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党徒

犯罪片美国2018

主演:约翰·大卫·华盛顿,亚历克·鲍德温,小伊塞亚·维特洛克,罗伯特·约翰·伯克,布赖恩·塔伦蒂诺,阿瑟·J·纳斯加勒拉,根·加里托,弗雷德里克·韦勒,亚当·德赖弗,迈克尔·布谢米,劳拉·哈里尔,达马里斯·刘易斯,奥托·布兰克森-伍德,科里·霍金斯,法龙·索尔兹伯里,瑞安·艾戈尔德,加斯帕·帕科农,保罗·沃尔特·豪泽,阿什莉·阿特金森,托弗·戈瑞斯,维克托·科利采奇奥,埃莉斯·哈德森,丹尼·霍奇,尼古拉斯·特图罗,哈里·贝拉方特,克里斯·班克斯,克雷格·穆姆斯·格兰特,汤姆·斯特拉特福,唐纳德·特朗普,保罗·迪

导演:斯派克·李

播放地址

 剧照

黑色党徒 剧照 NO.1黑色党徒 剧照 NO.2黑色党徒 剧照 NO.3黑色党徒 剧照 NO.4黑色党徒 剧照 NO.5黑色党徒 剧照 NO.6黑色党徒 剧照 NO.13黑色党徒 剧照 NO.14黑色党徒 剧照 NO.15黑色党徒 剧照 NO.16黑色党徒 剧照 NO.17黑色党徒 剧照 NO.18黑色党徒 剧照 NO.19黑色党徒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27 20:44

详细剧情

《黑色党徒》根据2014年罗恩·斯塔尔沃斯所著的自传改编,讲述了一名科罗拉多州的黑人警察,成功潜入当地的3K党组织做卧底的故事。

 长篇影评

 1 ) 《黑色党徒》——“白色放火,黑色幽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黑色党徒》讲述了在科罗拉多泉城,一名非洲裔新人警察的真实故事:他在70年代渗透进入KKK(Ku Klux Klan:3K党),通过渗透三K党的当地分会来证明自己能够成为一名警察,自己作为“幕后者”获得三K党魁的信任并说服他的犹太人同事(Adam Driver)作为白人至上主义者扮演自己的“幕前人”进行卧底。

导演斯派克·李一直被认为是美国当代最有天赋的导演之一,其所拍摄的独立电影充满冲突的同时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本身来自于非裔家庭,父亲是黑人爵士乐的作曲家,母亲则是一位文学教师,家庭的影响下,斯派克·李较早地开始了针对本身种族及其地位的反思与创作;作为一名最具黑人意识的导演,他一生的愿望就是拍出真正的“黑人电影”,因而他所涉及的题材也大都与黑人的出路、觉醒、种族歧视有关。由于对于黑人的习性和社会困境有着深刻的体会,他的电影风格相当犀利、节奏明快而有爆发力。

我们可以在本片片尾给出的片段看到这部电影的现实来源:2017年8月11日至12日,在美国弗吉尼亚州爆发的团结右翼集会(Unite the Right rally),声称犹太人正在毁灭西方,这场大规模的集会是美国白人至上主义者对犹太种族及其他有色人种仇视心理的集中爆发。右翼集会者手举Nazi党旗,宣扬“Make American Great Again”,向川普大帝与阿道夫·希特勒致敬。集会过程中,一辆汽车冲入了反对集会的人群,造成了一名女性死亡,另有19人受伤。

8月16日,事件逐渐升温,总统特朗普在一次活动中称“双方对暴力事件都有责任”,对白人优越主义示威者表示同情,并称示威者中“也有很多好人”,认为“另类左派”应当在暴力冲突中负有责任。这次事件在美国产生了巨大的负面风潮,一度将整个国家激化到种族仇恨的巅峰,站在又一个危机的临界点上。斯派克·李面对当代的种族主义热门话题、白人警察杀害黑人,以及白人至上主义等等,创作了这部丰富而又激动人心的电影。

电影本身的剧情并不像上述事件那样具有政治性,整体娱乐性非常不错。这部电影在大致的背景上讨论了70年代的政治与社会气候,但更多的是黑色幽默,表达一种愤怒的态度。在展示美国白人的官方形象时处于野蛮的最佳状态,由亚历克·鲍德温单独负责了开始的这一part,拍摄一段3K党人的宣传片,丧失理智、急躁,明显地如野兽般的焦虑,念着一段Form Speech的间断爆出几个脏字。

电影中表现了两个不同组织“3K党”和“黑豹党”的冲突,但两个组织并没有在电影中发生直接的大规模肢体冲突,仅仅从几个人物之间表现出来。两个党派并没有实际参与到国家的政治生活当中去,我们可以仅仅将其视作一种社会组织;两者都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积极地进行活动,关于这个时间节点,可以在戴锦华教授的《电影与世界60年代》的课上得到充分的分析,再次不在过多赘述,就多言一句:六十年代是一个混乱与反思的年代,而从那时起每个十年的反思都是对那个年代冲突的重新推导。

Ku Klux Klan”源自希腊语kyklos,圆圈的意思,发音与"Ku Klux"相同,以及英语的“clan”(氏族的意思)这两个词汇组成。二者合一,则是一种白人至上主义并在意识形态上组成一个排外(黑人等有色人种及其白人支持者、天主教徒、犹太人等等)的圈。

而黑豹党,产生于1966年,成员是由非裔美国人所组织的黑人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组织,其宗旨主要为促进美国黑人的民权;他们也主张黑人应该有更为积极的正当防卫权利,即使使用武力也是合理的。本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另一部入围电影《黑豹》中的主角,超级英雄“黑豹”这一漫画角色在当时的创作时很大程度也受到了这一社会活动的影响,也诞生与1966年。

可笑的是,除了白人选择了使用暴力和恐怖威胁将其对其他种族的愤怒表现了出来以外,我觉得两者的主要理念并没有本质区别。他们所表现的都是种族主义,都是一种狭隘的仇视心态。而“3K党人发泄仇恨终害己”的这一剧情,这可能是这部电影的一处在观者角度的“小失误”,没有达到黑白平衡,“各打五十大板”的手法可能更有助于其达到社会影响的作用;但一想到《绿皮书》中,Shirley博士的处境,也就对斯派克·李这么处理有些理解了。

说实话,这部电影能够达到平和种族纷争的结果吗?

