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大战

战争片美国2014

主演:唐·哈特曼,杰瑞米·雷纳,Jonathan,Hartman,Don,Meehan,Jacopo,Rampini,Nabil,Vinas,科林·鲍威尔,David,Mitchum,Brown,Colin,Powell,Ian,Beyts

导演:John,Ealer

播放地址

 剧照

世界大战 剧照 NO.1世界大战 剧照 NO.2世界大战 剧照 NO.3世界大战 剧照 NO.4世界大战 剧照 NO.5世界大战 剧照 NO.6世界大战 剧照 NO.13世界大战 剧照 NO.14世界大战 剧照 NO.15世界大战 剧照 NO.16世界大战 剧照 NO.17世界大战 剧照 NO.18世界大战 剧照 NO.19世界大战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28 00:55

详细剧情

 长篇影评

 1 ) 仅从技术层面浅析此片

    先说说片名——《世界大战》,这个名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历史上的两次世界大战,但那充其量也只是人类之间的战争,这个世界大战似乎更有寓意,外星人侵入地球妄图毁灭人类,眼看人类即将灭亡,外星人却被地球上的微生物杀死。原因是,人类是在地球上付出无数代价后才进化的能够适应地球环境。
    电影上映后有人说结局太仓促,而结局妙就妙在这里,这不是人类之间的大战,也不是人类与外星人之间的大战,而是整个宇宙中生物之间的大战,最后的胜利者是地球,是自然规律。外星人向人类发起侵略战争,其实是向地球发起战争,最后赢得胜利的是地球,与人类无关。其实在影片的开端,战争就已经开始了,地球上的微生物已经向外星人的入侵发起了反击。
    在我的印象中,斯皮尔伯格是一位把电影技术运用的很艺术的导演,这部《世界大战》尤其如此。有人说这部电影场面如何不大,结局如何之仓促,外星人的造型一般,剧情平庸,然而我最看中的,是本片的摄影手法。
    导演在这部片里运镜有个特点就是运用镜面反射拍摄,或者说画中画,电影中你看到的很多画面是在另一个画面中看到的,譬如从DV显示屏反映外星机器破土而出,利用房子的窗户和汽车的后挡风玻璃反映人的惊恐表情和机器的破土而出的动作,这样拍可以一个画面表现多个场景。电视机屏幕、汽车的后视镜这种利用镜面反射物体拍,简单点说就是你既能看到前面的画面,也能看到后面的画面,比如在DV显示屏你能看到后面的外星机器,在显示屏之外你也能看到前面逃跑的人群。或者汽车后视镜中,你能看到后面的人在追赶,也能看到前面的人。这种实表现手法贴近真实,在这部片里导演很喜欢用。
    还有,本片多次使用长镜头,比如开头就是以一个移动的长镜头开画,从港口城市的全景移动到男主角的工作环境,很多电影这样运用,作用就是尽快将观众引入电影中来。导演大量运用长镜头而没有使用快速剪辑(和《拯救大兵瑞恩》差不多,老斯的风格),我想该片剪辑师的工作一定很轻松了,而摄影师的工作就要辛苦多了,有很多镜头是把实景跟特效结合起来做的,所以特效也做的很精致,个人认为除了最后阿汤哥所在的小屋被外星机器踏平的那个特效觉得有点假外,其他的都还比较自然。
    在分析长镜头之前先来看一个很妙的镜头,摄像机在车内做360度旋转拍摄,不知道摄像机是在什么位置,这是在瑞秋一家人刚上车时,用另一个旋转的镜头表现车内和车外的人物,车内的空间很狭小,真不知道是怎么拍出来的,难道是小型摄像机+大广角?

