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脱2011

剧情片美国2011

主演:艾德里安·布洛迪,马西娅·盖伊·哈登,詹姆斯·肯恩,克里斯蒂娜·亨德里克斯,刘玉玲,布莱思·丹纳,蒂姆·布雷克·尼尔森,威廉·彼德森,布莱恩·科兰斯顿,萨米·盖尔,路易斯·佐里奇,小伊塞亚·维特洛克,大卫·豪森,约翰·塞纳迭姆博,西莉亚·奥,罗南·鲁宾斯坦,阿尔·卡尔德隆,布雷南·布朗,里根·利奥纳德,詹姆斯·霍西,乔什·帕斯,瑞内·菲利斯·史密斯,道格·伊·道格,帕特里夏·雷,萨曼萨·罗根,拉尔夫·罗德里格斯

导演:托尼·凯耶

播放地址

 剧照

超脱2011 剧照 NO.1超脱2011 剧照 NO.2超脱2011 剧照 NO.3超脱2011 剧照 NO.4超脱2011 剧照 NO.5超脱2011 剧照 NO.6超脱2011 剧照 NO.13超脱2011 剧照 NO.14超脱2011 剧照 NO.15超脱2011 剧照 NO.16超脱2011 剧照 NO.17超脱2011 剧照 NO.18超脱2011 剧照 NO.19超脱2011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27 20:44

详细剧情

 长篇影评

 1 ) 关于Henry

【局外人•存在感】 影片开篇引用存在主义哲学、文学家——加缪的一句话——“我的灵魂与我之间的距离如此遥远,而我的存在却如此真实。”——毫无疑问,这句话几乎可以阐明整部影片的情感基调——孤独感。 影片是以伪纪录片的形式讲述了Henry的一些琐碎的背后却具有连贯性的故事。开始时是对他的面部特写,在昏暗的房间访谈进行——却没有采访者——更像是在与观影人之间的交流。这段台词有句是对第三人说“……我想我不需要什么”并下了逐客令,看上去是以便与采访人(或观影人)好好聊聊——事实上也表现出了他习惯拒绝别人,哪怕对方是出于热心。 Henry与小说《局外人》主人公默尔索相似之处正是这种与世界的距离感。这种厌倦的姿态源自对生命本质的认识——正如小说中那句“活着就是生命的意义,感官的欲望才是我们每一天无法回避的事实”所言,在直观的感情前提下,掩饰变得无意义,感情也无需存在,因此H也好默尔索也好,都在看透了世界是台荒谬运转的机器后,自顾自地成了局外人。 H的祖父说他从孩提总是把自己封闭起来。也就是说从童年期的他开始便习惯独处,与自己交流——这种自我思考无疑是极度孤独的事情。在看透生命本之后,他极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并希望能有效地操控它——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空皮包。 在课堂上H的皮包被学生摔到墙上,他面无表情地对那个挑衅的学生说“听着,那个包没有任何感觉,它是空的。我也没有提供你损害的某种感情。”这句话是他对自己的要求。他有记日志的习惯,将自己的痛苦全部倾倒在一本本笔记本里。并且希望外公写日志也可能是引导其对自己所犯罪行的救赎(关于他身世的真相他的母亲可能已经在临终遗留下的录音带里告知了他);在送女学生Meredith日记本时也是之前说,若将痛苦写出来,就不再被其纠缠。这种情感的转移倾吐就是为了自己能达到“空皮包”的状态——空的,没有任何感觉。他没有发觉这种方式也是孤独的——因为人只有与他人交流时才会意识到自己并不是孤独的。抑或,他所需要的就是这样孤独的方式。 可人毕竟不是皮包,他自己无法用这种记录的表象手段达到不为人事动容,不为孤独感烦恼的程度。所以他也采用一些外在手段去隔绝与世界的联系,比如不会去建立长久的关系——回避女教师的示好(原因之一是在童年失去最重要的女性——母亲后的害怕失去其他亲密情感);不断换学校以求不被束缚,以及不顾少女erica苦苦哀求坚决将其送到孤儿院。 尽管如此,他偶尔还是被情感失控折磨。在每一次的情感爆发——比如外公将自己反锁到卫生间后他痛骂护士后在公车上流泪,那时刻的他定是痛苦的。 【身体•灵魂】 “醒悟者,有识者说:‘我完全就是肉体,除此无他;灵魂仅仅是肉体中某种东西的名称罢了。’”——这在尼采看来是通往超人的桥梁。 H认为自己把握不住自己的灵魂,因为情绪的失控。有由于这种灵魂与身体的脱节让他缺失存在感——“像一张揉皱的钞票,在社会上流动” 所以在外公再一次将自己锁在洗手间和拥抱安慰Meredith时被误会之后的情感失控后随之而来的便是无法完全控制情绪挫败感,与“身体厌倦灵魂”这样的结论。 道德和灵魂都是人在生存中创造出来的,人的选择是自由的。(让•保罗•萨特) H像所有典型的存在主义者一样,认为自己可以理解他人,并尊重他人的选择。这一点在收留erica后,她在他家中进行性交易那部分情节中被充分体现。在他生活明确的规则里并没有道德约束女孩的选择,只是规定他的房子里不被允许这种行为。 在将虐猫少年带到训导处时候,镜头效果下的H好像是位悲天悯人的神明,在男孩说出“trapped,like the cat”时,他竟无言以对。 存在主义也认为,除了人的生存之外没有天经地义的道德或体外的灵魂,道德和灵魂都是人在生存中创造出来的,人没有义务遵守某个道德标准或宗教信仰,人又选择自由的。 所以在他的思维中常常陷入矛盾。这一点矛盾是道德与自由之间的——一方面他认为道德并不该被强加与他人身上,另一方面他有认为教师本身需要对孩子进行后天的引导,帮助其了解生存世界的复杂性。(是对其孤独无人引导童年的弥补) 【矛盾•信仰】 “刻意去相信谎言,即使你明知道它们是虚假的。从你们日常生活里举一个例子。要么是……我想要变得漂亮,变得快乐;我就需要整形,为了美貌;我需要保持身材,卓尔不群,穿着时尚。你们这一代年轻人,在当下——他们被这样告知,女人都是妓女,婊子,被排挤,殴打,欺辱,蒙羞的对象,这是一场24小时不间断的传销式精神屠戮!使得我们的后半生,都受这种错误观念的控制,它很强烈,蒙蔽我们的双眼,至死方休。所以,为了保护我们的头脑,阻止这种愚蠢的想法渗入进我们的思想进程中,我们要学会阅读,用以激活我们的想象力,耕耘它,提高我们的自我意识,我们的信仰体系。我们都需要这样的技巧,用以抵御,用以保有我们纯粹的精神世界。” 这是一段非常精彩的台词,也是主人公对自己信仰系统的剖析。这个世界现存的观念被经过H自己的独立思考后才被吸收接纳,他的思想围墙对于那些被认为是谬误的想法坚不可摧。 在小说《安娜•卡列宁娜》中有位叫列文的年轻人,也有着类似的精神体验——他时常为生活的本质困苦多年——“他就这样活着,他不知道,而且也看不出他有可能知道他是什么和他为什么活在世界上,而且他因为这种愚昧无知痛苦到那种地步,以至他简直怕他会自杀。” 这部电影里也存在着对自杀的探讨,摒弃指责或者赞誉,对其更多是尊重事实的客观阐述。 即便坚定如他,也是经常陷入迷惘中。比如电影里第一次见到erica时,他不顾她的献媚,径直绕过她走回家,她生气地扬声问道:“Where are you going?!”未落的话音中,直接切入的是下一个镜头——搭公车上班。每日几近重复的生活,但是他也在内心疑问,自己究竟是要去何方,为了什么。 这样的迷惘会令人内心苦不堪言,无人能抗拒对自己的怀疑所产生的无助感。好在每一个努力渴望生存下来的人都找到了自己独特方式的解答。列文得出结论,也许人就是为了我们渴望的东西活着。而片中的H则也清楚地认识到哪怕不知道生存的缘由,但“习惯”会是解决那些暂时认为不堪忍受问题的好办法;顺其自然会成为是度过迷惑期的救生艇。 【生存•死亡】 H在车水马龙的街道上游荡,此时响起了他的独白“我从人群中逃走,就像你一样”——这里的你就是指在自己幼年时候自杀的目母亲。母亲的自杀是因为不堪与祖父不伦的关系,这样的生活她无力承受下去,所以选择逃开。 学校里有位教师死亡,其他教师声称“天知道他是怎么死的”,这位教师每天生活在自认为被学生奴役的世界,苦不堪言。他的电话录音里充满了怒骂与诅咒。他诅咒不受管教的学生与不可理喻的家长。这段结束后插入一段希特勒的演讲,与其语气竟然惊人相似。我想这里想表达的是这位教师也是拥有自己绝对极端人生信念的人。他的死亡有一种可能是自己结束的生命。 比较明显的被讲述的是女学生Meredith的自杀。这个心思敏感的少女因为体型肥胖经常是同学甚至家长谩骂的对象。有一个情节是H在课上念他第一次上课时候要求学生们写的文章——假定自己死亡的短文作业里,那个“no name”很大可能就是她的“……提供一切她想要的”——她的家境很不错,从穿戴细节到与父亲争执时候的卧室都能体现这点;文章里是用的父母的语气,几乎没有对女儿死去的悲伤,满满的是对她不知满足的指责和对她无法进入好学校的惋惜——父亲在刻薄她时提到现在努力搞不好还能上好学校——相信这已经是老生常谈了。 加缪在他的存在主义哲学著作《西齐弗神话》开篇即指出,只有一个哲学问题是严肃的,那就是自杀。 一个人选择自杀是因为走投无路,但更多情况是其对自己处境的错误估量。自杀虽然看起来是种冲动的情绪,但若深入探究,其生活中所累积的种种也与累积出这次“冲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在经过思索徘徊甚至是痛苦的每一天后,H得出的结论是顺着生命的自然发展,这样面对一切的勇气或者淡然来自内心所相信的“事情并不像你想象得那样”——因此也避免了信念似是而非,又被自己积非成是,绕开自杀这一发不可收拾的结局。 这也是影片想告诉观影人的思想。 【结局】 Erica令H想到了自己的妈妈。与她第一次见面时候她在公车里性交易于老男人,索取报酬未果反而被打——这里能与母亲与祖父极大可能是被迫的不伦关系相对应。收留她后做hiv测试那天的购物场景中,不断地穿插儿时与母亲嬉闹的片段,这是影片中惟一一次不是关于母亲自杀当天相关的回忆。 所以影片结尾H向她展开的怀抱,就不仅仅是向眼前这个小姑娘敞开心扉而已了。 p.s这部影片还间或讨论了关于教育与女性社会地位等问题。总体来说,耐人寻味。