答案是否定的,比起是一种解决方案,这部电影更像是一种政治声明。

 2 ) 《黑色党徒》:一次关于种族群像的无效沟通。

《黑色党徒》是由美国焦点电影公司发行、斯派克·李执导的传记片,于2018年5月14日在戛纳电影节首映,并荣获第71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电影在8月10日于北美院线上映,距离2017年美国弗吉尼亚团体右翼集会差不多刚好一年。那是一场白人至上主义团体的集会,集会最终演变成暴力冲突事件,造成一人死亡多人受伤。  《黑色党徒》是一部黑色喜剧+传记片,主要讲述了一名黑人警察打入3K党内部做卧底,最终挫败了3K党的阴谋、阻止了悲剧发生的故事。 除了黑色喜剧+传记片,《黑色党徒》还有什么关键词呢? 政治 好莱坞左派精英和特朗普,这两年没少“互怼”,左派电影人认为,种族仇恨在美国重新抬头,与特朗普的纵容不无关系。好莱坞向来盛产左派电影,虽然也曾受过镇压,但近几年我们可以看到主流电影圈明显陷入“政治正确”的困境(要谈好莱坞政治,能谈上三十小时)。在好莱坞,什么是“政治正确”? 去年奥斯卡,《月光男孩》打败《爱乐之城》拿到了最佳影片,撇开艺术考量,从政治上谈,两片都不缺左翼思想,但考虑到好莱坞的政治取向,《月光男孩》主角被接受、被理解的基础,正在于种族仇恨所赋予他的人种标签。设想若《月光男孩》的主角换成白人,那么在政治上的表现力、危机感会减弱很多。导演到底是想反映什么呢?还是单纯地想做出一部有表现力的片子?无论如何,好莱坞需要左翼思想,在好莱坞,对“政治正确”的追求已经达到了亦步亦趋的地步。 好莱坞里聚集着一群有话要说却又无话可说的人,在新时代的微风吹拂下,好莱坞变成了新左翼的大本营。纵观好莱坞电影史,黑人演员扮演正义角色的比例逐渐增大,专门反映种族问题的电影逐渐增多,电影人一只脚踩在好莱坞这个乌托邦,另一只脚在政治社会上方停留,在“政治立场”上,这就是“政治正确”。 除了审查机制,好莱坞本身也是左翼的票仓。“好莱坞是外来者和外国人的世界”,在美国政治稍有变动的情况下,第一个有所反映的地方就是好莱坞。然而,在这种“政治正确”的情境下,歧视和仇恨并没有消除,少数人种带来的刻板印象也丝毫没有改变。也许带有政治味道的电影“有逼格”,但作为评论家和观众,你已经无法走出“政治正确”的漩涡。也就是说“政治正确”的电影必须是文明的,如果你不认同,你就不是文明的、有品位的人。“少数人政治”或许在政治圈难以实现,但在电影圈,原先的自由已逐渐僵化。  说回《黑色党徒》。黑人导演斯派克·李一直被称作是黑人文化的“斗士”,他本人也拍过不少反映社会问题的佳作。早在1989年的《为所应为》中,他就展现了自己愿为少数人发声的抱负,当年的金棕榈给到了索德伯格的《性、谎言和录像带》,这让斯派克·李十分不满。 29年后,斯派克·李带着《黑色党徒》回归,除了他一贯的批判精神和黑色幽默,他在这部新作中添加了不少明面的讽刺。与主角相比,导演对3K党成员的刻画明显更“二维”:分不清单词意思啦、讲蠢笑话啦,他甚至找来了和特朗普极为相像的演员来扮演3K党领袖,说出“让美国再次伟大”等川普金句。这种把特朗普和3K党直接划等号的手法其实并不高级,而且片尾的纪实影像中直接出现了特朗普的身影。斯派克·李的意图其实很明显了,这些借古讽今的私货是否用力过猛呢?但不得不说,在所有“借古讽今”、“指桑骂槐”的电影中,《黑色党徒》算是佼佼者了。 《黑色党徒》延续了斯派克·李一贯的风格,简单、直接。他在这部电影中为右翼人定了性:一群又坏又蠢的智障。种族主义为什么重新抬头,这个问题可能无法用一部电影的时间来回答,但《黑色党徒》越走越远,再一次证明了美国两党无法沟通的政局:无论保守派还是自由派,都打从心底里认为对方是个傻子。 在电影尾声,斯派克·李加入了希瑟·海耶(2017年美国弗吉尼亚团体右翼集会遇难者)遇难的段落,针对这一举动,在访谈中,他说:“所以我觉得这部电影是一记警钟,因为事情在发生,黑白在被一些人颠倒,谎言正在被一些人包装成真理。这就是我想通过《黑色党徒》说的,我不在乎影评人和其他人这么想,因为我知道,这部电影是站在历史的正确一面。”

 3 ) 带你们品一品这这届入围的大导和作品们

我们导演,精选优秀视频作品,传递好内容的爱与美 (ID:We -Director)


第91届奥斯卡刚刚落下帷幕,今年的奥斯卡,出现了多个饱受争议的第一次。

在众多奖项中,最佳导演奖呈现群片逐鹿的形式,每一位入围导演都拿出了水准之上的绝佳作品,作品的影像风格十分突出。我们来看看入围最佳导演们和他们的作品都有哪些不容错过的精彩。

阿方索.卡隆|《罗马》

——一封让世界共鸣的私人家书——

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外语片

奥斯卡分量最重的三个奖项被《罗马》一一拿下,墨西哥电影第一次问鼎奥斯卡就获得如此殊荣。

阿方索•卡隆是墨西哥三杰中的一杰,他的代表作是《小公主》《你妈妈也一样》、《哈利波特阿兹卡班的囚徒》《地心引力》等 。

关于阿方索•卡隆的导演风格,可以用两个关键词来形容:

一、细腻

阿方索•卡隆的作品大多以女性为聚焦点,以善用长镜头出名,挑战导演的细腻与丰富。

二、深度

J•K•罗琳对阿方索导演的《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有相当高的评价:“他真正抓住了原著的精髓。”卡梅隆则对《地心引力》赞赏有加:“这是最好的太空电影”。阿方索•卡隆有一股挥之不去的文人气质和知识分子的敏锐。《罗马》就是最贴近他本人气质的表达。

《罗马》是阿方索.卡隆献给丽波(Libo)的作品。丽波是女主克莱奥的原型,一位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保姆兼女佣。导演自小在一个叫做“罗马”的社区长大,影片就是导演回忆自己小时候成长的地方。

一个如此私人化的回忆式电影缘何能够得到大多数 观众的青睐呢?

