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和64年后篇

犯罪片日本2016

主演:佐藤浩市,绫野刚,荣仓奈奈,永山瑛太,三浦友和,永濑正敏,吉冈秀隆,仲村亨,椎名桔平,泷藤贤一,奥田瑛二,夏川结衣,绪形直人,洼田正孝,赤井英和

导演:濑濑敬久

播放地址

 剧照

昭和64年后篇 剧照 NO.1昭和64年后篇 剧照 NO.2昭和64年后篇 剧照 NO.3昭和64年后篇 剧照 NO.4昭和64年后篇 剧照 NO.5昭和64年后篇 剧照 NO.6昭和64年后篇 剧照 NO.13昭和64年后篇 剧照 NO.14昭和64年后篇 剧照 NO.15昭和64年后篇 剧照 NO.16昭和64年后篇 剧照 NO.17昭和64年后篇 剧照 NO.18昭和64年后篇 剧照 NO.19昭和64年后篇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27 20:43

详细剧情

由于当年办案人员的失误,导致绑匪关键性的电话没有被录下来。相关人员承担责任,警方高层则将其视为禁区只字不提。三上义信(佐藤浩市 饰)与媒体苦苦周旋的同时,竭尽全力试图打破警方的窠臼,同时针对当年的案件展开深入调查。而就在此时,某体育用品商店老板(绪形直人 饰)的女儿遭到绑架,相关手法居然与“64案件”完全一致!难不成是凶手再翻案?三上和同侪全力奔走,警方也投入大量人力展开追查,结果竟然发现令人难以置信的秘密。昭和天皇退出历史舞台,吸引了无数人的眼光。然而即使被时间的尘埃所掩埋,有些事、有些人终究会被人久久铭记……   本片根据横山秀夫的同名推理小说改编。

 长篇影评

 1 ) 努力不剧透的二逼影评--我给满分

不枉用了一次外出放风的额度,四小时无尿点。强大卡司上有妈妈们喜欢的三浦友和奥田瑛二,我等女饭钟爱的瑛太小刚哥坂口健太郎,学院派热爱的椎名桔平,更不要说主演的佐藤浩市。用心去看其实全片没有反转,剧情连贯,老酱们的每一个表情每一个眼神都是戏。人生到了某一个阶段更能理解受害者14年的煎熬,在看到燃烧的火光时候仿佛解脱又点燃仇恨的受害人,默默隐忍的人生呈现在所有人眼前。韩国警察片好看,因为总是在紧迫分分钟压着神经让人看完刺激,日本的警察电影总是最后归于人性结于人心,拍好很难拍得不好就变成裹脚布。虽然本片也有一些多余的信息镜头譬如剧情重翻解释镜头,特别是最后场景重现的春夏秋冬小格子间的场景,有点多余,认真理解他的整个过程其实并没有那么难,但是还是很值得坐下来仔细体会的优秀电影。为了看小鲜肉们进的电影院却发现戏骨还是老得精湛。(看着坂口的小酒窝出戏真的是分分钟)表扬下为了能抢到票刷了三小时的亲,和感叹下哦来诺瑛太戏路真广。

 2 ) 《昭和64》雨宫真实的可怜

虽是昭和64年发生的案件,但全片的剧情基本发生在平成年间,因为新的直属体制,警察内部冲突逐渐升级,结合即将失去时效的大案,再加上情绪高昂的记者们,相互之间共同推进了剧情的发展,很难说那方面情节占据主导,但剧中的每个人物都能难得的非常丰满

当看完前篇紧接着观看后篇时,伴随着片头低沉的音乐配合前篇结尾紧迫的氛围,将我内心的触动与期待给直接推到了一个峰值,在此刻我知道不能完全割裂前后篇的联系来看这部电影,相比社会派推理的注重社会现象,本片所有的闪光点还是在人的救赎上

前篇

前篇可谓伏笔众多,无声电话、父亲手指伤痕、公用电话厅、黄页等主要线索都出现了,这里有个细节雨宫推了一下地上的黄页。但我们很难察觉到背后的逻辑所在。下篇昭示之时虽匪夷所思,却又很难拒绝,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感受到角色的坚韧与无奈,当警方内部沉迷于权斗、记者热衷于争取新闻自由时,又有谁关注64案快过了时效期,凶手仍逍遥法外

