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橘

战争片其它2013

主演:连比特·乌尔夫萨克,埃尔莫·纽加农,乔治·纳卡希泽,米沙·梅斯希,赖沃·特拉斯

导演:萨萨·乌鲁沙泽

 剧照

金橘 剧照 NO.1金橘 剧照 NO.2金橘 剧照 NO.3金橘 剧照 NO.4金橘 剧照 NO.5金橘 剧照 NO.6金橘 剧照 NO.13金橘 剧照 NO.14金橘 剧照 NO.15金橘 剧照 NO.16金橘 剧照 NO.17金橘 剧照 NO.18金橘 剧照 NO.19金橘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28 00:45

详细剧情

  1990年的阿布哈兹战争期间,爱沙尼亚人伊福被迫留下了收获金橘,流血冲突打到了他家门口,一个受伤的男人留了下来,伊福被迫之下收留了他。

 长篇影评

 1 ) 一场不属于任何人的战争

2022.06.30

爱沙尼亚人都离开村庄返回了爱沙尼亚,一个村庄只剩下老人伊沃、橘子园主马可斯、医生尤汉三个人,一天两个高加索车臣雇佣军和三个格鲁吉亚士兵在橘子园的路上遭遇,双方发生枪战,互有死伤。负伤的车臣雇佣军阿赫麦德和格鲁吉亚士兵尼卡被老人伊沃和马可斯抬回家,安置在两个房间里,请来医生尤汉医治。

轻伤的阿赫麦德醒来后听说隔壁有一个重伤的格鲁吉亚士兵,挣扎着要去杀了他,为战友报仇,被老人制止“杀一个神智不清,睡着的人算神圣的事?”阿赫麦德改变了主意,“那就等他能站起来以后杀”。老爷爷不允许在他房子里杀人,老兵就又退了一步“格鲁吉亚士兵走到门外我就会动手”。

阿赫麦德自曝是个雇佣兵,为了钱参加这场战争。伊沃从另一间屋里扶出格鲁吉亚士兵尼卡,阿赫麦德遵守诺言没有动手,两个敌人做到了一张桌子两端,老人伊沃坐到了他们中间,像极了为交战双方调停。果然,两个有了点力气的敌人在一块就你来无往的互相打嘴仗,还时不时的火冒三丈欲动武,伊沃只好不断的喝止。

阿布哈兹的人突然到来,阿赫麦德答应替尼卡打掩护。尼卡走出房门,阿赫麦德自称懒得动手,伊沃看出来了,阿赫麦德已经没有了敌意。晚上他们一起在院子里喝酒,吃烧烤。吃着吃着,两个敌人又掐了起来,伊沃厉声斥责“我有本事救你们,就有本事杀你们”,一句话镇住了两个人,真的是“人狠话不多”。老人伊沃的胆识不可小视。

几个俄罗斯士兵到来,他们蛮横的认定阿赫麦德是格鲁吉亚士兵,要枪毙他,危机时刻尼卡开枪救了阿赫麦德,两人互相配合击毙所有俄罗斯士兵,不想马可斯和尼卡也中弹身亡。

现在只剩下老人伊沃和阿赫麦德,两人掩埋了尸体。老人把尼卡的尸体埋在了他儿子坟墓旁边,他儿子是被格鲁吉亚人打死的。阿赫麦德迷惑不解,老人一句“那有什么差别和不同吗?让阿赫麦德完全明白了过来。阿赫麦德“放下屠刀”,告别老人,开车返回家园,一路上播放着尼卡修理好后遗留下来的那盘磁带。

 2 ) 朴素,真实,以小博大

朴素,真实,以小博大。电影选取了非常小的一段故事,虽然我对他们的历史并不了解,但影片足以让我感受到战争中个人的渺小和无奈,战争存在的唯一意义即证明战争没有意义。虽然场景不多,但几断戏却是充满了张力。尽管编剧让我们看到了尼卡和艾哈迈德化干戈为玉帛的欣喜转变,让我们看到了残存的人性辉光和平等的人道主义,但最终由于阿布哈兹士兵对身为自己人的艾哈迈德身份的猜疑而发生悲剧,无情地摧毁了这一切。

