信仰”并不是最根本的力量。很多人认为信仰不容置疑不可挑战,是因为他们从来都不去质疑和挑战而已。这就好比爱情,我从不问自己为何爱你,所以我才爱的疯狂。Said和Khaled是不怕死的人,但是当他们第一次从死亡线上回来的时候,他们不得不去面对死亡的意义。当他们发现烈士的录影带和通敌者的录影带在商店里是同样价钱,当他们在以色列看到一样手无寸铁的妇女和儿童……

因为生活在贫民窟,所以一生只被允许跨过约旦河一次;因为背负了父亲的耻辱和冤屈,所以生命永远没有尊严;因为终日生活在炮火和动乱中,所以年轻的旅程还未开始就已经看到终点;因为一无所有,所以终日面对着废墟,炮火和坟场;因为心灵孤独,所以没有能力去笑,也没有能力去爱。

Said说,没有尊严的人生没有意义。Khaled问,他死后家人是否能得到好的照顾,他的形象是否可以在故土变得无尚光荣?

我以为,这才是他们真正的动机。政治,宗教,地域,文化,信仰——超越一切之后,是人性中最美好最美好的本能——对自我的肯定和对自由的追求。讽刺的是,这样美好的动机,却能够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和肮脏的利益冲突一起,夹杂在血迹斑驳的历史教科书里,沉默,死亡,腐烂,被扭曲。如果我们不能走近,它们将永远是一个望不穿的道德黑洞。而谁曾想,那黑色深处埋葬的,却是有着同你我一样的,不能被误解的,无比珍贵的,光明。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天堂。可有些人的生活却是地狱。
每一个人都终其一生去找寻光明。可是那路途竟然这样崎岖。

天堂此时。我相信。
天堂何时?我怀疑。

 2 ) 不是不愿,只是不能

他是个恐怖分子,人肉炸弹,他渴望生活,他的爱情刚刚开始,他眼中的深情灼灼如光,他爱这个世界,他却选择了天堂,一片白茫茫的虚无,伴随无声的静默,静默将沉重传给观看者,无法言说,无处释怀,我只能陷在枕头里,用手捂着脸。

还记得他喜欢苏哈时,眼里的脉脉深情;还记得知道已被选中后,他眼中片刻的怅然;还记得与亲人最后相聚,傍晚,他倚在阴暗的门角贪恋地看母亲在明亮夕阳下做饭,然后享受着家庭烦躁又亲密地吵闹;还记得他夜晚四点跑去看心爱姑娘的最后一眼,喝一杯茶,加了三块糖;还记得卡勒德举枪宣誓说到愿追随安拉去死时,他吞咽口水时喉结的涌动;还记得他打算上第一辆公交去爆炸时,突然看见一位小女孩笨稚的身影,他一脸隐忍和坚定;还记得他对苏哈说起自己父亲,身为叛徒被处死给他带来的沉重负担,他眼里含满了苦痛;还记得他在离别时对苏哈的轻轻一吻,当时他顿了一下,然后大力地打开车门离去的身影;还记得他在以色列的出租车上,窗外掠过丰富诱人的生活情景,新款的samsung手机上市了,路人下班后夹着公文包的闲适,骑自行车的欧巴桑转头看他,人们衣着随意地在海滩上散步畅饮,小孩拿着救生圈在嬉笑,两位比基尼的美女身材火辣地说笑走过,他都贪恋地看着,他不想死!一点都不。

他,萨义德,有活着的选择,但不是不愿,只是不能。恐怖爆炸有什么意义?能改变巴勒斯坦人的不幸现状吗?能摧毁以色列的统治地位吗?能让世界上变得更幸福吗?能让母亲开心吗?能和她相爱相守吗?能让自己升入天堂从此解脱吗?不能,都不能,而他知道,都知道,知道了还要毅然决然走向这荒谬的死亡。他不是不愿,只是不能。历史已经奠下了他生活的基调,他无从抗拒,生活布置了他人生的背景,他无能为力,人生引导了他步伐的节奏,他无可奈何,步伐决定了他选择的结果,他无法拒绝。

生活总是展示无穷尽的可能性,仿佛我们如果能决定自己每天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睡觉,我们也能决定一切似的。这真真是幻觉,上帝给我们肉体,是一具装有生物发条的神奇机器,饿久了困极了,它都会报警都会让人丧失意志地去补充休整。万物无时无处不联系着,联系亦是囚禁,使你任何选择都不能自主,除非虚无,除非死亡,而这人类意志真正的、唯一的自由,受尽了命运的摆布后,萨义德保留了这一尊严。

