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迪策大屠杀

战争片捷克,斯洛伐克2011

主演:卡瑞尔·罗登,祖扎娜·菲亚洛娃,Zuzana Bydzovská

导演:切赫·尼古拉耶夫

播放地址

 剧照

利迪策大屠杀 剧照 NO.1利迪策大屠杀 剧照 NO.2利迪策大屠杀 剧照 NO.3利迪策大屠杀 剧照 NO.4利迪策大屠杀 剧照 NO.5利迪策大屠杀 剧照 NO.6利迪策大屠杀 剧照 NO.13利迪策大屠杀 剧照 NO.14利迪策大屠杀 剧照 NO.15利迪策大屠杀 剧照 NO.16利迪策大屠杀 剧照 NO.17利迪策大屠杀 剧照 NO.18利迪策大屠杀 剧照 NO.19利迪策大屠杀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2 11:40

详细剧情

1942年5月27日,莱因哈德·海德里希在布拉格被捷克特工刺杀后,希特勒感到非常恼怒,在海德里希的葬礼上,希特勒就咆哮着说要采取报复行动,叫嚣着要用千百万人的血来作为偿还海德里希被谋杀的代价。 居住在特瑞金斯塔特“特别居留区”里的约3000名犹太人被送到了死亡营,未知的还不知道有多少。 布拉格的党卫军个个惊恐万状。 他们深知:如果在缉捕刺杀海德里希凶手的行动中毫无结果的话,毫无疑问会触发希特勒对于导致行动失败的负责人的杀人欲。 亚瑟·内伯,以帝国中央安全局的名义命令紧急印制了大量德意志刑警报特刊,上面载有发给各地警察局和地方行政长官的电传电报,指示:“要在各个车站、火车上以及所有交通工具上实施特别监视;要对所有在工人旅馆居住的外国人进行登记检查;不准任何嫌疑人越过边境。”盖世太保以无情的高效率为刺客布下了一张天罗地网。莱因哈德·海德里希对于希特勒来讲,海德里希之死需要远比犹太人的死更大的代价。 最为残暴的一次报复行动,一次捷克人民永远不会让世人忘记的屠杀。此次报复的目标是位于布拉格西北部科拉迪诺地区的一个名叫利迪泽的矿山小村庄。 利迪泽是个美丽的地方,坐落在一个低矮的峡谷内,小村庄教堂的四周点缀着片片草地,风景旖旎,色彩斑斓。 村庄周围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牧场和果园,村民们的生活过的非常平静,自给自足,对政治则兴趣索然。6月4日,海德里希死的那天,利迪泽遭到了第一次搜查。 但是的目击者对于一队驻布拉格的党卫军和盖世太保怎样从大路上开过来,怎样肆无忌惮地闯进村庄,又是怎样对这里的居民排好队逐一检查证明身份的情形至今记忆犹新。 由党卫军和盖世太保负责进行讯问。 自始至终,充斥着威胁和恐吓,但总的说,利迪泽的居民们并没有受到太大的伤害。 也许是为了取乐,也许因为未找到任何武器装备和证明有罪的“证据”而大为恼火,国防军和警察分遣队闯进居民们整洁别致的家中或是大肆抢劫物品,或是将家具陈设砸得粉碎扔到大街上。 显而易见,对于盖世太保来说,“证据”是可以伪造的。 德国国防军的卡车终于一路呼啸着返回了布拉格。在利迪泽村和海德里希被谋杀二者之间没有发现任何形式上的联系。 之所以选择这个村庄作为目标的一个借口就是,居住在次地的两个家庭——荷科拉一家和斯特里伯尼一家,他们的儿子在英国是捷克地下抵抗组织的成员。 此外,德国人还声称在这个村庄里藏有机枪,而且英捷伞兵曾在这一地区着陆。 然而对这些指控,直到今天,在此后的大屠杀中幸存下来的人们仍然绝对否认。 最后,荷科拉和斯特里伯尼两家人遭到逮捕,但没有找到降落伞的蛛丝马迹。第二次关键性的侵入利迪泽是在6月9日夜里。 有卡尔·博姆“倡议”,在为海德里希举行葬礼的那天,他打电话给柏林的希姆莱告知有足够的“证据”指控该村庄,并建议采取报复行动。 博姆报告说:目标:科拉迪诺地区的利迪泽村。1942年6月9日19点45分,党卫军地区总队长卡尔·弗朗克从柏林打来电话口头指示:今天遵照元首的命令,应对利迪泽村采取以下措施:第一, 枪毙所有的成年男性居民;第二, 将所有女性居民都关入集中营;第三, 将儿童集中到一起,合格的送到帝国党卫军家中接受德国化教育;余下的不适合进行德国化教育的儿童要进行其他形式的教育;第四, 需要借助消防队将这个地方整个烧毁,夷为平地。博姆出发去科拉迪诺亲自指挥这次行动,随行的有布拉格的盖世太保头子奥托·格施克博士以及科拉迪诺地区的盖世太保头子维斯曼。 