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纽约

爱情片大陆2016

主演:阮经天,杜鹃,苗侨伟,叶童,彼得·格林纳,袁文康,黄龄,是安,邵汶,杨旭文,马歌,欧阳靖

导演:罗冬

 剧照

纽约纽约 剧照 NO.1纽约纽约 剧照 NO.2纽约纽约 剧照 NO.3纽约纽约 剧照 NO.4纽约纽约 剧照 NO.5纽约纽约 剧照 NO.6纽约纽约 剧照 NO.13纽约纽约 剧照 NO.14纽约纽约 剧照 NO.15纽约纽约 剧照 NO.16纽约纽约 剧照 NO.17纽约纽约 剧照 NO.18纽约纽约 剧照 NO.19纽约纽约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28 01:01

详细剧情

  上世纪90年代的上海,许多人都为出国狂热。路途(阮经天 饰)是最年轻的五星级酒店领班,处事精明、为人仗义,无论是手下阿坤(杨旭文 饰)等一众小弟,还是打算开娱乐城的金小姐(叶童 饰),都对路途很是信任。从美国归来的精英商人米先生(苗侨伟 饰)更是看中他,邀请他担任纽约新酒店的负责人。为了去纽约,许多人怀着不同目的来接近路途,其中也包括令路途着迷的女孩阿鹃(杜鹃 饰)。纽约梦能否如愿以偿?路途和阿鹃的爱情又将何去何从?一段在欲望都市中关于选择的爱欲纠缠,就此展开……

 长篇影评

 1 ) 随便扯几句

最近刚去ACMI看了老马的影展,看着看着突然发觉最爱的西科塞斯电影除了出租车司机,应该就是这部了。
粗看一下本片最热的影评和其他影评,感觉和我本人看完此片感受还是有些不同,就想写几句,电影看了也好些年了,可能有些细节回忆不准的地方,不过好些片段感觉和放电影似的,还是能在脑中滚动播放,感觉人脑还是挺奇妙哒。不过,这可能也证明了我对这部爱情电影的喜欢吧。同时,作为一个戈尔达的迷妹,我还记得从前迷弟Qton和我说过戈尔达看完也特别喜欢,可能是想起卡里娜和他自个儿了吧,哈哈哈。

电影开头,可以看出女主和男主的性格是很不一样,女主独立、有主见;男主感性,会撩妹,性子有点急(不过刚当完兵,大家也理解)。在一次次被女主无情拒绝之后,男主凭借着他的死皮赖脸的招数,无伤大雅的玩笑和抖机灵的功夫可能打动了女主,后来两个人结合啦!巴拉巴拉巴拉,中间情节略....接着我们跳到第一次出现摩擦的地方,为啥会出现矛盾呢?这其实是个中西方普遍存在的问题,或许知乎上就有,问“女方比男方的挣得多且有地位,男方会不会介意?” 先不鸟知乎答友的答案,来看我们的男主人公,他明显是介意的,特别是工作还是靠老婆顺来的,可他也只能是不舒服往肚里咽。。。随后电影也运用了一系列蒙太奇的手法表明两人的感情经历了买房,生儿子,带孩子,搞事业等发生了诸多矛盾,最终也没能走到一起。

如果电影只是这样,可能随着整体的基调是部略搞笑带着真实生活影子的平凡电影,对我来说本片感觉最妙的是结尾。在结尾处,女主走上舞台照例妩媚又风光的演着一出完美的show后,走向此时应该有十来岁的儿子身边,看到昔日老公也站一旁,此时的德尼罗也不是一个小小萨克斯演奏者了,好像算是个不错的酒吧经营者了。刚才在前妻还在舞台表演的时候,他就问儿砸,“你说,你像你妈还是像我?”
儿砸回答:“像你”。
爸:“哦,为啥?”
儿:“我不想像个娘们”。
说完,德尼罗笑了,怀着爱意摸了摸儿子的头,这时我多半猜他内心觉得“哈哈,果然遗传的还是我的基因。”
话题回到女主走到儿子身边,她看着男主,感觉当时气氛烘托的挺暧昧,果然男主也主动问了“一会儿有空么,一起出去喝一杯?” 女主也是一口答应。
接着印象没错的话,下个镜头闪到女主急急忙忙的穿了外套,跑到电梯口按电梯,电梯却迟迟不来,感觉有时候可能就是命运或一刹那的感觉,女主想了想又折回去了。
接着镜头又一转,在楼下,拿着雨伞撑着地在玩德尼罗或许在下面等了也有一会儿了,会意的笑了一下,然后癫着他的伞消失在屏幕中。。。。。。影片终!

