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灿烂的日子

爱情片中国大陆1994

主演:夏雨,宁静,陶虹,耿乐

导演:姜文

播放地址

 剧照

阳光灿烂的日子 剧照 NO.1阳光灿烂的日子 剧照 NO.2阳光灿烂的日子 剧照 NO.3阳光灿烂的日子 剧照 NO.4阳光灿烂的日子 剧照 NO.5阳光灿烂的日子 剧照 NO.6阳光灿烂的日子 剧照 NO.13阳光灿烂的日子 剧照 NO.14阳光灿烂的日子 剧照 NO.15阳光灿烂的日子 剧照 NO.16阳光灿烂的日子 剧照 NO.17阳光灿烂的日子 剧照 NO.18阳光灿烂的日子 剧照 NO.19阳光灿烂的日子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27 20:19

详细剧情

20世纪70年代初的北京,忙着“闹革命”大人无空理会小孩,加上学校停课无事可做,以军队大院男孩为突出代表的少年人便自找乐子,靠起哄、打架、闹事、拍婆子等方式挥霍过量的荷尔蒙。马小军(夏雨 饰)就是这样的少年,他的嗜好之一是趁别人家无人用万能钥匙将其锁打开,溜进去耍玩一番,正是用这样的方式,少女米兰(宁静 饰)的照片先于其人入了马小军的双眼。通过院里的“头儿”刘忆苦(耿乐 饰),马小军又见到之前在炮局偶然瞥见过一眼的米兰,开始正式将其当作梦中情人,然而在米兰眼中,马小军不过是毛孩一个,她中意的人是成熟、稳重、帅气的刘忆苦。自此,马小军迎来五味混杂的青春期生活。 本片改编自王朔短篇小说《动物凶猛》。夏雨凭此片获得第51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银狮奖)。©豆瓣

 长篇影评

 1 ) 阳光灿烂的日子

《阳光灿烂的日子》,改编自王朔的小说《动物凶猛》,1994年最受中国人关注的一部国产电影,姜文的导演处女作,年仅16岁的主演夏雨凭借影片中的马小军一角获得当年的威尼斯影帝的称号。 在这些光环的笼罩下,作为一个影迷,我很难不对它产生期待。因此产生的后果就是,看完之后我感到有些失落。我并没有获得想像中的快感,或者共鸣,或者感动。而至今还留在记忆中挥之不去的,是它始终昏黄的色调,是它弥漫期间的荷尔蒙的气味,是马小军或者忧愁或者躁动的心情。 忘了是哪个人曾说过:“我看《阳光灿烂的日子》不感动,是因为它是姜文的青春,而不是我的。”

这大概就是我第一次看完后说不出它的个中滋味的原因了吧,记忆之中我并没有如此的疯狂过,青春飞扬的时刻好像总是伴随着安静的影子,躁动不安的心灵也掩盖其中。但是看着他们在一起疯狂的打闹,看着他们骑着自行车在街头巷尾狂奔拍人,看着马小军为了证明自己从高高的烟囱中跳下来满脸煤黑还嘿嘿大笑,看着他疯狂的爱上米兰后因为她而疯狂。我感到的是体内的一种性格的缺失。正因为我没有这些记忆和经历,我体内那些本该被青春释放的激情躁动的因子被埋到了最深处,以至于自己都以为它们并不存在。等到类似的电影情节才将它们从沉睡中唤醒。然后,那种欲探求的渴望和未经历的遗憾会随着起初的不熟悉慢慢的弥散开来,而在记忆中留下一道别样的风景线,一副被涂抹成为金色的画卷,一段沁人心脾的乐曲。 向往的东西通常会被主观的美化,而姜文试图还原的回忆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于是在这一点上,我找到了与这部影片的契合。 姜文在影片的开头,用画外音道出了自己的感慨: “北京,变化这么快!20年的功夫,它已经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我几乎从中找不到任何记忆里的东西。事实上,这种变化已经破坏了我的记忆,使我分不清幻觉和真实。我的故事总是发生在夏天,炎热的气候使人们裸露的更多,也更难以掩饰心中的欲望。那时候好像永远是夏天,太阳总是有空伴随着我,阳光充足,太亮了,使我眼前一阵阵发黑……” 马小军生活的时代在我看来遥不可及,但是同属于青春的朦胧气息却跨越了时空精确的传达到了我身边。那种摸不着抓不紧道不清却又确确实实困扰着我们的感觉,往往让人无从喧泄,只能流露。有些人紧抓着它不放,不厌其烦的无限放大,病态般的沉溺其中,这在当今众多所谓的青春小说中随处可见。也有些人始终渴望着强硬,他们不愿意被这种前所未有的忧伤所困扰,可又确实无法摆脱,于是他们便用相对叛逆的方式来表明自己的态度,证明自己的存在,寻找自己的出口。马小军便是这样的一类人。 他无法被困在那个他看来死气沉沉的教室,那个束缚自己激情的地方完全有悖于他的风格,于是他选择逃课。从一个屋顶转到另一个屋顶,从一间房溜到另一间房,这样的行为在他看来并没有任何感情上的色彩,他不过在本能的猎取属于他人空间中的新奇。而近乎顽童的本色看起来也让他乐在其中。

这种乐趣一直单纯的持续着,直到他在某间房中看到了米兰的照片。一个漂亮略显丰满成熟的女孩子,自此闯进了他的生活,也打破了他内心的平衡。 第一次在房间中碰到米兰的时候,姜文用一种窥探的视角直观的精妙的展示了马小军当时复杂细微的内心,趴在床下的他迎接的是一种更为刺激的心理向他发出的挑战,这让蠢蠢欲动的他感到有一丝疑惧却又兴奋不已,空气中开始弥漫淡淡的荷尔蒙的气息。当时的他可能不会想到,最终的他却无可奈何的败下阵来。 他开始模仿大人的言行举止,他在路边等着她的出现,在路上主动和她搭讪。当自己笑着被称作弟弟时,他第一次感觉到自己弱小。