最核心的原因就是《罗马》虽然刻画的是个体的生活,但展现的却是整个世界的闪光点。罗马一方面是儿时的社区,一方面又是世界万千的标志。导演成功地将电影拍的既小家碧玉又落落大方,赢得最佳导演,自不在话下。

墨西哥是一个阶级分明的社会。佣人与主人是很难成为一个家庭的。然而,影片的家庭却成功地突破了这一隔阂。影片开头的长镜头是地板上层层的水,那时,克莱奥只是一个佣人。开头的水花成为海里的浪花,克莱奥救起了两个孩子后,克莱奥成了这一个家庭的成员。里面所展现的人性之美让人心生温暖。

克莱奥是平凡的女性,不太聪明,不太美丽,怀孕之后,被男友抛弃,挺着大肚子艰难的生活。面对男友的不负责任,面对主人家偶尔的训斥,她坚忍而顽强。

女主人苏菲被丈夫抛弃,一个人要领着四个孩子艰难的生活。她没有放弃,也没有沉沦,辛苦地承担起女主人的责任。影片中三次开车入库的镜头形象生动表达了苏菲的成长。第一次,苏菲是缺席的,第二次苏菲是笨拙的,第三次是小巧精致的。电影中倔强而坚韧的女性让观众印象深刻。

《罗马》是导演写的一封家书,这封家书让观众看到了人性中的真、善、美,赢得了万千观众的青睐。《罗马》是私人的家书,也是世界的共鸣。

欧格斯·兰斯莫斯 |《宠儿》

——不仅仅是宫斗剧,更是历史式寓言——

《宠儿》是希腊导演欧格斯•兰斯莫斯的新作。他被誉为“鬼才导演”,代表作是《狗牙》、《龙虾》、《圣鹿之死》等。

从他的一系列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欧格斯•兰斯莫斯一直有两项必备元素:

一、以强戏剧冲突作为故事背景,让整部电影成为一个匪夷所思但又意有所指的寓言。

二、每部作品都会以某种动物作为隐喻,从而揭示人性中的丑陋(动物性)。

带着这样的眼光,我们可以很快读懂他过往的作品。《狗牙》讲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奇怪家庭,父亲把孩子隔绝圈养,绝对的占有他们,从而揭示极权社会的可怕。

《龙虾》是虚拟未来世界中,不谈恋爱的人会变成某种动物,进而探讨婚姻的意义。

《圣鹿之死》讲述了一个因外界势利介入,父亲必须在妻子,儿子,女人中选择杀死一个人的故事。导演以这部作品尝试探讨宗教的内涵。

回到我们今天重点看的电影《宠儿》,这部电影有点不太像欧格斯的作品,因为他不是纯虚构的,而是有真实的人物原型,并且看似只是讲了一个类似《延禧攻略》的宫斗剧而已。我觉得这是对导演的低估与误读。导演依然在讲一个寓言故事,宫斗只是外壳而已。

《宠儿》的英文原名是“The Favourite”,直译为“最爱”。导演不仅仅是在讲公爵夫人莎拉和女仆阿比盖尔争安妮女王宠爱的故事,而是这三位女性都是寻求着自己的最爱。

女王需求的是爱,或者也可以说是性;公爵夫人需求的是权利,她要“我的王国”;女仆阿比盖尔需求的是奢华宴乐,或者也可以说是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读懂公爵夫人在被赶出皇宫后的那句耐人寻味的话:“你以为你真赢了我吗?我们只不过是在不同的战场上而已。”

三位女性代表着整个人类,都在被各自的欲望(钱,权,性)奴役着。

导演同样用了三种动物来隐喻这三类人。赛跑冠军的鸭子隐喻公爵夫人的野心,敏感脆弱的兔子隐喻女王的孤独,作为猎物的鸽子隐喻女仆的前程。所有人都被自己的欲望支配着,想活得高贵但却卑微的如同蝼蚁。导演特别用了大量的“鱼眼镜头”来拍摄,将人牢牢的框在画面里,绝美的皇宫却令人窒息。

如此说来,导演非但没有抛弃自己的风格,反而用真实历史的题材,寓言式的表达着自己对人性的看法。

亚当·麦凯 |《副总统》

——把政治讽刺喜剧当真你就输了——

亚当·麦凯原来是《周六夜现场》的编剧,04年的时候自编自导了喜剧片《王牌播音员》一炮而红,2015年执导《大空头》聚焦08年金融危机,将艰涩严肃的金融题材拍得脍炙人口,一时名声大噪。

如今,导演将目光转向了政治领域,想要同样讽刺通俗的方法的来解读晦涩难懂的政治题材。他的目光转向了美国前副总统迪克·切尼。

迪克·切尼是小布什总统的副手,号称“史上最有实权的美国副总统”。他曾是福特总统的白宫幕僚长,后来当选联邦众议员,一度担任共和党党鞭,等到老布什当上总统,他担任国防部长。最后切尼官至副总统,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关于这部影片,首先我想肯定导演的勇气。即便在言论自由与政治开明的美国,如此讽刺副总统的影片,还是会承受一定的压力的。

然而,作为左派自由派和民主党的坚定支持者的亚当·麦凯在影片中也没少黑化切尼总统和他的共和党同僚。影片将切尼总统描绘成“被老婆逼着走的顾家男”,“安静的危险份子”,“攀登权利顶峰的政客”,“老谋深算的投机分子”等等。小布什总统也被刻画成“富家公子纨绔子弟”,“蠢得不止一点”。如此的一边倒的批判明显给人言过其实之感。

再说影片的高潮——“伊拉克战争”。在影片的旁敲侧击下,伊拉克战争被描述成就是“切尼总统一个人为了自己的私利,愚弄了小布什总统,愚弄了白宫,愚弄了全美人民而发动起来的一场毫无意义的战争。”但看完影片着实觉得亚当·麦凯太高估切尼总统了。

这样说来,这部影片就是一部政治讽刺喜剧。影片中的旁白与其说是“上帝视角的解读”不如说是导演的“脱口秀节目”。作为一部政治讽刺喜剧,我们看看,笑笑就可以了。如果你太当真了,觉得“伊拉克战争就只是一场阴谋”的话,那就对讽刺剧过于认真了。

何况导演自己在彩蛋里这么说:“我们去看《速度与激情》吧,那部电影会更有趣点。”对于《副总统》,认真你就输了。

斯派克·李|《黑色党徒》

——用喜剧方式呈现百年种族隔阂的悲剧——

斯派克·李是美国电影制作人、导演、编剧及演员。他曾获得艾美奖并曾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提名。他的电影常讨论关于政治与社会的议题。作为一名最具黑人意识的导演,他一生的愿望就是拍出真正的“黑人电影”,因此他所涉及的题材也大都与黑人的出路、觉醒、与种族歧视相关的主题。他的代表作有《丛林热》、《25小时》、《马尔科姆·艾克斯》,《局内人》、《圣安娜奇迹》等等。

