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时光

剧情片日本2003

主演:一青窈,浅野忠信,萩原圣人,余贵美子,小林稔侍

导演:侯孝贤

 剧照

咖啡时光 剧照 NO.1咖啡时光 剧照 NO.2咖啡时光 剧照 NO.3咖啡时光 剧照 NO.4咖啡时光 剧照 NO.5咖啡时光 剧照 NO.6咖啡时光 剧照 NO.13咖啡时光 剧照 NO.14咖啡时光 剧照 NO.15咖啡时光 剧照 NO.16咖啡时光 剧照 NO.17咖啡时光 剧照 NO.18咖啡时光 剧照 NO.19咖啡时光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2 11:43

详细剧情

  阳子(一青窈)表面看来是个温文有礼的传统女性,却有前卫出格的思想,台北教书生涯让她收获了尚在腹中的胎儿,并就是否将他(她)生下与父母产生矛盾——她不认为孩子一定要有爸爸。小书店老板也是阳子朋友的肇(浅野忠信)虽喜欢她,但因没作好承担责任的思想准备,并没在阳子人生最困顿时伸来一双及时的手。  作为纪念小津诞辰100周年而拍的该片,没能复制小津镜头下的东京景象(因为已经消失),却复制了小津电影里安静恬美的意境和隐忍克制的情感。但时间毕竟流过了几十年,隐忍情感的角度已有很大的转变。

 长篇影评

 1 ) 真实的不能再真实的生活

咖啡时光,这样的电影名字给我的联想是静谧,淡雅,或许还有一点忧伤的小情节。但看到侯孝贤导演的名字,就意识到这电影不会有什么唯美的小情调,有的只是平淡,真实的不能再真实的生活。那些声音,那些镜头,那些长时间静止的画面,让你觉得这电影拍的似乎很“简陋”。但这“简陋”里透着一种质朴淡然的格调,一如女主人公那件素净宽松的白衬衫。

很多时候看电影,只是为了去感受一些自己生活里没有的一些的东西。但这样的电影看到的却是比自己的生活还要平淡的生活。也许生活的本质就是平淡的吧,个中滋味就像咖啡,需要你去慢慢的品。当然,有人品到的只是一杯苦水,有人会尝到一丝回甘。盖因那煮咖啡的人了。。。

《咖啡时光》侯孝贤导演为纪念已故日本电影巨匠小津安二郎诞辰一百周年而专门拍摄的影片。小津安二郎的一些典型风格在这里都有看到,比如固定的机位,比如很多的"窗帘"镜头等等。

片尾曲很好听。就是女主人公唱的。她原本就是个歌手。第一次演戏。大段的独白。日文念的很好听。
似乎每次看侯孝贤的片子喜欢他用的音乐多过他的电影本身。。。

 2 ) 细尘里的微光

看完[咖啡时光],起身去冲一杯牛奶,因为电影里阳子面前的那一杯。
在一早没能看完[绿洲]之后,几乎一天调不起看片的情绪。不知为何就忽然想到了[咖啡时光],两年前匆忙掠过的电影。
像是忽然做好了准备,在一个情绪有些走低的晚上决定独自看完这部印象中几乎没有任何情节的电影。
 
现在想来,面容素净的阳子却不容易让人忘记,尽管大部分时候她侧着脸,甚至背对镜头。就是这样一个顶着细瘦的身子徜徉在镜头里的恬淡女子,若无其事般地说出“我怀孕了。不会结婚,已经决定自己养这个孩子。”
孩子的父亲仿佛只是可有可无存在着的概念。甚至判断不出阳子对他的感情。继母在得知时克制般的讶异以及父亲的欲言又止,也都只存在于某个瞬间。这唯一显得戏剧化的情节持续着被冲淡的过程,让我们几乎忘记了阳子要做单身母亲的事。
深夜,阳子进厨房取出先前错过了的晚餐。有白色的灯光渗进了黑暗。
我们是在透过某处未知的光线,窥见了那个平凡女子的生活片断。
所见与现实如此熨贴。
 
也许我是木的,看不出肇对于阳子的感情。
海报上是阳子支住下腭的安然张望和肇在一边的低眉浅笑。他们在一起的时候说一些我总是过耳就忘的话,一个梦境,一位过往年代的乐者,或一些与故事无关的其它。
如果是爱的话,淡得不能再淡了吧。
 
电影伊始,有熟悉的铁路信号声响起,这似乎是日本电影的标志。我不知道该怎样称呼日本的列车,在我眼里它们是没有过多现代气的,更像是属于过去的旧事物。至少在这部电影里,所经之处尽是日光,轰鸣声是令人心安的实稳。
整部电影的情绪都陷进了列车的奔走里。至此,车窗有了朦胧情感的倒影,车厢成为抒情感怀的载体。
结束镜头是几列相继驶过的列车,画面未暗的时候音乐响起。不免突然的收尾带来的瞬间遗憾渐渐变作感怀。
 
又零碎地想起一些——
关于家庭的画面。父亲盘腿坐着,矮桌上摆着的玻璃杯盛着茶。阳子走过去,背对着镜头端起了某个杯子。稍远一点的地方,有一只不知是否在转动的白色风扇。

2007.5.