他炫耀地带着米兰去见自己的众多兄弟,没想到她却和自己的朋友相谈甚欢,对自己不管不顾,他第一次感觉到了强烈的醋意。 于是他做所有得一切想重新引起米兰的注意,证明自己是个男子汉,那种渴望是如此的强烈,他可以为此奋不顾身。事实是他也做到了,但仅仅是米兰惊鸿的一瞥,象征的一笑,简单的一句。而后又回到了漠视。 这是一种侮辱,这是一种不可饶恕的忽略和蔑视,可能在他看来,这也会是一种背叛。米兰背叛了自己赤诚的心。可是同时体内涌动的冲动又让渴望得到的他无比眷恋。这种矛盾挣扎的心理让他无法呼吸,想要摆脱却没有出路。这并不是可以用打一架就解决的不爽心情,这是让他无法强硬的忧伤。 在这样的情形下,马小军选择了最反叛的方式来做最后的突围。面对着虚弱的内心,他却摆出了最强硬的姿态,他想用强暴的方式得到米兰。我至今还清晰的记得这段高潮戏,当反抗的米兰大喊到:你觉得这样有劲吗?然后以示威的姿态停止了反抗。“有劲!”这时的马小军却在这之后夺路而逃。 他想用最强硬的姿态证明自己,却用歇斯底里的极端方式撕碎了本来神秘而朦胧的美好,一切都变得触目惊心,在他心中代表着完美青春的米兰霎那间被剥离了外表。那一刻,他失去了她,他只能夺路而逃。 其实在很多艺术作品中我都可以找到类似于这场戏的强烈感情,冯唐的《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用一个让我震惊的结尾给了我一个让我流泪的无可奈何。瑞典电影《教室别恋》中,男主角最终脱离了这段曾让他沉迷的畸形恋情,当他毅然离去的那一刻,他想要证明自己超越单纯欲望的真挚与坚强。 如果说之后在雨夜中高喊着米兰的名字是这份感觉的回光返照,那在餐厅里和好友反目成仇就是这份感觉的彻底碎裂了。而且作者还在怀疑着后者是否只是自己一厢情愿的想法,也许记忆中的自己还未做最后的反抗便败下了阵来。 姜文的记忆终结于一个富含隐喻的场景,马小军在游泳池里,每次他想探出头来上岸时,都被朋友们用脚蹬回了水中。经历过这些后,孤独的他渴望的是之前的友谊,可是他却被永久的疏离,他无法再融入曾经的团体,孤独无助,无所适从。 回忆结束了,回到现实了。颜色却从流彩的黄色变成了黑白。 承载着记忆的黄色让人温暖感慨,正在行进的现实反而冰冷低调。 总会有一天,现在的生活也会变成曾经,浓缩成记忆在脑海中发酵,透出别样的气息。追根到底探求它是否真实已经毫无意义,重要的是我们曾经在路上,我们曾经疯狂。

