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尼·厄德曼

剧情片德国2016

主演:彼得·西蒙尼舍克,桑德拉·惠勒,米夏埃尔·维滕博恩,托马斯·洛伊布尔,

导演:玛伦·阿德,

播放地址

 剧照

托尼·厄德曼 剧照 NO.1托尼·厄德曼 剧照 NO.2托尼·厄德曼 剧照 NO.3托尼·厄德曼 剧照 NO.4托尼·厄德曼 剧照 NO.5托尼·厄德曼 剧照 NO.6托尼·厄德曼 剧照 NO.13托尼·厄德曼 剧照 NO.14托尼·厄德曼 剧照 NO.15托尼·厄德曼 剧照 NO.16托尼·厄德曼 剧照 NO.17托尼·厄德曼 剧照 NO.18托尼·厄德曼 剧照 NO.19托尼·厄德曼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2 11:42

详细剧情

Inès在一家位于布加勒斯特的德国大型企业工作。她的生活一直井然有序,直到她的父亲Winfried突然造访,并向她提出了这个问题:“你幸福吗?”面对这个根本无法回答的问题,她的生活开始出现一系列翻天覆地的变化。她并不喜欢自己的父亲,甚至有点以他为耻,但他却通过捏造一个名叫ToniErdmann的诙谐人物,试图为她的生活找到一个方向。

 长篇影评

 1 ) 被‘现代’所异化的我们,如何重拾生活的意义

前半部分针对一篇关注好友的影评说一下——坏人也有父母?本意在提供一个不同于两者的、个人的视角,和对主题不同的理解

作者把批判的焦点指向了女主Ines Conradi这一人物和影片主题折射出的价值取向上,在作者看来影片所讲述的’温情‘故事:父亲以’托尼厄德曼‘这一身份帮助女主——作为一位资本主义社会下中产阶级精英女性——重拾生活、回归家庭,是对罗马尼亚的真实现实的片面截取和讽刺,是对影片镜头下被一带而过的底层和被剥削者的漠视

(原句:“这对父女作为一对占尽财富和资源优势的中产阶级,以一个居高临下的态度’享受‘生活,’寻找‘所谓快乐”)

但在我看来,这部指向现实主义的喜剧中会让我觉得具有导演情感倾向的两个瞬间:一是父亲在商场里问那句’你真的是人吗‘时;二是影片在Ines摘下帽子,拿掉假牙后沉思的镜头里落幕.其中我都没有觉得导演在铺垫父女之间的救赎与被救赎,也没有觉得结尾的留白是在指向温情的和解.

相反,哪怕是在影片的情感高潮——Ines拥向穿着厚重、搞怪的毛绒外套的’托尼厄德曼‘时,导演既没有把这一场景煽情化,又在这个瞬间隐去了’托尼厄德曼‘原有的父亲身份—— Winfried既没有脱去外套、和Ines也没语言上的交流,由此可见,这一场景的表达其实和导演全片的主题表述是贯穿的,意在通过对于Ines从人物到生活都被精英化、被‘现代化’的呈现,表述的其实是父女对待生活、对待人生的不同态度,全片的喜剧效果也都是在这两种不同态度的反差中作文章.

从这样的理解,再回看那两处带有情感倾向的描写,我会觉得导演用全片很有力地向观众(或可以单纯指向女主Ines所代表的社会的中产阶层/社会精英)提出了一次质问——一个既复杂、又简单的问题:现代的社会环境下(或曰影片的文本背景所涵括的社会背景中),什么算是有意义的生活?

我觉得单单从片名和海报中Ines拥抱‘托尼厄德曼’的瞬间,不难察觉导演在对于Ines的冷静描绘下流露出的细微倾向,也就是说借‘托尼厄德曼’所表达的诙谐不恰恰是对那样的精英视角、‘现代化’视角的反抗和消解么?所以何来‘影片是在居高临下地以父女的温情和解讽刺、漠视罗马尼亚的真实现实’一说呢?

影片的确有一个镜头是给女主公司边的贫民区的老人和小孩以及另一个镜头是父亲对乡下的那位长者说‘不要丢掉幽默感’,可能这两笔涉及到了罗马尼亚的底层或是更为普遍、常见的社会现状,但我觉得这不在导演想要表达的议题之中,也绝非带有导演漠视甚至是讽刺的态度,正如导演借父女之口在车上的那两句对白:

“难以置信,你居然叫他们别丢失幽默感,真是残酷,唉”(Ines)
“是有点,但我并不是那个意思,只是觉得他们很亲切”(父亲)
“要都像你,光看到人家被开除就吓得尿一裤子,我们还怎么搞现代化”(Ines)

我觉得单单这两句,就已经能把导演对于真实的现实的态度和影片的议题指向解释得很清楚了.再退一步而言,即便要追问一部影片传递的价值取向、道德准则是否正确,以‘坏人也有父母?’这样的标题来定义和质问是否本身就已经带有盲目的攻击倾向和道德上的不正确呢?假使影片的走向就是Ines的生活找到了出路,和家庭得以温情和解,她的精英身份或是资本主义社会剥削者的身份就让她不配得到家庭的关怀和父亲的拯救么?

后半部分关于影片本身再说一些——

从对于父女关系的诙谐笔触里,我看到的是‘现代社会对于人的异化‘和像Ines一样很多社会人的痛处

看到影片后半部分的派对前Ines突发奇想脱掉高跟鞋和紧身短裙时,我联想到了疫情过后一位好友转发的状态:

疫情改变了什么,地铁上没有一个女孩穿高跟鞋

在现代社会的观念‘熏陶’中,高跟鞋、化妆、裙子、甚至是文胸早已被默认为现代女性、职场精英女性在外部形象上的必备条件,甚至已经融入到绝大部分的企业文化之中,相比社会观念对于女性的异化、挤压更为严重,而这只是现代女性个体被‘现代生活’异化的一隅而已,延伸而去,我们在影片中还能看到一个所谓的职场精英,你不仅需要具备能力完成工作,你还要需要挤压个人生活的空间,去准备项目,去应酬、去优化肢体语言技巧、个人礼仪等等

现代社会有着成千上万条规则去定义一个‘正常人’、‘理性人’,但却没有一条指向大多数人为之一生都在追问的一个问题:人何以为人.于是,在新闻上屡见不鲜会有成年人在地铁上、马路边突然崩溃,日本‘社畜’接二连三在地铁站跳轨;当Ines在公寓阳台看父亲乘上的士后,她全片唯一一次哭了,我想到的是以上那些新闻场景;我想到的是一个词:身不由己;我想到的是各色的社会环境和每一个你身边的人都簇拥、裹挟着你卖力地在各自所属的社会阶层里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或者是极力地挤进更上一层的社会阶层之中