以下仅对片中两个长镜头分段浅析:
有个长镜头在26'55到27'54,时长一分钟:
26'55: 一张女人的脸出现在画面
26'58: 女人的脸分裂(被杀死)
27'00: 男主角出现在人群中奔跑
27'03: 男主角和人群一起进入服装店
27'12: 一辆车被翻入店内
27'13: 主角从服装店出来(这时候有两个人影从镜头前过去,镜头大部分被遮挡,这里应该是一个转场了,后面的应该是另一个镜头,但从时间和场景的连贯性上来讲,这是一种长镜头的拼接手法)
27'15: 镜头左摇并往后退移,男主角在镜头前奔跑
27'19: 男主角回头向画面右上看,镜头往右上角摇,切入特效画面展现房子被毁
27'21: 镜头摇回,中景,男主角继续跑
27'23: 镜头往左上角摇,切入特效画面展现房子被毁
27'25: 镜头摇回,男主角回头看,画面外被毁房子右边入画
27'28: 男主角后退,贴至镜头前
27'32-35: 镜头右移,男主角躲在墙后
27'35-43: 镜头上摇再左摇,外星机器从画面中自右向左走过
27'44-48: 镜头下摇再左摇,抱女儿的父亲从画面中自右向左走过
27'48-52: 镜头前推,灾难场面和男主角各占一半画面,镜头结束。
这个镜头是实景+绿幕拍的,分两个镜头拍成(出服装店前后),后期剪成一个连贯镜头。

最长的长镜头是在开车一段,很妙,让你几乎感觉不到是一个长镜头,因为它用了360度全角度完全没有死角。虽然至今我还不知道是怎么拍出来的,说说我的猜测:
开车一段,也是全片最经典的长镜头在32'04-34'33,时长两分半(只分析镜头的运动,不讨论演员的方位)
大量的车停在路上,一辆车从左侧入画
32'03:本镜头开始是从主车后部,低机位向左做旋转移动并紧跟主车快速往前推,通过前景三辆车(此长镜头在移动过程中始终保持跟随主车行驶方向快速移动,后不累述)
32'06:镜头右旋转。通过前景又三辆车,其中32'09处通过第三辆车时镜头被该车挡住且此时正好穿过天桥,镜头全黑,我猜这应该是个转场,该实拍镜头结束(也可能和后面确实是连贯的)
32'11:镜头转到主车右侧,继续右转至车前方,画面表现三人在车中讨论。
32'22:镜头继续右转至主车左侧,后拉至中景,通过一辆车,再前推至主车左侧前车窗,男主角叫女儿安静
32'31:镜头右移至主车左侧中车窗,儿子安抚女儿
32'35:镜头保持右旋转,从左侧后车窗进入车内(后车窗是开的),儿子教女儿如何放松。32'43镜头再从主车右侧后车窗移出车外,这个镜头怎么做到的,很让人费解。猜测一:摄影师从车左侧将镜头伸进车内时,从车的右侧有另一个人将镜头接过来,整个过程保持平稳移动。但主车是在快速移动的,这样难度太大了。猜测二:当镜头摇进车内时,车后部门打开(是那种向上翻折的门),另一摄影师进入车后部,从车左侧接手摄像机,完成从车内穿过的镜头,再从右侧把摄像机交给车右侧外的摄影师。整个动作也可以通过摇臂完成,不过难度就大很多了。
32'44:镜头摇出后,继续右移,近景表现儿子安抚女儿及儿子和男主角的讨论
33'12:镜头后拉至中景,通过前景三辆车
33'16:镜头快速右旋转至主车左侧,通过前景四辆车
33'21-34'19:镜头前推并左旋转至车前,且左右小幅度移动,近景表现父子对话及三人对话
34'20,镜头后拉右移,左摇并上升到车后上方,拉为全景,表现主车在路上继续行驶,镜头结束。
    网上有人讨论说这个镜头可能不是在行驶的车上拍的,是车停在绿幕前拍摄,后期特效做的。确实有这个可能,但我认为还是实拍的,只是在场面调度上,难度很大。在近景拍摄时,主车周围可能就围了几辆摄像车过来(配合摄像机在车内外的移动),而当镜头拉到中景或全景时,摄像车又跑到画面外去了,而且整个镜头中主车的速度并不算很快,只是导演时不时的安排几个穿过几辆车的场景和使用低机位,给人感觉是车开的很快,且整个场景中的其他车都是不动的,主车的行驶路线是设计好的,多跑几趟很容易熟悉走位(权且就当是走位吧),通过车窗外的场景和几个中景镜头看的出行驶路线也比较宽,其中几个好像是檫车而过的动作其实是摄像机的长焦段拍前景的车给人的错觉,据说导演在拍这场高速公路上的戏的时候用了16部摄像机,16部啊,不可能只是拍几个全景表现路上车多人多吧,肯定是用在这个长镜头上了。
    有人说这部片不如《独立日》好看,《世界大战》和《独立日》之间可是隔了个911事件,老美的世界主人的优越感没了,更多的是危机与恐慌,不喜欢《世界大战》的人肯定是看过《独立日》并且很推崇该片。还有在网上看很多人在讨论片中哪个镜头最恐怖,虽有人提到外星人很多攻击的镜头恐怖,但说到最多的还是抢车一段,抢车一段很真实的表现了人物心理,那种绝望中的最原始的野蛮人性。
    总之我觉得这部电影还是不错的,有些细节也处理的很到位,只不过老斯对这部电影的貌似期望值太高了(当年可是叫嚣着要打破泰坦尼克号的票房记录啊)其实票房也不错了,全球5亿多(不过成本也高达2亿多了),续集是没指望了,就看他接下来要有什么新的动作了。

