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点十三分

剧情片美国2015

主演:Paul,Alexandro,Marina,Vidal,Julio,Lousav

导演:David,Jaure,Rosenbaum

播放地址

 剧照

三点十三分 剧照 NO.1三点十三分 剧照 NO.2三点十三分 剧照 NO.3三点十三分 剧照 NO.4三点十三分 剧照 NO.5三点十三分 剧照 NO.6三点十三分 剧照 NO.13三点十三分 剧照 NO.14三点十三分 剧照 NO.15三点十三分 剧照 NO.16三点十三分 剧照 NO.17三点十三分 剧照 NO.18三点十三分 剧照 NO.19三点十三分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27 23:28

详细剧情

从过着正常的生活到在迈阿密的无家可归中幸存下来,彼得是2000年代末动荡的美国经济衰退的受害者。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戏剧。这是一部令人心碎的纪事,当他面对残酷的街道时,见证了一个极端的性格转变。

 长篇影评

 1 ) 《狗十三》:一部青春的规训史

小学四年级前,我特别喜欢画画,某个亲戚以此骂我沉溺画画成绩变差,最后我被迫放弃。日后再画,全然找不到小时候那种一张纸一支笔能画上一整天的纯粹快乐了。还有很多事,如鬼魅,如幻影,战战兢兢,很晚才释怀和解。大人们觉得无足道的事,那时候是我的整个世界。

作为一个很早就被说懂事的男生,《狗十三》让我对这假惺惺的世界本能地感到厌恶,也觉得可怜。我向来最不忍看到敏感孤僻的小孩,因为大多有破碎之处在。童年与青春大抵是最偏离实用与功利的时期,可有的人提前从梦中被叫醒,过早被剥夺了幻想的权利。所谓的成长,向来是一件代价很高的事。

在福柯的论述里,那些看似更文明、更人道、更温和的惩罚方式,其实促成了某种「规训」。它给人带来的不是肉体的疼痛,而是更具侵犯性的心理控制。它要求人发生内在的转变,要求其内心皈依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成年人世界里,对孩童强制要求的「懂事」,其实也是一种规训。曹保平说:「没人注意到我们在什么时候忽然就长大了,一切好像自然地发生了,但那一天的到来其实是很残酷的。」

《狗十三》

这个社会有太多强忍的,牙齿掉了往肚里咽的苦楚。懂事实则是父权社会里隐晦的控制,它要求我们习惯在外人面前佯装坚强。我们在这个过程里有太多想说出口的东西,可是活着活着,却也没什么好说的了,不愿意说了,或者不敢说了。大家处心积虑地反复练习,克服自己的任性、软弱,直到不再喝醉和深夜痛哭。

人都是在一瞬间变得铁石心肠,把最后一丁点儿浪漫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泡沫丢弃,然后在这木然的世界里呼吸匀停。

这就是他们所要求的懂事。

《狗十三》是一部青春的规训史。

电影以一段李玩的自述开场:「你知道人总是这样的,你在夏天很难理解冬天有多冷,到了冬天又忘了夏天有多热,如果存在平行宇宙,这样的问题就好解决了。」十三岁的她因为父母离异,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她父亲再婚后又添了儿子,一直选择等时机合适再告诉她。

《狗十三》

李玩的父亲是典型的父权观念下的家长,口头上说着为人父母,可在实际的成长中却是缺席的。李玩爱好物理,但为了提高她的成绩,他硬是把她在学校的物理小组换成了英语小组。当他意识到自己的做法太过粗暴后,买了一只小狗送到爷爷奶奶家,作为弥补。

起初,李玩由于和父亲的芥蒂,并不喜欢这只小狗,但小狗在箱子里挣扎哀嚎,融化了她内心的固执,她把它取名叫「爱因斯坦」,并让它和她一起睡在床上。自从有了爱因斯坦后,李玩找到了情感寄托,她会给它做狗粮,和它吃一样的食物。

《狗十三》

李玩的姐姐李堂成绩很好,父亲叫她过来教李玩英语。有一天晚上,他们回家后发现爱因斯坦不见了,原来是爷爷在白天出门买菜时把它弄丢了。那一晚李玩跑到街道上,不知敲了多少户人家的门,一再询问它的下落。李堂带着爷爷找到她,劝她回家,她却任性地推开了爷爷,让爷爷崴了脚。她回到家后紧闭房门,眼泪扑簌,把音乐分贝开到最大,在窗户上写满爱因斯坦的名字。她身体里游荡着无处诉的孤独。

李玩的继母想了一个办法,买了一只与爱因斯坦接近的小狗以假乱真,但并没有瞒过李玩。她不理睬那只小狗,依然沉浸在失去爱因斯坦的悲伤中。她找高放一起喝酒到深夜,奶奶出门找她而迷了路。父亲知晓后,再也无法容忍,狠狠地训斥李玩,鲁莽地伤害了她。

《狗十三》

这个夜晚,她感受到父权的暴力与威慑,她不再拥有可以无理取闹的孩子的特权。她在害怕中学会沉默和妥协,开始变得乖顺,谨小慎微,收敛自己的脾气。

在英语课堂上,教室里误入了一只惊惶的蝙蝠。它是这个陌生世界的闯入者,在一片惊奇、憎恶和冷漠里,它始终找不到出口,最后死在了英语老师挥掷的书本下。没有人对英语老师这个举动感到意外,除了李玩。她直愣愣地站着,惊愕又恐惧,周遭一切褪变得陌生。她开始同情那只小狗,它弱小的境遇,和死去的蝙蝠,和自己并没有多大差别。回去后,她就接纳它,叫它「爱因斯坦」。