之所以对于Ines来说,父亲在泳池边一个简单的问题:‘你有没有自己的生活?或者说你最近有没有快乐的事情’这么难回答,恰恰是因为这种身不由己,很多诸如Ines一样的‘社畜’何尝没有意识到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平衡早已断裂,何尝不在迷茫有房有车有产的‘精英’生活是不是自己真的想要的,但对于很多人来说,并没有选择的余地,因为这种现代的‘精英观念’‘竞争意识’已经成了一股洪流覆盖了绝大部分的角落,当你的上司、你的父母、你的伴侣都以这样的主流观念去审视你时,你在职场、家庭之中的一言一行就已经默认必须在这样的观念条框之中

这时,如果你再和片中的‘托尼厄德曼’一样在工作场合、‘高等’社交派对上去开一个玩笑、不恰当地‘表述’一句话、甚至哪怕是作为一名女性穿一双普普通通、但是舒服的平底鞋,你可能都要被所有其他的‘正常人’去审视,审视你为什么和主流的那些人不同,而这种现代观念形成的‘主流’、‘审视’正是我从片中理解到的‘现代社会对于人的异化’和影片直戳很多中产阶层社会精英的痛点——‘身不由己’

片名‘托尼厄德曼’代指的幽默感,是不是抵抗和消解这种异化的唯一出路?

在短评中有看到另外一条触目的评论,大意是:有这样的父亲真的糟心

我想这位评论者大体指的应该是影片中Ines在多个工作、社交场合下的尴尬瞬间,评论者可能觉得父亲对于女儿Ines生活‘自我感动’式的审视和以‘托尼厄德曼’这一身份‘突兀、自说自话’地介入实际上是自私地在以爱和关怀的名义打扰到了Ines的工作、生活的‘正常’节奏

在我的理解看来,这恰是影片尝试回应的主流观念中的一支和影片从父女关系的变化去看动人的地方

回看片尾父亲回到父亲身份时在门外对Ines说的几句:

你问我生活的意义是什么?问题在于...
人们只会把这个跟干完一桩一桩事儿联系在一起,你还是不得不做这做那
在这时候,生活就这么溜走了.我们该怎么抓住那些瞬间呢?
现在,我有时候会坐在那儿,回想你当初学自行车时候的样子,回想我在站台找着你的时候...
但人们总是后知后觉,在那个瞬间里,什么也觉察不到

我想,这位评论者大抵还处在那个瞬间,还处在以功利性判断事物价值的阶段里——会觉得陪伴亲人,听他们念叨往事这种事怎么比得上眼前要应酬、拿下的客户,而导演镜头下的父亲那么卖力地想让Ines和观众察觉的恰恰就是对于这样后知后觉的警惕啊...

片中的父女关系在影片绝大部分的尴尬和距离感其实是当前欧洲社会中面临的一个极为普遍和严重的议题——以理性保持着互相之间的距离,看似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尊重,实则已经走向了人际关系疏离的极端,全片从Ines的人物身上能看出这种对于情感的克制——动情和崩溃的时刻都只存在在一个人的时候,如此再看父亲各种出跳的行径和没来由的玩笑,正是他借以抵抗这种父女关系走向疏离的一个出路

相比那些可能要放在欧洲文化语境中体会的笑点和梗,这是影片更能触动我的地方,但我并没有觉得这是父亲单方面对于父女关系的拯救,因为影片从开篇到结尾,父亲都没有一刻以父亲的身份自居去教条式地警醒Ines,把他们的父女关系拉到父亲观念的正规之中,哪怕到最后,他也只是以‘问题在于...’这样的口吻去描述自己搞怪的动机和他对于生活、人生的想法

正因为影片没有以和解、新的出路作为最后的注脚,而是停留在Ines的沉思镜头之中,我会觉得,幽默感只是导演借‘托尼厄德曼’给出的一个委婉但是动情的解答——这只是我们重拾生活意义的一个可能性,其他的出路还留待Ines和作为观众的我们去发掘,而发掘的前提是自觉

(注:人际关系的过分克制和疏离可能是当前欧洲文化语境中的议题,但对于现代化进程发展如此迅速的中国来说,我觉得同样值得关注,不可否认我们传统的家庭关系和结构的确也在逐步消解和改变,父母和子女的关系走向冷漠、疏离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遍了

 2 ) 不是影评!

关于《托尼厄德曼》

剧情简单,强势利落而又麻木失魂的女儿忽略了古怪孤独而又有趣可爱的父亲,而父亲要帮助女儿找回人生意义和幸福感…简简单单的关于父与女的一首咏叹调…

讲真,如果说全篇笑点很多我实在get不到,也许是德国人幽默的方式很轻巧很拘谨也很神经质,大多数时间都在父女的对话和女儿的工作日常中寻找重点,暗旨要讲述的社会问题很多也很犀利,其实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德国像女主这样无所谓人生意义和幸福指数,只埋头工作以证明或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活法占了绝大多数,在中国亦是如此,没有时间去找乐子,性生活只是高级spa,工作压力充斥着每条血管让人空洞乏力,做一个社交场上的行尸走肉,不想真诚,也无所谓坦诚,带着目的去交流去接触,眼神无光,连说话的音调也不会有很大的起伏,天真和单纯的初心对他们毫无意义…

最高潮是最后半个小时,所有的惊喜,讽刺,幽默,荒诞,甚至尴尬都在最后这三十分钟里爆发式递进…从女主不情愿的演唱开始,电影的表达方式一下变得明朗起来,感恩裸体趴体的爆笑释放…当电影快结束时出现电影海报那一幕时,压抑了两个多小时的感情随着女主和父亲长毛怪的拥抱一瞬间喷涌而出,这个温暖的化解终于让之前的一切琐碎的情节有了完美的收尾,以至于我觉得到这里结束也很完美了……

记录最后父亲的一段台词:

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 往往被日常琐事所占

干点儿这个干点儿那个 而时光则如流水一般

人生亦是如此

我们如何才能把握好生命的每一个瞬间呢

有时候我会想起

你小时候学骑自行车的情景

我在公交车站找到你的那一天

遗憾的是 我们永远都只是后知后觉

而当你身在局中事 却无法察觉

看完电影做了一个很长的深呼吸,放下手机关上电脑屏幕,跑去客厅陪父母聊聊明天的晚餐……

 3 ) 不是一家人 不进一家门

去一个旧剧院改的电影院跟一群喜欢电影的陌生人看的,现场十分配合,这种时候才知道大城市的好,小村美帝民众的审美太固定了,欧洲电影,不,非好莱坞电影统称国际电影,往往严重水土不服,观众比电影本身更阴郁沉闷.

