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2009

悬疑片韩国2009

主演:金惠子,元斌,晋久,尹宰文,全美善,宋清晨,千禹熙,郑煐禥,高圭弼,李美度,朴明申,李姃垠

导演:奉俊昊

播放地址

 剧照

母亲2009 剧照 NO.1母亲2009 剧照 NO.2母亲2009 剧照 NO.3母亲2009 剧照 NO.4母亲2009 剧照 NO.5母亲2009 剧照 NO.6母亲2009 剧照 NO.13母亲2009 剧照 NO.14母亲2009 剧照 NO.15母亲2009 剧照 NO.16母亲2009 剧照 NO.17母亲2009 剧照 NO.18母亲2009 剧照 NO.19母亲2009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27 20:27

详细剧情

因为儿子尹泰宇(元斌 饰)是智障,所以母亲(金惠子 饰)总是担心他受伤。一天,泰宇被一辆奔驰车撞倒,朋友镇泰(秦久 饰)带他去高尔夫球场找打球的教授报仇,结果被带回了警局。因为镇泰踢坏了后视镜,教授向他们索赔,泰宇被当成了挡箭牌。 从警局出来后,在家吃过晚饭,泰宇去找镇泰喝酒,但此时镇泰趁着夜色回到球场找出了白天扔进湖中的球杆。泰宇酒后尾随一个名叫文雅中的女学生,结果第二天雅中的尸体就出现在屋顶。泰宇被当做唯一的嫌疑人带回了警局,接着在警察的威胁下画押认罪。得知儿子入狱,心急如焚的母亲委托著名律师为他翻案。但是,泰宇的病影响了他的记忆,母亲在替儿申冤的道路上步履蹒跚……

 长篇影评

 1 ) 奉俊昊的母亲在跳舞

前几年,因为看到《杀人的回忆》,奉俊昊一举超越金基德,成为我最喜欢的韩国导演。在作品的数量上,奉俊昊根本无法和金基德比肩。到目前为止,奉俊昊只有四个长片作品,这只是金基德作品数量的一个零头。屈指算来,金基德差不多有十五部作品。金基德早期的《鳄鱼藏尸日记》和《真相》,我还没有看过,其余都了如指掌。而奉俊昊的电影我都看过了,其中还包括前不久看的短片《震动东京》。
毫无疑问,奉俊昊是电影天才,相比之下,金基德只能算个优秀的电影工匠。还有人会把奉俊昊和朴赞郁放在一起比较。我同样看过朴赞郁的全部作品,无不透露着浓重的精英气质,故事更极端,更肆意于挑战观众的承受能力。而奉俊昊更喜欢巧妙地化解矛盾,关注平凡而龌龊的小人物,他的电影更像电影,运镜和演员的表演无不精湛到位。
2009年是个好年份,奉俊昊和朴赞郁都推出了新作。奉俊昊的《母亲》我刚看到。朴赞郁的《蝙蝠》还没有飞来。我现在不好说谁胜过谁。就《母亲》而言,仍算奉俊昊的天才作品,可惜并未超越《杀人的回忆》。或许,奉俊昊这一辈子都不会拍出比《杀人的回忆》更好看的电影了。《母亲》算是奉俊昊的二号作品。三号作品是处女作《绑架门前狗》,四号作品是《怪物》。
目前韩国电影一片荒凉景象,《母亲》一出,毫无疑问,是冲着年度韩片最佳去的。我前几天看的《金氏漂流记》,质量上乘,是不可多得的韩片佳作,但比《母亲》还是差了一截。《母亲》的故事有《杀人的回忆》的影子,同样是乡村、傻逼警察、三教九流的小人物,黑色幽默却少了很多,整个故事不但流畅刺激,而且内敛深沉,让人看完后感觉闷了一口气,非得用劲儿呼吸几口,才能舒缓过来。
奉俊昊的作品总是流露出对国家机器的不满。这是我最欣赏的一点。《杀人的回忆》里的警察无能而卑鄙,《怪物》里一家人,主要是要逃避政府的追查。这两个片子都有一个动荡的社会背景,主人公不直接参与政治运动,却深受其害。《母亲》的社会背景比较淡化,警察还是奉俊昊的风格,他们仅凭一个高尔夫球,就定了儿子的罪。打苹果那场戏拍得很好,是难得的黑色幽默片段,让我想起《杀人的回忆》里戴鞋套踢人的那个二逼警察。
扮演母亲的是韩国特别著名的女演员金惠子。爱看韩剧的中国人,对她并不陌生。据说,为了让她来演母亲,奉俊昊三顾茅庐,好话说了一卡车。老妈妈确实会演戏,影片开头,她在荒野中跳舞,那感觉马上就出来了。她看儿子的眼神,明显透露着一种偏执。也只有这样一个好演员,才能撑起这部电影。元彬的表演欠些火候,我能看出他的努力,只可惜被母亲光芒闪耀的表演所遮挡。

