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长歌

大陆剧中国大陆2007

主演:唐国强,张澜澜,聂远,白庆琳,张铁林,杜志国,王绘春,曹培昌,刘毓滨,唐嫣,万弘杰,孙飞虎,饶敏莉,马浴柯,张丹峰,宗峰岩,张喜前,朱宏嘉,席与立,武强,牟凤彬,徐少华,李庆祥

导演:吴子牛

播放地址

 剧照

贞观长歌 剧照 NO.1贞观长歌 剧照 NO.2贞观长歌 剧照 NO.3贞观长歌 剧照 NO.4贞观长歌 剧照 NO.5贞观长歌 剧照 NO.6贞观长歌 剧照 NO.13贞观长歌 剧照 NO.14贞观长歌 剧照 NO.15贞观长歌 剧照 NO.16贞观长歌 剧照 NO.17贞观长歌 剧照 NO.18贞观长歌 剧照 NO.19贞观长歌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2 11:47

详细剧情

秦王李世民(唐国强 饰)在武德九年登上大唐最高统治地位。登基后,他励精图治,统帅唐军一举征服称雄北方多年的颉利部,实现了江山统一。之后,深谋远虑的唐太宗决意使长年战乱的国家走和平发展道路,他力促各民族团结,将处于饥荒中的数十万颉利部灾民迀徙內地,分发予良田,他博大的胸怀深受各民族人民爱戴。但是,几个儿子争夺储位的明争暗斗也让他心绪难平,其中,庶出皇子李恪(聂远 饰)、李佑(温浩 饰)等人与三个嫡出皇子的夺权斗争尤为惊心动魄。唐太宗与郑姓女子的婚姻风波,以及安康公主(张澜澜 饰)与两位杰出男人之间的、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亊,充分反映了那一段盛世大唐跌宕起伏的历史......

 长篇影评

 1 ) 岑文本:对不起,我是警察!

《贞观长歌》——真的很长!老实讲,最吸引我的角色是岑文本!虽然远非史料里的岑文本,却是改编得最成功的一个!

关键这演员真的屌,把戏都吃透了!表演浑然天成,角色的性格、经历感觉跟真实存在一样!虽然明知史料里的岑文本其实就是个文采好,懂机变的本份人,还是觉得改编得岑文本太出彩了!

说到这角色,不得不对另一角色说道说道——李恪,幸亏是聂远演,不然得多招人恨呐!跟岑文本这角色的升级演绎不同,李恪这角色的改编简直就是降维打击!

史料里的李恪,那是一直得到世人和太宗的高度评价的!能文善武,经国济世之才,连太宗都说老三最像他自己!李治都入主东宫了,太宗还嫌其孱弱,欲立李恪为太子!长孙无忌等竭力阻拦,太宗才作罢!

最后,长孙无忌因为忌惮李恪的才干,怕威胁到他外甥李治的帝位,硬是栽赃陷害他谋反,将其冤杀!毛泽东看《旧唐书》就评价太宗一时糊涂,该立能干的李恪而非孱弱的李治!

可想而知,李恪在诸皇子中是何等的出类拔萃!可改编版的李恪,天资愚钝,情商超低,文武不修,志大才疏……简直一无是处!

这样的级别,怎么配得上岑文本,怎么值得屌炸天的他17年来矢志不渝地效忠与支持?

编剧啊,你们把这个角色不是弱化了,是彻底丑化了啊!如此反衬,使得岑文本的改编也失色不少!

题外说一句,“安康公主”最招我烦,偏偏戏份那么多!还有那个郑丽婉!一对删除了剧会更精彩的角色!