-----------------------------------------------
补充:后经制作特辑证实,开车一段长镜头是绿幕拍摄后期拼接而成。

 2 ) 改編的先天缺陷窒礙了電影更上一層樓

史提芬.史匹堡或許不是最具創意、最具個人風格、最令影迷神鬼魂顛倒的導演,但有一點我們不能否認,他是近二十年來最成功的導演。他的作品從來沒叫人失望;小品創作可以叫好且叫座,龐大資金巨製在叫座之餘也不乏評論界叫好的聲音,總知他就是獎項不缺,票房不輸,產量特多,題材豐富,堪稱近代表現最全面的一位導演。

他的最新力作《強戰世界》打正旗號是荷李活最愛拍的災難片,正當大家以為又再是更誇張、更密集的死人塌樓大串燒和大美國拯救地球的失真英雄主義電影時,史提芬.史匹堡給觀眾帶來了一次耳目一新,直看得人心驚膽跳又喘不過氣的地球末日之旅。

此片改編自著名的科幻小說《The war of worlds》,故事內容可以一言概括,就是火星人侵略地球。本來這種外星人侵略地球的電影早已屢見不鮮,只是本片有別於過往失真的英雄救世模式,改以尋常百姓的角度切入描繪外星人侵略地球所帶給人類的恐慌和伴隨而來所揭示出的人性自私底蘊。沒有了大美國的高科技對敵設置加上由頭帶到尾的尋常百姓,雷和兒女三人的小市民遭遇,再再都使本片充滿實感,輕易引來觀眾的代入,也就讓觀眾更形心驚膽跳,隨影像的流動而心內七上八落,全然喘不過氣來。

另外不可不提的是,筆者尢其欣賞導演除了把重心放在尋常百姓上營造代入外,同時又特意調整出「粗粒屏幕影像」使電影看起來更真實。對於營造觀眾忘我投入的實感而言,兩者可算是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結合,出來的效果著實叫觀眾如看驚慄片般手心冒汗。

至於劇情方面,總體上做到一波未一波又起,層層遞進之餘高潮迭起,絕無悶場。其中最出色的要算是電影前半部,導演特意安排外星人神出鬼沒,只時而釋出連串戰慄閃電、時而無端發生驚天爆炸,這使觀影者發揮想像,自行代入體現當中人民的徬徨無助。此舉實在是無招勝有招,比盡情描繪我們都看慣了的外星機械正面殘殺來得含蓄轉折卻更為恐怖。

說了這麼多好話,性好挑骨頭的筆者當然得舉出本片的一些敗筆。

首先要指出的是,當筆者正在設想地球人的結局將有多慘淡時,外星來客忽爾紛紛倒下,不用地球人打勝,外星人就已自行敗亡。筆者認為結局的原因合理可以接受卻一點也不精彩。這點不用爭辯,因為事實上收筆的確太快太突然,觀眾未能作情理上的準備就已完結,自然多少讓人感到失望。愚以為影片中間能為結局多留點伏筆,出來的效果將會好得多。

第二點要指出的則是主題意涵的矛盾。有說本片傳達了人類不應滅絕任何生命種族的訊息;原本我們可從外星人自食其果的敗亡中窺見這個道理,只是想深一層,他們最後敗亡的因並不是他們要滅絕地球人,卻只是在窺探了地球數百萬年後仍無法認清地球原來並不適合自己生存之疏忽而種下來的。

此外,筆者也用心構想過何以主角湯告魯斯的背景一定得設定成兒女都隨媽媽走了的爛老爸呢?是想要借過往只懂自己顧自己的湯告魯斯喻自私的人類嗎?那麼湯告魯斯於這次外星人侵略災難中沿途對女兒的著緊及至最後大團圓結局就是導演對人類應當放下自私,關懷愛護別人而作成自我救贖的積極註腳嗎?那麼,何解導演又要安排一幕煽情的「為女殺人記」呢?這難道又不自私嗎?