听说是将近三个小时的文艺片,入场前已经做好充分的应对沉闷的心理内存,电影一开场就定下怪诞小清新基调,全片看完仿佛只过了1个多小时,实在惊喜.

以下满满的剧透.

前几天看other people,因为推荐的帖子说,那些我们没讲出来的北漂的故事都在这里讲出来了.的确,那种大城市打拼的娃回家被亲朋好友调戏的状态被生动的剖析演绎.而Toni Erdmann剖析的更立体深入.

女儿在跨国石油公司打拼,回家过生日都来不及脱下职业正装,一屋子亲戚济济一堂,她却一个人永远在打电话联系业务.爸爸永远穿着皱巴巴的衬衫,大腹便便,头发蓬乱. 爸爸爱一本正经的开不着边际的玩笑,女儿则永远一本正经.一开始就觉得这两个人真的是一家子么. 故事从未闪回过去的片段,情节一直靠当下发生的事情推进 -- 爸爸空降到女儿的生活里,从她的角度去体会外表光鲜的生活里到底是怎样的,然后用自己的方式提醒女儿找回自我.而片子牛逼就牛逼在从两个人当下的碰撞中慢慢展开他们真的是一家人,父亲怪诞的特质在女儿身上继承和演变成高效白领的特质,亲情的纽带渐渐的浮出水面,源源不断的给她力量.

故事里的父亲十分的敏感,他敏锐的察觉女儿在繁忙的工作中渐行渐远,总是口头上说一切很好,但是他知道事情没那么简单.多年的老狗归西,终于了无牵挂,于是打包行李飞去女儿工作的城市.但他并没有告诉女儿,他不想女儿又装出一切都好的样子,他要看看工作中的女儿但又时时不忘开玩笑,于是假装路人在女儿公司楼下守株待兔,终于等到女儿跟一行人等出现,又拿着报纸假装在旁边同行,试探女儿是否会察觉.以为女儿真的没有看到自己,正要悻悻离开,女儿的小助理颠颠追来接待,他一脸骄傲"果然是我闺女",于是空降之旅正式拉开帷幕.

女儿带着他出入各种社交,他很快意识到女儿的神经紧绷,不得不讨好所有人,又处处碰壁的日常. 是啊,面对各怀鬼胎的达官贵人,她只是小小的公司职员. 公司要推进的项目抓在这些人手上,客户关系需要小心呵护,繁琐忙碌却进展缓慢.中间夹杂着被边缘化的职场女性视角,点到为止,既没有过分展开也没有刻意回避. 整个刻画更努力还原职场现实本身, 换作一个男性的小职员夹在达官贵人之间大概也会被呼来喝去无奈的料理一些被认为是男人会熟悉的杂事,可能会边缘化的少些,但是依旧处境尴尬. 达官贵人的家族财富清晰可见,小职员看起来一无所有,只能忍气吞声,加倍努力.

其实很少看到这样全方位努力刻画在大世面中打拼的小人物, 大公司的小白领往往被简单的样板处理带过,他们对自己生活的理解也同样被过分的戏剧处理 -- 忽然情绪崩溃大段委屈控诉,然后发挥小强精神迎接光明. 而这个故事不是靠关键时刻的大段抒情台词推进的, 它是通过一个个小碰撞推进的.

父亲意识到女儿需要帮助,但他并没有急于下结论女儿哪里做错了,他默默的观察感受女儿生活的复杂性,他知道女儿的节最后需要她来解,他能给的不是具体的答案,而是打破循环的底气. 他没有精心布置晚宴然后拉着女儿的小手来一段人生哲理,而是用行动让自己成为女儿生活中的新元素,任由新元素和旧惯性碰撞,给女儿空间让她自己形成新的循环.

这个过程十分艰难, 女儿对父亲种种怪诞的举止十分的熟悉, 多数时候可以hold住,少数时候抓狂甚至忍不住发几句脾气但又会马上hold住.不难想象她的童年有这样奇怪的爸爸会经历怎样的抓狂,又在漫长岁月里学习hold住. 跟西装革履的不苟言笑的她称鲜明对比的是她睡过头的时候T恤短裤跟爸爸发脾气怎么没叫自己起床,那一刻活脱脱的做回小女孩. 她的生活里并没有空间宣泄自己的情绪,无论在客户老板助理面前,还是炮友同僚面前. 父亲的出现她终于又渐渐可以做一个有七情六欲的不完美的人. 井然有序的生活在父亲的催化下迅速失控, 无奈不安愤怒惊慌之后, 她终于可以跟自己赤裸相见, 承认自己的焦灼与不开心, 而接受了现状也就可以重新出发了.

而父亲做到这些并不是因为他盘算好了未来.开头的时候他试图跟女儿沟通这样忙碌的人生在毒药一样的吞噬她, 一开口成了什么是生命意义, 迅速被女儿打断, 而他自己也语塞找不到台词. 碰撞的过程中他自己也在追寻答案. 结尾的时候他终于找到了台词, 但还未开口女儿早已领会他的意思, 微笑着听他讲完那几句, 女儿默默拿起他的搞笑假牙戴上老祖母的帽子跟他开了个玩笑. 行动远远比语言有力量.

结尾的时候女儿独自站在后院, 拿掉了假牙和帽子, 回到西装革履的白领, 生活依旧不完美也还是要继续, 而她的眼神不再空洞严肃, 是一种平静和对未来克制的憧憬. 在这个故事里女儿的转变并不是父亲空降过去打了一针新鲜研发的血清, 而是一个普通却拒绝乏味的爸爸一点一滴笨拙地唤醒那个冷峻的女人心底里热气腾腾的小女孩. 她最终明白这份古怪的幽默感是最好的家族遗产, 给她底气去打拼属于自己的天地.

这个故事里既没有好莱坞式的心灵鸡汤, 也没有中国式家长的全能神做派, 甚至没有配乐, 但这个不靠谱不着调的老爸树立了家长的典范 -- 相伴却不惊扰, 关切却不审视, 给她犯错的空间, 深深的捏一把汗, 承认自己并不无所不知, 耐心的支持, 看着她自己站起来.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相伴成长的好多人, 拥有特立独行的家长大概是人生最大的惊喜.

 4 ) 戛纳神片:金棕榈种子选手《托尼·厄德曼》口碑爆赞,一场令人笑Cry的裸体生日派对

2小时42分,是这部影片的长度。其中的某些桥段,令人每每想起,都会像个傻子一样,呵呵的偷笑。这部于戛纳第三天晚上首映的德国女导演作品《托尼·厄德曼》,在小玄儿第五天离开法国的路上,看到了前方小伙伴发来的场刊打分表。电影《托尼·厄德曼》那一列里,满满的四星,均分高达3.8。不禁令人猜想,难道戛纳刚刚过半,主竞赛的金棕榈就已经出现了?