可能他们觉得这次约会太幼稚,可能他们觉得这次是一次冲动,也很可能他们之后还会有约会,这总之是个开放性结局,但对一部爱情电影来说,这却是个非常规结尾。记得应该是在《逍遥骑士与愤怒的公牛》的书里还有这么段八卦:制片方看完毛片,催人叫来老马,让他一定搞个皆大欢喜的大结局,不然此片回不了本。但老马在他的坚持之下,没鸟制片方,最后也确实导致本片的票房惨败,不过貌似有不少名导表示了对此片的喜爱,包括之前提到的戈达尔。




我是八卦分割线
--------------------------------------------
关于戈达尔为啥喜欢本片呢,最为一个迷妹,我还想YY一下。1963年老戈也拍了部人生当中著名的作品《蔑视》,同样也是个悲情故事,当时他和卡里娜也在闹矛盾,后来媒体八卦的解读此片是戈达尔献给妻子的一份情书,最后两个人也是没走到一起。80年代的某档法国节目还把两个人请到一起,最后也是以卡里娜落泪仓皇逃出镜头结束。感觉也是两个在事业上互相有成就的人,也是相爱的人,也是有过矛盾的人,可能确实是那句老话相爱也不一定要在一起,有时,经历过也是种体验吧。

 2 ) 纽约纽约,一百年

马丁西科塞斯在1880年的纽约告诉我们,纯真年代里,真正的爱情只有一个结局:终生相望但并不在一起。
马丁西克塞斯在1980年的纽约告诉我们,纽约纽约里,真正的爱情只有一个结局:结婚然后离婚,却可以相惜如初。
一百年风吹云散,所有钟情的喜悦不过是瞬间。
诗人之子,孤独的演员丹尼尔戴刘易斯,内敛、深情,扮演的男人纽兰在结婚前夕爱上未婚妻名誉不佳的表姐。一百年前的纽约,清教徒之都,上帝的清白之城。女伯爵夫人从欧洲带来了骄奢淫欲以及刘易斯惶惑已久的爱情。炽热的爱恋之后欲望的归欲望,婚姻的归婚姻。哪怕从此以后两不相见任彼此苍老在大洋的两边任是无情也动人。
我会和很多人一样,热烈的讨论那两个美好感伤的镜头。纽兰看着坐在海岸边的她,夕阳如酒,想她如果在帆船经过灯塔前回头,那么他就会去找她。但她没有。于是时光变幻到纽兰晚年,他带着儿子来到她居住楼房的窗下,坐在街角的长椅上,鸽群呼啦啦的掠过窗子,有人来关窗子了,白发苍苍,并不是她。
我看这部片子是在六年前,我的age of innocence,或者说我的清白年代。我会一直记得他们之间的美好,而美好必要用千里相隔的痛苦来映衬。甚至,所谓爱情,不过是毅然决定放弃的那一瞬间从心底涌出的东西。就像她坐在海岸看着帆船开过灯塔,虽然知道纽兰就在她身后,但坚决不会回头看他。就像纽兰在决定私奔的前夜,目光划过他或许怀孕的妻子的面庞,于是放弃了私奔。他与她,不过是在应当接受的时候接受,在应当拒绝的时候拒绝,而这爱情就在这些点滴的瞬间产生。
假如,纽兰真的与她结婚,又该怎样?
镜头会转向西克塞斯的老电影,《纽约纽约》。我爱的意大利式的忧伤,不羁、自由、永不屈服,即使我爱你。有些演员其实是诗人,如刚才提到的戴尼尔戴刘易斯,也包括这里的罗伯特德尼罗。我会想德尼罗是银幕时代的游吟诗人,唱着民谣,飘洋过海,从西西里来到曼哈顿下东区。德尼罗扮演的爵士乐手吉米在战后一次盛大狂欢中,爱上了爵士女歌手丽莎。然后,才子才女,萨克斯蓝调配百老汇女腔,就这样热烈烈的爱恋、结婚、共同巡回演出。
我同样会和很多人一样,忘不了这部音乐剧中百转千回的爵士歌曲,丽莎的扮演者明尼里原本就是著名女歌唱家。在电影中,他与她都对音乐有着自己的追求,吉米放荡不羁,丽莎固执内敛。他们可以因为珠联璧合而走到一起,也会为了诸如怀孕与否、到哪个城市定居这样的事情而吵架。并且,直到他们的爱情拯救不了彼此的孤独——那种性格里骨子里,与生俱来的孤独,所以他们离婚了。
爵士乐是这样一种音乐,无论怎样忧郁的爱着对方,却牢牢守住自己的音线。你有你的华彩漫天飞舞,我有我的尾声余音绕梁。吉米的萨克斯和丽莎的歌声除了调性一致,其实是各自独立的。
他们离婚后的六年中,各自仍然有着骄人的事业。直到有天,夜色深沉,纽约的夜雾格外缠绵忧郁,他来剧场看她盛大的演出。就像昨天一样,他仍然叼着烟斗,打着节拍,露出不羁的笑容和由衷的欣赏。她在台上唱那首好听的《纽约纽约》,她看到了他,他们相视一笑,就像昨天一样。
电影在持续的爵士乐中走向The end,我在音乐里想起《纯真年代》里纽兰的一句话:“他知道他失去了某些东西:青春年华。但是他现在明白,那东西不仅根本得不到,而且也未必真有。”
纽兰说的“那东西”,不过是another saying of love。
假如纽兰与她结婚,结局不过是吉米的翻版。
对有些人而言,爱情只是生命中一些点滴的瞬间,而且转瞬即逝。它的结局只有两个,或者永远隔山隔水,用时间拉成一条细到看不见的线;或者结婚然后离婚,并在多年以后带着淡定重温或多或少的那些瞬间。