她也没有排斥那个叫昭昭的弟弟,但这是她不得已的卑微和顺从。孩子们的感受永远是被忽略的,父母在用一个谎言去圆另一个谎言。在众人都在给他欢庆生日时,她落寞地退后,待在一旁。李堂把手放在她手上,被她推开了,她逐渐蜕变得坚硬,不需要怜悯和安慰。

《狗十三》

伤害在缺乏自省的家庭永远是恶性循环。不久,李玩再次失去了这一只「爱因斯坦」。它因为咬伤了昭昭,被继母勒令送到狗肉店。那一天,她跑遍了这个城市几乎所有的狗肉店。

回去后在楼道口,她看到了一个过度肥胖臃肿的男人被抬在担架上,朝她撅着嘴,发出鸟叫声。她发现了令她惊怖的事实:原来她每晚听到的鸟叫并不来自楼上人养的鸟,而是这个男人发出的。他像是导演刻意安排在电影中的隐喻:这个社会永远不乏孤独怪异,又不合时宜的失败抗争者,他们是没有长大的大人。沉溺在自我世界,练习鸟叫,也许是他唯一能彰显自我存在的事。

《狗十三》

父亲一直答应着要带李玩去看天文展览,但展览最后一天,父亲要和张哥吃饭,让李玩一起陪同。席间,张哥问李玩平时看什么书。李玩说,《时间简史》。张哥摇摇头说,那都是小孩子看的书。成年人的世界充满误解与轻蔑。他们的思维是武断的,有一套自己不可撼动的强大价值观,任何观点,要是与这套价值观相左,他们嗤之以鼻,要是佐证了观点,反而更印证了他的偏见。他们的姿态是那么言之凿凿,不可违逆。

李玩发现对规训的反抗会处处受限,她放弃了,放弃了青春里的简单,幼稚与单纯。对抗都是有代价的,她开始学会计较成本。她就这样成为了父辈们眼中懂事的孩子。当她因为物理竞赛得了全省一等奖,爸爸宴请宾客,期间有人给了她一盘狗肉,在李堂和继母诧异的目光下,她拿筷子夹起,一口吞下。此时的她,已经彻底接受了这个社会运转的逻辑。

《狗十三》

她开始学会了做一个不动声色的成年人,不再回头,不再偷偷想念。她和李堂在路上遇到第一只走失的「爱因斯坦」,她冷静地转身离去,对李堂说:「我生怕它认出了我,向我扑过来。」在滑冰场,那个貌似生活在蜜罐里昭昭,一而再再而三地摔倒。她凝视着这一幕,却并不关切,她也许想起自己对高放说的那句话:「这样的事,以后还多着呢。」她突然像谅解了一切般释然:所有人都一样,难以从规训中逃离。

她就这样,在内心与世界的粗暴碰撞里,小心翼翼地完成了自己的「成年礼」。

这个世界似乎没有完满的原生家庭。

李玩的父亲接到前妻的电话后,把电话交给了李玩。李玩说罢,问父亲:「你当时是怎么喜欢上妈妈的?」父亲再也强抑不住,泣不成声。他啜泣着对李玩说:「我不是一个好父亲。」

《狗十三》

《奇葩说》上有一期,辩手们自曝原生家庭的经历,大多哽咽着把辩论说完。凌厉如傅首尔,软肋也是这个。她的话说得很通透:「人生就是一场自我欺骗,最后赢的都是影后。过得不好要拍拍肩膀说,其实还可以啦;痛彻心扉要握一握拳头说,一定都会好起来。」

即便在外人面前从不正经的北野武,身上深沉又拙于言辞的另一面,也是源自原生家庭,他认为:「一个人是不是长大成熟,要从他对父母的态度来判断。当你面对父母,觉得他们好可怜、真不容易时,就是迈向成熟的第一步。一把年纪,还把不能原谅我爸挂在嘴上的人,充其量只是个小鬼。」

但并非人人都能做到北野武的豁达和坦然。人与人的悲喜无法共通,让我们势必做不到对他人遭遇感同。那些在你看来微小如尘埃的烦恼,对他人而言也许是山崩。「狗十三」就像一句脏话,释放了我们内心所有潜藏的压力,焦虑与愤怒。

每一场成长都是一桩谋杀案。如何和生命和解,以细细小小的温暖去抵御透彻心骨的冷酷,大概始终是我们的必修课。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公众号:一点儿乌干菜(微信号:NarratorZhang)。一个野生建筑师的书写,记忆,想象,建造。作者:章程,野生建筑师,青年写作者,简洁有趣,知行合一。盖过几栋房子,写过几篇文章,得过数次国际建筑设计大奖

约稿及合作请联系我个人微信号:Odysseyrush。豆瓣号:夜第七章 。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和豆瓣:)

 2 ) 《狗13》真的是在对成人世界竖中指吗?

今天电影上映了,回家路上翻了翻影评,发现基本一边倒地认为万恶的成人世界剥夺了那个女孩,她妥协,逃避,从激烈的抗争变成了无声的对抗,每一个人从泪流满面到云淡风轻,是社会之耻。

我真没这么认为。

那天看完点映之后我很感动,也深刻反省了自己,但我反而觉得《狗十三》并没有它标题取的那么愤怒,感觉它的主题是这样的——哪怕生活对你温情脉脉,成长仍然撕心裂肺。

这个电影最宝贵的是,每一个人都是合理配置的普通人,这和我们每一个平凡小孩的人生多像啊,那么日常的生活里,我们仍然充满了大悲大喜,因为那是十三岁。

你看,她的处境多糟糕啊,明明喜欢物理但老师家长合体霸凌逼她改学英语,爸爸再婚生了个男孩就拿个狗来敷衍她,十几岁了家里人不知道她不能喝牛奶,狗丢了居然换一个就逼她承认这就是爱因斯坦这跟小石头拿烟袋锅子杵进小豆子嘴里逼他改口“我本是女娇娥”有什么区别?

