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间2015

剧情片爱尔兰,加拿大,英国,美国2015

主演:布丽·拉尔森,雅各布·特伦布莱,肖恩·布里吉格斯,温迪·古逊,阿曼达·布鲁盖尔,乔·平格,琼·艾伦,卡斯·安瓦尔,威廉姆·H·梅西,兰道尔·爱德华,罗德里戈-费尔南德斯-斯托尔,罗里·奥谢,汤姆·麦卡穆斯,杰克·富尔顿,梅根·帕克

导演:伦尼·阿伯拉罕森

播放地址

 剧照

房间2015 剧照 NO.1房间2015 剧照 NO.2房间2015 剧照 NO.3房间2015 剧照 NO.4房间2015 剧照 NO.5房间2015 剧照 NO.6房间2015 剧照 NO.13房间2015 剧照 NO.14房间2015 剧照 NO.15房间2015 剧照 NO.16房间2015 剧照 NO.17房间2015 剧照 NO.18房间2015 剧照 NO.19房间2015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27 20:27

详细剧情

女孩乔伊(布丽·拉尔森 Brie Larson 饰)被一个叫“老尼克”的男人拐骗,之后被他囚禁在其房子后院的棚屋里长达七年之久。在此期间她遭到强奸,并生下儿子杰克(雅各布·特伦布莱 Jacob Tremblay 饰)。靠着老尼克时不时的物资补给,母子二人艰难度日。尽管如此,母亲还是竭尽所能,为儿子杰克创造了一个安全而开心的成长空间。这个狭小逼仄的房间,成了杰克生活成长的神奇小天地。在杰克度过了他的五岁生日后,母亲决定告诉他真相,在这个小小的房间外面,有着更广阔的世界。他们开始策划逃跑计划,决心要逃出这个囚禁他们的房间……  本片根据艾玛·唐纳修的同名小说改编。

 长篇影评

 1 ) 时间只是强效的麻醉药——评《房间》 8.5/10

《房间》是一部难得的电影。作为冲击奥斯卡的一部影片,当诱拐、监禁、性奴这类关键词给出来,一般认为最稳妥的处理方式就是渲染悲剧气氛,用写实的镜头语言讲述一个主角由自由、愉快的美好状态跌入一个万劫不复的深渊,再设计艰难逃脱的故事。两年前,《为奴十二年》就是如此四平八稳地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

但这部电影却选择了一条难走的路,干脆地切去悲剧形成的过程,悲剧因子仅仅作为故事背景,只用几句台词带过,专注于讲述母子两人如何逃脱囚禁肉体的房间和囚禁心灵的房间,用容易失调的两段式的正序叙述结构来推进剧情,没有闪回镜头,没有穿插内容。可是还是凭借对节奏的把控和独特的孩童视角做得很成功。

影片开头就展示了独特之处,房间中几处破烂景物的特写,配合温馨舒缓的配乐,一个稚嫩童声的诗意独白,镜头给到床上的一对母女,俨然一副治愈系温情家庭电影的样子。直到童稚的背景独白向我透露出Jack——这一个明显的男名时,才意识到有些许不对劲。“Ma, I am five.”,Jack睁眼,叫醒身旁的妈妈。一声轻叹,她随即马上露出笑容,抱起Jack,“You are such a big boy now.”。母女原来是母子,如果观众都和我一样如果事先没有被任何程度的剧透的话,开头两分钟,就已经被提起了极大的兴趣,好奇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故事。

编剧巧妙地通过Jack的独白和母子的对白,不时透露一些背景信息:Sunday Treat、Old Nick、Aliens等,展示Jack纯洁的如白纸的性格的同时,巧妙调动着观众的好奇心。想和老鼠做朋友,好奇做梦时是否会进入电视机等桥段都暗示了Jack从未出过房间的事实。(弗洛伊德 《梦的解析》中认为梦里的场景全部来源于生活中所见素材,即是说Jack的梦只会是关于房间和电视里的内容。)在温情的基调上抹上了悬疑的色彩。

用悬疑的表现形式逐渐向观众揭示背后的悲剧不是什么新做法, 《源代码》 《记忆碎片》等电影就是用这种方法让观众全程注意力集中。而影片用温情的配乐和母子间的互动,放缓了节奏,观众只能从密闭的环境和妈妈麻木的表情和时不时无奈的轻叹中察觉到背后存在的悲剧。即使在妈妈向Jack道出真相后,观众的注意力也被引向了逃脱这一环节,导演仿佛在刻意压制着悲剧的表现。