 3 ) 《咖啡时光》除了流逝,还是流逝

题记:
旧物尚在,斯人已去,斑驳夕照下,天色将隐没一切。
小津的固守并没有坚持到最后,侯孝贤却明白除了稍纵即逝的咖啡清香和月升日落人漫游任何可以抓到的东西,人情在旧时的街区同样成为照面的寒喧,亲情也是那隔着一道无形幕墙的凄惶,行走,是我们一生的宿命,在失去鲜活的黑白照片里忆起彼此的关联。
――――卡夫卡·陆(KavkaLu)

http://www.heatmovie.com/bbs/UploadFile/Mon_0610/21_71907.jpg

城市很小,当你没有一个朋友的时候,这个城市就和你没有关系,悠闲也罢,孕育也罢,都和孤单没有关系
文德斯去过东京,他想寻回的小津却已是充满划痕的胶片上的旧情怀。
城市很大,当你在孤单里寻找心灵的栖地,每一张陌生的面孔可有机缘对应?沮丧也罢,庆幸也罢,结果在小津的墓碑上。
侯孝贤在小津百年的时候也来到了东京,我们在周而复始的黎明相信自己活的意义。时间的流逝里早已抹去往日的影子,新的地标和脚步也会被久长的岁月尘埃覆盖,
日式电影和侯孝贤影像世界是接近的,内中是鲜活的人世,你甚至在有些寂寥的光晕间嗅得到居家的气息,生活化的场景是需要导演观察能力的,日本电影里那些平民生活的场景就像是我们间壁的邻居,柴米油盐,平淡如菊。
同小津那招牌女子不同,《咖啡时光》里侯孝贤选择的女主角非常朴素,而在影调上的雕琢则延续了侯孝贤的唯美,雨色造就的氤氲让草木更加苍翠,站台收拢了时间的遗憾,只要你还站着下一趟车或许会捎来你想寻找的意义,中年之后的侯孝贤对于时间的流逝感兴趣,从《海上花》渐显、渐隐开始,时间的风霜充满逝去的幽怨,寻找,站台,等待,酝酿,发现,这是生路上经常的发生。我们可以看见旧书、怀表和时钟这些表现延续的镜头了然心绪的怅惘。
小津的机位在本片里侯孝贤也有应用,在阳子父母家讨论阳子的戏中相对静止的固定镜头正是小津式内敛的继续,而侯孝贤对于光晕的迷恋让流转变得急迫。
影评人LY884说:台湾很多专业人士,都声称不知道《咖啡时光》到底在拍些什么?我想了想回答,时间吧,我们试图抓住的,我们正在无奈逝去的,过程就像影片第一个镜头,苍茫里到来的列车将带命运去往何方?!
阳子的火车犹如《恋恋风尘》里的乡土,我们可以在这部影片里找到某些台湾乡土的痕迹,毕竟台岛很长时间是日本殖民地,它在后世的血脉里残存。
影片多次出现高架轨道交通的列车驶过的镜头,而高架下微澜的河依旧缓慢流淌,本片就像隽永的散文诗在流动的城市里因你的眼睛而对应,导演摒弃了华丽的建筑部分而通过阳子追求音乐的过程走进东京那些旧式街区,在光影里追问空间和时间的关系,人类社会在不断创造新的建筑和生活模式,只有河水波澜不惊带走记忆和往事。
我特想知道为什么朱天文在设定人物关系时以老师、台湾和私生子这样的一条路数,这样的选择和小津之间是有些差异的,虽然,在小津后期影片里可以找到对应,当那种伤情在当下已是坦然,时间早已抹平所有观念的差异,河,只有河水常在。
小津关心的是人,侯孝贤关注的是流逝,这或许是人情缺乏、过于仪式化的社会里的精神世界的落寞吧!影片里阳子和父母在墓园,她所追寻的旧音乐人乃至所有关于小津世界追寻着的人们其实都在打发自己的时间,旧物尚在,斯人已去,斑驳夕照下,天色将隐没一切。
小津的固守并没有坚持到最后,侯孝贤却明白除了稍纵即逝的咖啡清香和月升日落人漫游任何可以抓到的东西,人情在旧时的街区同样成为照面的寒喧,亲情也是那隔着一道无形幕墙的凄惶,行走,是我们一生的宿命,在失去鲜活的黑白照片里忆起彼此的关联。
我们可以试图留存一切,从图像到声音,可,岁月荏苒,生命老去
花落花开间,习惯,被习惯。
活着,就是一个可能,就像阳子去的那家咖啡馆磨砂玻璃后熙熙攘攘的人群,每个人都是一个故事,每个故事的最后都会被河带走。
而,声音依旧,人流依旧……
当你伫立,听任暗夜收容你的面孔,此刻,谁在倾听?谁在寻访你寂寞的心
在寻找背景资料的时候,看到编剧朱天文引用的胡兰成的话语,也许,了然这部电影之前您还需要看看胡兰成君的《今生今世》,那是,情感的河流,应心才知。