作为著名的“常年得不了奥斯卡个人奖项”的导演,这次斯派克·李凭借《黑色党徒》成功破零,获得最佳改编剧本,激动地跳到塞缪尔·杰克逊身上。

《黑色党徒》是一部野心勃勃的“黑人电影”,他透过对黑白两个族群的极端组织的描绘向观众展现了美国百年来(以3K党的成立时间算起)都一直无法真正愈合的种族矛盾。

黑人群体的极端组织是“黑豹党”(简称BPP),是由非裔美国人所组织的黑人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组织,其宗旨主要为促进美国黑人的民权,另外他们也主张黑人应该有更为积极的正当防卫权利,认为即使使用武力也是合理的。

白人极端组织是“3K党”,推行“白人至上主义”,反黑人,反犹太人,反天主教主义。他们常烧十字架进行恐吓行动,偶尔有暴力行动。

影片是以一位黑人卧底警察分别深入“黑豹党”和“3K党”,进而成功破获一起恐怖袭击的故事。影片以真实事件改编,导演斯派克·李运用他娴熟的叙事技巧和幽默风趣的对白和镜头语言,让我们看到了一部“以喜剧为外壳,以悲剧为主旨”的电影。

影片有两个高潮:一个高潮是两个组织分别进行集会,导演用“交叉蒙太奇”的方式将两个组织,两个族群之间那种剑拔弩张,一触即发的紧张感展现得淋漓尽致。“黑豹党”是用黑人受迫害的故事激发起成员的同情,进而产生对白人群体(尤其是对3K党以及白人警察)的仇恨。“3K党”以观看电影《一个国家的诞生》以及宣誓,洗礼的宗教仪式来强调自己“盎格鲁-萨克逊的纯正血统”来表达“白人至上”,进而仇视其他族裔。当观众看到两个群体的政治诉求和行动主张时,悲凉之感油然而生:“黑人和白人的之间的种族矛盾和隔阂远远还未解决,说不定哪一天就会以我们不忍直视的方式展现在我们面前。”

影片的第二个高潮就是结尾的“现实彩蛋”。2017年8月12日,美国弗吉尼亚州的一场白人种族集会演变成暴力冲突,一名男子驾车撞入集会,造成3人死亡、34人受伤的巨大悲剧。当看完这样的现实后,影片中喜剧印象已经荡然无存了,只留下了对社会,对人性,对现实抹不掉的悲剧思考。

对于《黑色党徒》这部电影,我是尊重的,甚至是喜爱的。因为他有强大的现实基础和对黑人族群的人文关怀。这样的影片能够带给人更多的反思与悔改,而不是“娱乐至死”。但是另一方面,对于导演强烈黑人立场也需要做一些的提醒。导演淡化了黑人极端组织的危害,强化了“3K党”的愚蠢与仇恨,这显得不够公允。若要走进这百年的伤害中,我们还得再近一些才可以,不要被一时情绪主导从而“剑走偏锋”。

最后,以影片中17年那场悲剧的死者留下的一句话作为结尾吧。“NO PLACE FOR HATE”!圣经说“恨,能挑起争端;爱,能遮掩一切过错。”(箴言10:12)

帕维乌·帕夫利科夫斯基|《冷战》

——讲述“寻找”的故事——

从《修女艾达》的出走到《冷战》的回归,帕维乌·帕夫利科夫斯基一路都在寻找。

帕维乌·帕夫利科夫斯基出生于波兰华沙,双亲是波兰知识分子。由于波兰1960年代的反犹浪潮,他的犹太裔父亲先行逃往德国,后来他的母亲又带着他逃到了英国伦敦,之后一直定居在英国。他的代表作是获得87届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外语片《修女艾达》。时隔4年,导演带着新作《冷战》再次站到了奥斯卡的舞台上。在我看来,《修女艾达》和《冷战》很像,都是关于讲述“寻找”的故事。

《修女艾达》是一部宗教题材,讲述修女艾达在宣誓成为修女前出发寻找唯一的亲人旺达的故事。修女艾达在知晓自己是犹太人的身份之后,基督信仰开始崩塌,她的人生开始一步步迷失直至彻底的放纵。

《冷战》可以算得上是《修女艾达》的续作。导演在表达完信仰上的出走之后,开始表达生活各个方面的寻找——这个寻找是透过苦苦的15年爱情长跑来表达的。

导演在采访中这么说:“有些人,整个前半生都用来想方设法逃离自己的故土,再用整个后半生来想方设法重归故里——我就是这种人。”可以说,《修女艾达》是导演的出走,《冷战》便是导演的回归。

在影片中,导演是以教堂的符号作为宗教的隐喻。教堂在影片中出现了三次。第一次出现是男主筹办歌舞团的路上,他们偶遇一间破败的教堂,那里圣母玛利亚的壁画已经模糊,教堂的屋顶是巨大的镂空。这里的教堂象征着共产主义下的波兰信仰上的荒芜。

“教堂”第二次出现是女主的一句话里。女主那时已经结婚,但他对男主说“我没有和他在教堂里宣誓,所以还不算数。”这里的教堂象征着波兰人在信仰真空下的迷失。

“教堂”第三次是出现在影片的结尾。男女主人公抛开了世界,如同《毕业生》一般搭上逃离的公车,回到了那间破败的教堂,举行了婚礼。宣誓完之后,女主对男主说:“现在我是你的了,直到永永远远。”这里的教堂象征着信仰的回归。

导演在影片结尾留下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们到另一边吧,那里的风景更好。”另一边是哪里?那里肯定不是巴黎,更不是波兰。无论是巴黎或波兰,风景都是一片荒凉。我觉得“那里”就是导演在《修女艾达》里出走的修道院,也就是说“重回信仰之地”。

《修女艾达》是导演的前半生,他在逃离故土;《冷战》是导演的后半生,他在重归故里。从出走到回归,导演一路都在寻找。

作者:影侠

编辑:什么名编辑部


奥斯卡完整获奖名单

奥斯卡获奖影片相关阅读:

《宠儿》: 这部年度撕逼大戏凭什么斩获奥斯卡9项提名?