                                                       2008年10月13日

马丁西克塞斯:
《纯真年代》:9.5分
《纽约纽约》:9.5分
(老马的电影几乎都看过,大部分是不错的。但这两部我最喜欢,其次是《穷街陋巷》、《出租汽车司机》等。)

 3 ) 最不老马,也最老马的一部电影

重刷了一遍这部电影,可以说感慨颇多。

《纽约,纽约》是一首爵士名曲,也是瘦皮猴的代表曲目之一(不是瘦皮猴首创的),老马用这首歌,因为这首歌完美契合了老马想要表达的,那就是音乐与纽约,电影非常漫长,开始于两人爱情的开始,结束于两人爱情的结束,这和《好家伙》非常相似,《好家伙》开始于亨利融入黑帮,结束于亨利退出黑帮,重要的不是故事推进,重要的是用故事来表达老马想要表达的,虽然这部漫长的电影,漫长的不像拍出了《愤怒的公牛》《爱尔兰人》这种影片节奏把控力很强的导演,但在情感表达方面,还是那股老马的味道

音乐是老马电影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老马很多电影音乐都是作为背景出现的,要么是用来反映人物(如出租车司机),要么便是用来服务于故事节奏(如爱尔兰人),但这部电影音乐却很多时候作为主体出现,电影很多段都是完整的爵士表演,这样的变化让音乐不再是服务于故事,而是成为了故事本身,还是同样的音乐叙事,只是这次音乐成为了主体部分

电影结局处理给我的感觉也是很老马也很不老马的,《喜剧之王》《出租车司机》《愤怒的公牛》这些电影结局都是很快的,在电影故事大段铺垫下,结局在很短的时间内呈现,这样的结局后劲很大,而且让过程也更饱满,而这部电影其实故事方面也是类似这样的,但处理方面老马用了两段歌舞来过渡,这样的变化让这部电影细腻了许多许多,结局后劲小了一点,但过程饱满了许多,因为这部电影两人的故事并不是主旨,主旨是背景,这和《好家伙》很像,亨利的故事在结束前插入了大段他人情感的变化,因为两部电影表达的东西很像,而老马也用了很相似的处理来处理电影

我文笔很差,都是想到什么写什么(就是写出来脑子想的东西,基本没有好好纠正语言)写的可能有很多错误,欢迎指正,不要骂我

 4 ) 《纽约,纽约》

这是德尼罗参演的又一部电影,按类型算是个歌舞片吧。1977年上映。

时代背景是二战胜利时的美国纽约。在这个举国狂欢的胜利日,美国大兵吉米扔掉了军装,穿着赌博赢来的夏威夷衬衫四处猎艳。吉米天生放荡不羁,碰见个女人便死缠烂打,屡战屡败之后,他遇见了美丽的歌手法兰欣,对吉米近乎无赖式的纠缠,她毫无办法,只得和吉米一起去参加酒吧乐队的面试。吉米的萨克斯的绝妙演奏和法兰欣的甜美歌喉使他们渐渐走到了一起。他们和乐队四处巡演,旅途的颠簸,生活的艰辛,对音乐的共同热爱,雪夜中的求婚和结婚,因怀孕导致的分歧,争吵和离婚,成名后的再聚首。有辉煌也有失意,有欢乐也有痛苦,有愤怒也有温馨,这些就是他们的人生。