 3 ) 《金橘》

看过最好的战争主题电影,影片节奏控制极好,导演总在情节看似趋向平静的时候忽然插入转折,迫使观众处于持续的张力中。

四个主要人物:看透战争本质虚无的老伊夫,坚守橘园艾哈迈德,作为雇佣兵的车臣人艾哈迈德,抛下母亲投入战争的格鲁吉亚热血青年尼卡。士兵身不由己卷入战争,百姓迫不得已承受苦难,却没人知道战争到底为了什么。

印象很深的两个地方:一个是伊夫举起酒杯说:为了死亡,而马尔古斯却说:不,为了生活;另一个是尼卡说等他回到家乡要继续当演员,伊夫说他会去看他表演,然后敌军来了,尼卡和马尔古斯双双被打死,伊夫冷静地收拾他们的尸体。这两个人物的死仿佛一种象征:尼卡代表热切和激情,马尔古斯代表对美的爱护和希望,而战争摧毁了他们。

 4 ) 笔记

我一向喜欢看那些来自被遗忘国度的电影,因为我对那里的土地和人知之甚少。Tangerines的故事所处的历史和政治背景,我仅仅略有耳闻。但这并不影响我走入电影院为这部电影贡献微薄的$10。我也毫不担心会对电影的理解有任何障碍。因为土地都是一样的,人都是一样的,生命都是一样的。

一如所料,影片非常诚实。在剧本的一些戏剧化转折的表象下面,是主创用自己的亲历和感受对故事的强大支撑,用他们自己的理解和方式慢慢诠释。影片的主题既真实,难免有说教和煽情。但这些煽情于那片土地上的人来说,确是严肃的。从电影表现方法上说,结尾的煽情完全被主演豁达的一笑所化解了。既是老练,又是诚实,出神入化。

 5 ) 那些以敌我冲突矛盾为梗的优秀电影----观《金橘》小感

        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影视作品,作品中主要人物的矛盾冲突是情节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也可以说,整个故事就是以矛盾产生为起因,而形成的故事情节,在一个个矛盾不断激化又不消亡的情节里,故事跌宕起伏,让读者和观众跟着故事与人物一起悲伤和欢乐,到最终所有矛盾的化解完美的结局,那么这应该是一个不错的故事。如果故事里没有好的矛盾,那它就不是个好的故事,只能算是三年级小学生每天要交给老师批阅的流水帐日记。嗯,那老师是个阅人隐私无数还拿红笔在你的隐私里勾勾圈圈的变态狂。

        爱情的矛盾琼瑶奶奶最拿手;不共戴天之仇以及争霸武林的矛盾非金庸先生莫属了;之于宇宙最的大矛盾之婆媳矛盾、原配小三矛盾,贵国每晚8点黄金档体现得淋漓尽致。但我想电影中戏剧冲突最激烈的,应该是战场上的敌我突然变成“基友”的矛盾冲突。

        敌我双方突然出现在同一战壕、同一间房屋,不是突突突的打枪,而是看着彼此吃喝拉撒的过着正常百姓的生活,那种前一秒还在准备拼刺刀的仇恨突然变成了“基友”般同居生活的宁静甜蜜,冲突之大,着实让整个故事异常的精彩又有深深的反思。我看过这类的电影不多,共三部2001年波黑的《无主之地》、2005年韩国的《天军》以及2013年爱沙尼亚的《金橘》。

        《无主之地》获得2002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等二十余项褒奖,个人认为一是题材新颖,这应该是第一次用这种题材来反思战争的电影,波斯尼亚与塞尔维亚的战争,除了他们自己这世上又有多少人能了解?而联合国在整个地区冲突中的作用如何?影片也有一点点戏谑的方法来说出他对UN的不满。敌我双方相遇在同一战壕,为了生存相互猜忌又相互帮助,在吃喝拉撒中感受到了敌人作为普通人性的另一面。而2005年的《天军》一惯有着韩国电影的夸张搞笑风格,韩朝今天的敌对何时能化解尚不得知,但他们有共同的祖先和历史,那导演就将敌我冲突从2005年传送到1572。韩朝的敌我双方,由于时空穿梭在一瞬间回到了李舜臣时代,在同一个村落,同一个屋檐下生活,共同抗击来犯的女真人部落。从于是敌我变成了战友,在战斗又结下了友情,当我看到韩方少校朴政宇一干人与朝鲜的江民吉少校一干人为了互不相犯在屋前的晒谷场上用树枝划“38线”时,我似乎理解的导演要说的话,这两个命途多舛的国家,因为弱小一值被某强国附属,又因强国被分裂,今后能统一两国人心,除了文明那就还有可寻根的历史吧。