 2 ) 聂远的李恪

2018-04-02 16:15:12

因为聂远的李恪而怀念这部《贞观长歌》。

剧里李世民没有少年夺权的算计,或许他的少年时代需要一个人来展现,这个人就是李恪。

李恪因为有前朝血脉而不能入主东宫,这个原因有些站不住脚。杨妃有二子:三子李恪、六子李愔,长孙皇后有三子:长子李承乾、四子李泰、九子李治。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李世民对嫡子的期许,而“恭敬、谨慎” 是为“恪”,“安静、寡言”是为“愔”。杨妃二子名中都含有退让之意,李世民对三位嫡子的重视显而易见。这或许从侧面说明,后代流传的李世民与隋朝公主的爱情故事,更多是附会或演绎。杨妃或许曾受宠,但是联系李世民夸赞长孙皇后为“嘉偶”、“良佐”,其书写的《女则》这一为妇的智慧结晶,显然,长孙皇后是一位懂得把握丈夫心意的妻子。其他女人没有一个曾打败她,从她手里成功争宠。为嫡,为恩,为爱,李世民就未曾打算过从其他皇子中立太子。

从出生,李恪就被他父王认定为应该做一位谦恭的臣子,可是他偏偏才华横溢、文武双全。我无法用语言形容聂远饰演的李恪的英勇不凡,这部剧因他而有光彩。剧情前期,是李恪雄姿英发的时期,他出使讲和,却寸步不让。昂然远眺之际,拉弓射箭,飞鹰随之坠落。好箭法!面对岑先生的指教,他能自述抱负,也能虚心听教。正是热血奔涌的少年,恰是壮志凌云的少年。之后他邂逅了这世间最纯粹的爱情,遇上了智谋过人又至情至性的阿史那云。他们可以一起谈人生谈理想,认定彼此是可以相伴一生的意中人。

李恪

李恪

多美好啊,聂远的相貌,他的演技,都赋予了李恪这个半真半假的角色灵动热烈的吸引力。他果敢机敏,他英勇有谋,他胸有凌云,他刚烈倔强,他孤高自许。所有的优点都灼灼耀眼。

剧中先为我们展现如此天纵英才的李恪,又想把他毁灭给我们看。为了说明他为什么没有夺得太子之位,为了给李世民的选择一个合理的解释,电视剧又给李恪安排了许许多多的缺点。他沉不住气,急于打倒李承乾,反而锋芒太盛。他眼界太浅,争夺一时封赏高低,不曾想失去父皇的信重。他没有大局意识,他鲁莽冲动,可是这些也都让他热血执着的少年模样更立体。

细想之,这些又和最初那个出使北境的英武少年,在智商上形成云泥之别。与其说观众在等着李恪智商上线,不如说观众心里也知道,李恪没有剧本里写的那么傻。他不会冒冒失失闯进侯君集家搜查赃款,他也不会在听了安康公主几句话之后,帮太子抵制魏王。 剧中对安康公主的谋略夸赞得太虚太假,为了烘托她,李恪几次智商下线,走出臭棋。又故意让李恪一意孤行,违逆圣意去杀颉利。简直让人无语问天,这哪里是那个压制住颉利的李恪啊!?

至于奸污太子妃海棠,则有待商榷。相比之下,剧中侯君集的设计不龌龊?史书中长孙无忌拒绝太宗立储李恪的目的不龌龊?李恪对海棠的不轨行为,或许是对李世民当年霸占巢刺王妃的一些影射。

剧中最爱的女子,无疑是阿史那云。她的男装有时比女装还好看。

阿史那云

阿史那云

《贞观长歌》中古色古香的女子不少,高贵恬淡的杨妃,机敏聪颖的郑丽婉,腰肢纤软的绿袖,眉目娇艳的海棠,她们都是那个年代该有的模样,足以表达人们对大唐气象的怀望与敬仰。


对李世民立储的选择,之前的分析流于片面。下面是我对这个问题的观剧感受:

李恪非嫡非长,立他为太子与祖宗规矩不符。李恪得到观众认可的原因是,他有能力有才华。出使颉利和征粮打井两件事证明了他的能力。可是嫡长子继承制也有可取之处。如果立贤不立长,有能力的儿子不断壮大势力,结党营私,铲除异己。这样将助长皇子争斗,默许权利掠夺,激发种种矛盾。李世民夺权就是一例。李世民是皇子夺权的成功者,但当皇子的想的是夺权,当皇帝的想的却是守权。