《登月第一人》它被总统抵制,被痛批不爱国,我却希望这样的电影越多越好

《波西米亚狂想曲》相关: 比《波西米亚狂想曲》更牛逼

 4 ) 它本应该更好

怎么说呢!带着蛮大的期待想震撼一下!结果有点失望,故事和人物都很有趣 冲突感十足,两派两种理念还有一种开明派或者称之为体制内的中间派混入其中,本应该是个很有意思的故事 很深刻的思想内涵。可惜,一是不够冲突,不够激烈,一直试图想强行粘合和改良,没有十足的颠覆和反转;二是私以为人物可以多些挣扎,可以更饱满一点,更复杂一点,性格方面,不一定非得那么死死拿捏,可以有一些动摇,最后在动摇中爆发。 但是不得不说在黑人和3k党的集会平行剪辑,声音的交叉蒙太奇实在有惊艳到!而到爆炸场面的时候反而泄气了!反而不明确了,这时候主角应该是一个警察而非黑人!落脚点总感觉不对劲,他应该是一个黑人而后才是警察 但是片子给我的感受是他往往是先是警察才是黑人!但这是血液里流淌的肤色上呈现的应该比你常常便衣来得显著,来得更有认同感,那是来自基因的认同。而且我也认为便衣和警服是可以下功夫的,去区分一下。

在表现方面,我觉得公权力的代表警察、黑人势力、3k党三者的关系可以再展开,不止局限在黑人和极端种族歧视的3k党的矛盾,警察的作用,警察所代表的公权力的态度,以社会和谐为先的警察又会在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我觉得应该比原片更有戏份立场而不是一个工具人的角色!如果这样也许会比现在更有说服力和表达的力度。

最后现实的影像示威的出现也着实带给我很多震撼,比本片的前面部分都要震撼!

当然,斯派克·李导演也有一些巧思在剧作上,比如黑人领袖研究时台下黑人的反应镜头,很有意思,很有启蒙聆听的意味!还有最后时刻一个希区柯克变焦 交代对3k党代表的开战!十字架燃烧膜拜的仪式感和瑞恩和3k党站一起后面有趣的圣经壁画,都很有意思。同样本片节奏感十足恰如其分把氛围烘托得异常到位的音乐也是一大亮点!

然而纵使千翻亮点,我依然觉得本片只能打到还行的合格线!因为作为观众我没有很大的触动,作为如此深刻的题材和有意思的故事坯子,很遗憾,我觉得他本应该更好!

 5 ) 永不结束的种族纷争

公园十五世纪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异教徒、商人、被驱逐者、罪犯在这块新大陆上建立了英国的第二个殖民地,原住民印第安人惨遭屠戮,新的殖民者从非洲等地输送了大批黑奴到新大陆从事苦力劳动,很大一部分黑人病死于颠簸的长途航行,活下来的黑奴将面对新大陆奴隶主的虐待剥掉,这种贩卖人口的行为美其名曰“猎奴战争。”

这段殖民者在新大陆上建立自己王国的历史里,印第安原住民与黑奴是直接受害者,二者在各自文明的发展史上落后于欧洲诸国,落后就挨打是恒古不变的生存法则,印第安人的遭遇有点符合黑暗森林法则,不过他们没发光,也被屠戮了。

黑人与白人先后踏上了新大陆,本来黑人因该从中分一杯羹,可惜他们是主仆关系,但这也只是暂时的,黑人老铁们既然来了,就不会再走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有良心,人会同情,即使朝不保夕的时候依旧如此,人们开始怀疑贩卖黑奴是否合理,欧洲诸国开始发起取消奴隶制的运动。后来南北战争爆发了,既然干仗了,北方南方谁输谁赢还不好说,就在兵荒马乱的时候,黑奴们逮住了造反的时机,他们为了逃脱奴隶主的压迫转化而协助北方联邦作战,北方联盟的白人老哥们一开始是拒绝的,哪里跑出来的黑人老铁?还自己愿意抬着枪杆子上战场,人多总比人少好,既然如此就让这些黑人老铁们加入北方联邦好了,战后林肯发话了:“我要解放黑奴,给他们自由!”不只是说说而已,林肯颁布了《解放黑奴宣言》,187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宪法第十五修正案,允许一切种族有选举权,但是这在当时似乎也是流于表面的修正案,并没有多少黑人真正参与投票选举,不过解放黑奴的同时也解放了南方农场的劳动力,使北方工业得到更多的生产力支持,增加了国民的GDP,也就是为资本主义道路铺瓷砖了。

可是黑奴并没有完全得到真正的自由,但是“解放黑奴宣言”不止使黑人看到了自由的希望,也解放了他们被奴役习惯了的心,突然获得自由的黑人是懵逼的,从前他们在大草原上打只羚羊烤来吃,就可以勉强度日,如今突然到了工业化的大城市,失去了奴隶主的奴役,大部分黑人老铁们就像无头苍蝇一样,他们没有土地,没有钱,没有受过教育,文化程度底,有些甚至还使用着土著老家一长串一口气读不完的名字,为了安置这些黑人,自由民局出台了一些政策,为黑人们解决工作问题,当然大部分黑人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他们有些去了北方,有些回到种植园工作,有些去了西部拓荒,他们承受着白人不平等的雇工合同制,这一代黑人是最苦的,他们得到了自由,却也成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奴隶。

从前黑奴们大字不识,现在黑人开始接触白人社会,虽然他们自由了,但是他们依旧无法被白人社会所接纳,他们求知若渴的学习知识,他们开始拥有追求权利的思想,思想对于注重血统的部分白人而言是件危险的东西,黑人大兄弟们开始琢磨着怎么塞一个黑人老哥进政坛,经过多方商议筹划,1870年希拉姆·罗兹·维尔斯老铁进入了国会山,成为美国国会史上第一个黑人议员。

1963年,一个明媚的午后,一位慈眉善目黑人在林肯纪念堂用他那极具感染的演讲方式说出了“ I have a dream……!”