吉米对生活的态度很简单,要求也不高。他说:“人生主旋律就是生活一切顺利,心想事成,一切都有。拥有你要的女人,音乐,还有过好日子的金钱,那就是人生主旋律。”法兰欣当然也认可他的人生态度。他们一起演出,谈情说爱,闲下来时吉米作曲,法兰欣填词。很像《天仙配》中“你耕田来我织布”的和谐画面。

然而现实生活远非他们所憧憬的那么美好,种种障碍和烦恼接踵而来。这是他们俩人都未曾做好准备的。吉米接手乐队后,法兰欣怀孕了,执意要回纽约,无论吉米怎样劝说也不行,吉米只好放弃自己的乐队随她回去。而不久后法兰欣又要登台演出,而吉米去随她与乐队老板洽谈的酒吧中,台上演奏正是吉米曾放弃的那个乐队。这使得吉米更加怒不可遏。大吵一架后,他们终于分手了。六年后,他们各自事业有成,互相的深深爱意依然如故。又一次的相聚中,吉米小心翼翼的说:“我们要不要重新来过?”此时的法兰欣却退缩了。她没有走向彼此相约的那扇门,而是进入了另一方向的电梯中,当我们看到电梯门缓缓的关闭时,不禁有了一丝惋惜。

对待爱情、婚姻和分手,人们有不同的方式。以往常见的方式是,能过的下去就过,哪怕是凑合着过。过去的多数人都是这种态度。现在通常的做法则是,过不下去就离,离了就不再相见。看似绝情,也免去许多情感上的纠葛。而比较时髦的做法是,做不成夫妻也可以做朋友,分手之后仍然在外人面前维持着假惺惺的友谊,时不时还在一起吃个饭什么的。其实这种做法更虚伪更令人尴尬。

在影片中,吉米和法兰欣的分手和上面说的都不一样。这并非是编导故意的标新立异,而是生活中的真实存在。吉米不习惯法兰欣事事都要按程序走,法兰欣更不习惯吉米凡事不管不顾。彼此的性格中都缺少了包容。由于彼此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的差异,导致了最后的无奈分手。可谁能说他们之间没有真爱?直到婚后很久,他们才明白这种爱却不能取代全部的生活。他们的感情纠葛,无关性,无关事业。分手的目的是为了留住爱。我在想,或许这样的爱才是最纯粹最真诚的。纯粹到容不下一丝一毫的灰尘。也许这才是对情感的尊重。即便在分手之后,他们仍然深爱着对方。自知不能厮守,只能远远的相望。如同荷塘中香远益清的莲花绽放,“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也犹如天际的那一抹绚丽的晚霞,你越朝它走去,它离你越远。他们只能在《纽约,纽约》的歌声中去寄托彼此的依恋。

人的一生中,事业也好,婚姻也好,输和赢,成功和跌倒,都算不了什么。泛起的波澜就是生活的常态,因为“地球依然转动,世界还是继续运转”。法兰欣的歌声就是对人生的最好诠释。

影片忠实的还原了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场景,二战胜利人们狂欢,时代广场上挤满了兴奋的人群,仔细看去,还可以找到那张著名的海军士兵拥吻女子的照片的再现。舞台上,长号加上弱音器演奏着爵士乐和蓝调。台下是忘却了所有烦恼的红男绿女在摇摆。那天最动人的一幕是,吉米告别法兰欣后走到桥上,在寂静的黑暗中,他看到:在桥下一对青年男女在翩翩起舞,没有人声喧哗,没有音乐伴奏,一束冷光的照射下,他们在旋转跳跃,舞步是那样的轻盈,充满青春的活力。陶然享受忘情投入。(可能《爱乐之城》中那段绝妙的舞蹈就是在这里获得的灵感)。

本人对爵士乐不是很熟悉,虽然影片中展示了许多动人的爵士乐曲,我却始终不明白:乐曲和歌声是如何配合起来的,爵士乐的配器和节拍又是如何体现的?

