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娜丽莎的微笑

剧情片美国2003

主演:朱莉娅·罗伯茨,克斯汀·邓斯特,朱丽娅·斯蒂尔斯,玛吉·吉伦哈尔,金妮弗·古德温,多米尼克·韦斯特,马西娅·盖伊·哈登,托弗·戈瑞斯

导演:迈克·内威尔

播放地址

 剧照

蒙娜丽莎的微笑 剧照 NO.1蒙娜丽莎的微笑 剧照 NO.2蒙娜丽莎的微笑 剧照 NO.3蒙娜丽莎的微笑 剧照 NO.4蒙娜丽莎的微笑 剧照 NO.5蒙娜丽莎的微笑 剧照 NO.6蒙娜丽莎的微笑 剧照 NO.13蒙娜丽莎的微笑 剧照 NO.14蒙娜丽莎的微笑 剧照 NO.15蒙娜丽莎的微笑 剧照 NO.16蒙娜丽莎的微笑 剧照 NO.17蒙娜丽莎的微笑 剧照 NO.18蒙娜丽莎的微笑 剧照 NO.19蒙娜丽莎的微笑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2 11:41

详细剧情

  1950年代,美国女性的社会地位表面看来有了明显提高,然而在如威斯理般著名的女子大学里,教师们教授学生,仍是一切围绕将来的好姻缘打转,并不鼓励她们主动获取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也不注重培养她们的心里素质。美丽成熟的凯瑟琳(朱莉娅·罗伯茨 Julia Roberts 饰)大学毕业,怀揣理想和热情来到该学校担 任艺术史教师时,便因想散播自由的种子碰壁连连。  然而因为风趣、率直、热情、渊博,凯瑟琳很快赢得了学生们的喜爱,她的几个学生,想同男孩一样干出一番事业的琼(朱丽娅·斯蒂尔斯 Julia Stiles 饰)、活泼好动的丽薇(玛吉·吉伦哈尔 Maggie Gyllenhaal 饰)等,也慢慢地展露出真性情。然而,另一名学生贝蒂(克斯汀·邓斯特 Kirsten Dunst 饰)要结婚的消息,又将自由浪漫的氛围打破。

 长篇影评

 1 ) 凤凰需要自由地飞翔

先说音乐
偶然一次听到这部电影的OST,被里面充满怀旧风格的爵士音乐所吸引,于是down下来,放MP3一年多,《Life could be a dream》、《shu boom》等歌真是百听不厌,很是羡慕美国那个保守的年代就有这样耐听的音乐。强烈推荐OST!电驴有下。

再说情节
一个艺术史老师和她可爱的学生们从初来咋到时的碰撞,到敢于挑战迂腐的前卫对抗,到最后找到各自的路,老师也找到自己的路,情节娓娓道来,舒缓流畅,没有悬念,因为凯瑟琳那样的老师肯定不是池中物,凤凰需要自由地飞翔。

贝蒂,最有天赋,才华,也最自信甚至自负的学生,从小在母亲极其迂腐的传统教育下长大,聪明的大脑灌输的都是“相夫教子”的封建社会夫权思想,甚至连老公外遇这样的事情也要“坚忍”,看到这里让我举目四望,当时的美国居然还有这样迂腐的家庭这样教育他们的子女,我还以为我们迂腐了两千年的我们才是当之无愧的“领头羊”呢。不过,现在的美国,女性的思想与地位都相当独立了,看看我们周围,跟封建时代的区别就是,轿子换成了轿车,相公变成了老公,而房子,呵呵,这个贝蒂最为感到愤怒与不可理喻的妈妈倒是教给她:房子还是自己的好!于是中国的女人们趋之若鹜……

贝蒂被动地甚至自欺欺人地选择了她母亲给她铺好的这条路,上名校,学习怎样当家庭主妇,甚至右手拿吸尘器左手拿书这样很做作的”幸福家庭招牌动作“也是做得非常到位,她是有才华的,可这些闹剧正在摧毁她的才华。凯瑟琳老师是宽容的,从贝蒂写的社论就看出了这个聪明女孩的灵气,可是她的思想被迂腐的思想歪曲了,她极力想阻止贝蒂去碰这个壁……最终她还是只有头上长个包才记得教训……最后凯瑟琳老师走的时候,她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坚持踩单车送得最久的,她才是最受凯瑟琳老师影响的老师

吉赛儿,哦,真是让人怜惜的吉赛儿,父母的战后的离异给了她心灵上的重击,从此她的感情都是那样的脆弱。她喜欢比尔教授,是那样的痴情,可是人家襄王无情。圣诞夜,在寒风里瑟瑟发抖地等着比尔教授的吉赛尔,见到比尔教授脸上没有一丝愠怒,有的只是蔡依林唱的love,love,love……试问,这样一个惹人怜惜的女人,成熟世故,又幼稚执着,还有性感的声音,诱人的身材,我如果遇上这样的女人,那还是蔡依林那首歌love'love'love。特别是贝蒂在发觉老公偷情,并且已经多日没有碰她的时候,那种气恼,那种对吉赛儿情人不断的嫉妒一副脑儿的狂泻出来,难听的话语如钢刀一般插向吉赛儿的时候,说实话,看到这里我很是好奇吉赛尔的反映,贝蒂一边在骂吉赛儿是婊子,吉赛尔一边在躲,并尝试回避,但走到门口,她转过身来,张开母亲般温暖的怀抱,安慰着这个伤透心的她的最好的朋友。贝蒂泪眼汪汪地说:我们完了……吉赛儿只是同情地像抚摸一只猫咪一样轻拍着贝蒂:yes,I know。 好一个“I Know”。婊子跟圣女,就因为这个“I Know”区别开了,我有过很低俗的想法认为贝蒂骂她的时候她会狠狠回骂贝蒂,并当众挑明贝蒂的老公搞女人的事——很多港台片就是这样的骂街情节,居然很受内地观众欢迎。

