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热夫战役

战争片俄罗斯2019

主演:谢尔盖·扎尔科夫,伊凡·巴塔列夫,奥列格·加亚诺夫,亚历山大·布哈罗夫,阿塞尼·谢梅诺夫,伊戈尔·格拉布佐夫,格里戈利·涅克拉索夫,丹·罗津,亚历山德·佩拉卡斯,亚历山大·阿拉沃什金,亚历山大·戈尔巴托夫,安德烈·科罗夫尼琴科,彼得·洛加切夫,丹尼尔·沃罗帕夫,奥列格·阿巴林

导演:伊戈尔·科皮洛夫

播放地址

 剧照

勒热夫战役 剧照 NO.1勒热夫战役 剧照 NO.2勒热夫战役 剧照 NO.3勒热夫战役 剧照 NO.4勒热夫战役 剧照 NO.5勒热夫战役 剧照 NO.6勒热夫战役 剧照 NO.13勒热夫战役 剧照 NO.14勒热夫战役 剧照 NO.15勒热夫战役 剧照 NO.16勒热夫战役 剧照 NO.17勒热夫战役 剧照 NO.18勒热夫战役 剧照 NO.19勒热夫战役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27 22:16

详细剧情

  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中苏联红军与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在勒热夫一线争夺德军据守的“勒热夫突出部”。

 长篇影评

 1 ) 炮灰

在战争面前,人命不值 一提,有的战役就是要用意志用生命去对赌去搏杀,二战的苏联当时也有投降的队伍,也有在后方架着机枪,枪毙胆小怕死的士兵,这都是正常事,这也是战争的残酷一面.生命可贵,政治可怕,战争又是无比疯狂的,拼比意志拼比武器,这就是战争,既有愚蠢的指挥也有无谓的牺牲,战争是什么,战争就是疯狂,!

 2 ) 不论是哪个政权执政,都不影响我深深地热爱着这片土地

电影#勒热夫战役# :

有人说“这是一部批判性政治电影,和战争无关。”

我可能是第一次看这种类型的片,觉得很新颖很精彩。

但你说他跟战争无关,我又觉得这个观点太牵强了,从镜头画面来看,这已经比很多“战争题材的电影”多很多精彩的镜头画面了,从故事主题的主次层次来讲,最起码也是个“次级层次的战争故事题材电影”,主层次就是“批判性政治题材电影”了。

表面上给观众呈现的是苏联和德国之间的战争,但是中间又穿插很多其他的冲突,比如指导员和下属们的信任冲突、莫斯科17岁的年轻小伙和他的老乡一个被通缉的“惯偷”之间的冲突、上尉连长和中校团长之间的弹药物资人员支援的冲突、内务人民委员会军官和连长和老兵因为德军传单之间的冲突,以及影片更加强调的,苏维埃政权与人民与士兵之间的信任问题等冲突。。

有一个老兵说得挺好,苏维埃是一个年轻的政权,而俄罗斯却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我为俄罗斯战斗,我深深地热爱着“她(这个国家)”。

电影中间有多处反转,这些反转是对“内务军官”和“中校团长”的洗白,特别是当“中校团长”说出“要想打败德国法西斯,就得让他们知道我们不会轻易后退,我们会誓死抵抗”。。看到这段话,再联想前面团长冷漠的质疑下属说“对待私藏德军招降传单的人员为什么不枪毙?”,对待上尉团长为何是要他们在被德军发起进攻后再去支援?然后又说,要是他们被打没了,不就不用支援了吗?。。这是影片中期对待这位中校团长的刻画,而后,又让这位团长说出如此爱国报国的话,我嘴角是上扬的,心里是蔑视还觉得挺可笑的,甚至感觉有些恶心。。

正如上尉连长说的,他们都是身处在战斗前线的士兵,能否活着见到第二天的太阳都还不知道,而你却要因为一张废纸去质疑甚至是要枪毙他们!

影片最后,中校团长让上尉连长进房间,告诉他这是将军的指令,要让敌人认为我方主力在此,好让将军可以成功进军。

原来,这位中校团长也有着一个让他前后难堪、几乎要让自己手下都去送死的任务!