除了祖宗规矩这一难以逾越的关卡外,李恪成为太子还有一个障碍。剧中多次提到两个反面帝王,隋炀帝和汉武帝。当时从皇帝到臣子,无不在反思隋二世而亡的原因,李世民因隋炀帝 喜出游而不敢出行,恐劳民伤财。魏征曾修录《隋书》,更是多次叨念着要为废太子杨勇写一篇序。帝国初建都要总结前朝灭亡的教训。当时君臣上下都认为,隋炀帝杨广是导致隋亡的根本原因。他好大喜功,连兴战事,巡游四方,劳民伤财。这些使得隋朝从一个疆域辽阔的王朝迅速被难民充斥。李世民在与李泰的对话中提到的汉武帝,也与隋炀帝一样,连年征战,将国力打衰。李世民说,他绝不做汉武帝。并不是隋炀帝、汉武帝无才无德,而是他们好战不屈的个性,并不利于国家长久昌盛。而李恪恰恰是这种性格。李世民希望国家大治,希望贞观之治的功业可以延续,他更倾向于敦厚宽和、能屈能伸的守成之士。被他评为“英果类我”的李恪,在这些方面,缺乏上下信服的宽厚之气。

之前提到,长孙皇后于李世民有恩。多年的辅助之恩之外,还有玄武门事变中长孙兄妹对李世民的拥戴与支持。李世民是个怎样的人?他弑兄篡位,但对有功的武将十分保护。他逼父退位,同时自己励精图治以开创贞观之治。他并非无德之人,相反十分顾念旧情。想来确实是迫于无奈,加上秦王府诸将的怂恿,才促成玄武门事变。其中长孙无忌在事变中的功劳最大,同时史载长孙皇后于玄武门之变当天亲自勉慰诸将士。李世民对头号功臣长孙无忌的意见,是不能不听的。

李世民对众多和他出生入死的武将,有着深厚的情谊。这些武将的未来,也是他考虑立储问题时需要顾及的。秦王府旧臣在立太子这件事上,倾向于支持共事多年的长孙无忌。立长孙无忌的外甥,则开国元勋可以保全。立李恪,难保他对长孙家没有怨言,对这些人不赶尽杀绝。而一旦这些人的安全受到威胁,武将被逼造反,局势必然动荡。长孙无忌的外甥未必是最适合的太子,却是最稳妥的选择。


剧中点出,李恪输就输在一个争字上,似乎他不争才是上策。

君子无罪,怀璧其罪。他的才能让他不甘人后。他若想不枉此生,一展抱负,只有争这一条路。他是庶子,李世民嫡子就有三个,他若不冒头,就意味着不为人知,没人会在立储时想到他。像李世民那般,功高震主,依然要受制于长幼有序,不能被立为太子,何况是稍有能力的庶子。李恪想走的是一条孤险的道路,他想不断立功,功德盖世,在皇子中一枝独秀,让他父皇不得不选择他。

这条路终究被他父皇和老谋深算的臣子堵死了,他们看着他犯错,而且巴望着他铩羽而归。

若是他生在隋末,想来凭着一腔孤勇和抱负,也会和李世民一般礼贤下士,勇于担当,扫荡天下。只可惜年幼的他遇上的是李世民这样的父亲,和历练成精的长孙无忌之类的老臣,终究是臣子一生。

 3 ) 李恪

一个现实中,幾乎不可能存在,却真切得让人误以为存在的人物。似受伤的鹰,阴鹜的,深情的,执着的,脆弱的,光芒炽热,瞳孔中闪烁着的渴望他日重回天空的欲望是那样浓郁。无奈注定要被命运的枷锁禁锢,却一刻也没有放弃挣脱。他得意的时候,不过让人想到了他日后的折翼,亦让人感到间接的痛苦;至于失意的时候,更不用说。

他有过幸福,可是太短。因为太过好。岑先生,一个温暖的符号,一个绝顶聪明的人物,不可能看不出李恪命中注定的运数,仍然留下了,他说,“我第一次见到你的时候,你只有那么高……”真正让他留下的,是那份父亲一般的慈爱和温情。他看着他长大,即便心中已有定数依然不愿看到他孤寂与冷雨中独立。可惜,他亦先他而去。

于是,只留下一人,孤寂地走完这段饱受蹂躏的命运,精神的,肉体的,别人给的,自己给的。苦难与挣扎太过漫长,幸福太过短暂。

 4 ) 为啥把我写的评论给删了?