现在想想也是,人家在港台片里找到了自己的行为模式,当然感兴趣了。只是吉赛儿的大度、宽容、善良与对友情的珍视,真的很让我震撼!ps:个人比较喜欢这个演员,蝙蝠侠的女友,她一直演内涵型有味道的女人,确实很到位。

康妮,呵呵,说道这个有艺术气质的胖妞,我也觉得她很有趣,她是几个好朋友里最单纯,最没心眼,最笨笨的一个,不过她最先找到自己的幸福。虽然一开始贝蒂的无心快语伤害了她那颗向往爱情的脆弱的心,但是她还是找到了自己的prince charming——戴着眼镜憨厚的查理。然后又因为轻易相信贝蒂的流言疏远了可怜的查理,最后得知真相后为了把握真爱莽撞地冲到男校男寝表白……我还能说什么,这样可爱的女孩子,她不该得到真爱谁该呢?

琼安,很理性很稳重的女孩,凯瑟琳老师发觉她的天赋一只鼓励她上耶鲁,可她却不怎么敢想,最后她被录取了,可是还是选择了当个家庭主妇,虽然这个情节让我有点不可接受,但是,这是琼安自己的选择,她的价值观是家庭高于事业,甚至自我,这也许也是现代知识女性无奈却又理性的选择的活例子吧。很多女孩不是没才华,而是愿意牺牲才华去换取更多的幸福,我和凯瑟琳老师都认为鱼和熊掌可以兼顾(Ican do both!),但是取舍不是我们作出的,当事人心理才最清楚。说句题外话,希望我周围现在有家庭的女性朋友们真的幸福才好。

最后说凯瑟琳老师,她这样的老师,哎,如果我十几年读书生涯能遇到一位……我宁愿少读十几年书。她是带着深层次的理念想要make a difference 的,可是卫斯理学院过于迂腐的传统束缚着她,甚至打压着她(所谓的”委员会“)她第一次上课的情形简直就是典型的中国式素质教育的现场实录,问什么,教科书上讲什么,对答如流,原封不动照搬,完全没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意见,自已的分析,当时凯瑟琳就被这样的填鸭子场景震住了,不过这更加激发了她试图改变这一切的决心,于是,”画属于自己的梵高之花”“沉默地看一副后现代主义壁画的作业”这些就连现在我都觉得凯瑟琳的教育方式无与伦比——希望我的后代能有这样的福气上这样的课。难怪凯瑟琳老师的选修课报名人数为最高,她这样的老师,是珍宝。说道她的感情,我倒觉得不一定是因为她有艺术家气质使得她没有归属感,感情漂泊不定,而是因为她本身就是一只凤凰,需要自由地飞翔在高空,开阔地俯瞰这个媚俗的大地,能够让她停住的,与其说男人,倒不如那些有才华的学生们,作为一个老师,她真的是完美的,人格上,技巧上,both。

严重剧透了半天,现在该说说演员,大嘴姐一向比较少接花瓶角色,当然花瓶角色价钱也一般不会贵到两千万美金啦,哈,这个角色大嘴姐演绎得非常到位,第一堂课时的尴尬,惊讶,到对同住南希老师的宽容与理解,到对阿曼达老师无辜被辞的同情,到与前男人的犹豫与不舍、决绝,到与比尔教授的激情、愠怒,到对琼安改做家庭主妇的支持与祝福……我只能说大嘴姐的演技真的值得投资方花这两千万,不知她最后拿的是多少。而这个片子也一改我对大嘴姐的成见——长得丑还要价高。看来是我小人了,哈哈。

克里斯提娜邓斯特,这个长得像猫咪的美国甜姐,标准迷死人小酒窝再次严重杀伤眼球啊,作为年轻演员,她的表现也可圈可点,可以说,相当意外,她这样的演技演蜘蛛侠那个花瓶女友真的糟蹋了,小妮子前途无限啊!

演吉赛儿的玛吉·吉伦哈尔,说实话,我觉得她似乎年龄大了些演这个角色,但是她的表现证明,吉赛儿这个悲情的角色非她莫属,浓浓的女人味看得我都闻道了她身上的玫瑰香,惹人怜爱的眼神,哎,父爱开始泛滥啊!

最后,头一次觉得美国拍的文艺片超过了法国,虽然感觉还是比法国文艺片要快节奏一点,但还是很值得细细品味。

 2 ) 定义和区分女人的参照物是男人,而定义和区分男人的参照物却不是女人

师姐分享了一个有关女性的歌单给我,于是我就想,那我整理一个关于女性的影单吧。

在这份关于女性的影单里,第一部我想推荐的电影,是朱莉娅·罗伯茨主演的《蒙娜丽莎的微笑》

01

当清晨的阳光,柔和的洒在草地上,伴随着教堂清脆的钟声,盛装的教师和女学生们正相互簇拥着赶往教堂。

赞美诗的歌声响起,一个匆忙赶来的女孩子,自信的拿起了装在精致木盒中的木槌,“Duang,Duang,Duang”地敲响了教堂的门。

站在门内的校长问:“是谁叩响了知识殿堂的大门?”

女孩回答:“我,一位普通的女性。”

校长:“你在寻求什么?”