(难道小玄儿只去了4天,竟然没有错过金棕榈?) 如果论裸露的场面,在戛纳口味的电影里,那几乎是部部都有,可谓是:片片都脱。话说一场“裸体派对”真的不算什么,而这位德国女导演:玛伦.阿德,处理的这部《托尼·厄德曼》,却因为整体挥洒着冷幽默的气氛,在写实的镜头下,剧情不断夯实父女之间的鸿沟,用幽默和恶作剧修复沟通的桥梁。最终让被工作压得喘不过气的女儿:伊尼斯,上演了这场令人笑到泪奔的裸体生日派对。

(以下内容涉及剧透) 前2小时的铺垫,都讲了什么。 不管怎么说,这部电影将近三小时的时长,要不是坐在电影院里,在家中可能真的很难集中三小时的精神看完全片,抑或未来该片被金棕榈加冕,可能会有更多的人关注。在影片的前1个半小时里,也就是普通电影已经结束的时长里,女导演:玛伦.阿德,还在精心的描绘女主角和男主角,这对父女的人物肖像和性格特点,以及他们之间,越来越激化的矛盾关系,如何循序渐进地走向另一种可能。

影片介绍里说,父亲突如其来的造访,打乱了女儿忙碌的生活,而时间久了之后,女儿意识到,自己的生活里,其实也缺少不了父亲的陪伴。这段需要治愈的父女关系,之所以没有走向俗套的路线,有赖于同样参与了编剧的女导演:玛伦.阿德,对于父亲另一个虚拟角色:托尼·厄德曼的塑造。

托尼·厄德曼:一位却脱离了父亲角色局限性的人物。 首先,这段父女关系平淡无奇的展开,父亲的伴侣:一条老狗去世了,于是他出现在女儿出差工作的地方,前来探访。还特意赠送了提前准备好的生日礼物:“起司擦”。这对于肯本没时间下厨房的女儿来说,基本就是废物一件。而女儿忙碌的职场生活,令她焦虑不堪,每日奔波于建设客户关系与自己的重要提案中。

然后,直到有一天,累到一睡不起的她,因为父亲心软没有把她叫醒,从而错过了重要的事情。她对父亲大发雷霆,任性耍脾气。父亲只能乖乖收拾行李,准备离开。女儿也没有办法,撒出去的气也收不回来,反而在收拾沙发床时,不小心把大脚趾甲掀翻了,而她与活宝父亲的纠葛,就像洗不干净的血迹一样,再没有断过。

对于女儿来说:衬衫脏了就根别人换一件,而对于父亲来说:自己不受欢迎了,也可以跟别人换一个身份嘛!于是父亲并没有离开,而是把自己换了一个角色:“托尼·厄德曼”。一个对于女儿来说,全新的朋友角色。他可以肆意的跟踪女儿,和女儿出现在同一家夜场喝酒,和女儿的朋友们聊天,甚至是恶作剧女儿的顶头上司。自从有了托尼·厄德曼,父女两个人反而开始逐渐有了“默契”。

在外界的场合下,父亲恶作剧在前,女儿打圆场在后,两人总算是让朋友和同事,都认识了这位,并不存在的人物角色:托尼·厄德曼。而这位自称是女儿“生活指导”的托尼·厄德曼先生,一次又一次让女儿的工作生活,陷入尴尬之中。从而凸显出父亲的荒唐,女儿的无奈,冷峻严肃的镜头下,满是荒诞和喜剧的色彩。托尼·厄德曼的跟踪无处不在,让女儿各种头疼,最后干脆出门上班带着他,省得他又从不知道从哪个鬼地方里,冒出来吓人。而这样的特权,是父亲所没有的。

性冷淡女主角,繁忙的日常。 影片中女儿:伊涅斯的扮演者:桑德拉·惠勒,是德国很有名气的女演员。她全片的职业装打扮,电话不停接,一个重要的会议接着另一个。团队也只有直属领导和一个秘书秘书兼助手而已。几个人在紧张的进度下, 一起应对阴晴难测的客户领导层。影片结尾,她提及自己是在麦肯锡工作,未来还会去新加坡和其他地方工作。她任职的全球调查公司,致力于企业内外事物的解决方案。而女儿:伊涅斯,就是那个帮助企业,解决大小问题的人。

她每天单打独斗,日夜在外面跑动,除了方案的撰写提报,还要维护客户关系,同客户妻子吃饭、买东西,各种社交等等。摸清客户关系的脉络,再同老板汇报,商量对策,做出自己的规划。影片对于女性职业工作者的刻画,某种程度上,用导演的说话,她其实也是一位典型男性工作者的形象。以小玄儿之前在4A工作的经验,这部影片刻画的职场,不仅仅是真实那么简单,还很细节。

而女演员:桑德拉·惠勒的独特气质,平缓的眉宇间,经常目瞪圆睁的表情,令人感觉她是个非常严肃,需要认可,又遇上工作瓶颈的企业中层。而高层对她的期望和客户压力,都令她夹在中间左右不是,逐渐被压抑的没了自我,没了生活。而这样的困境下,父亲突然介入自己的生活,甚至是工作中,让她面临了更加尴尬的境地。比如好不容易送走父亲,同朋友喝酒吐槽,却发现他就在自己身边偷听;抑或是在自己重要的工作日当天,被父亲用手拷的恶作剧搞死,两人无法分开。

影片中女主角的性关系也很快被揭开,原来只是身边的男同事一枚,可见她朋友圈之窄小,只能吃吃窝边草。并且对于该男性的需求,也是她做主导地位。她像男人的角色一样,决定两人是否可以出现在同一个场合,决定什么时候见他,发生什么样的性关系。她在生活中的一切,都要做主导地位的掌控者。但是她依然孤独,不快乐,被生活和工作压榨自己的内心。

父女情的矛盾点,幽默化解一切。 父亲“托尼·厄德曼”与女儿:伊涅斯,两人在多日的相处下形影不离。而父亲也开始越发的放肆起来,开始了自己“泡妞”的计划。这里令人想起李安的早期的《推手》,父亲躺在床上,默默对儿子说:“咱们能不能去北边的活动中心啊?”,潜台词是:“去有某某阿姨在的活动中心吧。”。而在这部电影中,父亲以“托尼·厄德曼”的身份在酒吧里,谎称自己是德国大使认识的气质奶奶,正好举办家庭派对:庆祝复活节。 父亲便不请自来的上门拜访,坚称女儿是自己的秘书,两人学习彩蛋,甚至在女儿强烈要求离开的情况下,父亲坚持要弹琴,让女儿献歌一首。于是影片第一处,全场热烈鼓掌的桥段就出现了。一首《Greatest Love of All》,女主角从悻悻的低吟,到逐渐被歌词和旋律感染,自己开始放声大唱,高潮处频频吼破喉咙,但是下一句又能准确的落在调上,漫长的唱完了整首歌曲,最后简直成了心灵的呐喊。

这位女演员获得的掌声,甚至比早上大导演:布鲁诺·杜蒙的新片《玛.鲁特》中,朱丽叶.比诺什的癫狂派演技发挥,获得了更热烈的掌声。这位饰演女儿伊涅斯的女演员,必须是今年金棕榈:最佳女演员的实力竞争者!