上次我写了个评论,可是不知道怎么回事,消失了,只好再写一个了。
这部戏可谓是当代主流历史剧的典范——从情节到画面和贞观时期的历史没有一丁点儿关系。可以算作是穿越剧的早期作品,从雍正王朝穿越到传奇皇帝朱元璋,一脉相承,唯一的区别大概就是衣服有点儿变化——越穿越少了。
这部戏其实就是想告诉大伙儿,中国人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只做了两件事,男人和男人勾心斗角,男人和女人床上运动。
从剧情到道具,荒谬的地方要是一一列出来,只怕要比它的剧本还长了。
总的来说,搞这个东西的人,把历史当作垃圾,把观众当作弱智,基本上对观众和历史没有丝毫的尊重。所以他们自己也只能搞出些垃圾来。

 5 ) 戏说也罢何忍糟蹋

早已对国产历史剧不报希望了,不过近来可能观众、导演都对满屏幕的辫子有些审美疲劳,汉、唐、明也频频出现在电视上,甚至陈道明、胡军这样的大腕也来演绎了一把《卧薪尝胆》,至少让人知道中国的历史不是只有三四百年。晚上看了几分钟的《贞观长歌》,那满朝跪着请罪的大臣,就像《英雄》里头叫着“杀杀杀”的那群黑色蚂蚁。那可怜无助的深宫怨妇就是贤德无双的长孙皇后?那个对太子妃一直失态的“大帅”就是灭亡东突厥、薛延陀、高句丽,与李卫公齐名的徐世勣?戏说历史也罢了,就权当娱乐,怎么忍心糟蹋大唐贞观这中国为数不多的黄金时代。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的开篇中说,“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如果连大唐贞观都有如雍正王朝,那对于这样一个冷酷、卑劣的历史,又何来温情与敬意,而中国也就只能在开明专制中走向一个接一个的“盛世”。

 6 ) 儿时的大唐情怀

永远记得2007年1月27日的上部首播,看了一个寒假,然后下部迟迟到4月23日才播,小时候麻麻不让晚睡,每天看一集,第二集会在麻麻看的时候偷偷看,然后第二天和好朋友一起讨论,讲剧情,昨晚谁有幸多看了一会。一直告诉自己上了大学,人闲起来,一定要二刷。直到大四,突然发现腾讯视频有了版权,昨天刚刚二刷完毕。有人说这剧把历史改编的过于虚假。然而我们所知道的历史又有多少是真实的。这部剧传达给我们的是大唐的情怀,是贞观朝盛世的写照。源于历史,高于历史。一颗星给那个用一千石粮食五百匹马换回俘虏的蜀王李恪,一颗星给忍辱负重13年不被世人理解的岑文本,一颗星给这个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一颗星给小时候的女神阿史那云,最后一颗给百听不厌的片尾曲。每次听着这片尾曲,脑海里全是大唐盛世的景象,以及因为这剧得到的永远的闺蜜。

 7 ) 终曲复牵连——《贞观》琐忆

这剧已经看过十年了,我已经全部忘光光了。没想到当年还写过剧评,我只好重看一遍是嘛?

《贞观》一曲将终,我却是到了最后才觉出它的精彩。英雄们的背影已远去,留下的任历史去评说,正所谓“担当生前事,何计身后评”。而《贞观长歌》作为一部艺术作品,自然由观众去评说。而面对贞观朝二十四功臣图的时候,我却也不知道要说些什么。

有时,感受得太多或许就没了感受,想说的太多也就没了语言。李治说的不错,那一副副画像的背后都是幕幕惊心动魄的故事,都是见证大唐兴衰荣辱的鲜活历史。如何去评说?后人怎能体会那些创业英雄们的步履为艰?对错,功罪,忠奸,真是作为一个旁观者能明了的吗?旁观皆冷眼,清高的自命不凡,这样的立场,这样的评说态度是把前人的事迹作为炫耀自身才华的资本,是对历史的亵渎。或者,什么也不必说,正如记史的“春秋笔法”。观史不在于“评”,而在于“悟”,“悟”出值得借鉴的道理为己所用。《贞观长歌》的意义也在于此,借先人的创业史激励今人。