地面上被雨宫有意推动的黄页

对于影片中记者协会这个团体,最初还能赞其不惧强权,而后感叹原来也是吃人血馒头的一群人,其找回使命感的过程也算是其中一部分看点。而片中日吉和雨宫的角色都有点超现实,但都没有偏向魔幻,他们的处境真实的可怜,当日吉最终等到他的救赎,走出来后对母亲说的第一话是:“辛苦了妈妈”,此时他对母亲的愧疚才能被放到首位。

男主三上前篇中一直在各个身份中迷失自己,因为女儿选择服从上司、因为案件和同僚结怨、在匿名权的争执中一直处于摇摆状态,在职责与道德的交锋中渐渐变得坚定,可以说三山在前篇的心理过程是处于脱变状态。

剧情最后的模仿案,攒动的人群和紧张的氛围将观众的心理给直接推到了一个峰值

后篇

剧情终于回到了案件本身,雨宫这个角色配合演员富有张力的表演,为我们揭示了痛失爱女的父亲背后承受的孤独与隐忍,随着电话厅外季节的变化,内心不变的是需要记住一个不敢遗忘的声音,如果说时间能冲淡痛苦,那雨宫无疑每一天都在重新揭开自己的伤疤。后篇中雨宫第一次哭是听出了犯人声音后的解脱,第二次车内的哭戏演技直接炸裂,鼻涕也自然而然流了下来,但并没有什么不适感,相反被深深带入了那种自责、伤感的情绪(我相信雨宫当应该是想报复凶手,但不一定是以牙还牙的方式,当被小女孩勾起了雨宫刻意回避的记忆后,为自己的善良而感到自责)

在车内宣泄式的痛哭

凶手的犯案动机也是因为家庭,在得知家人安全后,瞬间露出了其狡猾、残酷的一面,最后主角三上和凶手的追逐戏,其实有点不明所以。另外本片中最有印象的配角,非二科长莫属。有个细节是头发随着会议进度越来越乱,案件结束后心力交瘁到睡着了,仿佛看到了初入职场的自己

上下篇一起看完,除了后半部分有点乏倦, 节奏感还是很紧凑的,很多地方非常考究,例如最后雨宫烧掉达摩娃娃是为了表达辞旧迎新的美好祝愿。这种告别仪式让他终于有决心开启了自己的新人生

 3 ) 《64》原著、电视剧及电影的不完全对比

横山秀夫的小说《64》,基本情节和评论,见之前的书评://book.douban.com/review/7886124/

昨晚看了电影,趁还没有完全忘记,对比一下原著、2015年改编版五集电视剧和此次上下篇两部电影的各自特点。

1. 电视剧剧情与原著基本没有变化,但电影下篇对结局进行了重大创作,与原著无关。
电影上篇cover了电视剧1—3集的剧情,从三上夫妇“认尸”开始,交代了三上身为广报官的职责与困顿,刑事部和警务部、地方和东京的矛盾,到“64模仿案”发生为止,叙述角度上几乎以原著为蓝本,非常好看。下篇后四十分钟几乎都是原创剧情,重点表现原著中没有写到的部分:逮捕了原64犯人之后,警察能否及如何将其定罪。这部分电影编剧发挥得十分尽兴,因为猜不明结局的走向,演员又很用力,观影的时候让我难得紧张了半天。我不知道原著作者横山秀夫对这里的“续写”如何评价,至于我自己,觉得这样的尝试是值得鼓励的。它依然延续了原著的“抑郁”基调:警察无能且腐败,三上的努力及刑警本能,以及,受害者的执念——一遍一遍地拨打电话,直到听到那个声音为止。这样的压抑,是我紧张感的来源,和原著气质是一脉相承的。
值得一提的是,原著和电视剧里都没有明言D县位置,仍以虚言实,但电影倒是大大方方地把故事安在了群马县。这一改变,估计是想让异常重要的“D县,58万户,182万人”这一信息对日本本土的观众更加有概念吧。
<图片3>

2. 电影卡司虽大,但在主角的选择上,电视版似乎更胜一筹。
主要是在男主角三上义信的选角上,原著对三上的外貌有过直接的描写,特别是和其夫人作为“D县警花”相较,真是其貌不扬。这也是三上和女儿之所以有矛盾的外在原因——“我要整容!我为什么要长得像你,这么丑!”电视剧的三上夫妇是有皮埃尔泷和木村佳乃饰演的,对比电影版的佐藤浩市和夏川结衣,对比显著多了。
<图片1>
<图片2>