【附录:影片资料】
《咖啡时光(珈琲时光)》2003日本
编剧: 朱天文
导演:侯孝贤
摄影:李屏宾
影片编辑:廖庆松
主演:一青窈、 浅野忠信、萩原圣人、余贵美子
奖项:2005伊斯坦布尔国际电影节金郁金香奖、2004釜山影展亚洲电影人奖,2004年第61届威尼斯电影节正式竞赛作品、2005第28届日本电影学院最佳新人奖(一青窈)
片长:104分钟
个人评价:艺术性7.5,欣赏性2(知识分子电影,非文青莫看)

绝处·情殇·扬翼·秋意·冬藏·振翅·空间是物理的距离,心在·黎明不远·懂狄龙的知情谊,知沧桑的明心境·无言·感激
 
2006年10月26日 星期四 下午20时02分 云间 寒鸦精舍

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

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

联络方式:MSN:kavkalu1967@hotmail.com
邮箱: kavkalu1967@126.com
  

 4 ) 有很多影像在咖啡里浮现开来

有很多影像在咖啡里浮现开来


我喜欢去看每一片天空海蓝的颜色在白云尽处搁浅。这些平面之上,所有的静谧与躁动仿佛沉淀,而阵风尚未吹起,簇簇反射阳光的树叶枝干疯狂地将影子伸向大地。只在无数激情落寞交替的街头巷尾,还有着最后一粒尘土做着最后华丽的舞蹈。我也喜欢冲一杯深棕色,苦冽绵密甘甜稀疏的咖啡,然后慢慢品尝。这些时候,咖啡的柔烟在骨瓷杯的烘衬下显得潮湿温暖,而手指微凉的时刻,恍若绰绰而去的光年在耳畔溜过,穿行去玻璃门的咖啡馆与狭窄的沙发空隙,只有一种莫名沉吟直抵惶恐交错的内心。

其实,很多时候,喜欢一种物件或沉溺一部电影,都只因触目那一刻就不可自拔。

就像把候孝贤的《咖啡时光》放入影碟机。纯粹的,只是喜欢它的电影海报——两个似乎无甚瓜葛的男女默默低着头沉思,背景是大片的新绿与一团缓慢过渡成火焰一样炙热的阳光。这一切,似乎充满了明亮,也拥有着透明的哀愁所铺陈的底子。于是,就固执地认为,这样的故事必是婉转而精致的,就像它的名字,就像一杯咖啡,一段时光。曾经的眼前风景与此刻舌底咖啡的味道交融、升腾、变化,就此化成一舟载不动的离愁与翻云覆雨的缱绻。

其实,还是惊诧于它的平淡。故事的开篇,就是狭小逆光的屋子,机位低低地递出镜头,一个女人只是在波澜不兴地晾着衣服、接电话、房东叫门、给房东拿台湾带回的土特产、继续接电话、讲自己的梦……或许,真的是过于庸碌,以至这样的沉闷的开始到底使我不能定下神来。于是,接下来,当女人在街上走着,逛着,游荡着,失了神一样走上电车,不知去向何方时。我终于选择退出了碟片。

忘记又过了多久,再看《咖啡时光》。三个月,四个月,或者是更长的时间,一个人,窗外依旧夜色弥漫,一杯咖啡在手间的掌纹里泛起微暖,灯光昏黄,脑海中不禁又泛起那个形单影只的女子,想起她未曾延续的故事。

而这部电影,与之标题注明的咖啡相比,风格所执着的却似乎只是一种清茶浅饮般芬芳。若无骨的清风,缓慢地拂过生活中每一个不能被完整记载而又真实存在的日子,时而低回时而流连,除去展示着日常反复的细节与繁冗的常规,电影里最常出现的便是电车,那些总是能在视野中出现的运输工具,咣朗朗地将奔波的人们按部就班地从一个地方带到另一个地方。多少人无数的时间就那样耗费在这狭小的空间,去远处,去近处,往往又在最后回到终点。于是,我们总能看到的是在安静电车里每一张面孔都如此疲倦,却又无可奈何。似乎,凌乱的城市,早已经是无主题的变奏,每个人都希冀栖身其中找到一个和谐的所在,可往往却又是最出离与不相与共的音符。交错的电车轨道,一群群穿梭的人群。一切显得是那样随机,可叙述总是从这里开始。那些无处倾泻的情感,也在指间流沙的缝隙间显露了出来,一点点腐蚀着生活里静静起伏的情绪。