科拉迪诺地区的常规警察已将村子围得水泄不通,只留下一个口允许居民们进入。 接着,一队保安警察在党卫军小队长马克斯·罗斯托克的带领下开进利迪泽。之后,盖世太保报告:在此次行动中,199名男性村民被处决,195名女性村民被逮捕。 从布拉格调来的特别行刑队在谷仓四周的墙上竖起一排床垫,以防止反弹回来的流弹。 他们将成年男子和男孩子挑出来,一次枪毙10个,女人、小男孩和儿童则被送到中转营;女人们最终被送到拉文斯布拉克集中营,在95名儿童当中,最后有9名被认为值得接受德国化教育;而大多数的儿童以经销声匿迹了,二战后,仅找到其中的16名。 被选中的9名儿童将要移交给育儿组织—— 一个受到希姆莱青睐的,关于母性家庭以及给予那些由党卫军做父亲的孩子们福利的体系。然而,整个村庄被付之一炬,该炸的炸掉,该铲的被推土机铲平,瓦砾也被运走。 家禽、宠物被射杀,墓地被掘开。 出了一个不久就会杂草丛生的平原以外,这一村庄的存在痕迹消失得干干净净。 第二天,一个早已拟好的稿子在广播中播出:“在搜捕刺杀党卫军上将海德里希的凶手的过程中,有充分事实证明该村居民支持并给予这些凶手以帮助。除了帮助凶手以外,这些居民还参与了其他敌视德国的行动。例如,私藏弹药和武器装备、违法持有发报机并囤积大量特殊的国控物资……村庄里所有的建筑现已拆除,该村的名字也被抹掉。”然而,在某种意义上讲,利迪泽村并没有消失。 德国人自己要对此疏漏负责。 大量描述这次大屠杀的细节都已被帝国电影公司摄入了老式的镜头。 记录利迪泽村大屠杀的有关电影胶片在纽伦堡军事法庭上成为对纳粹战犯进行审判的铁的事实和证据。 永久保留下来的仅仅是是这个村庄的的最后时刻:利迪泽村熊熊燃烧的房屋、穿梭于街道之中的巡逻军队和警察,当然还有荷拉克家牧场上的尸体堆。 一条用链子栓住在狗舍里的狗的尸体也被摄入镜头;接着镜头透过双筒望远镜摇向一个德国军官:镜头里,村中教堂的塔楼被炸了三次才倒塌;显然这个军官十分恼火;牧师早已遇害,影片同样记录了毁灭者自身的“形象”:他们好象在制作家庭电影一样,对着摄影机大笑着,彼此还开着玩笑。为了不留下任何痕迹,盖世太保从特瑞金附近的犹太人居留区抓来了大批的劳工,并强迫他们在利迪泽村建立了一条专门的铁路,用途是把利迪泽村的瓦砾统统运走,每天有大批的废砖瓦从利迪泽运出,当工作快要完工的时候,那些劳工一部分被送进了集中营和死亡营,还有一批人被就地枪决,枪决以后,尸体被焚烧后就地掩埋。令盖世太保十分恼怒的是,在利迪泽村和其他地方刻意营造的白色恐怖未能打草惊蛇出刺客。 已经采用并审查完毕的有关报道也变得毫无价值。 海因茨·冯·潘维茨——布拉格市盖世太保反颠覆科的负责人向弗朗克建议:在指定时期内,对任何准备坦白自首的人实行赦免。 海因茨最终说服弗朗克以5天为限,并于6月13日发布赦免公告。6月18日,盖世太保在卡莱尔·布罗梅杰斯基教堂的地下室中发现了7名刺客,在经过一阵枪战以后,7名特工无一幸免,两人服毒自杀,其余的都用自己的枪结束了生命。 最后,盖世太保将刺客——捷克准尉詹·库比斯的头割了下来,拿给了他的家人看,他年迈的母亲当场就昏了过去。刺杀海德里希的案件就此结束,利迪泽村也从地图上消失了,但在二战后,捷克人开始重建利迪泽村,原居民回到原来的地方时,只看见一片荒芜的草地。 工人们在挖掘的工程中发掘出了一块利迪泽村古老的村标,至今,这块象征利迪泽村的村标还保留在原地。毁灭与重生盖世太保把利迪策村全部夷为平地、妄图从地球上将其消灭的作法激起了全世界各国人民的愤怒。 6月12日,利迪策惨案的消息刚一传开,美国依利诺斯州的一个小镇就宣布改名叫利迪策。 一个月后,墨西哥首都附近的圣何罗尼莫也改名为利迪策,现在,这里已经发展成为200万人口的大城市。 紧接着,巴西、委内瑞拉、以色列、南非的一些村庄,以及其他地方的广场、街道、甚至女孩的名字,都开始叫利迪策。 世界各个角落的人们虽然互不相识,但为了反法西斯这个目标,都不约而同地群起声援陷入苦难中的捷克人民。自1948年开始,来自世界各国的志愿者在这片废墟旁边建设起崭新的利迪策村。 在旧村和新村中间,由一片美丽的玫瑰园架起了幸福的桥梁。 这些玫瑰的种子是世界各国爱好和平的人们赠送的,其中还有来自中国的祝福。 现在的旧村废墟早已被大片翠绿的草坪所覆盖,在起伏的山坡中点缀着茵茵绿树和金色池塘,使人俨然置身于人间天堂。 这不仅令人感慨万分,只有和平才能带来如此美好世界,有了和平人类才有希望。

