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天午后

犯罪片美国1975

主演:阿尔·帕西诺,约翰·凯泽尔,克里斯·萨兰登,卡洛·凯恩

导演:西德尼·吕美特

播放地址

 剧照

热天午后 剧照 NO.1热天午后 剧照 NO.2热天午后 剧照 NO.3热天午后 剧照 NO.4热天午后 剧照 NO.5热天午后 剧照 NO.6热天午后 剧照 NO.13热天午后 剧照 NO.14热天午后 剧照 NO.15热天午后 剧照 NO.16热天午后 剧照 NO.17热天午后 剧照 NO.18热天午后 剧照 NO.19热天午后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27 23:24

详细剧情

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美国历史上最不完善的银行抢案。  本该是10分钟完成的银行抢劫犯罪,却变成了12小时的拉锯战。桑尼(阿尔·帕西诺饰)算是美国历史上最倒霉的银行抢劫犯了。一个盛夏的下午,桑尼与同伴塞勒(约翰·卡扎雷饰)闯入纽约市布鲁克林银行,准备实施抢劫。怎奈银行刚刚完成交易,金库内根本没有现钱。倒霉的桑尼与塞勒转而劫持人质,与警方对峙提出要求。但4小时后,劫案现场被围观群众和手忙脚乱的警察弄得像游乐园一样热闹。桑尼走出银行对警察的质问居然赢得了群众的喝彩。8小时后,银行劫案登上了电视节目的实况转播,大家仿佛拍电影一样高兴。而这时夜色降临,人质亦出现了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究竟这场闹剧将以什么方式结束?

 长篇影评

 1 ) 热天午后

帕西诺是出色的,对人物和剧情拿捏到位,每一个眼神,每一次蹙眉,嘴角的颤动,每一个表情都那么真实自然,让人毫不怀疑这是在演戏,而是真实的,无可挑剔.

这部影片本身也令人触动.故事选择了抢匪与警察对峙的一个紧张时刻,让人性的善恶在此刻纠集、冲突。在一个最不寻常最惊心动魄的时刻,人性被还原为最本真最质朴的形式凸现在观众眼前,而正式这质朴的人性感人至深
银行保安因为惊吓过度开始抽搐,劫匪桑尼(帕西诺)决定将他送出银行,于是和一位女人质扶着保安出门。而门外的警察误人保安为劫匪,冲上前去将他制服。此时,桑尼和女人质几乎同时向警察吼到“他是人质,你们在做什么FUCK!”并如同亲密的战友般开始漫骂无知的警察。此时女人质想冲出去制止警察,桑尼拉住了她“你会有危险的。”围观人群爆发出一阵欢呼。警探示意女人质趁机逃脱,可女人质却吼到“为什么!他们都在里面,我要进去”并对人群微笑致意,然后从容回到银行,人群再次欢呼。在这个片段中,桑尼身为劫匪,却关心人质的安慰,纯粹的的担心,没有顾及更多便将人质送出;当警察误会人质时,他本能的为人质担心,漫骂警察,与那位女人质的反应如出一辙。在这对照之中人性的本善与美得到了反映。同时桑尼拉住女人质,也是出于担心,这下意识的行为,却将深处的灵魂表露无遗。导演巧妙的安排围观者的欢呼,看似起哄,实则是对人性的喝彩。当探长示意人质逃脱时,人质的态度出人意表,从她的答话中看得出,她并未经什么深思熟虑,而是很理所应当的认为“我应该同大家在一起”,这也是人性最自然的流露,于是人群又一次喝彩。

场景二:

桑尼在即将离开之前打电话给自己最牵挂的几个人。当他打给同性恋人时,得到的却是恋人为求自保的哀求,哀求他告诉警察自己与此事无关,并且瞒着桑尼让警察监听电话;桑尼又给他的妻子艾琪电话,妻子却在电话中哭着抱怨桑尼,抱怨他不爱她,和一些琐碎的事情。。。