可我真觉得她是幸福的,起码比绝大部分青春小说波澜壮阔的戏精生活幸福很多吧,小时候我们看的是《花季雨季》和《十七岁不哭》,“新概念”兴起之后的一波“青春文学”反而看不太懂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着前芭蕾舞演员憎恨自己女儿的母亲,也不是每个人都会一巴掌推死自己想要天长地久的对象,更不是所有人都会被全世界diss而无容身之处。

李玩有她自己的悲伤和艰难,同样悲伤而艰难的,还有她身边的那些大人。

父母离婚了,但李玩的爸爸真不算太差,知道她喜欢天文展,最后为了饭局仍然没带她看成,接到前妻的电话居然泪流满面(其实我觉得这一场真的有点过了),另外生活中有几个爸爸在揍过你之后会当晚等你当面道歉的?看到自己的父亲在酒局上对莫名其妙的人示好当然是悲伤的,小时候你愤怒于“他怎么可以这样”,后来你悲伤于知道了他为什么会那样。

后妈当然有她自己的考量,但她生了孩子能憋上一两年都不跟前夫的女儿说,不去打搅她的生活,已经很了不起了,互相不喜欢的人大家做好表面功夫是对家庭最好的尊重;至于她教育孩子方法有问题,迁怒于狗这些事只能说明她个人教养以及层次不够高,不能算是人生污点。

爷爷奶奶对孙女当然很好,小心翼翼地照顾她的感受,但你不能要求代沟如此之大的三代人去互相理解对方——喝牛奶的那一场戏,是全片一个梗,真的是一个非常精彩的描写,让我相信奶奶不是不知道她不喝牛奶的,但是有时候忍不住要端一碗牛奶给她。就好比养一只小兔,我知道吃干草对它健康有益,可它就是不爱吃,迷恋啃火腿肠,甚至一闻到干草对味道就反胃,但我仍然忍不住要喂它干草,因我我觉得“这对你好”。这不是什么“多少恶毒假关心之名”对故事,而是一个人之常情。一个爱吃香菜的人永远不会明白不吃香菜的人那种反胃的感觉,当然我们可以说,这样是不对的,

我关怀你,给你强加一些你不情愿的东西,这是不对的,但在生活中,这种很大的可能性是情有可原的。

堂堂只是一个大她几岁的女孩子,发现自己的男朋友移情别恋,并没有对李玩多说一个字,只是自己单方面提出分手——按很多剧的套路这里起码可以演出八集戏码。

片中所有的冲突,这些场景都无比真实,类似的事情几乎每天都在生活中发生,作为成年人的我们需要反省,但其实也不至于要成为多大的心理负担。

扪心自问,你们的父母长辈,会这么细致入微地对你吗?

长大是什么样的过程?生活一直都是惊涛骇浪,但你已经从独木舟武装成军舰。

和生活和解并不意味着失去棱角与锋芒,而是学会不仅仅为了自己而愤怒,也不仅仅为了自己的小世界而悲伤。

生活不会放过你,你发现了世界对你的不怀好意,是成长的第一步。

就如同李玩发现爱因斯坦丢了,她很痛苦;她的家人也和她一起寻找,但逐渐放弃了这件事,她觉得遭到了背弃,这是第二层痛苦;随后家人假爱之名欺骗你,弄了另一条狗逼你指鹿为马,这是第三层。

回过头来她会发现,原来一开始的开始,那只狗的出现只是父亲想要弥补自己生了儿子的愧疚——这是最终一层的痛苦,撕开了这一层皮,她就离开了这个密闭的痛苦的空间。

在整个过程中,周围的人出于自己的目的而行动,当你沉浸在那个空间里时,他们都在针对你,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你出来之后,才可以尝试去理解对方的动机。

能坚持天真烂漫当然不是什么坏事,而真正的成长,不是将成人世界与青春一分为二,站在对岸对对方进行道德评价,而是对那些改变了自己的人同样献上包容。

我们都会爱,但是我们需要练习的是“如何给”。

其实成年人是在不断练习这个过程,寻找一个和身边人,和整个世界融洽相处的模式。

片尾给了一个最好的注脚——高放喜欢上了李玩,于是又给自己加了一个写着她名字的纹身,看到这里很多人都笑了,因为很幼稚,十几岁的男孩有爱不知道怎么给。

而李玩的爸爸其实知道怎么给,带她去看她喜欢的星球展。

爷爷奶奶也知道怎么给,把真正的爱因斯坦找回来。

后妈知道怎么给,就是尽可能不去打扰她的生活。

但很多时候,做不到了。

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平和地拥抱这个世界,爱,认同,尊重,和解。

 3 ) 《狗十三》中父亲的三次流泪如何解读?

