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和64年后篇

悬疑片日本2016

主演:佐藤浩市,绫野刚,荣仓奈奈,永山瑛太,三浦友和,永濑正敏,吉冈秀隆,仲村亨,椎名桔平,泷藤贤一,奥田瑛二,夏川结衣,绪形直人,洼田正孝,赤井英和

导演:濑濑敬久

播放地址

 剧照

昭和64年后篇 剧照 NO.1昭和64年后篇 剧照 NO.2昭和64年后篇 剧照 NO.3昭和64年后篇 剧照 NO.4昭和64年后篇 剧照 NO.5昭和64年后篇 剧照 NO.6昭和64年后篇 剧照 NO.13昭和64年后篇 剧照 NO.14昭和64年后篇 剧照 NO.15昭和64年后篇 剧照 NO.16昭和64年后篇 剧照 NO.17昭和64年后篇 剧照 NO.18昭和64年后篇 剧照 NO.19昭和64年后篇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27 23:32

详细剧情

由于当年办案人员的失误,导致绑匪关键性的电话没有被录下来。相关人员承担责任,警方高层则将其视为禁区只字不提。三上义信(佐藤浩市饰)与媒体苦苦周旋的同时,竭尽全力试图打破警方的窠臼,同时针对当年的案件...

 长篇影评

 1 ) 努力不剧透的二逼影评--我给满分

不枉用了一次外出放风的额度,四小时无尿点。强大卡司上有妈妈们喜欢的三浦友和奥田瑛二,我等女饭钟爱的瑛太小刚哥坂口健太郎,学院派热爱的椎名桔平,更不要说主演的佐藤浩市。用心去看其实全片没有反转,剧情连贯,老酱们的每一个表情每一个眼神都是戏。人生到了某一个阶段更能理解受害者14年的煎熬,在看到燃烧的火光时候仿佛解脱又点燃仇恨的受害人,默默隐忍的人生呈现在所有人眼前。韩国警察片好看,因为总是在紧迫分分钟压着神经让人看完刺激,日本的警察电影总是最后归于人性结于人心,拍好很难拍得不好就变成裹脚布。虽然本片也有一些多余的信息镜头譬如剧情重翻解释镜头,特别是最后场景重现的春夏秋冬小格子间的场景,有点多余,认真理解他的整个过程其实并没有那么难,但是还是很值得坐下来仔细体会的优秀电影。为了看小鲜肉们进的电影院却发现戏骨还是老得精湛。(看着坂口的小酒窝出戏真的是分分钟)表扬下为了能抢到票刷了三小时的亲,和感叹下哦来诺瑛太戏路真广。

 2 ) 昭和64年 电影版

不知道为什么要分成前后篇,前篇各种铺垫烧脑,看的云里雾里,为了能够看明白到底讲的什么故事,紧接着看了后篇。整个电影主题不够集中,既有父爱的冲击,也有警署腐败的揭露,还有警察与记者之间的斗争。如果能够抓住一个主题深入渲染,或许能给人更大的冲击。

父亲为了查出凶手,打了14年的电话,每天上百个,最终通过凶手的声音终于查出凶手,让人动容。描述内部警署的腐败过于简单粗暴,哪有那么直白弱智的上司,而二渡等内线人物和工作描述不到位。而警察和记者之间的斗争跟案情联系不大却吸引了大量的注意力。64案最终的凶手也让人多少有点儿失望,前篇给出了声势浩荡的铺垫,后篇却没有交代清楚全部的伏笔。看不懂的地方,可能只能去看原著了。

 3 ) 昭和64—沉默的警察



看完前后两篇,感觉导演要传达的信息基本明确。
每一起刑事案件的背后,都是真实而沉重的伤害。警方掩盖不了,大众忽略不了,时间也遗忘不了。
前篇的主要冲突,是警方与媒体的较量。围绕公开案件信息与否,具体到案发的地点和嫌疑人的姓名,这对于为了某些黑幕交易企图而遮遮掩掩的警方,和一心挖掘情报公之于众的媒体们,作为广报官的佐藤浩市一度陷于进退维谷的境地中,他最终的选择,是用真实的信息换回媒体人的良知,倒逼警方无法进行交易,尽快破案。
在警方的渎职的背后,是对案件当事人的漠视。对嫌疑人的维护,和对受害者的伤害。而一心爆料欲求轰动的媒体们,有着对案件乐此不疲的过度解读,这同样是对当事人的漠视。会让公众的好恶,代替良心和法律的审判。而佐藤的一席话,将案件真正地重点拉回到了对法律的审视和良知的关注中来,所以,他赢得了警界的认同和媒体的尊重。

