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蛮入侵

剧情片加拿大2003

主演:雷米·吉拉德,斯蒂芬·卢梭,多萝蒂·贝里曼,玛丽-乔西·克罗兹

导演:丹尼斯·阿康特

播放地址

 剧照

野蛮入侵 剧照 NO.1野蛮入侵 剧照 NO.2野蛮入侵 剧照 NO.3野蛮入侵 剧照 NO.4野蛮入侵 剧照 NO.5野蛮入侵 剧照 NO.6野蛮入侵 剧照 NO.13野蛮入侵 剧照 NO.14野蛮入侵 剧照 NO.15野蛮入侵 剧照 NO.16野蛮入侵 剧照 NO.17野蛮入侵 剧照 NO.18野蛮入侵 剧照 NO.19野蛮入侵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2 11:41

详细剧情

  与父亲形同陌路的塞巴斯蒂安(斯蒂芬·卢梭 Stéphane Rousseau 饰)忽然接到母亲路易丝的电话,那个风流成性的历史教授父亲莱米如今躺在医院里,命不久矣。塞巴斯蒂安在一番犹豫之后赶回蒙特利尔,陪父亲走过最后一段时光。多年的隔膜以及生活方式的差异让这对父子从一开始就吵了个天翻地覆,但塞巴斯蒂安还是想尽办法让父亲平静的走完最后的日子。他把父亲换到舒适的病房,并且打电话召集了父亲昔日的朋友聚集到一起,甚至为父亲买来海洛因止痛。在相处过程中,父子俩的感情产生了微妙的变化。  该片被誉为“生命的告别仪式”,以其平实朴质的影像和细腻入微的感情横扫各大影坛颁奖礼。2003年,法国戛纳电影节上获得了最佳剧本、最佳女演员大奖,并获金棕榈大奖提名;2004年,法国恺撒奖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最佳剧本奖;2004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以及最佳原创剧本提名。

 长篇影评

 1 ) 再给我一点温柔

一年来断断续续写的一些心得,接下来有一些法文原文的memorable quotes, 大部分的历史典故都在,对每一个都作了少量的评价和解释。

***********************************

又看了一遍Les invasions barbares和Le declin de l'empire americain, 确实野蛮人的入侵是不可超越的,
arcand的东西从来都是那个气质,喜欢的人就无论如何都喜欢,不喜欢的人怎么也不会知道电影好在那儿。
就只有这一部野蛮人的入侵让大家流连忘返,我都觉得这部片子对我的人生有指导作用了。可以感受到好多关于生活的东西。
Denys独有这片子有无限温柔。就像片尾francoise hardy唱的
 
Ils ont cette douceur des plus beaux paysages
Et la fidélité des oiseaux de passage
Dans leurs cœurs est gravée une infinie tendresse
Mais parfois dans leurs yeux se glisse la tristesse
Alors, ils viennent se chauffer chez moi
Et toi aussi tu viendras
 
Arcand作品往往很辛辣,看法前卫,深刻,大量的黑色幽默,显得很cynic,太冷漠了。
要打动人,就需要表现出温情,
我说的温情不是绵绵的情话,是观察者对另一个,另一群生命表现出来的深刻而诚挚的热爱。
 
现在想想那些曾经在我痛苦的时候指引过我的电影都有这样的特征:American Beauty, Antwone Fisher之类。
就像是来到遥远的西方文化,在异族文化里面的另一个我那么崇敬着的父亲,看着我痛苦,他就笑一下,拍拍我的肩,然后给我讲一个他以前的很奇妙的故事。
而我就得靠着一遍遍重温这些故事支撑过下面漫长的日子。

***************************************

首先,故事发生在蒙特利尔市,魁北克省,加拿大。和法国其实没有多大关系。老头似乎是Berkeley毕业的(总之是个纯粹的北美故事),后来还是回到蒙特利尔。
这部片子的前一集: Le Déclin de l'empire Américain, 1986年的一部政治及性喜剧,取典自Edward Gibbon的大作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而这部电影是17年后的续集,题目也是取典于同一作品,演员是原班人马,Edward Gibbon认为罗马帝国的衰亡是由于野蛮人的入侵。听说这部电影一定意义上是一个对九夭夭的一个回应,不然何以等到03年才拍?
这个电影我看了无数遍,里面的很多笑话和魁北克的历史语言有些关系,比如一开始医院的一幕,加拿大目前医疗系统人力资源极紧张,动不动查 个感冒也要排两个小时的队。但同时加拿大也为自己的医疗制度感到自豪,80年代的魁北克开始推行医疗制度公有化,作为寂静的革命(Revolution tranquille)的一个部分。所以加拿大的医疗基本上是免费的,但是却没有美国的迅捷,而且官僚主义严重。不过美国和中国一样,你没有钱治病的话, 就在医院门口等死。所以,老头说当年我也投了医疗公有化的票(Nationalization de l'hopital),现在我也要承担这个结果就是指的这件事。
故事在很多反映的是这个寂静的革命运动,老一辈的人是这个运动的参与者,见证了当年宗教控制,独裁省长Maurice Duplessis(1944-1959)治下的魁省,在Duplessis死后,便卷起了这场运动,宣扬魁北克自己的文化。削减宗教的权力,建立民主, 福利(影片中有一段老牧师说1972年?开始突然就没有人再来教堂了,这就是寂静革命的成果之一了)。 同时不再一味模仿法国,觉得法国早就抛弃这个曾拥有几乎整个北美的新法兰西,让法裔加拿大人不断受英裔的欺侮,魁北克人的自视总有一点自伤 自怜的味道。最后魁北克成为整个北美残存的法语文化,从此就在陷入不断和英裔文化入侵的抗争当中(比如移民入学必须学法文,害惨了我)。 Sebastian代表了魁北克的下一代,却正好是上辈所看不起的,一定意义上被美国化了的年轻人,务实,能干,却没有传承文化根底,流于物质。老头要死 的时候便说(大概是):
  Les barbares sont partout, voila leur prince. (the barbarians are coming, here's their prince)(同时指向Sebastian).
  除了Sebastien, 野蛮人入侵同时指代了很多东西,加拿大生育率低人口减少,九十年代后期开始大量移民, 你到这儿来看,中国人遍地都是。电影里和Diane谈毒品生意的时候是在唐人街(蒙特利尔和上海是姐妹城市,那块上海送的牌坊是唐人街的招牌)。警察(我 们亲爱的Roy Dupuis演的)晚上钻到Sebastien的车里来,说毒枭都是中东来的,现在成为极大的犯罪团伙,这是个入侵(C'est une invasion.)同时野蛮人入侵当然也指911了。
  