很遗憾没有看完全剧却把起头开得这么大,或者是一部大剧凭小语是解不出的,而我仅就我所看的说一说。

“政治”、“战争”、“历史”,这些意味厚重的部分恕我无法说,我仅想说的是李世民,还有贞观中的那些女子。我不是“贞观迷”,也不是打算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作为评说整剧的突破口,因为我仅是一枚“糖果”。

晚年的李世民曾说,他谋不如房玄龄杜如晦,治国不如魏征,将兵不如李靖。说是自谦,不如说是对自己的要求苛刻吧。或者是真的不如,人无完人,始终能清醒地看到自己的不足已经实属不易了。然作为一个帝王能控驭如此之多的大贤大才,使得他们各自才尽其用,就必须具备驾临于所有人之上总览全局的睿智与博大的胸襟。自古贤臣多矣,明君却难得,而能让贤臣皆敬服感激的明君细数来有几个?“帝王之术”是多深的学问,常人莫能知;做帝王最深切的苦痛,常人莫能知,却如何自以为是地对他们品头论足?

“文治武功”兼于一身的皇帝,李世民算一个,算不错的一个。而我以为其“文治”胜于“武功”,他在“文治”上花的心血远胜于“武功”。有“武功”的皇帝不一定懂得“文治”,得天下的帝王不一定能安天下,而二者皆具,可谓“千古一帝”,然李世民死时,不过五十二岁。英雄一世,戎马半生,仍不免感慨“不怕和谁斗,惟恐与时光斗。”

《贞观》与《雍正》比,确有许多相似之处,从人物到背景,从事件到精神,但我仍觉得李世民是李世民,雍正皇帝是雍正皇帝,虽然我个人偏向后者。只是《贞观》中没有一位乔引娣式的人物,不免有点遗憾。

原以为郑丽琬是,没曾想那宛如蝴蝶迷失花丛的翩然跌倒竟是场骗局,辜负了一场华丽的舞蹈,也辜负了我的想象啊。天子为做天下表率而拒绝娶一个已有婚约的女子,偏这女子的夫婿又亡了命,于是她成了克夫而无人敢娶的女子。只是天生的美貌怎能使她的心平服下去?于是她时常装扮得玫瑰般艳丽坐着敞蓬的马车招摇过市。李恪说,她这样做是想让天子知道,但是天子不会娶她。然这女子的一句话却说得我的心发怵:“天子不娶我,他还有继承者。”

我见过有权欲的女人,却没见过如她这样天生有权欲的女人,甚是可怕。看来,美貌对女子来说不单是幸运,更可能是祸端。如若她想以此作为资本妄图得到权力,再添上聪慧的头脑,那将是怎样的危险。他人的造祸可说是红颜悲命,而如郑丽琬这样却是在自造悲苦,不知该不该同情。我始终认为,对政治对权力的热衷在当时都不是女子的本性。

也可说,郑丽琬和李恪才是天设的一对。这个有前隋阴影的又被岑文本赞为最具李世民一般潜质的皇子,他最有利及最不利的这两方面注定了他夺嫡争斗中的悲哀。我不欣赏李恪,一看到他自命不凡的模样就反感。他一生都未明白“不争是争”这四个字,可叹岑文本苦心经营十三的奇局还是以失败而终。东宫终究还是归于长孙一脉,而长孙无忌与岑文本的私争却未损于公。岑文本曾被李恪视为“小人”,也曾被李泰骂作“小人”,然无论站在哪一边,他心中都始终将大唐基业看得最为紧要。他是“忠臣、能臣、干臣”,不同与《雍正》中的老八。