德尼罗饰演的吉米渐入佳境,一招一式挥洒自如,特别是将吉米性格中的不拘一格的举止,对感情的渴望以及对音乐的强烈追求结合的很完美。不知道影片中的萨克斯是不是德尼罗亲自演奏的,如果是,那他真算是多才多艺了。女主角听说就是一位歌唱家,演唱还是很不错的,不过从电影演员的角度看,情感投入、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似乎还欠点火候。

本人评分:6.5。

 5 ) 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去相爱

我不想从你那儿获得
证明你存在的虚荣
我知道:
时光有自己的名姓,
你有你的姓名

不要为我显示奇迹
让你的诚律合乎情理
让它们一代一代更加明晰

                  -----里尔克



    在后半夜的昏昏沉沉中看完《纽约,纽约》,折服于罗伯特德尼罗非凡的个人魅力,他在片中的每一个小动作、无赖似的调笑都透出一种流线型的自然,仿佛他想顺手拈来的一切,都是于他的存在而纷至沓来。

    也包括爱情,轻松偶然到无任何预见的开始,即使经历悲欢离合,我也相信JIMMY和PEGGY是一直相爱的,他们的感情自始至终是倔强的、自由的,就像贯穿全片的爵士音乐,但和背叛、刻意的伤害无关。
    
    当JIMMY为PEGGY谱出一首首“老歌”,当PEGGY将对JIMMY的爱写成一段段词;当PEGGY一次次瞪着惊讶的大眼睛看着JIMMY,当JIMMY坐在刚刚生产完的PEGGY的病榻前,将头埋入她的怀中;当他们相爱,但又不知所措的分开。他们都是做为一个独立的、完整的人去爱对方的,无法改变的自由不羁和纯洁无暇的含情脉脉,将爱情稍纵即逝的属性悄悄淡化,变成一生的守望、欣赏,和祝福。

 6 ) 嘻嘻哈哈,全场在落泪

看之前以被人教育,这是一部好电影,一部马丁有如此难得情怀的电影。回来的路上一直在想,为什么这么一部故事也不惨,男女主人工命运也不算惨,更谈不上什么深刻悲凉的电影,能让全场观众 哭至此,2小时48分钟的电影,从1小时开始,就有人起哭了,最要命的是,这个时候,什么不好的事情还没有发生,男女主人公都是最幸福的时候,德尼罗荒唐地行径正逗地大家嘎嘎直笑,怎么就同时都哭了呢,然后总有抽泣声不时在黑洞洞的影院的某个角落响起,于之伴随的又是不停的哄堂大笑,然后是长大30分钟的华丽的歌舞升平的,典型的美国歌舞片的场面,女主人公一直在快乐的歌唱,然后还是有人在哭,抽泣的声音。

我是真的不明白阿,因为我也在哭,可是我还是不明白。

想不明白。

 7 ) 《纽约,纽约》:纽约爱情故事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qfmeng.blogbus.com/logs/143741872.html

New York,New York(纽约,纽约)1977

这是一部歌舞片,看这部电影还是因为Glee。Glee演唱的歌曲中其中有一首叫做“纽约,纽约”。可是看完电影之后,发现歌曲根本就不是同一首,网上查了一下资料才知道,我搞混了。原来Glee选用的是1944年的歌曲,与本片完全没有关系。不过,我也很庆幸看到这部电影,还是很好看的。

电影讲述了一个发生在纽约的爱情故事。1945年日本投降日,一个男人与一个女人相遇了。男人对女人死缠烂打,女人却不喜欢他。在经过歌厅试唱之后,他们才渐渐了解。可是女人第二天却离开他,去了外地巡演。男人找了好久终于找到她,同时也加入了女人的演奏团。两个人在相互理解后,结婚了。随后男人接手了演奏团,继续演出。巡演几个城市之后,女人怀孕了,她回到纽约,而演奏团在男人的带领下越来越不受欢迎。随后男人也离开演奏团回到了纽约。在纽约,女人越来越成功,两个人矛盾却越来越大,孩子也在两个人的争吵中出世。在孩子出世后,两个人分开了。几年过去,孩子长大了,两个人也都有所成就,可是再也没有回到从前。影片没有一个快乐的结局,让我有些意外。

这部电影很长,达到163分钟,将近三个小时,可是电影看起来并不沉闷。影片的前半部分风趣搞笑,有一种喜剧的感觉,观看的过程中时间不知不觉的过去了;而后半部分音乐大部分加大,歌曲和乐曲都很好听,沉浸在音乐中也让时间过得很快。没有想到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运用音乐、歌曲、以及搞笑的对白,可以把电影拍得如此生动,让观众看得津津有味。

要说到本片的搞笑情节,可是数不胜数。电影的前半段我是当作喜剧片看得。女主角最开始那冷漠、面无表情的脸,与男主角那痞子式的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冷若冰霜,一个热情似火,根本不大噶的两个人碰在一起能不好笑吗?其中那段出租车内外的吻戏,一会要出去,一个要拉进来,拉拉扯扯的好几回,而且两个人的嘴就是不分开,弄得女主角一会出去,一会进去,好笑死了。此外,在酒店内的大堂里,男主角装瘸子那段也很有喜感,就连女主角也能说出冷笑话“会染上病”,乐死我也。Martin Scorsese真的出乎我的意料,不仅拍摄了本片这部歌舞片,还把它拍成了喜剧片,厉害!