 2 ) 这不是一篇影评

我是一所民办大学的老师,水平不高,时间不长,学生不多,学校不好,待遇不高。 这里的学生分划很严重,有钱的上学开着凯迪拉克,没钱的学生直到毕业都交不齐学费。学校里有女生去做**,每个周五的晚上坐着门口的黑车去三里屯的酒店上班。学校里有精神有疾病的少年,每天背着手走在学校的走廊里像个大腹便便的中年领导那样四处巡查。有学生的父母三年才能回国见孩子一次,整个大学期间,这个学生拿着花不完的钱,打着没有数的架,然后去向不知道哪里的明天。前两年有学生在校内和校外意外死亡,我不认识死去的孩子,只看见他们的班主任在教师大会上哭的像个淋湿的木偶。 这些都不是电影中的情节,我想,任何一个老师,都会在他的职业生涯中接触到这些人和这些事。老师们常打趣说,铁打的学校,流水的师生。 我本身是个不“正经”的老师。 我教的是计算机,可我在课堂上给他们放过摇滚乐,告诉过他们什么是伍德斯托克。一开始,男孩子们说,伍德斯托克上,大家都裸体,好爽。后来我介绍完了以后,那个男孩子问我,哪里可以听到伍德斯托克上面的歌手唱的歌。 前两周的一次课,一个女孩坐在那里抱怨民办学校的文凭不够硬,觉得自己是被家长忽悠了,家长又是被学校忽悠了。我给她说了我的故事,说了我朋友的故事,告诉她重要的不是你得到了什么,而是你拥有什么。然后我特批她如果找到了自己愿意为之努力、而且比文凭还重要的事情,那她可以以后不来上我的课,或者在不干扰其他同学的条件下,在我的课上可以做任何她想做的事情。后来上周的课,我看到她一直在下面写东西,小说还是什么?我不知道,但是她很开心的样子。 我想说的是什么来着? 哦对了,作为一个所谓的“教育工作者”,我也是厌恶学校的。因为是民办,我看着太多的孩子被送进机器里,然后出来都是一个样子,他们拿着各种证件和证书,奔波在招聘会上。然后在最炎热的夏天,流着满头大汗跟我说,“出去找工作我才发现,我什么玩意儿也不会!”。 我想说的是,如今的教育和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教育”已经渐行渐远了,而如今的学校,越来越像是“企业”。在我们这的招生部门,学生在他们口里不叫做学生,而是“客户”。 其实现在的很多老师,应该说大部分,还是非常好的。他们愿意教授知识,他们愿意把他们的人生经验告诉学生们,并让他们自行判断吸收。他们鼓励自由的思想和自由的言论。只是每个老师采用的方法不同,有人严苛,有人放纵,有人循循善诱,有人喋喋不休。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骂着老师,却在毕业之后许久想起那些我们骂过的老师,心里还会有所怀念。 说了半天,其实我一点都没说到点子上。因为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很多作为老师的无力感和孤独感,也让我回忆起了很多作为老师的欣慰和快乐。 但我终究还是觉得自己不适合做一个传统的老师,我已经开始厌倦和厌烦很多形式化和填鸭式的工作。所以,我早晚也是要告别这个行业的。 我在课堂上常和学生说的一个观点是:你们在我的课上学到了什么知识,不是最重要的,学到了,那也仅仅是一门课而已。你们这一辈子要学习的东西有很多,但你们一定要了解自己。了解自己想做什么,了解自己喜欢什么,了解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而你们要了解自己,就必须要了解这个世界,了解其他人和其他事,所有你们现在还未知的,就是你们未来要探索的。悦己而后悦世人,知世人而后知己。 这句话送给你们,也送给我自己。