放下电话后,我想桑尼的心是很难受的,失落到极点,自己爱的人丝毫不能理解自己。尤其是同性的恋人,抢劫的目的是为了凑钱为他做变性手术,然而他却只想到明哲保身,不为桑尼担忧。看到,帕西诺此刻的眼神,心都碎了,黯然中,静静流淌的是深切的悲伤与痛楚。

场景三:

桑尼让其中一位人质帮他记录遗书,在他给母亲的遗书中写到 “请求你原谅我,我就是我,与众不同的”,这是真诚的乞求母亲的宽恕。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在那特殊的时刻,听来是如此不同,仿佛人性最素朴的呼唤,除了感动,我们无能为力。

场景四:

在飞机场,警长要求桑尼用一个人质交换飞机时。获得释放的女人质离开后,又折转把十字架递给劫匪沙尔,“你第一次坐飞机,不要害怕,这个给你”。面对绑架自己的劫匪,却如此善良,甚至真诚的担心他第一次坐飞机会害怕。

这样细微而感人至深的场景在电影中不胜枚举,整部电影都洋溢着人性之美。看过之后,久久不能平静。

 2 ) 一点幻像

想说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镜头

sal中枪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生活。曾经,你也莫名其妙地,步入到某些一团糟的局面中,没人告诉你该怎么做,一切又是那么困难,你只好使劲浑身解数,似乎将局面一点点地向前推进。终于,你看到了,那架期待已久的飞机就在眼前,喷着热气,隆隆作响,你不禁开始想象下一秒它就载着你飞向遥远温暖的热带,摆脱眼下这一切,开始全新的生活。尽管可能你心里也有质疑的声音,告诉你这不会是真的,哪里会有这样的好事,然而你眼前的飞机是这么真实,幻想未来又是这么值得期待,于是你便无法怀疑这一切了,何况你也没得选。但最后,子弹还是射了出来,打中你的头,果然这一切不过又是生活的圈套,你的来回折腾,早已在别人的设计当中。最后一声枪响,俩眼一黑,什么飞机、热带、阿尔巴尼亚,都是假的,你也完了

 3 ) 伟大的梦醒了

好多时候我们会发现离自己好远。很奇怪的做出一些自己也不相信的事。
这几天一直和一个男性朋友在一起,他看上去就是初中班长那一型的。
后来不知道怎么的,他说给我讲一个故事:一年前,他在酒吧里认识了一个五十一岁的男人,很温柔,很有男人味,主要是对他真的很好。每次出去都请他吃饭,ML的时候也都是伺候他。他说,自己根本不是这样的人,现在的生活变的好压抑,所有的重心都放在了那个男人身上。
去年他们在最happy的时候,他试图吃敌敌喂,把他们的爱保留到永远。

就想起Sonny绝望的眼神。他根本就是厌烦了那种freaking bitch一样的老婆,厌烦了忙禄的生活,“you dont understand me mum...”
他甚至不再解释。他能做的就是为了他爱的人付出一切。他是这样浪漫又温柔的人。我们都会梦想和自己爱的人飞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在那里没有人认识我们,没有人介入我们的世界。多好。

cal的死是这样的决绝,甚至来不及做出痛苦的表情,这样的结局更让我满意,因为我知道即使Sonny成功了,他也会背判cal,因为他本来就是想逃离任何人,除了他爱的。

我一直在想,电影结束之前,Sonny的眼神里是什么。
仿佛他伟大的梦醒了。从头到尾,他都是处于兴奋状态
“i'll make it!!!trust me i'll make it”
他的自信仿佛是种幼稚的表现。
任何人都知道
this is impossible....
所有人好像陪着他做完了这个梦。结局谁都知道,只是他们善良的让他把梦作完,不在中途吵醒他。

那些路人的反映是最让我反感的
冒似布什的FBI是我最喜欢的,他是最人性的参与者,他明白一切,却什么也没说。
图然想起一句话:生活是场压抑的强暴,与其忍受,不如享受