  猫猫追尾巴居然听得懂魁北克口音的法语,pfpf,很多法国人都听不懂呢。我的化学老师巴黎出生,自我介绍的时候说我会即将三门语言,法语, 英语和魁北克话,这当然是说笑。不知道懂没懂讲pump那段黄色笑话,那算是个很好的法语动词变为练习阿。但是你肯定没有懂Sebastien在医院地下 室里大骂的那一句:
  Tabarnak!
魁北克骂人有自有一番文化,在这里就不说了。
  
  p.s.Stephane Rousseau演Sebastien很出彩,赞一个,其实这个演员是个很有名的单口相声家,大家有时间可以听听北美的单口相声(脱口秀?好像不一样)。总之比东北二人转还露骨(更涉及政治种族),但也有不少挺聪明的笑话。

*************************************

再加几个关于野蛮人入侵的象征意义,魁北克继承法国是北美唯一的虔诚保守的天主教省。电影里老牧师卖积压的神像时说,Ca veut dire, tout cela ne vaut rien.(that means, all these are worthless.)那股荒凉劲儿,明显也是在嘲讽信仰的失落,拜金主义之深入人心。医院工会那几个五大三粗的汉子不也是凸现的野蛮人么,只讲势力金钱,员工小偷小盗屡见不鲜。片中还有很多对官僚主义的嘲讽,包括贿赂之类。在当年Remy之流的热血青年对这个国度所抱的信仰,理想主义都在拜金主义的野 蛮文化侵略下渐渐消逝的同时,“帝国”的内部也渐渐腐化了。后来那个不会说法语,英文口音也很重的匈牙利按摩女其实也暗示着移民正在改变这个城市的文化 吧。
当然,除了对左倾,性开放知识分子的一个总结,这个故事还有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层面。Remy患的癌症不也是变异细胞对身体的入侵么。这部片 子毫无疑问也是一部生命的颂歌,imdb里有个人用字很好,他说Remy用自己lust for life感动他的下一代,让Diane重燃对生命的希望。看DVD feature里采访剧组,大家都认为其实这部电影同时是很积极的,因为他们在下一代身上看到了希望。这部悲喜剧里夹杂的theme太多了,说不完,但很惊人的是故事还是很出彩,没有一点混乱的感觉。

**************************************


Voici quelques dictées que j'ai faites, tiré du film Le Déclin de l’empire américain et de Les invasions barbares.

- Les signes du déclin de l’empire sont partout. La population qui méprise ses propres institutions. La baise de toute natalité, la refuse des hommes de servir dans l’armé, la dette nationale est devenu incontrôlable; la diminution constante des heures de travail, l’envahissement des fonctionnaires; la dégénéré sens des élites; Avec l’écroulement du rêve Marxiste Léniniste, on ne peut plus citer aucun modèle de société dont on pourrait dire, voilà, comment nous allons y revivre. Comme sur le plan privé, à moins d’être domestique ou sain, il est presque impossible de modeler sa vie sous aucun exemple autour de nous. Ce que nous vivons, c’est un processus général de féeriquement de toute l’existence.

- Et ce processus vous paraît inévitable?

- Ah oui, certainement, même si comme toute les époques, vous trouverez des charlatans pour vous dire que la salut est dans toute les communications, les micros servir privé, les nouveaux religions, la forme physique, ou dans n’importe
quelles autre sottises, le déclin d’une civilisation est aussi inévitable que la vieillissement des individus. Au mieux, on peut espérer retarder un peu le processus, c’est tout. Remarquez que nous ici, nous avons la chance de vivre un portieux de l’empire, les choques sont beaucoup moins violents. Il faut dire aussi que la période actuelle peut être très agréable à vivre par certain côté, et de toutes manières, notre fonctionnement mental nous interdit tout autre forme d’expériences, je ne crois pas qu’il y aurait beaucoup entre nous qui pourrait vivre parmi des puritains de nouvelle Angleterre de mille sept cents soixante.


-Le Déclin de l’empire américain.


Rémy :

À l’époque, moi, j’ai voté pour la nationalisation des hôpitaux. Je suis parfaitement capable d’assumer les conséquences de mes actes.

P53, l1-24

   

Alain Dussault (hors-champ) :

Il y a eu quoi? Trois mille morts à peu près? Historiquement, c’est relativement insignifiant. Simplement, pour prendre un exempleaméricain, il est mort cinquante mille personnes à la bataille de Gettysburg. Par contre, c’est qui est significatif, c’est que le cœur de l’empire a été touché. Dans les conflits précédents, Disons que la Corée, le Viêtnam, la guerre du Golfe, l’empire avait toujours réussi à garder les barbares au-delà de ses marches, de ses frontières. Dans ce sens-là, on se souviendra, peut-être, je dis bien peut-être, de septembre 2001 comme du début des grandes invasions barbares.

P78 l1-l14


Rémy

‘’Écrire l’histoire de son pays et de son temps, c’est se conter à soi-même le néant du monde, de ses craintes, de ses désirs, de ses disgrâces, de ces fortunes; c’est se convaincre du de tout par la courte et rapide durée de toutes ces choses, et de la vie des hommes; c’est se rappeler que la félicité ni même la tranquillité ne peuvent se retrouver ici-bas.’’

