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视

剧情片挪威2014

主演:艾伦·多丽特·彼得森,亨瑞克·拉斐尔森,薇拉·维塔利,Marius Kolbenstvedt,Stella Kvam Young,Isak Nikolai M?ller,Jacob Young,Nikki Butensch?n

导演:埃斯基尔·沃格特

 剧照

盲视 剧照 NO.1盲视 剧照 NO.2盲视 剧照 NO.3盲视 剧照 NO.4盲视 剧照 NO.5盲视 剧照 NO.6盲视 剧照 NO.13盲视 剧照 NO.14盲视 剧照 NO.15盲视 剧照 NO.16盲视 剧照 NO.17盲视 剧照 NO.18盲视 剧照 NO.19盲视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28 00:57

详细剧情

《八月三十一日,我在奥斯陆》的金奖编剧艾斯基佛格,今年首执导演筒长片作品《盲》,一鸣惊人横扫国际各大影展,拿下柏林影展最佳欧洲电影奖、日舞影展世界电影单元最佳剧本奖,以及入围挪威奥斯卡七项大奖。透过独特的叙事结构与影像魅力,捕捉盲眼女主角内心的脆弱与偏执。 最近失明的英格丽 几乎足不出户,尽管失去了视力,但她的心与想像力仍旧清晰而活跃,但恐惧却让她在自己的内在世界,书写出另一个人生剧本。 她时常幻想外出上班的丈夫偷溜回家,观察她在家中的一举一动,或是在网路上认识了一名单亲妈妈,偷偷与她约会;英格丽看见他们在餐厅里谈笑着,突然间,女子失去视力... 而察觉到异样的丈夫不久和女子分手,但她却说自己怀孕了,还挺着大肚子到派对上找他对峙。正当女子一身滑稽的礼服成为众人的笑柄,英格丽仿佛走进自己的幻想世界,化身成穿着礼服的女子和丈夫对峙着...

 长篇影评

 1 ) 意识和现实的相互侵蚀:自卑之歌

《可能》
可能。
可能的形成。
可能的事物仅仅是
一种物理侵蚀,
它灼伤每一种美学或卡力斯惕克(感性学)。
                        —— 马赛尔 杜尚

以下内容均为胡诌:

首先,电影讲述的既不是欲望也不是爱情,是一个盲女的内心斗争。
电影是盲女为观众讲述的故事,故事是内心斗争的舞台。但是故事是不连贯的,盲女在讲述的过程中在不断改变故事,舞台也不断变化。
讲述的方法不是语言,而是直接的内心活动,盲女把观众带入自己的意识中,所以经常出现没有现实中逻辑性的情节。

盲女为什么需要这个故事?影片在盲女的自慰中结束之前,盲女始终是自卑的,自卑在影片中最直观的表现在于,她无法满足丈夫(由于自卑她甚至不愿尝试),自己也得不到满足。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对丈夫的猜忌,猜忌创造了Elin。盲女的欲望在现实中一直受到压抑,欲望是各方面的,还包括被关注被保护的欲望,她需要发泄,媒介是Elin和Einar,但是光有媒介还不够,为了发挥媒介的作用,她需要一个故事。

这是个什么故事?首先看看Elin和Einar这俩人。Elin最初是盲女不安和猜忌的产物,她得到了盲女得不到的东西,其中有盲女所需要的关注、保护和丈夫,或者说盲女的一切欲望,因此盲女羡慕嫉妒恨,希望在Elin身上上演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悲剧,然后扩大这个悲剧。Einar则代表盲女内心深处压抑着的另外一种人格,可以说是她的本我,但是这个本我因为长期的压抑而扭曲,他长得丑,有性癖,还有焦虑症,盲女厌恶她的本我。故事本身简单,Elin成为了盲女和丈夫之间的第三者,Elin变盲,Elin怀孕,Elin受到侮辱,在这期间,Einar一直是暗恋Elin的,或者说把Elin当作意淫对象。故事在Elin变盲开始才真正由盲女主导,因为猜忌往往是不受主观控制的。之后的Elin怀孕,Elin遭受侮辱都是盲女发泄的需要,然而盲女知道这只不过是自己编造的故事,Elin受辱后故事的作用也差不多完成了,此时盲女幻想中的丈夫说出了“你为什么一定要她这么悲惨?”,这是盲女对自己的和解和反思,此时丈夫代表了盲女的理性。值得注意的是此时Einar也在场,他是突兀的出现的,丈夫说“为什么不让Elin和Einar在一起?”,然后盲女冷笑,对Elnar投去鄙夷的目光,还说“没人能和有焦虑症的人一起生活。”这是盲女自卑的另一处体现,而且反应了自卑的部分原因,言下之意是没人能和盲人一起生活,之所以Einar有焦虑症而不是别的什么病,是因为盲女认为此时的自己由于看不到任何东西而导致的不安和猜忌,胡思乱想,和焦虑症相似,也就是说之所以丈夫不能和盲女一起生活,不是因为盲女盲而是因为盲女有“焦虑症”。现在盲女的所有性格特点我们都可以看出来了,她不仅自卑,还自我厌恶,没有自信也不相信其他人。在电影的最后她相信了丈夫,但那是出于理智,她仍然不相信自己,她说“一切都会好起来,只要他能多些幽默感。”为什么丈夫需要幽默感?因为他需要以此来包容她日后仍然可能出现的臆想。