而影片在这时,也已经过去了近乎2个小时,不知觉中,观众看着这两位主人公,走过了很多磕磕绊绊,啼笑皆非的旅程和事件。而影片越是在尾声的部分,接近高潮的桥段,越是直线下滑的喜剧路线,令人忍俊不禁。伊涅斯在灵魂献唱之后,丢下了父亲,愤怒的跑回了自己的公寓,忘记了当天其实是自己的生日派对,于是回到家中盛装打扮。而她那条,自己穿不上,又脱不下的小礼服裙,就像她把自己放进的局限的,只有工作的人生一样局促。

于是,但她愤恨脱下衣服,给狂按门铃的同事开门时,她还没有来得及穿上下一套。第一位到达的女同事,顿时看得面露难色,一时间请客入室,一段尴尬的客套开场白后,女主角发现,不穿衣服和大家交流,反而挺好,心身舒畅,并且那些穿着衣服的同事,看起来都比裸体的她,更紧张。 于是,当第二个客人按门铃时,她看也不看是谁,就开门了,结果却是自己的顶头上司—— 一位中年男性。瞬间的尴尬过后,女主角递给了老板一个口袋说:“对,这是个裸体派对,你知道的,有利于团队建设。”,之后老板像吃了死蟑螂一样,没了以往的压力感,默默的拿着口袋离开了。 而屋内的女同事一听,就疯了,以自己不够开放唯由,草草离去。伊涅斯反而落个轻松,干脆躺到在了床上一睡不起。而又一串急促的门铃声把她吵醒,她耗了很久,终于爬起来开门时,发现门口原来站着裸体的女助理,而此时女主角刚刚穿上睡衣,小助理无辜的看着她说:“听说是裸体派对,所以我就。”,于是伊涅斯不得不把刚穿上的衣服,又脱了,此时全场已经爆笑到疯。 短暂的拆礼物时间过后,又有人客人到来,正想着谁那么倒霉,门之后竟然是脱光的男领导,手里拎着一个纸袋子,挡着关键部位,一副为了团队建设,不得不自我牺牲,豁出去的架势。这三位之前一起奋战的同事,此时可以赤身裸体的站在一起,其尴尬和欢喜效果不用言说,笑到泪奔。

而不一会儿,又来了一位客人,这次虽然不是裸体的同事了,但是怪笑程度真的是杀人级别。父亲弄来一大堆假发,给自己做了一身巨型猩猩一样的演出服,毛发厚重逼真,还有个巨型的头套,被女儿介绍为,请来的活跃气氛的吉祥物,而父亲站在赤裸的大家中间,不知所措。最后只得灰溜溜的离开了,此时的女儿抓了件浴袍,在街上追逐父亲的背影。 这一段路,不长不短,不紧不慢,跟在父亲的脚步后,女儿一步并作两步的追赶,然后又踌躇着不敢上前,最后还是冲上去,拥抱了“浑身是毛”的爸爸,说出了我爱你,以及爸爸再见。最后女儿依依不舍的和父亲挥手告别,而父亲也终于给自己的女儿过了生日。这里的街头追逐,与之前是枝裕和《如父如子》中,一段同样气氛的父子追逐,角色正好是的相反的,但是他们都用彼此相拥,化解了隔阂,重获信任。

说爱你与说再见,受不了却又依赖。 也许你会觉得,影片到此结束就好了,然而导演还是担心观众没有拿到父亲的用意,又在最后父女一起参加的葬礼上,安排了两人的恳谈。原来父亲说,不仅仅是因为爱狗去世,自己感觉孤单,也是因为自己不断的想起女儿小时候,依赖自己的模样。那个爱撒娇的女孩儿,如今却因为生活而压力重重,变得不快乐了。而他却什么也做不了,如是他选择做一个陌生人:托尼·厄德曼,帮助女儿去感受人生的幽默无价。工作忙完了这一个,还有下一个,而时光匆匆,如何才能留住那些瞬间,幽默感才是令你拥抱每一刻的武器。这是父亲用生命搞笑的一生所悟,而所谓幽默感的真谛,也是导演想对观众诉说的议题。 影片的漫长,在于对每个角色的细致深入的刻画,给了观众观察与入戏的时间,结尾处女儿也模仿起父亲,带上了假牙套和草框帽子,走起滑稽路线,而父亲看了动容,知道女儿明白了自己的意思,说去拿个相机就回来,女儿自己在庭院里,摸着假牙,无意识的做着各种丑怪的表情,抽着烟,晃悠着,而观众的视线,早已经习惯的跟随镜头,看着她,从不厌倦,影片却在这里结束了。

导演说在电影的拍摄时,选择了这样的处理方式,是因为她更希望观众对于剧情的推进,感受到的是人物自身作出的每一个决定,而不是用导演从外在来推动故事的进程。于是就诞生了这个用2个小时铺垫,最后40分钟,令人久久难忘的电影。让我们记住了这位德国女导演:玛伦.阿德,女演员:桑德拉·惠勒。这也是该女导演的第三部长片,戛纳的媒体记者们都爱死这部新片了。

(女导演与她一手打造的“巨巨”) 当我们早已不是那个,被父母追逐的小孩儿之后,在将来的某一天,会和他们调换位置,变成追逐父母的成年人。记得科恩兄弟的电影里,有位老警探说:“我做了一个噩梦,梦见父亲在自己身前越走越快,后来自己越追越赶不上。”。《托尼·厄德曼》的导演说,她在这部电影里,为了讲述父女之间,相互道别的主题。特意放置了很多与“离去”有关的情节,父亲学生的离开、爱狗的死亡、朋友葬礼的举行等等。时光不可逆转,当孩子们开始全新的人生时,父母却在往相反的地方前进,在生活中,这也是一种缓慢的、流动的、淡淡的悲伤感,正如这部影片问我们留下的印象。

(戛纳的夏日阳光下,巨巨说要我静静) 父亲的另一个角色“托尼·厄德曼”,带着假牙、假头套、身份也是自己随口编造的,内里却埋藏着一位父亲,想帮助自己女儿的真实内心。他想传递自己的幽默态度,就像他对萍水相逢的人说:“请保持你的幽默感一样。”,他希望女儿可以更快乐的生活,他会问:你生活的幸福么?快乐么?意义是什么?这里他不是CCTV的采访,而是一位父亲的担心。而女儿其实血液里早已继承了父亲的喜感,一出手就玩大的,什么裸体团建啊,分分钟笑死人。而她也借着这次赤裸相见,重新拿回了自己生活的主动权。

