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海沉尸

犯罪片法国1960

主演:阿兰·德龙,莫里斯·罗内,玛丽·拉福莱,埃诺·克里萨

导演:雷内·克莱芒

播放地址

 剧照

怒海沉尸 剧照 NO.1怒海沉尸 剧照 NO.2怒海沉尸 剧照 NO.3怒海沉尸 剧照 NO.4怒海沉尸 剧照 NO.5怒海沉尸 剧照 NO.6怒海沉尸 剧照 NO.13怒海沉尸 剧照 NO.14怒海沉尸 剧照 NO.15怒海沉尸 剧照 NO.16怒海沉尸 剧照 NO.17怒海沉尸 剧照 NO.18怒海沉尸 剧照 NO.19怒海沉尸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25 15:21

详细剧情

汤姆(阿兰·德龙AlainDelon饰)是一个穷小子,最近,一桩好差事找上了门,好友菲利普(莫里斯·荣内特MauriceRonet饰)的富豪父亲找到了汤姆,希望他能够替自己找回成日在外风流潇洒的儿子,作为回报,汤姆将得到价值不菲的报酬。循着菲利普的踪迹,汤姆来到了拿布里,见到了菲利普和他的未婚妻玛奇(玛丽·拉福莱MarieLaforêt饰)。菲利普纸醉金迷的生活让汤姆十分羡慕,玛奇的美丽和温柔更是摄取了汤姆的心魄,一个邪恶的念头应运而生。一次出游中,汤姆设计杀死了菲利普,之后,为了掩盖罪行,汤姆又杀死了菲利普的好友。一个谎言,要用无数个谎言来掩盖,在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一切后,汤姆终将面临审判。

 长篇影评

 1 ) 两版电影与原著小说

原著小说和改编电影的恩怨情仇,也是相当之多了。

同样的原材料,经过不同导演的演绎,差别也是相当之大了。

一、影像风格

《怒海沉尸》有着典型的欧洲特色,整体色彩和拍摄风格像是古老的欧洲明信片,有着暖黄的色调,意大利慵懒而又阳光的风情。节奏也舒缓很多,有着大量的闲笔,虽然跟主线剧情也许关系不大,但是很能塑造氛围。除了杀人时的狂风骤雨,其他时候的色调都挺阳光灿烂的。

《天才瑞普利》的导演其实也是欧洲人,不过风格还是比较好莱坞,电影的整体色彩偏阴郁,是作为一部黑色的犯罪电影来拍的,节奏很明快、商业化,剧本基本上还是好莱坞那种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风格。

说起来倒也很难说孰优孰劣,不过我更偏爱前一种风格吧,阳光下的罪恶。

二、 故事

原版小说里,瑞普利和富二代还是有几分暧昧的,所以他与富二代的女友更多是两相厌的感情。他的杀人动机更多是一种想实现快速致富、阶级跃迁的心理,这也有几分爵士时代的背景色彩。

《怒海沉尸》里的这个调调不太明显,反而增加了他与富二代女友的感情戏。他的重要杀人动机也变成了眼馋对方女友。

《天才雷普利》增加了同性的感情戏,由爱生恨。最后一段,他爱上另一个男人,又在对方的喃喃自语中杀死他,这一剧情可算是神来之笔了,改编的还是相当有创意的。

说起来这两版剧情和原著小说都有差异,不过《天才雷普利》的改编完胜。

三、 结局

《怒海沉尸》的结局居然是雷普利被捕,这可能是因为当年的电影结局都不能让坏人逍遥法外。但是这个结局完全违背了原著小说的精神,也难怪原著作者非常讨厌这个结局。我也非常讨厌。

《天才雷普利》的结局还是忠实于原著精神的,如果没有他逍遥法外,又如何有那种嘲弄和反社会精神呢。

四、 演员

雷普利是个自带邪气的人物,智商也应该是相当不错的。

所以马克达蒙一出场就自然减分了,这个呆呆又丑丑的样子,明显和我心目中的雷普利不符合。虽然他演技很好,但是这个形象完全不能忍,不帅就算了,重点是太呆。

阿兰德龙的帅气自然是不用说了,当年的欧洲第一美男确实名不虚传。他的气质跟雷普利也很相符,据说他出身寒微,经常没有戏演,不时靠吃软饭维持生计,所以他跟雷普利杀人之前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还挺接近的。