由一个女子牵出对两个政治男人的感慨,只是女子在政治中上演的多半是浪漫的悲剧,或是无关紧要的插曲吧。

浪漫的爱情幻想破灭了,或者是浪漫过后终归于平淡,就像长孙皇后。皇后,或许不是天子最心爱的女子,却一定是最非凡的女子。她要坚守的并不只是一份爱情,她需要为了这份爱情守住一座后宫,又或许,她需要为了这份爱情帮助她的丈夫守住整个天下。她自然有无人得知的苦衷,即便再宽仁大度也不免发出“后宫里的女人也是女人”此类的哀怨。她是李世民的发妻,一路风雨陪他走过,今天的后位是否就是她的幸福?“美丽的女人得到爱情,美丽而寂寞的女人得到寂寞”,说的一点没错。

做几十年的太子不易,那么做一个太子的母亲呢,做一个为后世称颂的贤后呢?曾记得,有一次太子犯了过错,站在雨中一夜患了伤寒。长孙皇后不许太子用药,眼看伤寒转为肺痨。直至太宗终于来东宫探望太子,才让太子喝药。“方子治不了你的病,能救你的只有你的父皇啊。”哪个母亲能狠心眼见自己的孩子一步步走向死亡?而哪个母亲不愿意根治孩子的病呢?

她是天下最苦心的母亲,直至临死依然放不下这个有德无才的太子。李世民知她的心,神医开出了“空心”的药方,只是她不肯用药,奈何?“快点灯,别让你们的母后摸着黑上路!”戏中长孙死后,太宗须发皆白,不知是否属巧合的安排?然问一问李世民,当所有的繁华浪漫过后,他心中最爱的女子应是长孙吧,这个站在他身后,默默为他,为他的整个皇族操碎心的女子。

暮年的李世民舍不下一份亲情,但是为天下计,他不得不做一个狠心的父亲。废太子走了,他捧着一副“翠微宫”图寒夜中任凭窗开着。“这时候你大哥的魂正往家里赶呢,把窗开着,别让他找不到回家的路。”犹想起同样暮年丧子的雍正,多么悲凉的父爱,而作为一个天子,这是一个多么艰难的抉择。

写到此,真已是不知所云。

再言一句,一曲长歌,我最喜欢的是那一句:谁的爱,让天下万方奏乐。如沐春风,温暖祥和。

 8 ) 念念不忘——突利可汗

《贞观长歌》的DVD买来许久,却一直没看,因为被82集的超长篇给吓到了~周日无事,随便打开第一集看了看,不想竟一发不可收拾,从周日中午看到了周一凌晨……原本不看便是担心82集太费时,结果还是陷进去了……

全剧看完了不到一半,可圈可点的人物也很多,可是到目前为止,最念念不忘的,却是一个出场并不多的人物——突利可汗。无可否认,我第一眼注意到突利,实是因为他的扮演者。虽然外貌大相径庭,可一看到那双眼睛,我还是立即想到了周瑜。洪宇宙在老版《三国演义》中所扮演的周瑜,在我的心里实在是无人可替。因而当看到洪宇宙所扮演的突利,我是大大地“啊”了一声——“周瑜”竟然变成了这般模样!可是,再接着往下看,我却被这个突利打动了,进而从打动变成了喜欢,及至变成了剧中我最念念不忘的人物。

且不论历史上真正的突利如何,仅从剧中的塑造来看,突利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人喜欢的人物。作为二可汗,他自己没有一统草原,甚至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却对一心要干大事的大可汗心怀二志——突厥内部不团结,是其南下失败的重要原因;非但如此,他甚至私通外敌,与唐朝皇帝结为兄弟,根本就是个叛徒角色……可是,对于这样一个人,我却依然觉得他有勇有谋,有情有义。

