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四天

战争片德国,俄罗斯,乌克兰2011

主演:帕维尔·文策尔,阿列克塞·古斯科夫,伊万·舍甫多夫

导演:阿希姆·冯·博里斯

 剧照

五月的四天 剧照 NO.1五月的四天 剧照 NO.2五月的四天 剧照 NO.3五月的四天 剧照 NO.4五月的四天 剧照 NO.5五月的四天 剧照 NO.6五月的四天 剧照 NO.13五月的四天 剧照 NO.14五月的四天 剧照 NO.15五月的四天 剧照 NO.16五月的四天 剧照 NO.17五月的四天 剧照 NO.18五月的四天 剧照 NO.19五月的四天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11 00:26

详细剧情

德国,二战结束前的四天。一位率领着他的部队占领海边孤儿院的苏联军官。一支在海滩驻扎的纳粹德国国防军部队。一种反常的危险的爱。所有人都对战争感到疲惫,只有十三岁的孤儿彼得,想要证明自己是一个英雄,千万百计煽动两支部队。直到他意识到,真正的敌人早就潜伏在其他地方,而他所谓 的敌人,其实是如父亲般的朋友。这时划清的不是敌与友之间的界线,而只是善与恶之间的界线。

 长篇影评

 1 ) 军人的荣誉

二战结束前,一个7个人的苏联小分队占领了德国波罗的海沿岸的孤儿院,同时海滩上来了一群100号人的的德国国防军溃兵。双方都很有默契尽量在战争即将结束的时刻不作无谓的作战牺牲,同时德国国防军坚决要渡海到丹麦境内向英军投降。

整部片子以一个德国小男孩的视野展开。他一直力图挑起双方军队的对峙,以证明自己对战争、对英雄还是懦夫的理解。直到最后他才意识到,真正的英雄是对人类原则的坚持,为人性、善良和美好的追求而作的牺牲。

影片最后张力十足让人难忘。在德国正式投降后,苏联小分队和当地的德国妇孺都沉浸在和平到来的喜悦,然后后续的苏联部队冲进村庄打算强暴德国女孩时,在道德面前,苏联小分队上尉奋力阻止,最后双方火并。在这关键时刻,海滩上的德国国防军出于军人的尊严,也终于下定决心加入战局支援苏联小分队。 在和平到来曙光,不管是苏联人还是德国人,不管是军人还是平民,每个人都无比渴望回到祖国,过上平凡而平静的生活。但在道德原则面前,军人们毅然抬起武器,以生命为代价,为自己的天职做了最后的注解。

 2 ) 战争与和平,国家意志与人性的抗争

谁不想战争结束了回家,谁不想获得正常的生活和自由,
但是,战争啊,
让人的理性被吞噬,让人们心中的恶被放大,
每一个战争的参与者都是受害者,
战争,对于普通人来说从来都没有赢家。

这一刻,我们都期望和平,
可是,为什么拿起了枪,对准了同胞们?
因为我要捍卫的是生命、尊严、自由,
因为我是人,我也用一样的眼光对待每一个人。
我不是一个任人驱遣的木偶,

我不要被那些虚伪命题、所谓的伟大而变得盲从和疯狂
不要被那些别人给的标签、标榜的正义所蒙蔽
我时常摸摸柔软的内心,
重温深处几乎被掩盖的初心,
人性的光辉,永远不能被掩盖,不会永远被遮挡。
我要挺直腰杆去抗争!哪怕付出宝贵的生命!

 3 ) 有残酷的战争,便有温暖的人性。

如果说一战的爆发吹响了正义泯灭的号角,那么二战的爆发就是为人性灭绝敲响了警钟。

故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前几日、一座德国北部边境的海滨小镇展开。东方的苏军节节胜利进挺柏林的同时这座小镇迎来了一支苏军小队,这只历经沧桑的苏军部队只有七位战士外加一个重病号。为了拦截前去北边向盟军投降的德军,他们被命令守在这里面对相对庞大的逃军。无奈之下,苏军上尉选择驻守和平宁静的孤儿院。而面对因为父亲战死在苏德战场、仇视苏军的13岁小彼特敌视他们的种种做法,苏军上尉平淡的缴下孩子的枪,把他放在身边,用和平的相处告诉孩子他心中的善良。而说到这个孩子,这一角色是导演与制片(兼主角)的巧妙合作后的产物。没有这个带来深思的小家伙就没有这部出色的电影。