 长篇影评

 1 ) 网上搜到的背景介绍

1942年6月9日,纳粹曾经有一次第三帝国历史上最隆重的葬礼。整个柏林的街道披上一层黑纱,与此同时,全德国境内及其附庸国都降半旗致哀。下午3点整,葬礼开始,柏林交响乐团在帝国总理府大厅内奏起了瓦格纳歌剧“众神的黄昏”中的死亡进行曲。第三帝国的第二号人物、党卫军(Schutzstaffel 即SS)统帅希姆莱致悼词,台下挤满了纳粹的显赫权贵,其中包括希特勒,戈林和戈培尔等。
大厅前首有一个长方型的花坛,两旁各站立一排头戴钢盔、全副武装、眼睛射出凶光的党卫军士兵。在花丛中央安放着一个灵柩,上面覆盖着带有“卐”标记的国家社会党党旗。在棺木中趟着的是恶贯满盈的莱因哈德•海德里希。他负责纳粹警察系统(盖世太保,情报服务处和刑事警察部),时任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二战期间的捷克斯洛伐克)的“代理保护长官”。约半个月之前他的汽车在布拉格的街道上遇袭,虽经竭力抢救,仍在数天后(6月4日)死亡,年仅38岁。海德里希,这位呼声最高的希特勒接班人最终还是死于坏血症。——摘自作者去为:我的布拉格精神之旅(四)一文