在人物塑造方面,在原著和电视剧中都颇有戏份的D县警务部“地下人事部长”的二渡,在电影中几乎等于二向箔,没有实质上的作用。而因为是人气偶像的关系,绫野刚饰演的广报室股长诹访和瑛太饰演的《东洋新闻》的记者秋川戏份都很多。这两个角色在电视剧里大概也是“偶像”来演的,一个是新井浩文,一个是永山绚斗,瑛太的弟弟。兄弟俩都参演了同一部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还饰演同一角色,难免会被拿来比较一番。我个人虽然很赞赏瑛太在其他作品中的演技,但在这两部电影里,给他的空间似乎并不多。再加上电视剧在先,弟弟表现的也很不错,这一场比试,瑛太不能算赢。而且,电视剧里秋川这一角色的一句台词,原著中也出现的,不知何故电影中并没有表现。在三上向记者俱乐部的记者报告孕妇开车撞死老人案的情况时,公布完孕妇和死者的姓名后,三上接着把广报室主任藏前搜集来的关于死者(铭川次亮)的信息,以期唤醒记者们的新闻初衷。记者们的确被打动,也接受了三上,但记者俱乐部的代表秋川说了一句很重要的台词:
“还有,这个还给你。”
秋川把两张钉在一起的纸放在了他的办公桌上,原来是铭川次亮的身份调查。当他离开记者室的时候,把这两张纸连同声明用纸都一起贴在白板上了。
“我们什么都没看见,也没什么都没听到——这原本就是我们的工作。”
<图片4>

3. 关于“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点联想。
电影的“续写”,在原著三对父女关系——雨宫和被害的女儿、三上和出走的女儿,犯人目崎和“被绑架”的大女儿——之外,电影又分别上了一重这三位父亲和目崎小女儿之间的“父女”关系。未免剧透,在此不便明言。
这三位父亲都有失去女儿的经历,都完全明白且懂得那种痛苦:
“你们到底明不明白?女儿不在身边的时间有多么难熬!用这双手……牢牢地抱紧她。你们连这点也不明白吗?连这种同理心都没有的人可以当警察吗?”
只可惜,故事里的父亲和女儿都没有得到幸福。所以,我不得不想到鲁迅先生的那篇文章,《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总而言之,觉醒的父母,完全应该是义务的,利他的,牺牲的,很不易做;而在中国尤不易做。中国觉醒的人,为想随顺长者解放幼者,便须一面清结旧帐,一面开辟新路。就是开首所说的“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这是一件极伟大的要紧的事,也是一件极困苦艰难的事。
但世间又有一类长者,不但不肯解放子女,并且不准子女解放他们自己的子女;就是并要孙子曾孙都做无谓的牺牲。这也是一个问题;而我是愿意平和的人,所以对于这问题,现在不能解答。
一九一九年十月

 4 ) 和韩国电影《那家伙的声音》有异曲同工之妙

2016日本悬疑片《昭和64年 后篇》,根据日本同名推理小说改编,豆瓣评分7.4,时光网评分6.9,IMDb评分6.3。

前篇铺垫,后篇侦破,因此后篇要比前篇好看很多,前篇过于剧情化,后篇才展开侦破脉络。

故事很有日本悬疑作家东野圭吾的味道,不是简单的犯罪侦破故事,其中蕴含了丰富的人性,影片并未在凶犯的犯罪动机上着墨过多,更多的是体现凶犯以外的角色们如何在时过境迁14年后寻获陈年罪案的凶犯。

由于时间跨度14年,所以影片有些难以服人的硬伤,比如说,有人模拟14年前的路线犯案,但14年前的地点在14年后全都在,这未免缺乏真实性,要知道14年来会发生太多太多的变化。再举例,影片结尾时找到了14年前的那辆车,难道这个地方14年前后一直原封未动吗,那辆车14年来没人动过吗,光是被人拿去卖废铜烂铁的可能性就很大,怎么可能14年来还在原位呢?

