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白红三部曲之白

爱情片法国1994

主演:泽比纽·扎马洲斯基,朱莉·德尔佩,扬努斯·加约斯,耶日·斯图尔,亚历山大·巴尔迪尼,格热戈日·瓦寇,采扎里·哈拉西摩威奇,耶日·诺瓦克,杰吉·特雷拉,采扎里·帕祖拉,菲利普·莫里尔-热努,比奥迪·玛查里卡,弗朗西斯·科菲内,芭芭拉·杰坎,马尔泽娜·泰巴拉,特蕾莎·布齐什-克日扎诺夫斯卡,朱丽叶·比诺什

导演: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播放地址

 剧照

蓝白红三部曲之白 剧照 NO.1蓝白红三部曲之白 剧照 NO.2蓝白红三部曲之白 剧照 NO.3蓝白红三部曲之白 剧照 NO.4蓝白红三部曲之白 剧照 NO.5蓝白红三部曲之白 剧照 NO.6蓝白红三部曲之白 剧照 NO.13蓝白红三部曲之白 剧照 NO.14蓝白红三部曲之白 剧照 NO.15蓝白红三部曲之白 剧照 NO.16蓝白红三部曲之白 剧照 NO.17蓝白红三部曲之白 剧照 NO.18蓝白红三部曲之白 剧照 NO.19蓝白红三部曲之白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06 00:25

详细剧情

  卡罗尔(泽比纽·扎马洲斯基 Zbigniew Zamachowski饰)藏在妻子多明尼(朱丽·德尔比 Julie Delpy饰)的行李箱中,从波兰偷渡到了法国。天堂般的生活并没有如愿展开,换来的是卡罗尔心中巨大的生活压力。他甚至失去了性能力,被多明尼赶出家门。带着妻子有了外遇的惨痛心情,还有一张美发师证书。卡罗尔决心回到波兰经营事业,再卷土重来。  历尽波折的卡罗尔终于回到自己的国土。他积极上进,忙于谋生,竟在房地产生意中打了漂亮的翻身仗,一举成为百万富翁。此时的他,以为可以让多明尼回到身边,然而妻子的拒绝却令他的自尊大为受伤。于是,卡罗尔决定用一场阴险的计谋,狠狠给妻子一个报复。然而当卡罗尔得逞后,他又能换来什么呢?

 长篇影评

 1 ) 精神边缘---再生

  典型的文艺片,虽然有些闷,有些晦涩难懂,半途中不断有同学离开,但是内涵很深的东西。真爱是什么?人会在爱中迷路么?怎么找到出口?要说透很难,但blanc会一一给你答案。
  有机会还想再看看rough 和 bleu 一定也很不错。

 2 ) 纯白如鸽

       《公民凯恩》上映后,威尔斯到欧洲。一片盛誉之下,说:“还是有遗憾的,我以玫瑰花蕊做戏剧动因,太匠气了,真想把它剪掉。” 多年后,特吕弗婉转的对他说:“还是保留好,有东西在。”
      威尔斯要剪掉,是出于创作者对作品本身完美性的自我要求;特吕弗要留下,更多的出于观众对影片的“第一记忆”。
      何谓“第一记忆”?
      当我们闭上眼去回想某一部看过许久的电影时,第一时间浮现于脑海的镜头,即为“第一记忆”。如《虎豹小霸王》末尾,神枪手和智多星相视而笑后冲出小屋;再如《西部往事》末尾建设中的小镇和行驶中的火车;又如《2001太空漫游》中,那只即将触摸“黑石”的手。也如《公民凯恩》中那朵被焚烧的“玫瑰花蕊”。
        这一个镜头不仅仅是观众与创作者产生共鸣的至高点,同时也往往在内容上概括全片,是一切情节的标杆。甚至在某种层面直接决定着影片的层次。

        对于笔者而言,《白》的“第一记忆”,就是两次出现在影片中的,那一片纯白。
<图片1>

        电影不是现实的镜像化,而是内心的具象化。能将自己的内心具象为某一副画面,某一个镜头的导演可称“中”。而能将这份意象贯穿于整部作品的,方可称“上”。才子可做一两佳句,大师才能成三四名篇。
       基耶就是当之无愧的大师。
       拍摄于93,94年的《蓝白红三部曲》对应了法国国旗的颜色,分别代表自由、平等、博爱。而这三部曲也分别探讨了这三个主题。
       小说中常讲,“一切景语皆情语”,于影像中也是如此。镜头中人物的背景往往就是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影片前段,男主在空间上经常处于两个极端之中——极端的狭窄与极端的空旷。狭窄如片头出现的行李箱(这个箱子实际上也是男主在法国的暗喻:无论怎样挣扎,终了还是要回到这个箱子里;影片后半段突然出现的女主在酒店房间的镜头,作用也是如此。),呕吐时的卫生间,给女友打电话时的电话亭(与女友的喘息声相互照应的,是镜头中男主角濒临崩溃的自我压迫,以及灯光倒映在电话亭罩子上的两道白影);空旷如法院大楼外的阶梯,独坐在行李箱时的街道。此时的镜头或压迫而侵略,或疏远而戏谑。
       但最终结束这一切的,却是一个同时具有狭窄和空旷两个属性的地方——地铁站。狭窄到不见天日,空旷到四通八达。而“奇异”的出现在地铁站,停落在男主男二之间的那只鸽子,除了与蓝色长椅,男二的红色围巾,红色箱子,构成“蓝白红”之外,也恰如一节重音,预示着角色命运的转变。
       当男主再一次经历极端的狭窄(行李箱)和肉体上的直接折磨(被殴打)之后,镜头再一次为我们呈现一种极端的空旷——白色的天空与白色的大地之间,飞翔着白色的群鸟。