P81 l11-l17


Sœur Constance :

Vous dites ça parce qu’on vit dans une époque horrible…

Rémy

Pas spécialement horrible, non, non, pas du tout. Contrairement à ce que les gens pensent, le XXe siècle n’a pas été particulièrement sanguinaire. Les guerres ont fait cent millions de morts. C’est un chiffre généralement admis. Ajoutez dix millions pour le goulag, russe, les camps chinois on saura jamais, disons vingt millions, vous arrivez à cent trente, cent trente-cinq millions de morts. Ce n’est pas très impressionnant si vous pensez qu’au XVIe siècle les Espagnols et les Portugais, sans bombes et sans chambres à gaz, ont réussi à faire disparaître cent cinquante millions d’Indiens d’Amérique latine. C’est du travail, ça, ma sœur,
cent cinquante millions de personnes à la hache! Vous me direz qu’ils avaient la bénédiction de votre Église, mais c’est quand même du beau travail. À tel point d’ailleurs qu’en Amérique du Nord les Anglais, les Hollandais, les Français et éventuellement les Américains se sont sentis inspirés et ils en ont égorgé cinquante millions à leur tour. Deux cents millions de morts au total. Le plus grand massacre de l’histoire de l’humanité, et ça s’est passé ici, là, autour de nous, et pas le moindre petit musée de l’holocauste. L’histoire de l’humanité, ma sœur, c’est une histoire d’horreur.

P84 l14-P85 l18



Maxime

Méfie-toi des médecins catholiques.

Sébastien

Ah oui?

Maxime

Ils adorent les patients qui souffrent. Tu sais : la douleur qui expie les péchés. Essaie de lui éviter ça, si tu peux.

P86 l8-l14

 

Rémy

Comprenez-moi, ma sœur : j’ai un fils capitaliste, ambitieux et puritain, moi qui toute ma vie ai été un socialiste voluptueux.

P88 l1-l3

Pourquoi les gauchistes dans l'ouest sont généralement relié à la libération du sexe?


Rémy

Mais c’est une réalité ethnologique : les Albanaises sont souvent gluantes et les Polonais toujours sinistres.

Dominique :

Car les malheurs de la Pologne…

Diane et Rémy (en chœur)

… sont une des preuves de l’existence de Dieu!

P90 l21-P91 l4

Je n'ai pas compris ce passage.


Nathalie

Oui. Inventé chez Bayer en Allemagne en même temps que l’aspirine. Au début, les chimistes faisaient des tests sur les ouvriers de l’usine. S’il y en avait un qui avait mal aux dents, ils lui donnaient des fois de l’aspirine, des fois de l’héroïne. Les ouvriers aimaient beaucoup mieux l’héroïne. Ils disaient qu’ils se sentaient comme des héros. Le nom est venu de là. Après, la compagnie a commencé à fabriquer des pastilles contre la toux à l’héroïne. La pastille du bonheur.

P119 l3-l11

 
Intérieur jour-Hôpital-Nouvelle chambre de Rémy

Dans la chambre de Rémy, Diane, Dominique, Claude, Alessandro, Pierre et Rémy manent des spaghettis et boivent du vin rouge. Assis parmi ses amis, Rémy a l’air en pleine forme.

Pierre (à Rémy)

En fait, si je comprends bien, tout a commencé avec Maria Goretti.

Rémy

Exactement : celle qui a dit non.

Diane (enroulement ses spaghettis dans une cuiller)

C’était laquelle, ça, Maria Goretti?

Rémy

Une paysanne portugaise…

Alessandro

Portugaise! Santa Maria Goretti!?

Rémy

Elle était italienne!?

Alessandro

De Nettuno!

Rémy

C’est bizarre, dans mon souvenir elle était portugaise.

Dominique

Le Portugal, c’est Fatima. Les apparitions! La Vierge! Les bergères!

Claude

Le secret de Fatima!

Dominique

Que seul le pape pouvait entendre!

Claude (faisant mine de donner l’absolution)

Pauvre Canada 1960!

Dominique

Écoute, on croyait à ça!

Rémy (visiblement content d’évoquer cette histoire)

Toujours est-il qu’on a fait un film sur la vie édifiante de Maria Goretti.

Alessandro

Cielo Sulla Palude.

Rémy

Exactement! En français : La Fille des marais.

Alessandro

Et la vedette était?

Rémy

Je cherchais son nom depuis quarante ans!

Alessandro

Inès Orsini.

Rémy

Mais oui! Mon Dieu! Inès Orsini. L’immortelle Inès Orsini. Comment ai-je pu oublier!

Alessandro

J’ai vu ce film au pensionnat chez les jésuites.

Pierre

Moi aussi, à Brébeuf.

Rémy (visiblement ravi d’évoquer ces souvenirs)

Moi, au Séminaire de Chicoutimi. Du début à la fin du film, l’immortelle Inès Orsini est habillée du cou jusqu’aux poignets jusqu’aux chevilles. Sauf qu’il a bien fallu suggérer un tant soit peu la nature abjecte du désir bestial de l’infâme violeur. L’exquise Maria s’approche de la mer. Elle y trempe ses pieds adorables. Et là, d’un geste souverain mais pudique, elle relève ses jupes. Ler cuisses d’Inès Orsini!




Alessandro

Même moi, je m’en souviens.

Claude

Bene!

Rémy

Vous dire les rivières de sperme que j’ai répandues en rêvant à ces cuisses!

Pierre

Je crois que c’est d’ailleurs une des causes de la modification du bassin hydrologique du Bas-Saint-laurent.

Rémy

Pendant des années, je me suis endormi bandé en pensant à Inès Orsini. Jusqu’au jour où j’ai vu Françoise Hardy à la télévision

chanter Tous les garçons et les filles de mon âge, et qu’instantanément je trouve Inès Orsini grosse et sainte nitouche.

Diane

Maria Goretti! Seule et abandonnée : un destin de femme!

