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的形象

战争片以色列2021

主演:乔伊·列赫尔,Eliana Tidhar,Rasha Jahshan,Meshi Kleinstein,Neta Roth,Yadin Gellman,阿米尔·库利

导演:阿维·耐舍

 剧照

胜利的形象 剧照 NO.1胜利的形象 剧照 NO.2胜利的形象 剧照 NO.3胜利的形象 剧照 NO.4胜利的形象 剧照 NO.5胜利的形象 剧照 NO.6胜利的形象 剧照 NO.13胜利的形象 剧照 NO.14胜利的形象 剧照 NO.15胜利的形象 剧照 NO.16胜利的形象 剧照 NO.17胜利的形象 剧照 NO.18胜利的形象 剧照 NO.19胜利的形象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27 23:13

详细剧情

 长篇影评

 1 ) 不要轻易评论战争

分析评论战争一定要持有科学的历史观,这部电影《胜利形象》只是站在本民族立场,以有限的视角,让我们去认识中东战争。可以说联合国当年的决议很不慎重,甚至成为战争的导火索,而与以色列作战的另一个世界则是认识和体制方面的问题了。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宣扬仇恨最可耻,一个多元、包容的社会才能长足发展。不知道为何而战最可悲,平凡生命的意义远远大于所谓的民族正义。针对平民的暴力最无能,现代战争手段的运用应该局限在国际法的范围内,任何越界行为都会受到天谴。另一个世界为什么陷入今天这种困境,就是因为他们被狭隘的民族主义引入崎途。发动战争并不伟大,实现和平才会名扬千古。没有伟大的人类理想,只有自然秩序以下的社会演化。站到世界正义与秩序的立场上,为本国民众最大可能地争取长远利益,这才是政治家的胸怀。不要轻易地评论战争,你没有科学的认知,也不一定有完善的人性。

 2 ) 强者为尊

历史就像胜利者任意打扮的小姑娘。 电影确实拍得很好,导演很会讲故事。但是“改编”得更是“到位”,在这片里,犹太人是友好的,阿拉伯人是万恶的,而阿拉伯的年轻导演都被犹太人的友好和不屈感动了,wtf!看到一个短评说“用中性”的镜头,呵呵,中性?! 为看这个片,昨晚先看了CCTV纪录片《中东战争》并找寻到零星的本片资料(//3g.163.com/dy/article/HNM0VA55055339SU.html)——联合国181号决议本就是美苏大国博弈染指中东的结果,无任何公平可言。决议划给占当时巴勒斯坦地区居住人口少数的犹太人一半以上的土地,而给人口多数的阿拉伯人不到一半的土地且都是一些贫瘠的内陆地,巴勒斯坦的海岸线(红海)全划给犹太人! 尼扎尼姆(Nitzanim)是一个与外界隔绝的犹太定居点,位于巴勒斯坦沿海平原地区,四周都是阿拉伯人居住区,即使在181号决议中,联合国也是将其划入阿拉伯人控制区——所以犹太人是我占但决议没划给我的我要,我没占但决议划给我的我也要——这成什么了? 1948年尼扎尼姆战役是第一次中东战争期间以军为数不多的几次成建制投降事件,是役105名以色列大兵被迫向埃及军队缴械投降,被很多犹太人视为国耻——因当时双方兵力悬殊,以军投降是否是耻辱我们无权评判,但这个事就有点像古惑仔争地盘,老大来调停后一方想多吃多占被捶一样。 中东战争及犹太人复国、壮大的历史,从犹太人的角度是挺励志,从阿拉伯人的角度就是无妄之灾啊,一千多年世代居住的土地被人抢了。对于犹太人在二战中被大屠杀的悲惨历史感到痛心,但还是太好强霸占了——打个比方,因为我祖上在这块地居住过,虽然期间落魄被迫离开2000余年(差不多在我们周朝时期),但今天我回来了,我要收回祖上的土地,你们都让开! 以色列的强大,无一处不是美国或明或暗支持、大国博弈的结果。但这里面同样与犹太民族极强的民族认同感密切相关,这是值得我们尊重的。