 2 ) 以爱的名义

韩国导演奉俊昊的风格是令人过目不忘的那种。最先抓住我的是《杀人回忆》中韩国警察的腾空双踢,狠、准、稳,踢人的同时自己也全身而倒,不怕摔不怕疼,个个勇猛凶恶,审问罪犯无所不用,比黑帮还敬业,看得人倒吸凉气心惊肉跳。

《母亲》也有类似的审问细节,但故事并没在审问过程上逡巡——无论如何,这虽然也是部寻求案情真相的“侦探类”电影,但重点远不在于案情的真假,甚至你一开始便大概能猜出来这案情的真正罪犯到底是谁。令人意外的,是在寻找过程中我们随着母亲的眼睛所观察及感受到的一切。

韩国影后金惠子饰演的母亲很有一切伟大母亲的共性——对智商偏低记忆紊乱的儿子不离不弃,百分百以儿子的利益为己任,为孩子打理一切安排一切,竭尽全力的保护儿子,不论将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表现在故事中,是儿子被当作杀人犯收监后她无论如何也不相信儿子的口供是事实真相,而是倾尽全力找律师,找儿子交往的朋友,找儿子曾去过的地方,不放过任何线索启示,只为了替儿子脱罪。

电影中有很多表现这种无条件母爱的细节,其中最打动我的是儿子(元彬)跟朋友在高尔夫球场闹事后被抓进警署,母亲带着一篮子瓶装饮料来领儿子的片段。她垮着篮子,经过警署每张桌子时都给人家放上一瓶,同时点头哈腰面带讪笑。母亲的卑微姿态让人觉得心酸:这世上有什么是一个母亲不愿为了孩子牺牲的!

在表现母爱的同时,母亲的独自调查过程也展示出了韩国社会底层形形色色人群的生活状态:拣垃圾的老头,孤身疯婆子,被欺负的高中女生,被抛弃损害连母亲都没有的先天愚儿;对比他们的,是行乐的律师,酒醉的精英,行凶的学生恶霸,还有儿子仰慕模仿的混混朋友。母亲是孤独的,因为没有人站在她一边。但母亲的姿态与作为背景的弱势群体又有所不同:她抗争,用一种决绝的勇气毫无保留的为儿子奉献一切。

但母爱便是尽头吗?奉俊昊让我们看到了母爱惊心动魄的另一面:五岁儿子的回忆,金色荒原上烧作焦黑的废墟。母亲以爱的名义释放出来的能量是巨大的,尤其当这爱被逼至绝望尽头的时候。爱在创造的同时,又能毁灭一切。超现实主义影像大师路易斯·布努艾尔曾说过:“人从不自由,却不断奋斗想成为他永远不能成为的。这便是悲剧。”《母亲》的悲剧并不止于人终生无法自我实现的绝望,更是在这个过程中为了达到目的而不知不觉成为所对抗反面的一部分,从被侮辱与被损害的降格成为侮辱者及损害者,并因此带来的情感坍塌与位置失衡。

但个人的悲剧比起制度的悲剧,又算得了什么?缺乏家庭关爱的死者,脸上被人刀刻的女学生,沉默寡言的拣垃圾老头,还有最后那个被关起来的愚儿。他们才是真正的牺牲品,这些被社会遗忘抛弃的弱势群体们,除了沉默与忍受,他们别无所依。母亲在荒野上的悲怆舞蹈,或者在公车上忘乎所以的庆祝,与费里尼在《卡比利亚之夜》中最后的狂欢何其相似!除了遗忘,除了沉沦,除了自暴自弃,母亲们还有什么选择?