女孩:“通过苦学获得灵魂,将我的一生献给知识。”

这时候,电影的画面切换给了凯瑟琳·沃森,她笑了,我看到了她眼里的光,她是一个刚来这所学校任教的艺术史系老师,满怀憧憬,期待有所作为,这个开学典礼,一定让她看到了希望,多么冠冕堂皇、鼓舞人心的对白呀。

接着校长说:“所有和你怀有同样的抱负的女性都将受到欢迎。”

可是当凯瑟琳·沃森真正融入这所学校之后,却慢慢地发现,这里,不过是金玉其外。

02

第一堂课上,她被学生们来了个下马威,虽然有其他的老师提醒“小心点儿,她们可机灵了。”但姑娘们的表现还是出乎她的预料,她展示的每一张幻灯片,每一幅画的背景,学生们都早已烂熟于心。

最后她说:“读过整部讲义的学生,请举手。”然后全班的女生都举起了手,还有人补充说:“以及课后辅导材料。”

不等她进行下一步,就有女生直言说:“如果你没有其他可教的,我们宁可自学。”接着就全都站了起来,丝毫不留情面的不经老师同意离开了教室。

第一次看这一幕的时候,我直接感动哭了,姑娘们的自信、傲慢,有趣、可爱又那么义气风发,她们有才华,如此努力,对知识充满渴望,她们应该未来无限好,应有数不尽的可能。

凯瑟琳·沃森低估了学生们的能力,也低估了这所学校的保守。

03

学生们表面似乎看起来开放、活跃、好学,她们抽烟、谈恋爱到深夜,包里偷偷装着避孕套。

可是,来看看她们的思想吧,她们激烈的比赛,是因为“获胜的会第一个嫁出去”,当凯瑟琳问同事,姑娘们为什么如此疯狂,同事回答“她们找到了如意郎君”“她们在憧憬未来的宝宝”。

在学校里分发避孕套的女护士,被举报,然后开除。

有的老师告诉学生:“几年后你们唯一的职责便是照顾你们的丈夫和孩子,可能在这里,你们只是为了取得A,但真正重要的分数,是由你的丈夫给你打的。”

在学校拿到全A,担任诗社社长、辩论队领队、网球俱乐部副主席、园艺社团创办人,还参加过法律预科的琼,当凯瑟琳问她,想去哪里读法律的时候,她却说:“我没想过,毕业后,我打算结婚了。”

对话听起来甚至让人觉得有些可笑,凯瑟琳继续追问:“然后呢?”琼对这问题似乎略感吃惊,并且理所当然的回答:“然后我就成已婚的了。”

已婚的学生可以不来学校上课,随意缺课,当被老师指责时,甚至傲慢的回怼:“我刚度完蜜月,还得收拾屋子,她还能指望什么!”

后来凯瑟琳也被举报了,她失望又愤怒地在教室里对学生们说:“我放弃了,你们赢了,这个国家最聪明的女性,我以前没有认识到,为了追求卓越,我会去挑战……怎么说的来着?‘生来就应担当的角色’是我错了。”

04

这不是一所大学,而是高级的“女德学院”,姑娘们受教育仅仅是为了能做一个淑女,成为一个好妻子,做丈夫的贤内助,在丈夫的同事、领导、朋友面前能给他撑场面,却并不是为了成就她们自己的人生。

她们像被关在笼子里一样,别人往笼子里扔什么她们就接受什么,只是她们自己看不见笼子的存在,还以为生来这个世界就该如此,以为“妻子”“母亲”是女人“生来就应担当的角色”。

母亲教育女儿忍耐丈夫的出轨,即便收到了耶鲁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也理所当然的放弃。

当琼决定放弃去耶鲁大学读法律时,她对凯瑟琳说:“这是我的选择,我必须这样,我要一个家,这是我无法牺牲掉的,你觉得我会在某天早上醒来后悔没当律师?不会比放弃家庭,放弃抚养孩子更后悔,我知道我在做什么,这不会让我变得愚笨,是你说我可以做我想做的事情的,这就是我想做的。”

那真的是她想要的吗?真的是她拥有独立意识,独立思考之后,认为家庭、抚养孩子,比成为律师更重要吗?不是的。

是因为生活在这个笼子里,从出生以来,所有人都在对她灌输,嫁人、生子对一个女人有多么重要,成为一个好妻子、好母亲对女人来说多么重要,但是没有人对她说,拥有自己的追求、自己的事业是多么重要,成就自己是多么重要,所以自然而然在她心里,结婚生子和去耶鲁读法律这两者的权重是有着天壤之别的,即便她想去读书,但她觉得,二者不可兼得的时候,放弃读书是毫无疑问的。

女人不是天生的第二性,是被培养和灌输而逐渐形成的。女性要觉醒有多难啊,不只要突破眼前的藩篱,还要去发现那些自己看不见的牢笼,还要用尽全力抵抗着不知道多少恶意、嘲弄、偏见和拳头,努力从牢笼里跳出去。

即便到如今这个社会,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觉醒,受了高等教育,走出厨房,但是依然从成长、婚恋、外貌、家庭与事业的平衡等各个方面被定义、被禁锢、被阻碍。

05

每次看到网络上男男女女为了“什么样的女孩才算优秀”这样的话题争论不休,就觉得无奈,为什么男性的优秀如此容易达到共识,而女性的优秀却总是备受争议,因为女性自己没有资格定义自己吗?因为女性的价值要以男性的标准来做尺度吗?