11年后的后记

2012年写下上面这篇「不是影评」的时候,从来没想过这篇影评会这么火,也没想到这部电影会冲到豆瓣这么一个「苛刻」的平台的 TOP 250(写字的时候是 No.90)。我现在看到的数据,这篇文章在11年的时光里,被 48w 人看过,15000多个「有用」,260个「没用」,被收藏了4000多次,转发了近千次。

11年很长,11年也很短。

写完这篇影评后不到两个月,我就离开了学校和原来的工作,以一个低到即使在三、四线城市都很难接受的薪资加入了一个刚成立的音乐互联网公司。我在北京呆到了2021年,期间一直在音乐行业工作,经历过公司解散、自己创业、做演出厂牌、创业失败、继续打工,可能读过这篇文章的你,也在不知不觉的时候,用过我做的产品、看过我办的演出。也是在这期间,认识了我现在的妻子,并且结婚,决定丁克至今。2021年,因为对生活未来的规划有了新的念头,我带着妻子和两只猫,搬到了深圳开始新的「打工」生活。没错,还是在音乐行业。就像刚毕业的时候我选择北漂的初心一样,我喜欢的音乐在哪里,我就去哪里。

评论里很多朋友陆陆续续问过我从学校辞职后做了什么,上面算是对大家认真的回答了。

11年也能对一个人产生很多的改变,外露的,内敛的。

如今回看自己当年写的文字,就像一封当年「写给未来的自己的信」。当年描述的一些学校里的情况,我想至今应该也还多少存在于中国的各个院校当中。未来没有脱胎换骨,「未来」只是「当下」在客观现实下、时间维度上的延伸。

但「未来」也有很多令「过去」的我意想不到的发展。比如2012年的时候,我怎么也不会想到,我竟然至今都没有看到《超脱》导演 Tony Kaye 的下一部电影;我也想不到当年大杀四方的 iPhone 4s,现在已经出到了14;想不到电动汽车竟然成为了主流,想不到北京的进京证居然1年只能办12次。当然,我那时候也完全不会想到,我会和作为这篇文章读者的你一起,共同经历一个长达3年的yq时期。

11年里,我也没有再重看过这部电影,任何一次。

我总是觉得,人在某一个年龄节点(或是某一个心理节点)的时候,会有一个改变:在这个节点之前,喜欢畅想未来;在这个节点之后,偏爱追忆过去。对我自己来说,我好像卡在了这个节点上,过去和未来同时在发生,回忆和畅想经常在打架。

那就试着和大家做一个约定吧,10年之后,再补一篇「后记的后记」。

如果豆瓣还在。

PS:直到今天,我还不能「知人」,但基本能做到「悦己」了。所以,「知己悦人」可能是我对下个十年的自己的祝愿吧。

再 PS:写完提交的时候,发现豆瓣的自动审核提示我有违规内容,于是我不得不修改了一下原文中一些表达有点露骨的措辞。这个情况在11年前我发表这篇文章的时候,并不存在。

2023年3月15日 在深圳

 3 ) 游荡在荒原上的孤独灵魂 [猫]

Detachment,超然,超脱,在英语里有两层意思,一是不受他人影响,独立客观,二是缺乏情感,冷静漠然。这个词既是一种人生态度的硬币两面,也是西方从古至今的一派艺术传统,经由文学、表演、绘画、摄影等等渗入电影艺术——电影拍摄的先天角度也有超然意味。可以说,《超脱》的电影内涵和手法都诠释了这个词。

导演托尼·凯耶显然深谙自济慈、T·S·艾略特、加缪等诗人、小说家延续而下的艺术传统,不仅用了时下流行的仿纪录片的影像效果,用短暂的记忆闪回片段描绘人物心理,穿插伪纪实的人物采访,对每个人物不煽情、不评价、有距离地关注,而且他在开篇就用了加缪的句子——“我从未这般深切地感受到,我如此超脱于自身,同时又如此依存于世界。”阿德里安·布劳迪饰演的男主角亨利就是加缪世界的局外人,他拥有与人进行思维情感交流的读心天赋,想回避这种心理负累而不可得,如他在日记中所言,他就像一张钞票,在无望的人们手中流动,沉默而忧伤地暗自哭泣。共情生出不幸。钞票被不同人摸过之后,必定带上每个人的指纹、体温、汗渍、细菌……济慈说,诗人进入一个房间,出来后已经不是他自己,而是房间里的所有人。气质忧郁如诗人的亨利,虽然选择了人际关系相对简单轻松的代课老师这一职业,选择超然于人群的生活方式,但去皇后区乱校代课一个月后,他也悄然发生变化。