我们站在桃树下,美妙的桃子触目皆是,仿佛只要伸手就能幸福,于是,多少渴望,多少激情,多少热爱,多少真挚啊,又原来只是虚幻一场梦,梦啊梦,看见了就能抓得到吗?抓到了就能拥有吗?拥有了就能幸福吗?幸福了就能长久吗?抑或其实我们根本没有选择,只是被生活洪流席卷着向前?生活那极小的自主选择仅仅只是那一刹那,就像囚犯被宣告罪行后,能自己点点头,然后枷锁立即就套在了头上,而如果你拒绝点头,生活也将强行把你拖走,任何姿态都是无力可笑的。你想反抗吗?反抗也无非是换一套新枷锁,而整个世界都会惩罚你嘲笑你,碾碎你仅有的自尊和坚定。没有选择的余地,只有承受的无力。人生在世,有多少牵绊,有多少无可奈何?又需要多少叹息来须臾消解那绵如抽丝的遗恨?多少惆怅来隐忍那桃子美妙的虚晃一枪?

可笑吧,莫名其妙吧,我在呻吟生而为人的悲哀!

呵,你不是不愿,只是不能!我抚心大恸,泣涕不止。

 3 ) 戛然而止

本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得主,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讲述两名巴勒斯坦自杀爆炸者到以色列实施自杀爆炸因故没成功,随后引发各自对这种袭击方式和自己的生存价值的思考的故事。

第一感觉就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真是两个世界啊,特拉维夫和纳布卢斯,比比看。影片正在兴头上,戛然而止。这时我看过的电影里头戛然而止的最突然的一片了。

现实主义电影与日常生活紧密关联,倾向于处理低下阶层的人物及其道德问题。导演也甚少介入素材,而让它们自显本性,呈现快照般的品质,增加了影片的真实感。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4 ) 没有那么好

巴以冲突作为热点问题吸引着全球的关注,大道理谁都会讲,谁都明白,但是不是这么简单就可以解决的,也不是外人可以介入的,还是需要两国人民的努力。

影片偏记录,偏说教,剧情不吸引人,不太符合普通观众的心理(除非是电影专业人士和对巴以政治形势十分关心的人),我更希望看到自杀性人体炸弹整个发生过程的原始状态的纪录,更期待那种真实的震撼力,很可惜在本片中只有原因没有结果,非常失望。

电影获得好评离不开题材的热门和人文情怀,但我觉得影片本身并没有那么出色,对于两位主人公的“人性”着墨过多,现实世界的原型是否如此我不知道,感觉上他们应该不会想那么多才对,而且两人后边的造型明显回归演员自我,影响了说服力。

 5 ) 紧张有力

〈天堂此时〉是这几周看到的最棒的电影。我相信这个以色列导演一定会在不远
的将来会有一番大作为。
〈天〉通篇没有配乐,气氛和节奏却紧张有力,镜头运动之间无可挑剔,完美之极。
奥斯卡之所以不把最佳外语片颁给它,难免有政治因素。它的巨大震撼力和强烈政
治色彩,足以值得我们这些“局外人”玩味。
从人性的角度描写自杀爆炸者,对于一位以色列人而言的确需要勇气。人们对和平
的理解本身就存在分歧,更何况是涉及巴勒斯坦和以色列间最敏感的话题。

墨重彩部分在于自杀性爆炸者的心理描写,与家人告别后的他们开始怀疑自己爆
炸的价值,而到他走上征途陷入迷茫后,影片嘎然而止。这个结尾引起了巨大争议,
在我看来,这是那支最完美的音符。

 6 ) 天堂的诱惑

2021.07.11

巴勒斯坦青年沙迪和卡莱德
沙迪女友苏哈

黄瓜切成片,番茄旋成段,没有沙拉和各种调味品做佐料,最多沾点盐,用手捏着吃,还说好吃,不知道咋好吃的,反正今天的中国人是不以为然的,可这是片子里巴勒斯坦人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

人体炸弹
人体炸弹

组织上派亚马尔通知沙迪和卡莱德两个青年作为人体炸弹,去执行一次自杀式恐怖袭击活动,命令宣布后要贴身监护人体炸弹直至去执行任务止,因此而吃住在人体炸弹家,大概也有不让他分心没时间走神的意思吧,想想都恐怖,和亲人马上要诀别了,却不能有一丝一毫的表现出来,多么残忍和冷酷。反抗有很多种,用人体炸弹来制造恐怖袭击属于泯灭人性的极端行为,再高尚的事业也不应该成为理由。宗教的洗脑还真的够强大,足以让人心甘情愿的赴死。临别前,组织领袖阿布•凯伦亲切的接见了这两个有去无回的人体炸弹。仪式搞得庄重而神圣,但是难掩虚假的谎言和残忍的行为。