 2 ) 青春的纯度


韩松落

       
    在《诞生:一部电影的诞生》那本书里,有《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拍摄过程,印象最深刻的,是姜文对演员的集训。
    电影改编自王朔小说《动物凶猛》,1992年,这篇六万字的小说刊发在《收获》上,1993年,姜文开始写剧本,同时开始选演员。这是一个以文革为背景的故事,但是电影并没有直接描摹宏大的政治,而是聚焦于荷尔蒙味十足叛逆与懦弱交织的青春。
    青少年们被姜文选中,从五湖四海向着北京进发,汇聚到剧组里。剧组的房间,“贴满毛主席、红卫兵的照片,有一面墙贴的都是美丽少女和酷似姜文的半大小子的照片”(王朔:《阳光灿烂的日子追忆》。 演员选定后,就被送到北京附近的良乡,在部队汽车团的招待所里封闭训练,过了一个多月“文革时期的生活”(张仁里:《诞生·前言》),唱语录歌、“斗私批修”、看纪录片,还得训练游泳和骑自行车。一切都照着部队的作息来,纪律非常严格,扮演童年马小军的九岁的小演员韩冬回忆:“就连戴手表、花零钱等都是不允许的”。所有这些,激发出的,却是浓郁的青春气息,扮演马小军父亲的王学圻加入剧组后,“明显地感觉到一股迥异于其它剧组的气氛:年轻,充满朝气”。
    这些细节,组成一个迷人的场景:青年人在一起,拍摄一部“青年人在一起”的电影。“青年人在一起”之所以这么重要,是因为那是姜文电影里反复出现的,隐性或者显性的主题。
    新鲜的生命在各个角落成长起来,从河北或者河南,汇聚到北京的大院里,恋爱、散步、游泳、跳舞、请客吃饭、在月光下弹吉他唱歌,或者,孤独地行走在苍茫的屋顶上。青年人相遇的结果,不是生命个体的增加,不是1+1那样简单,而是青春气息、青春光芒的无限漫湮,两个美丽少年在一起,就有可能形成一个青春反应堆,何况,那是一群少年,汁液四溢,芬芳招展。
    法国电影人让·路易.派(Jean Louis Pie)当年看过粗剪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后,提出许多建议,其中之一是“将故事情节尽可能‘集中’,手笔要在‘重要人物’和对那女人的‘爱情’上”。这正是王朔原著小说的脉络。而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即便米兰,也并非“重要人物”,那种华丽敞亮的青春,那种青春情谊,才是“重要人物”。米兰亦真亦幻,而青春不容置疑。
    成年人的出现,因此显得特别煞风景。马小军骑车进大院,一群穿着深蓝色衣服的大妈围成一圈坐着,像一群不容忽视的守卫者,和马小军对视了一眼,那一眼,竟是那么微妙;青年们在花园里聚会,一个大嫂从他们中间穿过,给了于北蓓一个白眼,他们用起哄发动反击;马小军追上戴墨镜的米兰,向她表白,遭遇奚落,旁边骤然出现一个大妈,对他发出讪笑(大妈出现的方式,她的笑,多么像是从五六十年代的中国电影里穿越过来的啊)。 由大妈、警察、穿制服的父亲组成的成年人,总在青年人谈得入港时,不合时宜地出现。
    青春反应堆,需要纯度,需要剔除一切杂质,让青春尽可能多地和青春发生联系、催化反应,让青春尽可能地享受青春该有的一切待遇。青春是一个国度,人人都是国王,青春之外的人是另一个国度,人人只是臣民。
   这也是姜文电影的青春哲学。在他的电影里,“其他人”都被放到了别处,与“其他人”有关的时代背景,成为被拒绝讲述的对象。“青年人在一起”的议题,此后还在《太阳照常升起》和《让子弹飞》里重现,在姜文的国度里,青年人们(不只是年龄上的青年)唱歌、揉面、暗恋、偷情、打猎、发疯,像森林精灵那样活着。
    姜文的电影,因此总有种异世界的气氛。他的如上几部电影皆掀起解读热潮,并出现了许多奇怪的评论,政治隐喻式的,伪考据式的,科幻的,奇幻的。
    这是姜文创作方法导致的结果。他曾在采访中这样谈论他的创作心得:“无中生有出一个似乎存在的,让你觉得比现实世界还真实的世界,这就是一个创造过程”,“有时我甚至分辨不清楚现实生活和电影生活的界限。就是说,有的时候我可能更需要电影生活”,“我一再强调我的迷恋,我的欲罢不能,然后才有可能让将来看的人欲罢不能。”说起“阳光灿烂的日子”,他也说:“这个名字是一种感觉,是一种梦幻”。
    也是他追求青春纯度的结果。他缔造了一个主要由青年人构成的世界,一个时时刻刻生命力勃发的世界,一个努力剔除生命杂质的世界,这样的世界,本身就是非现实的。尽管他力求现实感,在细节和道具上用心,费心思地找到七十年代的凉鞋,把军装洗白做旧,但最后呈现出的一切,还是和现实有着巨大距离。
    奥地利作家罗伯特·穆齐尔(Robert Musil)在他的小说《学生托乐思的迷惘》里说起青春:“有一扇门通往另一个世界,那儿一切都被压抑着,一切都在涌动着,一切都在燃烧着怒火,一切都原形毕露,一切都具有毁灭性。”姜文电影,就是那样一扇门。
    我曾写过一篇题为《姜文的“他世界”》的文章,讨论过这种气质:“那种‘他世界’气氛,不只来自幽闭的环境,还来自电影中人那种浓稠的感情。姜文电影中人,总是血气方刚,大爱大恨,像是停留在一个永恒的青春世界,促成他们行动的,不是任何一种世俗的动机,‘追随过蔡松坡将军’只提供了一个行事的方向,但终归不是动机,他们为的是‘往窗户里扔钱,听他们笑’,像一种野火,本能地要放任能量,在哪都熊熊燃烧,烧到哪是哪,与他们对照的一切,则是有世俗动机的。”
    这种对青春纯度的追求,让姜文电影拒绝政治解读,又恰恰吸引了无数政治解读。
    姜文成长的年代,以及他电影表现的年代,正是“青年崇拜”燃烧得最热烈的时期——文革。那个时代,正在进行社会重构,并借助青年力量完成重构,“只有青年,在已朽的过去中找到一条新的道路”。这场青年运动,并不是自发的、民间的,它的内容在一开始就被替换和扭曲,但青年人依然被激荡起来,青春的价值被哄抬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人们祈望这种盛景重现——每到社会周转不灵的时候,每逢理性疲倦,政客与各种设计者们再无新意的时候,人们就会求助于青春的巫性,“青春”像一个笔仙,等待着被自诩理性的人们驱动。人们却又知道这种盛景可望不可即,需要因缘际会才能成就,更惧怕这种盛景会酿成失控,因此时时打压这种青春反应堆,用一切可能的办法。
   所以,对这个时代流露出来的些微的青春盛景碎片,我都无条件迷恋。多年前,在一个论坛上,看到一则很特别的征友启事。作者相貌出众,要求也很高,对对方身高相貌的限定非常苛刻,最后这样作结:“让我们两个美丽的生物行走在一起,让别人感到羞愧。”那句子里的青春迷思,至今难忘。
    还有去年,韩寒事件爆发,韩寒的同伴在微博上发布了一张照片:韩寒和一群青年人在一起,有人在打游戏,有人在写作。他们是以一个青春整体的形象出现。那张照片抵得上千言万语,你能感觉到那里的小环境回荡着一种声音,是青春在呼唤青春。吸引人的,可能是他提供的思路,也可能是那种并行的青春。

 3 ) 马斯卡尼间奏

彼德罗·马斯卡尼(Mascagni Pietro,1863—1945年),意大利作曲家、指挥家。1863年12月7日生于里窝那(就是利沃诺),1945年8月2日卒于罗马。1890年以其独幕歌剧《乡村骑士》创立现实主义的新歌剧风格,这部剧自首演以来就颇受欢迎,是他流传最长久的作品。