Rémy

J’ai couché longtemps avec Françoise Hardy et nous avons été très heureux ensemble. Malheureusement pour elle, un jour, j’ai

vu un film avec Julie Christie, et là, ça a été l’amour fou qui a duré six mois, jusqu'à ce que je parte avec Chris Evert, la joueuse

de tennis, que j’ai quittée ensuite pour la sublissime Karen Kain qui dansait Carmen à Marseille. Toute ma vie durant, je me suis

endormi avec les plus belles filles de la terre, jusqu’au jour fatal où je me suis réveillé un matin en réalisant que je m’étais endormi

la veille en pensant à la mer des Caraïbes. J’étais devenu vieux : les femmes avaient déserté mes rêves.

 2 ) 一生的第一个男人

这个男人是爸爸,他从来都没有掩盖过他的复杂:博学而有魅力、自私而粗暴……他不是那个我伤心的时候说可以靠靠肩膀的人;他是那个我还听不懂的时候,就告诉我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女人一定要懂得妥协……从心理学上,我想分析自己,分析他是否投下了巨大阴影?这个想法很要命,因此我从不美化男人和男权下的一切,这个更该死,我心底里越来越像个暴徒了。因为已经很坚强了,再也不想象了……从没有住过城堡,从不信有王子,从来都不是公主,说来可笑,我没有成为摇滚青年简直是个奇迹。我这样的故事其实很多。
爸爸在我的童年其实没有做错任何事,他只是过于诚实,而诚实是最粗暴的品质——我借口他偷走了梦想而恼羞成怒,这显然是我自己的肤浅,和无法治愈的脆弱。
今天看了《野蛮人入侵》居然将我触动得如此坦白,写的评论也不成样子。

 3 ) 一个老知识分子的生命告别式

一个风流一世,晚年却身患恶疾的老知识分子。一个早已四分五裂的家庭。在生命最后的一段时间里。老人与子女,前妻,情人们,朋友们一起走过。失落的亲情被一点点唤醒,最后大家一起送别老人,使其安静长眠。
故事本该是平实朴质的,但因为编剧编了一个太有钱的儿子,使得广大愤青们又按捺不住纷纷吐槽无钱不成戏啊!好吧,或许别把儿子写那么有钱,写他为解父亲之疼四处借钱,焦头烂额,恨不得再来个走私毒品锒铛入狱什么的,各位才能解气似得。。。
其实吧,这个故事本身要的,就是一种安静平缓,没有大起大落的气氛。生活嘛,本该如此。又何必一定要纠结有钱能使鬼推磨这一摊子浑水呢。根本不是重点嘛。
重点在于导演在拍摄和剪辑的手法上,细腻的剪辑,这知识分子要死可和一般人不一样。要和子女重拾亲情,又要和几个朋友们絮叨人生遗憾,节奏上一直很轻松。加上几个闪回的剪辑一点不突兀反而满腹感染力。最后死前的告别式,和亲友一个个告别,加之最后老人弥留之际那一个重复的闪回,一下就到了感情起伏的至高点。顷刻间,你不再觉得老人的风流有什么错了,在他的心灵深处埋藏着他最珍爱的记忆。
想想安乐死的题材如今看得真的不少,但能拍得如此亲切平和,娓娓道来的真的不多。此片可称其中佳作也毋庸置疑。

 4 ) 日记三则

2004年3月

蛮族入侵

晚上终于去附近出名的艺术电影院Renoir看了《蛮族入侵》(barbarian invasion),今年bafta(英国学院奖)和oscar的外语片大热门。

泪满襟。

看这个是正在伦敦出差的一个老朋友的建议:你读历史,看这个一定特有感触。是的,历史,20世纪的法国哲学,都是日课;他还不知道我照顾了祖父最后的时光,整整9年过去了。剧中,在伦敦的清教徒资本家(puritanical capitalist)儿子回到蒙特里尔竭尽全力给郁郁寡欢的知识分子父亲一段临终前快乐的时光,朋友、学生、情人齐聚床头,面朝湖水,静对夕阳。我很惭愧,虽然从了自己的兴趣埋头于这样的偏门学问中,父母需要我承欢膝下时恐无力如剧中的儿子一般散去千金、熨贴打点。1月的时候,祖母88岁了。

写不下去了。(3月12日)


新浪把这个片子归为动作片,笑晕过去了。

我告诉过那个推荐我看这个片子的朋友:在下心智迟缓,只能单独看英制12A(12岁以上,《指环王之三》即是),15A(如《冷山》)就过于恐怖了。进了影院,骇然18!可是因为海洛因场面?或许是语言隔了一层,但觉是笑中带泪的片子,并没有特别惊骇的场面。

万能的google给出了各个国家对这个片子的分级意见,读之也颇有趣味(canton是瑞士的“省”):

certification: denmark:7/germany:12/norway:15/switzerland:14(canton of geneva)/switzerland:14(canton of vaud)/uk:18/usa:r/portugal: m/16/ brazil:16/argentina: 13/finland:k-11/netherlands:16/canada:13+(quebec)

另外,人把它归为剧情片/喜剧片

genre: drama/comedy

出处:http://www.imdb.com/title/tt0338135/


http://www.counterpunch.org/madarasz12132003.html

我读了这篇影评。

(3月14日)

我和制片人朋友提了这部笑中带泪的好片子。

“我宁可没有理解barbarian invasion的乐子,也不愿意象你那么辛苦去读历史。”

(3月17日)

 5 ) 留白也很精彩

很特别的体会, 不是用"好"来当标杆.

同样主题又是死亡,父子和留恋, 线索简单, 情感过渡相似, 但此片还更有起特别的看点因子.