在故事的最后,失明的Elin挺着大肚子向Einar挥手,对女儿说“他虽然丑但是个好人,还常常帮助我。”(不是原话,大体意思),这标志着盲女与内心深处被厌恶的自己的和解,盲女开始坦诚的接受自己。
这个故事看似是欲望的发泄,其实是对自卑的排解,是盲女与自己的战争,欲望不过是导火索,战争的结果是和解。

如果我们整体的审视这个故事,会发现虽然故事的讲述者是盲女,但整个故事不是一直处在盲女的主观控制之下。盲女能够认识的“现实”很多是不确定的,她需要自己想象和回忆,比方说她把天花板想象的很高,但是这对于她来说是真实的,不以她的意志为转移。电影在三个空间中不停转换:盲女臆造的空间,盲女意识中的现实空间,真正的现实空间。不过真正的现实空间所占的比例很小。盲女的意识和现实混合,创造出了既非臆造也非现实的空间,这个故事是意识和现实相互侵蚀以后的产物。

这个电影表达了什么?
1.关爱盲人。
2.关爱焦虑症患者。
3.包容他人,尤其是包容弱者,尤其是包容需要你的弱者。
4.1+2+3=幽默感(这当然是电影要表达的内容之一而不是总结)。但是除了幽默感,这个电影真正要表达的是:
5.关爱自己,接受自己。

胡诌完毕。

 2 ) 想象与现实的模糊界限

一部很有意思的影片。讲述了一个女人在失明之后的生活状态。她无法适应各种不便,不愿意出门,把自己关在家里,一味地胡思乱想。

影片没有刻意区分哪里是真实,哪里是想象。毕竟对于盲人来说,现实与想象的界限可能并不是那么清晰。只是一些细节上的混乱和荒诞,还有镜头剪接上的暗示,才透露出片中渐渐展开的故事是盲女想象出来的。直到她的想象越走越远,开始想象丈夫的外遇时,她的生活状态也已经变得一团糟了。

使她生活脱轨的是她发现自己可能怀孕了。借想象中人物之口,她说出了自己的忧虑:一个盲人如何做好一位母亲?将孩子养大,自己却不知道他/她长什么样,这是一件多么悲伤的事情。也是在她的想象中,丈夫指出她的问题所在,并让她将消息告诉自己。于是,她出门了,虽然不便,但是遇到了热心的帮助。她买来测孕棒,让丈夫看到。丈夫告诉她结果是阳性,并且面露微笑。她开始准备迎接这个孩子的到来,开始用心地投入生活。当然,她还是会想象,但是生活毕竟回到了正轨,她和她想象的人物都开始了新生活。

现实世界与想象世界之间界限的模糊,是本片最大的亮点,也可能会让观众起初陷入困惑。但是,只要开始理解影片的用心,就会发现,现实与想象的纠缠不清,正是主人公盲女的生活状态。她的想象世界再不讲逻辑,也终归是她内心孤独和焦虑的映照。影片用高明的镜头语言,让观众有机会走进一位盲人的内心世界。

微信公众号:小盆哟「littlebasinyo」

 3 ) 《盲视》:虚实里谁的生活?