作为先可汗的嫡子,突利本才是突厥王位的正统继承人。但由于年幼的关系,王位旁落到了他的叔叔颉利可汗手里(我忽然想到了《哈姆雷特》里的情景,汗……)。在权利争夺上,谁对谁错本来就是件难以说清的事,况且野心勃勃的颉利也不是一个心慈手软的主,不难想象,逐渐长大的突利是对其王位的一个巨大的潜在威胁。而从剧中来看,颉利灭掉了了十八个部族首领中的十五个,后又杀掉了处罗头领,突利很清楚地看到自己即便是对颉利称臣,到最后也逃不脱被灭掉的命运,因此对其心怀二志也可说是有充分的理由。我觉得突利有勇有谋,便是因为他在这样一个艰难的环境下,仍然使自己带领的部落成为了最强大的部落之一。剧中多次提到,突利的骑兵勇猛善战,是突厥中最有攻击性的队伍——这体现了作为首领的突利的“勇”。突利的部落成为十八个部落中幸存的三个部落之一,除了“勇”,也离不开突利看似“韬光养晦”、低调隐忍的“谋”。而在与唐朝结盟的问题上,他坚持要让大唐皇帝亲自到自己的地界谈判,这种小心谨慎,甚至强人所难,也体现了他考虑周全的“谋”的一面。

而突利的更动人之处则在他的有情有义。幸存三个部落的首领均与大唐结盟,可夷男反了,违背了兄弟的信约;但突利没有。突利向大唐称臣,或许,他是没有什么雄心壮志,不要说跟李世民比,就是跟夷男比也比不上;但是,他保护了自己部族数万人的性命,尽力使他们过上了安定的生活。这或许也是为什么他深得突厥众长老的敬重,在突厥中有很高的威望。颉利也说,众长老虽没什么实权,但他们代表着民心——在这一点上,颉利也拿突利无可奈何,于是,只能想方设法要“找个合适的借口”攻打突利。

而突利最打动我的,则是他对女儿阿史那云公主那深切的爱。阿史那云公主被颉利的儿子抢走,突利竟动用了全部的人马,外加众位长老前去解救;平时小心谨慎的他,全然不顾这样做会向颉利暴露自己隐藏多年的实力;且听他对颉利说的话:“快叫你儿子放了我女儿,不然我今天这条命就放在这儿了”——他是拼了命的要保护女儿啊。还有在长安城外遇刺的一幕也是一样,他始终挡在女儿的身前保护着她。阿史那云公主爱上了李世民的儿子李恪,突利顺着女儿的意思邀请李恪去家中做客,又不失时机地在与大唐结盟时要求和亲,看似有政治因素,可又何尝不是对女儿的爱呢——如果真是为了政治利益,当阿史那云公主最后为了李恪的前程放弃爱情的时候,突利就该阻止,但他尊重了女儿的选择。或许,这也是为什么我念念不忘的是突利而不是李世民的最根本原因——李世民更偏向一个帝王,他高高在上,让人感到更多的是“敬”;而突利更偏向一个父亲,他离我那样近,让人感到更多的,是“爱”。

说到对女儿的爱,不得不让人想到剧中的另一对父女,侯君集和海棠。说起来,侯君集对海棠的爱也是相当让人动容的吧,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却始终难以引起我的共鸣——这种爱,似乎注定了会导致悲剧。再或许,阿史那云和海棠的性格截然不同,也是深受父亲影响的吧。这一点,在危急之时更是表露无疑。在李世民北伐的时候,纵然有千般不舍,阿史那云公主还是选择了离开李恪回到父亲身边,她要守护父亲;而在太子李承乾面临被废的危险时,海棠却鼓动父亲谋反,为了自己的夫君,她要父亲铤而走险……

说完了亲情,似乎也该说说爱情了。可惜,剧中除了提到阿史那云的母亲是隋朝的淮南公主,与李恪的母亲杨妃是姐妹之外,似乎就没有任何信息了。而这位淮南公主,在剧中更是连影子都没露一下。可是,我还是可以看出,突利是个专情的人。他没有儿子(这跟历史上好像不一样,这里仅就剧中形象而言吧),阿史那云是他唯一的女儿。在这种情况下,他似乎应该广纳妻妾以求生子才是。他没有这样做的原因,除了他对淮南公主的爱,我想不出其他了。或许,他那么爱他的女儿阿史那云,也有她母亲的缘故吧,正如剧中李世民最爱的女儿安康公主,也是最受宠的淑妃的女儿。

全剧看了还不到一半,也许写感想还为时过早。可是看看剧情介绍,似乎后面没什么突利的戏了,于是先写了这篇。

 短评

恪儿,你当年骗了我多少眼泪

6分钟前
  • 末末青
  • 力荐

非常好看

11分钟前
  • 黑糖珍珠
  • 力荐

披著歷史劇外衣的自編言情劇,錯漏百出,遠不如同時期出的"貞觀之治"

13分钟前
  • 裘笛
  • 较差

很好看的古装剧。服装剧情都很考究,演员演得也很符合人物,大气恢弘!

