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蝴蝶

剧情片大陆2003

主演:章子怡,刘烨,仲村亨,冯远征,李冰冰,王凯,谢承颖,姚安濂,Felicia Pullam,Seiichiro Hashimoto,高昊

导演:娄烨

播放地址

 剧照

紫蝴蝶 剧照 NO.1紫蝴蝶 剧照 NO.2紫蝴蝶 剧照 NO.3紫蝴蝶 剧照 NO.4紫蝴蝶 剧照 NO.5紫蝴蝶 剧照 NO.6紫蝴蝶 剧照 NO.13紫蝴蝶 剧照 NO.14紫蝴蝶 剧照 NO.15紫蝴蝶 剧照 NO.16紫蝴蝶 剧照 NO.17紫蝴蝶 剧照 NO.18紫蝴蝶 剧照 NO.19紫蝴蝶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2 11:41

详细剧情

  1928年,伪满洲国的日本翻译伊丹英彦(仲村亨)离开中国情人丁慧(章子怡)返回日本,数年后他再回中国来到上海时,变身高级特务。而此时丁慧已成为地下抗日组织的成员,并与该组织首领谢明(冯远征)相爱。抗日组织去火车站接从外地聘请的暗杀日本情报人员山本的杀手时,误认其为小职员司徒(刘烨),混乱中,丁慧杀死司徒女友依玲(李冰冰),司徒则被伊丹英彦抓获。  对一系列遭遇无比迷惑的司徒被释放后,发誓要为依玲报仇。丁慧与伊丹英彦重逢,成为两股势力互相设局要利用的重要棋子,她本人正为误杀无辜饱受内心折磨。某个日本会所举办的舞会上,伊丹英彦告诉丁慧山本与谢明均已死,丁慧震惊想刺杀伊丹英彦之际,司徒持枪闯进舞会。