我们还有什么选择?

那么,便让一切都落幕吧。我们以爱的名义,弘扬这个运转和谐自成体系的文明社会,弘扬所有的母亲和她们的牺牲与毁灭。就让舞蹈继续,狂欢继续,因为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3 ) 做一做段落audio - visual分析

我认为,奉俊昊的《母亲》非常不一般,表面上是要展示一个离奇诡谲的小镇谋杀案(若按类型分,完全是犯罪惊悚片),但实际上,它在讲述的过程中延宕了开来,关注了更多、更广的东西,更不是把视角仅仅停留在既定思维大小的狭隘视野里(比如只拿“犯罪”和“亲情”做文章)。于是,可以说,《母亲》这部片子厚度惊人,并成了一个属于现代的、东方的、“社会性”的隐喻。

泛泛来说,这种隐喻,关于人的不信任,承受与极限,关于(社会)机制的冷酷,关于畸零人的生存,关于真相的残酷和不可知,也关于记忆的恐怖和遗忘的必须……这种种问题,其实,渗入到了影片中的个体命运和宏大叙事中。于是,镜头不得不在曲折中徘徊,力图展现出一个社会肌理的多个层面,展现出人的多种状态和可能,而不是如一般的推理犯案片,在抽丝剥茧后,就要直达主旨(最后,我们仍然猜不透结局,却仿佛体会到更多东西,感慨也更深)。

当然,在这里,最需要说的是,这种“很有城府”特质,也渗入在每一处的视听语言当中。

(一)

我选的这一段,讲的是镇宇和元彬不满某教授和其同僚开车撞了人就跑,便在高尔夫球场等候,随后呼喝、追打这群所谓“上流人士”,很是热闹。这一段,是影片最早的一处“小高潮”,出现在开始的六分多钟,值得一说。

首先,整个段落,充分显示了导演的控制力。从“潜伏”到“追击”, 从辽阔的大远景到近处的特写的“冰冷切换”等等,无论是场面调度还是镜头的移动,还是演员的动作、台词的掺入,皆显得举重若轻,流畅娴熟,细节处理的更是精致。

一开始,第一个镜头的视听就相当有魄力——镇宇由山谷出现在地平线,(此时是第三者视角),镜头缓缓向前滑进,越来越快,镇宇在远处看见了什么,赶紧俯下身,悬疑和不安的笛声配乐也随之响起。按照一般的逻辑来说,此时省事的做法应该是直接切到他看到的事物,更加简单也更加直接。而导演没有切,在此选择了无比复杂和费事的长镜头——镜头连推带摇,伴着呜呜的乐声,让广袤草地缓缓掠过眼前,直至移到远处小道的方向,一辆奶白色的高尔夫小车进入视野,镜头才稳稳的停住。

如果说这个镜头还是“半个主观视点”的话,下一个远的惊人的镜头,就是一个让人惶恐的“全知视点”(摄影机几乎架到了野外场地的最边缘),把元彬、镇宇和教授一群人的位置以及高尔夫球场的“庞大”展露无疑,也可能是有一些“人在做天在看”的意味(个人猜测)。而第三个镜头则极为突兀,变成了摇晃在车后的一堆高尔夫球杆的特写——第二个镜头的极远视野和第三个镜头的极近视野构成了非常具有冲击力的“互文”效果。

第四个镜头,描绘了车上的教授一行人的“生态”。仅仅一个数秒的镜头内部精准描摹,就可以隐隐猜出这些人各自的身份、地位以及关系,而此处,依靠的完全是景别的选择(近景),镜头内部位置的安排(两前三后),以及人物的外形和表情(坐在前面副驾驶坐傲慢的老头肯定是教授,驾驶者是同事,后面座位的两男一女是跟班),此处最不容易的地方在于,既有幽默藏在内部,又隐隐显露出真实世界的人际流,俨然是大手笔。