这部电影层面丰富,不同的人会被不同的点触动。首先刺痛人心的,自然是美国的青少年教育问题。自由散漫,追求个性,曾是美国引以为荣的民族特质,而导演却在质疑青少年过分自由的负面效果。自由,意味着你对自己及他人必须担负一定责任,而他们幼稚的心智尚不能拥有合理的判断力,这就容易自我放纵,他们荒废年华,随意逃课,没求知欲,滥用暴力,侮辱老师同学。片中有个执意不戴乳罩上学的姑娘,她认为自己不是下流,只是自然,却不知自己的外在形象在他人眼中已败坏如妓。

片中与亨利产生特殊感情的三位女性之一,站街姑娘艾瑞卡,就不是追求自由个性那么简单了,或许是因为无家可归,或许是惨遭强暴之后自暴自弃,她未成年便投入这可怕的行业,美国每年有大量这样的姑娘产生,这是整个社会的责任。

影片中出现的老师,基本上都是有正义感、责任感、性格鲜明的好老师——当然也有个别仇视学生的纳粹式典型——尽管他们各自都有破碎的生活问题。有的夫妻关系冷淡,甚至闹离婚,单身者也孤独寂寞,缺乏可以交谈沟通的人,更有人因为每天面对学生的侮辱已濒临崩溃,但他们总在考虑,如何在这个声名狼藉、差生成堆、如即将倒塌之厄舍屋的烂学校尽可能挽救学生。

导演也质疑美国家庭的责任,放任的青少年长大后,成为放任的父母,他们把孩子甩给学校,视教师为必须完全担负孩子教育责任的服务性职业,家长会——教师能够发现孩子出问题之根源的第一现场——无人到场,当年也似乎有过家长与学校的良性共生,如今的衰败,也似美国社会的衰败。

孩子们究竟怎么了?青春期是个很微妙的阶段,它部分决定了人未来的成长方向。在中国校园,从教师讲台的位置,你会看到很多昏昏欲睡、毫无生气的大学生,而去普通高中、职高,你会发现很多孩子像电影里这么躁动,没错,中美混乱的青春景象将越来越趋同。每次看到一个内心骚动的孩子,我都似乎能感觉到他们紊乱又旺盛的荷尔蒙分泌。无论是那个手染鲜血的虐猫少年,还是肥胖萝莉,都自感如同困兽,无力面对周遭逆境,区别只是以伤害其他生命还是伤害自己为解决渠道。我们如何做师长,做长辈?从小缺乏榜样模范的亨利,对此尤为关切。

影片的情节核心,即亨利如何处理和他人(包括学生)的关系,以及如何处理和自己的关系,这是互相交织的两条线。他的故事也折射了当代城市荒原里一部分人的生存状态。因为禀赋异人,他能很轻松地读懂别人的心灵,他对待他人及他人之选择的温柔尊重,已非普通人能及。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做到主动将尚未做艾滋检查的小妓女收留回家的,更不用讲给还在吐血的中毒少女做人工呼吸了。但他对人始终保持距离,避免感情,避免亲密关系,避免完全的交心沟通。漂流在海上的没有归属感的无助者,拒绝寻求归属,以此来自我保护。亨利这个人物诠释了超然这个词的两面。

亨利相信写日记可以导出思维和情绪,他的文字有种灰暗的艾略特式现代诗意——整部电影都有这种诗意。我们常说写诗可以有效地治疗抑郁症,到电影近尾声的时候,我们渐渐发现亨利一直承受着可怕的童年阴影,唯有书写能支撑他这么多年孤独无援地活下去,并热心帮助、挽救青少年。

亨利锁在心底的秘密,是通过他和片中三位女性的相处情节缓缓揭示的,宛如悬疑片。除了小妓女,胖萝莉,还有一位年轻貌美的女教师。除了插入影像,导演还常用粉笔动画来表现人物心理,女老师跟亨利约会的时候,插入一两秒砌墙的动画,直接写出亨利与她隔离的心灵关系,由此你能揣测出英俊温柔如亨利的男人,为何会长久单身。越是年长的姑娘,自我意识越强,她会不停倾述自己的事情,再生硬地问约会对象,你的故事是什么。她无法体会亨利的内心,这也为误解他埋下伏笔。

胖萝莉长久受到父亲、男同学侮辱,歧视,只有亨利可以理解她,尊重她,她暗恋这位老师也在情理之中。亨利与她的关系,也揭示了一个残酷真理:有时候不要对一个人太好,希望破灭后是更深的绝望。她很有cult艺术天赋,亨利劝她靠书写排遣孤独抑郁,她却已深知艺术的治愈功能对她无效,认定解决人生所有糟糕问题的途径只有自杀,甚至连她的自杀都是一场行为艺术。这也正是亨利母亲选择的道路——不只解决问题,还让死亡达到一种震撼效果。

亨利就像《新世纪福音战士》里的真嗣——这是庵野秀明创造出的阴郁亚洲少年典型,也在西方世界引发过共鸣——那样安静内向,女教师唐突的关注,胖萝莉绝望的求救,都无法攻破他超然于众人的内心。只有在两方面都润物细无声的艾瑞卡能搞定他。失足少女艾瑞卡面对亨利的善意帮助,仅仅是短暂地拒绝亲密和友好,很快便放下戒心,而且温柔地强行攻破他的世界,她为他做饭,买廉价戒指送他,陪伴他老年痴呆的外公,偷看他的日记,视其为唯一家人,更重要的是,她能真切地感受他的内心。

他和艾瑞卡互相救赎了,他也只能向她这个人慢慢展现他的童年——单身母亲酗酒,嗑药,最终裸身自杀于浴室,我们猜想她可能受过亨利外公,也就是她父亲的性侵犯,因而无法成为正常人。如此,我们也就明白母亲为何会用锁住他房门的方式保护幼年亨利——不让他看到不该看到的景象。无论是剧中人,还是观众,都不知道亨利母亲留给他的录音带遗言究竟说了什么,也许有更深沉可怕的秘密。

观众对亨利身世的猜想,几乎在亨利被女老师误会他性骚扰胖萝莉的时候证实了,他反常地爆怒,画面频繁切换外公、母亲、艾瑞卡等人,他怒吼,你以为我是那种老变态吗?还有事后他忍痛将艾瑞卡送去收容所,这些都暗示他内心深处一触即发的耻辱之源。经历一大段电影高潮戏——从这个误会场景到胖萝莉自杀——之后,亨利终于不得不面对他超然态度之下的内在——空心人(这也是艾略特诗句中的概念)。在开放式结局下,无论亨利和艾瑞卡会走向何处,他终究学会了接受亲密关系,这是亨利的自我救赎之途。