既然是歌舞片,少不了歌曲和舞蹈。当然,本片舞蹈不多,多的是歌曲和乐器演奏。本片描述的是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故事,那时候的流行音乐是爵士乐,而且萨克斯很流行,恰恰男主角是吹奏它的,所以本片的音乐基本上都是爵士乐。对于爵士乐我不熟悉、不了解,而且现在也不流行了,按照现代人的审美,我肯定不会喜欢,所以我就不多说了。不过,本片的歌曲还是很好听的,Liza Minnelli将每一首歌曲都演绎的很生动,符合剧情,符合角色的情绪。只是对于现在来说,这样小众的歌曲是不会流行起来的。

本片没有宏大的主题,没有深刻内涵,讲述是普通人之间的爱情故事。如何相爱,如何产生矛盾,如何分手,如何怀念彼此等等,同时还通过影片里的音乐传递出它对音乐爱好的重要性。电影的名字叫做“纽约,纽约”,可是我却没有感觉到电影里具体涉及到哪些纽约所特有的地方。出租车?地铁?摩天大楼?这些在电影里都很少见到,难道是影片的音乐——爵士乐代表着纽约?哎,才疏学浅见识少,可能我对纽约不了解吧。

接下来,我要说说本片的演员。Liza Minnelli前几天在《歌厅》里看过她,她凭借《歌厅》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我个人来看,她在《歌厅》里的表演并不出众,至少没有打动我。但是在本片里,Liza Minnelli的表演真的震撼到了我。她扮演的女主角,那种正统、善良、纯真、坚强的女人形象,深深的打动了我。影片前半段的表演非常考验演技,有Robert De Niro在旁边插科打诨不停地骚扰,她还可以坐怀不乱,不苟言笑,做到面无表情,实在让我佩服,而且她还将那种矜持——一种近似于冷漠的矜持,表现的很自然,太棒了。影片后半段那种被人伤害后的脆弱,以及成功之后的成熟,表现同样不凡。最让我感到惊讶的是,她是我看到的第一位在与Robert De Niro同台演出时,没有被Robert De Niro遮盖住光芒的主角。Robert De Niro的电影看过许许多多,他同很多知名演员出现在同一部电影中,但是基本上锋芒都被Robert De Niro盖过。即使如Al Pacino这样的演技派、奥斯卡影帝,在《教父2》里的表现大家也公认Robert De Niro超越Al Pacino。可是在本片里,Liza Minnelli与Robert De Niro并驾齐驱,不能说她盖过Robert De Niro,但是没有被他压制住,很完美的表现出自己的演技。简单一句话,Liza Minnelli不是盖的,奥斯卡女主角完全不是浪得虚名。当然,她的歌声在本片里也宛如天籁,这是毋庸置疑的,Robert De Niro这一点根本无法与她比。

男主角Robert De Niro不多说了,男主角是非常适合他的角色,一个痞子式的人物,简直是量身定做。他演绎这种角色,信手拈来,不费任何力气。只是,Robert De Niro的样子太适合演混混了,看起来就不是善类,看来年轻时的他这样的角色可没少演。哦,额外说一句,没有想到他萨克斯吹得这么好,不是现练得吧?

Martin Scorsese是一位天才导演,刚才我已经说了,他拍摄出了这么一部喜剧风格的歌舞片,这是我以前根本不敢想象的。他能文能武,既能拍黑暗的犯罪片、黑帮片,又能拍摄轻松搞笑的歌曲片,全才!最让我惊讶的是在影片的后半段有一出时间不短的戏中戏——快乐结局,是女主角电影的再现。看来Martin Scorsese要过足拍歌舞片的瘾,拍一部不过瘾,还要拍摄一部五十年代音乐风格的歌舞片,如《雨中曲》一样。他也确实做到了,《快乐结局》像极了《雨中曲》,欢乐、欢快,还有着众多舞蹈,学得惟妙惟肖。去电影院看这部电影的观众,肯定会偷着乐,花一部电影的钱,看两部电影的风格,很超值的。有这么一出戏中戏也是片子很长的原因,如果不是这一段场景,片长会短不少。庆幸的是,Martin Scorsese拍摄的还是不错的。