17岁的花季年龄被囚禁起来当性奴,不难想象,Jack出生在前的那两年的时间里,妈妈的全部生活就是一个密闭的房间和电视,如Jack在影片开头的独白:Once upon a time, before I came, you cried and cried, and watched TV all day, until you were a zombie.(个人认为这里的zombie是指已经完全麻木,放弃希望的状态)然后Jack“从天而降”,给了她活下去的希望,她并不在意Jack的爸爸是一个变态,在她心里Jack是属于她的。

在Jack的影响下,时间也开始慢慢起作用,逐渐麻醉她哭泣的心,每天也就发泄式的对着天窗呐喊,直到她看到了逃脱的机会。

于是妈妈开始向Jack讲出真相,想要借助Jack的帮助,回到她七年来日思夜想的家。可是第一天上幼儿园担心害怕的小孩况且不想离开温馨的家去到陌生的学校,而Jack要离开的,是他的整个世界,还没有妈妈的陪伴,他又如何能不怕呢?

"Maybe next year when I am six."

相信每个人看到Jack被烫红的脸,听到那句I HATE YOU时,都会感受到悲剧元素在潜伏许久后的第一次出击,狠辣且精准。一方面觉得妈妈很自私,同时换位思考又只能无奈接受这种做法。

Jack出于对妈妈的爱,最后还是乖乖带着妈妈的坏牙去“执行任务”了。此时镜头给了被包在毯子里的Jack很多眼神特写,同时与Jack视角中的妈妈来回切换,将Jack的害怕与妈妈的担心表现得很完美。

在前后两段的转折处,逐渐升调的配乐将观众的心悬到了最高点,大量的特写和第一视角的切换充分展示了Jack第一次见到新世界的震撼和害怕,惊险下车后的慢镜头更是让人倍加担心。得救后蜷缩在地、想念妈妈敲拍警车的Jack也让人无比心疼,终于最后扑在妈妈怀里,用一段结束了意味深长的对话结束了影片充满温情和悬念的上半段。

"But bed, in room."

 除了悬疑的基调,影片在前半段中细节部分也表现的十分细致,妈妈给Jack的睡前读物是《基督山伯爵》——大仲马的复仇主题作品,暗示她平静麻木的表情下藏着一颗渴望逃生的心。用词的巧妙,如拒绝养狗时说的not enough room改口成not enough space(在Jack心里Room是特殊的意义)和Un-lying(Telling the truth对于世界观简单的Jack显然超纲),大喊无果后的“I guess they STILL can’t hear us”,也表明她已经多次尝试求救。

同样是分段结构, 《消失的爱人》 前半段的结束把悬念推到了最高点,后半段再通过插叙和视角切换将节奏控制做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给予观众酣畅淋漓的快感。而此片剧本独特的叙事结构将影片后半段置于一种非常危险的境地,母子已经被救出,维持前半段剧情推进的基本悬念就消失了,如强弩之末一般。所以能否使后半段与前半段达到协调并突出主题成为了决定影片成功与否的关键。

后半段开始于一个和Room完全不同的干净宽敞明亮的医院病房里,Jack下床小心翼翼地感受这个新房间和新世界。随后带着口罩和帽子出院,和外公外婆一起去到新家开始适应这个新世界。Jack需要面对的问题就是平稳地度过这段关键的plastic时期。

而在被时间和空间麻痹了七年的妈妈心里,她失去了七年的青春,过去的生活早已物是人非,父母离异、与朋友也失去所有联系,她的过去被一场悲剧摧毁的干干净净。在被困在房间里时,她不需要面对这些问题,然而她逃出了囚禁肉体的房间,却发现自己的心早已不知在暗处被锁了多久。有些创伤并不是仅仅用时间就能抚平的。

此时母子二人的心理状态,在前半段被压制的悲剧因子作用下,开始成为维持剧情发展的新动力。

尼采在其自传里说过:“Whatever does not kill them makes them stronger.”(杀不死他们的事物终将使他们更强大)

《黑暗骑士》中小丑则说:“I believe… whatever doesn’t kill you simply makes you…stranger”(我认为,杀不死你的东西,只会让你更诡异)