父亲圈子里的一群漂亮的老知识分子些让我想起了英国二十世纪初的BLOOMSBURY沙龙, 作家艺术家美学学者各种文艺知识分子凑在一起, 其对话sophisticate的精英程度和逗趣的文化气氛也许也就莫过如此了. 像本片一样, 就算其闲聊也永远是宏大话题, 聊历史聊政治聊性四两拨千斤, 谈笑间历数数十个"-ISM"主义主义, 他人讽刺相互讽刺再自我讽刺. 老一代的涵养和知识结构的严谨形成了年轻一辈"没文化"和"商业化"Barbarians的鲜明对比(教授学生的无知 - "文盲"; 儿子做风险投资带来的巨大财富 - "商业化"; 而儿媳即使是在跟艺术和文化最沾边的拍卖行也被极度地商业化了: 教堂的库存商业上一文不值). Invasions of the Barbarians带来双层涵义, 一是种知识分子的怀旧情怀和以清高的立场带来的讽刺性口吻; 二来则是儿子作为物质野蛮世界的"王子"终于在父亲生命历程的最末端尽到了无微不至的孝心, 失联已久的父子情终究得以相连.

这部片子对我打动的面既是头脑中的又是心里面的, 散洒的情节安排看似漫不经心, 其人性化的刻画也有意无意地保留着形似知识分子情怀特有的含蓄和控制, 杜绝煽情也杜绝情节上的跌宕起伏. 然而就像生活还原了原味, 纵使是不经意, 美好的风景和美好的人性也会自然拓现. 像片末的父亲安乐死时头顶上静谧的云彩, 和儿子与暧昧的青梅竹马半个吻的纵容和现实, 其实都是生活.

 6 ) 共生

一个年迈的将死之人,一个曾经四处风流的知识份子,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以最知识份子的方式面对死亡这是再好不过的结局。当历史教授父亲在与老友们坐在屋外畅聊各种主义,各种观念,各种观点,甚至包括了对**大革*的评判。他享受着知识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的乐趣,即使他只能坐在轮椅上,但却可以用脑袋游走各地,制造颅内高潮。这是一个知识份子临死前最好的状态,而这一切的实现来自于他一直看不上的富儿子。远道而来的儿子为他叫来了一众旧友,为他购买了海洛因来代替咖啡,将他从狭小的医院病房转到了舒适的大房子里。。即使父子两人有着价值观上巨大的鸿沟,父亲对儿子不读书只赚钱的生活方式嗤之以鼻,这是一个知识份子文化人常见的清高姿态,但他生命最后的安逸却也是儿子用金钱换来的,否则他只能在狭小的病房里喃喃自语,郁郁寡欢。在他眼中,这是一个野蛮入侵的时代,是吞噬文明,蚕食精神的时代。可这种入侵也让他通过海洛因减轻了痛苦,通过金钱让自己心情舒畅,坦然面对死亡。电视里的911画面,街头的外国毒品帮派,生命的最后与妻子和情人们的共处一室,野蛮入侵带来了隔阂也带来了融合,带来了堕落也带来了新生。你鄙视这一切,你也被这一切所影响,甚至不自知的享受这一切。父亲最后握着儿子的手赴死,这也是文明与野蛮的和解,所以他才能如此平静安详的结束生命。

 7 ) 五星的浪漫

上次给我感触有这么深的片子还是差不多快十年前看 时时刻刻 的时候。

90分钟的片子人物很多,表达的东西也很多,一时间要我写出感受也着实太难,豆瓣看了一下最高分的影评,我完全没看懂,高度达不到,文化赤农捂脸飘过。

喜欢父亲的老相好和妻子在病房里和睦嬉笑

喜欢老友在父亲最后的晚餐时候说出的那句 想不到你居然会拒绝松露

喜欢父亲端起酒杯强忍着病痛折磨说为了我的健康

喜欢吸毒妹和父亲在病房里的每一句对话,“年轻的时候总觉得可以马上去死,老了就舍不得了,开始倒数。”

喜欢父亲和儿子未婚妻说出自己的混乱情史,而完美的未婚妻却冷不丁来了一句,我会和你儿子结婚,但是爱情?不存在的。

喜欢一群老头老太太在湖边抽叶子吹牛逼

喜欢女儿一直在外面航海冒险说着父亲一直是我的男人,泣不成声,却不守在马上离世父亲的身边

喜欢吸毒女孩讽刺老头说你和我妈有段时间很熟,是指和她睡觉吧

喜欢吸毒女孩最后主动亲吻男主,也主动将他推开,甚至逃避他最后的回眸

喜欢男主最后在飞机上亲吻着完美的未婚妻后眼神迷离悲哀看向窗外

太多台词太多细节,让我无法描述自己的感受,因为情绪太多,已经缕不明白道不清楚,浪漫不只幸存于爱情,浪漫贯穿每一个悲凉绝望的眼神,遗留在生活里的苟延残喘,绽放于死亡和哀伤的溃烂处。

野蛮入侵。

我喜欢的电影。

 8 ) FIFF23丨DAY1圆桌《野蛮入侵》:这么一个破电影被各种青睐疯狂拿奖,我只想呸

主持人:@子夜无人

场刊嘉宾:@donnie、@赵小毯、@消亡之人

选片人代表:@我略知她一二

主持人 子夜无人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第21届法罗岛电影节无人知晓场刊圆桌的第1天第2场,他是主持人@子夜无人 ,第2场我们讨论的电影是戛纳影后之作《野蛮入侵》,在深入之前,请各位嘉宾先基于自己的场刊打分聊聊打这个分数的原因,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个电影的感想吧!