领导接见
最后的晚宴

最令人不寒而栗的是捆绑炸弹的皮带居然涂上了强力胶,即使反悔也没有退路了,只有一死。毫无人性道义可言。且不说中国有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语,躲在后面让战士们去送死,咋看都像极了当年的国军将领们。甚至还不如国军将领,国军急了还知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道理呢。

临别赠言
两个人体炸弹

一路的持续洗脑“只有不怕死的人才掌握着命运”,咋听都有点扯,不怕死的人也只能是去撞大运,根本不可能掌握命运。真希望两个青年人能对滔滔不绝的亚马尔问一句“说的辣么神圣,要不咱们一起……?”不知亚马尔会当场吓尿裤子不。两个青年人提出“爆炸以后会发生什么?”时,亚马尔显然没有准备,愣了一下,旋即随口回应“两个天使会来引领你们,你们看着吧”,又拿宗教糊弄人,这也太扯了吧,死球了还咋看着?也不知是巴基斯坦青年是单纯好糊弄还是他们的教义太肤浅,反正上帝和神忽悠不了佛系的中国人。

开弓没有回头箭
衣着奇怪的沙迪

在穿过铁丝网和中间人阿布•察包波汇合时以色列军警不期而至,慌不择路的沙迪和组织跑散了,身上绑着炸药到处乱逛了一天,才被找到。沙迪女友苏哈成功策反了卡莱德,沙迪却义无反顾的走上了不归路,在以色列特拉维夫,上了一辆坐满以色列军人的公交车……。可以想象,一道白光,血肉横飞,尘埃落定,两个巴勒斯坦年轻人的生命伴随着几个以色列军警的生命一起永远的逝去,一切恢复平静,明天太阳照样升起。

 7 ) 以色列人如何评论《天堂此时》

Anti-Semitism now
 反犹 此时

原文地址
http://www.ynetnews.com/articles/0,7340,L-3212503,00.html

Two years ago the Israel Film Foundation refused funding for Paradise Now. Here's why
两年前,以色列电影基金会拒绝为《天堂此时》这部电影支付开支,原因如下。

Irit Linor Published: 02.07.06, 15:01 / Israel Culture
[注]以色列著名左派女作家 Irit Linor 2006/02/07
发表时间是2006年奥斯卡颁奖会之前。
以下注均为翻译注释。


Two years ago, the creators of Paradise Now asked the Israel Film Foundation for public funding to help produce the film. They were turned down thanks to a number of reviewers—including myself—who were taken aback by its moral character. Propaganda film?
   两年前,《天堂此时》的制作者曾向以色列电影基金会发出申请,要求用公共基金来完成这样一部电影的拍摄工作。但是多亏了一些评论家的审查---包括我在内---我们被它的道德形象震惊了--申请没有得到通过。
 
Thus, Israel missed out on the chance to be part to an exciting, quality Nazi film.
 因而,以色列也错过了成为这样一部惊奇的,标准的Nazi电影的主角的机会。

I don't use the term "Nazi" frivolously or out of anger. Such a claim must be backed up, particularly when the subject is a film that conforms to all the criteria of quality filmmaking, and which barely contains any Jews. One could, perhaps, have been content with the phrase "anti-Israel" or "anti-Semitic.
 本人通常不会轻易使用这样的词汇,即使是出于愤怒之情。但这样的要求理应得到支持。对于这样一部理应遵守电影制作标准的电影,竟然没有出现任何一个犹太人。任何人都会赞同,它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反以”或“反犹”电影。

But the film hasn't got any "Jews" in it and no "Israel," because Jewish Israel is referred to in the film as "them," or "occupation," or "killing" or an "injustice" that has no historic background or human form.
   电影中没有出现任何“犹太人”,没有出现任何“以色列”,因为他们就该被称作“他们”,称作“占领者”,称作“杀人的”或者“不公的”,而完全没有任何历史背景,没有任何人性基础。
 