或许这是个音乐专业的人才会了解的名字。也可能会印在某本音乐学院用的教材上,然后上面的这些字会被用圆珠笔画下来,在某次考试中作为填空题出现。

一个死去半个多世纪的作曲家,和我们的生活联系也就这么多了。没人会拿mp3 天天塞着耳朵听歌剧或者交响乐,就算文艺青年做得深入一点,书架上摆两张德彪西也足够。如果有个漂亮得足以让我开始装逼的姑娘问我最喜欢的曲子,我就会说柯萨科夫。当泡妞变为主要目的的时候,我就会忘记我只有那么一盘已经走调了的《天方夜谭》磁带。

马斯卡尼间奏出现在《阳光灿烂的日子》、《教父3》等多部电影里,还被很多次用在广告片中。实际上这是他著名的《乡村骑士》的间奏曲。想起他是因为最近下载了《阳光灿烂的日子》,目的不明且断断续续的看了一遍。马斯卡尼出现在马小军在房顶上行走的镜头和最后游泳池的段落里。重看发现一些和《太阳照常升起》很相似的镜头,比如火车,比如露天的电影(放的电影段落都是一样的)。但太阳里面是没有马斯卡尼了,音乐都被久石让包揽。

《阳光》看下来还是很爽,就像很久之前第一次看。最近看到一本书,一个分镜一个分镜的解析这部电影。犹豫之下还是没有买,好像当天是钱不够了权衡之下买了另外一本。又看电影才发现了连贯的重要,接连被感动了好几次。回想那书着实没啥意义。美女切成一片一片的,泡茶还不如西洋参。

又发现了久石让的失败。《太阳照常升起》的音乐按说够牛的了,我刻了一张盘翻来覆去的听了好久。但回看《阳光》才发现,大师的手笔再怎么精彩,想复制一个时代也是不可能的。《阳光》里直接整文革歌曲,听起来说不出的劲。而马斯卡尼这无比牛逼的旋律,更是把燥热而骚动的利比多烧得通红。话说,马斯卡尼还是个亲法西斯分子,不知道姜文当年想没想过这一层。而《太阳》玩起了架空和虚幻,与现实的联结远没有这么紧密。不要把这两部电影放在一起看,否则你会以为姜文在退步。真拿阳光和太阳,这个姜文和那个姜文,马斯卡尼和久石让比,后者们会很冤枉。尤其是姜文,自己被自己干掉,肯定不好受。

最后说句,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面回忆的真实性很有趣,意淫和事实在一个客观被抹杀的年代里疯狂而美丽的交错着。我突然发现除了泳裤,米兰还送过马小军一支圆珠笔,说,有三种颜色。

我突然想起小学的时候曾经有那么一支笔,但翻箱倒柜怎么也找不到了。

 4 ) 独白

我迷恋上了钥匙,并开始制造他们。

先是把自己家的各种锁一一打开,偷看大人的秘密,

后来就发展到未经邀请就去开别人家的锁。

每当锁舌当的一声跳开,我便陷入了无限的欣喜之中。

这种感觉,这种感觉只有二战中攻克柏林的苏联红军才能体会得到。

 

在我的溜撬生涯中,只见过一台苏联产的老式黑白电视机,我的确想把它搬走,可是太沉。

我发誓,我仅仅是开锁,不是作贼。

玩累了就在陌生人的床上睡一会,想象着它的主人可能在床上干过的一些事。

放心!我绝对有把握不会被人擒住。那时候人们上班是从来不溜号的。而且因为没丢失任何东西,也从未引起任何的警惕。

当然偶尔也会碰到点儿小麻烦。

这点小事儿不会让我丧失勇气。只能使我从中体会到更多的刺激。

我向来只开明锁,因为安全。但我却鬼使神差的打开了一个暗锁。

 

我终日游荡在这栋楼的周围,像只热铁皮屋顶上的猫,焦躁不安的守侯着画中人的出现。

她像一个幽灵,来无影去无踪。

只有我的感觉和嗅觉里留下了一些痕迹和芳香。能证实她的存在。

我延长了守侯的时间,甚至披星戴月,终究一无所获。

 

我妈妈一怒之下生下了她的第二个儿子。

哥几个是用食堂买菜的平板车把妈妈送进了陆军总医院。

因为司机班的那辆吉普怎么也打不着火。

我当时想,这种战备观念,要是帝国主义发动突然袭击,还不全他妈的完蛋。

妈妈每次骂我总要带上爸爸,这回爸爸给他骂回来了。

长大懂事后我哦才知道,原来弟弟的出生与我偷开爸爸的抽屉玩那只大气球有关系。因为气球被扎漏了。

 

有段时间我几乎天天和他见面,为了吹嘘自己,我总是把别人干过的事都安在自己头上。

经过夸大和渲染,娓娓道出。

遗憾的是,我已扮成一个和自己年龄极不相称的胆大妄为的强盗。她竟从不以惊谔来为我喝彩。

 

那是我哦一生中最美好的一天,晨风的抚摩使我一阵阵起了鸡皮疙瘩,周身发麻。

我还记得有股烧荒草的味道特别好闻,喀什大夏天哪来的荒草呢?