于是,就那样一个人在街上在太阳下行走,一个人在雷雨夜打电话给朋友,一个人因为身体不舒服而蹲在车站边,这个并不脱俗美丽又十分安静的女子,好像一片随时可以被风吹走的叶子,站在树枝头顾影忧伤。

而他只是一个小书店的店主,从来习惯小心翼翼地隐藏着自己的情感,他帮她找她要的音乐家的资料,他知道她怀孕后为她画画,他遇见了在电车里小睡的她,也只是默默地看着,带着一丝喜悦与羞赧。这是一种纯洁得让人眩晕的爱,因为他从未试图走进她的生活,而只是在那么近的距离,做那么辽远的守望。

我在想,为什么电影会叫做《咖啡时光》?是因为生活的味道已经足以让一份苦涩在静静回忆中,于味蕾绽放芬芳。还是因为有太多的印记已经在我们的梦中扑朔迷离,可只有咖啡的香芬再次恍然飘起,我们才能重拾起旧日柔软的时光?也许,喝一杯咖啡的时间,看一幅别离的画面,对于一个人的一生而言真的是太仓促也太短暂。但有的时候,你又会觉得,相较一个庸懒的午后,或无所事事的深夜而言,它又非常漫长。漫长得足以让所有温暖的影像都重新浮现,而醒来时却只发现一枕湿泪。

或许,真的没有什么会比一杯咖啡更接近这电影的质感。候孝贤说:坐咖啡厅就像坐火车一样,晃啊晃的,那种平稳的节奏,人就恍神了,很容易就会睡着,就会有很多影像浮现开来。就像他在她来的时候,叫一杯她最喜欢喝的咖啡。就这样一起在不同的杯子里品尝着相同味道的咖啡,在彼此对应的角度,看相互身后的风景,洞穿岁月的不是利剑,而是这轻缓湍急的瞬间所堆叠起的深渊,就这样一起闲适地聊天,谈着童话故事,谈着音乐家,谈着东京,谈着互相喜欢的东西,好的时光总像咖啡一样滴滴香浓意犹未尽,或许,这就已经是足够在多年后回想起仍最美好的事。

片尾,是两个人在站台上并排站着,并没有言语,只是看着一辆又一辆列车呼啸而过,他们都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只有我仓皇地起身,踉踉跄跄推开门,碰碎一杯多年在手掌中温暖而过的咖啡,凝固成或深或浅与往事咬合交错的痕。

 5 ) 咖啡时光

阳子和肇,咖啡店与旧书店,电车与车站,怀旧景物与乡土情怀,轻描淡写。


阳子刚从台湾回来,整理衣物的时候,肇来电话,她跟他讲一个怪梦。
她回家扫墓,途中去见了肇,送他一块怀表,他的生日近了。
肇开旧书店,逼仄的空间里,他很自在。
他喜欢录电车的声音,每一次都不同所以有意思。
他有一只狗,不时温顺地摆摆尾巴。
他帮阳子找了几张CD,她看了一下,想听其中一张。
江文也的音乐。
CD附的简介,她轻轻地说给他听,没有情绪的语调。
静默了一会儿,他提起她的梦,说那故事的原型可能是在欧洲。


她那班车抵达前,不知父亲翘首盼望已站了多久。
她来了,他上前帮她提行李,问她会在家停留几天。
妈妈在厨房里忙,她回到家,逗一下猫,东望西望,躺下休息,问妈妈吃什么。
她睡着了,父母不忍叫醒她。
天黑了她才醒,到厨房找食物。
妈妈帮忙加热饭菜,坐在餐桌旁看着她吃饭。
她说她有小孩了,一个台湾人的,她不会结婚,自己会养育好小孩。
第二天下小雨,一家人扫完墓,去吃拉面,回家。
阳子骑单车外出。
父亲沉默不语,妈妈念念叨叨,对阳子怀孕很担心。


阳子回东京,常常在咖啡厅工作。
她也常和肇见面。
她来他的店里,彼此不打招呼,他坐着,她站着,两人没有一点客套,如两片叶子在风中偶尔碰触。
只是,她跟他讲一个梦,第二次见面,他会提起,第三次,他就给一本相关的书。
平实的感情。


在电车里,阳子翻着肇给的童话。
回家,她细细阅读,小口喝牛奶,孩子气地吃手指饼。
她手指的动作有种稚气的美,翻书的时候,在电车车里玩怀表的时候,拍照的时候。
夜里,电闪雷鸣,她打电话给肇,跟他形容一个洞,边讲手边比划,他在对面似的。
她还讲了妈妈的事。肇才知道,她现在的妈妈不是亲生妈妈。
挂了线,她稍稍有点落寞,也许想起妈妈,也许因为体内的生命与怪梦。