阿兰德龙完胜。

五、 女主角

《怒海沉尸》的女主还挺好看的,而且非常有法国风情,五星好评。

《天才雷普利》的女主略丑,不符合我的审美,难怪这版的雷普利没有爱上她。

六、 男配角

《怒海沉尸》的富二代还凑合,但是光芒完全被阿兰德龙掩盖了,真是个莫大的悲剧。

《天才雷普利》的富二代表现更佳,一出场就是典型的富家公子做派,光芒四射。当然,这也可能是因为马克达蒙太丑,映衬出他的帅气。

《天才雷普利》还增加了一个新的男性角色,表现也很不错。

 2 ) 怒海沉尸——杀死我成为你

    这是部冷漠且捉摸不透的电影,我们已经对《天才瑞普利》的小说以及安东尼•明格拉的版本耳熟能详,但雷内•克莱芒的《怒海沉尸》为故事注入的法国式的轻巧暧昧依旧让人感觉陌生。
    派翠西亚•海史密斯所写的小说《天才瑞普利》出版于1955年,一开始只被视为纯粹的娱乐读物。后来,人们才意识到书中那些堕落的幻想可以被理解成为战后美国版的《基督山伯爵》,或者说,至少让战后的美国人对汤姆•瑞普利的被剥夺感以及无限膨胀的欲望感同身受。
    《怒海沉尸》是个超越了道德判断的故事。汤姆•瑞普利,一个聪明狡诈美国“食客”;菲利普•格林里弗,一个自大讨厌的花花公子,最开始这只是段充斥着胡闹显摆的不平等友谊,随后故事却急转直下变为“摆脱自我的欲望”、偷窃身份以及谋杀。但必须说明的是——我们的“反英雄”汤姆•瑞普利绝不是恶魔,不是什么让精神学家临床分析的样本,他只是偏执的想要一切都最好——不过,必须以欺骗或者毁灭他人为代价。小说结尾处更是以瑞普利的胜利点明了一条真理:你能得到所有想要的,只要你愿意杀人并且足够聪明能掩盖住罪行。
    我们忍不住将《天才瑞普里》与《怒海沉尸》相比较,安东尼•明格拉煞费苦心的加入瑞普利的悲恸以及描述他对犯罪的无比渴望,而雷内•克莱芒似乎对瑞普利的动机不怎么关心,他更精密而冷静,热衷于炫耀着类型片的技法。或许以现在观众的标准看来,《怒海沉尸》太过举重若轻,优雅却难以让人感同身受。不若《天才瑞普利》那般直白展示所有的残忍、嫉妒、无法平息的欲望以及疯狂的算计。
    《怒海沉尸》充分的显现了雷内•克莱芒作为一个技术派导演的细腻与精巧。影片一半是瑞普利的眼镜观察到的世界,冷静,但是阳光绚烂,手提式镜头中的意大利景色更是充满流动性。另一半则紧紧扣住希区柯克式的主题,从背后拍摄的镜头似乎在暗示瑞普利对他所做的一切毫无悔意。如果说雷内•克莱芒确实想给予这个故事及瑞普利的心理些解释,那么大量的特写镜头似乎能透露出端倪,年少的阿兰•德龙俊美的外表,掩盖在睫毛下闪烁的迷人眼神,让瑞普利更像是布列松电影中的人物,天真固执,一心想要对付世界的不公。
    并不让人意外,影片忽略掉了故事中暗含的同性欲望。原著(以及明格拉版本)中迷人却又空虚的富家公子迪克变成了影片中娇惯恼人的菲利普——他简直是在找死。瑞普利-菲利普-他未婚妻玛吉的三人关系更似乎秉承了法国电影中感情的游移与不确定性,你怎么理解都成。
    最后,《怒海沉尸》改变了小说的结局,当菲利普的拖船被拉上岸,而他腐烂的尸体顺着纠缠螺旋桨的绳子一起浮出水面。即使如此,汤姆•雷普利也像个胜利者般走向前来的警察。
    《怒海沉尸》是对雷内•克莱芒的导演事业有着决定性意义的一部电影。克莱芒开始是以摄影师的身份进入电影界的,随后,他拍摄了一些纪录短片以及纪录片风格、宣扬“法国抵抗运动”的电影《铁路战斗队》(1946年)。他最初赢得现实主义大师的声誉是由《禁忌的游戏》(1952)以及小心谨慎改编左拉原著的《洗衣店女人的一生》(1956年)带来的。但以《怒海沉尸》为转折,克莱芒开始抛弃了纯自然主义和宣扬人文精神的影像方式,开始探索更深层的人性(或许也因此,克莱芒没少被他的新浪潮同僚们攻击)。
    但有意思的是,纪录片的经验一直影响着雷内•克莱芒的创作,比如片中瑞普利杀死菲利普的段落就是以即兴的方式拍摄的,克莱芒说,他能感觉到每个演员都已经“明白了”情节,所以没必要把它们写出来,让演员顺着情绪发挥最好。结果,这场戏短促却充满了爆发力。