太有感触了,自己跟前妻也有十年感情,昨天开车路过曾经租住的小区,那时虽然穷,但过的很快乐,对未来充满希望,仿佛看到两人一边买水果一边讨论未来的规划,心里想着这些眼泪就掉下来,回不去了。晚上回家就看了这部电影,眼泪真的再也控制不住,一个人固然要向前看,但转过身来,还有一个曾经的自己在那里。

 4 ) 过于真实的一面镜子

不夸张地说,这实在是一部过于真实引起不适的片子。引起不适是玩笑话了,实际上不是真的不适,而是无奈和沉重。

作为一部青春成长片,并不像大部分国产青春片那样糖水,那样美化“疼痛”“成长”这些词。它展现的是非常真实的中国式家庭关系和中国式成长,并且从老中青三代人三个层次交错展开,真正抓住了我们每个人成长的苦痛之处,不止是青春期的成长,更有中年至老年每个环节的困顿啊。里面的每个人都很丰富,你能看到自己家庭里不同角色人的影子,甚至也能看到自己一生不同阶段的影子,这也是它真实和牛逼之处。

李玩:

当然是纤细敏感青春期少女的典型形象了,这点不打算展开说。但我不得不注意到的是,她对狗狗和对暗恋对象的细腻与真诚,和她对于家人的冷漠是很分离的。和爷爷奶奶吃饭都没有交流,甚至发脾气时推倒爷爷并且没有流露出真正的愧疚,对家人或者沉默或者大吼大叫,但另一方面在高放那里表现得非常柔软和真诚,这些细节显得非常刺眼。可以说,她在受害者的同时也是家庭关系的不自觉的加害者。

但是这难以理解吗?我觉得一点也不。因为我自己也是这样。从小看到家里很多令人灰心的事,也让我早早变得在家沉默乖巧毫无存在感,但同时一有机会便会离家越远越好,几乎完全封闭。但是对朋友、对于自己的圈子、自己的世界,又有源源不断的交流欲望和同理心。从另一方面来说,对于后者的情感投入,又何尝不是对于家庭缺失的爱的补偿呢。我很理解这一点,但同时也觉得这是很悲哀的一件事。家庭关系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所有的关系都是互动纠缠出来的,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一个结。哪怕真正长大后,我慢慢开始理解家里每个人的无奈,也并没有真正做到自己期望的那样对他们投入很多感情。这其中有怨气,也有自己的逃避吧。可能到了这几年,我才慢慢将对外的温柔向家人转移。希望自己可以做得更好。

李玩在后面的“懂事”和“乖巧”,其实我觉得不完全是伪装。当然将自己封闭起来肯定是最主要的因素,但并没有这么简单。她在第一次饭局上摔门而去,但在第二次饭局上神色复杂而隐忍地吃下了那块狗肉,这其中完全是对爸爸的恨吗?我觉得不是。她看到了爸爸在更复杂的社会规则里的无奈,听到了那些违心的话,她对爸爸是有同情的。她装出来的那些笑容,一部分是失望,其实一部分也是真的希望给爸爸少一些负担。这一点在她开心地给爸爸打电话说月考成绩时很明显,而后来当爸爸突然在车里失声痛哭时,她紧紧抓住爸爸的手,我觉得是达到了一种复杂的和解。这也是我很喜欢的细节。片里的父女关系尽管充满了伤害,但也有越来越多的理解和温情,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尽管李玩在残忍的伤害中得到了“成长”,但她没有把这些痛苦简单地转化为对爸爸的恨,就像整部片子并不是简单地对父亲这个角色的指责一样,这是一种更大的无奈,也超脱了父女关系的格局。导演真的是很温柔了啊。

爸爸

爸爸的角色令人惊喜地刻画得很丰富。之前看到介绍看到短评,都会觉得爸爸就是那个粗暴不讲理的“坏家长”形象。但是这部片子的爸爸里并不是脸谱式的刻画,而是把中年男性的复杂和无奈讲得很好。对于那几场无聊的饭局,可能几年前看这部片子我也只会觉得讽刺和可笑,是青春期视角对于大人世界的完全否定,但到了现在再看,只会觉得真实得可怕。那些敬酒和套话,身处其中的中年男子那种唯唯诺诺和游刃有余,如果你没有对此心有戚戚感同身受,那只能说你太幸运、你的工作环境太单纯了。真TM没有人是容易的。影片里唯一让我哭的镜头竟然不是关于李玩的,而是她爸爸在车里突然崩溃失声痛哭的时刻。大型成年人崩溃现场一刚。

另外一些细节是爷爷和爸爸之间的互动细节。几乎可以看到,爷爷和爸爸的关系就是爸爸和女儿的关系的复制。从第二个儿子出生时关于名字的讨论开始,爷爷的粗暴指责以及爸爸对爷爷那种毕恭毕敬的态度,就说明了爸爸当年也是这么被教育长大的啊。他是这样从小被家庭教育矫正,长大被社会关系矫正过来的,因此对于女儿也是以类似的模式进行矫正,就非常自然了。

当然这并不能说父亲对女儿的态度都可以谅解了。但你要知道的是,人是很难超出自己的经验范围的。除非在成长过程中对自己进行足够的自我教育。这是很高的要求了。片子里的父亲没有做到,他让自己受到的伤害和影响原样甚至更粗暴地延续下去了,这是另一种悲哀。

我希望李玩可以在被伤害的同时能够足够自知,保留心里的温柔,不要让未来的自己变成另一个爸爸,将这种重复的伤害在自己这里终结,而将自己认为对的事坚持下去。

李堂

堂姐的角色初看是作为一个成熟少女的衬托,但到了后面我也越来越喜欢她了。她当然是更容易受长辈喜欢的那类孩子。会察言观色,懂人情世故,知道如何表演一个懂事的模样,尽管私下更疯更放得开。但看到她在看穿大人的谎言后立刻圆滑地附和的样子,我感受到的不是虚伪,而是一种求生欲。她比李玩更早被“驯化”,甚至有超出年龄的成熟和通透——在跟高放分手时的那种洒脱大概多少成年人都做不到。她和李玩像是一面镜子的两面,李玩的现在可能是她的过去,而到后面学会了表演乖巧微笑的李玩,也是另一个李堂吧。