但无论怎样,记忆中那年夏天发生的事,总是伴着那么一股烧荒草的味。
 

 5 ) 《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真实与幻觉

几个版本:
1、初次剪辑版——时长:约3小时45分钟
不同之处:在《阳光》中饰演刘忆苦的耿乐曾在几天前北京百老汇的复映活动上说,姜文手中还有一个“四小时”版本的《阳光》,其实他所指的就是这个最原始的初剪版本。这一初始版本不仅包括了与公映版完全不同的开头和结尾,一些重要场景如马小军一行到公园划船与彪子对峙、斯琴高娃饰演的马母喂奶(含裸露镜头)、男厕毁坏公共设施被方化饰演的老干部责骂等片段均在其中。2010年底,姜文曾在一次《阳光》重映活动上公开表示有意将此版本提供出来放映,北京百老汇电影中心也在随后与姜文方面进行了长达几个月的沟通,但最终因此片版权复杂以及其它原因而放弃,而这一版本中从未曝光的片段时长约为85分钟。
初始版开头与结尾内容大致如下:92年,已是旅美归来的马小军(姜文饰演)在母校的原址——如今的饭店里与当年同学团聚,一起聚会的还有白发苍苍的胡老师(冯小刚饰演),胡老师仍然一本正经,他毕恭毕敬的代表全校感谢为校捐出巨资的马小军,而马小军却对眼前的一切不感兴趣,记忆又回到从前……而影片的初始结尾则是马小军与胡老师等人一起出席母校的新小侄奠基仪式,马小军却在啦啦队中看到了一个形似米兰的姑娘……
2、94年威尼斯参赛版本——时长:约2小时18分钟
不同之处:这一版本是在《阳光》赴威尼斯参赛前按照广电总局相关“修改意见”临时修改的版本,它与本次修复版的片长相差无几,但较为明显的改动有两处:1、马小军等人胡同打群架段落的《国际歌》配乐被取消;2、方化饰演的老首长看禁片《罗马之城》的段落被删。
3、香港等海外地区发行的国际版本——时长:2小时08分钟
不同之处:这一版本便是现在网络上流传的与市面盗版碟所采用的版本,多称为“日本二区DVD”版本。这一版的区别如下:1、“吐烟圈”、“梦中梦”及“酒后真言”这三个段落均被删去;2、杨皋看到于北蓓湿身而“直了”、老首长看禁片《罗马之城》以及米兰被马小军强暴未遂后的“露点镜头”这三个片段得到保留。
4、95年国内公映版本——时长:2小时14分钟
不同之处:这一版本是在95年拿下5000万票房的公映版本,也是2010年底北京百老汇影城复映《阳光灿烂的日子》所放映的版本,它与国际版的区别如下:1、保留了接近5分半的“梦中梦”段落;2、删去了前述的杨皋“丫直了”及“露点段落”;3、对胡同打群架段落的《国际歌》声音进行了弱化(而非如威尼斯版一样直接取消);4、保留了老首长看禁片《罗马之城》的段落;5、与海外版一样“吐烟圈”及“酒后真言”的段落均被删。
5、13年威尼斯修复版——时长:2小时20分钟
不同之处:这一版本为目前已公开放映/点映过的最长版本。2-4版本中不同程度的被删除段落在本版中都得到保留,但“初剪版”中的大量片段仍未收录。

网上流行的版本多为134分钟版本和128分钟版本两种。
--------------------------------------------------------------------------------------
在1994年那个时代,当对文革批判和反思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潮流或者说“政治正确”的时候,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可以说具有很多超越时代的思考和反省。那个时候,田壮壮已经有了《蓝风筝》,陈凯歌有了《霸王别姬》,而张艺谋已经有了《活着》。与这些典型地第五代导演不同的是,姜文出生于,成长于那个环境之中,他没有经受第四代或者第五代导演们的磨难苦痛,十年无法表达的迷惘等等。或许也是这样的巧合,让他在表达的时候,没有着重于苦难,民族,底层人民,本土意识这类的主题上,他跳跃过这些,带着处处的黑色幽默,为我们讲着一个少年在革命年代的成长故事。