战争的高压之下,对每个人的心理承受影响都很大(影片特地给了高压恐惧之下一个士兵茫然失措、哭泣无助的镜头特写),高压之下会有极端指令、战火之下会有无辜亡魂。。每条生命似乎都应该被诊视,但在战争中,生命却如蝼蚁,电影最后,上尉连长带着他的原班人马和新的补充人员,继续走向那个他们刚刚撤离的战场,所有人都默不作声,似乎是认命了、使命使然,又似乎是因为害怕而不出声,只留下连长的一个回头,脸上充斥着疲倦和无奈,或许他想回头再看看他背后的“美好祖国”,好给他充足的动力自我鼓励,然后,再次头也不回的走向“炼狱”。。

个人评分8.6分,在我看来,俄罗斯离苏联时期很近,才二十多年时间,更别提叶利钦的那段执政时期了,所以能有这样的反思电影,很不错!这个感觉跟韩国的一些电影很像。

 3 ) 战壕真实派的精神继承者

在远离战争的人们的想象中,战争是属于英雄们的史诗,是视死如归,是慷慨激昂,是前赴后继。

唯独不是人。

所以战壕真实派的作品才显得尤为可贵。

战壕真实派,指的是苏联军事文学的一个流派,由亲身参加过卫国战争的一些作家组成。他们在战争前线亲身经历过血与火的鏖战,以自身的真实经历和感受描写记录战争。他们的身份主要是士兵和基层军官,所以又被称为“尉官作家”。

而在战壕真实派的作品中你能看到什么呢?

你能看到人。

不是后世作家极力讴歌、赞颂,挂在墙上、裱在画框里、雕在石头上的“人"。

而是真正的有血有肉,会感到恐惧,会感到难过,却又在危难的环境中呈现出勇气的人。

在今天的中国,由于同样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天然的”苏联滤镜“使得中国观众对于”苏联“的观感过于美好。

以至于任何正视苏联的内容,都会被视为是抹黑苏联。

你真的以为前线战场上每个人都是伟光正、不沾一点灰尘的“英雄”吗? 你真的以为每个奋勇作战的战士都是饱受马列主义教育、思想水平高过天际的共产主义战士吗? 你真的以为战争是宣传口径里面描绘的那样,精神原子弹能战胜一切吗?

每每涉及到这个话题,总有人要举出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的一支军队的例子。所以某某电影成了抹黑基层指战员的脏水,所以某某电视剧成了抹黑中层指战员的脏水。

任何铭记英雄的人性一面的作品,都被视为对于英雄的抹黑。

人们极力试图维护自己观念里的英雄,却不愿接受英雄本来也是人。等到他们发现英雄原来也是人的时候,立刻又从天平的一端跌落到另一端,转而竭力试图将英雄踩进泥土里。

那么还是用尤利乌斯·伏契克的致辞来回应吧:

“今天终将成为过去,人们将谈论伟大的时代和那些创造了历史的无名英雄们。但是我希望大家知道,没有名字的英雄是没有的。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面貌、渴求和希望,他们当中最微不足道的人所受的痛苦并不少于那些名垂千古的伟人。希望所有这些人都能使你们感到像自己的熟人,像自己的亲人,像自己那样亲切”。

英雄们不是冷漠的机器,可以把自己的生命轻易抛弃,他们像你我一样珍惜自己的生命。

记住英雄们不朽功绩的同时,要记住英雄真正的模样,记住他们曾经怀着怎样的恐惧和痛苦,更要记住记住他们真正的勇气——在恐惧和痛苦当中仍然选择战斗。

这才是对于英雄真正的缅怀。

 4 ) 为祖国而战

2022.01.22

战争是残酷的,生命转瞬即逝,进攻一个小村庄,一个冲锋下来,一个连的人死伤近半。政治比战争还残酷,命运无常还常常是冤死。内务部特别处雷科夫少尉一来就因为收集德军撒的传单的事和连长发生冲突,这货无视士兵的生命,逼着连长叶甫盖尼·伊里奇和指导员叶菲姆·鲍里索维奇派人去双方交火区拾传单,指导员不愿意因为一堆废纸拿战士的生命冒险,雷科夫少尉威胁要送他们上军事法庭,一下子惹恼了正为没有增援,兵力不足发愁的连长,断然拒绝雷科夫少尉的威逼。

雷科夫少尉去阵地搜查私藏传单,要说内务部人员权利真大,公然掏枪指向不服从命令,拒绝检查的士兵,看那架势,要不是士兵在连长指导员的劝说下让步,他真敢开枪。让他歪打正着,还真查到一个老兵藏了一张传单准备卷烟抽,这下子如获至宝,连长打电话向营长求情,营长也对特别处无可奈何。