不过尽管有这样的类似之处,李玩还是比李堂要更细腻、更自知的。我相信李玩不会真的变成一个世故的人,李堂就很难讲了。她俩之间的差异,必定是来自于自我教育,来自于阅读、感知和思考,来自于李玩所感兴趣的音乐、星空、时间简史。李堂可能是绝大多数被驯化的小孩,她更可能变成李玩的爸爸那类人,而李玩不会。起码我愿意相信这点。

李昭昭

这个小男孩的角色也很有意思。尽管镜头并不多,但这是太真实的熊孩子的刻画了。在看电影的时候当然会讨厌昭昭这个小孩子,但他身上的一切都是他父母家长的缩影。

在他让李玩替他转椅子时,转一圈他发出一次哈哈大笑,那个笑容让我觉得可怕,不知道是不是有意那样表演的,因为那简直是活脱脱的虚假的讨好式的夸张笑啊。可能我有点过度演绎,不过这让我联想到了很多细节。在我们周围,可以看到多少小孩子在各种文艺演出中、各种镜头前被要求表演出假笑,那些从小就教小孩子拍照片时要伸出两个手指比耶的父母,可能从来不会觉得这种行为有什么问题,可充斥其中的全是虚假情绪,是讨好,是尽管你不知道为什么,但你知道在这种场合你就是应该表演出的笑容,那样大人们会很开心,于是你便习得了这种情绪表达。昭昭妈妈说的一句话也很刺耳,“娃这么小什么都懂,一早就说要穿爷爷送的衣服来啦。”是啊,孩子很聪明的,三岁小孩能理解和习得的事比大人想象的要多多了。沿用之前对于李玩和李堂的描述,昭昭的一部分,很可能是李玩的过去。

最触动的地方其实是最后学滑冰的那一幕。昭昭可能并不喜欢滑冰,可能是爸爸认为李玩喜欢滑冰昭昭也应该喜欢,于是送他去学习。最后那些细节的镜头,看到昭昭一次次伸出手,却只有冷冰冰的回应和空洞的鼓励,李玩看在眼里,心里想的应该是自己吧。他确实会得到成长,就像李玩也确实得到了“成长”一样。但这种成长就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吗?我始终觉得,还是有更好的办法的吧。


最后走出影院时,想到今天太晚了,明天要给爸爸妈妈打个电话。

感谢这样的电影,像镜子一样照出我们每个人。每个人都是自己家庭的缩影,而家庭关系是一张复杂的网、一个纠缠在一起的线团。到底是互相理解还是互相伤害,只有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才可以达到。世界是苦痛的,但认识到这一点并不是给自己找借口,而是更理解每个人的无奈。然后从自己开始一点点地做起、一点点地更温柔一些吧,不要让伤害延续下去,这是我们每个人能做到的事。