就像波伏娃在《第二性》中写道:“定义和区分女人的参照物是男人,而定义和区分男人的参照物却不是女人。她是附属的人,是同主要者相对立的次要者。他是主体、是绝对,而她则是他者。

拥有自我,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过自己想过的人生的前提是:你要有的选。而不是别人只给了你一个选择,然后假装平等民主自由的跟你说:去选吧,做你想做的事情。

这个世界在女人那里剥夺掉的,不是选择权,而是选择。

《第二性》中说:直到有一天,女人能在她的力量中去爱,而不是在虚弱中去爱,不是用爱去逃避,而是用爱去找到自己,不是在爱中放弃自我,而是在爱中确认自我——直到那一天,无论是对于她,还是对于那个男人来说,爱才不会是一种致命的危险,而是成为生命之源

女人必须找到自己的力量,不是被别人定义的,不是仰仗别人获得的,而是属于内在的自己的:对这个世界的信仰,对追求的渴望,对爱的坚定,对孤独的无畏,对自我的肯定,对生活的热诚——在这些力量中,确认真正的自我,然后,才能赢得属于自己的世界。

-作者-

柒月暖阳,以一朵花的姿态行走,穿越季节轮回,在无声中不颓废,不失色,花开成景,花落成诗,已出版《以一朵花的姿态行走》。个人公众号:柒月暖阳,私人微信qyny0704

 3 ) 随看随说:《蒙娜丽莎的微笑》

http://prepare.blogbus.com/logs/18061269.html

我喜欢《蒙娜丽莎的微笑》,不仅是因为全是美女的演员班底。这部片子表达了许多我喜欢的想法:1.在我们的知识体系中,有多少是独创性的,是有真知灼见的,而非照本宣科,只是思想的二手贩子;2.在我们的相片中,有多少微笑是真实的,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僵硬的面部动作;3.我们可以轻易的复制艺术珍品,即便是梵高的杰作,类似描红,但我们能否画出自己心中的《向日葵》;4.我们不是任何人的配角,尤其是女性,她们已为了家庭牺牲自己太多;5.作为教师,不要妄想去拯救任何人,最紧要的,是让他们学会做他们自己;6.轻易放弃的人,是漫无目的的流浪者,但为了理想而流浪的人,是真的勇者。

在演员角色方面,我最喜欢玛姬·吉伦哈尔,她挑逗的眼神魅惑得,性感得刚刚好,她的相貌和我的挚友毛毛同学神似。她的角色是活泼洒脱的典型。克莉斯汀·邓斯特的角色是卫斯理女校的缩影,为家庭牺牲,痛苦、纠结、隐忍,但仍然在表面上做最好的妻子,她在影片最后选择的弃绝,是该片的最大亮点。朱丽娅·斯黛尔斯的角色代表了另一类,她在充分思考之后,仍然选择了以家庭为中心,不失明智。此外,我觉得邓斯特实在不漂亮,除了《伊丽莎白镇》。斯黛尔斯在这部片子中,显然比在《谍影重重》中好太多了,她是会演戏的,但我不喜欢那张脸,就像我同样不喜欢瑞茜·威瑟斯彭,她们有着相似的面部轮廓。

http://prepare.blogbus.com/logs/18061269.html

 4 ) Mona Lisa Smile?

Some thoughts after the movie Mona Lisa Smile.
What are we looking for in life as a woman?
Can we be free even though we are wise enough? We go to college? We strive for our rights? Should there be a balance between tradition and new liberation or leave it all behind? The world is confusing us by telling us so many lies that blur our eyes and make us ridiculous.
The society advocates us to get to learn more knowledge, to be a wise woman yet it also push us into a trap when we have all got ready for a liberation.
In college, those girls are talents. They are amazing and incompatible. They know the whole history of art; they can recognize all those famous paintings with date, author, meaning and appreciation. They all have their own thoughts towards art, life, and the world. Yet the society blinds them when they just get graduated. They are pushed in and their thoughts been killed when they are just about to grow. We all cherish our university life for you can see thought inspiring, yet the fire never begin to burn and it is out.
 If they are just to be a babysitter, a housewife with chore everyday, not leaving anytime for themselves or a moment for some deep thoughts, why they need to be so excellent and smart and learned and then turn back into the commonest routine? Washing clothes and doing cooking do not need to be learned in college.
 I am not saying housewife is not good or those who go to college are fools or saints. I respect every single role in this world. They all have their reasons. Yet I just want to point out, if the society want us to be ridiculous, just do not ask us to be wise. Schools should be places to inspire a person, yet is still cannot get rid of the controlling freak. People are to be set free here, yet it is still another cage. An intangible cage. It is the place that teaches us how to fly yet no not allow us to fly. Or it just conservatively teaches us part of the flying skills and when we really mean to fly, we break our bones half way away.
The world is contradicted, so are we.
Conflicts are everywhere because tradition and new thoughts are everywhere. What the true meaning of freedom is can not be explained or identified. It is in everybody's heart. People feel it and live it with different perspectives. Both talent and house wife can be free if she just get the right feeling.
Mona Lisa is smiling, but we can never see her inside. Is she happy? Only she knows the truth of hers.