Ugly Jews
丑陋的 犹太人
 
The only Jewish Israeli given a name is called Abu Shabab, the man who takes the terrorists to Tel Aviv and receives payment only after the terror attack (or "operation," in the film's phrasing) takes place. As he takes the terrorists to the Dolphinarium parking lot, the only Hebrew word in the film escapes his lips as he wishes the murderers "good luck."
    片中唯一一个有名有姓的犹太人叫阿布 沙巴布,此人负责将这些恐怖分子带到特拉维夫,事后(片中叫“行动”)拿钱走人。当他把这些恐怖分子带至海豚停车场时,从他嘴里冒出的唯一一句希伯来文居然是祝愿这些杀人凶手“交好运”。

And so, in just a few seconds, Beyer and Abu-Assad manage to define the Israeli, that is, the caricature Jew: fat, ugly, older, bearded, hungry for young Aryan girls and prepared to do anything for money.
     然后,不到几秒钟的工夫,Beyer和Abu-Assad 就开始跟我们解释什么是犹太人,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这位形象颇具讽刺意味的犹太人--肥胖,老迈,丑陋,只想着那些美女,为了钱什么都能干。

[注]Beyer指Bero Beyer,本片两位编剧之一。
Abu-Assad就是Hany Abu-Assad,(哈尼 阿布阿萨德),本片导演,编剧。巴勒斯坦裔,曾在欧洲学习,拥有以色列护照,对外宣称自己是“巴勒斯坦”导演。


 
Why use a Jewish Israeli character for this role, when there have been no more than three Jewish collaborators over more than 1000 terror attacks, and in fact most of the Israelis who do aid terror are Arab? How did the creators come to surrender their link to reality? Was it artistic or ideological?
    为什么要把以色列犹太人描画成这般形象?1000次的恐怖袭击中,我们的“通敌者”还没有超过3个,而那些真正帮助恐怖分子的以色列人还不都是阿拉伯裔?这些拍电影的为什么不实话实说? 是因为艺术还是因为意识形态问题?
    
 
No choice
没有 选择

And since all the participants in the film repeatedly emphasize that all peaceful Palestinian efforts at solving the problems of occupation and ethnic cleansing have failed, and that there is therefore no alternative but to conduct suicide "operations," the film's subtext suggests a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mass murder.
片子一直在反反复复地强调着那些巴勒斯坦人为和平做出的种种努力,努力却都以失败而告终,于是,除了自杀式炸弹,没有第二种选择。电影通过这样的潜台词告诉我们解决之道--大屠杀。
 
And so we can rightly call "Paradise Now" a Nazi film: it spins a thin thread of understanding for those who resorted to desperate measure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constant, unremitting evil of the Jews.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叫《天堂此时》为Nazi电影,电影一直在那些小地方玩技巧,让观众认同,同这些不知道悔改的犹太人的和解方法,就是这些令绝望的方法。
 

No Victims
没有 受害者

And who are the suicide bombers in the film? They are no more than innocent victims of an occupation devoid of reason or purpose. Forget politics – at the film's conclusion, I was sadder about hottie Kais Nashef in the role of the suicide bomber than I was about a bunch of statistics in the role of Israelis on a Tel Aviv bus, most of whom were soldiers, as is the norm on Tel Aviv buses, and who we didn't even see die.
  那么谁是那些自杀式炸弹袭击者呢?当然是那些被占领地上的,可怜的,无辜的人们。忘了政治吧,在电影的结尾,我可是真为扮演主角的帅哥 Kais Nashef伤心了一把,而不是那些特拉维夫公交巴士上,那数不清的士兵们--而也没有人见证他们的死亡。

[注]Kais Nashef(卡伊斯纳塞夫),巴勒斯坦演员,片中萨义德(Said)的扮演者。

The suicide bombing to which the innocent heroes go is an act that, from its genesis to its conclusion, is devoid of victims. There may not even be a bombing, just a close-up on Nashef's soft eyes, and a white screen. Not even a 'boom.'
自杀式炸弹袭击者,无辜的英雄,从开头到结尾,没有一个受害人。甚至没有爆炸,只有伴随着Nashef双目缓缓地合上了,然后是满眼雪白的荧屏,甚至,没有一声 “砰”.
 

Maybe in the end he just changed his mind. The two murderers are kind, their clothes – Tarantino style – fit them well, so you like them. How could you not?
  也许,在结局时刻,他改变了注意。这两个杀手是多么善良,他们的服装,也是塔伦蒂诺风格的,于是你会喜欢上他们,你怎么会讨厌他们呢?
 