 4 ) 热天午后

《热天午后》是由西德尼·吕美特执导,阿尔·帕西诺、约翰·凯泽尔、克里斯·萨兰登等主演的犯罪喜剧电影

一场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银行劫案,在《热天午后》所呈现的不仅是一场为人忍俊不禁的荒诞喜剧,那浓重的黑色幽默,所折射的已然是对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社会的针砭时弊,而这也是一部需要结合时代去看的作品,七十年代的美国正深陷于越战的泥沼,而这部电影也正是以此以小博大的对战争甚至是政治做出了耐人寻味的讥嘲,而阿尔帕西诺精湛的演技也将一个癫狂却又善良的劫匪演绎的淋漓尽致。

 5 ) “阿提卡,阿提卡”——《热天午后》,一波三折的观影记录

1972年8月的一个下午,布鲁克林的某个街区,三个年轻人陆续走出汽车,前后脚迈进路边的一家银行。这是电影《热天午后(Dog day Afternoon)》正片开始的一段。之前,伴随着轻快的摇滚乐,是整个纽约的扫描——藤椅上纳凉的老头们,跳进游泳池的小男孩,扶着冲击钻的建筑工人,…,一个肥胖的女人带着两个孩子走出商场,她在后面还会出现的。
  
  艾尔.帕西诺饰演的桑尼,《教父》里的二哥饰演的萨尔,还有一个男孩叫杰克。当萨尔坐在银行经理对面并从箱子里拿出枪时,门口的杰克对桑尼小声嘀咕:“我们是不是应该带小一点的枪?”“枪已经亮出来了,你居然还在考虑这个问题!”。看到这里,基本上你可以想象这是多么糟糕的一个组合。可笑的还在后面,当桑尼手忙脚乱的从盒子掏出他的长枪时,杰克居然提出来要回家!“走吧走吧”桑尼也无可奈何,“嗨,把车钥匙留下”,“那我怎么回去?”,“你可以坐地铁”。
  
  接下来是更让人昏倒的场面。女雇员战战兢兢地打开保险柜,她不是因为被枪指着,事实上,桑尼象拿把雨伞一样随意提着枪,而是因为保险柜里只有1300多美元!运钞车刚刚把钱提走!而这时的萨尔才让人看到他的本来面目,他不知所措地看着桑尼,一句话也没有。

  桑尼接下来的行动多少让人对这伙劫匪有了点信心。他指示出纳的女主管把柜台抽屉全打开,所有现金,包括旅行支票都拿出来。拿的同时还避开暗藏的报警装置和专门哄劫匪的假钞,得意对她们说,我了解所有的规矩,学着点,以后你们抢银行也用得着。这里面有个小细节,女主管指责他满嘴脏话,能不能少说点?他怔怔地呆了会,当女主管走到他前面时,这才嘴巴里嘟噜着:“我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天哪,这是我们熟悉的银行劫匪吗?
  
  桑尼不老练的打劫营生紧接着就露馅了。他自作聪明把账簿烧掉,还没烧尽就扔进垃圾桶,于是点着其他纸张,直到顺着排风口排出的浓烟招来对面好奇的保安,他才发觉。而当他们准备带着那点可怜的收入撤离时,门口已经围满了警察和好奇的路人。
  
  这时,银行的黑人保安哮喘发作。桑尼思考了一下,把他放出去。但是当老黑人走出银行,却被一拥而上的警察当劫匪给按到警车上。桑尼和女主管一起对警察喊,他是人质!警长莫瑞提事后给了个很牵强的解释,是你说里面都是女人质的。这实在经不起推敲,连他自己都觉得说不过去。
  
  银行经理是个胖老头,一直都很镇静和配合。他对桑尼说,你可以把我当最后的人质。而桑尼说,看来你是个好人,记得“阿提卡”吗,警察不喜欢报纸上登出带孩子的妇女被干掉,要是扣了你,还不知道警察会做出什么事情来呢,他们干得出来——这是影片里第一次出现“阿提卡”。
  
  随后,桑尼举着白手绢出去和莫瑞提谈判。“别骗我了,嗨,亲我,别人骗我时我就喜欢让他亲我”“要不是那些记者,你们肯定早打死我们了”“记得阿提卡吗?!”这时人群开始骚动,本来是看热闹,没想到会被这小个子男人吸引住,一手叉腰一手拿着手绢,居然有点贵族派头。
  