派翠西亚•海史密斯作品:

火车怪客(1951)希区柯克导演,这部阿加莎•克里斯蒂式的缜密故事成为希区柯克最成功的作品之一。
美国朋友(1977),维姆•文德斯导演,改编自瑞普利系列第二部《瑞普利的游戏》。
告诉他我爱他(1977),克劳德•米勒导演,改编自小说《甜蜜的恶心》
意乱情迷(1987),克劳德•夏布洛尔导演,改编自小说《猫头鹰的哭泣》。夏布洛尔将弗朗茨•朗式黑色冷酷笔法的剖析命运的扭曲,使其代表作之一。
天才瑞普利(1995)安东尼•明格拉导演。
瑞普利的游戏(1999),莉莉安娜•卡瓦尼导演,约翰•马尔科维奇的这版相较起来类型化很多。

 3 ) 真谛与真相

二者时常相偏离,在爱情上,因为进入的时间差。
例如我老就想不通,为何玛姬就爱上了那位暴躁的二代?
简直没有道理。
但是容易的是爱上,难的是坚持,不是吗?
显然更阔的人更容易挥洒他的性情,使人容易觉得,诸多感应与行动,他只是非不为也,非不能也。
至于没钱的人,那显然另说。
但是即便如此,流浪野望青年的反拨也没有十足的理由。
所以他俩合该去死,一个为他的粗心,一个为他的狠心,——留下玛姬一个人尖叫。

虽然看内容是个通俗电影,阔少美女各一极,然而终究以不平青年为主角。
这么看,也算公平了。

祝大家幸福。

 4 ) 观影随感

这是作者帕特里夏·海史密斯《天才雷普利》的1960年电影版,片名英文为purple noon。
与1999年安东尼明格拉的《天才雷普利》电影版本不同的是,这版《怒海沉尸》更为侧重展现人性的恶是多么没有理由,人性是如何贪婪,以及雷普利本人是如此聪明、如此幸运,没有展现雷普利对于菲利普的同性痴迷。在杀死菲利普之后,次次能逃脱警察和熟人。直到片中最后,已经看到船后菲利普尸体之后,警察让女仆叫雷普利过来,而雷普利兴高采烈的过去了,片子到此,戛然而止,我们没法猜测雷普利的结局,有可能他被绳之以法(这是普世观念:正义得到伸张,杀人者必将付出代价),但更有可能的是雷普利凭借着自己的狡猾和机智又逃脱嫌疑(这才是现实中,会发生的事情:杀人者逍遥法外,正义迟迟不来)。
而安东尼明格拉的版本,更多展现了菲利普的自私、残忍,让雷普利最后忍无可忍、恼羞成怒,最后铤而走险,杀了菲利普,某种程度,这是雷普利的杀人行为做辩护,雷普利选择杀害菲利普是被逼无奈,是不得已而为之。
但其实真的是这样吗?
雷普利靠撒谎获得接近菲利普的机会,却被菲利普发现其各种欺骗行径,甚至是被菲利普发现雷普利对他有同性的情愫,并惨遭拒绝之后,然后雷普利为了掩饰这一切,选择杀死菲利普,然后是发现真相的胖朋友,还有自己的同性恋人。
雷普利是一个聪明、幸运的家伙,同时还是一个极端残忍,喜欢扮演上帝,视别人生命如同草芥的冷酷的、反社会人格的人。