        2013年的《金橘》比起《无主之地》枪炮之性减少,UN变成了一位爱沙尼亚老人伊福,正面冲突的战壕变成了山间的小屋。比起《天军》没有玄乎的“时光穿越”,没有韩国一惯的搞笑桥段,没有大韩国的“民族抵抗外敌”的正义。但平叙而又沉稳,似乎像一个中年人的脚步,没有青年人的蹦蹦跳跳的嘈杂,也不是老态龙钟的蹒跚,一步一个脚印,你听得到的沉稳与踏实。

        大赞是的片子一开始的配乐,似乎是拨弦式的乐器,长调而又带伤感,这基本也就定下了这部电影的风格主调,偏暗却又带遗憾的故事,结局不会阳光得皆大欢喜,这也不符合反战题材。片头的配乐配合着男主 在切割木条的电锯声,平日里我们听到的那种刺耳的电锯声,似乎也是融入在一起的配乐声,个人感觉极为经典。

        接着镜头上移,镜头从男主扶木条的手上移到脸,人物特写完成。几钞钟后,两名士兵敲门,男主出门,男主的身份在男主与士兵(艾哈迈德)的对话中一一交待清楚:你是谁?为什么在这里?你是做什么的?电锯木条是为什么?这个村子里有多少人?这样的交待符合戏剧情景―――战争期间,村民被过路讨吃的士兵盘问,再正常不过。接着一行三人来从男主的工作坊到起居室,又是一组镜头交待男主的过去、家人、性格……交待物法平叙无声,但又每组镜头都有重点,稍稍有点素质的观众能一目的然的体会导演的人物及场景交待。
这是一部通剧只有男人的电影,如果非要算有女人的话,就那就影中多处提及到的男主的孙女的照片,导演有意的多次提及。其用意大家可以观后分析。戏剧冲突在士兵二人讨要面包开车离去后不久的一声爆炸声中生产。俄罗斯车臣雇佣兵艾哈迈德Ahmed和敌方格鲁吉亚军人尼卡Nika在战斗中侥幸活着。而男主伊沃Ivo救下了两人,并为两个医治。敌我双方同处一屋,矛盾在不断上演,从最初的为了死去的兄弟仍要拼命,到有条件的答应不在救命恩人屋里杀人。当艾哈迈德说,只要尼卡敢把头伸出窗外,就要把他的头砍下来时,男主伊沃了句:他可以对着外面尿尿吗?可以说是全剧为数不多的笑点之一。
哈迈德和尼卡的矛盾,在早餐间冲突,在宗教仪式后冲突,在彼此谈到音乐、文化、理想、领土时的冲突――为了祖国的土地要杀死对方,而对方反问你有没有文化读没读过书,这块地是底是谁的?当双方喋喋不休时,男主的那句“是谁给你们杀人的权力?”时,艾哈迈德说是“战争”。

        我又让我不自觉的想到了贵国……,算了,不想贵国了。继续说电影。

        敌意在男主的屋子里融化,在平常的起居生活中慢慢的融化,戏剧性的一幕到来,一队艾哈迈德一方的民兵来屋子里,为了让屋子里的和平继续,为了让男主不受牵连,尼卡假装是艾哈迈德的队友与民兵们一一握手,与自己的敌人握手,这就是电影的戏剧表现方式之一。而当那一夜,男主与尼卡等人在屋外烧烤喝酒时,男主问了艾哈迈德一句“你今天不杀他(尼卡)了?”得到的回答是:“我今天头痛”。你看,敌意其实已以融解得差不多了,只是男人们没有那么直白罢了,但还要他多说什么呢?