 5 ) 凯瑟琳的奇迹是坚持

上世纪中叶,美国马萨诸塞州被誉为“没有男子的常青藤”的威斯理女子学院,新来了位名叫凯瑟琳·沃森的艺术史老师,她美丽、成熟、自信,拥有开放的自由思想,立志要把新思想传授给学生们。但在当时,美国封建保守思想仍非常严重。威斯理的教育不是教她们如何获得知识和智慧,而是把学生今后的婚姻定义为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准。凯瑟琳来到这里后,没有像其他老师那样沿袭该校的传统教学风格,而是大胆地去挑战传统,鼓励学生发掘自己的兴趣,并且支持他们去实践自己的想法。她的做法不仅受到了一些大户人家女儿的挑战,而且受到家长、学校各方的质疑和责难。但是她凭借坚定的信念顽强地坚持了下来,最终赢得了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只有坚持到底,才能笑到最后。世界上所有那些看似不可能的改变,都是由人促成的。只要你坚持自己的目标不放弃,就可能看到奇迹的发生。严格地说,我们每个人都没有发挥出自身的各种极限。限于习惯、主观认知等原因,我们每个人一生中都可能浪费掉自己这样或那样的一些潜能。很多时候我们觉得挺不过去了,其实那并不是真实的状态。只要咬咬牙坚持下去,你会发现多数情况我们都能够挺过去,我们其实比自己想象得要强大得多!只有坚持到底,我们才能最大限度地发现我们自己的潜能,才能笑到最后。

 6 ) 女性追求自我意识与价值的优秀影片

看完突然热血沸腾的一部电影。好久都没有这种感觉了!仿佛我的血液已经好久不循环,今天突然有活力了。
关于一个加州艺术史教师来到很保守的卫斯理女校的故事,另:我国的宋氏三姐妹也上过的学校。有个背景就是,五十年代中期美国的风气是回归家庭,那时人们的观念很保守,女子要穿紧身衣、塑腰、穿腹带、要以结婚为神圣的使命。当然六十年代的美国女权运动马上就到来,反越战,然后就是性解放,最后是七八十年代的传统家庭回归。。扯远了。在这么一个背景下,1954年,Katherine,不要叫什么Miss Watson来到卫斯理,在教学的过程中把加州开放的思想通过艺术教育无形的传播给她的学生们。其中有处在母亲严厉监督下没有自己思想主见的Betty,为了一个连碰她都不碰她的丈夫,严守妇道做出了让人啼笑皆非但自己又发狂的事情。有努力追求爱情的Giselle,她父母离异的事情在当地竟然隐瞒的很好。再有兼顾家庭且勇于选择的Joan,我最喜欢她,很聪明又善解人意。Connie和她男友的误会,有一段是她闯男生宿舍,好像青春的记忆又回来了,看着亲切想笑。
Katherine的微笑是那么让人温暖,在无形中感染其他的人,也感染了我。当她给她的学生看抽象艺术大师波洛克的画时,学生很不解,她说的一句话:我不让你们写什么论文,也不希望你们喜欢它,只是希望你们思考。另:这幅画是那么的大,整幅墙的尺寸,上月在美术馆来的波洛克的也就18乘18cm,当然还是看的比较清楚的。Katherine把美好带给别人,希望用创造改变生活,但是卫斯理的女校长却在她的新合同里加入了不合理的课程监督制,约法三章,结尾,她最终辞职了。但她的独立、创造、标新立异、坚强、有爱心还是改变了那里人们的生活,让他们突破自己给自己设置的羁绊。教师好像春风化雨一般的影响着学生,更不用说这么一位老师了。Betty在结尾与Katherine道别的方式让人感动,她也勇敢的迈向自己的生活,而不再活在她母亲的影响下。Katherine对于三个月没有联系的男友的到来显得冷静,为了自己的意识,男友不解,只得离去,坚强的她选择了自己认为对的方式,没有去找他。卫斯理女校估计现在还是美国最保守的大学,可笑的是女权主义和性解放接踵而来,看来物极必反是不破的道理。现在看来这部电影没有什么深奥的道理,那里面的做法中国十年前就全部开放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谁说的忘了。但它给人希望。尤其是在颓废时看这部片子会更有治疗的效果。
当然美国的男女也不是在一定程度上平等,中国的男女现在在一定程度上比以前很平等许多。电影虽然演完了,思考却在脑中久久凝固着。它的思想性不是一部黄金甲所能比拟的,也就是为什么黄金甲在奥斯卡失败而归的原因了,黄金甲能反映现实的问题么?六十年代美国性解放运动对于全球的影响虽然不是直接的也是起间接作用。这部电影是从正面描写了女性追求自我意识与价值的优秀影片,其中探讨了包括离婚、结婚、婚外恋、女性与家庭的关系等等,女性应该如何活着,如何有价值的活着。
如果影片能让人得到思考,它的意义就不再如看过后一点滋味都没有了。

 7 ) 有没有那么一朵玫瑰

【“性别研究”公选课作业,视角奇葩,语气攻击性略强,观者请见谅,莫与吾辈无知妇孺一般见识。】
  
  
  香港歌手谢安琪有一首歌,叫做《祝英台》。

  我原以为这又是陈词滥调地重复一遍梁祝的爱情故事,却不料词作者周博贤别出心裁地写了这样的歌词:“为什求活到精彩,须将女身卸下来,自我盖掩不自爱?会否等得见未来,女共男,均等竞赛?”