片子伊始,旁白可以说是开宗明义,
“北京,变得这么快:20年的功夫她已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我几乎从中找不到任何记忆里的东西。事实上,这种变化已经破坏了我的记忆,使我分不清幻觉和真实。我的故事总是发生在夏天,炎热的气候使人们裸露得更多,也更难以掩饰心中的欲望。那时候好像永远是夏天,太阳总是有空出来伴随着我,阳光充足,太亮了,使眼前一阵阵发黑……”
是的,正如这开场的旁白中所说,幻觉和现实,心中难以掩饰的欲望,夏天,正是这个片子想要表达的某些东西。
影片开始于鲜亮明快的色彩和音乐中,人民战争正进行得有声有色,生长在军大院环境的马小军,父亲是“身份良好”的军人,常年在外地工作。母亲来自于成分不好的资产阶级家庭。受着那个时代浪漫主义和英雄主义情怀的影响,马小军梦想着中苏开战,在新的一轮世界大战中成为一名战争英雄。他幼稚,不成熟,活泼,充满着原始的野性。在那个伤痕累累的古老城市中茁壮成长着。
随着马小军将书包高高地抛向天空(这里不得不让人联想到斯坦利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中的镜头,同样充满着喜悦和振奋的感觉。但不同的是姜文的喜悦或许是对于原始野性的某种喜悦,这点随后再谈),马小军升入了初中,
然后姜文的声音响起
“70年代中期,北京还没有那么多的汽车和豪华饭店,街上也没有那么多人,比我们大几岁的都去了农村和部队,这座城市属于我们。”
这是属于他们的黄金时代,炽热,灿烂,充满活力,无拘无束的自在生活。如同题目,in the heat of sun.所以成年后的姜文们或许很难从中分辨,他们到底怀念的是少年时代,还是人们所批判的革命时代。(我的69年出生的父亲谈起旧时代时也有姜文旁白中“那时候人们上班是从来不溜号的 ”式的复杂情感)
片子始终在一种发黄而陈旧的基调中进行着,实际上并不是那种夏日的灿烂金黄,而是像黄昏时候的阳光一般,灿烂和热烈中却没有多少暖意,昏昏黄黄,正如那个时代的革命一样,人民革命运动如火如荼,苦痛和悲伤却深藏其中。但对于处于少年时代的孩子来说,回忆为何却带着忧郁的色彩?
叛逆的马小军喜欢在上课的时候逃课出去,溜门撬锁,游荡在城市的角角落落,打开人们的家,潜入他们的生活的空间里,并不为偷走任何东西,只是以少年的目光观察着成人世界。直到有一天他在这个自娱自乐的偷窥活动中遇到一个神秘的女孩,米兰。她相片中的朦胧笑容,都成了少年的梦和幻想。于是
“我终日游荡在这栋楼的周围,像只热铁皮屋顶上的猫,焦躁不安地守候着画中人的出现,她像一个幽灵,来无踪,去无影,只有我的感觉和嗅觉里留下了一些痕迹和芳香能证实她的存在,我延长了守候的时间,甚至披星戴月,仍旧一无所获。”
以性压抑来寓言高压政治似乎是艺术作品的一个常见的手段,姜文在这里双关式的运用,不仅代表着少年青春期的迷茫和焦躁,同时也让人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社会环境的某些特点。是的,为什么马小军对米兰有那么深沉复杂的情感,为什么少年的爱恋竟如此浓烈以至到深深迷恋的程度,仅仅是青春期荷尔蒙的作用么,仅仅是因为,他追不到喜欢的女孩子?他一次次的守候,焦灼地寻找,在那一个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马小军苦苦追寻着,怅然,焦虑,迷惘。昏暗的阳光洒满屋顶,拉长了追寻人的身影。(好似马丁斯科塞斯的《出租车司机》里的罗伯特德尼罗。)姜文将那种迷恋而压抑的感觉表现得越深,就越发让人意识到,真正的原因不会是简简单单的荷尔蒙。
马小军们在那个时代,自我表达的需求被压制,人们受到高度化的政治管制(比如马小军被抓到公安局一段可以一窥当时的执法机关),但少年们不会认识到这些,他们只是在无意识中感觉到焦虑,压抑,迷茫,在传统权威面前他们不容置喙,他们不知道是谁错了,是哪里出了问题,让他们愤怒着,不安着,孤独着。上街认识女孩是耍流氓,喜欢一个人,爱一个人,竟是罪恶和不道德的。一切问题都没有答案,只能梗起脖子耍流氓。
就像是移情作用一样,少年在那个时代的迷茫和压抑,在遇到米兰之后获得了倾泻般的转移。他们对于自身存在,对于体制的种种疑问都转移到了对情欲本身的迷恋上面。这种欲望在大量的细节里让观者感觉到愈加真实,而愈是真实的欲望当它遭到压制的时候,就会愈发让人感觉到荒谬和矛盾。

这里不得不说那个经典的镜头,马小军趴在床底下偷窥米兰,半遮半掩的视角,宁静的丰腴小腿。从弗洛伊德泛性论来看,偷窥欲的满足,其实是性欲满足的一个延伸。正是从这种镜头中我们感受到马小军偷窥欲望的强烈,从侧面感受到环境对人的压制。

真实和幻觉,期望和欲望,自我认同和非本真存在,理想我和真实我,开始幻化为一体,真假难分。

“01:09:45 我的记忆好像出了毛病,事实和幻觉又搅到了一块儿,可能她根本就没有当我的面睡过觉,可能她根本就没有这样凝视过我。那么她锥子般锐利的目光,和熟睡的样子,又是怎么跑到我的头脑中来的呢。”

所以这时候姜文清楚地告诉观众,或许马小军从未在那个狭小逼仄的房间里遇到过米兰,在床底下窥视她丰腴的小腿和裸露的身体紧张得满脸是汗,或许他从来没有在灿烂阳光照射的午后,倾斜着水壶让温水顺着她的头发流下,或许,他从来没有和她在房间中伴着马斯卡尼的《乡村骑士》跳舞,看着她熟睡,认她做姐姐,在她面前幼稚地逞强。
或许他们第一次见面,是在马小军随母亲从唐山姥爷的丧礼回来后,看到刘忆苦和一个穿着漂亮凉鞋的女生亲昵地在一起,刘忆苦说:“马小军,好久不见,这是米兰。”

那这个虚假的马小军,这场虚假的闹剧又有什么意义呢。
不,如果回忆记录下了这个虚假的故事,那么它便有某种意义。
而哪个版本才是真实的?
其实已经不重要了。
这里旁白已经表述的很清楚了。

种种事件发生得是如此神秘,在故事的前半段,几乎没有“第三者”在场的佐证,而欲望幻化成的故事,也终于在那场跳水之后,化作了水中月一般的回忆。
那场跳水,在某个程度上可以视作马小军成长的分割点,在其之前,马稚嫩,不成熟,狂放,桀骜,迷惘,焦虑,充满着中国社会自混沌蒙昧之中走出初期的非秩序状态,而后来,马经历了青春期的挫折,自我认同危机,马小军长大了,而这时候客观环境的中国社会也经历了改革开放,自我和社会都进入了更好的成熟期,但是某种东西,姜文所缅怀的那个东西,某种野性的力量,却被丢掉了。
所以,当我们随着马小军一路走来,行至片尾,灿烂的色彩却转变为信息含量更低的黑白色,难道现在比过去的记忆会更加模糊不清吗?
我们看到马小军们功成名就,有企业家,有战争英雄,他们坐着豪华的汽车喜庆地行过北京的大街时,偶然遇到连接着童年回忆的古伦木。他们惊喜地大喊古伦木却得到傻逼的回复。马小军们愕然,观众愕然。