        最高潮的冲突在结尾的一场激战,也是很好的反讽,一队路过的车臣士兵认为帮助他们打战的车臣雇佣兵艾哈迈德是敌方格鲁吉亚人,非要他说句车臣话来验身证明,这下激怒了艾哈迈德,在车臣士兵举枪射杀艾哈迈德之际,躲在屋里的尼卡一通扫射救了艾哈迈德,双方分工配合,灭了这一队车臣士兵,但结果尼卡还是被冷枪击中。艾哈迈德与尼卡的从敌人到战友,艾哈迈德与车臣士兵的从战友到敌人,矛盾的两次转变在这一场戏中完成,戏剧巧妙而又冲突激烈,激烈之后的反思当然就大彻大悟了,当男主与艾哈迈德埋葬了橘园好友后,又将尼卡埋在他儿子的坟边,艾哈迈德问出了心中的最后一个心结:你将杀死你儿子一方的仇人埋在你儿子身边?答:不可以吗?答:可以。他还不死心,又问:如果死的不是卡尼,而是我,你也会将我埋在你儿子身边吗?答:会的,可能会远一点点。全剧中最后一个冷冷的笑点。

       男主伊沃挥手作别,艾哈迈德开车归家,当他从口袋中取出尼卡平日里修复好的那盘黄色磁带时,全剧升华,对方的理想、宗教、文化他都试着开始了解、接受,和平从那一刻诞生。

 6 ) 背景介绍&影评——战争是荒谬而无情的卷入

一. 背景介绍: 19世纪初叶,俄罗斯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冲突不断,主要焦点在于争夺对黑海沿岸地区(如克里米亚半岛、土耳其海峡、高加索地区)的控制权,当然,这其中涉及到多个欧洲列强的角力。沙俄最终在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后控制了高加索地区(尽管战争层面上惨败,但俄国人在高加索战场却取得了胜利)。俄国人希望让阿布哈兹成为与种族、宗教成分复杂的格鲁吉亚之间的缓冲地带(Buffer Zone)。最终,俄国于1864年宣布阿布哈兹为帝国内的“特别军事省份”,并在1864~1878年间大规模驱逐了阿布哈兹人,当地人口中约有40%是穆斯林教徒,他们被迫迁至奥斯曼帝国。 与此同时,爱沙尼亚人不断向俄罗斯北部、西伯利亚、远东、克里米亚和高加索地区移民,这其实是俄国有计划的殖民扩张战略的一部分。自然,很大一部分移民是贫穷的农奴,他们能够由此获得土地等经济上的好处。此外,大量涌入的移民还稀释了原住民的比例,并最终使阿布哈兹基本丧失了反抗俄国统治的能力。 爱沙尼亚移民于1882年在阿布哈兹建立了第一个定居点(即“爱沙尼亚村”),根据1886年的数据,阿布哈兹已有638个爱沙尼亚人。到了1989年,共有约1500个爱沙尼亚移民后代在此生活。1992年,阿布哈兹分离主义势力宣布独立,格鲁吉亚-阿布哈兹战争爆发,这场持续了14个月的流血冲突以格鲁吉亚撤军而结束,此后双方仍然关系紧张,时有纠纷。而在战争期间,大部分在阿布哈兹的爱沙尼亚侨民成功撤离,回到祖国。 本片正是以此为背景,选取了其中一个爱沙尼亚村来展开剧情~ 这里再补充一下(摘自维基百科中文版的内容): 1992年7月23日阿布哈兹宣布独立,格鲁吉亚军队于同年8月进入阿布哈兹,但在1993年9月被击败。1994年,在联合国的监督和俄罗斯主导的独联体干预下,双方停火,随后俄罗斯军队以独联体维和部队的名义进驻阿布哈兹。但主权问题仍然悬而未决。此后,阿布哈兹83%的领土被位于苏呼米市由俄国保护的分离主义势力控制,剩余17%的领土(即上阿布哈兹)受格鲁吉亚阿布哈兹自治共和国政府管理。阿布哈兹问题是格鲁吉亚和俄罗斯的主要纠纷之一和两国之间一系列紧张局势的源头之一。长期的战争造成了大量的人道主义危机,大量平民无辜死亡,甚至出现过族裔间的屠杀,比如阿布哈兹分离主义势力曾经对境内的格鲁吉亚人施行“清洗”。 2008年8月,在南奥塞梯战争爆发之后,阿布哈兹在俄罗斯军队的帮助下驱逐了领土上的所有格鲁吉亚军事力量,完全控制了宣称的全部领土并再次宣示它的独立地位。