影片看似轻淡的生活小品,却饱含了亲情的力量。从而出现了海报中,这张奇特的父女相拥特写,女儿的金发,埋头在父亲身上无数假发做成的巨型玩偶装束里,呈现一种毛发的舒适和柔软感,让女儿深陷在父亲的怀里,此时介质的一致性,正如他们之间不再有隔阂。如果该片得了金棕榈,小玄儿会觉得,这是一部毫无渲染与做作的,自然诙谐的家庭喜剧。 小玄儿为猫眼电影特别报道 2016年5月16日 小玄儿记

——————————————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

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

//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

每周五更新,目前可以观看

#日本电影大师蓝光套装系列

#台湾电影大师蓝光收藏系列

#新老电影混剪系列

未来还有更多CC必收蓝光套装系列

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5 ) 一个霸王硬上弓的人生导师

温弗雷德是个六十多岁的老人家,退休,离异,独居,和自己的狗威利相依为命。某天,这威利居然也老死了,温弗雷德顿时失去了生活的重心。他精神空虚,无所事事,就把注意力放到了女儿的身上。
面对终日忙碌的女儿,他抱怨道:“我雇了一个女孩做你的替代者。”女儿答曰:“太好了,以后她就可以代替我,在你生日之际打电话给你祝寿啦!”
这笑话真够冷的,也可以看出,他跟女儿的关系并不亲密。为了改善这种状况,他来了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突然出现在女儿的面前。在他看来是惊喜,对女儿来说却是惊吓,更要命的是,老爹还模仿央视向她发问:“你幸福吗?”没有回答,她太忙了,没空去考虑这个问题。
伊涅斯是咨询公司的高管,她的工作,类似于《在云端》中的乔治.克鲁尼,满世界的飞来飞去,为大公司制定重组和裁员的方案。她精明能干,野心勃勃,是那种典型的职场女强人。
但,这种生活方式并不能让父亲满意,他对她,显然还有着另外的期待,他嫌她太严肃,不幽默,也不懂得享受生活。他对她说教,试图用自己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来影响她,鸡同鸭讲,弄得不欢而散。

父亲消失了,托尼.厄德曼却出现了,他戴着假发,龇着假牙,造型夸张,举止粗俗,自称是成功人士,然后,用他自以为幽默的方式不停地做蠢事,将女儿带入一个又一个的困境。
四平八稳的生活被弄得一团糟,对此,伊涅斯的内心是崩溃的,但,她又不能责怪他,因为,他的举动是出自爱,出自对女儿的关心,不喜欢,但她还是有一点点的小感动。他成功了吗?应该是的,最终,父女关系有了改善,她受到他的影响,辞职,开始尝试着用一种轻松的态度来对待生活。
于是,他又开始说教:“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往往被日常琐事所占据,干点儿这个,干点儿那个,而时光则如流水一般。人生亦是如此,我们如何才能把握好生命的每一个瞬间呢?有时我会想起,你小时候学着骑自行车的情景,还有,我在公交站找到你的那一天,遗憾的是,我们永远都只是后知后觉,而当你身在局中时,却无法觉察。”
说白了,这部电影就是一碗心灵鸡汤,还是那种有毒的心灵鸡汤。为什么说有毒呢?因为,老爹的做法从一开始就错了,以己推人,而人是复杂的多样的,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女儿原本过的不错,在职场她如鱼得水,客户信任,领导欣赏,下属仰慕,还有个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炮友,熬个一两年,就能成为公司的合伙人,这,难道还不是人生赢家?老爹不喜欢,就把这一切都给毁了。这种父爱让人不寒而栗,自由散漫随心所欲是一种人生,按部就班循规蹈矩也是一种人生,他凭什么认为,自己的人生就比女儿的要高明?

《托尼.厄德曼》是部德国电影,一经推出就好评如潮,国内,也有很多人跟着叫好。在下愚拙,实在没看出好在哪里。在爱的名义下,一个父亲粗暴地干涉了女儿的生活,最终毁掉了女儿的生活,这种将自己的观念强加给下一代的做法,跟大家批判的中国式封建家长又有什么区别? 不信?不信我们来拍个中国版的试试:
小伊不是富二代也不是官二代,奋斗多年,她终于成了跨国公司的高管。某天,农村的老爹突然找上门来,对她说:“女儿啊,你的生活方式不对,工作是次要的,你应该找个好男人嫁了,再生上两个孩子,最好是一男一女……”小伊不同意,老爹就采取了人盯人的死缠烂打,见上司、见下属、见客户、见闺蜜、见情人,老爹都会神出鬼没地现身,弄得她方寸大乱。最终,小伊崩溃了,屈服了,她辞了职,准备当个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
这么一来,是不是就能看出《托尼.厄德曼》的荒谬之处?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样才不会被温情脉脉的表象所迷惑。最后,很想给这个自我感觉良好的德国老头一个忠告:“子女是独立的个体,不是父母的附属物,他们有权决定自己的人生,爱她,就应该尊重她的选择,而不是霸王硬上弓地去充当什么人生导师。”
(本文首发于经看,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6 ) 《托尼·厄德曼》:不要丢失你的幽默

一、

“难过的时候,让我们放声大唱”

我们直接进入了电影,直接与它相遇。没有任何片头字幕,观众毫无预防地遭遇一个对话场景。微微晃动的镜头对准快递员的后背,他按响了门铃,而前来开门的人即将与他发生一场对话。这是标准的语言“教学视频”,自然光、直接的环境声、场景、人物、对话。如同我们在侯麦或洪尚秀的电影中所看到的那样,形式的简约为对话的展开提供空间,为了完成高度艺术化的“法语教学视频”或”韩语教学视频”。

如果说侯麦和洪尚秀仍然需要完成“场景-对话”的传统设置,需要先有一个全景来交代对话所发生的空间,然后才能进入人物近景的正反打(这同样是小津的套路),那么在玛伦·阿德的电影中,场景所起到的呈示作用消失了,不再有所谓的场景(模糊一片),只有对话遗存。镜头将自始至终以近景/中景的取景方式跟近人物,并根据相互间的对话强度在人物间自然地切换。手持镜头并为获得自足的形式感(需要通过一定时间的长度和运动感),原因在于镜头与人物间保持着相对整一的距离,以及恰到好处的剪辑频率。

“小样,在跟谁电话呢?”