在后篇中,昭和64案件在尘封14年之后,由于相同手法的案件的出现,再次成为故事的焦点。令人发冷的是,受害人竟然比警方清楚凶手下一步的打算。当他最终在焚毁的汽油桶下,发现捉弄他的凶手留下的一片纸后,整个案件的走向离奇地揭开了真相。
凶手正是昭和64案件的受害人的父亲,而受害人才是昭和64的凶手。当年痛失爱女的男子,通过14年上万通电话的找寻,终于发现当年由于警方失误没有录下来的声音的拥有者,他将凶手引向了14年前的现场。
同样失去女儿的佐藤浩市最终将凶手绳之以法。
第二部显然在发掘犯罪真相上下了功夫。但不可否认的是,警方的渎职同样如同第一部那样成为冲突的焦点。一代代刑事部长的交接,昭和64案都成为了不能触碰的死案。除了将录音失败的人和提交报告的人调离开除之外,警方没有任何动力来侦破此案。如果不是受害人父亲十几年的坚守,如果没有广报官佐藤的追捕,当年的凶手只怕仍然逍遥法外,仅仅活在内心的噩梦中吧。
此片,将一桩被忽视的案件,通过受害人亲属的坚守,和警方有识之士的不懈努力,而最终让真相大白,凶手落网。饶有趣味的是,昭和64年(1989年)仅仅持续了7天,但7天之短,也不能抹杀这个纪年曾经存在,这非常像这起看似淹没在辞旧迎新中不为人所知的绑架案,在无数重大事件中,一次毫不起眼的死亡和伤害,其实具有不可否认的痛苦和悲伤,对于当事人来说,历史不再是公众所知的演绎方式,历史关乎每个人的切肤之痛。从影片中,那些演员用力过猛的演技中,我们可以明白导演的想表达的主题。
结尾处,佐藤浩市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警方高层的厌恶。因为他将一件本可以悄然抹平的假绑架案,变成了终结昭和64这起陈年旧案的大事件。警方所面对的,不仅是对当年案件涉嫌渎职的指责,还要面对无数知晓真相的媒体们的进攻。其实,扪心无愧的解脱感才是警察们最终得以自我净化的真实感受,因为他们可以再一次用警察这一刚正的身份从容平静的向媒体们提供一件件案件的情报和真相。
驻笔。

 4 ) 建议看过的和没看过的都去看看tv版

佐藤浩市演的不错但是根本不该选他,外形台不合格了。三上在原作是相貌相对偏丑,女人嫌爹丑自己又像他才离家出走,佐藤浩市这脸哪个女儿会嫌他丑、tv版选皮埃尔泷其实一个原因就是他的昭和颜。警察官场斗争在原作和tv比重都很重,电影则更偏重64本身的案情,警务刑事不合、地方中央不合基本一笔带过。泷,存在感很强的二渡也几乎轮为路人。后篇最后半小时基本是原创了,多加的东西画蛇添足。原作和tv最后是保护了犯人家属的实名的,电影全改了,甚至加了三上和犯人搏斗的情节,匪夷所思!其他演员阵容很强大但槽点满满。椎名桔平县警本部长,刚出现的时候场内几乎爆笑,泷藤贤一警务部长、三浦友和搜一课长、忍城修吾搜一刑事。你们县警有好人么,都是变态流氓面孔。总之本片抛开原作和tv的确是良作,和tv放一起不足就很明显

 5 ) 久违的观影点滴

在看完电视剧版和电影版却还没看原作的情况下,整理一下仅针对影视化的感想。


【整体节奏】
尽管做了一定的心里建设,但这部的节奏再次刷新了我的心理预期,毕竟我个人对于影视剧中日本的“警察/公安内部争斗”内容,不管在哪个片哪个版本里,大都是一种想要略过的状态,但之所以在这部片子里没有去略过,是因为忽然发觉,这种“想要略过繁冗直追主线要点”的心情,可能也正是主角的心情——想要略过,但无法逃脱——一种无意识的映射和轻微的重叠。

真相揭示环节所落的位置,常规而言的确太靠后(很久以前看《半自白》,虽然现在记不清具体情节,但也留下有些相似的布局印象)。如果说是原作者蓄积了大量“意力”,那么在和文字时间感受方式完全不同的影片中如何顺利传递和还原,想想也是蛮大的挑战,毕竟作者本人也参与了编剧,多少有点好奇他在这个改编过程中的想法。