但是这个国家不为联合国与国际上多数国家承认。 ----------------------------------------------------------------------------------------------------------------------------------------------------- 二. 个人影评:(含有剧透,尚未观影者请止步!) 先说说形式: 本片是一部难能可贵的以小见大的战争片,它没有《拯救大兵瑞恩》《黑鹰坠落》《现代启示录》等片的华丽特效、大场面与大制作,却有着更加真切而感人的力量。不仅战争规模小,影片中甚至连正面冲突的场景都在临近尾声时才出现,更不用提大部分情节都只是在伊沃房子范围内的四个人之间发生。 全片色调偏冷,但在阴郁和灰暗之中仍不失温暖人心的色彩——伊沃房内亮堂的火光、灯光及果园里星星点点的金橘,这或许也暗示着在战争黑云笼罩之下残存的人性辉光吧。 摄影方面,节制而朴素,没有丝毫夺人眼球的炫技,大部分时间都在缓慢移动的镜头稳中有变,很大程度上契合了人眼的视觉特点,也使得这狭小的地方不至于让人产生幽闭恐惧症。 三位主角都是爱沙尼亚著名演员,另外两位则是格鲁吉亚人,他们都展现了令人信服的精彩演技。本片也是第一个格鲁吉亚和爱沙尼亚联合出品的电影。 配乐少而精,根据IMDB的资料,一共只有3首曲子:Me gadmovtsurav zgvas、Mandariinid、Mandariinid Theme。主题曲随着影片进程不断复现,但毫无累赘感,从片头到结局,这首悠扬而悲凉的乐曲既渲染了普通人在战争卷入下的渺小无力感,又是对尚未泯灭的人性和良知的赞颂。 还有一个有趣的地方——影片中没有出现任何女性角色,老人的孙女也只在照片和主角口中偶尔提及。 现在来看看内容: 1. 我一直认为,一流的喜剧片让人笑中带泪,而优秀的悲剧使人哭中有笑。毕竟,只有笑料的喜剧和肥皂剧也没有什么两样,完全的悲剧又过于压抑,埋没了所有希望,幽默和苦难才是黄金搭档。本片显然属于与幽默结合的悲剧。 导演萨萨·乌鲁沙泽也是编剧,不得不承认,《金橘》在悬念、幽默和悲情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两大悬念——艾哈迈德和尼卡的关系、伊沃执拗死守这片土地的原因——贯穿始终,而每当笑点出现、观众放松之时,戏剧性的事件又会突然发生,于是我们的心绪也跟着跌宕起伏,不断体验着十足的张力。例如,篝火烧烤谈话后突如其来的炮火、四人畅想美好未来时阿布哈兹士兵的不请自来及悲剧的发生,这两段反差极大的情节让我目瞪口呆,难以忘怀。 2. 本片通过一出小人物的悲喜剧,揭露了战争的残酷本质:对于普通人来说,战争是一场荒谬而无情的“卷入”。我一时想不出更好的词语来形容“卷入”,所以就暂且先用这个字眼吧。 影片中主角四人,伊沃老而弥坚,经历了丧子之痛和分离之苦后,早已看透了战争背后的虚无;马戈斯老实纯朴,在战乱中仍一心惦念园里的金橘,不为钱财,而是不忍它们湮灭于战火之中;艾哈迈德粗中有细,外冷内热,为养家糊口而加入雇佣军;尼卡自尊心强,易冲动,瞒着母亲就走上了前线......四人个性鲜明,形象饱满。 他们是如何被这场荒谬而无情的战争所卷入的呢? 两位爱沙尼亚人的祖先是由于19世纪沙俄军事和拓土殖民的需要而移民至此(参见第一部分的背景介绍),他们远离故土,在异国他乡扎根,却卷入到外族战争之中。伊沃的儿子在战争开始时就死于非命,而马戈斯心心念念的保护自己的柑橘,却丢掉了性命。艾哈迈德是车臣人,为生计成为雇佣兵,尽管幸免于难,却不得不承受友情得而复失的折磨,在经历了这一切后终于打消了继续为外族人卖命的念头,明白自己和家人平安活着才是最可贵的。但有多少雇佣兵战死在外国的沙场呢,为了钱而送命,有够荒谬的吧?