然而和平的曙光道来前夕是并不平凡的黑夜。小队内部对孤儿院的儿童少女们心思各异,海边到来的德军士兵在渡船到来前手握钢枪与苏军小队相对峙。虽然紧张的气氛不断升级,理智却告诉他们,战争已经结束,如果想活命,最好谁都别冒险行事。如此的一幕镜头,极其罕见于二战题材的电影之中。没有了以往炮火洗礼喧嚣嘈杂的大规模气氛渲染,这部电影用内敛宁静的镜头处理却表现出了对战场上最真实、也最富寓意情景的有力控诉。

随着战败之日到来,小镇紧张的气氛被和平的亮光撕开了一个裂口。苏军小队与孤儿院的孩子们的士兵们开心的跳起舞来,因为处理和少女发生关系的小队接线员和想方设法稳住德军而头大的苏军上尉脸上也流露出难得的笑容。正当人们欢呼放松迎接和平之时,导演让一群装备坦克大炮、恣意纵情的苏联红军闯进和平已经降临的小镇。肆意抢夺孤儿院里的女人孩子、对小队保护住民鸣枪示威的野蛮军官用强烈的不和谐音符再次打破了宁静的和平。为了复仇,苏军军官决定带领部队消灭这支小队。故事的最后便成了逼上绝路的小队战士和准备逃离祖国的德军士兵决定拿起武器守护孤儿院,用战败后的战斗为这些无辜的平民重寻和平。

导演说,他觉得拍一般的战争片没有意思,这部电影,以一种独特而无法预见的构想,指明了叙事的另一种方向,深刻而合理。他想要告诉观众的是人性的力量。每当黑暗的时刻降临往往在邪恶与丑陋中,人性的光芒格外引人注目。无论是孩子单纯善良为了保护喜欢的少女而闪出的微弱善意,还是走投无路与德军共战斗的苏军小队喷泄的正义怒火,都给观众带来了无比深刻的印象。往日里战争电影带给人的是血脉喷张,声嘶力竭者的战斗号角,但比毁天灭地的战争场景更震撼人心的,恐怕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和重温深处几乎被掩盖的初心了。

 4 ) 克制的力量

观影之前真的没想到这部片子这么精彩,面对二战这个沉重的题材,导演举重若轻,将整个影片的节奏控制的非常出色。
整个故事中,小男孩彼得是线索人物,他的行动很多时候也是推动剧情发展的关键点;同时它也是主要的观察者,从孩子的视角去解读这个残酷的世界更耐人寻味。在他这个年纪,正是叛逆的时期。父母双亡的惨剧也为他的生活蒙上阴影。在他眼里,父亲是英雄,是为国捐躯的勇敢者,他内心也梦想着成为英雄,赢得尊重。
然而此时,德国却宣布战败了,英勇的军人们一夜间就变成了失败者,这与他的英雄梦严重冲突起来。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个故事也是彼得重新理解英雄的含义的过程。
在这条线索的引导下,影片的张力开始慢慢积蓄,如同慢慢拧紧的发条。孩子们对红军越来越亲密,红军也越感觉对这群孩子负有责任。终于红军之间为了这个孤儿院反目成仇。当坦克炮弹轰开孤儿院的那一刻,积蓄的力量宣泄而出。心中的隔阂消失了,人为设定的标签脱落了。不管是布尔什维克还是法西斯,是沙俄后裔还是革命者,是胜利的一方还是战败的一方,是敌还是友……都不再重要。只有最纯粹的人类的感情展现了出来。
面对这种深刻而又沉重的战争题材来说,导演能克制住抒发个人情怀的欲望是很难的。在这种激烈的冲突背景下,充满冲击力和情绪性的影像能极大的影响观众,从而将导演自己的关于人性善恶的,关于战争残酷性的,关于民族与国家的荣耀与苦难的许许许多多观点可以强有力的表达出来。然而这部片子的导演克制住了这种冲动,克制了抒情的欲望,克制了说教宣讲的欲望,竭力将情绪控制起来,避免用影像直接对观众进行引导和说服。正是这种克制,才给观众留下了思考的空间,让影片能更深的接触观众的内心。
这种克制不是回避,对战争痛苦本质的反思贯穿影片始终。真情而不煽情,正是这部影片充满魅力之处。

 5 ) 超越

俄创作德投资的《5 月的4天》取胜的不仅是节奏、情绪的控制力。相比《德国女人》控诉苏红,此片超越了战争。把孩子的英雄梦与大人对于战争的理解形成对比。而这两者皆不是在正义与非的区间,仅是还原、锁定到个人欲求、是非观的满足。每人都在为身体与灵魂找归所,不惜在停战时重拾枪火内战