《纸牌屋》里的说法就更加的辩证:“There are two kinds of pain.--The sort of pain that makes you strong…or useless pain…The sort of pain that’s only suffering.”(痛苦分两种,一种让你更强,一种除了让你受罪毫无他用)

影片真正的主题则是在所爱之人的支持帮助下,这种折磨人的、使人愈发诡异的悲剧也能使人更强大,在经历极端的负能量摧残后也能用正能量的心态把人生活出精彩。

尽管后半段在悲剧因子的释放后给了剧情发展的新动力,主题也逐渐浮现。电影但就像一支离弦的储能箭,在惯性的作用达到最后时刻从内部喷射出之前飞行吸收的能量来持续飞行,如果后半段不能和前半段维持协调,那么这支箭恐怕会因为结构不够稳固而直接断裂。

女主作为悲剧的承受者,其心态的转变是表现主题的重要一环,她对Jack的爱不容置疑,但是也逐渐疏远儿子,陷入了自暴自弃甚至想结束生命的心理状态中。

“Ma was in a hurry to go boing up to heaven, but she forgot me. Dumbo Ma.”(妈妈急着冲向天堂,但她把我给忘了,笨妈妈)如Jack所说,妈妈忘了她和Jack是靠着相互支持才走到了今天,所以Aliens threw her back down, and broke her.

透过Jack的视角和独白,观众可以看到在他的眼中,只有妈妈和自己,无论是狭小的房间还是多彩的世界,都没有在他如白纸的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墨迹,无论身边环境在妈的眼里如何令人绝望,他都像正常孩子一样发脾气,玩耍,吃奶;不管妈妈为了逃脱如何对他颐指气使,无理要求,他也只是发泄式的喊出“I hate you!”后乖乖照做。他的喜怒哀乐全是因为妈妈,知道Old Nick对妈妈不好之后就把他很喜欢的玩具拆了,看到她正处于困难时期就愿意把自己的力量源泉——头发剪下给她。这种纯真而且无条件的爱与被悲剧影响后逐渐疏远的妈妈形成鲜明的对比。也是这种始终如一的爱,将妈从悲剧中彻底解救出来。

"I'm not a good enough Ma."
"But you're Ma."

贯穿全片的孩童视角成为了维系两段结构稳固的钢纤维,与悲剧元素配合,射到了主题的靶心。这种表现形式与《阿甘正传》类似,阿甘始终不变的善良、正直、守信等品质成为串起美国几十年社会演变和珍妮堕落过程的主线。不同的是,阿甘对于珍妮的堕落是十分无奈的,资本主义当时的特点导致像珍妮一样的人只能在底层游荡。使用以阿甘视角为主的表现形式的主要目的是给悲剧和讽刺元素披上一层温情和励志的外衣;而《房间》中的母子密不可分,Jack可以通过自身去影响改变妈妈。如前文所说,别出心裁的剧本结构也将悲剧因子性质对表现形式的影响大大削弱,悲剧元素只起到了后半段推动剧情的基本作用,全片主基调还是温馨的,主题是正能量的,以至于我看完影片心头有一丝暖意。

"I love you, Grandma."

可惜的是,由于后半段剧情走向,镜头受Jack的视角限制,对女主角的刻画略少,导致表演缺乏一定完整度,这也是影片一个美中不足的地方

结尾,生活步入正轨的母子回到了Room,对Jack来说,只是搬家后的visit,对妈来说,则是麻痹过后,直面悲剧的一个契机。
有些创伤,时间只能起麻醉作用,药效总有过去的时候。身边爱你的人帮你打开房间的门,让阳光照进来,他们才是真正的解药。
 
“It can't really be room if door's open.”

给盆栽,衣橱,水池,天窗逐一道别后,Jack对妈妈说:“Ma, say bye-bye to Room.”,走出了房间。

妈也用观众听不见但是可以从清晰的嘴型中看出内容的声音说,Bye-bye, Room。打开了心里的房门,她转身和儿子一起离开。

"If you don't mind, it doesn't matter."