而尼卡呢,他是那种自尊心强,天真热血而心怀理想主义的年轻人,他认为“这是我的义务,所以就参战了”,头脑发热地甚至连和母亲说一声都没有就投入战争,却根本没有思考过这场战争的意义。艾哈迈德说他是“不知道如何战斗,却一直在战斗着”“你浪费了时间,这就很好笑”,而尼卡的回击则反复暗示自己了解历史,读书很多。或许,尼卡的形象也象征着许许多多理想主义的知识分子,他们饱读诗书,但却没有真正认清现实、领会到战争的残酷与荒诞,这样一位耿直的知识青年的死亡,反映了战争中多少士兵的命运啊!他们盲目地成为了大国政客之间角力的棋子和炮灰,至死仍沉浸在美好的幻想之中。 影片中伊沃的话语总是精炼而发人深省:“让我们为死亡而干杯!”“谁给你权力那么做(杀人)的?战争?太愚蠢了”“我告诉他(儿子)那不是任何人的战争,但他不听。” 更具讽刺性意味的是,最终的悲剧竟然是由于阿布哈兹士兵对身为自己人的艾哈迈德身份的猜疑而发生的。尽管编剧让我们看到了尼卡和艾哈迈德化干戈为玉帛的欣喜转变,让我们看到了残存的人性辉光和平等的人道主义,但最终还是无情地摧毁了这一切美好。被卷入战争中,就意味着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是啊,战争是急湍甚箭的无底漩涡,被卷入的人难以挣脱,愈陷愈深;战争是汹涌澎湃的滚滚洪流,被裹挟的人身不由己,无路可逃;战争是饕风虐雪的扶摇龙卷,被吸入的人如瓮中之鳖,无处藏身...... 3. 附上我个人觉得余味绵长的精彩台词: (感谢字幕组的辛苦翻译,翻译和压制:静子、跌停的男人、伊人、小新) -医生:我還以為會爆炸 -马戈斯:電影裏都會爆炸 -伊沃: 電影都是騙人的 -尼卡:但我站著就很難躺下 -艾哈迈德:就像馬一樣 站著就能睡 -尼卡:我跟你說話了? -艾哈迈德:馬也會說話? -尼卡:太可笑了,真符合你的智商水平 -艾哈迈德:我會忍耐你的 -伊沃:要喝茶嗎? -尼卡:是的 -艾哈迈德:我給你倒 兄弟 倒在你的頭上? -尼卡:你敢!你這個混蛋 -伊沃:看,艾哈邁德 格魯吉亞人在外面 你不想殺了他嗎? -艾哈迈德:我今天有點懶了 -艾哈迈德:想笑就笑吧,你不知道如何戰鬥,卻一直在戰鬥著 。你浪費了時間 這就很好笑 -尼卡:你在胡說八道 我是說 你是文盲 你對歷史一無所知 -伊沃:年輕人 你怎麼了? 一直在說 我要殺了... 我要殺了...誰給你權力那麼做的? 誰? -艾哈迈德:戰爭 -伊沃:太愚蠢了 -尼卡:我們為什麼而乾杯? -伊沃:為死亡! 來吧 馬戈斯 -马戈斯:我不能為死亡而乾杯 -伊沃:為什麼? 是因為他們的母親 他們都是死亡之神的孩子 -伊沃:你們在哪裏自相殘殺都無所謂,你會康復 奔赴戰場 死在那裏 -尼卡:讓我們看看伊沃在做什麼吧 我想(剛才)冒犯他了 -伊沃:伊沃沒事 伊沃只是在小便 -艾哈迈德:那些格魯吉亞人跟你什麼關係? -尼卡:為什麼問這個? -艾哈迈德:只是感興趣 -尼卡:我們在這裏相遇 不是很熟 但他們是好人 -艾哈迈德:易卜拉欣就像我的兄弟一樣 我們從小一起長大 -尼卡:我很抱歉 -艾哈迈德:我很抱歉你的同伴被殺 那些好人 -艾哈迈德:他怎麼死的? -伊沃:戰爭開始時他就死了 -艾哈迈德:誰殺了他? -伊沃:只有上帝知道 他早早奔赴戰場 說要保護我們的家園 我勸他不要去 我告訴他那不是任何人的戰爭 但他不聽 -艾哈迈德:所以格魯吉亞人殺了他? -伊沃:是的 但是那又如何? -艾哈迈德:是嗎? 你把一個格魯吉亞人埋在你兒子旁邊 -伊沃:艾哈邁德 有關係嗎? 回答我! -艾哈迈德:不 沒關係 最后,请允许我用《颐和园》片尾的一句台词来作为结束语,不知怎地,尽管主题并不一致,但用在本片的结尾感觉也出奇地妥帖。 “无论自由相爱与否,人人死而平等,我希望死亡不是你的终结,憧憬光明,就不会惧怕黑暗” 【版权所有 禁止转载】