  古代的中国男女大防极严,女子至多读一读《女诫》,学一学三从四德,自不必指望如书生般摇头晃脑地诵经读史。科举从来都是男人的天下,女子哪怕碰一碰《诗经》,都好似冒天下之大不韪。

  
  
  在五十年代的美国,金发美女与家电器具的广告席卷了荧屏。

  时至今日,当时流传下来的颇具特色的广告画仍是被印在明信片上,销量仍是可观。从前我亦不曾想过,女人为何总要与琐碎的居家生活联系在一起?戎马倥偬属于男人,金榜题名亦属于男人。男人成了无定河边骨,女人仍旧凝妆上翠楼——好像自古以来,这些画面都是理所应当的:男人就应该洒热血打天下,女人则不得不日复一日地在春闺里消耗光阴。

  哪怕是在自由民主的美国,黑人不受歧视的宣言已喊得震天价响,女人的地位却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电影里最嚣张的女人Betty,看谁不顺眼就一篇社论让其陷入非议,自小听从母亲的教诲,学会了一套完美的假装的艺术。她可以光鲜美丽,她可以刻薄冷漠,她挽着丈夫的手臂,挺起胸膛捧着书本握着吸尘器,俨然一副母仪天下的风范。

  到了最后,她却选择与一个她母亲一直看不起的浪荡女孩一起租房,她选择了在当时的人看来十分之不完美的离婚,她对她无懈可击的母亲说:“做人不能只看表面。”

  对啊,蒙娜丽莎在微笑,可是谁知道她快乐么?作为欧洲中世纪的贵妇人,她不得不戴上一副喜怒不形于色的面具。微微一笑不过是礼仪,或许她前一晚刚刚用泪水沾湿了枕巾。

  又或者,她已经“幸福”到,连流泪的真实触感,也早已忘记了是什么滋味。

  
  
  女主角Katherine,不能不说是一位极端的女权主义者,虽然我个人很欣赏她,而且十分怀疑她与我同样都是狮子座。

  世上最难搞定的星座,就是狮子座的女人和处女座的男人。

  Katherine与《死亡诗社》的男主角Mr.Keating颇有相似之处,都是希望主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选择人生的名师,而他们最大的不同是,Keating并没有Katherine那样的攻击性。

  Keating是在学生耳边提醒他们“Seize the days”,而Katherine到底是女人,她会失望会流泪会情绪化,会因为Betty那充满挑衅的社论而在课堂上发飙,对学生说:我输了,你们赢了!

  其实教育真正的作用不在于课堂上硬塞的知识,而在于潜移默化的行为处事。所以尽管个性迥然相异,Keating和Katherine都收获了同样的结局:他们离开了学校,然后所有的学生——无论曾经关系亲近的抑或是对他们嗤之以鼻的,全都真心实意地来送别,而且永远都会记得这短暂却深刻的教诲。

  Oh,Captain,my captain。

  
  
  记得在大二的现代文学课上,周佩瑶老师曾经对我们说过:“在现代文学史上,几乎所有的女作家都活得比冰心洒脱,但没有一个人比她更幸福。因为在中国,你想要幸福,就必须学会妥协。”

  其实何止是在中国,哪怕以自由著称的美利坚英吉利,女人的地位何曾超越了男人?

  是的现在女人可以当国务卿可以进白宫,英国更是有至高无上的女王,可是先摒弃社会属性不论,大自然赋予女人的一切就远不及男人来得优厚。

  渡边淳一在他的《男人这东西》里面曾说:只有性成熟的女性才能感觉到性高潮,女人真正的性快感来自于和心爱的男人结合,而男人的肉体只能产生原始低等的快感,无论与其交合的是否是他心爱的女人。

  除此之外,用情更深的永远是女人,繁育后代的是女人,痛的是女人,伤的是女人。女人会因为曾打过胎而遭男人嫌弃,而男人,从来不会因为曾经制造过几个胚胎,而被谁看不起。女人很容易患上妇科疾病,甚至因此而早夭,而男人大可以堂而皇之地去嫖,只要注意卫生,丝毫不用担心染上什么意想不到的病症。

  更不消说东亚男人令人鄙夷的处女情结了。

  我现在作为一名二十岁的老处女,对非处男的处女情结还是无比的鄙夷,听身边朋友说的种种切身体验尚且觉得胆寒,也不知等哪天亲身体验了又会是怎样的光景,对男女之别的想法会不会与现在不同。

  我只知道,无论将来是否遇到值得的男人,我一定不会为了这样那样的原因,而忘记了自己。

  
  
  最后,回到妥协这个问题。

  电影女主角Katherine有些攻击性过强了,我觉得Jone放弃去耶鲁法学院、选择爱情与家庭,也并不是什么不可谅解的事。诚然,对于一个有梦想的人来说,这的确有些令人气馁,但倘若梦想与家庭好比红玫瑰与白玫瑰、好比山中高士晶莹雪与世外仙姝寂寞林,有得有失自然会意难平,可清楚知道自己更需要哪一方,不是比什么都可贵么?

  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照你的意愿去生活,她们的选择或许不够光明,但也不能称之为谬误。

  正如我也无比地鄙视那些挤破头考公务员的人,这些多多少少都是对于现实的妥协,都是在生活的惊涛骇浪中选择了随波逐流的弱者。但鄙夷归鄙夷,我不能去指责他们,更不能妄图去左右他们的人生。

  有的人选择做非同凡响的主角,有的人生来就只是做配角龙套的料。有的人可以把一条孤独的路走得精彩纷呈,有的人即便亲朋满室也盖不住内心的平庸和寂寞。

  当然我的用词也还是太尖酸刻薄了,只能说,我非常赞同Katherine的想法和做法,同时我也希望那些选择妥协的人能觅得现世的安稳——但那样的安稳,毕竟不是我所欣赏的。

  
  
  女作家亦舒如今过着她梦想中的生活——大房子,下午茶,闲写几笔文章,静下来就听听风的声音。许多人看了她的专访便要感叹,美中不足的就是,陪在她身边的并非大家当初所想的人。

  相比之下,她的侄媳妇周慧敏就截然不同。当年艳惊香港的玉女,与风流才子相恋多年,抵不住湿吻门和外界舆论的压力宣称了分手,但不到几天便又传出了婚讯,女方还称:“他犯得起这种错误。”

  周玉女大可以自豪地套用TVB经典台词:“幸福不是在乎别人怎么看,做人最重要是自己开心。”但在吾等观者眼里,她所选择的幸福,无疑是妥协的伴生物。建立在委屈之上的所谓幸福婚姻,宛若宝钗蒙了尘,当真还有它本身的滋味么?