她去书店寻访江文也的线索,与肇约好面,途中身体不适。
肇紧张询问,她平淡地说,怀孕了所以身体不舒服。
疼痛过后她不放在心上,照常工作,在咖啡店里查地图,问路,和肇前往。寻访过的地方,她会拿出相机,拍下。


怀孕之后,她戒咖啡,开始喝牛奶。
妈妈来电,说要来东京。
她要妈妈带东西给她吃。
她是受宠爱的小孩,会提出要求,有撒娇的语气。却也工作认真,对未出生小孩的坦然。


肇来看她。她正在睡觉,门铃和敲门声,她全然不觉。肇相当有耐心,轮换按门铃与敲门,直至她来开门。
他进来后,她喝了水又睡下,他说是不是感冒了,是不是要吃点东西。
然后他下厨,端来食物。
她笑容难掩。但没有道谢。
他们往来间礼节从来都省略。


他给她看一张画,重叠交错的浅绿电车中间有一个胎儿。
里面的小孩有些可怜。她说。
有些危险。他补充。
眼睛有点寂寞。
两人饶有兴味地谈着画。苹果机里,画被放大,缩小。


阳子与江文也的家人见面,见到他的相册。
他摄影画画,也喜欢音乐。
回去的电车,与肇相遇,在另辆背道而驰的电车,但她没发现。
她去接父母。妈妈带来她喜欢的食物,吃了一口,说真好吃,说得妈妈很高兴,和父亲一起吃,他把她喜欢吃的都夹到她碗里。
吃晚饭的时候,妈妈问了孩子及台湾男友的事,她也不隐瞒。
爸爸沉闷地喝酒。心事重重的样子。


阳子坐电车里去某地,睡着了。
录电车声音的肇遇上她。一抹浅笑他嘴边漫延。
他站在她前面,没有叫醒她,低着头看着她,一直微笑。


有一种爱,像早晨太阳升起,日光照在植物上。

 6 ) 其實原名應該是「珈琲時光」吧……

坦白說,我對這部片子原先不抱什麼希望——自從侯孝賢把精彩繁複千絲萬縷的《海上花》拍得瑰麗奪目但不知所云(大概只有讀過原作的人才知道那些言不及義的零碎片段背後有什麼故事),我對他就十分不滿——結果倒有些驚喜。可愛的市內支線小電車、小車站,乃至老咖啡館、舊書店,當然都是經過刻意選擇呈現的風貌,但畢竟也都是如今日本確切仍存的懷舊景致。我們看著個子瘦小穿著樸素像女學生的一青窈上車下車、到處走來走去,隨之慢慢進入那個世界。尤其她由台返日、之後再回父母家(她自己另在東京租屋居住)那段,不知不覺深深滲進心裡令人回味再三:或許因為我也是獨居在外、偶爾回家耍賴耍懶的女兒,看見女主角陽子四仰八叉躺在家中地上,隨便逗貓,問晚飯吃什麼,等到開飯時卻已睡著而父母當然不忍吵醒,半夜自己餓醒東翻西翻,母親又跟著爬起來幫忙熱這熱那然後陪坐在一旁看她吃……多麼熟悉(不管細節多麼不同)的氛圍情境,空氣一般平凡無奇、看不見捉不住,卻也空氣一般環繞著你無所不在、真實又重要。全片大量人物背對鏡頭的畫面,亦由此有了滋味和質感。東一句西一句彷彿不著邊際的對話中,我們逐漸得知陽子未婚懷孕且打算獨力撫養小孩;互動如此自然親密的母親竟不是生母,生母在她四歲時便離家出走;陽子做的怪夢跟歐洲 changeling 的傳說有關……於是一條關於母親、母性、母職的線索淡淡浮出,是看似雲淡風清的、背對著鏡頭操持的家常歲月。

 7 ) 咖啡时光


1)
《咖啡时光》——昨晚是第一遍。

今晚又重新来过。

要怎么说?……没有大悲大喜的东西——如之前意料的那样;但眼睛和内心最敏感的那一块都在片子的结局处变得潮潮的……

2)
因为之前始终有所谓“松竹映画委托侯孝贤执导此片以纪念小津百年诞辰”一说压在心里,令“头一遍观影”完全不得轻松的氛围。片子里每一段以中远景的固定机位摄取的长镜头都让我不由地想把这一日一台两位杰出的东亚导演之间拿一根长细的带箭头的线绳给穿连起来。

回头简单地品味一下侯导先前的作品——如果以90年代为界,不论是“之前”的安静悲凉还是“之后”那些morden青年的光怪陆离,似乎都与小津先生自始至终所秉承的“以平和处打动人心”的电影理念之间存在一定的出入。
 