马丁·路德金此方关于寻梦演讲是至关重要的,或许他的私生活并不检点,但他确实为黑人老铁们在美国未来的发展指出了可行的方向,尽管黑人们在白人社会里屡遭挫折,处处碰壁,犹如在黑夜里摸石头过河,就连公交车都不让坐,可是身为基督教的牧师马丁路德金依旧怀着一颗和平的心,使用仁爱的方式领导黑人争取真正的权利,并不是写在纸上的公民权,而是更为实际的经济权,可以说他发起了一场“穷人运动。”因为他的活动,种族隔离和歧视政策被视为非法。

电影里有两段黑人精神领袖组织的聚会,他们搞得声势浩大,好像要造反一般,可是主题其实仅仅只是为了平等人权而宣誓,他们不搞暴力袭击,只是举牌示威游行,相较于3k党的激进份子要安分很多。当然喽,黑人是出了名的嘴炮,第一个次聚会的黑人老哥就是列子,这货一直说要搞战争,搞到最后也不见冒个泡,男主角卧底小队得出的结论就是这群黑人不会搞事。

当然同时期还有激进的马尔科姆·X,X代表他遗失的部落姓氏,同时也代表他拒绝白人姓氏,这家伙年轻时候也是一条江湖浪子,人到中年才觉得应该做点什么,不如搞点种族运动好了,他是反基督者,他信奉阿拉,他背后的“伊斯兰国”搞得是“内部建国,对外移民”的政治思想。他的理念和马丁路德金是不同的,对于种族问题,他的原则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他与马丁路德金都为黑人争取权利而运动,他也拥有足够多的追随者,斯派克李为其拍摄了一部传记电影《黑潮》。

后来马丁路德金和马尔科姆x都被刺杀了,此后黑人的民权运动依旧在进行,虽然黑人内部激进党和保守派已经逐渐分裂,可是诚如鲁迅先生所说:“能发声的发声,能做事的做事,以后若无光,我便是唯一的光!”更多的黑人政治家加入了为黑人谋求与白人同等利益的活动,路上不亮,但是总有人背负着歧视,背负着鄙夷负重前行,一代又一代,如愚公移山,时至如今黑人老铁们终于挣得了在美国还算平等的地位。其中电影里的女大学生就代表了斗争的一代人。

世界上所有的种族都有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瞧不起其它种族特质,譬如“地心说”就是整个人类最大的自以为是的表现,每个种族都有自己的神,有着自己的傲气,对于其它种族,要么暗中较劲,要么直接奴役。解放黑奴对于白人而言,就像是从前我养着一条大黑狗,我让它做啥它就最啥,现在它突然坐上餐桌告诉我它有一个梦想……,部分白人是可以理解黑人的思想的,毕竟人不是牲口,人人生而自由,可是对于多数白人而言,百年来黑人是奴隶的事实已经是白人根深蒂固的思想。

1866年比较激进的白人份子搞了一个3K党,估计是北方战败的老兵在斗地主时候突发奇想取得名字,顺口又好念,不过它的意思是其实是Ku Klux Klan。三k党这群家伙喜好穿着白床单,带着尖帽子,套着白面罩烧十字架,实际上这是一种设计不合理的战袍,姜哥里就吐槽过,发起冲锋的时候,白面罩上的眼睛洞洞视野极差,经常误伤队友。3k党是绝对的种族主义者,他们可以说是有色人种在美国争取权利的最大阻碍之一。

如果从电影的角度来分析,3K党的眼镜老哥一开始就自我介绍说亲人被黑人杀了,老婆被黑人轮奸,对于他而言,他确实有足够的理由憎恨黑人,3K党简直就是他的道友会。不过有时候个人的行为往往会影响整个群体的名誉,当然种族根性也有,不过稍后也不说了…

世界上有善神就有恶神,并不是所有黑人都愿意老老实实的凭本事吃饭,无论黑人还是白人,总有那么一些人不本分,在黑人得到自由以后,不免一些获得自由的黑人开始瞎搞,正好这又发生在黑人运动的敏感时期,本来白人就对解放黑奴有意见,这些黑人身强体壮,器大活好,搞个抢劫,开点白人荤也是很有可能的事情,犯罪的事情天天都有发生,但是有色人种的犯罪就尤其惹人注意,时间长了也就烂了黑人名声。

电影里3K党还有另外一个角色,他比黑人眼镜老哥要激进的多,这家伙没有说明自己加入党派的理由,但是可以看出这家伙有狂躁症,他的胖子老婆也是一个激进的女人,这两个家伙其实并不是恨黑人,从他们安装炸弹的时候可以看出他们是典型的反社会人格,黑人不过是他们发泄情绪的口子,另外一个白人胖子感觉是闲着没事做,打桌球的时候顺便入了3K党,3K党就成了这些家伙的乐园,他们没事做的时候就抱着枪去大山上打靶玩,靶的形状就是黑人逃跑的样子,黑人老铁们怕不怕?

电影里犹太小哥的角色比较有意思,在美国犹太人与黑人都是受歧视的人种,犹太小哥因为是白皮肤所以受到的种族欺凌要少点,直到3K党的变态小哥拿枪指着他的鸟,要他掏屌看包皮的时候,他才切身的感受到颈上的六芒星是多么沉重,种族主义是多么可怕,不管他是谁,他的血统在他出生的时候就为它的命运打上了烙印,总有那么一刻,他会提醒你,你属于哪里。可是,假如换下位置,当年被奴役的是白人,黑人是奴隶主,搞不好现在白人都还是奴隶也说不定,可能世间从来没有对错是非,从自身利益出发才能辨别对错。

其实不止是美国国内的种族纷争,近些年大家都讲究国际多元化,其实不过是暗中较劲,多年前布什一心搞波斯湾战争,给了足够的时间让咱大天朝飞速发展,如今特朗普开始和咱们玩贸易战争,可是这个黄毛大爷真的能阻止东方雄狮的崛起吗?

 6 ) 种族观2.0的全新思考和some fo'real fo'real shit

面对喜欢的女孩Patrice把所有警察骂为pig,菜鸟小警察Ron小心翼翼地举出了《Coffy》,《Cleopatra Jones》这两部黑人电影的例子,试图向愤怒的女孩证明,黑人警察的存在可以有效地改变现状。

Patrice根本不买他的帐:“That’s just blaxploitation fantasy”,只是肤浅可笑却毫不现实的,让黑人沾沾自喜的白日童话。

《黑色党徒》的故事,乍看上去也是个充满奇遇和好运气的Blaxploitation fantasy。然而,和那些让黑人群体嗤之以鼻的作品不同的是,《黑色党徒》改编自一段真实的人生经历。正如片头那句略显玩笑的声明所说,《黑色党徒》是"some fo'real, fo'real sh*t"


野心勃勃的Ron Stallworth在回答了一长串白人警察应聘时绝不会遇到的问题之后,光荣上岗成为了科罗拉多泉市第一位黑人警察。为了摆脱繁琐的档案工作和个别白人同事的骚扰,Ron发挥自身优势成为了监控黑人运动的一名卧底,结识了美丽激进的黑人大学生协会主席Patrice。