 5 ) Hypocritical——伪善

这部影片的真实简介是这样的,与豆瓣的简介有所差异: 李玩是个乖孩子,父母离异,因父亲忙着做生意,一直跟爷爷奶奶生活,没怎么让家长操心。因为偏科,李玩物理成绩很好,但是英语成绩拖了后腿,所以排名只算中上。像大多数中国父母一样,在老师的“谆谆善诱”下,李玩的父亲代替李玩把兴趣小组改成了英语组。委屈的少女得到了父亲敷衍的道歉,甚至是拿出一叠红票子想收买她,可是这又有什么用呢?于是李玩“任性”的抛开父亲,独自离去了。 继母给父亲生了一个儿子,全家人一片喜气洋洋,因为觉着自己多年来亏欠着李玩,父亲和爷爷奶奶没有第一时间告诉她这个消息,只是给李玩送了一只小狗,想着等李玩心情好些了,再告诉她多了个弟弟这件事。于是“爱因斯坦”一直陪伴着李玩,直到几个月后爷爷带着一起出去买菜的时候走丢了。长辈对这件事的处理方式就是——重新送李玩一双旱冰鞋。 李玩问他们,你们去找了没有?没有。于是李玩哭着出去自己找狗,慌乱愤怒之下,把跟出来的爷爷推到在地,跌伤了腿。总是这么折腾下去也不是办法,聪明的继母想了一个“妙主意”,再买一只一模一样的狗,就说它是爱因斯坦。是啊,中国的孩子多傻啊,傻到连自己朝夕相伴的宠物都认不出来。可是李玩认出来了,在所有人一口咬定新买的狗就是找回来的爱因斯坦的时候,李玩哭着说它不是。懂事的表姐在大人们的眼神示意下,也劝说着让李玩接受那只狗就是爱因斯坦。 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因为它不是爱因斯坦,李玩没办法像对待爱因斯坦一样对它,暂时的。一个小姑娘,在面对一只可爱的小狗的时候,又能保持冷漠多久呢?在李玩任性的出去喝酒,被愤怒的父亲揪回家,以中国式家庭通常的暴力手段教训一顿,再温言软语道歉后,李玩成长了,懂事了。小狗注定要跟着李玩,即使李玩把它扔在大门墩子上跑去上课,回去后它也没有跑掉或者被人抱走,只是在她怀里委屈的“呜呜”叫着。 李玩多聪明啊,最弱的英语,在努力学习一段时间以后,考试就拿了年级第一。于是父亲高兴,准备带她去看天文展览,虽然记错了时间,懂事的李玩还是很开心,因为父亲总算有这个心,知道她喜欢什么。后来,父亲带着李玩去溜冰场,李玩以为父亲是带她来试一下冰刀,可是父亲畏畏缩缩的用眼神指着场内一个黑衣服的小孩说,那个穿黑衣服的小孩,是你弟。李玩的笑容冻结在了脸上。 李玩知道弟弟存在的那天,应该是弟弟两岁的生日了吧(影片中个头那么大,不像1岁的样子)。大人就是这样,把一件重要的事情遮遮掩掩了许久,然后不管你能不能接受,当他们告诉你的那一刻起,你就必须接受。于是李玩虽然失落,看着一大家子在弟弟的生日宴上其乐融融,她也没有任性,只是轻轻拨开表姐安慰的手表示自己内心的委屈和无奈。 可能是因为父亲生意太忙,继母和弟弟也住到了爷爷奶奶家。李玩对弟弟的态度不冷不热,弟弟对爱因斯坦的态度非常不好,一个熊孩子正逐渐成形。父亲有生意上的应酬,让李玩支持他的工作,陪着一起去吃饭喝酒。领导只知道附庸风雅吟诵一些古诗词,却以为《时间简史》是一本娃们看的书。李玩因为父亲的这场应酬,错过了心心念念的天文展览。 弟弟拿着晾衣杆到处乱打,唯独在看到李玩似笑非笑的表情后发憷,不敢近姐姐的身。于是奶奶遭了秧,被弟弟打破了头。大人们觉着,不过是小孩子,没关系没关系。李玩对父亲说,应该要弟弟给奶奶道歉,父亲说他还只是个小孩子,不懂事。弟弟又拿晾衣杆去捅关在厕所的狗狗,被狗狗的狂叫吓着了,父亲对发狂的狗狗也毫无办法,只有李玩用手把狗狗给安抚了下来,她看着趴在地上呜咽的狗,哽咽着叫它“爱因斯坦”。 李玩真正接受了这只爱因斯坦,可是,弟弟在上厕所的时候,被狗狗堵了门,吓哭了,继母撒泼非得让父亲把狗狗送到狗肉店去。李玩哭着求父亲不要送到狗肉店,父亲没有理她,径自开车走了。李玩没有找到爱因斯坦,悲伤之下又跑去喝酒,在父亲质问她为什么喝酒的时候,李玩问他“你上次不是也让我喝酒吗”,父亲无言以对。 李玩参加省里的英语竞赛,磕磕绊绊,中途放弃。可是,即使没有参加物理小组,也能参加物理竞赛。李玩拿到了全省物理竞赛第一名。父亲很高兴,以李玩为荣。父亲说,今天可以实现你任何心愿,李玩说,我想知道你把爱因斯坦送去了哪家狗肉店。父亲开车去了流浪狗收容所,李玩找遍了也没找到爱因斯坦,原来爱因斯坦已经绝食死去了。父亲哭了,想给李玩再买一只狗,李玩不要。 庆功宴上,父亲非常开心,说李玩是他的骄傲。李玩也笑着,懂事的跟长辈们喝着酒。即使在六叔特意把饭馆最出名的红烧狗肉这道菜摆在李玩面前,让李玩吃一口,父亲继母爷爷奶奶都面有愧色低下头的时候,李玩笑着说“谢谢叔叔”,随后夹了一块狗肉,大口嚼着。那一刻,有什么东西彻底崩碎,同时又有什么在迅速建立,将李玩裹了个严严实实。 回去的路上,李玩的母亲来了个电话,三言两语之后挂掉,只是为了让人知道她仍旧存在,形同虚设。李玩看到了丢失的爱因斯坦,虽然爱因斯坦已经认不出她了。表姐比李玩还激动,可李玩只是淡淡的笑笑,独自走开,躲在无人看到的角落抽泣,在她旁边的墙上,还有半张她亲手贴上去的寻狗启事。 ------------------------------------------------------------------------------------------------------------------------------- 中国式的教育就是一场持续多年的阉割,学校与家庭,不会真正在意孩子们喜欢什么,只在乎寥寥几个数字。在这种缺乏爱与尊重的大环境下,孩子们的灵魂被一刀一刀的剐着,最终慢慢变成大人们喜欢的样子。青春期的叛逆与敏感,往往会让一些孩子做出其自以为惊天动地的反叛行为,不过大多数人都会成为一个懂事的李玩。幸运的话,在脱离家庭的桎梏后,还有机会去过另一种人生,不幸的话,就再也找不回自我了。 小时候,以为大人都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可是等我长到大人的年纪后,才知道很多“大人”,对自己的人生都是一无所知。他们要求晚辈懂事,可什么是懂事呢? 你见过真正的大人吗?我没有。

 6 ) 狗B,请不要为青春代言

今年李玩18岁,5年前她出演了一部电影《狗13》,上映前却被无限期搁置了。

这几年父亲的生意不错,开着爸爸送的新越野车,李玩行驶在去大学的路上。打开车载音响,扑面而来的电音节奏早已替代了摇滚的聒噪,她戴上名牌墨镜回想起了5年前的那部电影,今天刚好上映。

“夏天忘了冬天的冷,冬天想不起夏天的热”,妈妈的脸日渐模糊,爸爸曾经的“训教”也早已淡去,但李玩还是顽强的记忆着那些十三岁与成人为敌的日子。

日记①

那天,在老师的办公室,父亲强迫我报了英语班,而我想报物理班,为此父亲在老师面前推了我。他有点后悔,给我钱,我没要,有点恨他。后来,他还是求我原谅,送给我一只狗。开始我不喜欢,但小狗很可爱,我叫它爱因斯坦。