1999年的裘德洛与1960年的菲利普扮演者,很神似,可能选择裘德洛来扮演的主要原因吧。

阿兰德龙果然不愧是“欧洲第一美男”,真得是太美了,同时又有点阴柔。
阿兰德龙给人的感觉就是,他一举一动总是那么“优雅”,脸庞是那么迷人,但是他内心却是一个早已“腐烂”的人:他一举一动的看似“优雅”,掩藏不了他的粗俗、残忍、冷漠,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怒海沉尸》的导演,很好地捕捉到了他这些特点。

 5 ) 在上帝面前,掉头而去

2017年刚开始的几天就一口气看了《艳阳下》,《朋友再见》,《神机妙算》,并重温了一遍《红圈》,基本奠定了今年的基调。因为太过激动,太动感情以至于一想起来就心力透支,所以一直拖到现在冷静下来才写影评。这部电影给我最深的印象是,主角不完全是书里的Tom Ripley,更不是马达的那个Tom Ripley,而完完全全是阿兰德龙的雷普利。一个对所有人都那么温和,对每个人都很好的人,内心里却是彻骨的冷漠。也许正是这个反差深深迷住了我吧。
       不能忘怀那样一个Alain Delon,一个Tom Ripley。他的魅力就在于冷漠。如果他还会起波澜,如果他内心深处归根结底还有除了他以外的其他人,雷普利就不是雷普利。如果Ripley一开始动手的时候受了情绪的影响,如果他不是出于自己的思维而是因为爱恨情仇,一时冲动,或迫不得已,他就不是雷普利,而无异于任何一个谋财害命又因自己的所作所为惶惶不可终日的平庸者,就不是天才。一个在感情上和常人一样细腻,会因为谋杀而暂时精神恍惚的人,绝做不到在警察面前一丝不苟,充当双料骗子而从不露馅。Ripley也有失误的时候,但从不是因为情感。Ripley的悲哀不在于通常意义上的罪恶,不是没有人爱他或者不爱任何人。Ripley的悲哀高于他本人的感受能力,因此他自己也并没有悲哀这种情感。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是个天才,有能力支配身边的一切人,知道自己配得上谋杀得来的地位。飞黄腾达,平步青云,他是天才雷普利。默默无闻,埋没一生,他是天才雷普利。Ripley不爱任何人,也不需要任何人爱他。我个人看来,甚至在这部电影里,Ripley也不爱Marge,他最终攻略玛吉只是需要得到一切Richard,或者在这部电影里,菲利普有的东西,包括爱情,因为他值得。他在镜子前说的那些话只是单纯的模仿。尽管这个雷普利与玛吉最后柔情蜜意,我毫不怀疑假设尸体浮上来的时候只有他们二人亲眼所见,雷普利不需要怎么思考就会扭断玛吉的脖子。Ripley不仅会为了自己牺牲所有人,而且是毫无罪恶感地牺牲任何人。假设这世界上有一个人以为自己可以用真情感化雷普利,到了危机时刻,需要杀人灭口的时候,Ripley还是会游刃有余,不为所动,并在一切都处理干净之后长出一口气,对着窗外的艳阳天点上一支烟。就像刚刚杀掉Freddy之后,在那间躺着尸体的房间里默默吃完房东送来的鸡,就像书中的Ripley望着弗雷迪的尸体无动于衷地说:
        你可是你自己龌龊想法的牺牲品。