雷科夫少尉押着老兵返回后方,不想德军的拦截子弹不上眼睛,偏偏击中了他,老兵给他包扎好伤口,他却恩将仇报掏枪对准老兵,正像老兵说的“你个笨蛋,不懂生命的可贵,你都被洗脑了,分不清好坏”。通过传单事件,连长和指导员似乎减少了彼此的戒心,开始试着交流,但是分歧还是蛮大的,没有申请入党的连长用政治无感,觉悟低来搪塞,其实还是有对组织有成见,对教育也有很深的芥蒂“有时高等教育反倒会妨碍人们真正地看待他人”。

老兵终于知道了雷科夫为啥冷酷无情,原来他是个孤儿,从小饱受那些所谓有良心的人欺辱,政府收容他,给他温暖,让他上学,给他捍卫法律的工作,所以他视法律神圣不可侵犯,老兵一句“那条法律让我救你的?”让雷科夫少尉哑口无言。亲情和良知终于感化了这个不知人世间冷暖的铁石心肠的人。

午夜时分,德军偷袭村庄,就在即将发起冲锋的时候,被一直躲在弹坑里的聊天的雷科夫和老兵发现,他们夺取德军的掩护机枪后立刻开火,成片的德军倒下,惊醒了熟睡的苏联红军战士,对准已经潜到阵地前沿的德军开火,德军两面受敌,顿时成了活靶子。

德军抓获雷科夫少尉、老兵和他的卫兵,卫兵立刻拿出传单请求投降,德军命令卫兵向自己的长官开枪,雷科夫面对自己人的枪口第一次笑了,他来查私藏传单,把个前线搅了个天翻地覆,没想到私藏传单准备投敌的人竟然是自己的卫兵,他终于明白了人性的善与恶。士兵索莫夫偷听到德军准备用迫击炮炸平阵地和村庄,到底该不该相信这个半个小时前还在夸德国人的阶级异己分子?最终连长决定避免无谓牺牲,给大家一个活路,大部分人撤退,他带两个人留下。

一番苦战,连长带领剩余的士兵回到了后方,不想营长下达了一个不近人情的命令,让连长带领他的人杀回村子,牵制德军主力,等待苏军主力反攻。对于已经连续苦战一天一夜饥寒交迫,筋疲力尽的士兵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送死的命令,但是连长还是接受了,带领着他的连队返回了村庄。

想起了中国电影《集结号》,连长谷子地也是接受了一个有去无回的任务。战争中有的时候就是要有人去做出局部的牺牲来赢得整个战役的胜利,而从个人的角度来说,牺牲的是他的全部,这就是战争的残酷和现实的冷血,没有一丝怜悯和温情可言。

 5 ) 一部精彩好看的苏联二战电影

连长:(矿场高级工程师)一个为了完成任务,为了尽力维护自己手下士兵的好连长(尽力维护藏宣传单的老兵,为他在上级辩解。维护一个小偷身份却冒名顶替的连长通讯员。) 一个理性而又高智商的人说出这样一段话:有时候高等教育反倒会妨碍人们真正地看待他人。

指导员:一开始我是不喜欢这个角色的,一开始的趾高气昂呵斥居高临下安慰战士情绪,不切实际的宣传信仰。可看到老兵递过来的饼干和罐头食物时,他还是接受了这现实状态。后面为了维护战士他命人和他一起收集德国的宣传页,战士当时是多么的不理解他,不过只有他自己知道他是最大程度上保护他们不受政治上的迫害。(真实有血有肉的一个人)

督战官:说实话,没当过兵的人,或者没有了解过历史的人可能觉得这人很傻叉。又把小手枪就绝的自己牛p哄哄的。其实说实话:他的确就是很牛!电影中他为了搜查战士是否藏匿德军宣传单,就凭一句《战时法律》就能让桀骜不驯的连长通讯员低头自己主动脱洗衣给其检查。能直接将连队中第一个冲进德军阵地的私藏宣传页为了点烟老兵给逮捕。(从营长直接问为什么没有直接枪毙老兵)一个连打入德国阵地就剩一半人的情况下,还要把老兵逮捕走,可以看出当时的政治工作多么严厉,他的权利是多么牛。这不禁让我联想到,国内解放战争时,国民党在第四次围剿时,当时的共产党主要指挥官白天打仗,晚上被批斗。与其多么的相似呀。其实他也是个可怜人,一个孤儿,没人喜欢他,都会朝他吐口水。就像他所说的:你还能请我去你家去?一个被政治洗脑的人多么像文革时期的红卫兵?