    这是部让人看完不禁大呼惊艳的电影,导演通过精彩的叙事结构和出色的剪辑手法讲述了一个盲女的内心世界。而导演另辟蹊径地通过对盲女心理世界和思绪情感的具象化处理,让整部电影在现实与幻想中交替,而在这看似两个故事的互相交替过程中,故事渐渐的融合,发生交际,并最终合二为一,从而反映出盲女的心理状态。

 

    失明不久的英格丽始终待在公寓里,丈夫鼓励她多出去走走,学着适应,但顽固的她依旧待在公寓里,几乎是日复一日的重复着一样的生活。而在这单调的生活里,英格丽有一个秘密,那就是她在电脑上写那些自己在脑海中幻想出来的故事:关于丈夫出轨和经常在上班时偷偷回家,坐在沙发里观察她;关于一个单亲妈妈,关于一个孤独而对女人充满各种各样幻想的单身男子……而在英格丽的这一人生剧本中,丈夫从网上遇见单亲妈妈,并和她在参观约会,然后单亲妈妈眼睛突然失明。导演通过镜头切换表现英格丽对自己这一故事中人物的绝对控制权,她闭上眼睛,单亲妈妈就立即失明;她咳嗽,单身男子就立即从睡梦中醒来。在这个由英格丽所构建的幻想世界里,丈夫往来于现实与幻想之中。英格丽幻想丈夫背着自己与女人调情,和单亲妈妈发生关系,并导致她怀孕。单亲妈妈穿了件可笑的裙子去丈夫的party上找他,却发现丈夫与众多女人的淫乱……

 

    我们渐渐发现,英格丽所幻想的这个关于另外一个女人或男人,甚至是丈夫的故事,并非仅仅是她无聊时的消遣,在这个故事里英格丽几乎是无意识地投入了自己所遭遇或是刚刚所经历的事情或是某个情绪,而后来那个单亲妈妈的怀孕同样是她潜意识中对自己可能怀孕的猜想。这个幻想故事是英格丽的内心世界和那些恐惧、脆弱、恐惧与悲伤的具象化处理,它就是英格丽内心世界,是我们一般情况下不可能直接用眼睛看到的抽象思维与情感。而在导演处理下,我们看到英格丽这个刚刚失明不久女人焦虑而充满不安的心理状况。所上演的这些现实影像正是她内心危机的源头,也因此才导致这个幻想故事的最终一发不可收拾。

 

    在于丈夫争吵的单亲妈妈突然变成英格丽自己,丈夫直接质问她。这些发生在英格丽心中和脑海的对话被我们看见,而也通过这个假设的对话场景,英格丽渐渐看到自己的恐惧。她所幻想的故事进入她的故事,两个故事最终融为一体,面对质问与疑惑,面对对于世界的不安,面对失明之后的生活。在那个英格丽所不曾进入的那间黑屋子里,她那深藏着自己思绪与情感的幻想肆无忌惮,也正是这样的肆无忌惮,重拍阻碍,她才最终能走出去,面对自己内心照射的阳光。

 

    导演新颖的叙事结构和影像风格是这部电影最大的特色,那些虚实切换和镜头的剪辑几乎堪称教科书。在这样新意和令人感兴趣的形式里,导演讲了一个面对自己生活的故事。那些恐惧、不安与危机,都需要自己面对,或许换个角度,就能找到开门的方法。

 

                                     2014 12. 22 下午

 4 ) 三种视角的独特拍摄

很喜欢这电影的结构影像,流畅柔滑,夹杂着北欧式的冰冷空灵,外表是冰,内心是有温度的。它分了三种视角拍摄,第三人称的叙事镜头;盲人女主脑中构想的画面;女主写的小说画面。

小说画面十分惊艳,它真的在拍文学,连人物最可有可无的真实内心活动都一个不落的拍了,所以这些镜头带着文学的天然和厚重。而随着事情发展,三种视角随意穿插,剪辑的十分有张力,突出表现女主内心的脆弱偏执,最后她因本身分不清现实虚幻,镜头也变得肮脏混乱起来,而一切结束,变成白色,让人感到这种偏执只是种小趣味。

女主人公塑造的女性人物由一开始的离异妈妈急转直下,变为失去视觉并被一夜情网友抛弃的孕妇。随着女主构造的剧情逐步趋向悲哀,观众可以窥探到女主深层的忧虑。女主在心里与丈夫的对峙也十分精彩。从怀疑丈夫对自身只是尽义务,到最后信任丈夫的爱,使电影最后的片段非常打动人。