       《白》实际上就是一个男人丢失平等后,寻找平等的故事。
        男主莫名的“阳痿”,使得他丢失了平等,被抛弃甚至被嘲弄。回国后,投机暴富,诈死诱妻,又莫名恢复了性能力(有钱腰杆直?),重新获得了夫妻间的平等。
        当我们弱小时,多渴望平等; 当我们强大时 则多希望超越平等。
        超越平等,就是特权。
        虽然男主在主观层面是只是在重寻平等,但实际上已经获得了特权。如可以买得文件证明自己已死,甚至可以买得尸体证明自己已死。
        那么全片到底有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呢?
        有。
        影片后半段曾两次出现纯白:一是在男主恢复性能力后与妻子做爱达到高潮的时刻;二是在男主回想与妻子结婚时接吻的时刻。这两处画面都做了纯白处理,整个画面除白色外再无他色。新婚接吻与做爱高潮,即是两人共同参与并感到幸福的,绝对的平等时刻。
        在影片结尾,男主恢复了影片最初的着装打扮,没有大背头,没有西装衬衣,没有丢失平等时的畏缩和得到特权后的膨胀。有的只是在他遥望女主后的泪水和嘴角的一抹笑。
因为在这份爱中,他又感受到了平等。那份曾经失去,又寻回的平等。
 <图片2>

       纯白的,像滑过天地相接处的一只鸽子。

   微信公众号:I-Movie1888 电影就是电影 _(:зゝ∠)_

 3 ) 一枚硬币的尊严——《红白蓝三部曲》之白

   终于看到最后一部《白》,才发现在这个系列片中导演刻意安排的一些关联,《蓝》中的茱莉不小心闯入法庭,正是卡洛的离婚官司。这个情节在两所影片中均有表现,《红》的结尾,在海难中所有生还的幸存者,便是《红白蓝》的所有主角们。作为个体的我们,每天都在世界的角落里上演着一幕幕属于我们的故事,他们存在于同一背景下却又彼此交织。

   红白蓝是法国国旗的组成颜色,也是导演想要的表达的涵义,红——博爱,蓝——自由,白——平等。我们总是在失意的时候安慰自己说:“上帝永远是公平的。”但是人与人的生命真的都是平等的么?有人生来聪慧,漂亮,有人生来愚钝,丑陋。有人含着金钥匙出生不愁吃穿,有人一出生下来就被父母抛弃流离失所。我们总说:“生活中有酸有甜,靠着坚强的心智一样能够渡过难关。”人类真的具有扭转自己命运的强大力量么?当你无法主宰自己的生命而被迫选择不应承担的东西时,只剩下对自己对命运的妥协。怎么活还不是一样的活么,只要能够生活下去就好了,往往到最后,我们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

   卡洛,一个衰到家的小人物,小理发师,性无能被妻子抛弃,银行卡吊销,连走在路上都会被鸟屎击中。忍受着巨大的屈辱躲在旅行箱里逃回波兰,一无所有的他仅剩下那一枚2法郎,在电话里听着他的妻子与另一个男人交欢而投下的硬币,那是他被践踏的尊严,也是他最后仅存的男人的尊严。这一枚尊严,途中遇到强盗的嘲笑,也曾一气之下想把它扔到湖中,却神奇的粘在手上甩也甩不掉,最终,卡洛把这枚硬币投到假冒自己死亡的棺材里,连同他的过去,一起被掩埋起来。靠着偷听到卖地皮的机密,卡洛发了一大笔横财,从此摇身一变,从一个落魄的小理发师变为财大气粗的大老板,梳起光溜溜的大背头,光鲜的西装大衣,富豪车,专属司机。导演做了一个有意思的重复对比,当他以这幅新造型在新买的公司大楼里得意洋洋的用纸巾吹响古老的波兰歌曲,说着:“看,华沙就在我们脚下。”是否还记得,上一次吹响这首曲子时的他穷困潦倒,坐在地铁站下的破皮箱里卖唱呢?人的身份霎时改变,他由一个底层阶级转变为上层阶级,从外在到实质都有些改变了。他把自己原来准备全部财产捐献教堂的遗嘱改为自己的前妻多米妮,而这一切,就是为了制造一个巨大的谎言,挽回作为一个男人最后的尊严。他真的是爱多米妮的,在死人现身并给了她一个满足的夜晚之后,卡洛消失,重燃爱火的多米妮被捕。卡洛终于完成了自己的报复。金钱,地位,都是表象上得东西,当他被前妻抛弃的之后,他人生的所有意义便是重新拾回自己的尊严,重新找回多米妮的爱。而这一切似乎又都是自相矛盾的。买尸体的时候,司机说:“这年头金钱万能。”“你这样认为?”卡洛只是给出了一个质疑的回答。现今社会,似乎如此,有钱能使鬼推磨,但是利用金钱达到目的的卡洛,内心真的平静了么?律师说:“他在隧道的尽头看见灯光。”颇有基督教的神学意味。影片总也反复出现隧道尽头的光——婚礼时教堂的出口,多米妮房间出口的灯光。光,在基督教中代表神的救赎,曾有一个镜头,卡洛镜像中的倒影与圣母像重合了,不难看出,导演隐喻的表达了神学教义中的人文关怀。