  “把枪都放下,你们这些警察”,“阿提卡,阿提卡!”突然间,作为曾经的银行职员、越战退伍兵,他所有被压抑的愤怒和激情火山一般喷发出来,松开纽的衬衫袖口象战袍一样鼓动。而围观的群众也跟着有节奏的喊着“阿提卡,阿提卡”,并逐渐和警察推搡着。只这瞬间,从一个现役的劫匪,桑尼成了英雄!艾尔.帕西诺激情四溢的表演让人有热泪盈眶的冲动,即使作为被商业动作片惯坏胃口的观众,此时也跟着看英雄了,浑然忘记刚才是怎么嘲笑这帮蠢材的。
  
  这里要岔开正题说说“阿提卡”。
  
  1971年9月,纽约州怀俄明县的阿提卡监狱,爆发了美国历史上最惨烈的监狱暴动。共死亡43人,包括32名囚犯和11名人质。
  
  阿提卡有2254名囚犯,54%是黑人,9%波多黎各人,而三百八十多狱警全是白人,很多都是种族主义分子,这点从他们把警棍叫做“黑鬼棒”可以看出。囚犯每周只有一桶水洗浴,一个月只有一卷手纸和一块肥皂,劳作一天只有25美分,稍有违规便遭到毒打并关禁闭…。他们不堪虐待,向一名锐意改革的州教养官员奥斯瓦德递交一份申请——洗浴权、职业培训权、减少监视等等,在未发现有效措施的实施后,因为一些现在也讲不清的各种情况下,囚犯们占领监狱,控制了几十名狱警作为人质,开始与政府谈判。
  
  当然是谈判无果,而官方也失去耐心,包括当时的洛克菲勒州长也拒绝和囚犯面对面交涉。在种种混乱中,警方放弃谈判,在炸弹和瓦斯的协助下,几百名荷枪实弹的国民警卫队冲进监狱,向囚犯开火……
  
  事后报纸报道,很多人质是被囚犯在警方冲入前就杀死了,而且有个人还被割掉生殖器塞到嘴里!但是据法医鉴定,所有死亡的人都是死于枪弹。而有枪弹的只有国民警卫队!有报告称:很多人是在投降后或已经丧失反抗能力的情况下被开枪打死的。死亡者家属事后也仅仅收到一份死亡通知的粗糙的电报。
  
  再回到正题。
  
  不得不说,警长莫瑞提是个厚道人,虽然他居然不晓得带来的警察是不是自己人,导致另一队人马在后门爬楼逼得桑尼乱放一枪,场面混乱令人发指。但是警匪之间还是建立了点信任。所以桑尼要求一架直升机和喷气式分机。莫瑞提说直升飞机降不到这街区,桑尼也爽快的答应换辆汽车吧。桑尼甚至还很不好意思地提出要见一见自己的太太。
  
  然后桑尼就和萨尔商量咱们去哪个国家呢?萨尔居然说“怀俄明”,而那些似乎已经得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人质们后来还商量去荷兰。只有桑尼,说我们去阿尔及利亚吧。在阿卡提的谈判中,也有囚犯提出要去一个“非帝国主义国家”。
  
  桑尼的太太被警察接来了,是个男人!原来,桑尼抢劫银行的初衷就是给他这个“太太”做变性手术。
  
  这时候,我已经准备好情绪等待一场感人肺腑的爱情道白了,然而,“太太”里恩却昏过去了。再醒过来的时候,却是在警方的威胁下给桑尼打了个电话,一边说你快把我逼疯了,逼得我要自杀;一边说你跟警察说说,你们抢银行跟我没关系,否则他们要控告我是同谋。——这个亵渎爱情的家伙!
  
  沉默到现在的萨尔也来凑热闹,你跟电视记者说说,只有你是同性恋,他们居然说一对同性恋去抢银行!我可不是!
  
