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花盛开

爱情片其它2008

主演:艾尔玛·韦伯,汉内洛勒·埃尔斯纳,入月彩,马克西米连·布鲁克纳,纳嘉·乌尔

导演:多丽丝·德里

播放地址

 剧照

樱花盛开 剧照 NO.1樱花盛开 剧照 NO.2樱花盛开 剧照 NO.3樱花盛开 剧照 NO.4樱花盛开 剧照 NO.5樱花盛开 剧照 NO.6樱花盛开 剧照 NO.13樱花盛开 剧照 NO.14樱花盛开 剧照 NO.15樱花盛开 剧照 NO.16樱花盛开 剧照 NO.17樱花盛开 剧照 NO.18樱花盛开 剧照 NO.19樱花盛开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2 11:52

详细剧情

  鲁迪(艾尔玛·韦伯 Elmar Wepper 饰)和杜莉(汉娜萝蕾·艾尔斯纳 Hannelore Elsner 饰)是一对相濡以沫的老夫妻,但噩耗突然来临,杜莉得知鲁迪已经身患癌症且无救治希望,于是暗自隐瞒实情,说服他一同回到柏林,完成他长久以来的心愿。到了柏林的两位老人发现子女已经有了自己的忙碌生活,根本无暇顾及他们二人,于是其意去波罗的海度假,不料二人刚到达目的地住进旅馆的第二天,杜莉却在睡梦中去世了。伤心的鲁迪决定独自完成妻子未偿的心愿,他来到东京,看到杜莉一直向往的樱花盛开和富士山,并认识了一位年轻的传统舞者优(入月彩 饰),由她带他寻找杜莉曾经的日本舞梦想……

 长篇影评

 1 ) 东方的承诺

按照德国电影奖的颁奖结果,过去一年最好的三部德国电影分别是《天堂边缘》(金劳拉奖)、《樱花盛开》(银劳拉奖)以及《浪潮》(铜劳拉奖)。《樱花盛开》虽然没有作为德国代表报名奥斯卡,但作为偏重文艺抒情的影片,去了也不一定吃香。对于关注德国电影不多的影迷,这三部电影是必看的。

■片名:《樱花盛开》

■导演:桃丽丝·多利

■上映日期:2008年3月6日(德国)

■读家:木卫二

■推荐指数:★★★★☆☆

■一句话点评:富士山下,东京物语。20年后,德国人再一次来到东方,在生命迷失与亲情缺憾中寻找小津。

1985年,文德斯用摄像机展示了一幅“东京画”,这幅画就是纪录片《寻找小津》,德国人用它表达了对已故导演小津安二郎的追思。说起小津电影里的东京,首推代表作《东京物语》,影片讲述了日本传统家庭的分崩离析。《樱花盛开》与《东京物语》有多少相似之处,恐怕很难说得清楚。影片主人公鲁迪是名按部就班、生活规律的老人,即将退休的他不爱走动,更喜欢待在小镇上。妻子杜丽一直在身边照顾着他,她迷恋日本文化,想和丈夫一起去游富士山。疼爱的小儿子在东京工作,大儿子和女儿在柏林。

年迈的父母出发去寻找生活在大城市里的儿女,儿女俗事缠身,推说很忙,无暇陪伴父母甚至流露出不耐烦的情绪。夫妻中的一人撒手离去,剩下老伴独自面对残生。《樱花盛开》的一大部分剧情显然有受到《东京物语》的影响,虽然在导演意图和技巧手法上,桃丽丝·多利表现出来的影像风格是“ 不小津”。女性导演在生活故事里插入了许多带有抒情性质的镜头,飞蝇哀鸦、花草树木、蓝天大海,此类入画事物无一不是人物内心情感的体现与过渡。结尾富士山下的一池湖水,那段难以描述的死亡起舞更是陡然达到了情景交融的顶点。

正如日本评论人士指出的,二十年前小津电影里的平静生活早已是荡然无存。东京经过激烈的现代化进程,成为了享誉全球的大都会。《樱花盛开》用不小篇幅来展示外来者——鲁迪老人的见闻,他的目光所及之处有摩天高楼的夜色光亮,街头行人的川流不息。至于灯红酒绿的艳舞场和泡泡浴,老人终归是消受不起。不同于《迷失东京》里比尔·莫瑞的过气困惑,鲁迪的东京之行更多来自内心的指引。语言不是他的障碍,至少不是一个需要用片名来解释的沟通障碍。东京是《樱花盛开》的重头场景,但不是电影的全部。小镇的生活、柏林的停留、波罗的海的旅行同样占去应有的时长。