那么说到结尾,电视剧版的结尾对我来说是恰到好处的,电影版的记忆点则是新结尾中被稍微强调的“惩罚”,但那结尾中过多的台词描述一下子减弱了本来就稍弱于电视剧版的“现实感”,或说“纪实感”,也许初衷是想要来一个醍醐灌顶,但却打破了原本慢慢收拢起来的圆融之气。


【剧情细节】
也没有必要重新梳理了,只说一个地方。

打无声电话这条线,属于“最简单的东西最难刻画”。在一个脉络如此层叠的框架里,要把一个很容易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不可能”的做法的内在力量表现出来,在为之添加的“佐料”时,难度不比描绘一个精巧的诡计低,对演员在这一块表现力的考验也更大,因为重要的不仅仅是“看到什么”,更是以“小”见大的“意识到什么”,而最好的佐料就是“时间”。
如果无视这一点,只认为所有其他的佐料“应该”在一开始一下子到达该到达的地方、发挥最“合理”的作用,那便不是这样一部关于“人”的作品。


【选角配置】
电影版的卡司配置无疑很强大,只是警察(包括记者)这块重要角色太多“热门主角脸”,于是一种谜之“并驾齐驱”的感觉伴随了我很久。
电视剧版则偏重一种选角的层次感,都是熟脸,却融合度非常高。

主角方面,之前觉得佐藤浩市高层官僚感有些重,看到后篇这种感觉倒是弱了一些,相较剧版的三上而言,这个三上的“苦”可能表现得更外放更适合大银幕吧,大概是“沉重”与“凝重”的区别。

至于坂口健太郎这个戏份……换成别人有差吗?


【音画效果】
音画基调各有千秋。
剧版的细节更为犀利,在皮埃尔泷镇住全场的昭和气质下,做一些偏现代的设计、以及加入大友良英的配乐,都是游刃有余别有格调;
而影版的色彩更为浓郁复古,在细腻的配乐下不偏不倚地散发着三丁目夕阳的光(吉冈秀隆式微笑)。


【其他】
关于“松本清张接班人”这个说法,个人以为,二者性格“情结”不同,这个介绍词可能还是会让初步接触他作品的读者,对这位个人特色非常强烈的作家带有一些错位的期待和笼统的判断。

 6 ) 昭和64的刑警

今天一个下午一口气看完昭和64年的上部和下部。只是说的我感受,抛砖引玉。

本人是喜欢横山秀夫的,但是没有看过这本《昭和64》 的原著。

看上部的时候感觉这上部拍的又臭又长,难看到不行,铺垫了半天都是隔靴搔痒,当时都在考虑要是还是这个水平下部我到底看不看了。但是我最后思考了一下,感觉看剧不能看一半嘛。

但是看了大概一小半的时候,我突然感觉到了看小说时候对横山秀夫笔下刑警的那种硬汉的温柔,搜查一课的那种骄傲和暗底下和二科相互擦屁股的温柔,甚至包括记者们对宣传一课的温柔。喜欢横山秀夫笔下的刑警一定也会喜欢这部电影里面的人物。所以,且不说故事如何,人物已经足够还原了,很满意。

然后找到一个很有趣的镜头,可以说是略微穿帮吧。

1:37:15秒左右目崎刚刚落水,第一个特写镜头,他的左手是背在后面的:



1:37:20秒第一个全景镜头,目崎的左手拿到前面了:



1:37:23秒这个视角的镜头也是左手在前面:



1:37:28秒第二次给目崎的这个镜头,他的左手又放到后面了:



然后我自己在床上模拟了一下这个动作,感觉除了手有意识的摩擦摩擦,不然一般不会去做这个动作,会很不自然~~

好鸡肋的发现。

 7 ) 《昭和64》雨宫真实的可怜

虽是昭和64年发生的案件,但全片的剧情基本发生在平成年间,因为新的直属体制,警察内部冲突逐渐升级,结合即将失去时效的大案,再加上情绪高昂的记者们,相互之间共同推进了剧情的发展,很难说那方面情节占据主导,但剧中的每个人物都能难得的非常丰满

当看完前篇紧接着观看后篇时,伴随着片头低沉的音乐配合前篇结尾紧迫的氛围,将我内心的触动与期待给直接推到了一个峰值,在此刻我知道不能完全割裂前后篇的联系来看这部电影,相比社会派推理的注重社会现象,本片所有的闪光点还是在人的救赎上