那么他如何改变与其他人,尤其是与学生的关系呢?我们来讨论影片的另一层内涵——知识,特别是文学对人的救赎作用。电影中的教师们压力山大,面对美国这样的功利社会,他们也迷茫于知识特别是文学的作用,当然也无从教育孩子。亨利经历了一个转变,我们可以比较两堂劝学课的内容。第一堂发生在亨利受纳粹历史片触动后,他要求学生拒绝无时无刻都在发生的“同化”作用,大屠杀是类比,被凌辱的娼妓亦然,他希望学生在阅读中建立自我信念体系,以知识技能武装头脑,保存自我。这是由大至小,从普遍经历至个人体验的态度。

到了片末那堂课,亨利讲述埃德加·爱伦·坡的《厄舍屋的倒塌》,他开始由小至大,以个人经验代入对文学的传授,他描述穿过教学楼长廊走向教室时胸口压大石的感觉,并主动承认自己就如此,每个学生都表示认同,此时他再念一百年前具有同感的这篇小说,这座渐渐倒塌的建筑也是人的存在状态,厄舍屋之倒塌,正是人理性崩溃、精神陷落的过程。或许亨利已认识到,文学就是人学,具有治愈、救赎的严肃意义。这也可能是导演和编剧为电影增添诗意的手段。不得不提,《厄舍屋的倒塌》不仅恐怖,而且有含蓄的兄妹乱伦元素,跟片中很多晦暗不明、欲说还休的细节一样,加剧我们的疑惑——无法真正了解一个人,无法看清所有真相。

阿德里安·布劳迪是个极有魅力的演员,如果你看过他成名前出演的《细细的红线》,就知道这个只有两句台词的龙套小角色如何在群星荟萃的电影中出彩——他忧伤的气质,会说话的眼睛,信息丰富的肢体语言,令他浑身都有戏。他本人的特点与角色浑然一体,令这部充满现代诗意的电影生动可信。

 4 ) Detachment

If you are or feel screwed and fucked up on a daily basis.

If you are suicidal, or you were at some point of your life.

If you are fascinated with the everlasting melancholic touch on Adrian Brody's sculptured face.

If you read Edgar Allan Poe and love it.

If you listen to Bob Dylan and have a non-mainstream strong favor towards his My Back Pages.

If you once loved someone but pushed him/her away because you did not love yourself enough.

If you can feel the gravity dragging and crushing you, and yet you grow well-trained to ignore that, or not.

If you have an unknown traumatic childhood and hidden darkness within the corner of your youth.

If you find life and love confusingly intricate and wonder how everyone else manages to live so peacefully without discussing it.

THEN, this movie is going to hit you really hard.


People drift apart from each other and fall apart within.
Occasionally they complained about the "institution” but end up infusing into the setting, making the distortion more oppressive and firm. Everyone has mastered Anna Karenina's opening line and chooses to practice the ending sentence of fairy tales.
At the end of the day, maybe you are the paranoid crazy one and they are normal. You feel the urge to fit in and that's when you become gregarious again. The price you paid is the chronic pain of DETACHMENT.

Fortunately, or unfortunately, no one will see your struggle.


-----------------------------------

谢谢阅读,谢绝转载。

 5 ) 《超脱》:电影是用来看的, 不是用来猜的

经常可以在网络上看到类似“如何评价XX电影?”、“《xxx》有什么细思级恐的地方?”这样的问题,我不否认,有时候阅历不同,对一部作品真的可以有独特的看法,并让其他观众醍醐灌顶,但也不排除有些人就是自以为是,却自以为自己才是唯一清醒的人。

看过上千部影视作品,目前遇过被误会最深的,就是《超脱》(Detachment)。

这是一部基调很丧的电影,很多人都说不建议观看,一开始我也这样认为,但在认真看过几遍之后,我觉得这是一部很发人深省的作品。

然而大部分观众看过之后,并没有认真去思考电影所表达的思想,反而揪着男主角的过去不放,根据零星的画面及对话,就推测出让人惊掉下巴的答案——男主角的外公曾经强暴自己的女儿,并生出了男主,这就是男主郁郁寡欢的根源!

而如今,这个结论几乎成了主流,只要你搜索这部电影,就一定会看到。而我所想做的,就是推翻这个结论。

首先让我们来捋一捋几个存在的问题:

一:男主角实际是外公的儿子

起因应该是因为男主在外公病床前用母亲的口吻说话,然后有些不认真的观众注意力就开始跑偏了。

之后又有自以为是列文虎克的观众搬出了“细节”——外公床头的照片——“ 一个十三四岁的女孩抱着一个一两岁的男孩”,我们来看看照片——

来一个放大版——

好一个十三四岁,看看那小手手,再看看手臂的长度比例,八岁都极限了……

先不说这个岁数能不能生下小孩,有没有来月经都不一定,会这样想的人肯定是男观众,女观众应该没那么傻吧?况且小孩要怎么生下来,生下来不会惹人怀疑?未免太过想当然?

二:母亲曾遭外公强暴,而且死前也遭遇了一次

之后又有“聪明”的观众为了证明母亲是因为强暴而自杀的,而且死之前还经历了一次,因为她是赤身裸体死的,还很详细描述了画面是——“ 就那么躺在地板上 身下衣物很乱 ”,然而我看的画面是下半身根本没有衣服,就那样躺着!

还有人为了证明观点正确,这样说道——“ 为什么妈妈自杀的时候全身赤裸?难道自杀还要脱光光? ”

为什么脱光光,因为她死之前把自己反锁在浴室,任凭花洒淋自己呀!这就说明了为什么外公会时不时把自己反锁在浴室,叫着女儿的名字,而又为什么男主会那么生气对工作人员说“我叫你把门锁卸了!”因为老年痴呆的外公一遍遍经历着那一段痛苦的回忆,所以经常把自己反锁在浴室出不来!

三:外公是个恋童癖

再来看看这一场对话——

关键点在这两句——“我记得妈妈很年轻”、“她让我晚上把自己的房门锁起来”。

“妈妈很年轻”,再结合墙上的照片,所以外公是恋童癖,母亲早早生下了男主,多么完美的证据!