PS:一位友人发现Jack出逃时的配乐,也是 《点球成金》 中的The Mighty Rio Grande,经豆瓣网友 西尔维娅小懒星 指正,这首震撼人心的曲子是由来自德州的后摇滚乐队This Will Destroy You 所作。

PPS:第一次写影评,才疏学浅,感激所有给予我无条件支持和宝贵的意见的朋友们。

 2 ) “男人”在《房间》里的形象

影片中的男性角色主要就四个:Old Nick,Joy的父亲Robert,Joy母亲现在的伴侣Leo,当然还有Jack——但他还是个幼儿,一头长发也模糊了性别,作为“男性”在前半部分影片中的重要性不高。 一切因Old Nick而起,男性是这场悲剧的始作俑者。男性的残忍和无情在Old Nick身上表露无遗,他面对追求女性的无能(=不能正常结婚生孩子只能靠绑架=不会沟通只会用暴力表达),除了生理需要在精神方面低标准要求;对自己亲生骨肉的不在意,包括杰克假装生病时他不急着及时送医,假死时也没表现出一点悲伤,倒是马上想到草草埋葬了事。 这其实是男性一种非常原始的表现,甚至可以说是男性的本性。现代社会男性的进步,其实就是学会一定的女性化。学会让步、包容、怜惜,学会爱。因为残忍和无情适用于在远古时代活下去的需求,而现代社会不仅要活下去,还要高质量地生活。可是Old Nick没有这些品质,他的生活就是简单地“活下去”。他是男性不堪一面的极度夸张。 Joy的父亲Robert,要比Old Nick进步得多。他是一个中产阶级的丈夫和父亲,如果没有绑架事件,他的人生算是美满幸福。可是他的致命伤在于“逃跑”:女儿失踪后不堪打击逃离妻子,找回女儿和外孙之后却不愿直视Jack,在Joy和Jack后期疗养的时间里也再也没有看见他露面。可以说,他的能力只够保全自己,所以每一次他都选择靠牺牲家人来渡过难关。 暴力和逃跑是远古时代男性的必备生存手段,从这一点来看,Robert仍旧没有洗去他身上原始的色彩,也不算一个合格的现代人。 而Joy母亲现在的伴侣Leo,展示的是一个理想的男性形象:内心柔软,善于沟通,富有爱心。影片在他身上的着墨并不多,但都是积极的描写。从Joy的母亲,以及回家的Joy和Jack最后是由Leo——而不是跟他们有血缘关系的Robert照顾这样的剧情设置来看,可以理解为他是我们追求的一种男性形象,是我们的美好愿望。 最后说到Jack,前半部的时间里,他都是仅仅以儿童形象出现的,包括一头长发、哭泣、需要喂奶等等,在房间里囚禁的日子使他成为了一个会说话的婴儿。但在他决定剪掉长发那一刻开始,他的男性特质就显露出来了:他开始接受母亲不是总在身边,他交了同年纪的小男孩朋友;最后,他与房间还有个告别仪式,他堂堂正正地进入了新生活。 在Jack身上,他没有遗传到Old Nick的残酷无情,也没有遗传到Robert的懦弱胆小;他是母亲生活的曙光,也是母亲逃出房间的动力,我们可以理解为,他是我们对新一代男性的希望和寄托。

 3 ) 我给你的爱,不完美却充满深情

你可曾向过去告别? Say Goodbye to your past. You have your whole life to live. 向你的过去告别。你还有整整一生要活。

我在假期中孜孜不倦看了一部电影,Room《房间》,推荐给你。因为它讲述了一个家庭、个人在创伤之中、创伤之后,他们的挣扎、犹疑、悲伤、抗争;更重要的是:他们向过去告别,而后,自由来临。这部影片获得了本届美国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改变剧本四项提名,影片豆瓣评分8.8。外媒更是一片盛赞,称其是“近十年来最好的电影之一”。

《房间》的故事非常简单:女主角Joy在17岁时被邻居大叔老尼克所骗,囚禁在一个狭小房间里长达7年之久。在此期间她遭到尼克的性侵,并生下了儿子杰克。为了让儿子健康成长,Joy 欺骗说整个世界就是房间的大小。随着时日渐长,一些不安的因素也慢慢出现。Joy逐渐意识到,呆在房间里终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她必须带着儿子逃离这个房间。经过一系列的策划,母子俩终于逃出牢笼,重见天日。

对于妈妈来说,这里是牢笼; 而对于孩子来说,这里是整个世界。沿着方向走下去,墙边便是世界的尽头。

故事到此结束了?远非如此。事实上,逃亡成功时,整个故事才进行了一半。这并不是一个女版的《越狱》+《肖申克的救赎》。导演想着重叙述的,恰恰是母子俩重回现实世界后的故事。现实世界一直都是很残酷的?不是吗?我们每个人都曾试图逃离曾经的自己,曾经的家庭,曾经的过去,曾经的背叛、欺瞒、伤痛。但逃离之后,我们真的自由了吗?对于电影中的主人公们而言,更重要的是:在逃离了有形的监禁后,又该如何逃离无形的、因创伤所导致的心灵上的监禁?