總的來說,《強》片各個技術層面都有極高水準的表演,使到全片氣氛一流,觀眾目不暇給。特別出色的是把外星人侵略拍得充滿實感直如一眾天然災禍片般讓人觀影過後仍猶有餘悸。可惜結局鋪排不足,主題意涵又不算特出,致使本片錯失埋門一腳,難成經典。

 3 ) 总感觉人类一直在贬低外星人

火星人的章鱼战机不错,但是结尾有点仓促。男主全家开了挂的一个也没死,儿子一直在作死,你上战场又有什么用呢?外星人到底为什么要入侵地球啊?如果是为了资源为什么要等几百万年?养人类吸血做肥料?还不如养一堆牛羊。之前埋的东西那么强大,能控制飓风闪电,有无敌防护罩那么牛逼,怎么过了那么多年还得亲自来开呢?搞个全自动啊,还用原始的抓一个吞一个的方式。材料也太弱,几个手雷就整个爆炸了。外星人科技那么发达,在电影里总是一副动物的感觉,对什么都好奇,一点都不像军人的样子。结尾就算旁白解释是细菌感染杀了它们,可是他们也是一步步进化来的,比人类历史还悠久,就那么弱?
哪一天外星人也指挥若定列队来占领地球,拿着超强装备,军事纪律也超强,收拾人类一定妥妥的。
不过话说回来,场面特效做的还不错,节奏也可以。作为科幻大片是够格了,至少不坑爹。

 4 ) 被女孩的叫声喊到头大

这种末日题材为什么总要安排一个带病的幽闭恐惧/哮喘/自闭的女孩啊?带就算了从头喊到尾分贝巨高让人在感受害怕的同时产生累了就这样毁灭吧人类的心态。而且大姐你前期喊也就算了,你都到最后了怎么还喊啊这一路的刺激就没让你脱敏是吗?

我看电影还是很爽的但是看得也很累,因为在这个外星灾难片里多投入了一些不必要的暴躁情绪,如果在逃亡的车上这小女孩一直不停尖叫助兴我真的会一巴掌甩过去。别说我不是她爸没有亲情,换作我爸恐怕得拿胶布给她贴上。

太吵了真的太吵了,我现在脑子里还有幻听的余波。这份难受比片里血管子爬满地面的画面还要难受。导演你睡着了吗?我睡不着

 5 )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小时候看这片的时候,觉得是一部渣片,当时我期待的可能是一部《独立日》;现在成为一个长者,有了一些人生的经验后,忽然发现本片的精神很难得很宝贵,年龄越大觉得愈发喜欢。

其实,《独立日》也是改编自威尔斯的原作,但走的是一条不同的路线,多了些美式英雄主义勇敢团结的傻气;同样的题材,这部电影的改编就更贴近原作的文艺气质。虽然到最后都证明了人类活下去的权利,但《独立日》强调的是你必须要够拼,而《世界之战》则欧洲式地告诉我们一个更深沉的道理:God works in mysterious ways

记得研究生英语有篇课文,讲到人类对地球的破坏时,提到一种不同意见:人类的存在是给地球制造了不少灾难,但也正因为人类的存在,地球也才能避免另外一些灾难。比如说如果面临小行星撞击,地球的生态系统没法保护自己,恐龙很可能就输在这件事上了;但是今天的我们可以用火箭和核武器解决这类问题。

再往长远一点说,未来的人类,可能也有像恐龙一样过不去的坎,但是总会有比我们更出色的智慧生命坚持下来。就像恐龙一样,我们为它们做的也是铺路石的工作,不管它们是否心存感激,他们毕竟寄托着我们的希望,能够把我们存在过的证据传递下去。

正如片尾说的那样:

因为无数人类的死亡换来的人性和在这个星球生物圈生存的权利,而这个权利帮助我们对抗一切挑战,不论我们或生或死都有意义……

 6 ) 有所为有所不为

去电影院看的,好!各方面都超出我的预期,100多年前的原著精华保留得恰到好处,新世代的视听效果增加得天衣无缝,有所为有所不为,老斯果然大师风范!