   其实三部影片中都出现了教堂,法庭。《红》中瓦伦蒂娜的狗指引她跑进教堂,代表了善的她在耶稣基督面前无助且慌乱的寻找着,新老两代法官对于人生的迷惑;《蓝》中茱莉的丈夫送给她与情人代表爱的十字架,年轻律师情人肚子里的遗腹子;《白》中卡洛与多米妮教堂里举行的白色梦幻婚礼,法庭上无情的宣判,律师口中一语道破的真理。教堂代表了道德,人性,法庭代表了标准,审判。即使这一切都是那样的暧昧不清,复杂多变。导演安排的一个相同的情节也都出现在三部影片中——颤颤巍巍的驼背老婆婆费力的朝垃圾桶扔瓶子,这是面对弱者时的态度,而三个不同的主角也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态度:红里面的瓦伦蒂娜毫不犹豫上前去帮老婆婆把瓶子塞进去;封闭自己与外界沟通的茱莉闭上眼睛不管不顾;可恨又可怜的卡洛却视而不见,还在一边幸灾乐祸的笑着。换成是你,又会怎样去面对这样一个扔瓶子的老人呢?

 4 ) 没有平等,消解的只是我们自己

白在"Trois Coleurs"三色系列中,应该对应着平等(Égalité)。在这个故事里我们很容易找到平等的影子:Karol从被Dominique抛弃,到成功地实现报复,他成功地证明了他男人的尊严。从一个喝口凉水都塞牙的客居异乡的无能男人(他在各地得到的奖项,决不象征着什么能力,倒是像是一种累赘,甚至是反讽式的映出他的无能),到一个事业有成,终于将自己和妻子(奇怪的是这场离婚官司打了那么久都没结束)定位在了高墙内外,这成功的报复,应该说是再好不过地实现他的平等了吧?然而这其中有很多问题。他得到的,不是共时的平等,至多只是历时的平等。如果我们把这九十分钟的电影在时间上作个平均,也许他们的位置是大致平等的。然而我们无法抵御的时间之流,却清楚地告诉我们Karol是在逐渐登上一个世俗所谓成功者的位置,从而可以操纵自己和别人的命运,与Dominique当时需要依赖外物(离婚诉讼里的法律,驱逐Karol时的警察,接到电话时身上的男人)实现自己的目的完全不同。两个人在达到征服与反征服的目的中,女人采用了适当的力量,男人却选择了过大的力量,其结果是没有最终把两人的关系推到一个平等的稳定状态,而是呈现一种过度,最后的Dominique以一种屈服者的身份出现在窗口,我只能说他们之间将永不会再有真的平等可言。
跳出这个格局再看,却还有另一层反讽:即使历时的平等,Karol也一样没有实现。我这里讲的历时性,不是前瞻式的评价,而是在这九十分钟内已经如此。使Dominique到达华沙的,不是Karol,而是Karol之死。以自身的消解来追求自身的尊严,追求到了又是谁的?Karol在葬礼后的出现,不能说明他的存在,这时他的遗产已经全都归Dominique所有,他连自己都没有了,只剩他的所谓尊严。脱离了实体的尊严,究竟还有没有意义,或者说还是否存在?因此那激情的一夜其实彻头彻尾的将Karol符号化,意图消解这个符号而换得自身存在的完满,却将自己完全符号化,自己跳进自己设下的局,最终全情投入一场能指的狂欢。
也许我们对平等的幻想应该落幕,毕竟说穿了就只剩一些符号的碎片。在这个世界,我们只有真正无根的漂泊,才会跟每一个萍水相逢两两平等。

 5 ) 平等是最自然,也是最不切实际的事

(写于08年底,那时候我还是个感情浓烈的姑娘)