 长篇影评

 1 ) 紫蝴蝶之二——与历史无关,与政治无关

    关于“第六代”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他们的作品题材似乎总是能和“底层”、“边缘”、“非主流”、“地下”、“另类”这样的词语关联起来。其实,并不是中国导演刻意选择了“边缘”与“另类”,而是在一个集体主义的社会中,任何“个体”都必然沦为“边缘人”。于是,在“个体情感”的理解缺位(如“之一”所述)之后,“主流媒体”只能捉襟见肘地从“现实主义”、“麻木看客”、甚至“仁爱”这样陈旧的资源中勉强寻找解读电影的可能性。国外获奖曾经可以(在“主流媒体”那里)成为中国电影品质的证明(想想当年的《红高粱》,或者品味一下“贾樟柯是前卫的”这样的论断),但是在观影智商屡遭电影羞辱之后,恼羞成怒的“主流媒体”终于摒弃了这个在他们知识体系中唯一稍微靠谱的评价标准。于是我们看到,对于“第六代”作品,“主流媒体”总是干巴巴地使用着“虽然…但是…”句型。在“虽然”后面,他们心虚地写上一些“同情劳苦大众”、“敢于触及部分现实”、“有一定现实意义”之类不痛不痒的废话;在“但是”后面,他们则畅快淋漓地堆砌起“太偏激”、“专拍中国社会阴暗面”、“以获奖为目的,讨好外国人”之类的指控。
    当“主流媒体”试图评说娄烨时,情况就变得更加糟糕。因为“主流媒体”惊奇地发现,在娄烨的电影里,他们甚至看不到“同情底层人民”这样的内容,满眼看到的只是神经质的主人公自作自受地经历一些倒霉事。对于这样的电影,除了说“故作深沉”、“装B”,他们还能想到什么呢?
    ——然而这正是娄烨和贾樟柯王小帅的不同之处。在我看来,当贾樟柯等人以不否认的态度放任评论界赋予他们越来越多的社会意义时,只有娄烨始终坦诚地执着于“为内心而创作”。在娄烨的电影中,所有的“历史的”、“政治的”或者“客观的”外部环境,都不过是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外延,它们会以何种面貌出现,无一不以“契合于主人公内心情感”为原则——就好像车站上惊狂的人流恰如其分地传递了《紫蝴蝶》的狂乱,而天安门前燃烧的火焰,也不过是余红内心情感的恣意蔓延。娄烨的电影总是情感鲜活,充满张力,(正如有评论所言)“追求生存还原,自觉摈弃民族和个人神话,挣脱历史文化的挟裹,将人从重重符号中释放出来,裸露生命的真实状态”。娄烨试图把握某些共同情感,从而构建起一种纯粹的艺术,这条道路是否可行另当别论,可是导演的这种态度始终是值得尊重的(更何况娄导在《颐和园》中做得确实不赖)。
    从这个角度看,在《苏州河》、《紫蝴蝶》、《颐和园》三部电影里,我把《苏州河》放在最末位。《苏州河》为娄烨赢得了“中国的王家卫”、“中国的《两生花》”的称谓,可这样的话似乎算不上什么赞誉,倒是把娄烨形容得像从打口磁带上扒吉他谱的二流乐手。《苏州河》的确算得上是娄烨的突破之作,不过这个突破并不说明娄烨的电影达到了新的艺术高度,而只是表明娄烨基本具备了拍摄艺术电影的能力。在这部电影里,导演试图将苏州河塑造成《堕落天使》式的电影场景,可是镜头下的苏州河却处处透露出中国式古板。《苏州河》的人物与场景在气质上是脱节的,肮脏的苏州河并不能渲染出主角的内心气质,苏州河边的粗陋酒吧和带香草叶的伏特加同样也不能。
    对娄烨来说,从《苏州河》到《紫蝴蝶》,可以看作从寻找主题到寻找表达方式的过程。《苏州河》在叙事技巧上大做文章,实际上却确立了娄烨电影描绘个人内心情绪的主题(而娄烨通过《紫蝴蝶》、《颐和园》很快向大家证明,他所描绘的情感比王家卫更加深沉,热烈和贴近生命本源);《紫蝴蝶》拥有一个内容可以很丰富的故事,可其真正意义却在于它确立了娄烨的电影美学,亦即将内心情感外化至外部场景,使情感刻画手段远远超出演员肢体语言和表情的范畴。在《紫蝴蝶》的末尾,导演出人意料地回到故事起点,巧妙地将几个原本毫不相干的主角聚集在同一时空,让他们奔向各自的命运;紧接着,导演充满自信地剪接了一段长达三分钟的抗战时期影像资料作为结尾。这段充满毁灭、死亡、崩塌与残暴的影像原本只是客观的历史记录,可是放在特殊的位置,就完美地成为了女主角内心曲扭、撕裂和痛苦的视觉化描述。在这个镜头里,情感与画面是如此的统一,甚至使得这段影像作为历史资料的原本面貌遭到了极大的削弱。在《紫蝴蝶》里,娄烨没有考虑爱情,没有考虑背叛,也没有考虑爱国主义,他考虑的,只有狂乱与迷离本身。
    作为一位个人风格强烈的导演,娄烨却屡屡在自己的电影中涉及重大历史事件和敏感政治话题。在我看来,这样的做法并不是很多人所谓的“讨好外国人”、“赚取眼球”(娄烨并不需要这种层次的关注),而是娄烨对自己理念的坚持——即使是大写的,加粗的符号,依然无法掩盖个体生命的真实状态。
    娄烨的电影,与历史无关,与政治无关。

 2 ) 看娄烨诛心

我讨厌艺术反映社会现实的论调。我喜欢诛心,所以我喜欢娄烨。娄烨的电影里经常出现政治事件,比如《紫蝴蝶》里的抗战,还有《颐和园》里的2^6。一些单细胞生物骂娄烨哗众取宠,讨好西方观众。他们不明白的是,娄烨只不过是在通过动荡的政局来塑造人物内心的迷乱,就像生物系的学生用营养液培育单细胞生物一样。我看了娄烨的三部电影。《苏州河》是关于梦幻,《颐和园》关于欲望,《紫蝴蝶》关于痛苦。其中,《紫蝴蝶》的叙事最为冷峻。娄烨用近乎残酷的冷静讲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他平静地看着伊玲倒在血泊中,她的记忆像鬼影一样纠缠着司徒;谢明像一块木头一样倒下死去,周围没有一声尖叫;司徒冲进舞会,在苟延残喘的生命的最后一刻结果了辛夏和依丹,然后像条狗一样被打死。在电影的最后,淞沪会战和南京大屠杀的历史镜头配合着30年代小资爱情的靡靡之音,让贯穿全片的冷静变成一种自残的快感。在经历了整部电影的压抑之后,这种辛辣的玩世不恭比任何悲愤的抒情更能发泄得淋漓尽致。