 2 ) 利迪策大屠杀

1、这个事件确实值得拍成电影给不知情的人观看,纳粹的恶行值得反复控诉。

2、不过,就电影而言,本片只能算基本合格。倒不是故事本身有什么问题。主要是因为导演在节奏控制上出了问题,前半部分叙事有些稍显拖沓了。当然我们知道,他是想尽可能的多用镜头展现村庄中祥和的环境,以对比稍后的大屠杀,但是仍然还是有些缓慢了。当那个女孩被逮捕后逐渐转好,故事趋于流畅,节奏也明显加快了些。

3、影片结尾处,男主角跪在被大学覆盖的村落残骸上亲吻土地的镜头拍摄的很棒,很感人。像利迪策这样在被战争完全吞噬的村庄在古今中外不知会有多少,连儿童都统统用毒气毒死简直令人发指!战争诱发了人类的原始兽性爆发,人性的沦丧与泯灭带给人类的毁灭性打击超过任何自然灾难。

4、总体来说,本片可以一看,但是别抱太大的期望。相信我,熬过前半段就好了。

5、通过无数的同类电影,我们可以看到。同样是屠城灭村,德国士兵是在执行军事任务,而日本鬼子是在狂欢!!!

 3 ) 人类多么脆弱,多么难以救赎

震撼心灵的电影,不仅是因为这个震惊世界的惨案又多了个凄惨的个人版本,也非此片若隐若现的结构现实主义标签,而是创作者寻到了一个极为独特的视角,让我洞见了残酷战争背后血淋淋却丰满的人性。此片对好莱坞乐此不疲地玩弄拯救人类地球乃至宇宙的个人英雄主义情结是个莫大的嘲讽,告诉人们一个现实,人类多么脆弱,多么难以救赎……

弗兰缇塞克是利迪策人,因误杀亲子而入狱。多年后,英国别动队员刺杀海德里希后被利迪策人庇护隐藏,因此利迪策人遭纳粹屠村,其中也包括弗兰缇塞克的另一个儿子。这一噩耗狱警及狱友全知情,却都善意隐瞒了他。

弗兰缇塞克出狱那天下着大雪,当他回到利迪策时发现整个村庄不见了,眼前只有茫茫雪地。他凭记忆疯狂找寻家的原址,在厚厚的积雪下扒出了一片焦土。利迪策被夷为平地,就这样他成了唯一幸存的男人。

弗兰缇塞克找到德军驻地,求当时下令屠村的军官连同他一起杀掉,军官却因时过境迁而拒绝。可他一心寻死,说刺杀海德里希是伟大之举,军官又因不愿脏了自己的办公室再次拒绝了他。

后来他独自在通往布拉格的铁道边住了下来,整日阅读利迪策消失前全村尚未寄出及消失后无人接收的信件,苦苦守候通往布拉格欢呼胜利的列车……

 4 ) 《利迪策大屠杀》

以一个家庭悲剧开始,延伸出几个青年不慎行为,伴随着轻描淡写莱因哈德·海德里希的被刺杀,报复性的大屠杀逐步展开,而之前的人物也面临着不同的命运,最终殊途同归。

影片前半段的故事应该是经过艺术处理的,弑子悲剧和青年玩笑式的“反抗”行动。这样处理其实对于历史影片是把“双刃剑”。对于观众,理性上难免会怀疑其存在性,削弱后半部分真实震撼的力量;感性上倒是一种不错叙事组成,面对自身的赎罪和无暇的纯真,暴殄天物所形成的感官落差。

其实本片并没有过度利用惨剧,放下大屠杀本身的冲击,影片最出众的还是整体叙事的连贯,人物的纠葛,人性的塑造,以及影像的质感从始至终的保证。那些稀薄的云层,乡村阳光、草叶,雪地里的脚印,会面桌的俯视,布拉格城堡的雕塑……仿佛都被赋予了生命。