场刊嘉宾 消亡之人

2分,很喜欢前半段。多金的儿子带着他的钱包,以一种近乎暴力的姿态闯进各种秩序凝结出的房间,医院办公室,工人茶水间,警局……至此,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的野蛮逻辑侵入了我们生活方方面面。可问题是,我也没看见什么文明人啊?倒是看见一群高傲自大又一事无成的老流氓。只会掉书袋比文盲更无趣,性解放也不是风流到出轨成性的理由。更难以忍受的是,人物情感通通缺乏刻画,一步跃进至终点。老男人临终前的意淫罢了。一代野蛮人培养出另一代野蛮人。不想再看任何以父母角度拍摄的亲子和解。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想了想给1星吧。野蛮还未入侵生活,政治已然入侵影像,一事无成的不止男主角本人,整个故事也完全不值一提,被温情和鸡汤围绕的结果注定是油腻浓郁,感觉不到悲伤更无法探寻幽默,若死亡是自然法则,那烦请这种入侵来的更加野蛮,不要过渡也不要缓冲,不要戏谑更不要贪图。

特邀嘉宾 RIVER

《野蛮入侵》我给的一星,我觉得非常一般,就是比较普通的那种临终关怀电影,父子关系的冲突和缓和也没有特别的地方,导演在其中填充了不少“佐料”来丰富内涵,但是感觉不仅没有起到作用,反而让电影显得很傲慢油腻。

场刊嘉宾 Donnie

我给×吧 大家都讲得差不多了,把同样的题材交给女导演绝对给你完全不同的视点!

场刊嘉宾 赵小毯

我给的2,就比较常规的法国喜剧的电影,看得很乏味,在父子关系就拍的很俗套、换成玛丽苏网文小说一样成立,女性的部分反倒更迷人。

主持人 子夜无人

我觉得这个电影很奇怪,它前面的导向让我无法理解后面是怎么进入和解的。

特邀嘉宾 RIVER

我也觉得,就他母亲说了两句话就开始相亲相爱了。

主持人 子夜无人

我觉得奇怪的地方是我也没有看到有父子关系上的塑造,最后所有人都大和解完全是因为他死了,他不死大家就继续插科打诨嬉笑怒骂,结尾是生命大和解。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就是又想温情地讨好一些人,最后又想搞深度讨好一些人。感觉编剧和导演都很精神分裂。

场刊嘉宾 消亡之人

是这样罢了,最恶心的不止是父子和解,学生也来探视,女儿隔空发来贺信(不是),就很意淫。

场刊嘉宾 赵小毯

儿子最油腻了,我真想把他手机拍烂,而且你们不觉得从头到尾都很用力过猛吗,比如姐的表演还过火。

场刊嘉宾 donnie

太拉了,人物塑造、关系探讨都非常有问题,最好的刻画也就是各种旁敲侧击国家现实吧,整个父亲人设真的很无语,这样一个男人在儿子小的时候特别宠他我怎么就不信呢,我很好奇这个父亲怎么对小时候的女儿的。

主持人 子夜无人

那个结尾改一改都可以无缝插入春节贺岁片了,大家一起拜年毫无违和感。

场刊嘉宾 赵小毯

而且里面金句段子像是在看台湾八点档笑死,这是可以说吗。

主持人 子夜无人

说实在我甚至也不是很理解他们的矛盾和隔阂在哪里,就只是提前设定好给我了这样。

场刊嘉宾 消亡之人

父亲觉得儿子不读书哇,就知道挣钱不看书。

场刊嘉宾 donnie

读了书还不是他那样。

主持人 子夜无人

当然他们可能在大的主义上南辕北辙,但是生活细节上没有落脚点,这种大旗太虚无了。《人间正道是沧桑》三兄妹三种主义都能做一家人,人家还是在特殊年代。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话说回来,不过这种破烂剧本为什么会拿了戛纳最佳编剧,然后提名了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我真的不懂,好比"法国美国春晚也爱拜年小品"。

特邀嘉宾 RIVER

我也不懂,老白男都自我代入主人公了吗?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鬼故事,不仅提了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还拿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又一个鬼故事,不仅拿了戛纳电影节最佳编剧,还拿了戛纳影后。

场刊嘉宾 消亡之人

可能因为03年,(戛纳)评审团里同样油腻的人还很多(我不知道有谁),真的无内幕?最佳女演员也太怪了。

场刊嘉宾 donnie

什么鬼啊,天哪,太拉了,野鸡戛纳妈的。

特邀嘉宾 RIVER

最佳女演员我是查了演员表才知道是哪个角色的。

场刊嘉宾 赵小毯

笑死,是哪个啊?不会是贴在老头身上哪个吧?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我一开始以为是老头的老婆,后来以为是儿子的女朋友,最后才知道是那个吸毒的,和儿子有暧昧的那个。虽然她真的有高光时刻,但是真的可以封后吗?

场刊嘉宾 donnie

就这?那我也可以戛纳影后。

特邀嘉宾 RIVER

太野鸡了。

主持人 子夜无人

那既然都说到戛纳影后了,大家觉得这片子里女性角色的塑造都怎么样?

场刊嘉宾 消亡之人

垃圾,我要改一星!我已经想不到任何给它二星的理由了。感觉再聊下去我可能会想打0分,不过男主还挺合我胃口所以算了。

特邀嘉宾 RIVER

有塑造吗?感觉很偷懒,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妈妈脸谱化,儿子女朋友边缘化工具人花瓶,吸毒女就是被强行加了高光moment。

场刊嘉宾 donnie

just like 新片场那个电影节,王砚辉客串了一个片子的一个角色,然后给了他最佳男主角,然后这个片子的真正男主角演得真的很好哈哈哈,王砚辉在里面全程面无表情,只用念台词完成动作。

主持人 子夜无人

这个电影我的感觉就是,每个人上来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了,彼此的矛盾都是已经凝固下来的硬设定,没有前史展现,没有弧光变化,然后就是堆各种金句和俏皮话,最后就是死者为大了。

场刊嘉宾 donnie

这简直就是一部烂俗美国片质感。

场刊嘉宾 赵小毯

这部片就是很小品化。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野蛮入侵》是啥政治隐喻吗,我印象里有可是完全不记得了