Likeable killers
迷人 杀手
 

We liked Jackson and Travolta in "Pulp Fiction," and they, too, where murderers who wore the tailored suits. Tarantino prepared the ground for us to like barbaric killers, and to feel good about it.
    我们都喜欢在《低俗小说》中的塞缪尔•杰克逊(Samuel L. Jackson)和约翰•特拉沃尔塔(John Travolta)。当然,他们也都是杀手,都穿着精心裁制的西装。塔伦蒂诺通过这样的设计,让我们喜欢上了这些嗜血杀手,甚至让我们为之疯狂。

So although true "martyrs" don't usually appear wearing suits, that's how Hany Abu-Assad chose to portray them. He knew the image it presents.
   因而,尽管那些真正的“自杀烈士”们并不穿着西装,但哈尼 阿布阿萨德依旧选择这样来包装他们。他很清楚这些影象呈现给观众的是什么。

"Ah, come on," the critics will say, "that's propaganda? What do you mean? It's homage! At most, they'll argue whether the clothes came from "Pulp Fiction" or the "Blues Brothers.”
 “噢,come on!”评论会怎么说?“这是宣传?你什么意思啊,这是在向那些电影表示致敬!” 他们最多不过会争先恐后地辩论,里面的服装,到底是从《低俗小说》,还是从《福禄双霸天》里来的?

[注]“The Blues Brothers”(福禄双霸天)美国导演John Landis在1980拍摄的一部歌舞片。


Another purely artistic consideration was the banding together of hotties Kais Nashef and Ali Suliman in the role of the murderers. I'd have to rack my brain to recall the martyr who could have sidelined as a male model.
   另外一处,从纯粹的艺术角度考虑的就是选用俊男Kais Nashef和Ali Suliman出演这两位杀手。就是让我绞尽脑汁,我也想不起来这些“烈士”里还曾出过这样男模身材的。

[注] Ali Suliman,巴勒斯坦演员,饰演萨义德的朋友---卡哈尔
 
But there we've got Kais as one of the bombers, and it's clear that whoever causes him to suffer ought to be punished.
  于是,当帅哥Kais成为其中一位人体炸弹时,无需多言,让他承受这样的痛苦的人,真是该千刀万剐。
 

Humble terrorist
卑下 的 袭击者
 

It is purely out of artistic considerations, of course, that he recites his ideological speech – some lying, sanctimonious Hamas drivel – not with fanatic shouting, but rather with humility, sadness.
  这时已经完全超出了艺术角度,是的,当背诵那些宣誓词时---掺杂着谎言,假虔诚的哈马斯鬼话时候,居然没有狂热的嚎叫,居然充满了人情味和悲伤。

This is no Hitler in a stadium, but rather a delicate wildflower, ravaged by the spring winds – and by the occupation, of course, which is a ritual cleansing bath for every Palestinian moral blight.
   这哪里象是对着体育馆中的希特勒,倒象被春风摧残的小野花一朵,活脱脱地对每个巴勒斯坦人那饱受摧残的道德的清洗。
 
The girl who opposes the suicide bombings (and who is also madly attracted to Kais) opposes it so vehemently not because she is opposed to killing civilians but rather because "it just gives them (that is, the Israeli root of evil) the alibi to continue killing."
  那位反对自杀式炸弹袭击的姑娘(她一样是疯狂地为Kais着迷),而她反对屠杀平民的理由却是“不过给了他们(“他们”当然是指以色列,邪恶的根源)继续杀戮的好理由。”
 
In other words: it just isn't practical. And she's the humanist in the film. She's also cute.
    换句话说,就是,你们的做法并不实际。 而这个姑娘也是全片中最最人道的了,当然,她也真是漂亮。
 

Out of artistic considerations, the taxi driver in the film explains to Nashef that the settlers poisoned the wells by Nablus in order to harm the quality of Palestinian offspring. Nashef doesn't raise an eyebrow. Neither will viewers abroad. They've already internalized the link between Jews and well poisoning.
  不考虑艺术角度的话,电影中,出租车司机告诉Nashef,这里人都往纳布卢斯的水井里投毒药,用来叫那些巴勒斯坦人精子“不行”。而这时Nashef的眼睛都没有动一下。当然国外的观众也会是一样的反应。他们也已经默许了犹太人和这些往水井里下毒者之间的联系。


[注] Nablus 纳布卢斯,位于以色列,约旦河西岸城市

The bomber is me
炸弹 是我
 

The message of "Paradise Now" is simple: We're all people, even mass murderers." You see, anyone has the potential to blow up children and babies in a restaurant. It can happen to anyone, like dandruff.
  《天堂此时》所要传达的信息很简单“我们都是人,即使是那些恐怖分子”。你看看,每个人都能把那些餐厅里的孩子们炸到天上去,很简单,好象扫掉头上的一片皮屑。
 