  这位不老玉女,如今依旧美得无懈可击,想必她微笑起来,也不会比蒙娜丽莎逊色。

  所以,为什么男人事业有成加独身,就是令人趋之若鹜的钻石王老五?女人事业有成而独身,就是美中不足宝玉微瑕?

  为什么想要幸福,就一定要学会妥协?

  如果可以,在故事的结尾,我愿如Katherine般坐上一辆永不回头的车,朝昨天挥挥手,毅然奔向浪漫的欧洲,找寻自己心中的艺术。

  如果可以,我愿做那样一朵骄傲的带刺的玫瑰,永远不做妥协的纸屑。

 8 ) 如何追求并获得一段真正值得珍惜的爱情人生?

昨天夜里,偶然的情境,让我想起来该看看那些搁置好久的电影了,于是,鬼使神差地,挑中了《蒙娜丽莎的微笑》(Mona Lisa Smile)。看完了,不知不觉想写点什么,因为这是一部关于教育的电影吗?是的。但也是一部关于人生的影片。在《蒙娜丽莎的微笑》的中,朱丽娅·罗伯茨饰演毕业于加州柏克莱大学、满怀自由改革理想的女子凯瑟琳·沃特森,1953年到知名卫斯理女子学院担任艺术史教授。为了鼓励女学生在传统社会价值的束缚中勇于追求人生目标,这位年轻的女老师面临了一连串挫折与挑战。其实不仅仅是鼓励学生,片中凯瑟琳·沃特森自身也在不断地摆脱束缚追求自己真正的人生目标。看到这里,不由得让我想到我们自己,想到我们自己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到底该如何做一个自己,一个真正不枉此生的人。也许很难?但是那样的追求会让生活过的真正精彩啊!有人似乎说过我喜欢挑战,但是追求人生目标就是喜欢挑战吗?喜欢挑战自己的人,是不是挑战本身成为了目标呢?喜欢挑战只不过是一种心理,一种好胜心理,一种不算非常成熟的、不算非常健康的心理而已。追求人生目标,应该是追求冥冥中似乎本来就应该这样本来就应该那样的生活,不断尝试,不断尝试,也许有一天找到了,可不可以,能不能够停下来享受人生呢?认识不是永远也不能满足自己呢?会不会不断地冒出新的目标呢?不断地追求新的目标是否就是一种苦行僧似的生活呢?呵呵,其实,我们说他苦行僧,他自己未必觉得吧?为苦而苦,真的有这么傻?电影中的凯瑟琳·沃特森老师,深得学生的喜爱,最后她选择离开了女子学院的教席,车子缓缓开出学校的时候,一群学生骑着单车来送她,那场景让我印象深刻而感动!一部好片子,不但看了一个好故事,而且引发了观众自己的思考,就不简单了。但是罗伯茨的表演,略微让我失望,真正的老师,应该更有激情,更有思想,更有深刻的表达,但是影片中让我喜欢的场景并不多,或许因为她没有真的做过老师吧?!做你真正想做的任何事情,是影片的主旨,但是这够吗?凯瑟琳·沃特森能不能找到她真正喜欢的学校呢?是不是应该更理智地从事自己想做的事情呢?凯瑟琳·沃特森离开了女子学院,这部代表她失败,也不代表她成功了。她成功之处是把关于人生的追求植入了学生的心灵,但是如果我是她,我不会特别开心,毕竟我还需要一个职位来引导更多的孩子,我不能终日流浪任人摆布。凯瑟琳·沃特森的追求,是不是一个人的长征呢?我想这部电影引发的更多的是思考,而不是答案。
    影片中的凯瑟琳·沃特森为什么找了罗伯茨来主演呢?这个大嘴美人,使我想起来男人和女人的关系。凯瑟琳·沃特森九是一位不依赖男人的“前卫”女性。但是在影片中,她受到了不少优秀男士的追求。她的容貌估计也是赢得票房的一大因素。想想在现实生活中,众多的女性,往往要求男士百倍地疼爱她珍惜她,可是,凭什么呢?男人并不是离开女人就活不了的;女人同样不需要依赖男人而活着。男人和女人同居一个屋檐下,为了什么?这个问题不好回答。但是起因是什么呢?电影里的爱情故事,往往是一个风度翩翩的男士对一个绝代佳人一见钟情,然后是一场轰轰烈烈或者温馨浪漫或者肝肠寸断的爱情长跑,有的跑到了皆大欢喜的终点,成了喜剧;有的则有缘无份,令人扼腕叹息。但是不管如何,一见钟情,女士的容貌是出众的,男士的才华或者财富是丰实的,这样的才子佳人深深吸引了观众的眼球,赢得了武术的票房收入。然而现实生活中的青年男女,却难免不受这些主流媒体的影响,男士希望找到貌美如画的佳人;女士希望找个温柔体贴而且家底丰实的男人。然而,凭什么?凭自己的资本吗?那也只能是一种物理世界双方必须保持一定距离才能维持的吸引力而已。要想在平凡的生活中要求对方对你百般呵护千般支持万般顺从,需要两个人从长期的相互了解和沟通中找到各自欣赏的精神气质,只有精神气质的吸引,才能克服物理世界的过近或者过远的距离带来的引力变化,从而保持长久的张力,延绵不绝。尤其是现实中众多相貌并不出众的女士,家底并不丰厚的男人,大家都是平平凡凡普普通通的人,如何追求并获得一段真正值得珍惜的爱情人生?足够的交流和了解,足够的精神气质,是非常重要的内在因素。别光指望整容,有空,还是好好修理修理内在吧。别指望一见钟情,还是在生活中找一个你足够了解的人吧,在一切都靠不住的时候,熟人还是可靠一些,尤其是有机会共同成长一段时间的年轻人。
    以上是我对爱情的一些零碎的思考,每个人常常想想自己,想想自己到底能给对方带来什么呢?想想对方吸引自己的到底是什么?双方合适吗?想清楚了,别后悔!呵呵,不过,后悔也是可以的。影片中的凯瑟琳·沃特森就经常后悔。
    回到电影吧,据网上评论说以大学校园、师生互动关系为剧情主轴的《蒙娜丽莎的微笑》,被好莱坞媒体拿来与1989年罗宾·威廉斯主演的温馨教育片《死亡诗社》(又名《春风化雨》)相比,被喻为“女性版的死亡诗社”。呵呵,看来下一部电影就是他了。