连长通讯员(一个冒名顶替的战场人精):头脑灵活(刚打完仗就及时向指导员和连长汇报要去缴获物资,搞到酒和搜获一把德军指挥官的手枪。)擅长与领导交谈,和连长关系很好有种天然的自来熟(羡慕)。会处理好人际关系(自己缴获的食物会与战友一起分享,看到新兵后会给他舍不得喝的酒安慰照顾他,知道老兵被新兵出卖后会气氛的教训新兵,不论他以前时什么身份做了什么坏事,但是在战场上我愿意有他这样的战友。)

老兵,一个真正的老兵,水壶上的流弹,一幕幕看过后就知道,这样的人是从尸山血海里走出来的人。但是只不过捡了几张为了点香烟的德军宣传纸就自动束手就擒了。在被押送后方审判的路上,还主动救治逮捕他的督战官。在弹坑里,他振聋发聩道:毫无人性的法律有啥可维护的?断脊之犬手握生气大权!哪条法律让我救你的,动动脑子,因为上帝的怜悯我们才能苟活。最后用家庭的温情感动了他。多么让人可敬佩的老兵呀!

新兵:胆小,懦弱,爱告状,但自从杀了一名德军后,他就变得不一样了,主动留下掩护撤退。他真正成长了。

营长:尽管知道让他们连队在打上去是在送死,可就是没办法。战争永远是那么残酷。

 6 ) 低层缺少的东西

眼光

战略

一开始营长就没打算增援,要的就是连队死守住那个村子表示出一个态度,

这是一个重要的地方,死守不退,给德军看,迷惑德军。

连长的眼光战略还是差了些,没能看出来这种意图,只是知道要守住这村子,最后实在是守不住了,撤退回营里,才被告之这里的重要性,知道这里是必死的任务,但还是得在夺回来。

如果一开始就能有着战备的眼光看出来这个地方的重要性,是否还会接下这个任务?连长自己都不敢保证,但他是军人那怕不愿意也还是会被接下这个任务。

所以,直接告诉我们,让我们去死,我真的回跑的,但你要告诉我,守住这里为大部队争取时间,我一定会死守在这里,守到死。

正如我为什么投身于这战争中,我爱这国啊。

 7 ) 乌拉!乌拉!Ура!Ура!

从苏联的视角来看二战,共性就是战争仍然是残酷、惨烈而又泯灭人性的。这是一部描写历史上真实发生在伏尔加河畔,苏联和德国双方围绕俄罗斯勒热夫小镇进行战争拉锯,号称二战中“勒热夫绞肉机”的一场殊死战役。苏联红军最终伤115万,战死62万。这数字看起来就触目惊心。但本片并没有着眼于刻画这宏大时久的整个战役的始末,而是通过描写苏联其中一个小连队在战役中的战斗经过来表现这场勒热夫战役的惨烈。

这部电影的战斗画面继承了俄罗斯战争片简单爽快与酣畅淋漓的一贯优点。开篇即是高潮,连队强攻德国据点时表现出来的人物战斗、场景转换以及背景音乐都显得那么契合与完美。

在热血沸腾的动作戏之后,接下来是一大段文戏。这段文戏过程中故事出现了一波三折的小高潮,它丰富了每个主要角色的人物形象的同时,也表达了导演对曾经苏联政权的深思,无疑深化了片子的思想高度。

无论政权如何交替,当国破家亡之时,总有一腔热血的男儿拼劲全力保家卫国牺牲在所不惜。其实他们并没有政治思想,只是最纯粹的一片家国情怀。但是当政党在战争里用政治包装与裹挟士兵的行为和思想时,这就是一把双刃剑了。善意的初心可以激发士兵的作战斗志,充实个人政治信仰;而恶意的揣测只会造成人民与政党的背离,只会将民心和信任向更远的方向推离。就好比片中士兵的那句话“苏维埃政权又什么时候相信过人民?从来没有过。” 这句话可能说透了苏联红军每个士兵的心底,他们挡得住德军轮番的猛烈进攻,却挡不住来自政治与人心的洪水猛兽。