如果没有大背景,整片也可以成为一部内省的力作。

 5 ) 以宁静衬托出的战争


一部精湛的引人深思的电影。
故事发生在二战期间捷克的利迪策,在这样一个平凡宁静的小城,主人公sima因为错手杀了自己的大儿子进了监狱。而这个时候,德国人已经占领了捷克。在布拉格,德国纳粹高官海德里奇遇刺,德国人为了报复而报复,嫁祸给利迪策,屠杀了城里的男人和儿童,并把小城付之一炬。Sima因为在监狱里躲过了这次劫难,但并不知道利迪策发生了什么。他以为他的妻子、小儿子、情人抛弃了他,所以在他出狱后带着怨愤回家的时候,发现利迪策都已经消失。这时他才明白了一切。他愤恨地到德国人那寻求死亡,结果德国人告诉他,利迪策的屠杀是一次偶然的选择,已经没人记得了。这时,为德国人办事的捷克人魏策科叫住了迷茫的sima,把他妻子还活着的事情告诉了他,并邮寄给利迪策人的所有信件都给了sima。Sima找了个旧房子开始等待消息。很快战争结束了,但是当sima想要为重建利迪策做点什么的时候,才发现胜利并不属于存活着的利迪策人,他们不过是活着的纪念物。于是他在他下儿子被枪杀的树下,彻底地绝望了
类似这部电影的题材,以屠杀来揭露战争的罪恶,好莱坞拍了好多次,《卡廷惨案》、《辛德勒名单》等等,但这部电影有着独特之处。同是揭露战争的罪恶,这部电影从头至尾都用唯美的视角,展示了大量的小镇风景和日常生活场景,比如一望无际的草地、茂密的树林、恬静的农庄、美丽的夕阳、叽叽喳喳的鸟雀、玩耍的孩童以及阳光照射下流动的云彩,这些都在描述着利迪策的安静与平和。这些幽静的画面,配上钢琴和大提琴演奏的压抑哀沉的音乐,就牵动着观众的思绪,因为这样的宁静马上就会被打破,暴风骤雨很快就要袭来,以破坏这种和谐的场面凸显出战争的残酷,给我内心以更强烈的冲击。对于屠杀的过程,影片没有采取过多血腥的场面、人们哀嚎和悲惨的哭泣引发人的共鸣,而采用慢镜头来描写男人被枪杀时害怕、惊异和不知所措表情,同样用慢镜头来展示孩子们在毒气室里摇动且慢慢落下的手,给我极深的感受,生命在那一刻和慢镜头一样留恋。而在在监狱枪毙安娜卡和瓦萨克的时候,没有血迹、没有惨叫、没有任何看客,只是在一间小屋子里面,在迷惑之中一声枪响,一张瞬间凝固的脸,让人毛骨悚然。在表述战争的残酷,无声胜过了有声,平静胜过了血腥,疑惑胜过了恐惧,美丽胜过了破败。
影片对人物表情的刻画特别好。通过表情和动作来展示人的内心,这是电影中最难的,不仅需要导演的把握,更需要演员娴熟的演技和到位的内心感受。不得不说电影中一个特别的人物,那就是为德国人工作的捷克人魏策科,现实的选择和内心的矛盾最大的人就是他。在我们的传统红色电影中,汉奸的角色最让人可恶。但在本部影片中,魏策科却让人恨不起来,有的只是无奈和对战争的控诉,他讨厌德国人,但是德国人决定他的生死。每一背叛他都在挣扎和抵抗,这是人内心两方面的很正常的对垒,尽管最终惧怕和屈服胜利了。在德国人的屠杀之后,他思想的包袱越来越重,死去的小伙子和孩子们,是他挥之不去的阴影,他生活在痛苦之中。他总说他不在乎别人的想法,这是他企图欺骗自己放下沉重的思想包袱,但是他做不到,他内心无比的挣扎,最终怀着愧疚在sima的小屋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故事还有一个细节,就是一个德国士兵,在用毒气杀害儿童的时候,呕吐不止,并开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从这一点上看,电影是讲人性的,每个人都是一个权衡自身利益和周围人利益的个体,不存在传统故事中那光芒四射充满神性的英雄。在这里,对汉奸、敌人的描述,让我们把仇恨从个体引向了战争本身,战争对每一个人都是灾难。
在影片的结束,没有给人展示正义最终战胜邪恶的曙光。对于德国战败和捷克胜利,导演没有用过多篇幅来形容,只有几个简单的镜头,德国人收拾提包走了,几个捷克人喝酒高呼战争结束了。可能是在导演眼中,德国人走了,但是捷克人远没有胜利,可能是苏联人来了,捷克人民需要的自由民主仍然没有实现,一切都是出于政治考量。这个让人郁闷的结尾给人留下了深深的思考。
第一次看完这部电影,我的心情非常晦暗,因为它所表达的那种悲伤不是视觉上屠杀的直面冲击,而是在不知不觉中一点一点直指你的内心。一个年轻人追女孩子的玩笑,一个美丽宁静的村庄,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一群平凡善良的人们和一场泯灭人性的屠杀,一场惨无人道的战争。让人感到,人所组成的这个社会的复杂和弊病,那些仇恨成为少数人利用的旗帜,普通人被鼓动,普通人被残害,这么大的失去仅仅换来主角的更替、旗帜的翻新。我反对被残害,更反对被鼓动,哪怕是自由民主的呼喊。一个村庄,社会百态,没有政治,没有战争,就是一种美,一种完美。
总之,个人觉得很值得在下雨天,一个昏暗的屋子,趟在床上,仔细欣赏这部捷克人的《大屠杀》

