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格瓦拉传:阿根廷人

剧情片法国,西班牙,美国2008

主演:本尼西奥·德尔·托罗,德米安·比齐尔,桑地亚哥·卡布瑞拉,维拉迪米尔·克鲁兹,朱莉娅·奥蒙德,埃尔薇拉·明戈斯,卡塔琳娜·桑地诺·莫雷诺,罗德里戈·桑托罗

导演:史蒂文·索德伯格

播放地址

 剧照

切·格瓦拉传:阿根廷人 剧照 NO.1切·格瓦拉传:阿根廷人 剧照 NO.2切·格瓦拉传:阿根廷人 剧照 NO.3切·格瓦拉传:阿根廷人 剧照 NO.4切·格瓦拉传:阿根廷人 剧照 NO.5切·格瓦拉传:阿根廷人 剧照 NO.6切·格瓦拉传:阿根廷人 剧照 NO.13切·格瓦拉传:阿根廷人 剧照 NO.14切·格瓦拉传:阿根廷人 剧照 NO.15切·格瓦拉传:阿根廷人 剧照 NO.16切·格瓦拉传:阿根廷人 剧照 NO.17切·格瓦拉传:阿根廷人 剧照 NO.18切·格瓦拉传:阿根廷人 剧照 NO.19切·格瓦拉传:阿根廷人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2 11:43

详细剧情

1952年,古巴独裁者巴蒂斯塔上台,他所率领的政府在国内实行高压统治,对国外则推行亲美政策。切?格瓦拉(Benicio Del Toro本尼西奥?德尔?托罗 饰)于1955年和菲德尔?卡斯特罗(Rodrigo Santoro 罗德里格?桑托罗 饰)在墨西哥城相会,随后加入卡斯特罗组织的“七二六运动”。次年,格瓦拉与其他81名起义者一同踏上推翻巴蒂斯塔独裁政府的征程……   为了详尽真实再现革命家切?格瓦拉的一生,美国好莱坞著名导演史蒂芬?索德伯格(Steven Soderbergh)用了4个小时来描绘这位传奇英雄。最终按照院线的需要,影片被分作两部分上映。本片荣获2008年戛纳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并获得金棕榈奖提名。

 长篇影评

 1 ) 为人不知格瓦拉,识尽名流也白搭

一直以来,小资和愤青在审美情趣上几乎是水火不容,其趣味始终朝向分岔的方向,但在他们开列自己的偶像排行榜时,常常会难能可贵的出现一个交叉点:切•格瓦拉。套用一句耳熟能详的话来总结:为人不知格瓦拉,识尽名流也白搭。
在死去三十多年间,切•格瓦拉演变为世界最知名的肖像,那幅带有红星贝雷帽、坚毅眼睛和长头发的肖像,在世界内在的影响力,远远比雷锋和梦露头像更为知名。以至于肖像成为一种具有神祉意义的符号,使切•格瓦拉的革命史本身被有意无意的忽视、遗忘。这样看来,电影《切•格瓦拉》在纪念切•格瓦拉的同时,也起到了“钩沉”古巴革命往事,普及切•格瓦拉英雄事迹的作用。
在切•格瓦拉偶像崇拜的累积过程中,传记曾起到了不小的作用,我自己在前些年就读过两三种版本切•格瓦拉传记,其中有美国人写的,法国人写的,也有古巴人自己写的,还包括切自己所写的日记。当然,这种热闹的事,肯定也不会少了中国人,陶竦在写格瓦拉传记时,为之冠以“完美的人”的称号,《凤凰周刊》的师永刚做了一系列的画传, 图文并茂地将切•格瓦拉加入了流行明星之列:邓丽君、雷锋、梁朝伟、蒋介石……流行性与话题性是他们共有的特点。有理想主义倾向的中国导演张广天也曾拍出一部话剧《切•格瓦拉》,该话剧的台词时而像温柔如抒情散文,时而又激昂如战斗檄文,基本上可以理解为:张广天并没有把世人对切•格瓦拉的两种普通误解消化掉,并调兑好。
史蒂文•索德伯格在26岁那年,凭借《性•谎言•录像带》一举成名,并被誉为电影金童之后,拍了一些诸如《毒品网络》、《卡夫卡》、“罗汉”系列之类的二流电影,从独立到主流的路途中,他迫切需要一部作品来证明自己,因此筹备五年,选取了切•格瓦拉的题材,可谓是一次精明的选择,占尽了先天优势——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消费主义的甚嚣尘上,切•格瓦拉身上所代言的那种理想主义气质,几乎可以隔代相传地,成为物质时代文艺青年的迷幻药和镇定剂。
《切•格瓦拉》也顺应了近几年来多集电影的趋势,上下两集分别被命名为“阿根延”和“游击队”,分别对应格瓦拉的与卡斯特罗一起推翻古巴独裁统治和他离开古巴在拉美地区推行游击战争最终死于玻利维亚的两段历程。电影开始于切•格瓦拉在墨西哥结识卡斯特罗开始,也就是说,电影的重心着力表现切•格瓦拉“革命家”的一面。而他的成长过程,或许是为了规避巴西导演沙利斯所拍的《摩托日记》,完全没有展示。
或许是为了配合切•格瓦拉的革命性,电影中,索德伯格的叙事方式也充满“革命性”,他并不按照编年体的方式老老实实的讲故事,尤其是上半卷,所有的情节,似乎都只是切•格瓦拉在出席联合国大会后接受西方记者时回答的闪回。电影的某些镜头,可谓是切•格瓦拉知名肖像的投射与放大:雪茄烟、高腰皮靴、浓密胡须、坚毅眼神、贝雷帽……
除此之外,对切•格瓦拉的命运的讲述,总处于一种“断断续续”的状态,情节的跳跃之下,留下很多空白,需要影迷引用自己对切•格瓦拉的了解来填空。之所以出现这样纠结的局面,或许是因为索德伯格过于自信世人对切•格瓦拉的熟悉程度,但是他弄错了,即使每个人都对切•格瓦拉在生命史了如指掌,想在看电影的同时重温对切•格瓦拉的崇拜,但谁都想一帆风顺、舒舒服服地看完一部,而不是磕磕碰碰。对比之下,几乎让人怀念起《摩托日记》里那种叙事的简洁和清新。——即使像我这样,拥有几件印有切•格瓦拉头像T恤的人也不例外。