Blanc----égalité
        和我们教室后面写的一样,平等,白色。
    其实回味每一个镜头,白色,贯穿整部影片。从法庭门口的和平鸽成群飞起,Karol抬头,表情饶有兴致,但是结果却被很扫兴。这是不是最开始的一个暗示,带有讽刺意味的笔触,叙写着所谓的平等。放弃了在波兰的声名和前程,只因了Dominique的一个神情凝望,随她来了巴黎,带着一个装着证明他能力的箱子,里面装的是他在波兰的全部骄傲。来到巴黎这个地方,几乎不会说法语。其实一直不明白,为什么Dominique总会回想起他们婚礼的场景,因为婚纱是白色的么?是因为象征两人爱情的平等么?为什么要从那么空无一人的教堂里走出去?“我需要时间,我要挽救这段婚姻,我不相信我们情分已尽”在离婚的法庭上,Karol喊出,:“难道就因为语言,我被拒绝了吗?”最开始的暗示。Dominique从回忆中被扯出,法官问她Est-ce que vous aimez votre mari? 她回答Avant oui, 眼神里尽是温柔。Karol的眼睛里写着渴望,Dominique看他一眼,眼神转而凌厉而决绝。maintenant?-Non,je n'aime plus.语气中一丝轻蔑。Karol表情难以置信,一时没有明白过来,然后眼中刚刚的光芒暗淡下来,当他能理解这个句子的时候,痛彻心扉。以前爱,现在不爱了。我知道,最痛的一句话莫过于此。
     其实我挺喜欢Karol的行李箱,贴着便签,给人一种挺舒心的感觉,同时也是一个典型的象征吧。那个箱子,在传送带上转来转去,有人分析说这象征了小人物自己无法左右命运,我同意这点。这也算是对平等的一个反讽吧,不是说想怎么样就能够实现的。后来Mikolaj把Karol装在箱子里运回华沙的时候不也一样么?Karol被连箱子一起带走,无法左右自己的行程。小人物的悲哀在于此,世界之所以为世界,就是因为了这些必须与无奈。在Karol最无奈的时候,银行卡被冻结,无家可归的时候,在巴黎的夜里,冷风逼人。在最无助的时候,蹒跚的老妇人让他嘴角泛起残忍的笑,这是他内心里阴暗面的展现么?也是他后来的那些报复行为的最初端倪?
    很喜欢他假装吞钥匙的那一个刹那,暖暖的感觉,在那么落魄的时候,在面对Dominique的绝情的时候,他依然心心念念着逗她开心,试图挽回。我仔细看他的脸,没有丝毫埋怨。的确,Dominique也笑了,Karol的可爱的一面,或许就是这样的小细节,曾经赢得了佳人芳心。看到Karol隔着发丝,触到Dominique的脸颊,她那可爱的笑,那一蹙眉的开心。但是终究要面对现在的时光。依旧被狠狠伤害,不得不说,Dominique,做得太绝了,不管Karol怎么挽留,怎么补救,都是不可能回头的了,无论他怎么抛下自尊去恳求。
    流浪,带着心伤,在地铁里。地铁是所有人都喜欢用的象征,地下铁,是不是也是在光华的掩盖下,一道刻在繁华脸上的疤?Karol吹着梳子,这是他唯一能用来谋生的了。就这样,认识了Mikolaj,同是波兰人。我注意到,Mikolaj用脚指向Karol的骄傲,他的那些证书,或许,开始,Mikolaj不把Karol当朋友,只把他当成一个工具,从心底是看轻他的。当Karol给Dominique打电话的时候,那种绝望,那种孤注一掷,那句或许他说的最流畅的一句法语Dominique, je t’aime。多少无奈与落寞,都在这一句绝望的话语中。无奈,这句话太轻了,给不了Dominique幸福,或许,是Dominique不要这幸福。伤害伤害,还是伤害。Je t'aime.一句话,全部的语言都融在这句里,世间一切情愫,敌不过一句我爱你。爱一个人,就给了他伤害自己的把柄。这话一点不假,心甘情愿,含笑饮毒酒。爱情里,怎么可以仅仅用平等两个字概括。
     那个电话亭,看他痛苦扭曲的面孔。那种压制住的绝望,突然让我想起《飘》里描述瑞德的拳头,那种像是不信教的人才有的那种自由和硬压制下的力量。那两法郎,花掉的也是他的尊严,所以他才那么疯狂地想找回。或许,这也是一种提醒,提醒着他的屈辱,提醒他在爱情里的伤痛。
    他走了,这次真的疼了,他要离开巴黎这块伤心地。有着怎样的决心,躲在那个箱子里。抛弃了一切原来曾引以为傲的东西,就那么轻易让那些留在了巴黎的地铁站。这是报复的开始么?在那么狭小的空间里,他自己都不知道能不能够用,却依然带着那么易碎的石膏像,就像是带着对Dominique的爱。不敢想象,他在被推下山崖后,有着怎样的力量,能走回去。白色的天地,白色破碎的石膏像,世界一片白色……是报复的力量驱使么?爱之深,恨之切。Karol终于回到了朋友那里,蒙头大睡,我想,他怕是要把那些痛苦的回忆都忘了,或是在梦里把这些想清楚。他能有那么多人指名要他做头发,说明他在波兰也是很有前途的,至少生活是很优厚的,但他义无反顾放弃了,为了Dominique,去了巴黎。开始,他费尽心机赚钱,也真的达到目的了。或许,以前是靠手艺吃饭,现在却是靠手段吃饭。波兰,白色的雪掩盖下,或许,给了Karol很多,让他找回了原来的一切。在自己熟悉的地方,和自己熟悉的人一起,或许就是最好的疗伤药。探戈舞曲,远远地回响。不知道为什么用探戈作背景音乐。或许,Karol做警卫的那个时候,是计划开始拔节的时候吧。想起这段旋律跟《安妮日记》里的旋律挺像的,波兰导演都喜欢这类旋律么?