 5 ) 《盲视》:以盲之名所反衬的

(芷宁写于2014年11月5日)

    挪威影片《盲视(Blind)》是一部有着实验色彩的电影,流淌着一些意识流影片的特点,遍布着相对模糊的界面,充斥着隐晦的心路历程,所幸影片的处理手法(特别是剪辑)妥帖,不流于虚幻缥缈,不过度天马行空,故而不妨碍观影。
    以光影语汇再现一个特定人物的脑部思维,让现实与虚构不存在不同时空的差异,并叠加拼接得严丝合缝,从而使得现实和幻想完全融合,令影片整体呈现出有一种吸引人仔细咂摸的味道,第一次执导长片就做到这种程度,可见该片的编剧兼导演埃斯基尔·沃格特有着不俗的光影水平。
    曾写过一篇由埃斯基尔·沃格特担任编剧的影片《奥斯陆,八月未央(Oslo, 31. august)》的影评,有感于其对人物心理的细腻描摹,也有感于影片所流露出的较高的文学性,而片中人物的敏锐善感,也仿佛经由无处不在的触角被光影捕捉到,片中画面色调沉寂而抑郁,也与男主人公安德斯的心理状态达成了一种高度契合,同时,关于片中角色偏执心理的具象化,也被表述的十分到位,所有这些特点,观众在这部《盲视》中,均能体会得到。
    《盲视》的镜头画面也如前作般纯净冷寂,只是故事的切入视角显得更为独特——不同于安德斯在自我消亡的世界里的强烈诉求,《盲视》女主人公的诉求虽然也是强烈的,但这种强烈存在于意识流的世界里,比自杀者更为自由的是后天遭遇黑暗者的意识,是大脑皮层在受刺激后所产生的应激反应,这种强烈超脱了时空的桎梏和束缚,如瀑布般自由倾泻,而黑暗仿佛一个足够衬托一切故事画面的背景,彰显出思维的自由和乖张。
    出色的剪辑让该片在叙事结构上显得精确而流畅,在整体的完成度上达到了一个高标,例如片中几次场景的转换,都以一种即稳妥又大胆的方式捕捉着意识的流转。影片采用了一些旁白,即女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与其说独白,倒不如说这是女人公心性焦灼且迷失的写照,与其说这类旁白是在引领观众了解剧情、洞悉走向、触摸女主人公独特的内心世界,倒不如说它更像是一种心理暗示或者渴求,在很大程度上起着和揭示人物真实状态相驳的作用,不过这种“误导”,恰是影片所需要的,因为这种表现方式让观众很容易发现女主人公的纠结所在,从而接受了这种独特的叙事,并渐渐沉浸于此种光影叙事的魅力中。
    片中所表述的“盲”,看似是一种生理性的,实则是心理性的,即人们对自我认识的“盲”。影片通过盲眼者的意识流所要揭示的,也恰恰是人们对自身欲念和缺憾的“盲”,只是这种“盲”在一个内心丰富敏锐的盲女写作者这里,显得尤为清晰。
    自从失明后,女主公Ingrid的内心世界变得敏感多疑,想象力也变得激越蓬勃起来,她在黑暗的世界里,幻化出了虚构的人物关系和典型事件,仿佛一种对生理缺憾乃至此后所产生的各种精神压力的反弹,她一边依据往昔经验不断填补着虚幻的空间和空涸的内心,一边用措置的回忆延展出纷繁的情爱困局,甚至因在现实中无法疏解的需求,塑造出了一个代表着欲念的男性形象Einar,而Einar借助于网络的种种生理上奇葩猎奇需求,则代表着一种见不得光的按捺不住的难以抑制的欲望。
    这一切的臆想创作源于女主人公遭遇失明的生理变故后所产生的自卑心理和对安全感的缺失,于是,她幻想出的女性形象Elin,处于不幸的失婚状态,Ingrid甚至让Elin和自己的丈夫Morten纠缠不清。关于这部分幻想与现实的拼接,影片做得十分洗练,Ingrid躺在床上,而丈夫还在用电脑工作,Ingrid便无法控制地幻想出丈夫在用电脑与Elin聊天勾搭。
    在塑造Elin这个人物时,Ingrid常常会加入自我的代入感,即幻想和现实产生混淆,说明陷入到虚构创作中的她已经分不清现实和幻想的界限了,比如,Elin和Morten约会时的突然失明,再如,让幻想中失明的Elin也陷入到怀孕的困局中。这种转换仿佛将关注的视角从Ingrid转移到了Elin身上,从而也令观众的视角有了一个转换。就某种意义而言,Elin是Ingrid的组成部分,就像意识塑造出的男性形象Einar也代表着Ingrid的一部分一样。
    片末,一直冷寂的画面终于趋于暖色系,幻想中失明了的Elin和偷窥过她的Einar得以远距离“相见”,Elin按照女儿的提示,将脸部和眼睛朝向Einar的方向,轻松一笑,至此Ingrid臆想的两个组成部分坦荡地面对了,这个收稍做得漂亮又文艺,令影片的寓意深远,且余味袅袅。
(杂志约稿)