老父亲凭借对罪犯声音的记忆寻获凶犯,这一剧情让我想到了韩国犯罪片《那家伙的声音》,两部影片的着眼点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部影片有两条故事线,一是侦破陈年旧案,二是警局内部斗争,凸显男主在警局内部斗争的泥沼中中把持正直、坚持正义、为受害者伸张正义的职业品格。

前篇在片尾有后篇简介,后篇在开头有前情提要,前呼后应,这使得这两部电影看起来就像是电视剧一样。

影片有一处硬伤,就是片尾男主与凶犯搏斗时,凶犯其实根本没有可以搏斗几个回合的机会,因为男主是刑警出身,制服罪犯轻而易举,根本不存在和一个普通老百姓过招的机会。这种硬伤在其他电影中也见过,当然,如果警察一招制敌,电影就看着没啥意思了,电影是要有戏剧性的,不能太写实。

 5 ) 久违的观影点滴

在看完电视剧版和电影版却还没看原作的情况下,整理一下仅针对影视化的感想。


【整体节奏】
尽管做了一定的心里建设,但这部的节奏再次刷新了我的心理预期,毕竟我个人对于影视剧中日本的“警察/公安内部争斗”内容,不管在哪个片哪个版本里,大都是一种想要略过的状态,但之所以在这部片子里没有去略过,是因为忽然发觉,这种“想要略过繁冗直追主线要点”的心情,可能也正是主角的心情——想要略过,但无法逃脱——一种无意识的映射和轻微的重叠。

真相揭示环节所落的位置,常规而言的确太靠后(很久以前看《半自白》,虽然现在记不清具体情节,但也留下有些相似的布局印象)。如果说是原作者蓄积了大量“意力”,那么在和文字时间感受方式完全不同的影片中如何顺利传递和还原,想想也是蛮大的挑战,毕竟作者本人也参与了编剧,多少有点好奇他在这个改编过程中的想法。

那么说到结尾,电视剧版的结尾对我来说是恰到好处的,电影版的记忆点则是新结尾中被稍微强调的“惩罚”,但那结尾中过多的台词描述一下子减弱了本来就稍弱于电视剧版的“现实感”,或说“纪实感”,也许初衷是想要来一个醍醐灌顶,但却打破了原本慢慢收拢起来的圆融之气。


【剧情细节】
也没有必要重新梳理了,只说一个地方。

打无声电话这条线,属于“最简单的东西最难刻画”。在一个脉络如此层叠的框架里,要把一个很容易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不可能”的做法的内在力量表现出来,在为之添加的“佐料”时,难度不比描绘一个精巧的诡计低,对演员在这一块表现力的考验也更大,因为重要的不仅仅是“看到什么”,更是以“小”见大的“意识到什么”,而最好的佐料就是“时间”。
如果无视这一点,只认为所有其他的佐料“应该”在一开始一下子到达该到达的地方、发挥最“合理”的作用,那便不是这样一部关于“人”的作品。


【选角配置】
电影版的卡司配置无疑很强大,只是警察(包括记者)这块重要角色太多“热门主角脸”,于是一种谜之“并驾齐驱”的感觉伴随了我很久。
电视剧版则偏重一种选角的层次感,都是熟脸,却融合度非常高。

主角方面,之前觉得佐藤浩市高层官僚感有些重,看到后篇这种感觉倒是弱了一些,相较剧版的三上而言,这个三上的“苦”可能表现得更外放更适合大银幕吧,大概是“沉重”与“凝重”的区别。

至于坂口健太郎这个戏份……换成别人有差吗?


【音画效果】
音画基调各有千秋。
剧版的细节更为犀利,在皮埃尔泷镇住全场的昭和气质下,做一些偏现代的设计、以及加入大友良英的配乐,都是游刃有余别有格调;
而影版的色彩更为浓郁复古,在细腻的配乐下不偏不倚地散发着三丁目夕阳的光(吉冈秀隆式微笑)。


【其他】
关于“松本清张接班人”这个说法,个人以为,二者性格“情结”不同,这个介绍词可能还是会让初步接触他作品的读者,对这位个人特色非常强烈的作家带有一些错位的期待和笼统的判断。

 6 ) 无冕之王最后的嘚瑟

1.泷藤贤一 : 还是这种,贱兮兮的职场中层适合你! 2.上下篇的整体配乐 : 很有在80年代迪厅里,微醺的感觉配乐!但,酷我音乐、酷狗音乐、虾米音乐……都木有,但,网易云音乐有比较完整版的配乐,免费,可惜音质不可选…… 3.前后篇 : 超过四个小时,婉婉到来,虽然冗长,但看不到什么阴鸷的人物形象,只是传统套路的☞模仿犯14年后来复仇,"正义"的结局,不美丽……

 短评

后半段哭成狗。相比前篇,后篇一层层揭开谜底的时候,真的太揪心了。这个世界的恶,总是善良的人被惩罚。

4分钟前
  • 小柚子×旅行家
  • 力荐

#SIFF#第十三部。尴尬啊,怎么突然就变成个人主义了,最后还强煽。日本电影这样结尾不应该啊。前篇铺垫的倒是不错,略显可惜了。洼田小哥的妆谁给画的啊,让小哥连哭都得绷着,演戏都没法演。