 6 ) 善恶之间

   金色短发的安娜是那么美,小鬼看到她陷入危险时满眼的怒火让人联想到《西西里岛美丽传说》,战败的德军在拥有绝对兵力优势的情况下仍不进攻,只求退却,不仅仅是出于对妇孺的保护,更多的是对战争和暴力的彻底厌恶与摒弃,然而,打着解放旗号携胜利余威的苏军大部队却在干着禽兽不如的勾当,兵痞流氓的本性暴露无余,善与恶的本就公平的分布在芸芸众生中,从不需要硬给哪一群人贴上区分的标签,胜利者也邪恶。

  惨剧,发生在本已到来的战争结束之时,永远厌恶战争和暴力。

 7 ) 有情有义却没有好的结局,为什么

在德国投降的那一天,在大家欢庆和平的喜悦里,最无耻最令人意外的战争上演,为了一个人的欲望,本应在回家路上的大兵无辜的牺牲,这是一场无关种族,国家的战斗,无关彼得堡或列宁格勒,无关巴赫音乐的好恶,这是个人心中的善与恶,内心的天平。爱国精神,占有欲望,复仇雄心,男孩的内心不断的发生变化,真正的敌人不在表面,在看不见的地方。

 8 ) 二战的电影还可以这样拍

几个月前看了一部俄罗斯和德国的合拍片《五月的四天》,看完心情很复杂,真的是五味杂陈。一方面感叹影片带给我的精彩,另一方面不想接受影片中现实。不知道应该怎么下笔,索性写个剧透吧。 故事发生在二战结束前的几天,一只八个人(其中一个是重伤员)的苏军小分队,奉命来到德国一个海边小镇,拦截一伙八十多人的德军部队过河投降。小分队住进了一个孤儿院作为营地,引起了一个德国小男孩的不满。他是一个孤儿,但他想当个英雄,所以,不断的挑事儿,希望能够引起苏德两军的战斗。苏军小分队的头儿是个上尉,他用一种父爱融化了他的敌意。虽然也有几次,两军已经剑拔弩张,拔刀相向。由于德军自知战败已成定局,所以两军还算相安无事。本以为故事可以这样结束了,没想到节外生枝,再起波澜。一只苏军的大部队,来到了这个安静的小镇,带队的是一个苏军上校,他想强暴孤儿院里年轻的德国保育员,被小分队的上尉好言相劝,但他不依不饶,最后被小分队的战士们赶出了孤儿院。故事到此为止,也不失为一部佳作。但是接下来的情节,让我瞠目结舌。也是最难受的时刻来到了。没达到目的的上校恼羞成怒,竟然调动了手下的大部队,以小分队叛变为由,开始炮轰孤儿院,欲将小分队员置于死地。小分队顽强抵抗,伤亡惨重。这是,小男孩去海边叫来了德军帮忙,德军义无反顾的加入了帮助小分队的战斗…… 影片中最大的战斗,不是苏德两军的交战,而是苏军自己打自己,不断有苏军战士倒在血泊中,开枪的却是自己的部队。想想怎能不让人悲痛欲绝,没有倒在两军交战的阵地上,却倒在了战友的枪口之下。

 短评

电影的综合素质是可以打四星的,但是剧情实在太魔幻现实主义了……苏军在德国烧杀抢掠不假,但绝无可能为了女人发生内讧——这种行为的严重程度可是远远超过强奸民女的,真把慈父的古拉格不当回事了?抹黑苏联是欧美一贯的风气,然而他们不会告诉你的是,死在艾森豪威尔战俘营里的德国俘虏数量可是远远超过苏联战俘营的。PS:出于好奇我特地去英文维基考证了影片中提到的“基于真实事件改编”的说辞,事实上剧本的出处只是一个俄国杂志上刊登的故事,没有任何文献和档案可以支撑它的真实性——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不假,但也不能这样胡编乱造吧

6分钟前
  • 冰橙
  • 还行

战争永远不是一方的胜利

7分钟前
  • 西决
  • 推荐

(9/10)本片改编自同名俄国小说,同时也是取材自真实事件。这个故事最残酷的地方在于它的关键片段是发生在德国投降之后。8个苏联红军没有死在80个德军的炮火下,却因为意外得罪了上司而遭到处决,有时候现实就是这么的荒诞。

8分钟前
  • [己注销]
  • 力荐

为保护无辜妇孺免糟蹂躏,8个苏军与80名准备投降的德军由敌化友,联手抗击苏军坦克师。人渣不分国界,血性亦然。

12分钟前
  • 沉默の玩
  • 还行

伟大的反法西斯战争赢了,却在人性的善恶战争上输了。

16分钟前
  • 梅花野老
  • 力荐

看到最后气炸,真想拿把冲锋枪把该死的苏军少校给突突了。八人苏军小队的头儿上尉是好人,想坐船出去找英国人投降的德军残部头儿中校也是好人,他们都想和兄弟们活下来,战争已经结束,他们本可以活下来,结果来了个人渣把一切都断送了。船和生的希望给了妇孺,而本来不该死的人却牺牲了。