总之,一部关于纽约的普通爱情故事。一座城市,一个爱情故事,俗套了点。

序列:0427

New.York.New.York.1977.720p.BluRay.x264-SiNNERS

2011-07-03

 短评

毫无疑问是马丁最被低估的杰作。这部电影的所有元素都堪称完美,布景的搭设、爵士乐的演绎都极为考究。前半段,德尼罗用演技征服了丽莎·明奈利,但后半段丽莎用完美的歌技回应了德哥:你表演确实无可挑剔,但你却不会唱歌跳舞。

8分钟前
  • 我是古巴
  • 力荐

马丁这部平庸之作,两半小时毫无节奏感,传记式的素材他真不拿手。马丁烂片还有纽约黑帮和无间风云

12分钟前
  • 徐嘻
  • 较差

马丁和伍迪对纽约的情感溢于言表,《纽约,纽约》定性为歌舞片,更多的原因是搭建的老式场景(致敬?),没有歌唱的剧情对白,确实有别于我们对《雨中曲》《红磨坊》等等新老歌舞电影的印象。马丁的缺失又唯美爱情观,在《纽约,纽约》和《纯真年代》甚有代表性,相爱和能否相依是两回事,《纽约,纽约》中,当丽莎在舞台剧中修改了自己和吉米的前尘往事,修改了《纽约,纽约》的歌词,就说明了即便牵挂,再续前缘也不是正确的选择。个人很疑惑,吉米的不羁的无赖形象,怎么会有女爱得人死心塌地?

14分钟前
  • christann
  • 推荐

我要给爱乐之城改成三星了,果然在马丁斯科塞斯面前,只是雕虫小技。陷入德尼罗的演技不可自拔,简直快被他气死了。有一些很牛逼的镜头,比如最后一个镜子。没想到电影如此现实,细腻,沉痛。如何定义吉米呢,道德审判的话,他是渣男,但是又很真实。结尾妙极了

17分钟前
  • EE
  • 推荐

这片给世界贡献了一个伟大的标题

19分钟前
  • lakeblur
  • 还行

Everything about this movie is just fantastic!

22分钟前
  • 艾小柯
  • 力荐

等你沉迷于罗伯特德尼罗的表演之后,你会发现所有其他演员都不值一提

23分钟前
  • 涅槃
  • 推荐

萨克斯风手爱上夜总会小歌手,一见钟情决定合作路演但诸多不和只能大吵伤心莫名分手。多年后歌手成了大明星,乐手也有了自己的小酒馆,两人在功成名就后的派对相视一笑,眼神里有生活的苦涩--不是La La Land。哎,两个人并不来电,德尼罗的角色还异常暴躁烦破表。只能听Liza唱歌了

28分钟前
  • 米粒
  • 还行

吉米和弗朗辛不可妥协、相互“藐视”的仕途断送了经典文本必然和解的信仰,但《纽约,纽约》可以不需要这样快乐的结局,嫉妒、争吵、斗殴,分手照样也有爱的闪光(再次反证了我对《婚姻故事》厌之入骨)。这样,影片本身对于传统好莱坞歌舞片的颠覆就传达出老马“改良主义”的野心,没有任何一个干净的解决,没有《一个明星的诞生(1954)》你死我活此消彼长的结构与制衡,而最后一组放手离开的镜头又将浪漫的神话彻底逐出,但仍然感动。

31分钟前
  • ZzzBeatris
  • 推荐

看到三分之二了,才发觉女主角是Liza Minnelli,天生一副好嗓子啊!表演非常的舞台剧化,张力十足,只是不喜欢后面很长一段的Liza的电影部分,也不算是不喜欢,只是觉得很多余,像在凑时间一样。悲喜交加的一部好电影啊...一定要去找原声带来听!!!!!

34分钟前
  • 偏執小塵埃
  • 推荐

纽约,纽约,道尽马丁对这座永恒之城的无限爱意。歌舞并非述说类型,富丽怀旧的布景用色为从事音乐的主人公生成丝滑反类型舞台,璀璨表演和现实人生互为阐释的绝妙调度以元电影模糊幻梦与真实,演绎与往事虚实边界的手法将好莱坞与百老汇式的浪漫神话逆反到底,借Liza Minnelli的歌喉向星光灿烂的旧日传统致意。童话叙事里,完美结局专属明星,离别的恋人必须匹配倒流原点或重新开始的环形路线,但我们不是电影中的人物,故事至此分为歧路,两处对称镜像从热恋企盼到沉默重逢恍如隔世。我不会称它为女性电影,导演用垂怜姿态让渡女性造梦的权利,但弧光在降格俯就与女神仰视的骤然转变间锐利失真。De Niro塑造极端男性形象,暴力边缘的躁动无时无刻不触犯周身方寸,伤害尺幅对亲密关系中的爱人尤甚,于是她转身离去,世界照常运转。