日记②

我姐带我认识了高放,他们带我去滑旱冰,高放牵了我的手。

日记③

爷爷把爱因斯坦弄丢了,我很伤心。爸爸,后妈,姐姐……都是一伙的。找狗的路上,我气不过把爷爷推伤了。(对不起爷爷)

日记④

我始终惦念着爱因斯坦,但就是找不到。后妈出了一个馊主意,弄了只假狗来骗我,被我识破。他们全是一伙的。

日记⑤

我背着姐姐找了高放,假装离家出走,还去酒吧喝了酒。回家时,爸爸气疯了,因为奶奶为了找我出去了很久。爸爸强拽着我,上车去找奶奶。奶奶一个人独自在菜市场等我(对不起奶奶)。回到家,爸爸打了我,我被打蒙了,伴着酒劲儿,我委屈,我哭了……后来爸爸跟我道歉了,说了很多生活不容易的话,不知道为什么我原谅了他。

日记⑥

我决定把假爱因斯坦扔了,但没成功。

日记⑦

一不小心,英语考了全校第一名,告诉爸爸,他很高兴要带我去看《宇宙的奥秘》展览,可惜时间记错了,下次再去。嘻嘻。

日记⑧

我原来有了弟弟。今天是他的生日宴会,但我感觉全世界只有我一个人爱我。他虽然很小却剥夺了我很多东西。不是恨他,却也高兴不起来。

日记⑨

今天没看成《宇宙的奥秘》,爸爸为了虚伪的赚钱,陪张伯伯吃饭,把时间错过了,还让我敬他酒,我讨厌他们大人。说话不算数,为了点臭钱一个个都虚伪奉承的很。

日记⑩

弟弟误打了奶奶,没有道歉,爸爸还护着他。爱因斯坦咬了弟弟,让爸爸送进了狗肉馆,我失去了第二只狗。我恨所有人。

日记①①

英语演讲比赛演砸了,很失落。拒绝了高放。物理比赛却意外得了第一名,爸爸答应我的要求,去找爱因斯坦,结果它死了。大家都很伤心。

日记①②

爸爸为我摆了庆功宴,还是让我敬了那些讨厌的大人酒。而且还让我吃狗肉,所有人都没有出来阻止,我知道让我吃肉的人是出于好意,为了爸爸我吃了。从此我不会再养狗。

日记①③

回家的路上,爸爸接了妈妈的电话,他哭了。这是我第一次看他哭。我也哭了,虽然我不知道爸爸为什么哭,但我想我长大了。

至于李堂,我抢了她的男朋友,她始终叫我爸老叔,叫我妹。

至于高放,他从此没有再联系。

至于后妈,弟弟越来越长大,和我越来越亲。

至于爸爸,感觉他越来越爱我。

至于爷爷奶奶,对不起,我爱你们。

至于爱因斯坦,只是条狗。

我是李玩,我爱我的家人,我爱我的跑车,我还可以养一条名贵的狗,我给它取名,西凤狗。



 短评

片名既是少女被驯化的成长悲剧,也是一句粗口:骂的是中国父性权威和教育体制。少女从养狗丢狗寻狗,到最后平静地吃狗肉还说谢谢,《狗13》以此记录了后革命时代叛逆主体消失的全过程。老师打死蝙蝠段落尤其妙。

9分钟前
  • Y2K-nostalgia
  • 力荐

牛奶换红酒,旱冰变刀冰,成长中总有我们学不会的东西。

10分钟前
  • 良卓月
  • 推荐

No Country for The Youths.

13分钟前
  • GothamPunk
  • 推荐

爸爸的一顿痛打之后,她成熟了…所有的叛逆神经在那一刻断了弦,成人世界的冷暖看在眼里、忍在心里,什么时候咽得下那口泪,什么时候才是真正的成长。《李米的猜想》就很喜欢,这一部更有力,前面觉得多大点事的小格局到结尾又是醍醐灌顶的开朗,导演功力了得。“再回首,恍然如梦,再回首,我心依旧”

18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负能量巨大不想再看,要对这个社会骂句片名狗B的。中国式教育是根源,从不断暴露问题的极品家庭到学校和当下的环境风气历史从小看大,可怕的是还在继续制造循环更多出现在我们身边。剧本的刻意是缺点但讽刺甚至荒诞的变成了特点,像镜子审视每个人,由于经历不同理解起来也大不一样。成长确实就是这样慢慢失去很多东西磨平来长成别人演里的大人而且这样的事没完没了还多着呢。80后女编剧的小心思表达的有时幼稚但立意细节呼应和导演的完成度流畅性都很好还有表演。从小不要哄骗像逗傻子一样的管教小孩子,教导也要循序渐进有个尺度,不能忽冷忽热。盲探结尾还说过女孩不要太执着,那样我觉得也还是不会太好。资料馆百子湾。

23分钟前
  • seabisuit
  • 推荐

当李玩发现那只快乐的小鸟只不过是一个正在被送往救护车里的精神病人时,她一定是明白了这个世界的美好与自由只存在于疯子的臆想世界里。一只狗和一个13岁的孩子最后也注定在这个伪善的世界里成长为一个狗B。

28分钟前
  • 深夜的阿斯伯格
  • 力荐

“你看,这个孩子好懂事啊。”“你怎么知道她是不是害怕、沉默、妥协呢?”