伊玲是一个极尽单纯的小姑娘,用不着诛,她的心思大白于天下。这么一颗透明的心配上一张纯净的脸,让她和她的蝴蝶变成了幸福的象征——这是娄烨的惯用手法,就像他的下一部电影中,颐和园是爱情的象征一样。当她死去之后,她变成了所有人心里挥之不去的阴影。

辛夏是个更有趣的角色。在大部分篇幅中,她是一个冷酷的女杀手。即便在冤杀了伊玲之后,她的自责与赎罪也完全在她的控制之下。她隐藏得如此之深,以至于只有在她死后的倒叙中,她内心最脆弱的一面才展示出来——这是我喜欢的诛心。她用性爱来逃避恐惧,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她内心深处也是那么茫然和脆弱。当她和谢明终于强打精神,去执行“任务”时,观众已经知道,他们的目的地是火车站,他们不会等到刺客,他们会冤杀一个美丽的女子,他们会因此铤而走险,此行会拉开他们最终悲剧的大幕。在宏大的历史面前,个人命运就像风暴中的扁舟一样微不足道,但他们的痛苦却又那么震慑人心。

 3 ) 蝴蝶的死亡

黯淡浑浊的画面,晦涩的镜头,长时间的人物面部特写。沉默的剪影。反复出现点香烟镜头。交错的故事线和利落干净的描述。娄烨的作品承递的一贯风格,光给的很暗,大半画面潜藏在阴影中,不展的眉目,紧闭的双唇,突来的死亡和毫不留情的现实刻画。

要耐心看到三十分钟以后,作品的味道才会慢慢出来。这样的作品,必须持有耐心。

是抗战的大氛围,影片通篇充斥抗日游行的口号。单纯的中国女孩在这个时期背景下与日军男青年互生情愫,注定了这是个悲哀绝望的故事。穿错外套的刘烨被卷入无情血腥的暗杀事件,失去了心爱的女友,在镜头前他长大嘴巴,长大眼睛,无声地扭曲整个面部,那是一种难以用文字描绘的地域般的恐怖。章子怡扮演的辛夏本名叫丁慧,但辛夏是一个异常美丽的名字。昔日满脸煤灰绑着两条蓬乱辫子的女孩,在目睹哥哥死亡之后,成为冷酷的杀手。暗杀组织的目标是一个叫松本的老头。当日的日本男青年再次回到上海,他的身份,却是松本的手下。他的任务,是剿灭这个暗杀组织。

故事并没有什么新意,关于战争的故事都是同样狰狞而残酷。如果其中还有爱情,其中一定会有爱情的,或者说感情,那一定是相伴着扭曲压抑,以及绝望。冰冷的回望,干脆的枪声,扳机扣动的时候没有犹豫,死亡来临的时候毫不拖拉。背叛和伪装,欺骗与暗战,利用与圈套,全部粉墨登场。包括爱情。当伊丹识破辛夏身份的时候,他对辛夏说,我要回东京了,你跟我一起走吧。他说完,房东来敲他的门,在他没有看见的刹那,辛夏背过头,眼里嚼着难以抑制的泪水。这一刻,爱情从阴谋的伪装,成为伤人的利器。之后的一个镜头,松本对伊丹说,辛夏小姐赴日的手续已经办好了,伊丹面无表情地垂下头。所以我理解最后伊丹在舞场里,在辛夏耳边说,我们赢了,你们的任务不可能完成了,谢明死了。伊丹谋求一个归宿,一个爱情和国家利益夹缝之间,深切的爱与无情的命运之间,最终能谋求到平静的一个归宿。那就是双双毁灭的结局。辛夏长大双眼,瞬间她的脸上写满了各种各样的挣扎,就像当时刘烨的那个长镜头一样,那是难以用语言描述的恐怖。突来的痛苦涨满了她的整个灵魂,她将手扣在伊丹肩膀上,然后缓缓后退,离开他的怀抱。伊丹看着辛夏怔怔的一张脸,然后他艰难转过身,应该是腹部中刀,他的手沾染了鲜血,然后他再次点烟,颤抖的手无法点燃一根细细的火柴。