当Ron识破报纸上一则3K党刊登的广告并打进第一通电话过后,他的雄心壮志终于有了进一步机会施展。聪明善谈,能讲King's English的Ron在电话里把自己塑造成了极端种族主义者,一个迫不及待对有色人种和犹太人实施行动的纯正雅利安人,轻易获得了3K党分部领导的信任。然而身为黑人的Ron不可能现身种族主义者的聚会,于是他寡言沉稳的犹太裔同事Flip担下与3K党成员们线下接触的重任。

从此一出精彩绝伦的黑白双簧上演,黑人Ron在电话里妙语连珠步步逼近3K党权力中心,白人“Ron”抗住多疑3K党成员的关关考验。《黑色党徒》颇有讽刺意味的幽默感都来源于这一系列令人无奈却又忍不住发笑的身份错位

Ron作为黑人不得不发表针对自己种族最残暴的言论,把N word整日挂在嘴边。犹太裔的Flip作为警察却受尽连环拷问,还为了通过测试不得不说出“集中营是历史上最美妙的事件”。3K党最高层的领导,David Duke被自己最厌恶的黑人逗得团团转。无法信任警察的Patrice却和身为警察的Ron发展出浪漫关系。

《黑色党徒》的幽默还体现在对于种族主义者们的无情抹黑。3K党科罗拉多分部的一群激进分子,以舞刀弄枪还搞台测谎机的Felix为首,都是一群不成事的Rednecks,崇尚暴力却毫无头脑,幼稚得让所谓的“种族战争”像儿戏。

然而虽然《黑色党徒》里的种族对立因为喜剧元素和讽刺意味被削弱,70年代美国种族问题的真实面貌,在电影景框之外细细铺陈。这场好玩好笑的卧底冒险,是发生在一个白人警察肆意骚扰和谋杀黑人公民的国家,这里种族主义组织狂妄放肆,而极端仇恨组织的头目竟已经开始染指政界。

在这样的喜剧色彩和严肃内核下,《黑色党徒》对于种族问题的第一层反思,是关于身份(identity)。

Ron的白人替身Flip,在卧底任务之前,会刻意地藏起六芒星项链。“我从未想过我的犹太身份”。然而经历了一系列证明自己不是犹太人的可笑考验之后,Flip开始认清并接受自己的族裔,“我现在随时随地在思考我是犹太人这件事”。

Ron也经历了同样的成长。在影片开头Ron在黑人群体中是略显抽离的,他对于自身身份的意义和整个种族的生存现状的理解都不够。直到听到黑人运动家令人振奋的演讲,他才开始与自身的种族身份和解,开始尝试思考"black power"意味着什么,和有色社群面临的真实困境。

身份认知的另一层意义体现在极端种族主义者身上。和Ron通话的David Duke不知道电话线那头和自己指点江山的是一位黑人朋友。当Ron戏谑地问David如何区分白人与黑人,David认真又可笑地举了一个根本没有参考价值的例子,说黑人会把“are”发音成“areh-”。这群3K党自诩是高等人种,却分不清也说不明黑人与白人之间的不同。或者说黑人与白人之间,根本就没有那些他们所认为的不同。


《黑色党徒》回答的第二个问题,是关于如何改变

Ron在和Patrice的对话中,清楚地表达了他“想要从内部改变体制”的意愿。他秉持着这个想法努力调查,到最后确实收获了各方面的成功。除开大破3K党这一成就,他也获得了警局上下的认可,收获了同事的赞赏与友谊。Ron不再是警局彰显政治进步性的架空符号,而是一个有智慧有才华的独立个体。他的价值有了超越肤色的意义。

从Ron收获的掌声与拥抱中,我们可以看出Spike Lee对于Ron这种想法和做法的认同,即他认可从内部做出改变是行之有效的。

然而在影片最后,他用Patrice的不接受,标志性的滑动镜头,焚烧的十字架,和长达四分钟的2017年弗吉尼亚种族冲突事件真实片段,用力地喊出“这还不够”。Ron这样的做法,没有解决黑人群体内部的分裂和不信任,没有解决仍声势浩大的仇恨团体。更重要的是,从1970年到现今,种族冲突从来没有真正解决过,仇恨的毒焰仍在将无辜之人无情卷入。

《黑色党徒》不乏轻松幽默,却仍是一份毫无妥协与让步的政治表达。


影片的第三个种族观讨论,关注媒介的力量和黑人形象的呈现(representation)

Underrepresentation (未被充分代表) 是近年来好莱坞热议的话题。自《乱世佳人》中的黑人保姆开始,电影史上不乏黑人角色的身影,让黑人群体“未被充分代表”的言论有些站不住脚。但Spike Lee毫不留情地在影片里剪进《乱世佳人》那著名的场面调度,给出了对黑人大银幕形象问题的辛辣讽刺,嘲笑那自以为是的“善良黑奴”刻板印象。

或许在Spike Lee的论调里,这些种族和谐1.0的作品都是拍给白人看的。它们是从白人的角度出发,用站在高位的思维和态度,创造出单维度功能性的有色人种角色,带给白人观众自我感觉良好的道德满足感。

而对于另一部影史留名的《一个国家的诞生》,Spike Lee更是采用它所开创的平行剪辑,对格里菲斯完成了一次无可挑剔的嘲笑,给了白种人主导的电影史狠狠一击。愚蠢可笑的3K党们穿戴整齐,齐聚银幕前观看《一个国家的诞生》,而在同一个时空,黑人群体在控诉与反思遭受过的暴行。《黑色党徒》活用媒介的力量,让观众自行去思考一个从没被提出的问题:这改写影史的名片,是不是有什么不对劲?