话说,中译名《胜利者的形象》,“形象”二字似乎不大妥当,结合剧情讲述方式(埃及记者拍片宣传国王法鲁克),用“影像”似乎更合适。

 短评

另一个视角下的战争

8分钟前
  • 魔力ESP
  • 还行

以色列主旋律,可看性蛮高,节奏恰好,个体群像朴实公正,以此呈现强国,服众,高明。

10分钟前
  • 哗啦啦
  • 推荐

女主那邪魅狂狷的一笑,拗得好辛苦。

12分钟前
  • 三盅
  • 还行

想看犹太人对在巴勒斯坦建国的这个决定的反思与讨论。

13分钟前
  • 洛兹尼茶
  • 推荐

很少看到以色列电影,对片中讲述的历史也不太了解,看完才去搜了一下,稍稍知道这是1948年6月埃及与以色列的一场战争,也是以色列建国前的一场战斗。影片采用纪实与虚构相结合的手段,特别加入了一个纪录片摄制组在其中,主要是想凸现影片的客观与真实。导演拍这部影片,显然是为了纪念为以色列建国献身的那些年轻人。影片拍得朴素、平实、自然,有些像六七十年代的老电影。

17分钟前
  • 天D行者
  • 还行

用一个埃及记者的摄影机串联故事,但电影的重心却是他看不到的敌方犹太人的生活和战斗,这是我看过的最糟糕最难受的双线叙事。

20分钟前
  • 北西南东
  • 还行

从对手战地记者的角度来叙述,这比锅内的主旋律片高明得多;拍摄镜头却主要落在以色列定居点一方,而且分散到多人,这大大削弱了整体的戏剧性和感染力。/从遍布死亡的欧洲逃出来的以色列定居者们,如何为再次的生死险境作好准备,这部分没有好好发掘。/在一个既不能战又不能守的据点,驻扎几十号人马,长期对峙,补给只能靠空投。作战目标也模糊不清,到底要尽量杀伤对方、还是尽量保存自己。的确失策。

22分钟前
  • 且狂
  • 还行

纪念真人真事。主题曲是熟悉的《啊朋友再见》

25分钟前
  • XL
  • 推荐

影片片名应该翻译成《胜利的影像》。只是"形象"就少了一层双关的意思。影片显然更多的偏向定居点的以色列人。虽然没有特别丑化巴勒斯坦人和埃及士兵。但人性化的方面即便都给了犹太人。

28分钟前
  • bugz
  • 推荐

少见的以敌人的视角,来拍一场自己的败仗,挺有新意的。在一群敌对国家的中心建国,以色列人是太不容易了。

31分钟前
  • 麻子
  • 推荐

埃以的一段重要历史

33分钟前
  • 本尊神灵
  • 还行

以色列建国时,埃及对犹太集体农庄的毁灭。更多的展示了以色列人民的团结和效率。

37分钟前
  • 张海翔
  • 推荐

少有的女兵形象刻画吧,以色列建国时期的历史描述,还行。

41分钟前
  • Page kwok
  • 还行

以色列必须战斗!

46分钟前
  • 独寻罪
  • 推荐

有人说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就连签订和平协议的总统都被暗杀,历史中哪有什么胜利者。

48分钟前
  • 白天星
  • 推荐

导演还挺会选角度讲他想讲的叙事的 毕竟尼扎尼姆战役以军溃败集体投降 在历史上不算是光彩的一页 而这部里用年轻左派埃及电影人做第一人称 从反战角度去审视这场埃军宣传中的大捷 再加上对集体农庄里人物有血有肉的群像描绘 (坚毅勇敢不怕死的母亲 相依为命的西语姐妹花 爱弹钢琴的男孩 etc.)就越发显得埃方这种攻打重要大城市不成 转而拿孤立无援小村落撒气的行为鸡贼又冷血了

49分钟前
  • 水包酱
  • 推荐

埃及与以色列的战争

50分钟前
  • 围城观者
  • 推荐

导演并没有立场“站队”,通过“形象”讽刺了双方的政治者,牺牲的还是人民。

52分钟前
  • 涡轮增压阿拉蕾
  • 推荐

拍得很一般,战争场面也很普通。

55分钟前
  • 梦之安魂曲
  • 还行

極不對稱的戰鬥勝利,形象是高大的虛偽,只是政客虛榮的一劑腎上腺素。以色列建國初期極為艱難,但他們是不屈的民族。希望宗教能融合,但是這是個無解的題。

59分钟前
  • 小于三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