无形的枷锁:心灵的残酷创伤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些无形的枷锁,那些都是过往的经历与创伤加诸在我们身上的,禁锢住了我们的心灵。在心理咨询中,创伤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当个体经历、目睹或遭遇到一个或多个涉及自身或他人的实际死亡、威胁,或严重的受伤后,他们身上会延迟出现或持续存在某些精神障碍。这就是很多人所熟知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Joy与杰克在房间里呆了七年,遭受了幽禁、强暴、恐惧、痛苦等等……其复杂的经历是一种巨大的创伤。而这些创伤所造成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对于每一个人都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在母子俩逃离房间,家人第一次团聚的晚餐饭桌上,外公(Joy的父亲)便亲口承认他无法直视孙子杰克,这让Joy异常愤怒且痛苦。当年失去了女儿已是一种巨大的创伤;女儿遭受强奸并生下了一个孩子,这对自尊的父亲而言更是一种创伤。反之,父亲的这种消极反应,对女儿也是重创。三重的创伤如一股暗流掺杂在一起,开始袭击这个重聚的家庭。

在与自己的母亲相处时,Joy直接将当年的错误的归罪于母亲身上:“你能不能不要总是显得这么友好?如果当年不是你教育我总是对别人友好,我就不会被骗到小屋里去了!”此外,Joy认为这个家庭现在“根本就不需要我,没有我你照样过的很好。”母亲则痛苦地回应:“你以为你是唯一一个人生被毁灭的人吗?” 实际上,当年Joy失踪,搜寻无果后,母亲便和父亲离婚了。而这仅仅是母亲众多创伤中的一个小小切面。

尽管已经回到了曾经的家,但此时的Joy 却处在一种极易受伤的状态中。因创伤所致的应激障碍,让她在情绪、认知、行为甚至是躯体反应上都逐渐失去控制。她仇恨自己的父母,她甚至仇恨自己的儿子。但她更恨自己。她在房间里失去了宝贵的七年,没有完成学业,没有工作,整天无所事事,只有一个父亲入狱、且不被外公承认的儿子。而她青少年时期的那些玩伴早都消失不见了。因此,当被记者问到“被囚禁时,为什么不要求老尼克把孩子送走?”时,Joy崩溃了。的确,虽然对Joy而言这是种牺牲。但送走儿子,让别人收留他,却能让他拥有自己的童年和生活。

记者的问题彻底击垮了Joy。Joy自己都没有答案。她选择了自杀。 走向自由:爱与关系的疗愈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关系和爱,都需要和外部世界产生联结,那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动力。

应对创伤,最首要的就是建立关系,然后再从生理、社会以及心理三个方面建立稳定化。在《房间》里,创伤一直是影片后半程大部分矛盾爆发的根源。奇妙的是,承载并逐渐消弭这些创伤的,却是5岁的小杰克。他成了故事重要的转折点。杰克是一个勇敢的小孩。尽管他的世界观一开始因母亲善意的欺骗而扭曲,导致他在初入现实世界时无法同别人交流,但慢慢地,他也逐渐地接受了这个现实世界。如果说,认知与现实的落差对杰克是一种创伤,那么爱与关系的存在,则帮助他疗愈了这段创伤。将爱与关系带进杰克生活的是一些平凡的人:比如外婆的男朋友里奥,他会耐心的陪伴杰克玩耍,还把自己的小狗带来,让杰克和狗一起外出放风;又比如邻居家的小男孩,他主动地敲响杰克的门,邀请他出去一起踢球。