 2 ) 为了永远的胜利!!

再次陷入是左还是右的矛盾中。。
间歇性浪漫主义综合症再次发作了。。
就让我们面对现实,忠于理想。
为了永恒的胜利不断上路!!

 3 ) 如果好莱坞不拍主旋律片,会怎么样?

     看到的现在的好莱坞片都是主旋律的。连酷似布拉克皮特的人主演的《切瓦拉》也是这样。导演尽量要往艺术片靠,靠来靠去,还是靠成了主旋律:梦想、自由、为大多数人服务。丛林绿和城市黑的色彩处理也没整出什么新鲜来。人斯皮尔伯格早用过了。在我看来,和这个侠那个侠的电影比较,除了节奏缓慢,故事拖沓外,本质上没一丁点区别。好莱坞什么时候能不拍主旋律呢?恐怕永远不可能。谁让好莱坞代表先进的世界文化发展方向呢。
    不过,弗洛伊德,又是弗洛伊德,其实也很主旋律:当人们解决了内心冲突,就不再将心理能量耗费在无意识上捣乱造成的混乱上,就能to love and to work。我很喜欢这样的结论,但不知道他老先生到底说过没有,反正美国佬的教科书上说他说过。
    看了那么多好莱坞电影,留在记忆中的场景并没有几个,大概我已经被主旋律化了。
   《英国病人》,为了私情出卖国家,第一次挑战了我的价值观国家观,从此我开始想国家到底是个啥东西;《宾虚》,被迫害的人压抑愤怒也能在上帝的指引下得到拯救,第一次挑战了我的历史阶级观,因为我一直期望宾虚反抗残酷的统治阶级,电影却在4分之3处告诉我坏人会自取灭亡,宽恕能拯救灵魂和身体。还有《纯真年代》,我曾经以为喜欢的是那压抑而火热的爱情,现在知道自己所敬佩的是承担。这三个都是我用自己挣的钱在师大的图书馆花5块钱看的投影。首因效应,如同我第一次吃怡口莲,第一次喝椰树牌椰汁,第一次读奥尼尔的剧本,第一次看《死无葬身之地》,第一次看到北京的新绿。