这个时候刘烨扮演的司徒出现,他发狂地开枪打死了伊丹,以及辛夏。

这一场戏好像重重一锤敲击在人的内心。这是一部痛苦的电影,但痛苦如此清晰直白呈现的时候,不断重复的痛苦依然能够击中我。绝望像疾病一样蔓延过屏幕中每一寸画面,相伴而来的是日军侵华的纪实录像,南京大屠杀,轰炸,死伤的民众,炮火的轰鸣,红光,大地的颤抖。响起的却是当日司徒和女友执手而舞的爱情咏调。

这就是痛苦。好像每一针都扎在神经末端,无法承受的大恸。娄烨的镜头如此敏感而清醒,细细捕捉了每个人面部最细小的抽搐,以及内心趋近毁灭的折磨与绝望。在战争这个狞笑的怪物手中,在命运轰鸣的巨轮之下,个人的爱恨苍白无力,个体的生死唐突而没有意义。牺牲和救赎变成笑话,只有个体深切的痛交织成深重的呼吸,好像影片里始终弥漫着浑浊肮脏的空气一般。

我想这部电影无法赢得大多数人的喜爱。在这里看不到纯洁,看不到善良,看不到怜悯,看不到信仰,看不到赞颂,看不到美。战争中的每个人,有的只是撕心裂肺的真实,长久的恐惧,压抑,挣扎,和痛苦。里面的几个镜头深深打动了我,刺痛了我。让麻木的感知再度活跃起来。影片最后揭示了辛夏和谢明之间的关系,但这已经不再重要,我只记得辛夏反复说的几个字,我害怕,我害怕。

始终会有这样一些电影,它揭露黑暗和恐怖,电影中的每个人都背负罪孽,在现实的恐惧与随时幻灭的美梦之间苦苦挣扎。好像车站一场戏,一个戏谑的误会,若干条活生生的人命,被毁掉的美好青春,那之后停留在他面部的长镜头特写,那是一种痛苦,一种难以用语言描述的地狱般的折磨。但那还只是黑暗时代的渺小缩影。最后缩在汽车里,阴暗中,还要清晰地告诉自己,我准备好了。

我为这样的电影鼓掌。没有口号,没有说教,没有片尾安慰观众的一丝希望,死去的生命没有第二次机会,历史中黑暗的一页哪怕翻过,疼痛哪怕被时间冲淡,但失去的一切,被毁坏的一切,会永远烙印于那个时代,与那个时代每个人毁坏的内心。匆忙中被夺走的生命,矛盾中支离破碎的爱情,战火中飘摇无常的个人的命运,记录便震撼。

 4 ) 得不到你的爱情

对于大多数人来讲,拥有光鲜美丽的外表总是会惹人羡慕的。哪怕是她在唱《得不到你的爱情》这么名字的歌时,她也会穿上镶边的旗袍,化浓烈的妆,站在聚灯光下,用何等惹人怜爱的姿态去唱——得不到你的爱情。把台下的人羡慕得一塌糊涂。

但这只是我的想象。电影里的确有这首歌,一副横空出世的气派,很有点惊艳的效果。那是在刘烨和李冰冰,在自个儿的家里,静静地相拥而舞的时候,收音机里传出来这么一首歌,在热闹腾腾的爵士乐器前倒吟出了这么一句歌词:得不到你的爱情。

娄烨电影里的人为什么都这么克制——安安静静着的时候却扩张出一种歇斯底里。爆发起来的话也是舒缓而优柔,但还是会让人措手不及。

电影是一个月前看的,因为随便记录了些零碎的语句,丢了可惜,所以现在便把它们整理成一篇。现在来回想这部电影,最难忘的一段便是章子怡在那个日本人怀里跳舞时,听到她方失败的消息后的表情。我知道她在表达一种最为深重最为庞大的悲痛,在我的情绪稍微融进去一些的时候,她的悲痛开始旋转,随着她的舞步。然后我又被转了出来。