 7 ) 病毒细菌才是地球的统治者

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拍过一个类似的电影,描写火星人入侵地球,下落的方式不是闪电,是火球,杀人用的不是把人蒸发却把衣服留下的武器,用的是把人烧成灰的死光。火球落地,周围的金属被磁化。当年的外星人飞船没有腿,而是浮动飞行,飞行器上方会有个死光发射器,里面发射出致命死光。新版本中将这些设计的更加合理,人死后衣服却能留下让人更感恐怖。新老版本中人类同外星人战斗的方式和结果都差不多,全部被消灭,但似乎新版本把外星人统治的世界描写的更加恐怖和血腥。而外星人的结局在两个版本中也是一样的,被病毒细菌侵害,不治而亡,并且死的干净彻底,一个不留。老版影片中的主人公是个科学家,他获得了外星人的血液样本,研究发现它们的白血球很少,但新版本中因为描写的重点在汤姆克鲁斯一家,所以没提这个。

新版中,汤姆克鲁斯一家从震惊到崩溃,到愤怒,儿子参战,自己为了救女儿甚至干掉了一台外星人机器,这大概是典型的美国人式的反击,就如同珍珠港被日本炸了之后一样,只不过他们想报复但却做不到。

斯皮尔伯格把更多的镜头给了普通人,他们感兴趣,逃跑,为了一辆车打得你死我活,为了争地盘的领导权,外星人还在边上,他们自己先打起来。

这就是人,生存斗争了几百万年成为了地球的主宰,然而当灾难来临时,依然没有放弃本性。

这里值得思考的是,外星人并非毁灭于人类这个自认为是宇宙统治者的种族,而是死于人类痛恨的病毒细菌,是的,病毒细菌在西医中是人类的敌人,它们几乎吞噬一切我们人类热爱的东西,但外星人也是它们餐桌上的菜,它们来者不拒,横吃一切,全宇宙都是它们的粮食。人类只能选择和他们和平共处。

 8 ) 看《世界大战》

1,介于其拥有的地位和条件,斯蒂文.斯皮尔伯格早已是这个世界上最随心所欲的导演之一,从《AI》《少数派报告》可以看出老斯完全沉浸于自己的一套东西搞电影,此片也不例外。
2,《世界大战》原著是1898年的小说,1953就被拍成电影。但老斯的这个版本现在看来,还是算比较“另类”的大片。它花了多么钱却不是为了让人感到刺激。和一般灾难大片不同的是,它简单单线索的跟随汤姆克鲁斯,没有出现记者、政治家、科学家,没有大战,外星人完全是自生自灭。
3,这个片子原来就是一个恐怖题材,其1938年的广播剧曾让上百万人害怕得颤抖、哭泣,逃出家门,而老斯也扬言要“把观众从座位上吓得滚下来”,这就是为什么整部片子气氛有些低沉压抑的原因,老斯显然有意将其偏向心理恐怖。不知道美国人什么反应,反正我看的时候倒没觉得恐怖。
4、也许这个故事钱花得少点,找个独立电影导演来搞,可能会很恐怖。

 短评

不太明白这个故事的价值:主角没有成长,外星人莫名其妙就被寄生虫搞死了,可能怕观众没看懂(确实没看懂),结尾还有强行点出外星人挂掉的原因,整个叙事,笨拙到像是斯皮尔伯格找了美国张家佳拍,然后不得已为了卖片只好署了自己的名字。

2分钟前
  • 婴儿葛葛
  • 较差

侵略者本体出现之前拍得多好看啊,顶级类型片的手法,有些地方就像是《辛德勒的名单》和《拯救大兵瑞恩》合体,虽然之后由于命题展开略显力不从心,但这种写实化处理至少比美国总统御驾亲征什么强得多;摩根·弗里曼最后的总结陈词不禁让我为外星人没有率先攻打中国这块百毒不侵的土地感到庆幸。

7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故事一般,煽情性情节也不过尔尔,最主要的是对外来生物的描述和对战程度没有那么令人震憾。这种场景在威尔史密斯的《独立日》似曾相似。尤其令人不可思议的是那些拥有高科技的外星生物被打败的方式实在雷人:那些动辄触角抓人如反掌之易的家伙们怎么这么轻易就被打败了…7.4