普京曾经说过:“谁不怀念苏联,谁就是没有良心!”“谁想回到苏联,谁就是没有脑子。” 这句话发人深思,苏联曾经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一度在斯大林实行重工业后一跃成为世界超级大国。可惜随着冷战与美国的较劲过后日渐式微,最后犹如一幢巨厦轰然倒塌。这不仅是个年轻的政权,更是个短命的政权。

但不管如何,苏联在二战中所做出的贡献,历史不会抹去;苏联人民为世界和平所做出的牺牲,历史也不会抹去;那些在二战大小战役中牺牲的亡者,历史更不会抹去。

 短评

6.5分,关于意识形态的反思与时代脱节,蓝帽圈形象塑造到心态的转变都过于牵强,此时苏军的清洗早已完成,当权的后浪可能军事修养不行,但是忠诚没什么问题。至于士兵关于意识形态的讨论,完全是用今天的思维模式还原历史。高压和洗脑之后,士兵要不倒下,要不向前。不要说当年内务部督战的前线,今天大家在豆瓣讨论一下试试。

3分钟前
  • 秀山鲤鱼
  • 还行

真实反映战争的残酷,政工人员和NVKD的荒唐可笑。黨的第一要務不是抵抗外敵,也不是保衛人民,而是抱住統治權。

6分钟前
  • 无机客
  • 推荐

开场的战争场面做得很不错,影片后段艺术手法用了略多了些,各种各样的挖掘人性,倒也是把几乎每个士兵的性格都勾勒出来了。 德军被弱化了太多了些...苏军士兵各种开挂... 4.5星推荐

7分钟前
  • bugz
  • 力荐

开头10分钟的攻坚战拍得很不错,将战场的惨烈赤裸裸的展现,尸横遍野,惨绝人寰;但是打完之后的剧情走向却迷失了,改成意识形态上的斗争??最后连长在得知真相的情况下依旧率队慷慨赴死,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是建立在巨大牺牲之上的,朱可夫虽为名将,但并不是个好的战术家。

10分钟前
  • Ishi.WB
  • 还行

上影节day2啥也别说了,看战争片不可能有脑子的2

12分钟前
  • Himizu
  • 力荐

没有女性角色的电影。以小见大,战争中的人民内部矛盾 要命啊~!!!!!本片所有收益会捐给老兵协会......我又欠下了一张电影票......

17分钟前
  • 大号煎饼
  • 力荐

角色形象和性格的塑造可以说是非常多元:从党员到非党员,从司令官到普通士兵,从思想工作员到素卡,从信仰者到多民族士兵(如乌克兰族),摆脱了一般士兵的刻板化描写。

22分钟前
  • 熊仔俠
  • 推荐

7.5分;人性,好!东正教,好!苏维埃,不好!我们俄罗斯民族实在是太伟大了!场景、细节、横移和俯瞰镜头、气氛渲染、人性刻画、BGM等各个方面都是很出色的水平,结尾还和开头组成了循环结构;前期新兵的战斗真实而惨烈,战争的间隙是满地创伤,火光和教堂的美感也不逊于1917;主要的问题在于意识形态的切割,极度影响了整片的节奏与内核,比照《布列斯特要塞》《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女狙击手》自然是大大落了下乘——回归帝国本位,把民族主义和东正教信仰(片中反复出现教堂十字架和俄罗斯本土圣人圣谢尔盖)从红色历史中摘得干干净净,并一同战胜了邪恶的苏德,是一种精妙并阉割了历史的手法,看来我大俄自有圣母保佑

24分钟前
  • PSG粉保护协会
  • 推荐

拍出了战争的残酷,而且电影中段又展现了政治矛盾和意识形态的矛盾,还有个人的矛盾,当然最后都是要为了祖国赴死

26分钟前
  • 还行

7分。二战期间最被忽视的战役——号称“勒热夫绞肉机”的战役——重要程度不亚于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这场战役因为一些不为人知的原因一直被忽视,苏联红军损失异常惨重。一年多的时间,红军死伤150多万人,由于装备不行和后勤跟不上,红军死伤人数是德军的4倍多。非常惨烈。电影选取了战役中小小的一仗,以小见大,展示战争的残酷和惨烈。导演的意图不仅于此,还有其他想表达的东西。比如部队某些官员对前线战士不信任,但是战士们却英勇无畏。大敌当前,红军这边却在内讧。战士们被怀疑被责罚,却依然选择舍弃生命去战斗。非常感人。