得不到你的爱情——还是在放着这首歌。得到的只是无奈,和深深深深的悲痛。我想,这便是电影的主题。如果可能的话,或许这是大多数人的人生。像电影一开始章小姐那活生生的干裂了的嘴唇。

(《得不到你的爱情》,作词:严宽;Singer:姚莉。)

 5 ) 伊丹对辛夏说了什么

从没有哪部影片像《紫蝴蝶》一样给我如此阴郁沉重之感。它是个悲剧,但决不是让人鼻子发酸、热泪盈眶的那种,它揪着你的心,慢慢地把悲凉与无望从你的眼睛、你的耳朵塞进你的身体,浸入你的骨髓,让你喘不过气,让你觉得自己正在沉入永恒的虚无黑暗之地。那种蓝绿色调的画面、晃动的甚至让人有些眩晕的镜头、永远下雨的城市、若有若无的极具宿命感的音乐把影片所描写的时代渲染成一个危险的漩涡,吞噬着每一个滑落到它口中的人们——无论是为着民族大义的斗士还是明哲保身的小民。

      影片最后,辛夏和伊丹相拥而舞,伊丹在辛夏耳畔轻轻说出残酷的事实。

      关于伊丹说的话,网上公开版本配的字幕是:
     “山本不能来了,他死了。你们的任务完成了。
      谢明也不能来了,他也死了。我的任务也完成了。
      我们可以安全地回东京了。
      我们赢了,辛夏。”

      然而,仔细辨别之后可以发现,伊丹实际说的是:
     “山本不会来了,他走了。他已经安全地回去了。
      谢明也不能来了,他已经死了。我们的行动成功了。
      你们的任务已经不可能完成。
      我们赢了,辛夏。”

       显然,网上公开版本为了审查或其他原因精心配上了与台词不符的字幕以混淆视听,却百密一疏没有更改演员的配音。兴许是认为声音比较模糊没必要重新配音。不管怎样,凭着这一点点蛛丝马迹,看客们还是艰难而幸运地寻到了导演最初设计的情节走向。而这个消解了使命、消解了爱情、消解了辛夏所有生存寄托和奋斗目标的结局,才与她眼神中流露出的震惊、恐惧与痛苦相吻合,才与前面剧情的若干伏笔相呼应,才更符合这个冰冷的故事从一开始就预示着的人物命运。这才是历史和生活的本来面目吧。

       与这部片子结缘是2006年,那时还是DVD店遍布大街小巷的年代。从一摞摞的碟片中翻到这张时,被包装封面上章子怡举枪怒目而视的海报吸引。发觉是中日谍战题材,演员表上还有当时比较喜欢的仲村亨,便买了下来。原以为是部商业电影,看过之后才知道是一部导演个人风格浓郁的文艺片。也是因为这部片子,第一次知道了导演娄烨。在颂歌与神剧充斥屏幕的今天,回过头再看,《紫蝴蝶》这样的题材、情节和主旨,显得多么可贵。

       时间漫漫无期,时代和外界的力量又常常过于强大,个体生命短暂如蟪蛄和朝菌。好在总有些罅隙,让微光透进。能看见过这些微光,总是幸运的。

 6 ) 看片日记之娄烨

醒来的时候,一脑门都是姚莉的我得不到你的爱情。这几日看片,以紫蝴蝶最上乘。娄烨一旦不过度沉溺于影像,就非常厉害,甩李安几条街。李安无论拍什么,都太完满,太像大片,太政治正确。李安缺乏残缺的勇气,有种面面俱到的正确。紫蝴蝶堪称娄烨的巅峰之作,也是华语电影的不世出。

苏州河的叙事太聒噪了,同理推拿也一副不可自拔目中无人。可能我比较强调故事,一本电影首先要牌好,脚本好,再要打得好,拍得好,一方面个人风格嚣张,一方面冷静克制,两者平衡才正中靶心。紫蝴蝶把沉默或者说无声刻画得很带感。其实生活中哪来这么多语言?那都是台词。有几个人吃饱了说台词?