        所以Alain Delon的Ripley是那么完美。无声无息中定下了计谋,甚至已经把刀摆在身边的时候还在纸牌游戏中给了菲利普最后一个机会,或者给自己最后一个借口。菲利普不出意外地因为习惯了欺压雷普利失去了这个机会。完美的雷普利,面对警探的时候连睫毛都不动一下。完美的雷普利,弗雷迪的尸体和篮子里的食物一起倒在地上,和无助而凄惨的肉鸡如此神似,与雷普利吸食他谋杀的人何其相似。完美的雷普利,走在集市上的时候每一条死鱼都仿佛死掉的同学,在水底的菲利普,表情是痛苦的,还是诡异地笑着,还是如同熟睡的?连观众都不得安宁,雷普利不屑一顾,对可能跳出来作祟的良心冷漠到不可思议的地步。那杆如同代表法庭和正义的天平的秤,仿佛一个上天刻意降下来恐吓罪人的征兆,在任何一部电影里都可以让主角心烦意乱,雷普利眼神空泛,掉头离去,与对待警探和良心无异。天才雷普利!对天网冷眼相待,冷漠地抬头望一眼上帝,抽身而去,无动于衷,甚至不屑于蔑视。
        那么Ripley的悲哀到底是什么。
        我认为原著只是一篇悬疑小说,而艳阳下是一部悲剧。Ripley的悲哀是与命运的斗争。是一个穷途末路的人砸碎了命运的枷锁,抛弃一切也毁灭一切,咬断无辜者的脖颈吸食血肉,然后向命运露出自己血淋淋的獠牙微笑:我的牺牲品,就是你的。因为这是个不公的世界,我无力去砸碎它,但为了它不妨碍我,我可以不择手段。
        Ripley误入了一个他本来见都见不到的贵族的世界,这个世界和其他的一样,充斥着庸人甚至是恶人。同样的一个人放在不同的背景下,人生就会截然不同,如同雨果所说,这个人有钱,人们叫他佳公子;这个人没钱,人们叫他流氓无赖。但Ripley,除了Ripley没有任何东西能觉得Ripley是谁。闯进了自己不属于的阶级,被没有资格享用(他坚信)自己应当拥有的东西的人包围,被当成玩物,被冷落和嘲笑。按现行的标准他是个失败者。Ripley可以忍耐所有,但一个对所有人微笑的人,可以流所有人的血。我甚至相信如果把他放在菲利普的背景下,他真的可以做一个更好的人。然而Alain Delon的Ripley失败了。艳阳下Ripley含着笑容去接那个判了他死刑的电话,自以为是个胜利者。他当然会失败,因为世界不允许这样的手段获胜。但为什么和Ripley相伴而生的,永远是那段伤感的音乐,悲伤的钢琴?Ripley,当那个电话把你从天堂打入地狱的时候,你还是会以这样的冷静,在艳阳下抬起头来,冷漠地望着审判了你的上帝和最终胜出了的命运,和伴随你的钢琴声一样,露出一个伤感而冷淡的笑容。
        结束了,但是你以为你赢了吗?从我挣扎的那一刻开始,你就步步后退,一败涂地。你夺取了赢家的名义,但是我,你是打不倒的。
        Ripley走向地狱的时候心满意足。
        一个美丽的Tom Ripley并不是一个温柔深情但会杀人的Ripley,那是女性观众的白马王子。Ripley的美丽在于冷漠,不会表现出来伤害任何人的感情,而只会摧毁一切障碍铺平道路的冷漠。不需要担心这样一个Ripley会不真实,Alain Delon已经展现了他最鲜活的一面。那是我认为Alain Delon在整部电影里最宝贵的一幕。年轻美丽的Alain Delon有点孩子气地套上同学的全套衣服,理好头发,望着镜子里那个焕然一新的自己,闭上眼睛贴在镜子上,给自己的倒影深深一吻,宛若希腊神话的美少年Narcissus,也早早埋下了伏笔:这个孩子一样的美少年,在这个恶意的世界上,只爱他自己。就像这个阳光灿烂但暗藏杀机的电影本身,温暖美好,令人迷恋,心里裹着的是你触及不到的冰冷。
        此后每次见到这个镜头,都无法控制地泪流满面。