最重要的是外婆的存在,她无条件地接纳了Joy和杰克。她还应杰克的要求,剪下了他的头发。因为杰克觉得头发是他的“力量”所在,他要把这股力量給Joy, 让妈妈快点康复起来。“头发”是一个奇妙的隐喻。在影片的前半段,长发的杰克看上去几乎就是一个小女孩,雌雄莫辨。在那个空间里,他没有太多的性别意识与主体意识。而进入现实世界的他,在终于剪掉长发的那一刻,也是他获得新生的时刻。在浴室里,当外婆帮杰克剪完头发并擦洗时,短发的杰克对外婆说,外婆,我爱你。此时的杰克意识到,除了妈妈,他还可以和别人产生亲密的联结。他不再是一颗孤独的小星球。就像外婆曾对杰克说的:没有人可以独自坚强,我们都是互相帮助,让彼此坚强有力量

杰克在爱与关系的疗愈中告别了过去。他的成长也成了治愈母亲的良药。自杀被救回、康复了的Joy回到家中,母子团聚。Joy意识到,儿子已经完成了他的成长仪式,接下来,就是她自己了。 比失去自由更可怕的,是无法同过去道别面对过去,我们需要学会哀悼,学会仪式性地告别。再,大步地向前踏进。在影片的结尾,导演安排了一幕具有着强烈象征性的场景。当母子俩都逐渐恢复正常的生活后,杰克再次要求母亲带他回到当初囚禁他们的小屋。Joy挣扎了许久,最终同意了。在小屋里,杰克不懂为什么屋内的东西都不见了。但最后他仍对着房间说:再见盆栽,再见椅子一号和二号,再见桌子,再见衣柜,再见水槽,再见天窗…最后,杰克对Joy说,妈妈,跟屋子说再见吧

Joy和杰克经过了漫长的时间,在并不完美、却有足够多支持的环境下,和过往伤痛告别——当然伤痛并不会彻底地消失——但当告别发生,自由便开始来临。向过去告别着实艰难,但永远值得为之付出努力。

“当我只有四岁的时候,我甚至都不知道有这个世界。可现在妈妈和我将在这个世界永远住下去。永远永远,直到我们死去。” —《房间》


有温度有态度的心理学知识:关注公众微信号“简单心理”

听心理课/参加心理训练营:www.jiandanxinli.com/learns

预约心理咨询:www.jiandanxinli.com(或下载简单心理APP)

心理咨询师专业学习课程://uni.jiandanxinli.com

 4 ) 【原案(不是影评)】奥地利禁室乱伦案

(来自维基百科,括号内是根据英文版翻译补充的 //en.wikipedia.org/wiki/Fritzl_case

事件揭发时为2008年2月,当时的伊丽莎白(Elisabeth Fritzl)已经42岁。根据报道,伊丽莎白自11岁起就开始被父亲(Josef Fritzl)性侵犯,她曾经两度尝试离家出走,然而不遂。于1984年8月28日,伊丽莎白第3次欲出走时被父亲用麻醉药迷晕,锁上手铐并且禁锢于地牢内。(进入地牢必须经过八道门,里面有卧房、厨房、浴室,高度不足两米。)

被禁锢多年来,伊丽莎白诞下了7名子女,当中的一对双胞胎中有一个夭折,被丢进后园处用火炉烧掉。有3名子女自出生以来一直与她一同被困在地牢内,不见天日。至于另外3名子女,则由其父亲透过“正式途径”收养。(父亲将这三名子女放在自家门前,强迫伊丽莎白写信,称是她的弃儿。)

伊丽莎白的母亲多年来都不知道女儿的遭遇,还以为她是自愿地离家出走,因为她曾经收过女儿的一封信,让父母不要找寻她。

2008年2月19日,父亲把伊丽莎白的19岁长女克斯廷送到医院,宣称是被失踪的伊丽莎白撇下的。克斯廷被送到医院时昏迷,医生发现她罹患罕见重病,要求警方找寻其生母提供病史资料,因而揭发事件。(父亲婚后曾因强奸入狱18个月,15年后依法消除案底。)

 5 ) 值得看看

昨晚在房间里看《房间》,第二期观影,感觉好值!本片作者有着超乎常人的敏感度,笔触细腻,以5岁男孩杰克的视角,把一个长达七年的非法囚禁和性虐待故事写成了现实主义的童话……在这样肮脏的事件里,我看不到暴力、折磨和恐惧,我看到的是一个充满母爱的房间,母亲乔伊在极端环境中给孩子带去快乐和希望。 by the way,除了结尾杰克认真和房间里的家具一一道别之外,还有个细节也超有泪点的,就是乔伊策划出逃,把儿子卷在地毯里反复练习时,他不能明白地对妈妈扯破嗓子大喊“I hate you!”……瞬间被戳中