 6 ) 大脑式的自由表达

《奥斯陆,8月31日》的编剧之一埃斯基尔•沃格特(Eskil Vogt),以编剧身份跟:约阿希姆•提尔(Joachim Trier)已经合作过两次,明年两人还有一部英文片《比炮弹更响Louder Than Bombs》即将面世。在此之前,今年埃斯基尔•沃格特独立导演的首部长片作品《盲视》,以“今敏式的风格,阿特伍德式文本”黑马跃出,横扫了欧美不少电影节,获奖如挪威国度影展雅曼达奖(Amanda Awards, Norway )的最佳导演、演员、剪辑和音乐;柏林电影节的欧洲电影标签奖(Label Europa Cinemas);圣丹斯电影节和雅典国际电影节的最佳剧本,哥本哈根电影节(CPH:PIX)的年度新人奖,以及伊斯坦布尔电影节的金郁金香等。除了十个奖项,提名更有五项之多。

女主Ingrid失去视力之后就久待家中,开始靠一种纯幻想来构建生活。比如,想象她的丈夫Morten回到家中,坐在角落,偷偷观看她的生活。比如Morten和偶遇的朋友Einar在咖啡馆闲聊。幻想自己拄着拐杖上街,步步维艰。想象中丈夫看网络色情片,和一个单亲母亲Elin成为网友后约会。突然之间,Elin也盲了,意外怀孕她穿着窄小敞露的可笑衣服,去一个聚会上找Morten,而Morten正在小屋子里群P,被人嘲笑的Elin,又突然和自己高度合体,与丈夫当面对峙。

本片最革命性的元素,就是电影语言的彻底“想象性自由”。相较于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给予摄影机的自在,此片堪称更进一步的“电影大脑”。既定的框架逐一被打破,幻想和现实在一种跳接中非常冷静的切换。

观众也分不清到底某一段是女主的脑内的自动编排,还是现实。当然,这种“真亦是假、假亦真”让一切都无需讨论了,出色之处恰在环环相扣的虚构中的虚构。知道不是真的,而一切又以纯真实的方式呈现——全片都在这根晃荡的平衡木上精彩的摇曳。

“盲”的设计是为了表现一种孤独和不安全感的极致,身体的限定,而思维又是极端发散的。女主感知骤然敏锐(影片声画镜语完美的体现了这点),她的脑补功能相当之强大,脑内的世界堪比matrix——场景,人物,对话都在慢条不紊的变幻、进行着。思维如普鲁斯特般行云流水,不受阻碍。镜头不带感情的平移在街头巷尾,咖啡馆,电影院,电车和室内。她似曾相识的旁白和不靠谱叙事,女性的身体,色情展示,以及冷调的配乐,交织成一种如冰水以下的失联生活。