更多电影推介、精彩评论与相关分享,请关注公众号:冰红深蓝电影

 7 ) 反战,比我们想的难得多

看完这片,我的第一观感和大部分一样:“哦,反战。”同时,由于简洁的剧情,布景,配乐,清新的风格,第一观感非常舒爽,不过始终还是有些难以名状的违和感,看到部分评论说是想当然的剧情,顺着想了想,感觉最违和的部分大概就在于太过于轻描淡写的反战了。

举个例子,只要把其中的格鲁吉亚人和车臣雇佣兵想象成我们和日本鬼子,基本就好理解多了。虽然有《紫日》这样的到最后能并肩作战电影,但是放下仇恨真的没有那么简单。

私以为违和的地方就在于老爷子几乎脱离了人性的神格彰显。首先是儿子被杀却丝毫不怨恨,这对一般人来说实在很难想象,记得高中的时候,我幼稚的暴露了自己的宅男身份,同桌恶狠狠地说如果你妈你妹被日本人xx了,你tmd就不会这么宅了,当然这孩子文化底蕴也不低,班级语文课代表,后来考上了清华,多少算个才子了,虽然以他的年龄来讲,不太可能经历他自己描述的深仇大恨,只是或许在一个幼小的年纪,逃遁到群体意志中会比较轻松一些吧,虽然回头想想这并不酷。

其次,就是一分对于土地的执念了。从头到尾都没明说老爷子为什么冒着战火留在家园。果农是不忍心看到美好的事物被糟蹋。老爷子的儿子战死,还有事如生命的美女孙女,却始终不肯放弃故土。是爱吗?不尽然,他也说了他恨这个地方。一辈子困守在这里,现在战争双方为了争夺对这片土地的剥削权,打到这里,大可以找个借口走掉,也没有。所以,老爷子完全就是神的化身,自始至终守在这里,哀叹着子民的愚昧,劝他们放下屠刀,珍视幸福。

最后说个有趣的细节吧,全片只有三个场景,老爷子木房,老爷子家,果园。这种几乎逼近狗镇的极简布景或许是刻意为之,也或许只是经费不足,却给人非常清爽的感觉。值得一提的是果农家,注意到它是因为老爷子怕果农不高兴就没进去,一直在外面叫他,结果晚上就被炸了,或许是制作方看了剧本,想着反正也要炸,就不拍了(笑。

总之,放下仇恨很难,激起仇恨却是如此容易,即使是和睦的邻里,也可能在一夜之间变成互相残杀的暴徒,详见《沃伦》。好在太平盛世,没有了切身的仇恨,人们也可以站在旁观的角度看着双方事不关己的说一声:“消消气。”

 短评

一个受伤的男人留了下来,伊福被迫之下收留了他

6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两位别闹 冷静下 先来一杯90年的金橘柠檬汁压压惊

11分钟前
  • 想半天取了这名
  • 推荐

電影聚焦1990年阿布哈茲內戰的愛沙尼亞人族群,就體現了前蘇聯地區的各大小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的狀況。其實類似的題材還有成千上萬。我喜歡這部電影不在於反戰反民族主義,而是電影所塑造的“命運共同體”。