 6 ) 《国际六一儿童节》快乐吗?

西方国家拍的好多电影,基本都是由真实事件改编的,这部也是在还原罪恶滔天的历史。无法想象一个人回到自己的故乡,故乡都没了精神上有多么难过,或许会疯……犹太人的克星,当他被刺杀后,利迪策所有人替他陪葬。据统计这场屠杀共有199名男性遇害,195名女性被逮捕,88名儿童被毒气焚杀。在利迪策遇难的儿童都遭受了哪些?1942年6月10日,纳粹士兵马不停蹄的向汽车内插入气管,这是一根毒气管道,车内一双双可爱又无助的小手不停的向汽车玻璃上拍打着,这些孩子的求救,纳粹士兵视若目睹,没过几分钟整整80多名孩子就这样死在了毒气下。而引发这一切的导火线便是希特勒的继承人海德里希,在捷克被刺杀身亡。希特勒采取了残暴的报复行动,一次让捷克人民无法抹去的屠杀回忆。1945年10月,为了纪念在利迪策遇难的所有人员,捷克政府宣布重建利迪策。利迪策大屠杀被曝光后,世界各地就有村庄、街道甚至新生儿的姓名 改成了利迪策,纳粹想要他彻底消失,以此掩盖自己犯下的滔天罪行,但心存善意的人们让他明古知今。而每一个代代相传的节日,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秘密,包括 “国际六一儿童节”也不例外。为了纪念二战中死去的88名儿童,还有利迪策遇害的儿童和全世界在战争中死去的儿童,世界联合组织将每年的6月1日定为《国际六一儿童节》,六一并不快乐……愿世界和平。

 7 ) 残酷的是战争还是人心?

影片用了灰蓝色调,阴冷,压抑!故事开始以卡尔为主线,牵引出宁静美丽的村庄;失手杀死自己亲生儿子的父亲;年轻人的爱情;不远处爆发的战争。在年轻的卡尔的眼里,探望父亲比听来的战争更加让他难过,因为战争对于涉世尚浅的孩子来说太过遥远,当然,战争终究会来临...。

导演没有矫揉造作的渲染战争场面,更象是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在平静的讲故事,当然,讲故事的人表面平静内心澎湃,听故事的人早就泪眼婆娑了。

离别时恐惧的孩子;哭泣的母亲;被屠杀的慢动作的恍如隔世的男人;毒气室里挥舞的稚嫩的孩子的小手;自杀的德国士兵;无奈的盖世太保。甚至连背景音乐都是那么的安静,安静到让人窒息!