这就是发生在《托尼·厄德曼》的情形。片头所出现的家不再是专属康拉迪个人的家,而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居室。这个居室里同样可能居住着他的母亲、或前妻。在电影开头通过这位热爱搞怪的父亲的移动所展示的三处家宅中(自己家、母亲家、前妻家),其内部空间并未有太过鲜明的变化,它们只是“家”这个概念的不同形态。玛伦·阿德并不想为人物提供专属的空间,而是让场景消融在人物间的对话中,并以此令其获得普遍意义。

这样看来,在《托尼·厄德曼》中所实践的正是一种对现实空间的消解。从德国到罗马尼亚,我们并未能辨别出多大的不同,从俱乐部到舞厅,我们会感觉这可能是地球上的任何一处地方,当然也就有可能是片中提及却从未出现的上海。空间对于人物确认自身的存在不再有效了,它不再能呈示人物。

二、

“OMG,吓shi我了”

在《托尼·厄德曼》中,不仅空间的作用消失,时间也被消解了。正因为前者,后者才能够迷失。电影开头的几个场景分别是1、自己家(接快递),2、母亲家(看望),3、学校(伴奏),4、前妻家(探望女儿),这些场景的发生时间虽然前后接续,但我们并不清楚它们具体的发生时间,1也许在早上,2也许是中午……但这多少只能算推测;同样,我们也无法断然确定它们是否在同一天内发生。导致影像时间的这种模糊性的原因一方面在于空间预先被消解,另一方面也在于玛伦·阿德并不想为整个故事给我确定的时间脉络。

父亲康拉迪从德国飞到布加勒斯特看望女儿,电影只以两个无甚关联的镜头进行了组接(醒来发现狗死去,在公司大厅等女儿)。一开始,我们会误以为父亲来到的这个大厅仍然是在德国境内,但很快我们就被告知两人其实已经身处罗马尼亚。我们不知道这两个动作之间过去了多久,或者这两处空间有何差别。玛伦·阿德的方法是将其同等化,只有对话才是有意义的。

“论叉子的用法”

看完整部电影,我们只能得出一个印象:故事情节确实在按线性时间发展,但具体的时间点我们却不能确然找到;人物确实在具体的空间中展开对话,但这些空间具体被安置在地球的哪个位置,相当模糊。可以说,这是一种均质的任意时间、任意空间状态。只有人物是确然成立的,他们在这个世界的某处于某时存在着,并面对着他们的困境。

因而,在玛伦·阿德的电影中,真实不再来自于具体的空间与时间,而是角色的表演。这是真实影像的一种新形态:表演的真实感。在那场酒会中,女儿伊涅斯与罗马尼亚高层汉尼伯格的对话,是和父亲与汉尼伯格的俄罗斯妻子同时进行,谈话者不断被从身旁走过的人打断的情景展示出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情境。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处身于一个真实的聚会中,我们会如何被各类熟悉之人的临近分散注意力。这是现实生活的密度,玛伦·阿德让演员通过表演还原出来了(同其前作《完美第二对》),以获得一种自然的真实效果(自然声效也是为了这个目的)。

三、

“你开除几个,我也开几个,就酱”

而在这部电影中,展示“表演的真实感”更深的一层在于表演中渗入的表演。康拉迪天生的搞怪本性,让他获得了一个叫“托尼·厄德曼”的新身份。这位戴着一头假发、墨镜、呲着假牙,穿着西装的庞然大物在电影中化身为三个不同角色:一会儿是蒂里亚克的网球拍档,从而得以进入公司酒会;一会儿又是德国大使馆的外交官(女儿是他秘书),得以拜访那位法国女外交官的家;一会儿又是女儿的上级,得以亲临石油开采现场。这三个身份的变换保证了他能入女儿所属的职场生活,并将源自日常生活的幽默侵入现代社会条理分明的职场规则中。

在女外交官的家里,女儿在父亲的伴奏下高歌的一曲,引发了最为幽默的间离效果。之前相当感伤的时刻到此瞬间瓦解,这一场景也预示着接下来“裸体派对”的登场。伊涅斯深情的高歌与她五音不全的嗓音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姿态与效果的反差是引发笑点的来源。人物的僵化开始真正进入游戏之中,而这一点已经由她将父亲假扮成上级去石油的开采现场所暗示。

“乖乖的,跟我走”

最后她一个人在家里为生日派对作准备的时候,是女人的身份妨碍了她:连衣裙的拉链必须通过叉子的帮助才能拉上、高跟鞋的难穿让她遽然放弃,还有那一身脱不下来的连衣裙都象征着严酷的生活规则加在她身上的束缚。而这些只属于女性的经验(当然也只有女导演才能拍出来)。“裸体派对”无疑象征着游戏真正在日常生活的表层进行:职场等级被破除,性别差异得到消解,那个闯进的怪物甚至模糊了人与动物间的界限。

康拉迪是否知道自己存在的虚无性(由时间与空间的双重任意性暗示),因而能够在现实生活的严苛规则下实践他游戏的法则?他的搞怪不只出于他乐观的天性,同样来自于他于现实生活中获得的人生感悟。在电影结尾,一向毫无正经可言的父亲向女儿传达一些感悟:只有在回望中,我们才能发现真实发生的瞬间,而在事件发生时,我们是不知道的。这种“后知后觉”的体悟与是枝裕和在《步履不停》中所传达的“人生慢半怕”的感悟如出一辙。相同的是两位导演都在对日常生活的审视后殊途同归,而与是枝裕和毫无介入的观察者视角相反的是玛伦·阿德通过父亲的行动所要告诉女儿的既不是及时行乐,而是如何在严苛的社会规则下不要丢失幽默感(“don’t lose your humor”),这是我们反抗虚无的有效方式。

推荐阅读: “表演的真实感”