15分钟前
  • 熊仔俠
  • 推荐

格鲁吉亚人是个后摇狗哈哈哈哈

17分钟前
  • nomad
  • 力荐

真是简洁明快的好,除了稍稍有点太寓言或者政治图解——格鲁吉亚的阿布哈兹问题本来就是一笔烂账,再搅进来车臣佣兵(车臣是穆斯林哦)和爱沙尼亚居民……这么复杂的背景知识能讲清楚已经很不错了。(其实亮点在于那个格鲁吉亚人在战前是个演员吧……这个国家拍不起电影是真的……)

18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构图真漂亮,每一次中景拍摄两个人站在屋前的镜头都极其美妙。橘子树是生存之根,是隔离带,是心理防线。但战争的荒诞与人性冲突,人心之变,命运无常也相对比较俗套。类似有点想法的小切口战争片,如今不过都是这个路子。

19分钟前
  • frozenmoon
  • 推荐

比《无主之地》好。同样冷静而节制,却又深深蕴含无解的无奈。格局小,立意可大可小,因观众而异。去年跟一位佤邦退伍军人抚恤中心老兵聊,他也有战斗负伤并和缅军同在泰国医院疗伤经历,彼此都没说要杀了对方啥的,就在病床上愉快谈天说地起来。只是作为车臣雇佣兵的那位,实在没必要在屋里那么拼嘛

24分钟前
  • seamouse
  • 力荐

No.43 好片,沉稳,克制,不放纵。

25分钟前
  • calf_lau
  • 推荐

太稳了,剧本,演技,结构,悬念,都太好看!战斗戏不多,但都被吓到了一样,难忘的电影就是好电影!

28分钟前
  • 陶子冬
  • 力荐

两个敌对民族的军人,两个平凡的农夫,战争的伤痛,人性的光辉,简简单单的反战片,剧本总感觉很早之前就看过似的,节奏简洁明快,稳扎稳打,演员很棒,景色和摄影也不错,结尾磁带那首音乐大赞!

30分钟前
  • 西决
  • 推荐

挺不错,小格局拍出了对战争的思考。

31分钟前
  • 火龙果不耐受者
  • 推荐

后悔扔在硬盘里2年多才看。太精彩。才1小时26分钟的小体量,竟讲了这么一个深沉饱满的故事,台词和叙事都很节俭,然而人物各个鲜明立得住。情感表达的很克制,哀痛之中又穿插着幽默的细节,结尾却给人悠长的余味。

35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谁给了你权利杀人?战争?这不是属于任何人的战争,为什么要急着冲进去?成天喊打喊杀,别人干掉了你的兄弟,你就杀了他们的兄弟,这样就能两清了吗?即使说着同样的语言,原应是你的同伴也可能因为你的无礼除掉你。最大的异己不过是偏见罢了。

36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推荐

仍是为何而战

3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我只是不忍心美丽的事物就这样没了,很可惜”而战争就是毁灭美丽的事物的。无意义的战争。

44分钟前
  • 罗马的假日
  • 力荐

冷静克制又不乏张力。两个敌对的人在房子里的拌嘴甚至都加入了一点幽默的成分。从影片开始就放佛有箭在弦上一触即发的态势,发展却不急不慢,如同那片橘园的沉稳。一直在想那盘黄色的磁带,最后,配着爱沙尼亚村的大远景,格鲁吉亚的音乐缓缓吟唱,太喜欢了。#为死亡干杯#

45分钟前
  • 大象小妞。
  • 力荐

行将结束之时,伊沃老人幻想了一个美好的结局,这跟最后的悲剧造成的反差带来了揪心的震撼感,马格斯最后还是没能收获他的金橘

48分钟前
  • 阿瞒冲起来
  • 力荐

2015/5/29(五)19:00高雄電影館

52分钟前
  • Joe
  • 力荐

看过的最棒的战争片之一,难能可贵的以小见大之作,一部让人泪中有笑的描写被卷入荒谬、无情的战争中的普通人的悲喜剧。奥斯卡五部最佳外语片提名目前看了三部:利维坦、修女艾达和金橘,本片最让人惊喜!详细评论见长影评。(9.5/10)

56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兵战难孰义,世固无善恶;博爱不分界,愿为种橘人。

57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