这里多说一句,奉俊昊要描写“非社会性的人”的悲剧(“母和子”两人作为脱离正常社会关系网的典型),而其立足点就必须是具有强大社会真实感。比如,全片气质冷冽、格调灰暗、一再以“写实感”为先,甚至有些段落,对于真实残酷性的揭示让人毛骨悚然。然而,这一段却略有不同——把“真实”插入一种静中带闹的冷幽默之中,表面上看趣味盎然,仔细想想,又不全是如此——段落的外延意义,也是影射某种形式的社会不公——某大学教授在一群吹捧者的护拥下,去豪华高尔夫球场打球,撞伤了人却可以没事,而玩笑性质的“报复”却让穷的揭不开锅的家庭要赔偿其巨额修车费(天理何存?)——只不过这一些,导演把它们隐藏在叙事的深处(潜在暗流),不特意思索,也不易发觉。

回到视听语言的分析,后面小道和小树林的段落,非常巧妙的使用了“移动中的小车”这个道具。让镜头在不断滑动,配合着元彬和镇宇两次手持木枝的奔跑位移,渐渐营造了一种略带喜感的张力和氛围。比如很多镜头都是安放在小车上拍摄,取代的是车上人的主观视角,并在车拐弯的时候还伴有一个90度的摇镜头(因为人的脖子可以扭动),下一个反打镜头则都是这帮人莫名其妙、一头雾水的近景(甚至还有集体扭头)。再加上,往往是车(镜头)近,人(元彬)退,车(镜头)远人(镇宇)追,而镇宇追来并向车上投掷木棒的时候(主观镜头),镜头后面甚至传来吓的“喔喔”喊叫的声音,由低转高。于是,整个场面就显得有些滑稽,更有些“身临其境”,而背景的“铮铮”乐器声显然也有推波助澜、烘托氛围的效用。

最后一段很长镜头、一气呵成的元彬和镇宇围殴三个“德高望重”的中年男人的段落,非常精彩,尤其是中途镇宇偷偷扔球杆入湖,镜头是跟着球杆“噗通”入水后,又不急不缓的折回,继续关注他们扭打的场面,显得格外的“气定神闲”。其实,这一段之所以这么拍,不仅仅是为了炫技,而是为了一种“长短句”语法的搭配平衡。换句话说,长镜头和短镜头的搭配均衡,是整个段落“节奏”优劣的关键,也是最终“韵味”能不能出来的重要一环。

因此,让我们再看看这一段。一开始,是一个长达22秒的长镜(对整个空间的勾勒),而不知是不是巧合,最终的一个扭打长镜,也是22秒。而中间,正反打镜头居多(尽管是比较怪异的正反打),都是以3到4秒一个,快速剪辑在一起,让人看的目不暇接,而接近结尾处有个跌宕(是一个12秒的镇宇追车的侧面全景跟镜)。整段基本上的节奏趋向是“慢-急-慢”,首尾绵长呼应,中途又是一阵快鼓快筝,所以说,此段给人的心理感受是相当的扣人心弦,却又回味无穷。

(二)

从剧情上来说,此处看似是一次非常痛快的“发泄”,是无规则的叙事。实际上却暗暗处理了三个叙事任务,一是,埋下高尔夫球和高尔夫球杆的伏笔(这两个道具在后面的剧情中有极为重要的线索作用);二是,深入描绘镇宇和元彬两个人物的性格和关系(一个是强势且有心计的混混,另一个则是天真不谙世事的傻子,后者显然视前者为偶像,而前者却对后者有鄙视);三是,通过一场戏描摹出一幅垂直的社会图景,精英人士和弱势群体的悬殊地位,当然后者也会有爆发式的反抗,虽然此种“暴动”必然会受到惩罚,比如元彬作为最底层,受到社会和执法机构的“冷暴力”——赔偿巨额的奔驰后车镜。

而这个欢腾的段落,却是镇宇和元彬联手实施的“热暴力”,一方面源于他们的年少热血、唯恐天下不乱,另一方面则是反衬了教授一行人的懦弱和丧失活力,没有国家机器的维护,也只能挨打罢了。至于镇宇则是想好了让元彬承担所有的过错,才会为所欲为(此人甚为狡诈,在这一段中就有几个细节展示,比如特意扔高尔夫球杆入水、比如主张有计谋的从后面攻击)。