前篇

前篇可谓伏笔众多,无声电话、父亲手指伤痕、公用电话厅、黄页等主要线索都出现了,这里有个细节雨宫推了一下地上的黄页。但我们很难察觉到背后的逻辑所在。下篇昭示之时虽匪夷所思,却又很难拒绝,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感受到角色的坚韧与无奈,当警方内部沉迷于权斗、记者热衷于争取新闻自由时,又有谁关注64案快过了时效期,凶手仍逍遥法外

地面上被雨宫有意推动的黄页

对于影片中记者协会这个团体,最初还能赞其不惧强权,而后感叹原来也是吃人血馒头的一群人,其找回使命感的过程也算是其中一部分看点。而片中日吉和雨宫的角色都有点超现实,但都没有偏向魔幻,他们的处境真实的可怜,当日吉最终等到他的救赎,走出来后对母亲说的第一话是:“辛苦了妈妈”,此时他对母亲的愧疚才能被放到首位。

男主三上前篇中一直在各个身份中迷失自己,因为女儿选择服从上司、因为案件和同僚结怨、在匿名权的争执中一直处于摇摆状态,在职责与道德的交锋中渐渐变得坚定,可以说三山在前篇的心理过程是处于脱变状态。

剧情最后的模仿案,攒动的人群和紧张的氛围将观众的心理给直接推到了一个峰值

后篇

剧情终于回到了案件本身,雨宫这个角色配合演员富有张力的表演,为我们揭示了痛失爱女的父亲背后承受的孤独与隐忍,随着电话厅外季节的变化,内心不变的是需要记住一个不敢遗忘的声音,如果说时间能冲淡痛苦,那雨宫无疑每一天都在重新揭开自己的伤疤。后篇中雨宫第一次哭是听出了犯人声音后的解脱,第二次车内的哭戏演技直接炸裂,鼻涕也自然而然流了下来,但并没有什么不适感,相反被深深带入了那种自责、伤感的情绪(我相信雨宫当应该是想报复凶手,但不一定是以牙还牙的方式,当被小女孩勾起了雨宫刻意回避的记忆后,为自己的善良而感到自责)

在车内宣泄式的痛哭

凶手的犯案动机也是因为家庭,在得知家人安全后,瞬间露出了其狡猾、残酷的一面,最后主角三上和凶手的追逐戏,其实有点不明所以。另外本片中最有印象的配角,非二科长莫属。有个细节是头发随着会议进度越来越乱,案件结束后心力交瘁到睡着了,仿佛看到了初入职场的自己

上下篇一起看完,除了后半部分有点乏倦, 节奏感还是很紧凑的,很多地方非常考究,例如最后雨宫烧掉达摩娃娃是为了表达辞旧迎新的美好祝愿。这种告别仪式让他终于有决心开启了自己的新人生

 8 ) 普通人的故事:控诉还是反思?