 6 ) Mom,say bye bye to room

      女主凭借这部电影获得了奥斯卡影后,慕名而来。看完我只想说一句话:那个小男孩是没有提名么?完全可以提名最佳男主啊?难道是有年龄限制?另外,要不是我之前就知道他是男孩子,单看影片,他真的太漂亮了,还是长头发,就像一个洋娃娃,跟女孩子一样漂亮。

      回到电影本身,我想女主真的从room走出来应该就是jack叫她说的一句话:Mom, say bye bye to room。至此,她才真正脱离了room。

       一开始在房间里的戏份都比较昏暗,本身房间环境就局促,只有一个天窗可以透些许光亮出来,作为旁观者我们也许是冷漠的看客,影片说七年了,女主被困在这里,不过有个小孩,估计被迫生了下来。这七年间要是没有后来的这个小孩,估计很难挨过去吧。但我却没有那么强烈的感受,只是慢慢的随着剧情的发展,开始理解她的那种心情。绝望过,发疯过……

      我想我没有那么坚强的意志,七年我就疯了吧。女主跟小男孩相依为命,同时不放弃出逃的机会。就在jack五岁生日的时候,女主开始跟jack说外面的世界。她想借助jack的小小力量出逃。我们站在jack的视角想一下,五岁,自从出生便生活在这个小小房间里面,这个房间就是他的世界,他的宇宙。外面的所有的一切都是虚无的,对他来说都是假的都是不存在的,电视剧里的也是假的。所以当他妈妈颠覆了他这个世界观时他是崩溃的,他不愿意接受,他大喊大叫着,不想讨论这个话题。Poor child。幸好得益于女主的良好教导,jack生性乐观,爱妈妈。为了妈妈他愿意去做妈妈交代的事情。真是个好孩子。

      经过一次失败,他们计谋成功了。他们得救了!在女主从房间里跑出来跟jack相拥的一瞬间,我还是感动到了。故事当然没有结束,他们是从房间出来了,可是他们的心还没有走出来。

      孩子越小,越容易重塑 世界观,所以,Jack很快就慢慢适应了外面的这个世界,这当然离不了亲人的爱护。可是对女主来说太难了。噩梦般的七年很难从脑海中抹去。所以,她歇斯底里,她想不开,在上了访谈节目后,记者问她:为什么不在刚生下小孩子的时候把他送走,这是不是对小孩子最好的选择呢?本身女主就没调整好状态,这么一问她更加想不开了,看了真是心酸啊。也许是母子连心,女主吃安眠药自杀,Jack听到了声响跑去看她,又一次救了妈妈。

      救了妈妈两次的Jack说想回到room去看看,毕竟是他出生迄今为止待的时间最长的地方,一一告别房间里的一切,并跟妈妈说:Mom, say bye bye to room。

      未来还很长,从房间走出来走向未来。

 短评

确实好电影,低成本,无炫技,本以为会很无聊,没想到俩小时里基本没有走神的时候

7分钟前
  • 黄青蕉
  • 力荐

在房间里你是我的全世界,走出房间也不会害怕,因为我们依然在一起…这句话是孩子说的,但同样适用于母亲,甚至可以说其实是孩子拯救了母亲!片子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看似容易接受些,但实则更让人觉得残忍,男孩的独白好多地方直戳泪点,无耻弗兰克来演外祖父很出戏,最后这条线也不了了之了

8分钟前
  • 20个小明≯
  • 力荐

终于明白为什么纵然逆天如卡罗尔里面的女王大人,今年影后的赔率还是不如 Brie Larson了,演得真好。虽然后半段节奏有瑕疵,但故事说得挺完整 #向过去告别才能拥抱新生活的开始,否则就永远是个阴影#

12分钟前
  • davekozg
  • 推荐

小演员没提名最佳男主角,一定是为了把小金人让给莱奥纳多。

17分钟前
  • 沉歌
  • 推荐

获救或创伤治疗的故事本身俗套,杰出之处是对那个孩子经验的世界的展示,我们都曾独有那个先验的经验主义的特异时空,却最终被这个符号的单一世界取代,有人温柔告别有人没有告别有人甚至忘了它的存在。问题不在于world解放了room,而是我们应该将room扩展至world,如果这真的是德勒兹的世纪。