  而原来支持桑尼的群众也开始分化,有诅咒变态的,大声咒骂屁精的,也有新加入进来的同性恋支持者。
  
  桑尼都快要崩溃了,他对银行经理说,我外面要应付警察,回来还要安慰你们,你以为这营生好过?要不你来试试看!,好像他变成家长或者企业里殚精竭虑的当家人一样。——这世界可真够荒谬的。
  
  这时,桑尼想起他真正的太太,于是挂了个电话过去,开头说的那个胖女人接了电话。她絮絮叨叨抱怨着,哭诉着。本来桑尼和观众都在期待着能说点体己话,可这女人就根本不会给这机会,逼得桑尼火冒三丈,而那胖女人哭得更凶,话也更多,已经没力气的桑尼只能挂掉电话,睁着双空洞的大眼睛什么也没看,就是我们熟悉的艾尔.帕西诺的那双空洞又深不可测的大眼睛。
  
  义无反顾的桑尼之后又回绝了母亲的劝降,留下了遗嘱,银行经理和女主管见证:1万美元的保险5000给里恩——他唯一爱过的男人,去做变性手术;剩下的给妻子——他唯一爱过的女人,和孩子。然后他们拉着人质一起上了来的汽车。汽车司机是个黑人,本来桑尼要他开车,都差不多说好了,黑人突然说一句:你要干就干白人(white meat)。桑尼不知那根筋搭错,换回来已经接管现场的FBI指派的司机,当然那司机也是FBI。
  
  在肯尼迪机场,坐在后排的天真的萨尔居然会再一次听从司机的劝告,把枪指向车顶,得到的回报是洞穿额头的一颗子弹,而桑尼,满以为就要拥抱阿尔及利亚了,还后悔没要求在飞机上准备点汉堡皮萨,此时也成了阶下囚。他无比悔恨得看着担架上萨尔的尸体,之前还亲密无间的人质在被解救后看也没多看他一眼。深夜的肯尼迪机场人声嘈杂,引擎轰鸣,桑尼的心却孤凉晦暗得象深海的海水……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1972年的纽约,桑尼的原型约翰被判入狱20年,实际上他只服了7年刑就出来了。当然那1万美元的保险也没拿到。
  
  1975年,导演西德尼.鲁梅特根据一则报道触发灵感,拍摄了这部帕西诺认为是自己最好的表演的电影。有评论说,这部电影反映了美国70年代的“时代精神”。
  
  时代精神?威廉.曼彻斯特在他的书中给尼克松执政的这段时间冠以“分裂的合众国”的名称。学生运动、女权运动、黑人民权运动…故事发生前的那段时间大概是美国运动最多的时代。人们眼花缭乱,根本来不及消化应接不暇的变化。人类是登月了,越战的泥足还没拔出,曾经的反共急先锋尼克松和中国共产党握手,之后的水门事件…。这是一个伟大到混乱的时代。人们对一切产生怀疑,家庭、宗教、民主政权,这些美国人引以自豪的价值根基,全部开始崩塌。象电影里的银行经理,居然会忍不住也要“f**k”,之后向女下属道歉;象那些围观的人群,稍微煽动一下就敢和警察冲突,然后被塞进早准备好的大厢车;象那个女主管毫不犹豫的甩掉警长的手,说我的姑娘还在里面呢,我不会跟你走的。……
  
  这电影里的每个细节都暴露出人群和权力机关的对峙关系,人们对传统观念的怀疑态度。这是那个时代的特征。为什么?“受伤的还有美国公众对总统职位的尊重,因为它使美国进入了战争;美国公众对国会的尊重,因为它曾经不断为这场战争拨出巨额款项;美国公众对法院的尊重,因为它没有裁决这场战争不合宪法;美国公众对民主制度本身的尊重,因为,事实证明在影响决策者方面,它实际不起作用”(《光荣与梦想》商务版1816页)。
  
  然而,也是同一本书里说,美国“为变化本身而崇拜变化,把变化和进步看作是同一回事”。
  
  7年后,虽然“桑尼”没有搞到保险金,却从电影中收益7500美元,他给了“里恩”2500美元去做手术。1987年,早已成为伊丽莎白的“里恩”死于艾滋病引发的肺炎;而约翰,在2006年死于癌症。
  