The movie is a success because of the sophisticated direction of Hany Abu-Assad. There is no blood, and Nablus apartments with exposed cinder block walls look every bit as romantic as a Tuscan villa. Everything is so beautiful, it's clear the terrorists are just like us, just with more tastefully decorated homes.
   电影的成功,当然要归功于导演Hany Abu-Assad那令人惊奇不同凡响的表现手法。整部电影,没有鲜血。 纳布卢斯的小屋看起来 浪漫得好象托斯卡纳的别墅。所有的一切,都是如此美丽,当然恐怖分子们,也就象我们一样,住在很有品位的小屋里。
 
[注]Tuscan 托斯卡纳,托斯卡纳(意大利语为Toscana)是意大利的一个大区,位于意大利中西部,这里被认为是文艺复兴发端的地方,其首府为佛罗伦萨。

And again the message is clear: if these people can become murderers – than clearly so could I.
  而且,它还说,如果这些人能成为凶手,我也能。
 
Out of artistic considerations, you understand, Hany Abu-Assad doesn't linger on the less photogenic aspects that can lead someone to commit mass murder – a distorted mentality of honor, an anti-Semitic education, Islamic radicalism, the cheapening of human life.
  在不考虑艺术角度的情况下,你就会明白,Hany Abu-Assad并不想停留在简单的画面上,他是想要把观众引向那些恐怖分子,宣传那些扭曲的荣誉感,进行一次反犹教育,宣传他的伊斯兰极端主义,廉价的人命。

He only sells us a humanity whose outer characteristics we find palatable: young heroes, sweet families – like us – not religious fanatics, but marginally traditional, t-shirt wearing secular folk. You know, just like us.
  他不过是在向我们兜售一些看上去很不错的人道:年轻的英雄,甜蜜的家庭--一如我们自己,而且没有宗教狂热,只有连绵的传统,只有穿着T恤衫的普通人,和我们一样。

But that's not wholly accurate, because the two murderers of "Paradise Now" aren't quite like us, nor are they like most other Western viewers. They're much more than that.
  其实还是不够准确,因为两位主角还不那么像我们,不向那些西方观众。他们身上,还有一些东西。

Son of God
上帝之子
They're the son of God, in all his splendor and glory. Yes indeed, the screenwriters were well aware of the film's Christian audience, so they prepared something especially for them.
 他们是上帝之子,在他的荣耀中。没错,剧本创作者们早就注意到了电影中一些基督徒观众的心理,所以为他们准备了一些特别小菜。
   
Just before they go out to blow you and me up, the two cool killers sit down to eat a final meal, together with eleven men, in the exact arrangement and with the exact number of participants in Leonardo's famous painting of the Last Supper.
   就在他们要去炸飞你我前,两位杀手坐下来享用他们的最后一顿饭食,连同他们的还有另外十一个人,这就是特意安排好的部分---列奥纳多 达芬奇的传世名作---最后的晚餐。
In order to prevent any of the non-Jews from interpreting the scene inappropriately and to maintain its visual context, there are no cuts during the scene.
    为了让其他非犹太观众能够理解这一画面中的隐含意义,这个镜头没有任何切换。
There isn't a Christian on the planet who isn't familiar with that painting, or who doesn't know who's sitting around that table. The Christian whose mind will have no trouble conjuring up the association of Jesus just prior to his crucifixion.
    这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基督徒不熟悉这幅名画,不知道坐在餐桌旁边是谁的。因而基督徒们的心理会很自然而然毫无疑问地联系到即将上十字架的耶稣。
So we've got a modern day Jesus and an innocent victim who will die – because of whom? An interesting question.
   我们得到了一位当代耶稣,一位必死的受害者--究竟因为谁呢?很有意思的问题啊。

And Abu-Assad marches towards his Oscar, and we'll receive the next martyr. Let's just hope he's as hot as Nashef.
  哈尼 阿布阿萨德如今正向他的奥斯卡进军,而我们正迎来下一位“烈士”。但愿,他没有Nashef那么帅吧。

=============译后:我还真是天真啊....