 4 ) @切·格瓦拉:让我们忠于理想

切: 你好! 明天是你的生日,89年前的今天,你出生在那个探戈与足球交织着的世界,那个为了贝隆夫人举国哭泣的拉美国家。6月14日,北半球正在进入夏季,而在你的故乡,严冬开始来临。在这么个季节出身,而且还患有终身性的哮喘,似乎已经预示了你将与命运抗争。 为了给你写信,上个月我读完了关于你的三本书,读过之后却什么也写不出来。你是我的偶像——这个词现在有个时髦的叫法“男神”——很久以前就是。首先是因为你很帅,帅得让人将你用做头像或者穿在身上,然后去接受其他人诧异的目光,听他叫一声“雷锋”。这种情况我遇见过很多次,虽然几经解释,但对方始终无法捋直舌头把你的名字念对。即便是处在一个曾经红星飘遍的国度,你的知名度也并不是很高。后革命时代的人们,厌倦了革命的浪漫理想,转身加入一场资本全球化的浪潮当中,犬儒庸俗地活着,拥抱来自西方资本世界新一轮的剥削与奴役。 忘了告诉你,雷锋也是一名无产阶级战士,某个特定时期中国人名的“国民男神”。在最初见到你画像的那一秒钟之内,我也将你认作了他。但转瞬又明白,你挺拔的鼻子和坚毅的眼神是他所不具有的。仅仅是因为这一明显的区别,我开始喜欢你。这些年来我试图描述那种感觉,可是说不出来,可以肯定的是,和看见自己喜欢的姑娘时的感觉不一样。 很难不把那些熟知的故事再梳理一遍。你出身中产阶级家庭,是个医科大学生,有行医执照。在当时的阿根廷抑或当今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来看都将是前途一片光明。可是你并没有满足于自身的完满,大学期间游历拉美各国,亲眼目睹了在帝国主义者与军人政府统治下压迫下的拉美人民的生活,最终走向了一条解放他们的道路。又不得不说回我自己的国家了。这种浪漫主义的理想曾笼罩过我的祖国,结局是谁也不愿提起的闹剧。可是你还有你的战友成功了,虽然过程有些阴差阳错,然后你又走了,却再也没有活着回来。 对于青年人来说,你的意义在于对主流价值观的反叛,对强权的抗争和对既得利益者的蔑视,还有对理想的不懈追求。今年我行将年满24岁,中国人称为“本命年”,有一些特别的意义。经历和学识让我开始对狂热的偶像崇拜有了质疑,尤其是你这种具有意识形态立场的偶像,往往更令人盲目以成灾难。现在的很多研究表明,你曾制造过一些小规模的屠杀,我也深知一个被你统治者的世界会多么糟糕。或许我终将与你告别,所以在拟定这个叫做“偶像:告白已告别”的写作计划时,将你添加到了名单当中。 去年,在我的祖国,一个小偷因造型与你神似且言论惊人而爆红网络。人们戏谑地将他冠名为“窃-格瓦拉”。“窃”与“切”同音,在中文里指代一些手段不正当的事物。这是一个娱乐至死的年代,你无法职责任何人对于偶像的不敬。相对于此,人们对于他那一句“这辈子不可能打工的”的无限恶搞,无意中却折射出了这个时代青年人的无奈与叹息。就算是一个曾经红星飘遍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今也无法抵御全球化的浪潮。在资本的压迫下,青年人只有无奈的选择庸碌的生活。往往是想打工而不可得,何况是拒绝打工。我们的时代并不你的时代好或者坏,只是人们消极与虚无,再也没有人像你一样正面反抗了。 写了这么多,我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说些什么。我想,即使是终有分别日,你身上也总有一些值得留给我的品质。 我想象你一样忠于理想。 让我们忠于理想! 贡水河边的浪荡汉子 2017.06.13