29分钟前
  • 蒙奇D
  • 还行

五星推荐,有血有肉有深度的思考,整体个人矛盾与撕扯描绘的很到位。虽然苏维埃政权从来没有相信过人民,但一个个战士依然为了祖国慷慨赴死。什么大局,什么伟大,什么胜利,他们的最大心愿只是能再抱一抱自己的妈妈,因为他们答应过,恐怕要挨骂了。

31分钟前
  • 木偶
  • 力荐

看得早不如看得巧,拍得比捌佰像样子多了。

32分钟前
  • Die Katze
  • 还行

影2051:开场的场面几个人物特写不错。不过整体感觉没有《潘菲洛夫28勇士》好看。更没有拍出这场战役所处位置的重要性。可以看纪录片补充苏联在大比率死伤下的战略胜利。

36分钟前
  • Timing
  • 还行

毛子的战争片,一如既往的简单粗暴。

40分钟前
  • 大海里的针
  • 推荐

“苏联才几年,俄罗斯有一千年”,震耳发聩。不管多紧要的时刻,都会有人把搜德军劝降传单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呵呵

45分钟前
  • thisismelmao🌈
  • 推荐

主题了无新意,一个连队作为代价被献祭,很像《热雪》。相比和德国人的战斗来,新兵和老兵、蓝帽圈和一线士兵的冲突,成了主要矛盾,小规模战壕和巷战场面的血腥动作场面看似写实,但也有类似《T34》和《潘菲洛夫》中那种主角光环加持,所谓拔高的企图,角色内在做不到,就用外部夸张的动作来完成。

48分钟前
  • novich
  • 还行

近几年看过的俄罗斯二战片最差的一部。火爆的战斗场面全在预告片,2个小时的战争题材电影,只有开头十几分钟和最后半个小时有战斗情节,中间全是一群大老爷们在村庄内打嘴仗,虽然无字幕不知道具体对话内容,但是如此失衡的情节安排已经让人昏昏欲睡了,而且又毫无悬念地安排了一个NKVD的蓝帽子来充当令人厌恶的反派,这已经是近几年俄罗斯二战片必不可少的ZZZQ了~作为配合勒热夫纪念馆落成和纪念鲜为人知的勒热夫绞肉机的片子,和前年的列宁格勒一样,套了这么大标题,拍出来的格局却与之完全不匹配,你把这个剧情套在莫斯科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中也毫不为过,因为完全没有跟勒热夫战役强关联的高辨识度的元素。拖曳负伤战友结果被敌人炮火炸得只剩残体的桥段最早见于拯救大兵,结果毛子2020年了还在套用,俄罗斯战争电影产业道阻且长

49分钟前
  • ReAdY?
  • 较差

鸡鸣狗盗混口粮,政委特勤窝里斗,从劳改营上战场的工程师坚决不入党,待枪毙的老兵战壕传传教,敌人围剿之夜开场自我批评大会,炮轰之前喝壶小酒,“答应过妈妈要活着回去,看来要挨骂了。”……为保大局的送死之战,开场惊艳,越往后狗血流俗处越多,但确实比西方主流战争片要来得纠结残酷

53分钟前
  • kylegun
  • 推荐

三星:二战东线战场上的雪白血红,被遗忘绞肉战场的记忆唤醒,“不惜一切代价”这几个字的现实诠释。影片完成度还行,局部激烈的争夺战难以映射整体战役15个月惨烈与残酷的全貌;苏军基层将士的群像塑造鲜活生动,很多细节都印象很深,尤其难忘无名战士沾满血迹的手上那枚红五星徽章...

54分钟前
  • 罗西基
  • 还行

#SIFF23#可圈可点之作。结构上类似于2013版《斯大林格勒》,通过一个连级战术分队在不到24小时里的作战行动来侧面反映一场规模宏大的战役。而不是《解放》那种类型的战争史诗。在战争场景刻画上,并不输近年来的一系列俄罗斯战争大片,但和《28勇士》、《T-34》这些侧重还原战术细节的军教片类型作品不同,这部电影的突出特点在于人物塑造、人物关系设置,及其背后所传递的主旨上。可以说是近年来革命战争题材创作中人物去脸谱化的一次主动而系统化的尝试,又是后历史虚无主义语境下重建历史叙事的一次有益探索。虽然影片也有一些瑕疵,例如没有交代陷入敌后的苏军年轻士兵如何能听懂德军指挥官使用德语下达的口令。但是瑕不掩瑜。非常值得做一篇长评。

56分钟前
  • 705K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