用镜头完全坦诚了内心深处的不安全和恐惧,完美的“感觉派”体验。可以设想,这种意识流的小众情节如果变成拉大叙事张力的剧情片,其力度将会如何振聋发聩。


 短评

欲开脑洞,必戳双目。【莫里西又高亮了。。

3分钟前
  • 犯怵中的嫌疑喵
  • 还行

不推荐。炫技的成分大于电影本身,剧作节奏把握失衡,故事缺少高潮。还有就是演员都丑哭了。。。演技也是瞎了。。。

6分钟前
  • 王17
  • 还行

盲女对周遭世界的感知,是依靠盲前的记忆、听觉与想象力的重合来模糊客观与主观边野的,用内心幻化的角色来完成一种自我宣泄。电影语言的灵活、情节点的跳切都很高能。

9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盲]的最大优点在于它彻彻底底的坦诚。尽管心路历程这四个字已经被用的过于泛滥,但这正是影片所成功做到的。它把女主角所听所嗅和她以为她看到的东西变得可触可感,正是由于对于心灵内部的描摹无比成功,后半段人物终于做出的实际行为才变得可信和水到渠成。这是那种让人意识到电影有多美好的片子。

10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力荐

虚构视觉、重塑感知,一点点突破潜意识禁区,任凭不安臆想如疯草般放肆生长。剧作起评分很高,非常规的空间联动、穿针引线的旁白暗示等,都给影片提供了丰富解读。本片完整表现出电影这项艺术工种的综合优势,以及光影叙事的更多可能。

14分钟前
  • Obtson
  • 推荐

将想象世界具象。

1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一般

19分钟前
  • ArenA
  • 还行

变盲后,所承载一切的只能通过过往记忆的成像与可能发生的想象幻想来构成,甚至通过捏造来达成自己想要的面目。而该面目同欲望的轨迹类似,既身不由己,也不乏肆意妄为。

20分钟前
  • 直泣优胜劣汰
  • 推荐

一个盲人的性臆想。

21分钟前
  • 林||我们谈什么都像谈死!
  • 还行

真是服了北欧影人了,一部关于盲人徘徊在现实与幻想之间的电影而已,就不能从头捋顺了好好讲这个故事嘛?非得通过频繁的快速剪辑与大段大段的幻想现实交叉把人绕晕了来表现么?导演你不装逼我们还是好朋友~

26分钟前
  • 约翰迈克莱恩
  • 较差

这片牛的地方就是:幻想与现实的无缝对接。现实、幻想世界最终在空间、人物达到一种“共视”的相遇。盲女在孤独中对抗安全感缺失(如幻想丈夫出轨),想象出的女人与自己的处境交叉融汇共同鼓励。“盲”寓意孤独困境以及客观世界的不确定性。关于人体缺陷的电影还推荐赫尔佐格《沉默与黑暗的世界>

28分钟前
  • 非想
  • 推荐

“一个人的恨,足以让世界上的其他人相爱”

30分钟前
  • 赛珞璐
  • 推荐

除了在照片和镜子里,你从未见过你自己

32分钟前
  • 彌張
  • 推荐

漂亮的虚实切换技巧,画面剪接堪称教科书。失明的她就像黑暗中的舞者,在自己从不曾走进的房间轻舞飞扬。

33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想象力补充视力之不稳定性,有声识别颜色机器:Ass - baby pink,把耳机音量调很大试图吸引搭讪,下意识接住掉落的唱片。重奏编剧导演。with HK Vanessa @Gunnebah Retreat Centre

37分钟前
  • 水仙操
  • 推荐

我的年度十佳之一,将一个盲女的精神世界具象化,将她的幻想和盲前对生活的认知上演成现实影像,她内心的问题开始让一切失控,这也放大出她生活中危机的源头。用影像来表现人的抽象意识和思维,片中有几处剪辑处理的非常令人惊艳,你不禁的会想,如果导演选择戏剧情节而不是意识流旁白呢?★★★★

41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看到女主背面那一头金发忍不住觉得,Jesus, they should call on Kirsten Dunst

45分钟前
  • 橙子
  • 还行

文学性很强,有着奇妙的艺术表现力和情感表现力,许多场景的设计、剪辑,令人惊叹。年度十佳!如果美国人重拍,多么希望,能由斯嘉丽·约翰逊来演。

48分钟前
  • 老晃
  • 推荐

今敏式风格,阿特伍德式文本。完全『盲』的声响导向剪辑(坐在咖啡馆,有公车经过便瞬移上车;家中醒来下雨,便瞬间进入雨中;本无人的房间,空气流动如呼吸就成了人)。失去视力后如影随形的不安,与有了孩子后突如其来的放肆,说到底也都是『盲』。

50分钟前
  • CharlesChou
  • 力荐

女主长得好恐怖…😱 剪辑super good!!

54分钟前
  • 有只骗子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