3)
如果说电影的“实用主义”价值是在于恰如其分地填补或者折射我们生活的各个部分,那么《咖啡时光》从情节到情绪所指向的便是我们在个人独处时的一种很温文的状态:丢掉“比较”之下的故作姿态和虚荣躁动,静静地享受一颗诚实之心带来的平和意境——无论坐在家里还是走在路上,幻想、发呆、或者任脑子完全休息什么都要不去想——支持生活前进的唯一原则就是一定要保持舒舒服服地、自自由由地,因为怎么着那都是属于自己“一个人”的世界。

“一个人”的时候,世界是轻盈的,含着希望;

当环视周围——父母、挚友,默默给予的爱和理解,那又是何等的温暖。

总之,让我们确认这样一点吧:生活可以足够美好。你越是处世平和,它就越以温文一面不断赠予你或新鲜或隽永的美好。

4)
《咖啡时光》希望重现小津电影世界中那份“收敛中的感动”。

从前我们已经利用电影表现了太多的张扬,太多的激变,大多的天马行空。而“收敛”和“隐忍”是属于小人物的人生特质。大多数人命定只能拥有这样的平凡人生:居所是一处临着城市轻轨的便宜简单的小屋,喜欢穿着很不讲究的棉布衬衣,搭电车的时候或者站在门边若有所思或者刚巧碰到一个坐位,就在那里脑袋一点一点地打瞌睡……表面看这些元素似乎干枯无味、完全不具有利用戏剧来进一步升华其主题的可能性;然而,当电影尝试以一种相当低调的语境表达一种极为“收敛”的写实景象时——正如《咖啡时光》所例证的——即使没有一个整状的故事情节,感人之处依然比比皆是。每个人会从中找到自己生活的影子。有时候甚至不是找任何真正发生过的事,而一种对生活自我品味到达细微处的相似感觉。

5)
我从阳子惯常的目光和姿态中看到自己。没有任何惊愕——

常常一个人。走在路上。会到固定熟悉的一家小店坐着:写字或者看书。有时会待在自己的小屋里。像懒猫一样睡觉。在阳台的衣架上一件件地挂出刚洗好的衣裳。有一个很好的异性知己。有很担心自己但始终不多言的爸妈。说不定哪一天,也不会不结婚,但决定生下一个孩子。说不定哪一天,会跟一个人在街上默不作声地走,只要那是舒服的,接着,就会一起走一辈子。
 
总之,所谓“共鸣”之处,全都是我日常感觉最平和之处。所以,完全没有惊讶。



……

嗯,就是这样了。

 

 

 

OVER

 8 ) 咖啡时光和其它

       因为读“最好的时光”一书,就重新找侯孝贤的电影来看,其中“风柜来的人”、“恋恋风尘”叙述的都是少年情怀,但融入了家园故土,那份初入世间的愤怒不平、青涩动人的青梅竹马,于朴素自然、不动声色的画面中展开,更显得博大关爱。十年前领悟到的情怀,至今还是温暖于心。有那么几次,眼泪几乎要抑制不住地涌出。
       这次重读,发现了侯的与众不同。在一大批受西方新浪潮电影影响的80年代崛起的导演中,他是最东方的一个,除去受小津影响的摄影基调,他电影中的人物,也都是东方式的,隐忍、含蓄、不擅言辞。即使是少年孟浪、都市喧闹,也让你感受到一个老人在抒发着对于美好过去的惆怅与哀愁。那种乡愁氛围,他一直以离别后的怀恋来参照,仿佛活了一世,其实还只是原地的心境。他总要以一个人物为轴心,展开对于整个家庭的观察,走出故乡,相当于走出了家,走出了幼稚的青春。走出来的,终究还得回去。几乎每部片子里,都有主人翁再回到乡土中的情节。
       这唤起人内心被掩埋很久的温柔,即使身处一切都被瓦解得支离破碎的时代,你仍然可以走进侯孝贤的电影,去学习细腻地感受被时光冲刷掉的美好、安静、沉默,学习旧日子的醇厚善待。
       “风柜来的人”有一个堪称伟大的结尾,我以前看的时候没注意到,像是一个人内心的爆炸,在最爱的事物被毁灭时,必须要无所谓,当作没有爱过也无所谓失去,此种重负,加诸少年身上,仿佛是成长的痛苦,让人揪心。
       侯的叙事很像散文,淡泊和不经意间,一点点浸润,像风情画中的故事。他从不过于紧张地扣住什么“主线”,而是将故事的逻辑掰碎,撒在每个细节中,让你领悟到生活的缓慢、那背后的大悲愁。很多处转场镜头先交代的,是日常琐碎、无关故事的推进,但是都非常准确地交代和暗示了人物关系、心情。忽然间,一句话或是一个表情,你就知道发生了什么无可挽回的。
        “咖啡时光”是第三次看了,仍然很喜欢。阳子故作轻淡地对母亲说出心事,父亲坚决保持沉默的表情,都发生在准备食物、端茶倒水、互相客套之后,因为是父母来东京看望独居的女儿,那种陌生、小尴尬,都由着此前女儿怀孕的事而紧张起来,戏味十足,都让人感受到大师在处理细节上的耐心与从容。
        阳子在地铁车厢的角落里紧锁眉头,接着并没有她眩晕或不支的交代,而是等到车到站,她坐在地铁门口地上,打电话告诉对方,因身体原因取消约会。观众才了解原委。这种处理手法,既脱俗又贴合阳子的气质,让你觉得作为一个旁观者,你能看到的就是这些,不夸张、不激动,好象是一个冷漠的跟踪者,体察着一个有着自己独特思想的少女的丰富内心。在生活里,如果我在一个地铁门口看见一个少女在打手机,也就是那效果。
         结尾那首歌的歌词,交代了阳子内心最美好和隐秘的个人理想,在无轨电车环绕的城市丛林中,娓娓升起,真是诗意盎然。
        在这几部侯的电影中,对女人的描述,都有一些相同的笔触。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喜欢拍女人晾衣服,每部片子里都有,“咖啡时光”中甚至出现在开始。在阳台上、小土坡上,穿裙子走来走去,人有时候走出镜头外,就让你看那些花花绿绿的衣服。这也许包含了侯对于女人的一种朴素而优美的愿望吧。
        作为中国人,不看或看不懂侯孝贤的好,实在是人生一大损失。