其实,通过这一节奏有致,张弛有力的段落,我已经可以清晰的看见,《母亲》当中,一套强大的压抑系统是怎样巧妙搭建起来的(尽管这一段其实是抗压抑,和别的部分的剧情截然不同)。奉俊昊一如其在惊世之作《杀人回忆》中所做的那样,把一个人逼上绝境,必然先是展现社会组织的不可信(教授、律师等精英阶层丑态毕露、为所欲为),司法执法等权力机关的高度不可信(警察在案件中扮演了极为荒谬和可笑的角色)——于是,“公权”被彻底否认,“国家”丧失其对内的基本公允,整个社会制度出了让人心寒的问题。

最可怕的是,《母亲》不仅对“公”的一套概念灰心丧气,连“私”的世界也未给人以半点希望,仍是“他人即地狱”的囹圄——友情不可信(朋友认钱不认人),亲情亦不可信(被害女孩的祖母靠其卖淫的钱生活,却对她的死无动于衷;坚信儿子不是凶手的母亲,最后也在“真相”下信念崩溃)。在这样的构造下,人的孤独性被彰显到极致,一如开头和临近结尾的镜头中,在荒原里麻木晃动的母亲,她杀了人却无人可以诉说,她恐惧她的儿子总有一天会知道自己和她都杀了人,她企图通过扎自己腿上的穴道来忘却记忆。

同时,我们更清晰的看见,在这种一层扣一层的信任崩塌中,传统意义上的“非社会人”是怎样的被无情的删除出去。先是母亲和儿子元彬不断遭人歧视(儿子又对母亲对自己的关心无动于衷),生存已经空间畸形,儿子元彬却又因冤屈啷当入狱。接着,元彬在狱中突然回忆起了什么,大声对母亲叫道:“我五岁的时候,你想毒死我!”母子之间的建模瞬间被损毁。而结尾带着更强的弱肉“弱”食意味——永远只会是一个弱势个体残杀了另一个弱势个体——元彬用石头砸死了卖身女孩,母亲则杀死拾荒老头。而接着,承担罪名的人,另一个弱智少年,必须也只能是一个社会的“畸零者” ,并且更加彻头彻尾——他甚至连没有母亲都没有。在这个系统里,所有的精英阶层、执法机关、普通社会人都在安全的领域,正如我们,只需要和冰冷的镜头一样,冰冷的注视着他们的不幸和挣扎就可以了。

的确,我认为,奉俊昊在这部片子里与其说是强烈的控诉,倒不如说是冷漠的注视了(他真的已经修炼到了很高的段位)。这种不带温度的冷漠,贯穿在镜头和视听的每一个细节之中,只要仔细体会,皆能发现其精妙之处。


 4 ) 人心深处的绝望

昨晚深夜开始看奉俊昊的新片(其实也不新了),《妈妈》。
其实就是《杀人的回忆》中其中一个故事的扩展:
镇子上死了一个姑娘,警察们抓了一个白痴,判定他是凶手,
白痴的母亲,不顾一切的要找到真凶,为儿子洗刷清白。

以前在学校的时候,杜老师推荐奉俊昊,
认为他的作品中有一种可贵的解析社会的能力。
在极吸引人的剧情下,其实有对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冷静观察,
呈现出的人物,就像放大镜下的微小生物,原本存活在阴暗的角落,
就在我们的四周,但是从未有一个机会,这样放大的观看他们,
观看他们的压抑,绝望,暴躁,悲伤,残酷和温柔。

起初看得并不经心,还在打游戏呢,
但是越看越吸引人,慢慢的,我抱着毯子,惊心动魄的看着。
太冷了,太恐怖了,那种冷和恐怖不是恐怖片中的恐怖,
恐怖片其实是一种心理纾解,你知道关上电视,你还处在一个温暖安全的地方。
但是这部电影的恐怖,是人心的恐怖,人性的恐怖,
你完全知道,处在这样的境遇下,你也会这么做,
也会杀人,也会看着浆糊一般的黑色血液,也会充满抹掉脸上的血迹,
也会点燃一把大火,烧毁一个房子,只为了保护自己,和最重要的人。