    看到Karol在晚上一个人对着录音机学法语的镜头,他背着变位。他学法语,为了报复?可看他背变位的时候,表情不是那种下定决心的狠,而是一种悠闲。J'ai mangé,tu as mangé……按下重复,有种理解不了记不住的无奈,或许,感叹着,法国人,那个法国女人Dominique,像变位一样难以捉摸,掌控不了。(呵呵,我只听出了Dormir和partir两个词的不知道哪种时态的变位,第一个听不出来,貌似还是manger的某种变位)
     Mikolaj就是那个没有勇气自杀的人。果然像预料的那样。Karol开枪的那个瞬间,慢镜头,Mikolaj倒下,那不过是一颗空弹。随着这一课空弹,Mikolaj也算是死过一次的人了,没有人能体会死去的人对活着有什么感受。又想起《非诚勿扰》里,笑笑跳进海里,对他的思念也就此终结。或许,当Mikolaj感觉被子弹射中的一刻,原来的那个他也跟着死去了。两个获得重生的人,在昏红的日光里,在冰上,像两个孩子。记得《搏击俱乐部》里,泰勒放那个学生走的时候,说明天将是他最快活的一天,他的早饭将比我们都香。重生的感觉。或许,这个时候,两人开始真正成为朋友。
     Karol已成为他想成为的样子,不知是不是刻意的对比,如今他站在高楼上,依旧吹着梳子,不过一切都变了。“看,华沙就在我们脚下。”不再是原来那个懦弱的人了,取而代之的是冷漠。那种俯瞰一切的感觉,只是,赢了世界,Dominique在哪里?梦醒时分的呢喃,除了那尊石膏像,没人听到。谁说报复的时候,心里没有爱了呢?Karol一直是爱着Dominique的,一直都是。他立了遗嘱,当时也算是报复计划的一部分,但是他的表情里有种痛,那种无奈,那种自己都希望自己能停下来的感觉。就算是他最后跟Mikolaj提到说她会来参加他的葬礼的,毕竟那是很大一笔遗产的时候,虽然有着鄙夷,但我却觉得有种苦涩,那种他希望自己恨Dominique,没想到并不能真的恨,却内心深处依然爱着她,恨却骗不了自己。如果说继续爱着Dominique是一种软弱的话,他不能容忍自己在事业成功的时候,懦弱着。或许,他千百次警告自己,不能对Dominique念念不忘,内心却是对她的感情一直不变,只不过,这种感情异化了,被深深埋起来。一次又一次,他发现自己依然抵挡不了这种感情的侵袭,在思想最脆弱的时候,暴露无遗。不知道怎么化解,这种感情在报复的掩盖下却欲盖弥彰,越是这样,他心里越痛苦,越痛恨自己,越痛恨这个让他陷入这种状态的女人,那个他依然爱着的人,报复的念头越坚定。用报复掩盖爱情,报复中有种痛,痛在心里,只有自己知道。
     Karol和手下去买尸体的时候,“这年头金钱万能”,也算是导演的讽刺吧。是的,钱买不回爱情。(不过我倒是想起欧亨利的小说《财神与爱神》,最后一句够讽刺的)他把一直陪在他身边的那枚硬币,扔进了棺木,随原来那个自己去了。他从那一群抢劫他的人那里夺回的这硬币,他旧日的屈辱和尊严都压在上面。 现在,不需要了。
     Dominique来了,或许因为,只有死亡能让人记住他最好的部分,她流泪了,伤心了,回想起他,毕竟是相爱过,毕竟也刺伤过他,泪水里,有自责,有不舍,虽然很少很少。或许,此刻对于他,Dominique的感情不会比大多数人都更深,只是比对于一个死去的人的感情稍多一些。当Karol重新出现在她面前的时候,震惊过后,或许,她觉得他们可以回到过去了,或许,她觉得爱情可以起死回生。此刻,对于Karol,更大程度上来说是为了证明自己,并不是完全因为爱情。但毕竟曾经沧海,那种过去的感觉回来了,他不再是原来那个在爱情理卑微的角色了。对于Dominique,她一无所知,Karol从这一刻起,就深深伤了她一次,这一次,我觉得比什么都深,比起把她送进监狱更伤人心。然而,她终于还是失去了他,在清晨,等醒来,她发觉,自己又爱上了Karol,和以前一样。我还很喜欢一个镜头就是她给Mikolaj打电话,电话那头Mikolaj冷冷的声音,告诉她Karol已经死了。
    警察进门,那一刻,她一定以为自己昨晚不过是幻觉了。其实,她完全可以告诉警察,Karol没死,但是当警察第二次跟她确认的时候,她却沉默了。突然觉得,她不是陷入记忆中,或许,这次,是她甘心被Karol狠狠伤一次了,她故意沉默了。算是赎罪吧,这样,两人谁也不欠谁的了。就像前面说过的那样,爱一个人,就把伤害自己的把柄交给了他。其实,结局是意料之中的。看着Dominique用手语告诉Karol,等她出去,重新开始,表情没有恨。或许,两人的伤害相抵消,像张白纸一样,重新开始。不是原谅伤害回到过去,是重新开始。又想起开始Dominique伤Karol,把Karol对她的爱当作悬在他头上的鞭子,没有平等,没有幸福。两个人的战争,没有输赢。
    写到这里又想起出现了三次的那个婚礼镜头,记得那个律师说“他在隧道的尽头看见灯光”,Dominique从教堂出去的时候不也像是在隧道尽头看到灯光么?虽然我还看不透这代表什么。
    是不是,彼此伤害过后才可以一切重新? 爱情里,有多少平等可讲?或许还是应该努力寻找平等的吧,如果,Karol选择原谅,Dominique是不是不会再回来?如果回来,两个人之间的不平等是不是就像一道伤,抹不平,Karol是不是在两个人的爱情角逐里一直处于下风?爱情,也是角逐?