自己并没有看过电视剧而是直接看了电影,谈一点自己的感悟。 前篇将故事展开,从普通人的遭遇延伸到警察内部的腐败与争斗,似乎给人一种推向高潮的感觉,但我个人觉得上篇最重要的并不在此。在我看来,高潮部分是强烈突出了昭和64年中的这一天里,天皇去世受到众人关注而一名普通人家中遭遇额不幸却无人关心,而警察还在拼命掩盖自己的失误。简而言之,上篇给人一种故事被“写大” 的感觉。而下篇就有一种被“写小”的感觉。 可能会有人觉得后篇是在拖拉剧情,偏离重点,甚至是强心催泪。电影院里,一些本是为了表现人物内心纠葛的对白,竟然有很动人听了之后发出了笑声。当然,每个人对电影都有自己的评价,而且我觉得对后篇的理解可能争议会比较大,在这里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大家分享。 对我这样第一次接触这个故事的人来讲,按照一般的逻辑,沿着上篇的故事发展,我一开始想着故事的结局可能无外乎是真相大白,进而牵扯到警察的腐败,当事人赎罪忏悔等等,但事实上是我想错了。这个故事在下篇的发展与上篇的铺垫相比要“小”很多,一直围绕着当年的受害者、参与调查的警察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来设局抓住当年的真凶,本来以为会成为讲述中的上层斗争的“大”的内容成为了次要内容(可以认为是完全让位)。电影这样讲述故事我觉得应该是与上篇的核心主题一脉相承,前后呼应的,即我在上文所写的,这部电影中的最大的对比是“昭和64年中的这一天里,天皇去世受到众人关注而一名普通人家中遭遇的不幸却无人关心”,“小人物”的遭遇往往不受到人们的重视。下部没有讲述太多的警察内部的争斗,重点展现的是受害者,男主为代表的希望能后真相大白的部分警察的努力,也就是回归到上篇所讲述的主题,即关注的重点应该是这一事件本身:受害者的遭遇和为抓住真凶的不断努力。套用一句话,那就是 每一个生命都是平等的,都应该受到尊重。为什么天皇的去世引人注意,普通人的遭遇却被遗忘。更讽刺的是,14年后这个事件被再次提起,竟是东京本部为了加大对群马县警局的控制而提起的由头。上层与下层的对比更为明显,从这方面看,似乎是一种控诉。 回到剧情中来,为什么我觉得这样理解下篇的“转向”是更合理的?电影中的一些支线剧情可以作为旁证: 1、男主一开始觉得科员对去世老人的调查不重要,后来发生转变 2、与记者俱乐部的交涉中,告诉记者老人的故事 这两件事,在我看来是展现了两个重要的点: 1、男主希望昭和64年的事件真相大白的动机其实不是一成不变的。一开始更多的是警察的责任,后来,与受害者的交往,反思自己与女人的关系,幸田好不容易有了稳定的生活却毅然决然地参与到揭发之中等等,许多事情让男主更多以被害家庭的立场,以一位父亲的立场,来理解为什么要揭开真相,抓住真凶。男主妻子说他认为他善于以别人的立场思考,女儿讨厌只把自己视为警察的父亲等等,也让我更进一步理解男主对身边事情的态度的改变。也许最后男主说他对群马警局的感情也是其自身感悟的流露吧。 2、媒体长期对大人物大事件的关心,而忽视普通人的遭遇。昭和64年关注天皇和改元,平成14年的交通肇事关注肇事者的高层背景,两起事件的受害者看似却无关紧要。商业导向的媒体的报道倾向也或多或少表现了社会大众关注精英而忽视普通民众、身边小事的状态。 总而言之,电影中对受害者、警察、媒体以及背后的社会大众形象的塑造视为整部片子的核心紧密联系的。上面我说到,这种上层与下层的对比似乎是对社会不公的一种控诉,但更对的其实是一种反思。社会是不断进步的,官本位的,上层精英本位社会必然为多元社会所取代,但最难转变的并非是这种看得见的社会特征,而是看不见的,我们每一个普通人脑海中的定式思维,即我们不善于关注和关心普通人的遭遇和故事。 瞎联想一下,我们很多人关注社会热点,关注历史事件,以学术研究为例,即使是抱有一种揭发不公与黑暗的心态去研究,绝大多数关注的是大人物的是非功过,小人物的故事往往是一个个“没有情节的悲剧”。即使研究者不带价值判断,但对很多人来说,看过留下的更多的是一种伤感迷茫,甚至是看不到希望,甚至有些人会幻想出现救世主,或者是回到某一个时代。当然问题很复杂,也应该是没有答案的。但我想,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大家对自己,对普通人的关注的缺乏。 举个例子,就事论事,媒体关注官员的腐败等等,但一段时间之后人们就会淡漠,因为这类新闻太多的,希望传播的某些信号其实力度是很有限的。为什么会这样?用大白话讲,那叫“事情没落到我头上,爱谁谁。”换句话说,叫缺乏危机感。那么怎么样才能达到“依靠群众力量,推动社会进步”呢?类似这部影片所反应的这样也许可以,即关注小人物的故事。比如谁谁草菅人命,搜刮钱财,媒体,有关部门可以更多地去关注无辜群众是如何被迫卷入其中,平静生活是如何被打破的。这一方面也是对每一个人,对事情真相的尊重;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让每个人能更多地去换位思考,“感同身受”,套用一句话:“提升参与感”。 说了这么多废话,就跟以前做语文阅读一样的,大多是我的臆测。但毕竟是蛮喜欢的,在此跟大家分享。 如果说的不好,请不要太直接喷我,毕竟我很脆弱(本人电影白痴,演技、镜头处理什么的无知)~