勇敢聪明的黑人小警察战胜种族主义坏蛋的故事,因为是真实事件而给人加倍鼓舞。

但与此同时,3K党的前世今生,仍活跃着的领导者David Duke,夏洛茨维尔的愤怒与暴乱,和无辜民众的流血牺牲,也因为是真实的,给人加倍的不寒而栗。

《黑色党徒》用丰富的电影元素和真诚的态度,呈现出一场兼具乐观与悲观种族讨论,和值得进一步思考的real shit。

 短评

62岁的美国黑人老导演斯派克李的新作。反种族歧视历史、3K党黑幕,都是他一直关心及有话要说的东西。可看,虽然内容离我们远了些。

5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还行

#Cannes71# 哪种政治宣传都是政治宣传,这已经跟电影没什么关系了,不加那个结尾或许还有三星(虽说剧作不行但起码喜剧部分还不错),加了那个结尾没有商量只能送一星。说真的,你要是批判「一个国家的诞生」,你别用平行蒙太奇呀,有种学学戈达尔。

9分钟前
  • 胤祥
  • 很差

真的,太棒了!这是一部必须要长评的电影,它对美国历史进行了深入的批判——但不是从惯常的角度,而是从影像学的角度另辟蹊径,这点和我不是你的黑鬼异曲同工。开头就是乱世佳人对邦联的辩护和同情,深层的政治内涵就是对黑人地位的否认。接下来一段让人想起纳什维尔的开头,想起焦点新闻那句“如有雷同绝对不是巧合”,……黑色党徒其实并不激进,甚至根本不够激进,它的调性是幽默和惊悚,它根本不是要创造一种所谓的“黑人美学”,一种“黑豹式”的乾坤颠倒,这点从它对一个国家的诞生中平行蒙太奇的运用就能看出来。它排斥的是极端和暴力,倡导的是种族和美学的共生。

14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2018年来的非洲裔主演电影:黑豹、Acrimony、Superfly、Breaking in、抱歉打扰、盲点,加上这部,黑人影响力已是主流一部分;电影完全重塑了70年代美国黑人剥削电影中的状态,不仅仅是时代背景或是符号特征,更是时代特有的迷幻、反叛的气质,我不是很确定分屏和BGM只是在致敬super fly(1972),但总之,影片中的确致敬的出现了相应电影的海报;影片还有一点在于它呈现了可怕的信仰/宗教偏执(KKK),这种严肃带来的恐怖或是影响力显而易见,只能说还好是斯派克李导演了。电影讽刺着创普的名言“美国优先”、“再次让美国伟大”,同时展现了种族歧视带来的不公平、极右翼组织、暴乱,这是对当前社会不安的绝妙讽刺

19分钟前
  • [Deleted]
  • 力荐

所以Spike Lee金球是输给了谁...?

24分钟前
  • CharlesChou
  • 力荐

没错确实很政治化 但至少spike lee会讲一个诙谐,智慧,有趣的好故事。还有我虽然不喜欢极左 但极右也没什么可洗的 black power运动和blm不一样 评论里一大堆人酸的是啥 8.0/10

25分钟前
  • 腰疼脖子酸
  • 推荐

正片部分与片末实录部分缺少哪一个都无法构成创作整体,影像作为受众最广的宣传媒介担负起政治武器的身份亦是分内之事,后半程以《一个国家的诞生》为支点,以大卫·格里菲斯的种族立场为代表,通过对其赖以成名的平行剪辑和“最后一分钟营救”的二重使用与调侃,成功的在做到好看之余也流畅而精准的输出了观点,斯派克·李用最传统但奏效的蒙太奇将电影作为大众娱乐和政治工具的双重身份完美并联同时又回归到本源,对比《黑豹》那妖魔化的“黑人剥削”狂欢,更加可贵与可敬。

28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推荐

所以靠政治性拿奖不可以吗?更何况拍得还挺有意思的啊,把黑白分明的对抗年代以荒诞幽默的形式复原,可惜斯派克·李选歌的品位实在不敢恭维。“美国优先”、“让美国再次伟大”,看——历史循环起来比电影还扯蛋...

30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黑人平权的电影每年都有,什么时候能有一部聚焦黄种人权利的电影。

34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7。黑人剥削片基础上衍生的讽刺喜剧,整体娱乐性不错,结尾真实记录片段则试图提高深度。

3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说艺术不该涉及政治的人,非蠢即坏。

38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福茂瞎了 *20181024二刷 意识形态直白了点但没什么大问题,不时闪现的网大气质比较碍眼以及配乐太特么难听了

42分钟前
  • Qtn
  • 还行

片子本身对于斯派克李而言有点温吞啊,不过不明白为什么要批评他对格里菲斯的手法的使用,用同样的手法(武器)来反《一个国家的诞生》煽动歧视,非常巧妙啊。

44分钟前
  • TWY
  • 还行

为什么不能让前面的诙谐风格一路到底呢?非要最后拍成一脸严肃的卖相,导演不觉得尬吗?能入围戛纳,也是很蹊跷。

48分钟前
  • 饮歌
  • 还行

和《逃出绝命镇》同款,用类型片的框架来提炼社会问题和政治讽刺。在全片的讽刺调侃之后,最后那段新闻视频混剪让影片的政治性和导演的愤怒呐喊终于喷涌而出,具有强大的煽动和感染力。

53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为什么斯派克李总是被双标?他用平行蒙太奇就是土鳖吗?我觉得那段很有力,是电影情绪升华的重要部分。他那些很典型的镜头和剪辑还没放进来呢。这部电影和《抱歉打扰》放在一起对比可以看见显然的切入角度不同,相比《抱》的劳工视角,斯派克李还是为所应为时期那个愤怒的他,更加针对纯粹由肤色隔离、美国的历史造成的冲突,可能相对会显得表面吧,但也更契合当下的美国——没错就是影片最后那些新闻片段,今天的、此时此刻的美国。甚至我觉得,这次因为喜剧的元素、更大规模的制作他作出了不少牺牲,如果是平常的小制作,他完全会更愤怒一些才是。

58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某些影评人在国内电影节评委系统里相互加塞熟人,和本片3K党体系颇为相似。他们很纯粹,不喜欢电影带政治倾向,他们是中国电影的未来。

59分钟前
  • 黑狗成
  • 推荐

这就是那种永远不知如何评价的片子,主题太正经严肃,背景是用人命和血汗写成的历史,但用黑色幽默甚至戏谑的手法去想四两拨千斤?感觉很多地方观众都不知道该不该笑,放映完灯一亮,影院了一半黑人一半白人,都很沉默,结尾实在太重了,一下子打回现在时,敲警钟一般。BMG很煽很洗脑。

1小时前
  • 望潮
  • 较差

buddy comedy的部分还是很不错的,而夹带私货的部分则生硬无比。两个有意思的点:1. white power/black power同时展现以及两边代表人物相似势不两立、煽动仇恨的言行,某种层面上印证了川普最后的讲话;2. 花了一整场戏批斗「一个国家的诞生」,最终戏剧高潮仍然用的是平行剪辑+最后一秒营救,真是口嫌体正直啊

1小时前
  • 舌在足矣
  • 还行

剧本的历史功底很好。幽默感认可了。Topher Grace真好啊哈哈。(黑豹是个啥玩意儿)特别想采访一下,好些人对于任何政治相关电影后面的纪录片段都有大意见是为毛呢?困扰我很久了。Wakanda Forever!

1小时前
  • 咯咯精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