 6 ) 日光之下,是一桩桩罪行

很多人对1999年的犯罪片《天才雷普利》(The Talented Mr. Ripley)印象深刻,却不知它在1960年另有一法国版本《怒海沉尸》(Plein soleil)。两部影片皆改编自派翠西亚·海史密斯 (Patricia Highsmith)的小说《天才雷普利》。

《怒海沉尸》是雷内·克莱芒(René Clément)版的“阳光下的罪恶”。法语原标题意为“阳光普照”,出自影片结尾雷普利先生躺在躺椅上晒太阳时的感叹。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赤裸裸暴露在阳光下的,是雷普利先生天才般的罪行。

影片风格优美,色彩艳丽,诗情画意。艳阳和海水的对比更是强烈,画面中,突出了黄色和蓝色。人的皮肤呈现小麦色,音乐不仅体现出意大利风情,还令无情的谋杀和弃尸有种舞蹈般的韵律。

影片伊始,两位主人公的双重关系就被建立起来。开场这个场景给了我们很多信息。表面上看,他们是朋友,实际上,汤姆·雷普利只是为了钱,、将逍遥在的外富家公子菲利普·格林带回家。而菲利普根本不打算回家,他虽然和汤姆一起鬼混,实则瞧不上这个朋友。

菲利普真正的朋友弗雷迪,指出了真实的雷普利:他就是个小混混,是个无业游民。而雷普利一开场就展现了他伪造签名的天赋,为后续情节做了铺垫。

这场戏里,阿兰·德龙(Alain Delon)当时的女友罗密·施奈德(Romy Schneider)、著名的“茜茜公主”也来客串了一回,饰演弗雷迪带着的一个女孩。

施奈德和阿兰·德龙

接着,汤姆的女友玛姬出场,二人的关系再次被重申。汤姆只是菲利普的跟班,菲利普并不在意和尊重汤姆,对他来说,汤姆是个喜欢沾富人光的小混混,要不是他父亲雇了他,他早把他踢走了。

汤姆呢,表面上当小跟班,私底下则打着小算盘。他嫉妒菲利普的富有和有女人缘。他的梦想就是成为菲利普那样的人。或者,更进一步,干脆成为菲利普。

在这大胆的一幕中,虚荣的汤姆第一次做起了取代菲利普的美梦,趁着菲利普和女友亲热,他换上了菲利普的衣服,对着镜子模仿菲利普亲吻玛姬。大概只有阿兰·德龙能取得这样的银幕效果:那个天真的美男子,俨然变成一个邪恶王子。

在船上,两位主人公的冲突进一步加剧。三个人是个十分不稳定的组合,而在一个封闭环境中,戏剧冲突会放大。

这个情景让人联想到罗曼·波兰斯基(Roman Polanski)的处女座《水中刀》(Nóz w wodzie,1962),同样是三个人,一把刀,一个男人对对方的女友动了心,谋杀在暗中涌动。

《水中刀》

汤姆很聪明的回忆起菲利普曾经的救命之恩,主要是说给玛姬听的。菲利普则以纠正汤姆的用刀方法,对抗汤姆博取同情的方式。但这惹恼了玛姬,单纯的玛姬责备菲利普不尊重朋友,菲利普则回应:“收起你的眼泪吧,他脑子里只有钱。”

他们开始你来我往的“过招”。汤姆把救生筏弄掉下船,菲利普将汤姆独立留在救生筏上作为惩罚,但没想到绳子断了,汤姆被灼伤。汤姆把女人的耳环放进菲利普的外衣口袋,导致菲利普和玛姬大吵一架,玛姬下船。

前面做了大量铺垫,谋杀才显得一触即发、水到渠成。谋杀发生时给了怀表一个镜头,接近中午12点,谋杀就发生在一天中阳光最充足的时刻。

雷内·克莱芒是技术派导演,他赋予故事所必须的细腻与精巧。在影片的大概三分之一处,菲利普被杀,大概三分之二处,弗雷迪被杀。这之间有很多场戏表现汤姆是如何伪装成另一个人的。从购买投影机,练习签名,到伪造证件,犹如纪录片般被一一详细展示。

情节总是在一个封闭的圈子内发生,最开始菲利普说过,在这里他没有其他熟人,除了弗雷迪。于是弗雷迪后来成为一个障碍,被铲除了。汤姆和菲利普从肤色、发型到说话的腔调,越来越像,直到后面有一幕,汤姆和菲利普的脸部局部特写并置在一起,我们惊讶的发现他们竟然长得如此之像。

没有一个人物是无关紧要的,前面出现的人物后来一定还会出现。弗雷迪就不用说了,再如芭蕾教师和她的男伴,开始是作为路人出现,可后来正是他俩在酒店里听到有人喊菲利普·格林的名字,弗雷迪尸体被发现后,他俩也出现了。结尾这个男人模棱两可的话让人怀疑他是否已经猜到一切。