  2004年,阿提卡监狱死难者家属获得纽约州的1200万美元安置费。

 6 ) 平常人,非常事

  在越战后的影像里,我印象里最深刻的有两个,一个是罗伯特.德尼罗在《的士司机》里扮演的特拉维斯,另一个则是阿尔.帕西诺扮演的桑尼。两人都是社会里的平常人,可他们都做出不安分的事情:刺杀总统和抢劫银行。而这两个人最终都失败了。或许可以说特拉维斯结果比桑尼好,尽管他试图刺杀总统候选人失败了,但他拯救了一个雏妓,然后成功的消灭了孤独,回归主流社会的怀抱。而桑尼,在充满希望的最后关头,他的一切美好冀望都被那一颗子弹给摧毁了。

  桑尼是一个好人,和特拉维斯一样,他有一份马马虎虎的工作,但是却受尽欺负,非常孤独。他有妻子,却同时爱上了一个男人。这可以理解为他得不到足够关爱的一种渴望的体现。他是一个善良的人,时刻为周遭的人着想,生死关头不忘立下遗嘱给他的爱人和妻子,还有给母亲一个交待。包括他抢银行,也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凑够给爱人做变性手术的钱。有人说,患难见真情,在《热天午后》里,桑尼不是像一般抢劫犯一样露出穷凶极恶的一面,反而越发的对人质表现出关怀。人质对他的信任,可以解释为斯德哥尔摩症候群,但是我更愿意相信,是他的那种关怀他人的天性感染了他们。渴望得到关怀往往会导致很多不同的后果,有些人变得怪癖,有些人选择自闭,有些人选择杀戮,有些人选择嫉妒和破坏,而桑尼对关怀的渴望则变成了引起别人对他的同情的渴望。在每个时代都有这样的人,可往往这样的人却得不到他人的了解。They don’t give a fuck.

  在《热天午后》里,桑尼的情感层次可以分为这几个:

1.抢劫前的紧张,

2.紧张中不忘照顾人质,

3.带给人质的信任感,

4.与警察谈判时由围观人群起哄所促成的自信,

5.见到里昂时克制的激动,

6.母亲与妻子对他不理解的不耐烦,

7.里昂拒绝桑尼时候的失落,念遗嘱时候的深沉,

8.还有最后失败时候的错愕与被捕时候的绝望。

艾尔.帕西诺成功的将桑尼的这些层次表现了出来。帕西诺的表演,让我一刻都不能放松,因为当我看到他在银幕上的时候,他的一举手一投足都深深的吸引着我。可以说,他的表演就像钻石一样珍贵。有的人会说,他的电影很难说每一部都是他最好的电影,可是他的表演从来不会让观众失望。如果说德尼罗的表演总是带着一种狠劲,那帕西诺的表演则毫无保留的散发着毒辣。

  说到导演鲁迈特,很惭愧的是我只看过他的这一部电影,但是他能够在并不大的一个地方表现出对社会的多种情况,实在不得不让人佩服。在观影时,我个人最大的感觉就是,社会大众那种盲目的狂热,他们可以因为桑尼对警察的挑衅而感到兴奋,举起横幅来像支持英雄一样支持桑尼。但是当他们知道了他是一个双性恋者,又对桑尼投去了无限的鄙视,狠狠的抛弃他。正如库布里克的《杀手》的一句台词:人们对艺术家和黑帮一方面充满景仰,另一方面又迫切的希望看到他们狠狠的摔下。这句话可以套用在《热天午后》里桑尼的身上,也可以套用在我们今天这个对明星一方面狂热追捧,一方面狂热诋毁的时代。