从一个个闪回的画面可以看出,母亲年纪大概在30岁以上吧,欧美人好像多少有点显老,就算25岁以上吧,这样来看母亲在他记忆中“很年轻”难道很奇怪?

“把房门锁起来”,那些观众认为是为了保护男主不被外公侵害。

让我们看看男主生活的环境——面对两个心事重重的大人,特别是母亲这样受过伤害的人,特别是在孤独的夜晚,酗酒抽烟磕药,一遍遍挣扎在自杀的边缘,母亲为了不让他看到这些,同时想把孩子与自己隔离开,让自己独处,一遍遍思考这失败的人生,也不想让儿子有那么阴郁的童年,最后再把自己关进浴室!这是男主理解的“保护”!

好,假设男主的母亲真的如那位观众所说是十三四岁时生的男主,也假设男主的记忆没出错,母亲死时他7岁,而能做到墙上照片这样的细节,导演起码都可以算是细节狂魔了,试问母亲的演员符合年龄吗?照片里的孩子符合年龄吗?

如果外公真的是恋童癖,母亲被抛弃后,又为什么要送羊入虎口带他回到外公身边?母亲经常不省人事,外公为什么要选择强暴母亲,而不是趁机对男主动手?

到此,“外公是个恋童癖”是否不攻自破?

如果外公只是喜欢强暴母亲,母亲被抛弃后,又为什么要回到外公身边?并让男主“把房门锁起来”以此保护儿子,那直接离开这个噩梦般的家或者寻求他人帮助不是比什么都更好?从男主和母亲的快乐回忆中可以看出,她并不是没有自由的人,求助的机会多了去了!

四:男主跟女老师的吵架坐实了外公是变态

这场戏对话和画面都很杂乱很快,如果一不留神,就会错过重要的信息,但也因此,大部分观众把这段对话和画面当成了决定性证据!

让我一点点拆解吧:

1.一开始女老师不经意从门外看到男主抱着女学生,以此质问男主,闪回男主偷窥视角——这里男主被喜欢的人误会,一直压在心里的压力开始膨胀,开始记起不好的回忆。

当初母亲为了保护他的确是叫他把房门锁好,但是小孩子有好奇心总会打开来看究竟母亲在干什么。也因此他才会有母亲独自一人悲伤的记忆。

2. “你和女学生在教室里单独相处很不合适”,男主明白这句话,他也觉得不合适,但是为了安慰学生,他也很为难,他也因此联想到家里有个做过雏妓的女孩,收留她每天单独相处同样不合适。

3. “你以为我是变态吗”之后闪回外公舔舌头的画面,跟着就是母亲酗酒嗑药不省人事还裸体的画面,估计任谁都会觉得是外公看到母亲这样起了歹心,所以“舔舌头”,这简直就是决定性证据呐!(我不懂变态遇到猎物不是两眼放光反而皱眉头是什么心理状态?你们就说合理吗?)

是的,这里的确是决定性证据,但很不好意思,是我反驳的决定性证据,我后面再讲!

4. “她需要找人聊聊天”,之后闪回艾瑞卡在他家接客的画面,说明男主试图解释他的行为,并不是要对这些小孩干什么,而是她们的行为有问题,需要诉说,需要有人引导。

5. “你摸她干什么”,闪回的是一只手摸母亲的脸的动作,仔细看可以看到那只手是女人的手,而且是左手,所以不存在是外公摸母亲的脸的可能(如果你非说那是外公的手,你试试那样摸一个人有多别扭,再试试能不能拍出相似的画面)。

6. “我不是什么变态的老男人”,很多观众说是男主在辩解自己和外公不一样,但是男主的年龄对于学生来说是“老男人”,难道是很奇怪的事情吗?

上面我已经说了,因为被误解,男主的压力爆棚,他的压力是什么?是母亲的死、即将死去内心却满是愧疚的外公,以及那些自己想帮却不一定能帮上的问题学生,总结起来就是——有很多事他想改变,但都无法改变,无论是过去还是眼前!

如果这一段对话和闪回画面是为了揭示外公真正的为人,我不懂为什么画面里的人没有应有的表情,变态皱着眉头,被强暴的人几乎没有表情,甚至还有点笑容,试问各位你们觉得这样的画面合理吗?

五:影片究竟想探讨什么?

影片是以访谈及类似纪录片的方式拍摄的,探讨的是学校教育及家庭教育,这些从男主的话中就可以看出来。

我们不难发现,整部片子里,几乎都是失败者。

那些以为自己会有所作为,被人寄予厚望的教育者,最后发现自己几乎什么也改变不了,每天醒来都得面对失败。

那些明明自己都不合格的父母,却把过错都推给学校和孩子,从一开始识图教育到打骂到最后完全放弃,从来不试着找找自己的问题。

以及想拯救别人,却始终无能为力,只能一天天挣扎于自责深渊的男主及外公。

人生真的好艰难,充满了无奈。

男主的快乐时光是和母亲一起度过的,他们在公园玩耍、堆雪人,公园就是男主的乐园。但后来,母亲濒临崩溃,估计也无法再去公园了。

对于孩子来说,心灵的乐园其实是那个最爱自己的人创造的,没有最爱自己的人,就哪里都不是“乐园”。

他无法再与母亲一起去这个乐园,乐园也开始一点点坍塌,就如母亲一般一点点崩溃,但男主无能为力。

孩子可以抚平生活的创伤,但是母亲为了保护他把他“隔离”了,这是“爱与爱”的矛盾,很多事他还不懂,他真的无能为力,他无法抚平母亲的创伤,这成了他一生的遗憾,他无法超脱……

在他的认知里,建立的关系无论多么深,最后都可能被毁灭,而这段关系里的人,都会受伤,所以他是一个害怕建立关系的人。

临死的外公,放不下的是外孙,心智已经不清楚的他,以为女儿还活着,并跟女儿约定好,要她照顾好外孙,而外孙只能满眼悲伤的说——“她肯定说到做到”。

男主为自己没能拯救母亲而自责,外公又何尝不是?每一次想要接近,女儿却拒绝他,不愿诉说。大家有没有想过,当母亲被人抛弃,带着年幼的儿子来投奔外公时,发生过什么?我想也许是受到来自父亲的指责吧!这也就导致作为孩子的母亲,觉得外公是无法帮到她的!