  

 6 ) FIFF1丨DAY1《蓝白红三部曲之白》她就站在白色烟火的背后

第1届#法罗岛电影节#无人知晓单元第1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蓝白红三部曲之白》,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怨偶们爱恨情仇的厮杀评价了!

H:

无法理解。就一个屌丝男被前妻各种羞辱嫌弃,然后回国逆袭又报复前妻的故事呗。。不是很喜欢这部。当然摄影,构图和意境还是很美的。音乐依旧get不到。

果树:

在我的眼中,红>蓝>白。白与红蓝相比欠缺了一丝高级感,但其实是三部里边把故事这个环节做到最好的。白即平等,只是对爱情双方,平等是最难的追索,面对心爱的人,任何人都会变得渺小、卑微。电影拍得悲悯,但结局还是残忍。到最后,任何对平等的追讨,还是伤人更伤己。

淋酒:

感觉不如蓝,偏重剧情,讲述一段偏执到扭曲的爱情关系,前期男主的悲痛与女主的,到后期男主的从容与女主的悲痛,在最后的一幕告诉我们,一切都并非真实,爱情是可怕的。

墨夜轩:

两人对于彼此的爱真的是平等的吗?这电影里男主的爱被女主践踏,而他一直以最卑微的方式来祈求女主的爱。最后他实现了他的目标,但是这样的结果真的是好的嘛。

曲有误:

虽然更能沉浸在蓝中女主慢慢走出悲伤的氛围里,但私心还是更喜欢白这种奇情故事。

薛Tony:

很早之前看的电影,风格与其他两部迥然不同。“白”是“平等”,这是每个了解三部曲含义的人都能理解的,而获得这种平等的方式,则是毁灭与满足。在两性关系中,占有与伟岸,是男人必须具有的。或者说,在婚姻关系中,男人必须要有着支撑一个家庭的能力,这是在一个世俗框架下不平等的“平等”,一旦失衡,无论是两性关系还是婚姻关系,都会在即有的框架下出现不平等的情况。而性,则是这种不平等的“平等”最直接的转化,能力往往伴随着性欲,一旦得不到满足,能够支撑两性关系的最直接的力量便消解,“渴望承受一个男人的重量”的女人便成为不平等的最直接的反应者。因此,“欲求不满”的女人可以对因无法支撑家庭的压力导致的对生活“阳痿”的男人居高临下,随手抛弃。这时的男人,是卑微与不可反抗的。

Candice:

三部曲之意乱情迷。故事奇情,逻辑却有些生硬,不是非常理解男子的复仇意义何在?说到底不应该检视自己的卑微嘛。这是一个关于救赎的故事嘛?不是吧;白色果真就是表现自由嘛?也不见得……法国受挫,波兰得意,老基还是依然深爱着他的祖国。

飞扬独霸:

爱情本就无平等可言,更别提这个社会其它的方方面面了,本片的政治“明”喻也是肤浅与无聊,在我看来此片所要探讨的论题更是虚无和无意义的,可以说是三色三部曲中最弱的一部。但是我真的很喜欢这个奇情故事。

橘的大橘:

暗長的隧道,白色烟火,她就站在那裏。

法罗岛岛主:

蓝白红三部曲中最有趣的一部,没有任何一点笑点,不会让你的脸上有任何笑意,但是内心早已笑到炸裂,太缺德了。

我略知她一二:

奇男奇女奇情,白即众生,众生平等。一切恩爱会,无常难得久。生世多畏惧,命危于晨露。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晓风与你残月:

一场单方面不平等扭曲的爱情结局终究是悲剧的。基耶是如何做到把女性拍得这么有魅力的,年轻Julie真的是太美了。不过还是觉得男主的奋斗励志史拍得稍微有点糙,以至于最后的复仇也是有点让人感觉有些强扭之意,以及蓝是自由,那白的平等在于爱情双方的地位和角色么?