 7 ) 狗日的下午

    跟犯罪沾边的片子可以分成两类:
   一类是贼特厉害的,比如《盗火线》里的罗伯特.德尼罗,《喋血双雄》里的周润发,《暗战》里的刘德华,他们是大盗;另一类是贼特笨的,比如《小鬼当家》里的一高一矮的两个笨贼,《疯狂的石头》里的搬家三人组和顶你个肺,〈低俗小说》里的打劫饭店的夫妻,他们是毛贼。
   第二类片子比较少,但拍出来的效果一般都很好,说明毛贼比大盗出彩。《Dog day afternoon》的主角只能称之为毛贼,尽管行动很强悍,寓意很深刻。
   穷困潦倒的越战退伍军人Sonny带着两个同伴抢劫银行,由于缺乏经验,局势从一开始就超出了他们的预料,先是一个同伙刚开始动手就手软,Sonny只好打发他做地铁回家;接下来他们又发现他们抢劫银行刚被提走一大笔钱,保险箱里只剩1100美元(香港居然把此片译为“黄金万两”);再接下来Sonny画蛇添足的焚烧银行的接待簿结果招来警察……这次本应在半个小时内完成的行动终于完全失控,警察,FBI,围观群众,新闻记者……现场热闹的像一个游乐场,这次抢劫行动成为最热门的实况直播节目,时不时出来跟警方谈个判什么的Sonny成了电视明星,甚至有了打着横幅支持他的粉丝,当然同时像其他明星一样他也被媒体曝光了他的同性恋身份……
   Sonny和他的同伴Sarr大概是电影史上最善良的劫匪,他们专横之下的善良贯穿行动始终,他们允许人质上厕所,允许人质给家里打电话,给人质买匹萨,人质病了给找医生,甚至提醒人质吸烟有害健康……
   当然他们最终也未能搭上前往阿尔及利亚的飞机,实现逃亡,Sarr成为整个事件中的唯一死者,而Sonny锒铛入狱,不幸中的万幸是他同时摆脱了唠叨的母亲和比他母亲还唠叨的肥妻子……
   影片上映于1975年,片名逐字翻译的话,可以译成〈狗日的下午〉(反正我第一反映就是这个名字),然后英语好的同学会告诉你这是不对的,Dog day是很热的一天的意思,所以正确的译法应该是〈 热天午后〉,但我觉得Sonny懂中文的话,他一定会赞同前一种译法。
   这片子拿了6个奥斯卡提名,其中拿到了最佳改编剧本奖。扮演Sonny的Al.Pacino令人难以置信的未能摘得当年的奥斯卡影帝,17年之后奥斯卡才想起来他们还欠这哥们一小金人。当然这不妨碍本片成为Al.Pacino伟大的演艺生涯中最伟大的演出。
   Al.Pacino在52岁的时候才取得小金人,而导演Sidney Lumet比他等的更久。时针要一直拨转到〈Dog day afternoon〉上映30年之后,奥斯卡觉得80岁的Lumet的电影生涯可以盖棺论定了,才给了他一个终身成就奖。一年之后,81岁的Sidney Lumet又拍出了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影片〈Find me guilty〉,倍受好评。

 短评

一名银行抢劫犯,一个双性恋者,一名越战受害者,一个中年失败者。有关政治,有关信仰,有关爱情,有关仇恨。一切是如此真实,但一起都已经灰飞烟灭。

5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推荐

用chinglish的翻法,译名可为“狗日的下午”,真实案件的斯德哥儿摩综合症为什么总是恰巧发生在银行抢劫上?看来环境因素至关重要,卢曼特正是洞察到了“幽闭空间”所带来的戏剧性,本片是“以戏剧的眼光看电影”的最好注释。

10分钟前
  • 37°2
  • 力荐

冷静的癫狂!精彩至极的表演!伟大的吕美特!伟大的帕西诺!

14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成功的抢劫只能是抢劫者的派对,而失败的抢劫就可能成为所有人的派对,这个封闭空间以外的群众,媒体,同志群体,无不陷入无意识的狂欢,集体窥视着一个“偶像”的诞生。Al Pacino 饰演的这个酷聪明但sweet 的劫匪确实太有说服力,在泪眼汪汪中,我也好希望“人质”能有人回头看一眼他。

16分钟前
  • shu
  • 力荐

什么叫好电影,看这部影片就知道了。

17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力荐

阿尔·帕西诺最好的电影! 他作为一个劫匪,比起冷漠的FBI和媒体有人情味多了。还有他的同伙SAI,也是个单纯的家伙

22分钟前
  • 海棠一生
  • 力荐

完全反高潮,万万没想到的那种故事走向。以前的导演真幸福啊动不动两个多小时还有闲工夫拍街景空镜,搁现在紧巴巴的恨不得故事都没讲完就被90分钟给咔嚓死了。

25分钟前
  • 黄青蕉
  • 推荐

狗日的下午

29分钟前
  • 惑星国王
  • 力荐

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真的很有爱阿混蛋!可结尾怎么那么苦呢突然一下子人全没了只剩大把大把的警察把他包围TAT他只是想搞点钱给男朋友变性啊!!!!!!!!!!