阿兰·德龙是少有的那种演员:漂亮到我们可以原谅他的一切罪恶。我们不仅原谅了,还同情他,痴迷于他的惊人之举和想象力(想想那个刚杀了弗雷德就坐下吃鸡的场景)。反观《天才雷普利》,马特·达蒙(Matt Damon)扮演的那个角色很难让人产生共情,更别提迷恋了。(说实话,我很难想象有人会是马特·达蒙的粉丝)

马特·达蒙的雷普利先生,一脸蠢相

当然,这个犯罪故事的迷人魅力不仅在于男主角漂亮得惊为天人,还在于影片的摄影方式。影片一半是通过汤姆的视角观察世界的。汤姆眼中的世界阳光灿烂,多姿多彩,手提式镜头中的意大利风景充满流动性。另一半则近似于希区柯克式的主题,从背后拍摄,冷静地揭示汤姆的罪行。比如有三个相同的小船靠岸的镜头,一样的取景和配乐,第一次是汤姆和菲利普一起在船上,那时候他们还是“好朋友”。第二次是汤姆自己,他已经杀掉了菲利普。第三次,菲利普的身份也被他抛弃了,他独自前来找玛姬。(三个场景的阳光是逐渐变暗的)

汤姆的心理则通过特写镜头来表现。阿兰·德龙俊美的外表,睫毛闪烁下的迷人眼神……影片没想把汤姆描绘成社会压迫与不公下的牺牲品,他纯粹是一个阴险狡诈的骗子、杀人犯。但影片不作道德判断,这是一个超越了道德判断的故事,只是想告诉我们,有一个人,他喜欢钱,他想要最好的,于是,他做了自己能做的。

同时,菲利普也不是一个邪恶的花花公子,他只是一个被宠坏的孩子,自大,贪玩,有些虚伪,但对玛姬是真心的,也没想过真去伤害汤姆。

《怒海沉尸》改变了小说的结局,当菲利普的船被拖上岸,他腐烂的尸体被与螺旋桨缠住的绳子一起浮出水面。当汤姆·雷普利先生晒着太阳,对现在拥有的一切无比满足时,却不知他的罪行已经暴露。他笑着去接电话,影片就在此时戛然而止。

公众号:电影套盒(laodianyinghualang)

 短评

安东尼·明格拉的99版《天才雷普利》全面超越该原版!不过,除了马特·达蒙……

8分钟前
  • 科林
  • 还行

CC的蓝光《怒海沉尸》美得不忍看完,蓝得像宝石一样晶莹剔透的地中海,星星点点的海边小城是生活背景,阿兰.德龙雕塑般俊美沉静,一点点迷茫,即便腹黑也让人同情,他那么痴迷羊羔一样的朋友的女友,他们古铜色的肌肤触碰在一起,快要在夏天燃烧起来。1960年就有这样梦境质感的彩色胶片,奢侈极了。

9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虽然瑞普利的天才度不如重拍版,但阿兰德龙好帅好帅好帅好帅好帅好帅好帅

13分钟前
  • Multivac
  • 推荐

劫命劫财劫真爱啊。阿兰老师美得太不像话了,差点原谅你。

16分钟前
  • 57
  • 推荐

马特达蒙像特工,阿兰德龙才更像骗子。除了阿兰德龙外,其余一切都不及明格拉的翻拍版本。

19分钟前
  • 盲忙
  • 推荐

其实我一直暗暗希望他能成功,不过最后两分钟的逆转令希望落空;杀人者固然狡诈心狠,被杀者亦让人痛恨,女主之前的逆来顺受和后来的转变也证明其感情并不坚贞,还有那位无辜卷入被杀的朋友也是颐指气使,维系他们的不过都是金钱;结构紧凑,剧情抓人,cast养眼!