 短评

令人沉醉,并且回味时愈发觉得好。侯孝贤把“两班爱情的列车还未接上,先在这夏日喘口气吧”这种人生的瞬间扩张到了一个多小时里,一青窈不算很美但却绝对是这个故事中女孩应有的样子。这种看似巧遇的火车交汇、两人偶遇,其实都是千秒万秒等来的。

4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胶片版。以电车始也以电车终。在女主角反复的搭乘、男配角的绘画作品中,电车的意象始终挥之不去。女主也一直在打电话。因此。相比所谓纪念小津的“咖啡时光”,更像当代日本年轻人的“电车时光”或“电话时光”,倒也恬静悠然,处变不惊。唯有沉默不语的父亲、浅野忠信自画的电车子宫图,是饱含深意的所在。片尾曲非常动听。三星半

7分钟前
  • 汪金卫
  • 还行

下午一点,天黑了,因为无事可做的人们坐到了电影院里。资料馆不让带杯装饮料,可是如果没有一杯咖啡,很难清醒地度过这一段咖啡时光。生活中还有很多事想不通,也没有办法在一部电影的时间里就想通,所以总会昏昏沉沉地睡去。看《咖啡时光》的时候,总会想到阿巴斯的《如沐爱河》,两个到日本拍片的异国导演。可是缓慢如阿巴斯,也会用戏剧冲突搅动观众的心,侯孝贤却讲了一个没头没尾的故事,就像星期天下午的垃圾时间。说是纪念小津,也没用太多榻榻米镜头,也没有在室内用分切塑造空间感。什么也没有发生,但是在地铁上错过的人,又会在地铁里相遇。孩子会生下来,书会写下去,电影和生活一样不会停止。走出电影院,抬头看到下午三点的阳光。北护城河波光粼粼,有老人在钓鱼。想把此时小西天的声音录下来,寄给远方的你。

9分钟前
  • 晚不安
  • 推荐

哈哈哈真是难忘的放映经历。放映中途不知道哪个部门给断电了,左衡老师反复讲胶片没受损伤。正好大家趁机抓住七排廖桑纷纷要签名去。左边两个搞电影应该是情侣学生和另一个才从平遥回来的朋友聊《热带雨》被前排姐姐警告不要剧透。映后对话开始话筒还出了问题。最有趣的是,刚开始对话,有人手机铃声响起《我和我的祖国》,全场哄笑。真该收拾收拾这帮搞艺术的。

10分钟前
  • 祝老六
  • 力荐

谁要是能看得进去这片子,那他的性子得慢到什么程度啊,狂晕,我浮躁了,我流俗了,我坦诚我欣赏不了这种文艺片。

14分钟前
  • mon babe
  • 较差

侯孝贤说:“坐咖啡厅就像坐火车一样,晃啊晃的,那种平稳的节奏,人就恍神了,很容易就会睡着,就会有很多影像浮现了开来。”大量出现的电车、铁轨就似赛不过的时光,令人唏嘘不已。每个人都负重着生命的孤单、苦楚和隐忍。想起法拉奇的《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一青窈啊!