这就是为什么外公问“你为什么怕我”、“这么说伤害你的人不是我”的原因。当孩子需要理解的时候,父母给的不是安慰,而是指责,最后的结果就是孩子再也不相信父母,这就是家庭教育的失败。这个不也是电影的主题之一吗?

人是很奇怪的生物,有时候明明很担心对方,但说出来的话却变成了责骂,所以人与人的沟通真的很难,需要学习,需要用心,需要互相理解。

有一个很重要的道具,一直穿插于影片中,那就是日记本。

对于男主来说,能让他思考,暂时脱离芸芸众生的苦海的方法,就是写文章、写日记,而他也经常把日记本当成礼物送给别人,希望能帮到别人。

但对于很多人来说,却未必能找到类似的方法,于是就走到了这一步——

人世间有着各种各样的人,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但不是所有人都会停下来思考,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找到正确的答案,死亡也许可以让自己的问题戛然而止,但却会给活着的人、那些爱你的人留下悲伤——我由衷的希望,看完这部电影的人,能明白这个道理,好好活着好吗?哪怕还会有很多悲伤……

到此,我想问那些自以为是的观众,你们真的还要坚持外公是个变态的看法吗?一个做过人神共愤暴行的人,最后却有脸坚定地说着“我一直都很爱你”;一个有着圣母病,可以原谅这种暴行的男主,却为究竟是努力帮助学生(年轻人)还是放弃而苦恼,圣母病不是应该可以包容和原谅一切吗?

如果你还是坚持,那我只好祭出你们决定性的证据——

那个“贪婪舔着舌头的外公”,是在病房里自责的外公,而不是面对着母亲裸体的外公!!

电影是用来看的,不是用来猜的,有特立独行的想法并不代表你真的比别人厉害。

如果你思维独特,可以试试自己写一个剧本,而不是在别人的作品里去联想;而其他人,要附和别人,就请亲自去确认一遍,而不是对方说自己看了几遍了,确定是这样,就当作是真的!

解读电影是很好的事情,但是过度解读,就是在亵渎电影!

感谢看到最后的朋友们,如果有一天你们找到了反驳的证据,又或者哪一天导演说他想表达的就是“外公是个变态”,那这就是一部烂片,因为他所有充当证据的画面,都不符合实际情况!

以上!

 6 ) 如果你感到处境困难,需要一个和你聊天的人

如果你感到处境困难,需要一个和你聊天的人。
                                               评《超脱》

沉重。看完《超脱》后我的最直接也最深刻的感受。
看似平静的片子,但是每一秒都充满了呐喊与挣扎。
冷漠。虽然能从中看到了一丝的温情,但最后还是被无比巨大的冷漠的潮水所淹没。
每一个人,都是被困囿住的灵魂。
每一个人,不论老师或是学生,都是孤独的,得不到理解,也找寻不到救赎的途径。于是痛苦被转嫁,胖女孩拍下每个人痛苦的表情或动作,然后按照她自己的理解去画出那些压抑黑白的画作。没有人能够理解她,连她的父亲都不支持她,只是大吼大叫的要她放弃她的艺术创作,用嫌弃的语气要她减肥。成长困境中找不到出路的男孩转向暴力,欺负自己的同学,还有一个孩子试图从虐待动物这一途径上得到解救。女校长面对学校的困境无能为力,试图拯救孩子的亚裔女教师最后依旧一败涂地。而亨利呢?他的困境更加的明显,他一直试图与这个世界建立联系,又矛盾着一直要脱离这个世界。每个人都是孤独的存在,没有谁能够真正走进别人的内心,即便试图去寻找安慰最后还是会不尽如人意,就如同胖女孩试图在亨利那里得到一个拥抱,得到一种理解,最后却还是溃不成军一般。
穿插在整个片子中间关于亨利母亲和自己童年的回忆一直以一种摇晃的镜头出现,以及亨利面对镜头大段大段的独白,都观众更加深刻的去了解亨利的内心,但是同时却又在这种纪实的影像风格面前感觉到一种无能为力一种深切的悲哀。因为童年的痛苦经历,因为母亲、自己和祖父自己暧昧不清的关系,导致亨利一直以一种冷漠的态度对待一切。即便他将堕入歧途的少女Erica解救回家,但是事实上那只是一种对于流浪的猫猫狗狗一般的同情罢了,所以最后他还是把她送走,也许是因为他害怕跟Erica建立更加深厚的感情,他害怕自己与这个世界有太多更加积极的联系,冷漠最后还是占据了他生命中的主导。
这种直面人物内心的影片即便没有太多的矛盾冲突,没有特别吸引人的情节,却能够更加直接的深入观众内心。引导观众去思考去反省。
印象最深的镜头是亨利在看完自己的祖父之后在公交车上无声的流泪,而旁边是少女Erica正在给一个老男人性交,并且在问老男人要钱的时候被老男人甩了一巴掌。这种对现实最直接最裸露的描述是对痛苦最极致的渲染。因为在同一公交上,穿插的镜头和晃动的摄影总是给观众一种压抑感,这种极不舒服的感觉一直充斥着全片。虽然Erica第二次和亨利相遇的时候亨利把她带回了家,并且给她处理伤口,将自己的床让给她。他们相安无事的生活了这么一段时间。Erica在他的照顾之下从深渊返回到了世界。这是整部影片唯一有色彩的情节,也是唯一让人感觉到温暖的情节,但是我却没有一丝一毫的轻松感,相反却更加的难受。亨利最后还是把Erica送走,他不是杀手里昂,他不想与这个世界有过多的联系,从他不愿长久的待在一个学校而只是当任课教师这一行为就可以看出,冷漠占据还是了主导。
而胖女孩Meredith是全片最悲剧的的一个人物,她自卑,在意别人的看法,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但是现实总是会不尽人意,她的创作连自己的父亲都不支持不认同。她是始终渴望能从那张网中挣脱。而她的那些作品。一开始还能看到人物的表情,后来在她最绝望的时候所有的人物的眼睛都被白色的颜料所覆盖。那些肆意飞扬在照片上的白色颜料其实是她内心痛苦挣扎的最直接表现。最后她自杀了,因为得不到理解,她用自己烤的唯一一个黑色小蛋糕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但是她得到解脱了么?我不认为,即便肉体死去,我始终觉得她的灵魂还是没有飞出去。
总是抓着学校拦网的戴眼镜的男教师一直试图与世界建立联系,他内心的孤独不知道谁看到了?
全片充斥着隐喻镜头,空荡荡的教室和长廊、孤寂的红色凳子。废纸屑漫天飞舞的教室和办公室。爱伦坡的诗句无一不表达着深切的孤寂感。
这是一部探讨现实社会人物内心的影片,那种针扎在你心中的刺痛感一直,蔓延至全身。
我们总是在学习着拥抱,试图用温度去对抗冷漠,但事实往往是,大部分时候我们无能为力。胖女孩Meredith的一句台词或许是最后的希望“如果你感到出境困难,需要一个和你聊天的人。”