主持人 子夜无人

如果讨论文x和911算的话,但那哪里是隐喻,那不就是段子吗。

场刊嘉宾 donnie

和政治有点关系,也就是旁敲侧击提了两嘴。

场刊嘉宾 消亡之人

男主前半段的行为嘛?就是流程化的,进一个办公室拿钱,事情办好,就是资本入侵政治和文明。

特邀嘉宾 RIVER

但是结局又是大团圆,也没感觉野蛮在哪儿。

场刊嘉宾 消亡之人

还是有的吧,虽然动作不野蛮,但是模式很野蛮。他一共办妥了四五件事哇,我想起来了!我当时觉得还行打两分是因为,觉得男主这种砸钱行为,很帅罢了

场刊嘉宾 赵小毯

他觉得自己是野蛮人吧,希望自己的理念延续下去,但是这个电影名字,真的跟剧情有啥关系啊。

主持人 子夜无人

可以理解为父子关系是一左一右,但是做这个方向做得也不是很彻底,因为细节缺失。大家都有看欧容的新片《一切顺利》吗?所以换一个方向,你们觉得这部电影对死法的看法是什么样的?和《一切顺利》可以对比来看。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我感觉所有人都不把老头要死了当回事吧,都在闹腾腾的整一些有的没的。我在想除了老头是不是所有人都在想赶紧死了算了,甚至我觉得老头是不是心里也在想死之前再爽一把。

场刊嘉宾 赵小毯

老头:你们吵死了烦死了我走了。

主持人 子夜无人

我其实可以理解《一切顺利》里爸爸为什么选择安乐死, 但是这个我不太懂。《一切顺利》的老头是认清他的身体已经匹配不了他对花花世界的眷恋了所以无可奈何,但是这个我感觉他还很能折腾,很有能量啊。

场刊嘉宾 赵小毯

我感觉他就不像将死之人。

场刊嘉宾 消亡之人

也是一种安排吧,因为安乐死是违法秘密进行的。算是社会运行方式野蛮话的一部分。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野蛮入侵》的老头还是有挣扎的吧,他都选择了吸毒。我虽然也能理解,但我还是不能理解,为什么不一开始就选择好好死了。

特邀嘉宾 RIVER

确实,怎么突然就坦然赴死了。

主持人 子夜无人

那你们觉得这部电影里代表“野蛮”的,究竟是父亲那套运作模式,还是儿子那套?

场刊嘉宾 消亡之人

儿子吧,很显然父亲是被当做正面形象来塑造的,没成功罢了。我还是觉得入侵行为指的是资本的入侵。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我觉得是父亲,因为他更老,更不文明,更不开化,还想掌控一切,所以说入侵,但是入侵失败了罢了。

场刊嘉宾 消亡之人

事实上是这样,但影片内部貌似没有这么认为……

主持人 子夜无人

我觉得父亲可以代表“野蛮”,但这个“野蛮”并非持贬义,如果儿子代表就变成贬义了,因为导演立场挺明显的。

场刊嘉宾 消亡之人

但他也没有任何侵入的动作吧。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所以这个名字起的很大,完全没有表达出来,很坑人罢了,一个叫《野蛮入侵》的电影全程讲父子和解,我去你妈的吧。

场刊嘉宾 赵小毯

我觉得父亲惹,我觉得儿子对金钱的追求、那些现代的设备都是非野蛮的,但是父亲与儿子不断交洽的过程就是一种入侵方式。但是这个片名好难听,好牵强的比喻。

场刊嘉宾 donnie

我觉得这个英文原文里的Barbarian原本有外国人的意思,也可能指这个国家本土文化的野蛮。

场刊嘉宾 消亡之人

总之这片子很失败罢了,全是野蛮人。

特邀嘉宾 RIVER

太烂了导致大家讨论都兴致寥寥。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总而言之,这么一个破电影又被戛纳青睐,又被奥斯卡嘉奖,又拿影片奖,又拿演员奖,又拿编剧奖,我只想呸。

主持人 子夜无人

最后一个问题是开放式的,大家在写亲子关系或者家庭关系的电影里,有没有哪些你想推荐的?为了和本片做对应,最好也是和解方向的那种,但是能和解得让人心悦诚服。

场刊嘉宾 消亡之人

《小妈妈》算吗?其实我不相信亲子和解,我最多能接受《小妈妈》那样的取巧,强行给妈妈降智成小孩才能达成和解罢了,而且也没什么矛盾。《小妈妈》提供了一个机会,让两个人毫无芥蒂地相处,我能相信这种相处的时光,但我不相信和解

主持人 子夜无人

《大鱼》就是童话,父子本来也没有什么大的矛盾。

场刊嘉宾 donnie

和解我不信,表面和解内心流泪是最合适的,过去的创伤是不能弥补的。所有的和解都要有,共同的敌人?

主持人 子夜无人

《阳光普照》感觉是陈以文献祭了自己完成了对巫建和更残酷的绑架,以后他就只能为这个家一辈子低头了,而且他还不能死,因为许光汉已经死了。陈以文这个好爸爸就是用亲情去压榨孩子。突然想到《山河故人》是(和解)吗?

场刊嘉宾 donnie

《山河故人》就算了拜拜,这儿子人设太假了。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山河故人》和解了吗?是涛涛和自己和解吧。其实《约翰之子》才是和解了吧,爸爸用假身份和儿子做朋友。

场刊嘉宾 赵小毯

《约翰之子》是(和解),结果发现身份后,还让爸爸注意身体,好温情。

主持人 子夜无人

《饮食男女》最后吴倩莲和郎雄算吧?但是这个最现代的女儿也是牺牲了自己,把自己封锁进了传统的家里,因为吴倩莲原本是最摩登那个。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但是他们之前没有很大的隔阂吧。