31分钟前
  • Indecent time
  • 力荐

是少女寂寞的十三岁,是我们永远不知道为什么总不快乐的十三岁,是像狗一样被驯化的十三岁,是一代又一代人重复的、失去童真童趣童心、变得世俗起来的十三岁。孔雀从此被关进笼子里供人观赏,游鱼从此被封闭在水箱中给人参观,狗从此被牵在漂亮的皮绳里乖顺地躺下来,少年从此长成衣冠楚楚的合格的大人。但更叫人沮丧的是,那些原本暗潮涌动的年轻人长成庸碌的中年人之后,最终也会转过身去驯化下一代。

32分钟前
  • 不良生
  • 推荐

千言万语、含蓄用力、直白或有寓意,其实就一句粗口:XX。有些地方挺狠的,女性观众很容易会看哭吧。当动物不再凶猛,温良而顺从,这个国度那套深入到骨髓的,父权威严不可抗的教育方式,已经被吸收消化了。

36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9分。太真实、太熟悉、太多似曾相识。本片与常规青春片最大的不同是:不煽情、不抓马。对待不公平的做法是不争取,不呐喊,而是让角色去接受:好吧、算了吧、就这样吧。。。一直在放弃,一直在退让,这就是长大,就是懂事了。这样反而更让人想哭。因为,这太像我们一路成长经历过的那些。所以,会哭不是因为感动,而是难过,是对一切都无能为力之后,因无奈而难过。更令人无奈的是,这一切,似乎都是无解的。家长的教育观是潜移默化的,我们这一代又一代,都是这么长大的,被磨平棱角的孩子,长大后,变成懂事的大人,然后,帮着下一代懂事。

41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中国的小朋友啊过得像条狗。演员和摄影都很不错,但前半部分表现得直白过头,有点假得不舒服,被过度消费的相对论啊平行宇宙啊还有涅盘啊更是让人难以接受。不过,妹子大哭完之后,开始残酷青春了,故事内敛起来,情绪表达就很到位了

44分钟前
  • kylegun
  • 推荐

女孩拒絕狗,女孩接受狗;女孩失去狗,女孩同情狗;女孩背叛狗,女孩不再要狗。——“這樣的事情以後還有很多。”

46分钟前
  • 貓頭一
  • 推荐

维系重组家庭的关系,想要儿子还要考虑女儿的感受,打了女儿会主动认真道歉,把咬人的狗送去收留所而不是狗肉馆,酒局上的奉承巴结,接到前妻电话时的情难自禁,你们只看到女主的成长太残酷,却忘了做一个合格的成年人原本就比做一个合格的孩子要辛苦得多。

50分钟前
  • 瓦瓦
  • 推荐

真的会去看这本电影的观众,其实都没有去看的必要,所有的剧情他们都知道,所有的后来他们都正在写下,他们是观众是演员是这本电影和生活的预言家。但是需要看这本电影的那些人,可能永远不会看到这本电影。

55分钟前
  • 姨妈的鸭
  • 推荐

个人觉得评分虚高,虽然导演想轻描淡写的表现出青春的伤痕,可是个人觉得女主没有那么惨啊,奶奶全家和爸爸为了怕她伤心吗还是很全里维护的,爸爸确实做的不对,可是不是那种恶意的,是爸爸的性格导致的,确实体现了中国式教育的问题,可这并不是真正的青春成长伤痕。

58分钟前
  • 福福
  • 较差

狗是引题,13是成长,狗B是伪善的成人世界。家长不知教育孩子的根本,而拿狗出气,这就是中国式教育的最大问题。新狗代替老狗去死,女孩意识到狗狗回来受罪不如在外人那好吃好伺候着,这是她向成人世界的妥协也是她逐渐迈向成人的成长。

1小时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原来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或者说,如果没有共鸣,你知不知道你有多幸运……

1小时前
  • Mumu
  • 力荐

李玩的名字是胡乱取的,弟弟的名字是认真取的,因为“男孩的名字不能太随便了”。继母随便找只狗来敷衍李玩,爸爸还强迫她承认这就是爱因斯坦。是继母买来了新狗,也是继母要把新狗卖了。狗只是畜生,利用完了就可以扔了。李玩推倒了爷爷,遭到了爸爸的暴打;弟弟打了奶奶,爸爸却反过来哄弟弟。弟弟挑衅新狗在先,爸爸却去打新狗。李玩永远是错的,弟弟永远是对的。于是,李玩变得“成熟懂事”了,她会不让爸爸难堪,忍痛吃狗肉;她会为了不让爱因斯坦跟她受苦,忍痛离开。但我还是想念最真实的她,希望她能做回自己。我们人人都是李玩,被生活磨平了棱角,失去了个性,扔掉了脾气,忘记了初心,还美其名曰“这就是成长”。我们“提高了”情商,“学会了”做违心的事,说违心的话,再也不遵循自己的内心。狗永远是狗,人有时却不是人。

1小时前
  • 朝暮雪
  • 力荐

我也家庭破碎,我也痛失爱犬。影片的结尾,李玩向成人世界妥协,向过去告别,最终进入了充满欺骗、虚伪、谎言的成人世界。而我,因为对人性的巨大失望,永远不会向成人世界妥协。我只是避开。人纵有一死,没有必要争什么。亲情也好,爱情也罢,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完全属于你,没有一样感情不千疮百孔。

1小时前
  • 上官婉卿
  • 推荐

这毕竟还是大城市的较为体面的家庭的故事了,女孩要在父亲面前挑衅地吹啤酒瓶才会挨一顿打,打完还能得到道歉与补偿。在我们十八线小城市的版本里,女孩准备出门找狗的时候就已经可以赢得两记耳光了,没有发出尖叫的机会,没有摔门摔碗的机会,只能把头深深地埋进被窝里无声哭一场,第二天起来,就长大了。

1小时前
  • 王大根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