一切趋向于真实的电影都是好电影。它不是为了戏剧而营造戏。生活不缺乏戏剧感,不缺乏一扭头的荒诞。坏的电影对此视而不见,还要油头粉面地破坏,用一种虚假的结构来营销自己。紫蝴蝶的眼线是电话线路,几组不相干的人像电话线路一样被扭结在一起,他们的碰撞发出刺耳难忍的声响。悲剧感被建立起来了。

2015

 7 ) 想象中的上海

娄烨编导的《紫蝴蝶》,绚丽而缠绵,作为10年精心准备的“东方传奇",它将世纪末对上海的想像与改写推到了新的境界。然而,在这种想像与改写中也包含了诸种关系与难题一一关于历史与历史阐释,自我与他者的定位,以及在这种二元身份定位过程中体现在主体身上的认识论局限与困境都似乎暗示了民族文化与世界文明可能遭遇到的种种问题。当相对弱势的地区、国家文化遭遇一个强大的他者时,难道只能服从于“看与被看”的权力关系,乐此不疲地制造一个个“东方奇观”吗? 如同“五四”ー样,为了与西方想像中值得唾弃的过去完全决裂,坚定的西化论者宣称,上海将追随以理性和秩序为特点的现代世界,努力做到脱胎换骨,即使不能够进人第一世界,也会是一个与第三世界完全不同的“美丽新世界"。那么他们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压抑历史创伤,重新发现大上海的情欲与风情,抹平作为“异物”与“他者”的特殊秉性,将自己置身于普遍主义的话语之中(有趣的是,从西方立场来看,东方则永远是充满特殊性的“异物”)。《紫蝴蝶》对上海的想像与重构,正是基于这两个方面,从截然相反的两个方向开始(摩登的上海与革命的上海),最后达到了殊途同归的现实效果——对置身于商品世界的当代中国城市的救赎,代表着对历史创伤创造性转化的召唤。一方面上海铭记住了侵略者的种种暴行:满目的疮痍、废墟、战火与游行抗议的人群。而另一方面则是,由有轨电车与总机电话网络构成的现代空间。更为重要的是,两个空间擦肩而过,却不是同等对话,电车中的白领女士对游行人群的冷漠,及满心期待着和他的情人的相见,无不暗示了情欲对历史的吞噬与改写,这就是《紫蝴蝶》的基调。上海的情欲像一棵含苞欲放的鲜花,等待着来人的发现与采摘。 关键的第二步则是在上海身上应用带有全球化普遍主义意味的自我拯救策略。作为招蜂引蝶的花朵,上海成为了不同于中国的“异地”,在这里突破了单纯的危机二元论调(革命与存亡),而成为来自世界各地的职业革命者、阴谋家、爱国者、叛徒、白领丽人和妓女们的冒险乐园。上海显然已经突破了战争中国的缩影地位,它的历史经验被重新灌制包装,然后运往全球,成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全球危机的缩影。 而中国人民与他们的敌人日本侵略者也自然而然地融入了整个世界通行的正邪善恶的角色扮演游戏中,日本特务头目与他所藏身的那个阴暗小屋不正是与纽约、伦敦、莫斯科的野心家的秘密基地一样吗?总有一个妄图破坏世界的阴谋家在国际都市、世界中心的阴暗角落窥视着我们的世界,而正义的使者则必须一举击破这个毫无疑问将严重危及世界的巨大阴谋。 当导演理直气壮地向世界宣布我们和你们一样时,殊不知这种将自身融入普遍主义的努力,却恰恰暴露了特殊主义的本质,东方变得更加怪诞,这里不仅有黄土地、中国功夫与京剧,这里还有西方人熟悉的世界危机和英雄主义,有爱恨情仇,甚至还有美女革命家,这不啻于给了西方观众又一个惊喜,似乎印证了他们对东方根深蒂固的认识一奇异、混乱,充满非理性的力量,但能够也正在被西方改造,走向文明。 旅美学者徐贲曾经引用莫定比的说法:“西方殖民者使得 第三世界人民在理解自己身份的时候,根本无法构建所需要的思想世界。这些思想世界早已由西方人按他们头脑中的第三世界社会文化的样式构建好了。"从《紫蝴蝶》的上海影像中看到,这种看似普遍主义的文化构建,恰恰透露出了它被规定的特殊主义的地位,是在“看”的期待中生成的“被看”的形象。不论它的创造者怎样以美学抑或市场卖点为理由来解释自己的初衷,但隐藏在这个简单托辞之后的却是一种以西方为本位的出发点,以东方他者作为最后指归的意识形态,在东方主体身上并没有产生出强烈的排斥的倾向。 这不正印证了“(这种)以客观普遍的知识话语面目出现的西方意识形态能 不断产生和再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殖民主体”这个认识吗? 关于上海的身份想像,正是聚焦在在第三世界历史资源的再认识与再阐释上,聚焦在第三世界主体自身的身份定位和反思等一系列关键问题之上。 如果说第五代导演对中国的想像含有迎合全球化的最初努力一一以“特殊”来获取“普遍”的认同一西洋镜下中国的形象。 那么以《紫蝴蝶》为例的新的“中国”故事,则越来越失去了这些独特价值,而融人到国际标准化、工业化的美学口味 之中一一以情欲作为普遍价值与历史尺度。 在《紫蝴蝶》中被想像的上海,首先 暴露出的问题就是:上海到底是“我们”的还是“他们”的? 对这个问题的困惑也 正体现了后殖民问题在当代新的变化,即由萨义德西方对“东方”和“东方人”的 建构,到斯皮瓦克“属下真能为自己说话吗”的反问与尴尬。