9分钟前
  • 巴喆
  • 还行

故事不太行,虽然带着一些暗黑味道,汤姆·克鲁斯这个角色不讨喜,这家人也不讨喜,每一次达科塔·范宁杀猪般叫声一来,耳朵都快炸了,每次看见这个傻哥哥要去跟外星人PK,就神烦。结尾,人类居然莫名其妙就胜利了,也是醉了的。

13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还行

大家真苛刻哈😅。分真的低了,真的。这是部好片。各方面来说都相当有意思。尤其是三角外星机甲屠戮人类的场面真的相当压迫和震撼,就光视效这方面就不该这么低的分。唯一的缺点就是结局仓促和不讨喜的人设。

14分钟前
  • Ω
  • 力荐

好大一颗雷

16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重刷了4K蓝光,HDR10的配置很出色,虽然外星人被打败的原因有点扯淡,但编剧也自圆其说了。不用这么无厘头的解决方案,人类这么可能打得过这群三角外星人?不愧是老斯,如今看还是有很多亮点,后半段的惊悚效果更是老斯的招牌技法,为后人所效仿的次数数不清了,他自己还这么拍,宗师示范的恐怖感太够味了!2020.05.22

20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后半部分过于仓促突兀,很多线索没展开,结局也收的太快。前半部分还是商业娱乐片的路数,后面就想往家庭亲情文艺路线上奔了,结果哪里都不讨好。不过写实主义的处理方法非常喜欢,设置上也隐藏了不少深层含义,可惜啊再用把力就成超级经典了。

21分钟前
  • kingkongofkhan
  • 推荐

那俩小孩是傻逼吗

23分钟前
  • 悅小舞°
  • 还行

时隔五年二刷,三改五星,商业神作。什么是人物?什么是奇观?什么叫一二三幕?何为大片之“大”?甚至怎么用特效?斯皮尔伯格导演技法生涯最佳发挥,够好莱坞自己再学一百年。专注个人逃生,主角几近“无作为”,去宏观视角、反高潮、反英雄等等方面相对当时此等量级制作其实相当大胆,如今看来要易接受得多。被极端外力放大的人性优弱点效应是本片专注刻画的真正奇观,而所谓的“虎头蛇尾”其实有着相当合理的内在自然观支撑。

26分钟前
  • Ocap
  • 力荐

那丫头一直鬼叫鬼叫个啥!!

27分钟前
  • 把渣害
  • 还行

前半段的写实风深得我心

31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汤姆•克鲁斯

32分钟前
  • Ridden
  • 还行

美国人民是有多爱凑热闹,害怕了就跑两步然后还留在原地瞅!

37分钟前
  • 阿基米德
  • 推荐

灾难片都烦死了而且这个结局怎么这么傻逼......想减肥的可以看这个......

41分钟前
  • 兎 熊 菫✨
  • 较差

7.5分,略被低估,主要是后面boss痿的很突然,观众莫名其妙,形成一种虎头蛇尾的印象。未日感塑造的很强烈,总体没什么严重的问题,斯皮尔伯格毕竟是名导,但想看到更进一少的东西却是没有了。小女孩人设很不讨喜,不过我认为因为不喜欢一个人物后给电影打低分是不明智的做法。

46分钟前
  • 初音喜气洋洋
  • 推荐

号称老斯“最黑暗科幻片”,故事性强,就是剧情设置上有些虎头蛇尾。2005年北美票房亚军的头衔也凑合说的去~

48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请问外星人吃了地沟油了?

49分钟前
  • 还行

斯导最被低估的一部科幻经典。1.感谢[电影手册]重发掘,选入2000s十年十佳之一。2.末日恐慌,压抑惊骇氛围贯穿全片,代入感甩[独立日]之流十条街。3.避开所有俗套:写实主义,反英雄,个人逃亡旅程取代全知视角,反高潮,最终决战缺席(忠于原著),无军政首脑电视广播标志建筑等。4.血海红藻。(9.0/10)

50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When it's ready,my body will just push it out."大敌当前,万物生灵同仇敌忾。被唾弃的老鼠、鸟群屡次救人类于水火,最渺小的生物完成了最伟大的反击,结尾微生物幻化宇宙群星的镜头全片第N+1次泪目,差点五星。第一场入侵人山人海,调度却乱中有序,群演走位毫无差错,老斯功力够诺兰练很久啊。

54分钟前
  • 字母君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