你知道,关上电视,那种恐怖也不会离开你。
早晨,阳光普照的时候,我又重看了这部电影,原本以为会好一点儿,
但还是觉得很冷很冷,我又披上了一条毯子,我喝了一碗热汤,
但是感到那种,无法驱散的冷意。

另外一说,奉俊昊调教演员的能力实在是很高超,
饰演母亲的演员是著名的偶像剧女演员,专门演豪门贵妇,
饰演白痴儿子的演员是著名的帅哥元彬,专门演深情帅哥,
但是在这部电影中,你完全看不到过去的烂俗电视剧给他们打下的烙印。
尤其是那位老年女演员,她演得非常好,你对她的感情非常复杂:
同情,厌恶,敬佩,感动,害怕,审视……同情会慢慢的让位给其他感情,
而我想,这正是最重要的一点,因为在这里,廉价的同情毫无用处。

其他的配角也都十分出色,律师,警察,那个滥交的女高中生,那个在摩天轮内被暴揍的小痞子,
那个只露了一面的白痴JP,那个白痴儿子的好友——一个浪迹在小镇子上的小混混,
那个脸上有刀疤以将普通手机改装成偷拍手机而赚钱的女高中生……
这些人物,每一个都棒极了,你看到了他们内心深处的绝望,
而这种绝望,才是最终爆发暴力的原因。

小镇就像一坛凝固的混沌的脏水,凶杀案就像一枚炸弹,
导演像一个纵火犯,一个不安定分子,他把炸弹投进这坛脏水中,
炸破了这样的宁静,炸开了这坛深深的混水,
将社会的渣滓和碎片一起搅动起来,从下到上,从里到外,
于是我们就看见了,飞舞的绝望残片和往日的吉光片羽,
那是虚伪的宁静和早已不复存在的善意。

 5 ) 母性和兽性

母亲是坚强隐忍的,她给你这世上所有的爱,好的坏的全部倾注。可面对“母亲”这个庄严、饱含深情的词语,大部分人心中还是有说不清道不明的隔阂。

或许你要逃离束缚你的庇护所,或许在伟大面前你过于渺小从而选择无视。无论如何,距离永远在那里。泰宇的反抗是一种本能,除了捍卫自己的尊严,更多的是出于对自由的需要。而对自由的攫取过了火便成魔,你可以说这是本片悲剧的源头,但又不仅仅如此。

幼年的泰宇并不明白母亲为什么拿着一瓶杀虫剂企图夺去他的生命,那是他理解范围以外的事情。就像年少时大多数人都以为爱是一块璞玉,白璧微瑕,而最后生活撕下它天真的面具告诉你:爱里有私欲,有时夹杂恨,甚至还有杀戮。

为了洗清儿子的冤屈,这位母亲甘心搭上一切。当她双眼空洞,如行尸走肉一般走在雨中时,我们想象不到日后她如何攻击别人的画面。绝望中她最原始的性格赤裸地展现在观众眼前:低三下四乞求、怀疑亲近的人、跟踪、偷证据、杀人、任凭替罪者冤屈下去。以至于看到最后,让人怀疑她是否和儿子一样神经不正常,这些性格特点像涂在墙面上的石灰,颗粒粗糙但是真实。

只要活着,其实母亲走下去的理由只有这一个。从放弃杀了儿子并且决定活下去那一刻起,这就是不变的宗旨。泰宇入狱了,母亲只要活着,就一定会按照上述步骤再活一次,哪怕伤天害理。最终故事结局发生了戏剧性转化,母亲无法面对自己的良心却也不能扔下智障的儿子不顾,她选择了遗忘——只要活着。

影片中出现过两次母亲跳舞的画面。第一次是她杀了人,并摧毁犯罪现场以后,儿子杀人的真相被掩盖了,这世界上只有她一个人知道,但她可以自欺欺人。第二次是结局,她忘了这所有的劫难,终于释然。艰难的生活暂时收回了它狰狞的模样,给人生一个得以喘息的时间。即使是喘息,也舞得多么诡谲——身体僵硬、面无表情。