2012-5-5

 短评

看过后很奔溃。这世界上最简单的事可能就是漠不关心地生活。因为一旦当你开始关心起别人,无论是多小的一个举动,都需要勇气。而detachment地生活,其实才不需要什么勇气和决心。我有段时间很自闭,觉得孤独地生活,一定是坚强的人才敢去做的事,而其实呢,这样的人才是最懦弱的吧。

4分钟前
  • Q
  • 力荐

勿被片名误导。此片充满无处不在的郁抑及沉重。所有人对自己都毫无办法。指望他者解救自己的苦难永远只是一时,因他自顾尚且不暇。即使慈悲到收留你,也有天要离开。总之,就像那位代课教师一样,此片只是给了一个若即若离的拥抱,并未试图解决片中人物或观众的任何麻烦,但无助的人,会被无情击中。

6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力荐

AB沉默多年,终于重新发威给出有超越《钢琴家》势头的影帝级表演。加上Tony Keye以擅长的纪录片手法给观众挖了一个美国教育灰色地带的大坑,题材不新但叙述角度和震撼力足够击穿经历过类似长短不一的时期的我们的心脏。

9分钟前
  • CharlesChou
  • 力荐

将我带进了一种被情绪影响的精神困扰里,却直到影片最后都没有把我释放出来。得不到超脱。

11分钟前
  • A-sun*
  • 推荐

一次次泪倾,哭到胸口抽痛、难以呼吸。当我们感到需要暖意,首先要学会的,是彼此拥抱。穷尽一生,我们要学会的,不过是彼此拥抱。只因“一个人可以轻易地学会不在乎,但学会在乎,却要付出百倍的努力和勇气”,再不要独自一人穿过灰暗暝寂的暮色,在摇摇欲坠之前,在生命荒芜心脏冷却之前,彼此拥抱。

13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我们不一样,我们都一样。

15分钟前
  • 彌張
  • 力荐

这部电影撩死了姐久违的厌世情绪(从值得褒奖的角度说的)。萝莉大叔之间的救赎之爱又很治愈,搞得姐要死不活(仍然是in good way)。个人风格非常强烈,影像形式非常自由,但信息传递得十分清晰。这很难得。姐真心觉得AB很帅的(好吧,我是马脸大叔爱好者),就是这长相注定演不了让人开心的电影

19分钟前
  • 小斑
  • 力荐

长得像圣徒也蛮惨的,所有人都期待能从他那里得到救赎。我也好想被他拯救哦

21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每个人活着都必须面对内心的Chaos,如同透明人的存在,太多力不能及的无奈,不被认同的价值,被遗弃的苦楚,无法得到回应的感情。影片无数次提到,“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问题”。这也是我安慰人时最常说的话。凭靠它,我走过了很多路。可该怎么解决内心的Chaos,我仍然无解。

25分钟前
  • 饭团
  • 力荐

我天天来学校看你们糟蹋自己。。你以为你能进乐队,能当模特?NO,最后你只会被人操完就扔。。。这话从一个老师嘴里说出来真是太刺激了,我当年为什么只把这话埋在心里而不敢直接对学生说出来啊。。说了的话自动卷铺盖走人吧啊。。

29分钟前
  • 凉公子
  • 还行

以为治愈,结果致郁。

33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三星半。以悲悯的眼神垂怜着这个社会的悲哀,但布罗迪终究不是耶稣,无法背负这个世界的罪恶,面对崩塌,也只能束手无策。影片曾提到可以帮助人们躲避罪恶侵蚀的书籍,但这种力量被低估了,只是偶尔被提到。它只是一个悲恸的故事,缺乏力量。

38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还行

这是一部不推荐看的好电影。没病的都要看出病的。好的作品分两种,一是发现世界的极美,二是挖掘人间的极苦。这部就是后者。

40分钟前
  • linsang
  • 推荐

“我的灵魂与我之间的距离如此遥远,而我的存在却如此真实。”——加缪

43分钟前
  • 柏林苍穹下
  • 力荐

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一座孤岛,人的心有多深,深到让别人无法试探的地步?教育和生活其实一样,教育者既可以超然物外,也可以放下防备与被教育者心灵交互。讽刺的却是,超脱既可以赢来尊敬,也一样能扼杀心灵。Adrien Brody终于跳出了烂片的泥潭,用忧郁气质和演技,再次将人性的考量重重甩在了观众脸上。

45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当电影全部播放完时,影院灯光亮起,那一刻我甚至觉得这个坐着千人的场子里的空气是凝结着的,每个人都很小心地呼吸着,被那绝望深深所震撼。

49分钟前
  • 李卡
  • 力荐

电影最后只留下冷漠与残酷,你根本无法从这一切中超脱,过去和现在,精神和肉体,理想和现实,教育和未来,与现实对抗相比选择冷漠并无视一切显然更简单。拿自暴自弃当成个性标榜,就像把自己搞得越叛逆越惨烈就比其他人更强大一样。这部电影的杀伤力太大了,没有给你一丝缓和情绪的机会!★★★★★

53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力荐

托尼·凯耶这么多年了,拍片仍然是一副死不回头的独立范儿,各种伪记实、访谈与剧情相结合以拉近观众的距离。整部影片始终弥散着一股伤感、落魄的情绪。很多男人都想在大街上拯救一个雏妓吧。布罗迪的表演很加分。

5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少年时,我们都自私无知,夸张那些伤痛来当作放纵的借口。只知依赖不知自救,只知索取不知珍惜。打架,滥交,还自以为是看透了生命,绝望的很酷,其实肤浅的令人发指。孩子,什么时候你开始沉默的承受加诸你身上的重量,尊重它并与它和平相处,你才真的能称为一个大写的人。

1小时前
  • 亚比煞
  • 推荐

我们活着也许只是相互温暖,想尽一切办法只为逃避孤单。

1小时前
  • 芦哲峰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