 8 ) 天堂此时:天堂此时

很少有一部让我打满分的片子了。这部片子真好,真好,看到20分钟便开始唏嘘不已。这个故事讲的真好,之前说过Hitchcock那个说法,这个故事便是第一流的故事,两个准备去以色列当人肉炸弹的巴勒斯坦恐怖分子,从十多分钟就揭出了他们的身份,然而后面70分钟,虽然镜头较长,叙事平缓,但给人造成的紧迫感和压抑感却有增无减。看似徐徐的讲述却是无比扣人心弦的效果。一直预期一个血肉横飞的爆炸场面,而导演的处理却甚为出色,一直压着,压到最后一秒,然后一个闪白——影片在此结束,无声的片尾字幕,黑底白字——就这么简单,放弃了一切视听元素,造成的积累许久的感情终于瞬间宣泄——不由得被感动了。

写这种被深深触动的影片总会语无伦次,我大概是在那个叫萨义德的小伙子被告知明天要去当人肉炸弹的时候瞬间被秒的。组织告诉他,明天你去。他的眼里闪着亮光,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去见家人最后一面。尽管这个时候,他的爱情才刚刚开始。那是多么难过的一夜!他看着丝毫不知的家人,看着依然忙碌的母亲和依然跟他斗嘴的弟弟,他的目光是那么饱含神情——当然我知道这是我想象的一种投射,我完全可以体会他的心情,于是我就能感觉到他的目光和他所凝视的家人那种复杂的感情,可是我确实愿意相信。而在行动出了差错的时候,他的同伴退缩了,而他却一直向前——尽管他有机会放弃,有机会活下来,尽管那段刚刚开始的爱情在向他招手,可是他放弃了。他踏上一辆满载着以色列士兵的公共汽车,然后是那道白光闪过——故事时间只有短短的两天,他在向女友诉说他的身世,他必须做为一个殉道者来洗刷他在难民营的记忆和父亲作为叛徒的耻辱。由此,影片的双线叙事结构彻底地变成了伪双线,导演将观众的认同强有力地导向了萨义德这个小伙,这个跟我们想象中拉登式的恐怖分子完全不同的、充满了人性和温情的恐怖分子。他的行动出于他的信仰,但又不完全出自信仰,更多的是他自身的一种牺牲的愿望。我看到他的眼神闪耀着光芒。

影片导演Hany Abu-Assad身为一个以色列人,却站在巴勒斯坦立场上拍摄了这么一部电影,这件事情便很奇怪。导演的视角大致是站在苏哈的角度,说萨义德的生活像“一部日本先锋艺术电影”,而当这个外来者在反复地探讨之后,改写了卡勒德的人生观,并在某个层面上说服了萨义德。这明确地传达了导演的立场,因为主张和平和人道主义的苏哈毕竟是亲以色列的,她说,被你们炸死的以色列人难道没有亲人朋友?她说,为什么非要用暴力手段?她说,我们可以谈谈——她反对的是巴勒斯坦极端民族主义。但是导演却将观众的认同拼命地导向这两个恐怖分子,他试图传达的信息便很明确:希望巴以冲突两方都能看得进去,是的,我们都没错,错的是历史,我们置身于历史的滚滚洪流之中,被携裹着,无法不沿着那条路继续走下去……在反复的争论之中,对主题的开掘深度完全不亚于Ken Loach的金棕榈影片《风吹稻浪》。

看过不少以色列的短片,还是第一次看到这个角度,猛然见发现CCTV所有的叙述在我心中崩塌,哦,听得太多了,多到让我忽略了另一面或许可能应该的真相。影片花费了相当大的篇幅在谈到巴以关系,并且毫不客气地指出,以色列人同时在扮演着受害者和刽子手的角色,而另一方面,又借“英雄之女”苏哈之口在反思着巴勒斯坦的极端民族主义。并且,用卡勒德的反复和软弱消解了所谓坚定的信念,用萨义德出于其他原因的义无反顾消解了这个行动的意义。是的,除了给亲人朋友带来伤害,杀死几个以色列士兵并给以色列口实之外,还有什么用呢?那么萨义德的行动便指向了更高层次的追求。影片反复渲染的宗教情绪以及由此衍生的极端民族主义在告诉我说这些东西叫做信仰,可导演分明在片中告诉我们,其实根本没有什么天堂。

影片细致地刻画着这两个天真纯朴的小伙子行动前的准备,他们理发、刮胡子、换衣服——所有阿拉伯人的表征都被去掉。他们祈祷,颂经,录像——摄像机卡壳的真好啊,当所谓坚定的信仰和誓言在被重复两次之后便变得无比的可笑:举枪宣誓的时候,卡勒德忽然说,哦,妈妈您下次买另外一种滤纸,那个便宜——难怪,那份誓言本来就是写在纸上的一个外加的约束,而非出自内心。正如片名和题目所言,天堂此时。殊不知此刻和现世就是天堂,你们说的那些都是浮云,你们所谓的天堂,我真的去了,炸弹响起的那一刻没有天使和真主,什么都么有,你们说的全他妈是假的。那一瞬间的白光——