31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9.1;你撒钞票的那一刻人们才现出真实的狰狞

36分钟前
  • 冰山李
  • 力荐

想跪下喊阿尔帕西诺爸爸!虽然人很多,但这就是桑尼一个人的故事,阿尔帕西诺用盛世美颜和神级演技撑起125分钟的闹剧+悲剧,闪亮亮的鹿眼满满的故事和情绪,睫毛盖下来的时候你没有流泪但观众却为你心碎了。节奏闷得像片名一样,故事熬得人像蒸桑拿却欲罢不能,然而这不正是生活本身吗,众生皆苦,桑尼不过是沧海一粟却看得人无法承受,所以这电影值得五星。

41分钟前
  • 开了一朵花
  • 力荐

1.前半段偏向喜剧,后半段深邃而悲情,整体风格趋于自然主义(长镜,零配乐,免俗套)2.银行劫案折射出美国70年代初社会万象:越战,LGBT,种族,运动,阿提卡... 3.阿尔·帕西诺生涯最佳表演之一,口述遗嘱与结尾眼神戏极具感染力。4.凯泽尔即兴表演“怀俄明”。5.开篇布鲁克林街景蒙太奇+1。(9.5/10)

43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劫匪劫持了人质还嚣张的跟警察提要求——给我拿子弹来!”

47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前半部分真是笑翻了,导致后面的严肃部分有点难以适应。不过整体不失为一部经典佳作。抛开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我的预期是阿尔·帕西诺带领着一帮银行员工远走高飞阿尔及利亚痛快双周游……

49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Kiss me,when i'm being fucked i liked to be kissed a lot.

51分钟前
  • juju223
  • 力荐

这片子出处充斥着无奈和悲凉,最后结局真残酷

54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力荐

前半部很暴笑,后半部很凄凉。影片的案件原型甚至更狗血,这几名劫匪在进行这次挫到爆的抢劫前,其实已在别的银行笨手笨脚失败过两次,然后他们就去看《教父》练练经验,接着就是本片的剧情了,桑尼的原型还向银行职员说了《教父》的经典名言:“这是一个你无法拒绝的条件。” 不久后,《教父》的其中两位主角就亲自来扮演他们了……另外,桑尼的原型最后将本片的版权费和利润送给他的基友做变性手术,不过人家变性后就跟其他人私奔了……大陆常拿“亚提卡事件”来论证美国的民主是虚伪的,但把曾经发生过的丑事摆上台面让人去骂,未尝不是一种知耻,至少好过“躲猫猫”吧。

58分钟前
  • [己注销]
  • 力荐

这两个劫匪,应该是影史上唯二两个见到所要求的飞机的劫匪吧,虽然也只是见到,但却是劫匪影史上很大的一步了。

1小时前
  • solate
  • 推荐

一万分经典,阿尔帕西诺四十岁以前最好的电影和机会。您年轻的时候演单细胞生物都能精湛成这样,而现在您终于能有机会演复杂的老头了

1小时前
  • 城南草木生
  • 力荐

教父的几位在本片中均有登场 沙尔哥哥这里演帕西诺同伴 戏份和台词虽然不多 但性格描绘却极精妙(凯泽尔总适合演这样的角色 他死得太早了)劫匪和人质一片和谐 警方阴险而愚蠢 这样的设定颇接地气 悬疑气氛揉杂人情冷暖 轻松与惊险总在须臾之间 尽管片长两个半小时 却一点都不让人觉得冗长乏味 好片!

1小时前
  • 文泽尔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