38分钟前
  • 嵇澹
  • 力荐

要是先看了这部 拉拉链大概只能给两星了 老马竟然还拍过这个类型的…德尼罗竟然还拍过这个类型的!Liza Minnelli太可爱了嗓音也非常牛逼就是对嘴型略面瘫 德尼罗也是帅得发癫 从未想过New York New York这首歌也可以是伤感的 新家第一部电影 是个好开头

41分钟前
  • 抖啊抖
  • 推荐

老马拍片一点都不实在,拍什么都像夜总会~丽莎·明奈利的跳舞动作都让我想起SNL某集克里斯汀·韦格的模仿秀

45分钟前
  • 张小强
  • 还行

被感动了。斯科塞斯的舞台毫无疑问是在皇后区的靡靡之音中,老马丁的调度在镜头间、舞厅里来回摇摆的就像称赞大苹果的脉脉率真耳语。当然相对地片子不能称之为整体,不动声色地叙事时痞气飞扬,自然凭借德尼罗显露出街头趣味,唱跳歌舞则特别精彩坦率,尤其从明奈利录制唱片推轨长镜的爆强单曲SOLO,到成名那段戏中戏,简直是鲍勃·福斯显灵,恰似这部遗憾爱情故事是对大乐队时代的一次浪漫、怀念、又心碎的颂扬,结尾像是明奈利唱的遗憾,他们没有成为彼此的一部分,也更像辛纳屈唱的预言,他们都成了这座城市的一部分,正如这部电影和《New York,New York》成为纽约的一部分。

50分钟前
  • 给艾德林的诗
  • 推荐

也算是《愤怒的公牛》姐妹篇吧,相同故事的不同变奏,而且《爱乐之城》应该是在这里偷师改编的小清新版吧,只不过3年后“公牛”太过耀眼,遮盖了这部电影的些许光芒,不过从时代性上说,本部二战后女性地位发展,男权受到挑战的描绘也胜过了“公牛”。

52分钟前
  • 马雅可夫斯基
  • 推荐

斯科塞斯宛如多南附体一般,创造了一部只关于韵律与节奏的实验影片,人物与故事都被卷入即兴爵士般无尽的狂躁演出中,不论是长达20分钟的开场派对,还是属于丽莎·明奈利的惊天长镜头,都是只是属于节拍与大小调的魔力绵延。

54分钟前
  • TWY
  • 力荐

竟然也是一部女性电影,这要是说达米恩·沙泽勒没借鉴(不是致敬)《纽约纽约》我是真不信……《Audition》一整首和女主的成名曲调度都一样……更不要说人物走向、结局……影片开头开头都有像《我是古巴》的地方。如果说《爱乐之城》致敬了很多音乐电影,那之于马丁和《纽约纽约》来说,那沙泽勒基本可以算搞了一把搬运吧。然后,演混蛋,大概没人能比得过德尼罗了,我是真的佩服他怎么演出这股劲的……最后,丽莎·明奈利真是把石头姐碾压的渣都不剩,《爱乐之城》的爱情则更具现代性。

56分钟前
  • 海棠无香
  • 推荐

其实最后看着像致敬女主他爹的那段歌舞片还真不差,但是放在全片里看人物成长和剧情就变得蛮狗血,还不如说喜欢的genre不一样最终分手呢。德尼罗真的好帅,但是音乐人这个属性,好像是演技补不全的,尤其是对面的是个真歌手。桥段都好漂亮,可惜两位主角没那么来电。

59分钟前
  • \t^h/
  • 还行

折服于罗伯特德尼罗非凡的个人魅力,他在片中的每一个小动作、无赖似的调笑都透出一种流线型的自然,仿佛他想顺手拈来的一切,都是于他的存在而纷至沓来。若让一个男人疯狂,给他一个技高一筹的妻子;欲让一个女人痛苦,给她一个冷落自己的丈夫。请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去相爱。

1小时前
  • 杉小爱|好姑娘,咱们走起来
  • 还行

2个小时40分钟!!终于终于看完了<New York,New York>,呼....最后,也终于终于听到了等了一个晚上的那一首<New york,new york>,这种心情..真的..太难以明状了.熟悉的旋律和歌词..激动ing!说是Martin Scorsese导演,Robert De Niro主演,片子我没细致看,画面色彩很饱满,妆容和音乐都够浓重,歌舞稍嫌拖沓,不大气,最出彩的段落是两人争吵白热化,那种感情因为生活琐事而产生分歧的过程..怕ing

1小时前
  • 大v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