8分钟前
  • 宅拾叁
  • 还行

记者们为什么不自己出去调查呢?都等着警察报,再凶也是被动啊。

12分钟前
  • roja
  • 推荐

拍得很细,但是需要一些警察组织和记者俱乐部的背景知识,如果没看过社会派或者警察小说会不太明白,能听到很多观众的议论,大牌云集,镜头一晃而过的熟脸太多,不是单纯的推理悬疑,所以略水土不服

14分钟前
  • 二力
  • 还行

瞎鸡巴改。

17分钟前
  • SydneyCarton
  • 很差

加戏累赘。

20分钟前
  • 淹然
  • 还行

最悲怆的推理,对于64绑架案的父亲来说。

24分钟前
  • 血浆爱好者
  • 力荐

接不到的电话,终于放下的树枝。延续了一下官僚压迫和城乡矛盾,但马上转到伦常破案复仇了。两次引蛇出洞政治不太正确啊,好惨好无奈,最后却也算解脱

26分钟前
  • kylegun
  • 推荐

从重现64案结束以后就变得很无聊了,后面30分钟左右有种硬凑加上去的感觉~

30分钟前
  • Ying_0111
  • 推荐

后半部分发力,精彩看点:1、年轻发言官对记者,即佐藤的救场;2、昭和64年失踪女孩父亲按照电话簿一遍遍试出真凶;3、善良警察导演的一场假绑架案;4、警室部长为了自保不顾真相,不顾受害人家属的心情太卑鄙。PS:柄本佑演的小发言官好可爱。

31分钟前
  • 瑶瑶
  • 推荐

后篇扳回一局。以父爱复仇父爱,毅力感人。

36分钟前
  • 阿朽
  • 推荐

复仇戏码很刺激,谜底类似圣女的救济有种典型的日式执念。如果杀人的是我这种姓ZHU的十五年都找不到吧……#SIFF2016# 18 June @ 上海影城

39分钟前
  • Wendy Zhu
  • 推荐

8.7/10

43分钟前
  • 影毒肥佬
  • 推荐

佐藤浩市和三浦友和同框就很让人振奋了

47分钟前
  • shawnj
  • 还行

人物情绪,用太多低级的闪回镜头来表达;大咖云集,但表演太扁平,张力完全不够;案件高潮过早曝露,续写的缓解警民关系的结局是狗尾续貂。说实话,电影上下篇也就比五集剧版压缩了不到一个小时,真没有拍摄的必要,日剧光是片头就能秒杀之。

48分钟前
  • 吴松张
  • 较差

修改不反对,但现在这个结局确实有点别扭。原作通过三上的视角展示了<64>事件深不见底的“黑暗”,不仅是事件本身,从个人到团体,再到整个社会都被这股"黑暗"笼罩着。所以最后<64>事件真相大白后的那道“光”或许是最美好的,而不是现在这个结局所展示出的三上个人英雄主义,正义感变得只剩违和感了

53分钟前
  • xxhhcc
  • 较差

后篇当然也看过啦

57分钟前
  • Miss1708
  • 力荐

前篇副标题“怒涛”积攒能量爆发,后篇副标题“恸哭”转向感人真相;后篇开场就马上高燃状态,但没维持多久,骚动的场面,角色凝聚魄力不如日剧版。二渡这客串角色的戏份加太多太刻意了,像迎合SP把背景串联起来。结尾改编部分显累赘,严重失分。若喜欢故事,推荐日剧版更多惊喜(尽管剧情几乎一样)。

59分钟前
  • 榜上有名猫
  • 推荐

siff连映,除了犯罪,更多涉及到警局的腐败,中年危机职场和家庭之间平衡的关系。一切前面的铺垫在最后昭然若揭,全篇不是激昂的结束,而是life gose on....3.5

1小时前
  • cœur
  • 推荐

没看过横山秀夫的任何小说,但是从电影里却感受到了当年松本清张的味道,两部电影四个小时下来展现了两个时代背景的下的体制悲剧,正义人士的难以作为,警方和媒体之间的博弈,就是因为有些事情你知道是对的却做不了才是最悲哀的吧。好的改编电影让人看完之后迫不及待想再翻一遍原著,反正本片是做到了

1小时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