21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法国人拍的意大利就好像自家乡下,每个礼拜天都可以随时回去逛的后花园一样,熟透熟透,不由羡慕他们自在的亲密态度;相比之下美国人镜头里就把意大利捧到天上去了,倒是反而更加像ripley眼睛里面看出来的。阿兰德龙不知怎么的有点乡村气息;一开始有罗密一个镜头呢,好惊喜。

23分钟前
  • selenesun
  • 推荐

色彩实在是太漂亮了。

24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完全笼罩在阿兰德龙光芒下的一部电影,或许克莱芒自己也意识到了,这部片最终变成了跟随阿兰德龙的漫长逃亡

26分钟前
  • 鬼腳七
  • 推荐

幸亏我先看的马特的版本,阿兰实在是太夺人眼球了,我看完之后都不去想新版的剧情什么的比原版的好,只有阿兰德龙在眼前晃啊晃

27分钟前
  • 呆毛柒
  • 力荐

雷内·克莱芒代表作&阿兰·德龙成名作,碧波蓝空下的完美命案+身份替换一步登天之途。炎炎夏日的意国风情,配上导演冷峻克制、干练爽利的镜头语言,冷暖调和,恰到好处。阿兰·德龙本色出演,帅气逼人自不必说,那一股子冷酷、阴狠与自恋劲儿实在让观者欲罢不能。女主演玛丽·拉福莱的清纯美貌也是看一眼就忘不掉的级别,当时还是德龙女友的罗密·施耐德客串亮相。同样根据派翠西亚·海史密斯[天才雷普利]改编,本片比安东尼·明格拉的版本有魅力得多,尽管删去同性场景,结尾也作了更改。片头两人各自假装盲人跌撞走路并与自愿上钩女子调情的戏份相当喜感。雷普利换装打扮、以菲利普身份对镜自High与亲吻自己镜中像的段落亦是对自恋之心与内在欲望的凝缩外化。雷普利两次杀人与处理尸体时都足够紧张,逛鱼市虽是闲笔,瞪眼的鱼却似洞穿一切。(8.5/10)

29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帅得过火

30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阿兰·德龙倜傥魅惑之美与地中海旖旎风光之美交相辉映,但用美去消解简单粗暴的罪恶,这种尝试似乎并不成功;而最后事实败露导致的结果,甚至让人对克莱芒的意图产生疑惑。

31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还行

《怒海沉尸》就像是一部阳光下的黑色电影,拥有悦人的古典基调,同时充满迷人的惊悚魅力和弥漫的虚无,以光明之身诉说黑暗之心。阿兰·德龙饰演的穷小子丝毫不会具有任何正面价值,他是一个不择手段的罪犯,但是观众可能会一直很想他能逃脱,在整部电影中,观众这样被完全地征服。

36分钟前
  • 韩伯愚
  • 推荐

精致,迷人,出人意料。

41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这个版本几乎比好莱坞版还要好莱坞化:流畅自如的故事,暗示真相大白的结尾,特别是雷普利那贯穿始终的性格,这使他在作案时几乎没有一丝的道德挣扎。阿兰·德龙的明星魅力确实太强大了,观众们对他的感觉不可能有同情、憎恶、恐惧,只会被他毫无忌惮地直视别人时露出的蓝眼睛深深吸引。

44分钟前
  • 石墙
  • 推荐

老版“天才雷普利”。细节和娱乐性都很赞,可惜缺少同性暗线让故事失去了不少神采,阿兰·德龙也许是唯一例外——太性感、性感到爆炸啊!放在任何时代都是极品美男...

49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对于此版,女作家本人整体而言比较欣赏。特别夸奖德隆饰演的雷普利“非常出色”。但同时她却批评了影片那个天网恢恢的结局,将其视作“一种对罪犯必须伏法的公共道德的可怕妥协。”伊伯特也持有相似观点,认为此结局“无法令人满意”。感觉“之所以如此收官,只因导演克莱芒缺乏海史密斯的讽刺勇气。”

52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通篇几乎都是德隆的个人秀,其实从德隆的生平来看他也确实适合这个角色,他应该非常的明白雷普利的感受吧,当然他没有去冒名顶替,他只是去拍电影了(冒名顶替更多的人?!)。。。PS德隆对着镜子那段自恋表演真是绝了,而且还十分直观的阐述了这个角色的分裂。。。

55分钟前
  • 秦诺诺
  • 还行

阿兰德龙长成这样,也是没想给这个星球的其他男性留任何生路。光嘴角笑起来的弧度就值得投保三千亿。和新版有个致命的差别,这版男主是直男,爱的是富少的女友,新版男主爱的是富少,又想成为他,交织在一起就变成恨和杀意了。这版最后男主居然落网了,有谱没谱,我恨政治正确性。原版小说多厉害。

56分钟前
  • 又烧包小队长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