 5 ) 愿电影还以格瓦拉真面目

愿电影还以格瓦拉真面目 内陆飞鱼 等了半年多,托早已和国际接轨的中国盗版商的福,由史蒂文.索德伯格导演,并让主演本尼西奥•德尔•托罗在2008年第61届戛纳电影节,获得最佳男主角奖的《切.格瓦拉》,上集才刚刚在北美上映,2009年元旦前夕,市面上就出现DVD了。尽管版本、画质、音轨、翻译都是瑕疵累累,不过,仔细看下来,电影本身还是充满惊喜。等到正规的D9出来肯定要补收一张完美的版本。 格瓦拉和玛丽莲.梦露一样成为波普明星,大胡子形象风靡全球,成为数以亿计青年的流行偶像,已不是今天发生的事情,以认真求实的态度把他的革命经历搬上大银幕的却属索德伯格导演首屈一指。1963年生的导演,从小就对格瓦拉的经历充满好奇,而主演、拉丁血统出身的本尼西奥•德尔•托罗,21岁时在图书馆第一次看到格瓦拉的照片,就被这个纯爷们迷住了,他出生那一年,格瓦拉刚好遇害。这两个格瓦拉的粉丝联手奉上的电影巨制,可以为自己的努力正名,也可以为偶像立下影像墓志铭了。 《切.格瓦拉》的上集,讲述了1954年到1959年期间格瓦拉和卡斯特劳等人,联手推翻古巴巴蒂斯塔独裁政权的过程。导演采取了半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画面以彩色为主、黑白为辅,夹叙、插叙的叙事手法和与众不同的呈现方式,使得影片没由落入一般人物传记片的窠臼,自然朴实,使其具有身历其境的历史可信度。特别是泾渭分明的彩色、黑白画面的搭配应用,恰到好处的使影片整体上完满生动,立体丰满地呈现了格瓦拉在战争中的面貌,以及1964年在美国、联合国大会上的精彩行程。 在彩色、黑白两个世界里面,格瓦拉呼之欲出地体现着强烈的个人气质。彩色段落里面,主要纪录格瓦拉在古巴解放战争里艰苦的生活,热情幽默的性格,为了客观严谨地捕捉人物,镜头画面多以中景、远景为主,没有过多的正面大特写,机位也相对固定,配乐也简单;而到了黑白段落里,在手提摄影机的晃动中,很多非常规构图、大特写屡屡出现,由此和格瓦拉精彩的访谈、紧张的国际冷战态势相对应,颗粒粗糙、接近失真的黑白画面,像是来自新闻档案馆尘封的电影资料。 我劝那些看惯好莱坞大片的人们,最好别对这部电影抱有太大的视听刺激期望。《切.格瓦拉》没有炫目的特技场面、刺激的分镜头组合、紧张的快速剪辑,而本尼西奥•德尔•托罗的表演,也自然熨帖,扎扎实实,没有一丝要作秀耍酷的形而上意味。因而,最终推动影片走向的是人物的历史活动路线,和人物本身强硬的理想主义气质,而不是花哨的现代电影技术。据说,一些冲着看大片的猎奇心态去欣赏此片的观众,出现了陆续睡着的不良临床反应。如果说崇拜了格瓦拉是处于好奇的盲目追星,那么观赏此片是应该严肃一下了,请耐心一点。 要看懂这部电影,具备必要的历史知识是肯定的。除了对格瓦拉的生平有所了解外,还要知道二战后拉丁美洲国家的独立解放运动的史实,不然,叙事上来回不停切换的时间轴,以及人物的对话,会让一些人一头雾水,也就难怪有些人会在瞌睡虫面前投降。认真看一看格瓦拉的传记,补习一些1945年以来亚非拉各国的独立解放运动路线,再来看电影,才会感同身受地体会到影片涉及的年代氛围,时事创造英雄,英雄谱写历史的大命题。 以古巴解放前后为分界线来裁剪影片,《切.格瓦拉》的上下集有各自的副标题,上集的副标题叫“阿根廷”,正是格瓦拉的故乡和人生启蒙的前站。而下集的副标题叫“游击队”,讲述古巴解放后,格瓦拉放弃新政府要职,重新组织游击队去解放新领土直到牺牲的过程。上集的结尾,在绿色原野上,格瓦拉和战友们乘坐吉普车,赶往古巴首都哈瓦那组建新政权,一个军官抢了别人的新车一路狂奔,被格瓦拉呵斥之后,掉头车头去道歉和物归原主。到这里,似乎故事才刚刚开始,孤独深邃的丛林还在后面。期待下集早日公映。 有新闻称,影片在古巴上映之后,古巴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格拉玛报》和卡斯特劳本人夸奖了本尼西奥•德尔•托罗的演技。“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惟愿电影《切.格瓦拉》还以格瓦拉本人真面目,也还残酷的革命斗争一个接近真实的面目,在借电影普及历史知识的同时,给那些单纯的流行偶像崇拜者洗洗脑。

 6 ) 偏爱

杨絮飞舞的立夏。切格瓦拉,死在电影里,群众的冷漠就像电影结束后希希拉拉的掌声。笔调再冷竣也难掩切的力量与理想,南美风情的鼓点,怀念里又有幸福。

看的时候坐的越近越逼近真实,切的激情与拍摄的冷静形成强烈反差。相比激烈,我更偏爱这种适当的距离感,所以我应该不用看摩托日记了。

 短评

粗鲁地抽出了历史中的点,暴风骤雨似的一连串名字,对于不懂古巴革命史的人,确实看着难熬,打瞌睡。后半段城市战还拍得不错。

6分钟前
  • AGPの黄昏
  • 还行

一位传奇人物的史诗

10分钟前
  • 可缓缓归矣
  • 推荐

The inevitable downfall of an idealist. I like the way Soderbergh portrays guerrilla warfare - down & dirty...