 短评

和《死亡诗社》、《放牛班的春天》都是一个套路。因为此片,爱上了性向模糊抽烟姿势撩人的《断背山》小受的姐姐Maggie Gyllenhaal……You are so sexy......

2分钟前
  • 若汐
  • 推荐

《死亡诗社》翻版

7分钟前
  • 海若
  • 推荐

蜘蛛女 蝙蝠女 谍影重重间谍女 还有He's Just Not That Into You追爱女同一寝室

9分钟前
  • v蜂蜜
  • 还行

“她在微笑吗?她快乐吗?”女性追求自由平等这个话题,一直都存在,很喜欢剧中的人物,很钦佩她们在做的事(我们连做的勇气不够)

13分钟前
  • 倩婧箐菁靓
  • 力荐

片中的大学生活挺精彩的,蛮好看的一部片子

17分钟前
  • 小雨沙沙地下
  • 推荐

热血的励志故事

19分钟前
  • 可缓缓归矣
  • 推荐

我曾经多次设想过,如果女性都像女性,母亲都像母亲,我的生活甚至性格是不是都会完全不同?我的家人是不是也会完全不同?传统也许是社会最高效最低风险的运行方式,但开放和多元化虽会伴随曲折却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每个人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因为社会给他们的标签和责任而被迫成为谁

21分钟前
  • Enlil
  • 力荐

喜欢女性题材的电影,为了理想为了追求自身的价值,不被束缚,大胆的走吧。

23分钟前
  • 桃桃桃跑了
  • 推荐

《蒙娜丽莎的微笑》在剧情设定来说,可以说是女性版本的《死亡诗社》。不过在深入挖掘下,比《死亡诗社》还是稍差些许。虽然如此,在探讨教育方面,两片还是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同样坚持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为学生们打开了另一片天地!

24分钟前
  • Louis
  • 推荐

女人要点事业还是好些

27分钟前
  • 我的天呐
  • 推荐

服装真的太美属于女性的微笑蒙娜丽莎的微笑

28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一樣是春風化雨那樣的題材,但是偏著的主題是女權、女性自主的認識。現在的人可能很難想像,當時的女性,最大的人生目標是相夫教子,女老師教學生要有自己的判斷力,要有勇氣追求自己心裡想要的事物,不管過去、現在、未來 這種能力,始終是少數人擁有的,因為真的會被現實所限制而身不由己啊!

33分钟前
  • mingjoyce
  • 推荐

总会有热情的人儿怀揣理想想去开拓着什么,路上会有阻碍,也会遇到志同道合或认可你的人,虽然现实不如想法完美,会磕磕绊绊,但收获的东西弥足珍贵。对女性的认可虽然说最终是要来自社会的普遍认可,但从女性自身来说,首先你需要认可你自己。

36分钟前
  • 不期而遇
  • 推荐

「Not every relationship is meant for marriage.」「My teacher, Katherine Watson, lived by her own definition, and would not compromise that. Not even for Wellesley. I dedicate this, my last editorial, to an extraordinary woman who lived by example and compelled us all to see the world through new eyes. By the time you read this, she'll be sailing to Europe, where I know she'll find new walls to break down and new ideas to replace them with. I've heard her called a quitter for leaving, an aimless wanderer. But not all who wander are aimless. Especially not those who seek truth beyond tradition; beyond definition; beyond the image. We'll never forget you.」

41分钟前
  • Q·ian·Sivan
  • 推荐

虽然故事一般,但是女性情怀我喜欢

43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不过的电影,细节赞

47分钟前
  • 苏晓晓
  • 推荐

“她在微笑,她快乐吗?”

52分钟前
  • 赫克托尔
  • 力荐

她们的出众美貌值得赞美,她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更值得歌颂。励志又热血,女孩的潜力无穷呀。

56分钟前
  • 半城风月
  • 推荐

“她在微笑吗?她快乐吗?”女性追求自由平等这个话题,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真正过时。女主真的好漂亮啊,非常喜欢!

1小时前
  • ╯^╰
  • 推荐

片尾保守党的转变和中间党的坚守,一直证明了革命失败不是因为反对党多,而是因为沉默的大多数人他们没有想法,不愿意改变,漠视改变。女性革命还在继续。当然片中50年代的服饰和音乐还是很有考究的,加一星给这两个方面。

1小时前
  • 我是谁你又是谁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