大大大大大白猫:

蓝白红分别寓意着自由、平等与博爱,而《白》最终也很好地贯彻了平等这一核心母题。整部电影对于这个主题诠释的最妙的地方在于,整部电影里人物关系时刻是不平等的(比如财富、地位等),但是最后爱情之中两个人的平等却又自然地从这种“不平等”中生发出来,向观众昭示平等的重要性。基耶对于“卑微”的诠释,男主角对于“卑微”的演绎实在是漂亮。而相对通俗情节剧化的剧情也使得这部电影相对于蓝和红更加平易近人(事实上,《白》可以说是三色里最通俗的一部了)但是过于抓马夸张的剧情走向成为了电影的扣分项,要是收敛一些会更好。(另外,不知道为啥,这一部看着看着莫名让我想起基督山伯爵)

#FIFF1#DAY1的无人知晓场刊评分稍后会在广播中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7 ) 没看懂

首先声明,我不打算给好评,但也不会差评,因为我基本没看懂,也就无法解读,只是谈谈感受,说说话。 《蓝》《白》《红》三部曲,我是严格按顺序看的,顺序据说来自于法国国旗的颜色,从左至右排列,分别象征自由、平等、博爱,个人感觉幸亏是按顺序看的,因为一部比一部难懂,一部比一部枯燥。 第一部我起码看出女主角从失去丈夫和女儿的巨大生命挫折中走了出来,逐渐摆拖了逃避和孤独的情绪,最后即将启动新的生活,音乐很好听,画面也美(也可能是女主角朱丽叶. 比诺什美),如果说主题是在探讨自由的话,那可能就是指人不能被束缚,不仅不能被坏的东西束缚,同样也不能被好的东西束缚,比如爱情和亲情,名誉和地位就更不用说了。有一点不知道我看得对不对,快接近结尾的时候,那个女主丈夫的朋友也是暗恋女主的对象坚持要把女主未完成却一度要销毁的乐稿完成,或许也表达出一种自由的精神,不顾及,不迎合,爱你却不见得事事都得顺从你,但似乎又有点矛盾,这不是给直男癌找借口吗?你到底想不想跟人处对象啊?可能人家艺术家就喜欢这样的?老实说,艺术家的世界我们真不懂; 第二部《白》不是讲艺术家的事,但却更看不懂了,有人说这是一个ED男复仇的故事,这跟平等不知怎么就扯上了边,这编剧对嫌弃ED的女人是得有多愤恨,对那事儿不行的男人得有多同情,愣是最后将可怜的女人送进了监狱,然后男主在监狱的窗外对着心爱的女人流泪—麻烦编剧,这逻辑真够难为我们的,是男主设的套将女主关进监狱的好吧?平等体现在哪里?体现在报复成功?体现在男女在性事这事上不对等?或许一切都是隐喻?上世纪94年的片子,东欧巨变刚发生没几年,男主来自于落后的东欧国家罗马尼亚,女主则是西欧的法国人,两个国家存在落差,再猜想到本片的主创是罗马尼亚人,他老人家可能对落差的体会更深一些,自然对平等的感受也更强烈一些,但拿男女关系去比喻政治或国际风云的事,毕竟有点玄乎,我还是猜不透。当现实片或爱情片看吧情节有点扯,当寓言片或隐喻去解读又有好多地方说不通,最后我只能承认自己水平太浅,还需多多修炼,总之两个字:太累; 还有更累的,三部曲的最后一部《红》,不好意思,为了对得起“博爱”,对得起豆瓣的8.7分,我愣是分四次,睡过去三次才坚持把它看完,这也创下个人阅片史的纪录了,对不起,真对不起。 老法官与女主之间的对话听不懂,两人之间的关系有些暧昧也就罢了,穿插进来的年轻法官,快结束了我才知道他不是女主电话中的男友,这里我想说的是:电影创作者们,搞艺术创作的时候,表达自己的观点展现自己的艺术水准很重要,但照顾一下观众的接受能力,体谅一下他们的应变能力是不是也很重要?电影情节的递进以及桥段的衔接和镜头的切换是不是要避免让观众产生误会?反正我是误会了,也可能一开始我就不认真,漏掉了什么,也不打算再去回放,我的原则是你既然设计了情节,就要用它去抓观众,最好是抓了你自己国家的观众,再多抓外国的观众。 如果您坚持把这三部电影都看完了,又听我瞎扯到这儿。然后,您告诉我,你不懂,这三部曲是高水准的文艺片,人家可是得了金狮奖的,没看出好来是你水平不够,好吧,我承认文艺片相对小众,我也再次强调并承认我能力太低,欣赏水平极其有限,但我想说我们是不是也要避免“光环效应”和“名人效应”?一听说这是某某大师拍的片子,就要先跪下再去欣赏,有时候文化差异摆在那,不是在人家那叫好的东西到你这你就真的能理解,理解不了就感觉自己特自卑,还要不懂装懂的发一通不着边际的评论,当然,像我这样的表达感受另当别论,嘿嘿。 还有评论特别推崇这三部电影的镜头语言以及色彩色调,这个我可以苟同,但假如仅以这些元素评判电影优劣的话,那就不要苛责我们的老谋子等喜欢整这些事而不以剧情取胜的本土导演了。 或许真的是曲高和寡,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再高档的餐厅,它也不会盼望食客越少越好。 我一直坚信:雅俗共赏永远是艺术的最高境界。

 短评

三部曲里,我更喜欢这部

5分钟前
  • 扭腰客
  • 力荐

心里面装着一个人,人往往就有了目标。在爱情上,两个人都输了,也都赢了。

9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于是,卡罗尔决定用一场阴险的计谋,狠狠给妻子一个报复。然而当卡罗尔得逞后,他又能换来什么呢