18分钟前
  • 大灰狼的兔
  • 推荐

第一个镜头是电车,最后一个镜头也是电车;女主是每天搭电车的作家,男主是喜欢电车的二手书店老板;影片有大量电车的空镜头,也出现了都电荒川线、山手线、高崎线的身影……如果说这还不是一部电车电影,那还有什么电影是?12年前初看此片时喜欢酒胜于咖啡,现在没有咖啡可能一天都过不到头。荒川线的8500型和7500型太好看了,让我格外怀念那套租出去的公寓。每天清晨推开窗户,便能看到开往迪士尼的11号线从嘉定新城驶出,载着一车睡眼惺忪的乘客。

21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推荐

什么咖啡时光,明明是火车时光

25分钟前
  • 影熟人
  • 还行

一知道台灣電影不能去除的小清新風格來自哪裡了吧,就來自大名鼎鼎的侯導,所以我堅持認為相比于這位侯導的貢獻,他對台灣電影的負面影響簡直更大,以至於直到今天台灣電影也擺脫不了這種小清新的文藝氣質,真是讓人作嘔。二對於這種醜陋並且矯情的女人真是深感無力,對於這種家庭關係也表示不予理解

30分钟前
  • esp吃梦香菇
  • 很差

小津百年+《东京物语》50周年,此片的确用了心,不少地方跟《东京物语》直接相关(借酒一段直接是搬演),不少小津元素,但是这篇的确跟小津关系不大,说起来,还是“巨匠”侯孝贤用自己的语言讲了一个50年后的故事,是枝裕和《步履不停》倒是直接跟小津相关。

33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一青窈对侯孝贤印象最深的是,拍摄时狗在叫,旁人欲制止,侯却反而干脆主动学狗一起叫,让狗叫声进入电影。浅野忠信说,书店一场的时候,突然不明真相的群众闯入镜头当中,侯却照拍不误。这在常规电影制作中是不可想像。以上,侯孝贤如何利用自然环境,即兴激发演员表演的特点,可得一窥。

34分钟前
  • 荒也
  • 推荐

这不是小津,这依然是侯孝贤

3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侯孝贤也许拍出了最松弛的影像。

43分钟前
  • 把噗
  • 力荐

5.0 要搞这个“松弛影像”做法也不太难嘛,无非让镜头运动滞后于人物动作点,场景和环境再拖慢事件点,重复的把戏很容易被识破。想抓住虚无缥缈的触感十有八九是徒劳,因为“抓住”和“虚无缥缈”本就在一个支点的两端。更想看侯导在建构的过程中把“虚无缥缈”不经意遗落的瞬间,那就仿佛滑过手掌的缝隙

45分钟前
  • 喂饭
  • 还行

非同一般闷,话说我就看过小津一个片子且觉得这丫的天天叨叨嫁出去的女儿问题好烦呐于是就不太喜欢,侯孝贤的致敬成功了,酒馆啊一家人吃饭不动声色的老豆神马的。鉴于本人在干机械重复运动——十字绣,于是乎竟然看完了。为浅蜀黍看的,可是没出来多少时间,花痴的心没能完全得到满足..抹泪..

49分钟前
  • 阿朽
  • 还行

仍然非常多的侯式生活化场景长镜……但因为换了日和的情境,不是太有共鸣。后面到了10+10里的压轴短片黄金之弘……又换搞是枝裕和了吗?

53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还行

之前看过这部电影 然而现在再看了一遍才能真正感受 多好的电影啊 围绕着一个显而易见的主题 描绘 对梦境的求证和丰富化 拍下书店的照片 录下电车的声音 按图索骥… 实际也是对记忆中的事物的描绘。 怀孕与交换孩子的梦境 如果用精神分析就太无趣了 电影中的情境是如此“单调” 我甚至开始怀疑其实生活本身并不具有丰富的意义 而同时这种单调也不是符号化抽象所致 那么生活是蒙昧 是意义的原初状态 本身就是经验 意义是经验的进一步开化 经验是未开化的意义 原来这就是我体验到的生活的本来面目 而尽管电影终究不是现实生活 但却传达出生活给人的感觉 那就是抽象出意义之前的漫无目的的经验

57分钟前
  • Autodidact
  • 力荐

109min a 我爱上了浅野忠信@Centre Pompidou a 我已经迫不及待再问自己什么时候能在影院再看一次了...|“混蛋是没到场的---好冷 ,想回家煮汤喝,于是今晚不看了”|20130314资料馆JD俱乐部重看~AYR|20160311 资料馆HHH回顾展重看

60分钟前
  • Muyan
  • 力荐

人们总喜欢把剧情平淡称为是克制。内容少的东西无法克制,能被克制的东西都是猛烈的。

1小时前
  • 野凡
  • 还行

不止情节的戏剧化,细节的生动化也没了。小津简单归简单,总还有个小结式的重点归纳,到底是为了主题。侯则已纯文本化,既无故事也无深意,只为感觉和意境。就观赏性而言,相当寡淡沉闷,确实考较耐心。但奇怪的是,那份自信满满的“中国诗”意境,依然充盈其间。个人看法是其走得不是太偏,而是太超前

1小时前
  • 狄飞惊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