我不知不觉流泪了……

 短评

除了用人弹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巴勒斯坦人还能用什么方式来得到世界的关注?世界真的是弱肉强食,弱小的一方只能以生命为代价去换取自由

9分钟前
  • 阿勒曼尼亚酋长
  • 力荐

总比那个什么四狮子的好

10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似乎大家都对结尾处的闪白印象深刻,但最吸引我的一幕却是主角放走那辆公车后,主角阴暗的脸终于被阳光照亮,象征意义十足。

15分钟前
  • 艹色豪
  • 推荐

不太明白

18分钟前
  • M
  • 还行

巴勒斯坦的天空,可能并非上帝所辖。

22分钟前
  • 张樾
  • 推荐

表达很含蓄,偏纪录片形式,不瘟不火地将战争、人文、宗教杂糅在一起,显得很平淡。这种人肉炸弹题材的电影,其实可以做得更有张力。可惜太多对白堆砌,很说教,对人物内心挖掘也不够深入。整个高潮集中在最后几分钟,最后萨德身捆炸弹,麻木眼神淡入一片白芒,这一幕还是相当震撼的。

24分钟前
  • Nortown
  • 还行

死亡面前人人平等!

25分钟前
  • duanjf
  • 推荐

-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了让他们死后得到平等。-如果你可以为自由公平而牺牲或杀人,在生活中去寻找这种方法吧!-靠着你那右派?-可以这么说。我不会给他们任何杀掉我们的借口。-你太天真了,没有不斗争就得到的自由。公平不在,就要为之牺牲。-这不是一种牺牲,这是复仇。杀人很容易,受害人也可以成为刽子手。-我们只要有方法,我们就要成为圣战者。-你难道忘记了他们很强大,而且你不比他们强。-死了之后就平等了。天堂是我们的。-天堂不存在,它只存在你的脑里。-天啊,愿神宽恕你。如果你不是阿布·阿扎姆的女儿。脑子里有天堂总比我们所生活的地狱好。我们是为生活而死。你是选择死亡去逃避现实。-我们坚持着什么?我们做出这些行动是为什么?……-不这样做,它会停止吗?-也许。如果我们和平斗争,我们可能已经成功了。-你要怎样和平地斗争?……

30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太深邃。。。

33分钟前
  • S
  • 还行

冤冤相报何时了

35分钟前
  • 茉琉
  • 推荐

人肉炸弹成长史

38分钟前
  • 不如的我的
  • 推荐

没想好为什么做之前不做,想好了就一定要去做

43分钟前
  • 二去
  • 力荐

信仰,救赎以及和平的困境。

44分钟前
  • 合纥
  • 推荐

影片用人弹的主观角度来带领观众了解这一整个事件中他们的心理变化、信仰的崩塌及重建。电影的主旨很有说服力,但表现形式却张力不足,过多的旁人对白及陈旧的眼睛静态描写无声画面只能是让观众各有各的体会。对于以色列,我一直对于这个二战之后依靠民族信仰建立起来的国家没有过多好感。在巴以争端的解决过程中,它似乎极少起到正面推进的作用,对于无辜平民的暴行似乎总有那么一点当年他们受到纳粹迫害的景象。就像影片中说到的,“受害者终会变成刽子手”,呵,循环又往复,永无止尽

48分钟前
  • bobobolao
  • 还行

一條不斷要證明政治正確的血脈;鐘錶店老闆出租或出售烈士錄像帶和「巴奸」錄像帶的一幕跟釣崎清隆的死亡之旅的其中一個章節不謀而合。

49分钟前
  • 熊仔俠
  • 还行

3.5

50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先不说三观相冲,这片子本身就很boring……这能出名完全就是因为这题材了,这么反人类的东西,这导演是想自黑呢,洗地呢,还是打算黑啊……这片子比较适合有立场的,中二的,愤青的,看什么都哭的,还有就是白左评委了吧……

54分钟前
  • 小然看云歌
  • 较差

“你死之前,你真的会看到你的一生从眼前快速流过吗?”

56分钟前
  • 熊小猫
  • 推荐

有些时候,重要的是你不去做。

59分钟前
  • 当时只道是寻常
  • 推荐

20060604 1930 bc

1小时前
  • 公園仔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