11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导演用该片表现法国国旗三种颜色中象征“平等”的白色,他的精巧构思令人感叹,片中也多次出现主人公身着白色服装出现的场景。

14分钟前
  • 爱吃烤鹅
  • 推荐

卑微者祈求的是什么?是平等吗?还是高贵者的垂怜?在这个片子里,我看到的不是对平等的追求,而是卑微者以最极端然而也是最卑微的方式祈求爱的努力,而一切的一切,却只不过证明了自身的卑微而已。

15分钟前
  • 沙砾于飞
  • 力荐

《蓝》《白》相比,我更喜欢《白》的故事,当然,《蓝》的配乐比《白》更胜一筹!—— 今天才偶然发现《蓝白红三部曲》的豆瓣电影条目都是「阿北」于「2005-05-07-15点多」创建的,不过创建条目的先后顺序则是《红》《蓝》《白》。-2017.11.15

20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基耶的电影不要求理解,但要求接受。一个致命的逻辑是:不理解怎么接受?于是在电影放映的每一秒,我的眼睛都在规劝我的大脑。我不知道他用了什么魔法,让那些不可理喻的行为在电影世界里通通自洽,通通不需要解释。当我在现实中愈发小心翼翼地给予我的爱,他让我置身爱的狂潮、爱的激流,让我目瞪口呆,让我难以自拔,让我不愿再循规蹈矩地生活下去。他还有一种能力:让自己的女主角在镜头下容光焕发。我无法不相信朱莉·德尔佩是世界上最美的女人,而为了她男人可以做出任何事。

23分钟前
  • 晚不安
  • 推荐

基老师的喜剧,故事很离奇(所以不奇怪后来的[天堂]),寓言性很强(还有比东欧丈夫西欧妻子这种故事更强的么,“死亡”之于冷战终结之类)。音乐很好,普莱斯纳有点模仿皮亚佐拉的调调。确实不及[蓝色]。

27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Julie Delpy年轻的时候真美。PS,最后的哑语是:等我出狱后,我们一起离开,或者我留下,我们结婚。

28分钟前
  • Eudemonia
  • 还行

比蓝有趣

2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真糟糕,心都凉透了,三部曲里最不喜欢这一部,都不给一点活路走。

30分钟前
  • 沉歌
  • 还行

三色里最喜欢的就是白了

35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力荐

一個一無所有的中年男人的奮鬥史與復仇記。三部曲中我最不喜歡這一部,雖然我不能否認世上的確有這種男人的存在,但也不能讓我接受他那無聊的做法。因為復仇以後,結果是什麽?換來兩行熱淚?

36分钟前
  • StevenTong
  • 推荐

虽然三部曲里面最喜欢的不是这部,但不得不说这部的剧情冲突是最强的。白色是空白,白色是圣洁,白色是平等。男主复仇一系列举动,本质还是因为爱的太卑微,爱情是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才能长久下去。人活着如果太卑微,就会变得狭隘自私,感觉怎么样都是为了卑微而活。

40分钟前
  • 樱花飞舞时
  • 推荐

好像爱情里付出的比较多的总像是失败者。披着爱情的幌子,我们都做了太多的荒唐事。他的爱多么卑微和落魄,像乞讨一样祈求妻子的一点爱意,以至于用死亡换来一次会面。一旦伤害开始,便陷入了互相摧毁的深渊。白色的婚礼那么圣洁,可这桩婚姻却是灰色的。

44分钟前
  • 后自愈
  • 推荐

①探讨爱情上的地位嬗变与平等,间或有政治隐喻。②法国-失语-贫穷-阳痿-匮乏,波兰-暴富-假死-满足-复仇。③白色弥漫的婚礼闪回,雪地,头梳,鸽子,女神雕像,高潮时的纯白色尖叫。④困顿中瞅见的戈达尔[蔑视]海报。⑤听录音学法语挑的词真是绝配。⑥空枪后的膨胀时间,体验过死亡方知生的可贵。(9.0/10)

47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记仇的小男人真可怕。

49分钟前
  • 今天小熊不吃糖
  • 推荐

“卑微者祈求的是什么? 我看到的不是对平等的追求,而是卑微者以最极端然而也是最卑微的方式祈求爱的努力,而一切的一切,却只不过证明了自身的卑微而已。”其实这也是你一直和我说的,我只是把自己觉得最好的给你,却不能给你爱,即使离开,你依旧觉得爱得卑微。我只能说抱歉,我受不了让我窒息的爱

51分钟前
  • Mignon松弛地
  • 力荐

玩得挺开心,还挺好笑。地域阻隔带来人的困境和东西欧的关系寓言性强,后来的情节发展拿到今天一看还有预言性……单看爱情的话,实在有点感同身受,如果说忘掉旧爱一靠时间二靠新欢,那么证明旧爱则一靠金钱二靠死亡。以上都是配合使用效果更佳。

56分钟前
  • 更深的白色
  • 推荐

金钱让男人坚挺,高潮唤回爱?

59分钟前
  • blur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