 短评

后半段哭成狗。相比前篇,后篇一层层揭开谜底的时候,真的太揪心了。这个世界的恶,总是善良的人被惩罚。

6分钟前
  • 小柚子×旅行家
  • 力荐

后半部分发力,精彩看点:1、年轻发言官对记者,即佐藤的救场;2、昭和64年失踪女孩父亲按照电话簿一遍遍试出真凶;3、善良警察导演的一场假绑架案;4、警室部长为了自保不顾真相,不顾受害人家属的心情太卑鄙。PS:柄本佑演的小发言官好可爱。

10分钟前
  • 瑶瑶
  • 推荐

人物情绪,用太多低级的闪回镜头来表达;大咖云集,但表演太扁平,张力完全不够;案件高潮过早曝露,续写的缓解警民关系的结局是狗尾续貂。说实话,电影上下篇也就比五集剧版压缩了不到一个小时,真没有拍摄的必要,日剧光是片头就能秒杀之。

14分钟前
  • 吴松张
  • 较差

没看过横山秀夫的任何小说,但是从电影里却感受到了当年松本清张的味道,两部电影四个小时下来展现了两个时代背景的下的体制悲剧,正义人士的难以作为,警方和媒体之间的博弈,就是因为有些事情你知道是对的却做不了才是最悲哀的吧。好的改编电影让人看完之后迫不及待想再翻一遍原著,反正本片是做到了

19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推荐

8.7/10

24分钟前
  • 影毒肥佬
  • 推荐

从重现64案结束以后就变得很无聊了,后面30分钟左右有种硬凑加上去的感觉~

26分钟前
  • Ying_0111
  • 推荐

接不到的电话,终于放下的树枝。延续了一下官僚压迫和城乡矛盾,但马上转到伦常破案复仇了。两次引蛇出洞政治不太正确啊,好惨好无奈,最后却也算解脱

31分钟前
  • kylegun
  • 推荐

#SIFF#第十三部。尴尬啊,怎么突然就变成个人主义了,最后还强煽。日本电影这样结尾不应该啊。前篇铺垫的倒是不错,略显可惜了。洼田小哥的妆谁给画的啊,让小哥连哭都得绷着,演戏都没法演。

33分钟前
  • 宅拾叁
  • 还行

记者们为什么不自己出去调查呢?都等着警察报,再凶也是被动啊。

35分钟前
  • roja
  • 推荐

加戏累赘。

39分钟前
  • 淹然
  • 还行

前篇副标题“怒涛”积攒能量爆发,后篇副标题“恸哭”转向感人真相;后篇开场就马上高燃状态,但没维持多久,骚动的场面,角色凝聚魄力不如日剧版。二渡这客串角色的戏份加太多太刻意了,像迎合SP把背景串联起来。结尾改编部分显累赘,严重失分。若喜欢故事,推荐日剧版更多惊喜(尽管剧情几乎一样)。

41分钟前
  • 榜上有名猫
  • 推荐

佐藤浩市和三浦友和同框就很让人振奋了

42分钟前
  • shawnj
  • 还行

最悲怆的推理,对于64绑架案的父亲来说。

44分钟前
  • 血浆爱好者
  • 力荐

siff连映,除了犯罪,更多涉及到警局的腐败,中年危机职场和家庭之间平衡的关系。一切前面的铺垫在最后昭然若揭,全篇不是激昂的结束,而是life gose on....3.5

49分钟前
  • cœur
  • 推荐

复仇戏码很刺激,谜底类似圣女的救济有种典型的日式执念。如果杀人的是我这种姓ZHU的十五年都找不到吧……#SIFF2016# 18 June @ 上海影城

53分钟前
  • Wendy Zhu
  • 推荐

拍得很细,但是需要一些警察组织和记者俱乐部的背景知识,如果没看过社会派或者警察小说会不太明白,能听到很多观众的议论,大牌云集,镜头一晃而过的熟脸太多,不是单纯的推理悬疑,所以略水土不服

56分钟前
  • 二力
  • 还行

后篇扳回一局。以父爱复仇父爱,毅力感人。

57分钟前
  • 阿朽
  • 推荐

瞎鸡巴改。

1小时前
  • SydneyCarton
  • 很差

后篇当然也看过啦

1小时前
  • Miss1708
  • 力荐

修改不反对,但现在这个结局确实有点别扭。原作通过三上的视角展示了<64>事件深不见底的“黑暗”,不仅是事件本身,从个人到团体,再到整个社会都被这股"黑暗"笼罩着。所以最后<64>事件真相大白后的那道“光”或许是最美好的,而不是现在这个结局所展示出的三上个人英雄主义,正义感变得只剩违和感了

1小时前
  • xxhhcc
  • 较差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