 短评

不差。玩文艺范娄公子还是差王家卫一个档次,两人都这么求画面,还喜欢夜晚和雨。好在娄烨找到了自己的赤裸裸还原现实的方式,代表就是 花 。另:娄公子成功的一半是他的搭档:摄影师,配乐师,尤其是剪辑师。

10分钟前
  • 把噗
  • 还行

+56th金棕榈提名;4;车站那场戏太绝了;时代洪流是一个巨大的迷宫,我们甚至不知身在其中,没有寻找出口,得不到的爱情,虚妄别扭的性,这里一片混乱,大雨如注,我们都是这场滂沱大雨里的一只紫蝴蝶,不知道为什么却在拼命扇动翅膀;

15分钟前
  • Foriverwx
  • 力荐

看完后就再没想起来这部电影说的是什么......

19分钟前
  • Enchanted Land
  • 还行

分太低了,娄烨的最大成本制作相对应该也是他综合艺术价值最高的一部而风格还那么个人,对那个时代的还原极为精准达到了这类影片的最佳。大银幕的手持虚焦雨夜特写也放大了那种气氛,爱不能性很别扭突然的暴力,两段连接两位女演员的长镜头很神,短暂出场的李冰冰是她所有电影里最美的一刻。电影博物馆章子怡回顾展2元胶片版。

23分钟前
  • seabisuit
  • 推荐

原名《无辜份子》

27分钟前
  • 鱼罕兔
  • 还行

1.继[苏州河]中的现代魔都市井描摹后,娄烨意图勾勒出一个风云动荡的历史时期中的上海。2.一部浸泡在凄清幽邃的冰蓝色之中的电影,恍若一场遥远而浪漫的迷梦,但却极少有欢乐时刻,压抑、隔膜与忧愁随国仇家恨一道渗入了骨髓。3.导演尝试以个人情感与欲望来一定程度上消解国家、民族、革命的宏大叙事,但却只成功了一半,主要原因是对丁慧的情感与欲望并未作足够刻画,倒是另一条情感线更有力道。4.以结尾的闪回来揭晓悬念,确乎比较大胆的处理,于是,我们看到,不同世界的人是如何因偶然的错误而相互牵连,进而毁灭了对方的人生。5.以经典老歌《得不到的爱情》作为主题曲,并作为片尾的3分钟抗日战争黑白记录影像的配乐,更为明晰地将儿女情长、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危机并置,进而引起观者的进一步追思。(8.5/10)

29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体制内大制作,娄公子的电影必须得看胶片啊!看完胶片回来就想把DVD扔了啊!影调丰富细腻,摄影极端讲究,娄公子式的特写和虚焦自成一家。叙事有点[色戒],剪辑神出鬼没……不过这是第六代里唯一的牵涉到二战的历史叙事了吧,国族叙述特别有意思。另外国际章的扮相怎么能那么像郝蕾在某片里的扮相!