 7 ) 生活有什么意义

《托尼·厄德曼》是由玛伦·阿德执导的喜剧片,由彼得·西蒙尼舍克、桑德拉·惠勒等主演。该片讲述了一位爱恶作剧的父亲试图通过虚构一个人物托尼·厄德曼来修复与女儿的关系,同时帮助女儿重寻生活方向的故事。该片于2016年7月14日在德国上映。
片中故事围绕一对父女展开,这部电影是一部描写亲情的另类电影,说它另类,是因为片中没有用背景音乐来煽动观众的情绪,温弗里德失落的身影,伊涅斯又气又急的神情,都没有配乐帮助,全靠演员自身表现。影片中也少了很多父女之间互相指责的套路,而是把两代人的矛盾全都集中在一个小道具上。温弗里德专程赶到罗马尼亚,是为了当面给女儿送上生日礼物——一个名牌起司擦子,这个厨具在父亲看来,是高质量生活的象征,而在整日忙事业没空做饭的女儿看来,是个没用的摆设。而在之后的剧情里,这个道具也时不时在对白中刷存在感,把两人的分歧抽象化。
一般的影片在处理这种两代人之间的矛盾时,总会给出一个孰对孰错的明确结论,但本片好就好在结尾回到了之前父女探讨了几句结论的问题——生活有什么意义。
这个问题看似抽象、鸡汤,但实际上每个人都知晓的它的答案——
 “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往往被日常琐事所占据,干点儿这个,干点儿那个,时光如流水一般,人生亦是如此,遗憾的是,我们永远都只是后知后觉。”
就像片中的伊涅斯气冲冲把父亲送走时,望着他离去的背影,她才泪眼婆娑地觉得自己之前就是个熊孩子。
的确,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让我们戴上了假面,穿起了盔甲,只为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残酷社会拥有立足之地。但正是这种机械化的生活方式,让我们渐渐忽视了父母的关怀,丢掉了生活的小乐趣,于是经过假面和盔甲的过滤,疼爱的初心变成了没用的唠叨,一件实用的礼物变成了无用的废品。我们全副伪装地标榜自己的坚强与成功,干练与成熟,却忘记了给自己长久压抑的感性因子松一下绑。
这部超过两个半小时的《托尼·厄德曼》也许有些冗长,说的也是他国的故事,但主角的经历正与当下的我们相同,那个不顾一切、扑向笨拙的背影的“小女孩”在提醒我们,面具戴得再久再称脸,也遮挡不住心中最真实的情感,忙碌之余,也别忘了给爱你的亲人一个大大的拥抱,无论是你还是他们,都需要。

 短评

如果这个电影最后拿金棕榈,也是心安理得的结果。

9分钟前
  • Peter Cat
  • 力荐

亲情和时间可以消除隔阂,一件件诙谐幽默的生活趣事让这对父女的价值观逐渐互相认同,看到最后感触良多。

11分钟前
  • 半城风月
  • 推荐

基本跟导演之前的作品差不多,靠耍嘴皮子逗贫推进剧情。无论怎么在剧情上找亮点,都只是电视电影的水平。让我比较欣慰的是用大篇幅介绍了企业界女性的工作生活方式,并且还算合理,要知道电影界搞创作的一般不太熟悉企业界的工作方式。

12分钟前
  • 小A
  • 还行

大毛怪很暖心,但剧本里充满了无法忽视的鱼钩和新精英主义不讨喜的一面——力图表彰自身的感性和对缺点的正视,用博眼球的天体party方式来表现发泄,但自始至终都没看见多少在表演中自发出现的同理心,完全是和好莱坞标准同质的做作。

14分钟前
  • CharlesChou
  • 还行

没错,是亲女儿,绝对的

19分钟前
  • 心生
  • 推荐

3 不是我的那盘菜,既没被感动到也没觉得太好笑,也许我就是这位丢掉了幽默感生活意义的女儿,需要一个戴上牙套假发披上兽毛的父亲角色来安慰。德国人真是对nudist不要太痴迷。

20分钟前
  • 牛腩羊耳朵
  • 还行

场刊评分虚高,胜在没有刻意制造戏剧冲突。父女间的千言万语,在什么都没说中说出来了。——最后父亲披着厚厚绒毛慢慢穿过公园,突然想到了朱自清的“背影”...

22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两个半小时,无聊到爆炸!!!给裸体Party和黑屌怪加一星吧。

25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较差

全程处处尴尬,穿也尴尬,脱也尴尬;职场事事无聊,忙也无聊,闲也无聊。

29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如果欧洲中产阶级的疗愈要用一个无时无刻都在散发着无聊气质的故事来完成那也真是可悲,工作忙忽略家人、和第三世界野蛮人打交道、压力大得性冷淡了,150分钟就说了些不疼不痒的事,最后唱首歌脱光衣服丢掉束缚放开自我,人生意义就圆满了,如此尴尬的人生和身份探讨还是直接交给上帝吧

34分钟前
  • 幽灵不会哭
  • 较差

海报好好看,印象最深的是那一句:你幸福吗?

37分钟前
  • ╯^╰
  • 还行

生命是什么?生命是喜和悲的混合,是一只怪物闯入了苦苦经营的派对。玛伦阿德洞见了这点,并清晰简明地拍出了绝无仅有的[托尼·厄德曼]。当表演遇见了务实主义,真的变得假模假式起来,假的却显得那么真切。此起彼伏的尴尬之中,生命的喜悦、荒诞以及背后无尽的苦涩、孤独和无从实现的愿望被照得通亮。

41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力荐

你幸福吗?你过上想要的生活了吗?新年将至,央视记者走上布加勒斯特街头,就这一系列问题进行随机采访,此时一只保加利亚黑鸟拎着起士擦子气喘吁吁地走来,转眼又消失在人海,地上多出一副假牙。

43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可看度很高,很娱乐很趣味性的电影。大量的喜剧元素让观众可以非常享受这个故事,而内里则是父女的亲情,也会感动很多人。在一些细节的关注,女性在职场的困境,都很细腻准确。父女两人的表演也很出色。小惊喜。

4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场刊史上最高3.8分,只能说文化隔膜太大,只要老头一说话观众就发笑,而我以及问了一圈中国记者都是一脸懵逼,很难get到点。非常生活化的电影,古怪滑稽的父女关系,片长近3小时。女主闺蜜抱怨:跟中国客户们吃饭,一上来就被灌晕,然后听他们唠了五小时中文,最终居然成功签下一笔单子!

49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以为这又是一部【美国甜心】,结果在最后一秒,叙事线收尾了。

51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不满意。全片充斥着自私的人文关怀和刻奇式自我感动,在一个完全独立的个体身上讨论,谁需要被救赎以及如何救赎都是非常先入为主且片面的。片中父女的互动揭示着无比冷酷的事实和无法逾越的误解。殊途同归只是理想,归根结底人都是孤独存在着的灵魂。

52分钟前
  • H!karu
  • 还行

过誉了 看完daniel blake再看这就觉得这些中产阶级的危机和焦虑都算什么...真不需要三个小时去摸索个答案

55分钟前
  • 浮游物
  • 还行

太能理解這個片子在國內遭遇的差評了……一般不太接觸德國的人大概根本get不到笑點吧,如此如假包換的德味,讓我想起很多很多人,連對尷尬和溫情的處理方式都是這樣生硬和直接地來。

59分钟前
  • 有必要
  • 推荐

人文主义生活方式对实用主义生活方式的一场偷袭,或者“胳肢”?她极力逃避被肤浅的“幸福”“快乐”套牢的生活,但荒唐的尴尬癌大爆发过后她竟也不可避免地思考起所谓的“人生”,结果啊,人生很让人失望,那些陈词滥调就是人生。但生活却因这假大空的思考有了一丝莫名的温度。

1小时前
  • 哪吒男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