现在再谈谈全片一个核心的东西,某种原始野性的力量。
我想这也是夏雨将马小军演得很传神的一个地方。
这种力量和青春期的叛逆混在一起,是马小军们一种反体制化的野性。他们逃课,扔书包,蔑视着传统权威奉若经典的课本知识,抽烟,打架,拍妹子,溜门撬锁,偷窥而且毫无道德层面的罪恶感,当着在众人眼中的坏孩子。马小军们敏感地感受着周遭的一切,他能在洋溢着欢乐的社会中感受到怅然若失,迷茫和焦虑。在高压政治的社会环境造就的混沌状态下,孩子们获得了较低的体制化。
其实用王朔的一段话就可以讲的很清楚了,
“我感激所处的那个年代,在那个年代学生获得了空前的解放,不必学习那些后来注定要忘掉的无用知识。我很同情现在的学生,他们即便认识到他们是在浪费青春也无计可施。我至今坚持认为人们之所以强迫年轻人读书并以光明的前途诱惑他们仅仅是为了不让他们到街头闹事。”
在过曝带来的金色光芒中,姜文不仅仅是在讲一个带有自传色彩的故事,真实和幻觉的较量也没有以谁胜谁负收场,幻觉更像是真实的镜像一样,在讲述着真实背后的真实。

所以它当之无愧《时代》的评论
“中国导演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堪称是94年度全世界令人赞绝的、至今仍渴望观看的影片之一。”

即使那一年《蓝白红三部曲》《肖申克的救赎》《阿甘正传》《这个杀手不太冷》《低俗小说》《燃情岁月》上映。

2014.12.22

 6 ) 最灿烂的青春



国庆假期,又看了一遍《阳光灿烂的日子》,陪GF看的。第一次看这部电影已经是10年前了,在兰州铁道学院的网吧--那时还不叫网吧,叫电脑教室。和好友准备通宵,不自量力租了四部碟,看了两部就睡死过去。

后来,关于这部电影的八卦,一点一点的读到,听到,看到。姜文沉寂下来,野心勃勃的准备做个导演时,找到王朔,要改编他的《动物凶猛》,众所周知,这一个中篇,是王朔老师的心肝宝贝儿,用丫的话说:写给自己的,青史留名的,证明自己的确是个作家不是个通俗言情作家的---作品。是丫的《情人》,连开头都很像:
我已经很老了,但又看到米兰锥子般的眼光。。。。。。

王朔老师表示,最近写剧本写到吐,你要喜欢,拿去改吧,姜文就在王朔家对面的宾馆,开了个房,用了半个月,把《动物凶猛》重写了一遍,是为《阳光灿烂的日子》,然后就开始海选小姜文,海选米兰。后来拍拍停停的三年时间,中间资金断了,原来HK的投资人联系不上了(后来,我考证出来,此人为现金像奖主席文隽),王朔在《无知者无畏 之 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写道,HK投资人撤了,后来找到他,正在HK拍三级片。然后王老师笔锋一转就不往下写了。后来的后来,我考证出来,姜文同学的一生挚爱,富姐(93年,还是姐姐吧。。。)刘晓庆慷慨解囊,资助了几百万,才得以完成拍摄和后期,然后就送去拿了一堆的奖,版权卖至除中国外的好多个国家,赚了不少钱。同时,这部电影也一举捧红了许多新演员:夏雨,陶虹,耿乐,甚至宁静,那时应该都还崭露头角或者是第一次。

八卦就不聊了,说正经的吧。
这次看,又有颇多感触,儿童时代的尾巴,青春期的前奏,这段时间,表达的可真是淋漓尽致,这时候,不想被别人说成小孩子,又不知道大人是什么样的,硬充成熟,什么傻事儿都敢做。表面上佯装叛逆不羁,其实内心怯懦单纯。那是多么美好无忧的一段时间啊。这就是恒久不变的人性,无论哪个国家,哪个导演抓到了,表达充分了,这电影,必定名留青史。

这部电影的基调是阳光灿烂的,文革期间,大人忙于斗争和自保,大院里的小孩儿是最快乐和自由的,他们不用像别的小孩儿一样担心冻馁,不用正经的上学考试,于是拉帮结派,学着大人斗争。电影灿烂但是又泛黄的基调,让人犹如看老照片一样怀旧,加上高亢的革命歌曲作为背景音乐,既是表达年轻生命的激情飞扬,又略带那个年代的全民癫狂,其中的拿捏,恰到好处,让它看上去不像是个纯粹的青春期电影而略带一点点的政治色彩,增加了内涵。这也是我最欣赏这部电影之处,事后姜文和王朔谈起当时之情景,说,以为那时我们很威武呢,谁知找来那时照片一看,又瘦又土,穿着宽大的军装,灰头土脸的,一点也不英武,然后,他们就还原了彼时之情景,后来我们看到更多表现那个时代的电影电视剧,却失去了最基本的真实感,真的是演戏。而好的电影,就是能把人带回所要表达的年代,这样看电影才是丰富自己的人生。而姜文充满质感的磁性的旁白也为本片增色不少。

其情节更是生动自然,妙趣横生,比如马小军独自在房间YY警察那段儿,真是淋漓尽致。可以作为YY教材,用来诠释什么叫做YY。
看完之后,我感慨万千,GF问我,你那时候是不是也这样啊?我真是汗颜不已,我没有经历那样的年代,但心情总是一样的,当人十五六岁时,世界在眼前展开,童年的单纯欢乐渐渐的离我远去了,再也不能以玻璃球或者纸烟皮的多寡来判断一个人的成败,又不知道什么才是可以得到这个世界承认的,就那样懵懵懂懂的,好好学习,希望成为世界的中心,好好打架被处分,希望成为世界的中心,整蛊作怪以为可以引起女孩的注意,可真注意了又不知道要干嘛。这部影片所表达的,就是这样的懵懂岁月,青涩但热烈的岁月。

小孩儿一个个的长大,当门口的傻子以『傻B』来回应他们的招呼时,每个人都知道,那美好的充满了欢乐和淡淡的嫉妒与哀愁的时光,从此一去不回了.