30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很难不爱娄烨的电影里那种诗意的疯狂。不论背景是什么,主题怎么也逃不过小人物的爱恨情仇。又不同于贾樟柯等第六代导演一直在为小人物寻找一种普世价值,娄烨电影在追求的更是一种于独立微小个体的关怀。章子怡很有镜头感,但始终缺了点娄烨电影的气质。开头火车过站和片尾的床戏美到催人泪下。

35分钟前
  • 凉水
  • 还行

3.5。“至少你还活着,我们还在一起战斗。”“我们为什么要战斗?”显然不够好,但置于华语/题材维度,说《紫蝴蝶》和《鬼子来了》一样先进不为过。人本就是娄烨的魂。

38分钟前
  • Ocap
  • 还行

是娄烨的一贯手法和气息,但是抗日暗杀的故事没意思,演员表现也一般,无功无过,现在担心的是,娄烨新片《兰心大剧院》可能也会是这样的故事,这样的表现方式。

43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还行

娄烨还真是能指望的导演,抗日题材也能拍得带有个人特质。罗曼蒂克消亡时,你也忍不住哭泣

46分钟前
  • обломов
  • 还行

把王佳芝拆分成章子怡、李冰冰两体,娄烨的《色戒》。

49分钟前
  • 哪吒男
  • 力荐

章子怡合作过的著名华人导演还挺多:张艺谋→1999年《我的父亲母亲》、2002年《英雄》、2004年《十面埋伏》,李安→2000年《卧虎藏龙》,徐克→2001年《蜀山传》,娄烨→2003年《紫蝴蝶》,王家卫→2004年《2046》、2013年《一代宗师》,冯小刚→2006年《夜宴》,陈凯歌→2008年《梅兰芳》,顾长卫→2011年《最爱》,吴宇森→2014/2015年《太平轮(上/下)》…… & 娄烨与刘烨,两烨难得合作。

50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还行

乱世的重点不在于窘迫,而在于乱,就那种不论得到什么都无法不担心第二天就会全部失去的乱。

53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辛夏每次和伊丹告别,都轻轻唤一声,明天见。哪知道再见时,已经没有了明天;谢明每次和丁慧分别,都小心嘱咐一句,好运气。怎知道从加入组织之日起,赌的就不再是运气。这破碎的山河,每个人都流离失所。日本女人攥住不放的手、司徒错拿的外套、依玲坐过的电车,都如那夜瓢泼大雨里的音符,不知所踪。

58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8.9;almost his best

1小时前
  • 冰山李
  • 力荐

意料之外的喜欢!娄烨对传统意义上的抗战题材并不感兴趣,只是如同在夏日宫殿里一般痴迷拍摄宏大抵抗运动的历史背景下的男男女女。不信看电车旁走过的抗日救国的学生队伍,娄烨的音乐或多或少怜悯而温柔。救国宏愿和答不上来的战斗目的,沉浮在历史洪流里个体依偎在一起。多情的话语不重要,年轻的性命不重要,牺牲不重要,重逢不重要,甚至作为国家机器和革命斗士最后也显得不重要。人人如一张白纸,等着血来染净,然后打湿在1937年上海的雨中。徒劳的雨,失败的雨。

1小时前
  • 仿真男孩哪吒
  • 力荐

娄烨的色戒,摄影加上几个长镜头挺好啊。最后的床戏虽然晚得有点于事无补的样子,但这样交代始末我还是买账的。关键娄烨拍这种闷骚的感情太拿手了啊,并且拍哪哪下雨。=___=。

1小时前
  • 米粒
  • 推荐

1,湿电影代表作从周末情人一直湿到春晚2,床戏猛烈一点,色戒就不用出来混了 导演忍了两个小时,终于让章子怡动了两下观众表示很失落

1小时前
  • 爆爆
  • 还行

妈的我烦了哈!!这个片子我可记得加了两遍了!还想咋的,我一次比一次评分滴!!

1小时前
  • U 兔
  • 较差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