影片结尾部分,当盖世太保知道战争胜利了,他却选择了自杀,当然,战争胜利后,也就是他的真正意义上的战争才要开始!导演没有引导我们去仇恨战争的任何一方,而是提醒我们战争中的所有人都深受其害!父亲生存下来了,但是生存下来的他又要被当作活得纪念物!残酷的是战争还是人心?

影片结尾时画面中的铁轨伸向远方,不管父亲最后是否离开了他的故乡,人类的历史的车轮都在前行着,旅途路边遗留下的是鲜血抑或是鲜花?是生灵涂炭还是安居乐业?擅于自相残杀的人类呀,正在走向末日的狂欢!那一天,还有多远!!!

 短评

哪个国家都有历史。拍的还可以吧,结局很感人

10分钟前
  • 春去留伤
  • 还行

平静中揭示战争的残酷。

15分钟前
  • 坩埚钳
  • 还行

以生活的宁静安详,反衬战争的暴力残酷。

19分钟前
  • 拣尽寒枝
  • 推荐

相比《利迪策大屠杀》,《金陵十三钗》从故事到表达,都显得何等之轻浮。

21分钟前
  • 老晃
  • 推荐

戏剧性爆点相当密集,几个配角色的塑造也非常立体出彩,让主角显得毫无作为。电影在大幅度的戏剧构建上很失败,反而在小的细节还原相当出彩,主角因为毫无作为,戏剧高潮和情节推进靠的纯粹是真实历史的力量,大屠杀题材强烈加分,影片虽精彩,但依旧欠缺火候。★★★☆

22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女人朝镜头走来,音乐响起,他最爱的那片土地,最爱的那些人却早已不在,留下的,只有那熟悉的蜂鸣声和不再是利迪策的利迪策。如果真的要走,Frantisek,请你不要走远,总要有人真正的记得这一切。

27分钟前
  • 片片
  • 力荐

6.1儿童节是这么来的。

28分钟前
  • 束发行
  • 较差

一切的平静都是为突如其来的群体死亡做铺垫。手染鲜血的纳粹罪孽深重,但在anti-climax里面可以看到,后人粉饰历史的企图也不光彩。

30分钟前
  • 半个桃李林檎
  • 推荐

与六一国际儿童节有关的大屠杀历史 前面铺垫太长 一小时后才紧凑起来

31分钟前
  • 青貓
  • 还行

每年影节都有意外之喜。

36分钟前
  • 一一
  • 力荐

2014北京国际电影节首日展播影片,非常有历史意义的影片,配乐和摄影都超赞!

37分钟前
  • siji小猪头moli
  • 力荐

前面太拖沓,战争好罪恶。

40分钟前
  • 艾妮
  • 推荐

不看简介还真特么看不懂啊。好累的二战片啊。镜头感什么的都很精彩,但整提故事性真是有够差得,闷死了

42分钟前
  • 大魔王
  • 较差

真实的历史是动人的,所以影片本身是有压迫力的。但并不赞同影片的处理方式,所有角色在大环境中都毫无动作。

45分钟前
  • mOco
  • 较差

一场悲剧,举枪自杀的纳粹士兵和捷克警察从理论上来说都不是十恶不赦的罪人,但时也势也,战争的黑暗无法避免。

49分钟前
  • fallingraining
  • 推荐

应该拍得更好

52分钟前
  • AP
  • 还行

战乱年代de那些小人物

57分钟前
  • layna
  • 力荐

除了让人屏息的屠杀段落,整个片子非常平庸,白费了编剧那个以革命秘密泡妞导致灾难的牛逼创意。

1小时前
  • seamouse
  • 还行

太沉重了,不知道该怎么评分,有一种不应该评分的感觉。看电影觉得虐心,但那是他们真实的人生。应该把这部电影放给所有好战的人看!

1小时前
  • 菠菜开花
  • 力荐

用隐忍的手法表现了这一历史悲剧,主角并不突出,却增强了真实感的震撼。PS:利迪策惨案成为后来国际儿童节的来源。

1小时前
  • 泰坦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