19分钟前
  • Favillae
  • 推荐

有人说和十三钗比,我没看过后者,不好评价。但导演身为德国人,能从大肆酒后革命强抢民女的苏联红军中找到积极因素直至并肩作战,难以想象会有中国导演能在总急的审核及英明领导下做得出来。当然,片中还是有感情受到不加掩饰的强烈伤害的群体,政委嘛。

23分钟前
  • 动植物研究
  • 推荐

红军和纳粹联手对抗红军,只因为一群认识不到四天的妇孺。抹去了战争的是非定性,只有人性的善恶绞杀:以孩童视角讲述战争是人性的炼狱,这才是最好的反战电影。

24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战争结束了又怎样,这个世界依旧会有枪声炮火。

27分钟前
  • 飞侠式拼搏
  • 推荐

2016.05.24有的人利用战争的掩护尽情释放人性的恶,可也有的人努力让自己在战争中依旧保持人性的善。

29分钟前
  • 小悬子
  • 推荐

短短四天,男孩彼得面对失败、失望、愤怒,在二战尾声的日子里,颠覆了世界观,了解了更多人性。他终于明白人不想死并不意味着是懦夫,明白视为敌人的人也会保护自己一方,明白威风的大英雄其实也有一段斑斑血迹的往事……最后几名俄军和他们一直想抓的80名德军为从浑蛋俄国军官手里保护福利院的妇孺而携手战斗...小彼得最后望着那位保护自己的英雄消失在硝烟中,或许这便是他成长的丰碑。善恶不分国界,战争、运动这类东西只会让恶的更恶、有恃无恐借机发挥肆无忌惮,而善则更孤独高洁、弥足珍贵。

34分钟前
  • 小灰烬
  • 推荐

一种热血一种激情一种仇视一种分裂 战争 最不该被放出的罪恶 一个避开战火的视角 善与恶并立

39分钟前
  • pandora刀刀
  • 推荐

很好的故事。当战争结束,还有什么值得流血牺牲?当战争结束,什么才是分辨敌我的根据?——这是影片带给我们的思考。

42分钟前
  • dblddx
  • 力荐

在这种激烈的冲突背景下,充满冲击力和情绪性的影像能极大的影响观众,从而将导演自己的关于人性善恶的,关于战争残酷性的,关于民族与国家的荣耀与苦难的许许许多多观点可以强有力的表达出来。然而这部片子的导演克制住了这种冲动,克制了抒情的欲望,克制了说教宣讲的欲望

43分钟前
  • 怪人村
  • 还行

4.5. 小男孩对对战国的憎恨,对爱情的嫉妒,到最后,最后半小时的悲壮。德国人一直不进攻。BTW上尉曾经两次被捉进劳改营,这群人其实即使活下去也逃不过古拉格的命运。

44分钟前
  • vivi
  • 推荐

战争片里的奇葩片,到了终极阶段,居然已不分阵营,只为人性,只为了女人和孩子,于是将生的希望留给她们,自己却英勇赴死,闪烁着无限的人性辉光。但,这,也许,只是一个传说。真实的人性世界里,往往会屈从于阵营,屈从于权力,屈从于上下级关系。那里没有反抗,只有服从。本片也强烈抨击了前苏联的各种荒谬。

49分钟前
  • 毕大费
  • 力荐

战争反思是成熟理性的结果或者动因,在孩子身上却几乎不可能发生,战争给孩子留下的可能就只有伤痛或者仇恨。讲述二战结束前德国的一个海边小镇发生的故事,最后俄国人和俄国人打起来而且还是激烈枪战,感觉还是又点铺垫不够。

51分钟前
  • 合纥
  • 还行

豆瓣搞了个什么春日影展,有勋章,为了这,我也是拼了。确实冷门,事件的表述未尽其色,战场的混乱却属实精彩——小b崽子与无规则少校是脆弱生态的平衡破坏者,以此切入战争反思,很有想法。

55分钟前
  • 妍春
  • 推荐

四天的人性考验,这一次,“划清的不是敌与友之间的界线,而只是善与恶之间的界线。”(春日影展徽章get)

57分钟前
  • 安蓝·怪伯爵𓆝𓆟𓆜
  • 推荐

战争的残酷性,有时竟然不是战场的血腥。有谁能料到,在德国宣布投降后的四天,德国一个海边小镇上仍然发生了非必然的牺牲。前一秒还在欢庆,后一秒就是莫名的杀戮。最后德军和8人苏军小分队,共同抵抗80人苏军的攻击时,我们只能看到荒唐与愤怒。

1小时前
  • 大灰狼的兔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