其实每个母亲都一样,只不过故事没有这么激烈而已。在庸常的日子里,她们一样用心良苦、倾其所有、剥夺自由、坚强隐忍,如果命运和她一个玩笑,她一定会为了保护幼子而给予对方致命的还击,就像自然界中野兽的母性一样。

 6 ) 母爱能走多远

看完《母亲》后,我情绪比较亢奋,家猫趴在我边上,看它无动于衷不解风情的样子,我顿时有点来气。于是在它肥大的肚子上连续打了一套咏春拳,打得它惊慌失措。现在很少有哪部电影能够让我如此忘乎所以。 奉俊昊在这部电影的处理上,给人一种渐入佳境的感觉,随着剧情地发展,你会发现自己一次一次地被他牵着鼻子走,并且被牵得心悦诚服。倒不是说导演在和观众斗智斗勇的路上走得有多远,所有的情节都合情合理地发展着,并轻飘飘地一次次地扇着观众的嘴巴子。就像是打太极一样,看似无力,而后劲却源源而来。具体我就不展开赘述了,省得扫了还没看过这部电影的各位影迷的兴致。 《母亲》这部电影表现了这样一个相悖的主题:母爱能走多远?我们从始至终看到的都是一个伟大的母亲,即使是劳作的时候,也把关切的目光停留在自己弱智的儿子身上;做错了事毫不推咎,就算金泰无理地要求赔偿5000元也是悉数奉上;雨天拿了一把破伞,还要给人钱(当然老头子也是明码实价,只收了一张票子,在这部电影中,还真找不到一个实实在在的坏人)…… 然而这种母亲的关爱,却是一切罪恶的源头。“别人辱骂你的时候,你要双倍奉还”,正是这句话赔上了一个女孩的性命;而为了掩盖事实,母亲又不得不杀人焚尸灭迹……如果一个人所深信的价值和情感准则却产生扭曲的时候,那对他来说,天地的边界在哪里?所以当环环相扣的这部电影开始收尾的时候,导演奉俊昊给观众带来了无数铺成下的太极震撼: 母亲到监狱中探望替罪的日本小疯子,她只关心一件事:“你有母亲吗?”这句对白让人心中五味杂陈,小疯子的妈妈会伤心吗?小疯子的妈妈会做出蠢事吗?小疯子如果没有妈妈是否就可以心安理得地让其顶罪?当母亲心虚地回到家中后,弱智的儿子却又不合时宜说起女孩尸体为何会挂上屋顶的事,“一定是为了让人看到,然后就会有人打电话到医院救她。”母亲在一边尴尬地应敷着,儿子的纯洁让所有人都感到痛心。 随后的场景中,母亲外出与儿子短暂道别,儿子送上一个礼物,不是别的,正是母亲遗留在杀人现场的一个针灸盒。看到盒子后,母亲拼命想甩掉一切般地起身就走,从她的表情上可以看出,原来已经淡忘的罪恶感突然又爬满了她的全身。导演仿佛是在说:“一旦你做了什么错事,就别想撇清关系。”而坐上汽车后,母亲拿出针来扎向了自己的大腿根部,这也是导演此前介绍过的消除记忆的穴位,在此之后,母亲加入到了车上乘客欢跳的队伍。母亲把责任“撇清了”,只剩下我们观众迷失在情感、道德的价值判断中。 在整个故事中,唯一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和戕害的人,就是母亲。也正是她用这种付出暂时挽救了儿子的纯洁未来。为什么说暂时呢?因为弱智的儿子天然地就会忘记一切,但也许正像他忽然会想起打掉奔驰倒后镜的不是他一样,也许哪天他也会想起另外的事。 很多人应该都会把《母亲》拿来跟奉俊昊的前作《杀人回忆》相提并论,我觉得从技术上说,后者的地位还是无法撼动的,但是《母亲》在情感上和剧作内核上无疑都更胜一筹。

 短评

两次震惊,一次是在母亲杀人,二次是在儿子递给母亲针灸盒。

9分钟前
  • 宇宙塑胶魔怪
  • 推荐

他似乎知晓了一切,似乎又遗忘了一切;她似乎知晓了一切,似乎又遗忘了一切。

14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力荐

开篇不久,母亲喂药、儿子撒尿,母亲尽力遮掩那流淌一地的尿渍,而后来当她砸破拾荒老人脑袋时,她又忙不迭地拼命擦拭地上的血液,她的所有习惯动作都在示范如何抹去,她一定会扎下那一针。