11分钟前
  • 飘飘然
  • 推荐

Che the romantic adventurer, the Red Robin Hood, the Don Quixote of communism, the new Garibaldi, the Marxist Saint-Just, the Cid Campeador of the wretched of the earth, the Sir Galahad of the beggars, the secular Christ, the San Ernesto de la Higuera revered by the Bolivian peas

14分钟前
  • 放开那个女孩
  • 推荐

★★★☆ 作為全世界文青的偶像,Che Guevara和某些小清新放在一起實在是有辱他的威名,他一生對於自由的追求,放在任何一個時代都值得人崇拜。影片太專注于塑造Che Guevara,以至於其餘角色的形象變得甚是模糊,不過主人公的形象豐滿立體至少做到了傳記片最起碼的一點。

19分钟前
  • 一條魚佔滿了河
  • 还行

我觉得看这部片子之前最好能读一遍《切,格瓦拉传》不然片子太缺乏代入感了。那些黑白镜头拍的真美。

24分钟前
  • kindsos
  • 还行

看到最后有的革命者理所当然的开着前政府的跑车前往新的目的地,被格瓦拉呵斥,在想到动物农场,革命的悲哀就在于,当那些没自由平等的人通过奋斗取得胜利之后理所当然的认为,既然我为今天付出了这么多,那么有点享受又有什么不可以,既然现在还没有彻底的自由,那么为了大多数人的自由,你小部分人的

26分钟前
  • F.L
  • 力荐

明显的去传奇化的努力。优点在于展现出古巴革命冷静、平实的那一面,比如有组织有计划的攻城战,毕竟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容易低估革命的智商,缺点在于对革命理念等主观信息的交代几近苍白,怎么可能完全没有情感动员。最后,跟切相比,男主实在长得太抱歉了。

30分钟前
  • 57
  • 还行

看得我那个困啊。边看边想,这是谁导的呢?其实早先就知是索德伯格了,但一下子闷得俺愣是想不起来了~~不过大概不能说片子不好,只能说再次论证了我对大长片的恐惧~~

35分钟前
  • 芹泽虾饺菌
  • 还行

次年,格瓦拉与其他81名起义者一同踏上推翻巴蒂斯塔独裁政府的征程……

38分钟前
  • (๑⁼̴̀д⁼̴́๑)
  • 还行

革命是枯燥无味的~

40分钟前
  • 盈盈美黛子
  • 还行

做为一部传记片,不可避免的给人以拖沓的感觉,不过开头的古巴地理介绍还是很有新意的。

44分钟前
  • fallingraining
  • 还行

丛林游击,穿插访谈和联合国演讲,传记的真实感爆棚。先看《摩托日记》再看《切》,确实很多细节可以对照;而切真是一个浪漫而心怀大爱的理想主义者,又不同于其他革命家,有着很温柔的人格。难怪他已成为一个流行符号,有无数的人追随却成为难以企及的偶像

49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Che.Part.One.2008.DVDRiP.READNFO.XViD-RUSTLE

51分钟前
  • 金英俊
  • 还行

这般平静,真是意料之外。不过,剪辑还是一如既往的赞!

56分钟前
  • 科林
  • 推荐

格瓦拉是极其伟大的革命家,希望还有越来越多的电影反映他的革命之路

57分钟前
  • 追忆
  • 力荐

格瓦拉的人格魅力德托罗很好地表现了出来。故事说得饶有趣味,相当难得。不太明白的是为什么50年代的场面用彩色而60年代的用黑白。顺便说一句,在看《摩托日记》之前,我对切这个人的了解接近于零。

1小时前
  • 我呼吸的空气
  • 力荐

索德伯格选择的冷观角度非常好,对于格瓦拉这样一个毫无理性可言的英雄和刽子手而言,如果再不用理性的眼光去看待就只能是灾难了。黑白段落里索德伯格惯用的晃晃悠悠的近景手摇摄影和快速剪切很舒服。德尔托罗的表演做到了神似,戛纳影帝没有白拿,期待下半部。

1小时前
  • CynicDogAldaev
  • 推荐

对国外革命人物传无感,无法带入,不过整体影片的效果很好,主题鲜明

1小时前
  • 倩婧箐菁靓
  • 推荐

说实在的,片子还是有点令人昏昏欲睡。但不可否认导演确实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切·格瓦拉!

1小时前
  • Louis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