PS:青春电影一览
中国 《阳光灿烂的日子》
台湾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韩国 《朋友》
美国 《美国往事》
日本 《坏孩子的天空》

 短评

大陆青春片的巅峰之作。

2分钟前
  • Song³
  • 力荐

姜小军的自传式处女作,回避文革时代的是非混淆黑白颠倒,用丰富的艺术手段和荒诞的表现方式,消解权威、解构神圣,再现成长的喧哗与骚动,青春的梦幻与激情。明明是最坏的时代,却也是他们最好的时光,甩当下青春打胎片一个世纪。

7分钟前
  • 喻鸣
  • 力荐

姜文导演处女作,夏雨成为最年轻的国际电影节影帝。1.运用意识流、虚实结合的手法,成功反映了文革时期青少年的迷惘、暴力和懵懂原始的爱情;2.主题曲是哀婉凄美的[乡村骑士];3.纯真的意淫,回忆的扭曲与掩饰,结尾傻子的"傻B",残酷青春;4.大量过曝和逆光镜头,灿烂得唯美;5.吹气球,泳池戏。(9.0/10)

8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啥都不说啊,经典啊。。。最爱的大陆片之一啊。宁静这身材才激发少男欲望啊!

11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一群红色后裔对小贵族兼小流氓式的大院生活的闷骚式怀旧。

16分钟前
  • DIANLIN
  • 还行

性显然是姜文创作的原动力,当[阳光灿烂的日子]的主人公爬上了高高的烟囱,他似乎把世界都踩在了脚下,正是这种年轻人凶猛的征服欲让电影显得那么可爱。无论哪个年代的青春都意味着永恒的大太阳和过不完的日子。唯一的乌云来自旁白,它无数次地提醒我们韶华已逝,人终归要被独自落在泳池里自己扑腾。

20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推荐

高干子弟那点破事,影片结尾尤其恶心

22分钟前
  • 正统文化代言人
  • 较差

理想是用来毁灭的。一句傻逼,喊出青春最有力度的挽歌。

23分钟前
  • 呱呱
  • 力荐

“我的故事总是发生在夏天。炎热的气候使人们裸露得更多,也更能掩饰心中的欲望。那时侯,好像永远是夏天,太阳总是有空出来伴随着我,阳光充足,太亮,使得眼前一阵阵发黑”——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开场对白

28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看看当年夏雨演技多好,浑然天成。看看宁静,看看耿乐。这么牛逼的一群人。后来怎么都混成这么四六不靠的。

31分钟前
  • frozenmoon
  • 推荐

90年代最伟大的电影之一

32分钟前
  • 巴乌
  • 力荐

冯小刚的电影,我最喜欢的就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和《让子弹飞》,还有《功夫》。

37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为什么你们都那么牛B地看到了时代的悲剧,我却傻B的没看出什么来?

38分钟前
  • 纪恩同学
  • 推荐

在举国最灰暗的日子里,这帮大院子弟却在打架、泡妞、幻想,恣意消磨自己的黄金岁月,在一方小天地横行霸道但也畏惧大人。开锁、游泳、爬烟囱,少年在处理自己无处安放的欲望。闻到烧荒草的味道,是因为梦境被阳光烤黄。后来呢?后来的人生是黑白的,他们人模狗样地推杯换盏,活成了古伦木口中的傻逼。

42分钟前
  • 晚不安
  • 力荐

没办法,只能打五星。

43分钟前
  • 卢十四
  • 力荐

矫健又圆润的身材啊,这才是健康的审美。

44分钟前
  • 丹AI🌵
  • 力荐

作为处女作它确实成熟得令人惊讶;作为一场青春的自我意淫梦,它更是我所见过的最华丽、而又最粗鄙的。姜文是个才华喷涌的男人——这点将永远被铭记在影坛上,纵使他的青春已经过去,但他记忆中的夏日将永远在涌动、在迷惑,所有的欲望都流着汗水,所有的生长皆带着光辉。我记得他曾经说过,一个男人的成长,往往来源于女人。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对的,正如总是走进别人房间的马小军,永远猜不到有天也会有人走进他心中的房间。其实米兰不过是一场梦,是一个符号,是青春所必须的荷尔蒙。我也不知道对于那些曾经的幻灭,还有多少故去会被骂作傻逼。年少时我曾摒弃过的梦,日后竟也开始摒弃起我来。如今这些都已被时光带走,分不清真实与虚幻的我,不由得记恨起时光。而那些阳光灿烂的日子,它们将一去不返,尽管今天的阳光也一样灿烂,明天的太阳也照常升起

49分钟前
  • 回忆与否之
  • 力荐

别人说这部片子很绝望,我看到的只是与我无关的,男生的青春期

53分钟前
  • Cherry
  • 还行

王朔《动物凶猛》——我把硬币夹紧,问她第三个问题:你和第一个男人睡觉时,他都说了些什么?。她抽硬币,我夹4紧0手4指,她无论如何4拔0不4出来,她骂道——你夹那4么0紧4,我哪4拔0得4出来!

58分钟前
  • 丁一
  • 推荐

姜文,夏雨,张一山长得太像了!

60分钟前
  • 多看电影爱电影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