18分钟前
  • Alain
  • 推荐

金惠子饰演的母亲让人毛骨悚然。两个犯罪嫌疑人的寓意再明显不过:先天智障的孩子作为弱势群体,其被牺牲的命运一开始就注定了;所不同的是,其中一个有着疯狂爱他、会为他付出一切的母亲。

20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28/12/2018重看加满五星

23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力荐

母爱,究竟是疯狂的,还是伟大的,还是既疯狂又伟大的呢?疯狂,究竟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还是既褒义又贬义的呢?

25分钟前
  • 不许没未来
  • 推荐

叙事更见功力,但还是封闭起来的世界;题材较《杀人回忆》少了些内涵,所以很多地方虽然处理得很微妙但却欠缺力量,回头再看就显拖沓了

28分钟前
  • 东遇西
  • 还行

吹毛求疵一下吧,那个女孩连拾荒老头都接?以她的姿色,拾荒老头根本就排不上队。

30分钟前
  • 吞火海峡
  • 推荐

母亲用爱心浇灌下的恶之花,前后的舞蹈很诡异却很贴合心境,奉俊浩没有让我失望

33分钟前
  • 二甲
  • 推荐

所有的弱势群体都遭到了草率的对待,他们的利益是不被重视的,所以很多时候他们也只能依靠直觉来解决这些不公平的事情

37分钟前
  • 卡卡同学『弗洛Y德』
  • 力荐

为什么那个老头也会出现在那个手机里呢?

39分钟前
  • Ephemera 嘉炜
  • 推荐

既要避免打人痛处,自己也要小心不要暴露。以前经常觉得自己作为纯粹的放养长大的小孩,能长得这么上进、善良、健康真是天赋异禀、运气非常(。),现在看来没准就是因为放养。人生的浮沉几多激烈,你可知广场舞大妈心底的负罪与伤悲:如果她跳得足够快,她的孤独就追不上她。青春期的混混最危险。

41分钟前
  • 柴斯卡
  • 还行

迷案发生时的阴雨绵绵,以及结尾的温暖夕阳,智障,腐败,沉重的情感。奉俊昊的独特元素已经让人如此熟悉了,因此剧情不丰满的时候难免会让人觉得是这些元素的堆砌,导演的自我复制。个人感觉元彬演的不好

43分钟前
  • Orchid
  • 还行

金惠子独角戏,结尾挺厉害的,元彬长得帅也不是什么都能演,尤其是大傻小子,不如车太贤演的入味

46分钟前
  • 城南草木生
  • 力荐

当你所不愿意接受的事实即是真相时,该有多绝望?

48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比弱势群体更弱势的群体,是没父母的弱势群体....这所谓的“母爱”真的太讽刺了....

53分钟前
  • 怂囧小赫
  • 力荐

终了,一针扎下,一场舞,但面对不是凶手的凶手时撕心裂肺的痛楚是否就此抹去?

58分钟前
  • 苇间疯
  • 力荐

A / 构图、运镜皆蕴含着极端残酷的浪漫。克制的叙事节奏达到了极佳的反类型效果。和《杀人回忆》比很难说哪部更优秀。没有后者广阔的维度,更专注刻画畸恋般入骨的亲情与痛不欲生的底层。最精彩的隐喻莫过于高处“晾晒”的尸体:他们自以为向世界伸出了求救的手,最终不过是徒劳的示众。

60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力荐

一头一尾两段舞蹈,改变了我对广场舞大妈的既定偏见。如果她舞得足够快,她的记忆就追不上她。

1小时前
  • 刘康康
  • 力荐

《杀人回忆》之后又一次逻辑的崩溃与常识的颠覆。最不可能成为杀人犯的弱者,却做出惊天骇闻的事,只是因为荒诞。但这种荒诞更像是这对母子的命运本身。开头与结尾两段母亲的独舞,是一个人与世界无缘的狂欢(《山河故人》结尾是否受本片影响。。。

1小时前
  • 荒也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