主持人 子夜无人

不是隔阂,是选择。

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也是自我牺牲惹。

#FIFF23#DAY1的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短评

父子和解的电影很多,比如《大鱼》,而在父亲临终,专门用“风流成性”来渲染父子与亲朋好友之间的所谓尊严的绳命告别,也是一种非美式喜剧的导演特殊的风格,然鹅,美国人也跟着沾光,似乎去美国做一次检查就必须有了“老豆坚过美利坚”的片名梗应该是看过DVD,但是已经没有印象了,尤其是父子从话不投机到最后的亲情拥抱,我们的父子一场其实不就是这样从不解到最后的“和解”吗?父亲身边离不开女人,妈妈也因此离开了父亲,父子也因此成了陌生关系,天各一方,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朋友来了,妻子来了,就连情人都姐妹一起来了,大家似乎冰释前嫌,似乎用这样更“生活化”的方式和人生告别,真的是化悲痛为力量(力比多);而当电影最后,父亲不堪病痛折磨而用大剂量“海洛因”来快乐一下时,我们不禁又感到人生的脆弱和凄惨都说父一辈,子一辈

6分钟前
  • 与碟私奔
  • 推荐

老头儿太像蔡明亮了

10分钟前
  • 城南草木生
  • 推荐

这真是的一部极其出色与睿智的电影。它想说的是,有一种价值或者理想在文明演进的同时无可挽回地逝去了,而在片子中是通过父亲与儿子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的冲突到融合来表现的。儿子是典型的资本主义世界的实用主义代表,金钱至上;而父亲则是一个大学教授有着自己的理想和朋友圈。电影的主题很深刻,表现了极大的野心,可是看到最后,我觉得导演驾驭得很好,尤其是父亲和他朋友之间聊的话题十分具有文学和人文主义色彩。诚然人类社会需要文明,但是我们不能让某种野蛮的规则破坏了我们原来的和谐,这是导演的呐喊。

12分钟前
  • 绝色天平
  • 力荐

加拿大真是有意思,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电影也明显分为两类。法语的阿康更人文,更沉静。对感情也是平静下的暗涌。两代人,两种文化,两种世界观

1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即使有再不堪的过去的人都有优秀的一面,宽容、乐观、责任,是我应该学习的

19分钟前
  • 雷斯特雷波
  • 推荐

有一个情节无法忘记, 当父亲和他的朋友们谈论历史和哲学, 并因此欢笑的时候, 善言的儿子只能默默地听着, 不知所云. 数学和经济学带来了财富, 却带不来优雅的人生.

24分钟前
  • 阿德
  • 力荐

 该片被誉为“生命的告别仪式”,以其平实朴质的影像和细腻入微的感情横扫各大影坛颁奖礼。2003年,法国戛纳电影节上获得了最佳剧本、最佳女演员大奖,并获金棕榈大奖提名;2004年,法国恺撒奖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最佳剧本奖;2004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以及最佳原创剧本提名。

25分钟前
  • 傲慢与偏见
  • 推荐

一部很平淡的家庭伦理片,充满了许多启迪人心的对白和情节,导演刻意回避了煽情的设计。值得细细品味,题外话是有点点像野草莓。

29分钟前
  • 品客
  • 推荐

1.风烛残年之际,身旁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好友在身边陪伴是对自己一生为人的肯定;有一群女人陪在身边是对自己魅力的肯定;有子女儿子陪伴是对自己作为父亲身份的肯定;2.生一个跟你一样的儿子,则是对一个儿子最大的肯定。

30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12/4/2004 6:00pm Cultural Centre

35分钟前
  • 何倩彤
  • 推荐

04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野蛮入侵》,在看似简单的生命和亲情的故事下,隐藏着更深的主题,关于历史,革命,社会形态等等。商业成功的儿子是现代社会的代言人,“反面人物”娜塔莎是资本主义抛弃的废品,自暴自弃吸毒。我们一般都处在这两类人之间,谁是谁非全由资本说了算,能逃脱的终归少数,称为野蛮

36分钟前
  • august
  • 推荐

这部电影是魁北克用来粉碎欲移民者梦想,以避免过度移民潮的大杀器!

40分钟前
  • 卡帕
  • 还行

荤段子和文艺型吐槽组成的温情故事,骨子里却有股左派资本主义的排外成见味~~~不过吐槽疙瘩那个确实太过瘾了

42分钟前
  • RIC
  • 还行

4.5 年輕人是最好的烈士,好好的擁抱熱愛的一切。會逝去的終究會被沖擊,但你能拽著它,陪著它一起。

43分钟前
  • 大佑
  • 推荐

1.温馨是要钱钱砸的;2.干金融很赚钱;3.一切虚幻都是建立在有钱儿子基础上。法语片文艺内涵果然浓厚,狐朋狗友聊天话题都带这么多我们了都来不及了解的著作和人名,翻字幕的同志辛苦了。很羡慕剧中那种曾经的炮友还可以聚在一起吹牛打屁的坦然劲头。怎么豆瓣炮友们日完不相往来,要向前辈学习呀

48分钟前
  • 光年‖影视歌三栖民工
  • 还行

该片被誉为“生命的告别仪式”,以其平实朴质的影像和细腻入微的感情横扫各大影坛颁奖礼。2003年,法国戛纳电影节上获得了最佳剧本、最佳女演员大奖,并获金棕榈大奖提名;2004年,法国恺撒奖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最佳剧本奖;2004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以及最佳原创剧本提名。

53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迷人的知识分子式电影。一个将死之人,一群对现世生活暗淡无力的朋友,在生死之交,掉掉政治经济文化史的书袋,顺便称赞几句中国的文革(后面继而提到戈达尔,还真是他那学来的=。=),温情、节制。跟那一代人比,金元天才的儿子无疑是野蛮人,而电影好就好在,那仿佛也没什么不好。

57分钟前
  • 安小安
  • 力荐

爸爸最后硬了吧

58分钟前
  • 皮革业
  • 推荐

2004 第76届OSCAR best foriegn picture, 老爸的单程车票.99分钟BD版。

1小时前
  • 刘建明
  • 推荐

盘子太小,试图承载的力量太重,题材太庞杂,手术刀太小。加拿大充满知识分子气息的电影,谈历史、宗教、电影艺术、文学艺术、哲学、思潮,这一点上足够话痨,体现了 多元价值观和包容力。感情深度还是略微欠缺。最近在补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1小时前
  • mayfog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