22分钟前
  • xīn
  • 力荐

用孩子视觉掩盖一个冰冷世界,第二次走出“房间”说byebye才真正的走出了房间。“我是个坏妈妈”“但你是妈妈”。世界险恶,但还是很美好的。故事不煽,依然感动。

23分钟前
  • 帕拉
  • 推荐

被偷走的岁月,被伤害的生命,被禁锢的灵魂,终将被希望和善意救赎。

24分钟前
  • 麻绳
  • 推荐

3.5入;被小主角打动好多次,那个在成人眼里充满黑暗龌蹉的“房间”,却是他童年梦幻的乐园,可以和光影追逐,可以和家具嬉戏,孩子无穷的想象让密闭空间变得无穷大,前半部拍得既美丽又残酷;融入外界后线索较芜杂,没有处理好,“你又救了我一次”和告别仪式真催泪。

28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小童星的演技天分闪耀,令人惊叹,不是该给个表演奖的问题,是险些威胁了小李子。故事讲述了两次出逃:一次是物理性、空间性的;一次是精神性的“心牢”,说导演后半段跑题走偏的,大概心理预期只满足于看个惊悚片。原声音乐的作者是谁?中间高潮部分完全照搬<点球成金>的一段旋律,听得也是出戏。

33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小男孩才是真正的主角,故事站在受害者的视角上,讲心理自救,母亲努力让儿子和同龄的孩子一样,故事选择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切入点,环境改变到内心改变,一切都以小男孩的情绪展开,很有难度,所幸小男孩的演技是奥斯卡级别的,剧本是模式化的类型片写法,前一个小时非常完美,拍的工工整整。★★★★

38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后半段差了点,仍然是个不错的故事,主要是两个演员太棒了。某场戏太催泪,哭得不能自控。

39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Babadook 2.0.娘送我一颗烂掉的牙,我还娘一头秀发,这母子情的信物把那些男女,男男,女女,各种爱情全比得没影了。最爱的角色其实是奶奶的丈夫,是要多温柔善良的人才能耐心去慢慢抚平脆弱的小心灵。

44分钟前
  • 傻乐的猫
  • 力荐

女警察询问那段。。热血沸腾

46分钟前
  • Pirouette
  • 力荐

#LFF2015# 前半程在room里是有趣博眼球的地方 但后半程逃脱room之后才是决定该片是鸡汤还是严肃戏剧的时候 然而后半部分表面化了所有实质性问题 两位主演都一级棒 可惜沦为了亲情鸡汤

49分钟前
  • litanerr
  • 还行

多伦多人民眼泪奖吧。Room是牢笼,母子俩一直都在逃脱,前半部是身体逃脱,后半部是心理逃脱。前半部有噱头博眼球够精彩,母子第一次在外面世界拥抱时无比催泪。但之后对心理上的转变的处理有点软塌塌,能感觉已经克制煽情,但试图从小孩儿的视角来描述心理上的微妙转变似乎难度过大,没拿捏好。

52分钟前
  • 留不
  • 推荐

真人真事改编,可惜拍得流于表面了,完全没有被打动到。顶着锅盖说一句:小男孩演得其实比妈妈好...(第一次看女人在电影里素颜这么久)

55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没想到是这样一个故事,小男孩扮演者雅各布·特伦布莱的表演实在太让人惊讶了!以小男孩的童趣视角来推进一个悲惨的故事,屋里屋外,成年与童真,既对立,又统一,“我本该高兴的啊”。最后小男孩跟那些物件告别的时候,太揪心了。但有一点不太通吧,施虐者为什么抛下了小男孩儿?

60分钟前
  • 心生
  • 推荐

电影开场一个半小时:卧槽原来这孩子是男的!!!

1小时前
  • Fay Kellum
  • 力荐

克制而细腻,在基于母亲的事件论述和儿童视角中获得了平衡。前半部分和后面的节奏把握都很好,小演员的表演令人震惊,一个孩子的真实而纯洁的灵魂,大美。

1小时前
  • 艾小柯
  • 推荐

“我们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所以每样都试试…这世界上有那么多东西,有时候还很恐怖,但是没关系,因为还是你和我在一起…”缩小的房间,变大的世界,2015像《阳光小美女》一样的惊喜黑马之作。结尾和房间再见有强力泪点:“再见盆栽,再见椅子一号和二号,再见桌子,再见衣柜,再见水槽,再见天窗…”

1小时前
  • 影志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