18分钟前
  • 西贝
  • 推荐

我知道这部剧被无数人瞧不起,我也知道在历史方面它被各种诟病,然而我有最坚硬的童年滤镜,为了聂远的李恪,我也要多加一颗星

23分钟前
  • F
  • 推荐

李恪这位神人呢,翻遍上下五年前的华夏史,他这种出身的人都少,极少。似乎,也就他跟他弟弟两个人?他曾祖母与外曾祖母都是西魏八大柱国之一、大司马卫国公三朝国丈独孤信之女,曾曾祖父是西魏开国功勋、八大柱国之一的唐国公李虎。他外曾祖父是隋朝的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外祖父是隋炀帝杨广,祖父是唐朝的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亲爹是唐太宗李世民,所以李恪与其胞弟融杨隋、李唐和独孤氏三豪门之血脉,身兼两个大一统皇朝的帝族,真的可以算是史上最牛逼血统了。当然,他的血统也决定了他在这场夺嫡之战中没有任何的机会,无论长孙一脉有没有死光。一个有着前朝血统的皇子是不可能成为储君的,不管他优秀不优秀。只是,对于他自己而言,越优秀就越痛苦。

28分钟前
  • 今天看好戏
  • 推荐

年登上大唐最高统治地位。登基后,他励精图治,统帅唐军一举征服称雄北方多年的颉利部,实现了江山统一。之后,深谋远虑的唐太宗决意使长年战乱的

32分钟前
  • (๑⁼̴̀д⁼̴́๑)
  • 还行

虽然我完全不记得都说了些啥 少女心的第一次萌动 就是当年来自聂远的眼神 他的眼里有星星

34分钟前
  • .
  • 力荐

全部都给吴王恪。

37分钟前
  • 说了我是黑无常
  • 推荐

或许历史上的唐太宗并不比剧中那样神话。但是巧妙是导演把李世民作为正面人物,而把李烙作为反面人物,两者形成对比来刻画贞观之世。

39分钟前
  • 晏紫
  • 还行

喜欢吴王李恪,绿袖姑娘跳了三回西洲曲,身世飘零的愁苦,坠入爱河的甜蜜,含冤无诉的悲凄。

40分钟前
  • 秋天的黛西
  • 推荐

李恪

43分钟前
  • 爱尔兰精灵
  • 力荐

花了我整整一个星期,连梦里都是李世民的豪言壮语……额滴娘啊!!!

44分钟前
  • 細細陳
  • 还行

緊張刺激的明爭暗鬥、宮廷靚女以及扣人心弦、高潮迭起的情節,值得推薦。

46分钟前
  • mingjoyce
  • 推荐

很好的一部剧

47分钟前
  • 苏晓晓
  • 推荐

以前看的,抛开什么一般人不会去查的史实还有一些明显的BUG,总体还是好看的,就是太过主旋律~~臣子贤是正常,皇帝太圣明……简直要上神台那么圣明了~~~感觉和臣下之间互相都快成知已了~(这条不要点我有用了,他们历史上真的很朋友的~李世民还很会哭的OTL~)

50分钟前
  • 胡桃园咔嚓女王代表老柴咔了你
  • 推荐

儿女情长什么的总是对味……聂远帅哭了

51分钟前
  • 富嶽百景
  • 力荐

场景好华丽恢宏

52分钟前
  • 可缓缓归矣
  • 推荐

挺不错的,就是有点长

57分钟前
  • 美美哒Cindy
  • 推荐

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

1小时前
  • 陈美芳˙Ꙫ˙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