《樱花盛开》里有相濡以沫的夫妻之情,至于尾声的桌谈一幕,恐怕不是“子欲养而亲不待”,它留下的更多是无奈。上下两代人的隔阂不是浅浅一划的沟壑,儿女的情感是真挚的,但他们的自私却在事实上疏远了父母,彼此没能达成真正和解。儿女的抱怨和不满,老人是看在眼中也听入耳里的。他想着走出儿子那封闭的小房间,正如他离开小镇,开始这趟寻找之旅。东京很大,所以儿子给他制作了个纸牌,可以挂在胸前,上有联系电话,防止老人走丢。小细节显得有些讽刺,因为儿子那边总是忙碌忙碌。

樱花怒放的场景只有一小段落,鲁迪和小儿子还有其他人携酒带肴在树下赏花,飘零落尽的风花短暂道出了生命的无常。老人的时日无多从片头埋设开始,中间或有起落,总算还能安详而归。能接受老人,倾听他心声的不是自己儿女,导演安排了一个不相识的、无家可归的日本少女承担该角色(之前是女儿的LES女友,同样非亲非故的)。少女几次帮他买票送他上车,听他讲如何做菜,陪他去看富士山,老少交心,默契相处。

相较于东方,西方的家庭更早解体,这也是《东京物语》受到国际上普遍欢迎的原因所在。《樱花盛开》重复了该主题,家庭实体的功能退化,两代人的关系疏远与亲情冷漠,影片让鲁迪夫妇的心灵归宿放在了异国他乡。影片在杜丽迷恋的舞踏上着墨不少,涂白粉的演员赤裸着身体,在舞台上用古怪的肢体语言,卖力地向台下观者传达着什么东西。部分观众认为片中的舞踏与美感绝缘,令他们感到丑陋和不安,这些另当别论。舞踏是影片的生命力所在,确切说还包括少女自己、妻子和少女手把手教给老人的舞蹈。鲁迪身披逝者的衣物,在想象中继续跟妻子相伴共舞。

富士山在片头画像上出现时形态各异,后来一度被云雾缭绕遮挡,不露真实面目(小津所属松竹公司的片头也是富士山)。当冰雪覆盖的山头出现,富士山化为晨光中的眼前存在,它不再借助于他人的途径,鲁迪也明白了妻子心中的一生所往。他的努力寻找,终于在富士山下有了一个圆满答案。【来源:北京青年报】

http://www.mtime.com/my/moviel/blog/1539077/

 2 ) 温情与依傍总能唤醒内心深遂的念想

开篇就不禁让人想起小津的《东京物语》。海边的那个片断很是深刻,那句“我们还有彼此,这才是我们最大的幸福”不禁令我感动落泪。一个孤独无望的老者寻找着妻子的生前理想。“我以为我们还有很多时间”道出多少人内心的不够自知。在影片中,妻子比病重的丈夫先行逝去,初看是突然的,事实上这样的情节发展却又显得那般自然而然。很多事物的发生,或许在一开始就已注定。舞蹈的境界是深遂忘我,即便放在这个时代也可归为行为艺术。最后化着艺妆着女合服的丈夫在清明宁静的富士山下死去的那一刻,他的内心是孤独的,也是幸福的。

 3 ) 理解,與愛侶跨越生死的同在

上海歌德學院,獨自體味。

親子間的隔閡,人生伴侶借助舞踏和其他日本文化、一個充當“靈媒”的少女而最終達到跨越生死的理解與同在。

作爲導演拍攝的“日本三部曲”之一,影片的情節敘事特别是攝影都表現出向小津致敬的意圖,儘管某些地方用力稍顯僵硬,但仍不失爲德國電影人積極的探索。值得一提的是兩位主演克制而漸生力量的表演,頗打動人…

哦,配樂很用心也很棒,無論是西洋樂還是和樂,相關的舞踏表演亦戲亦舞,算是情節內部的推動力,也富有枯寂的魅力。

對了,或在場或缺席的蒼蠅,那些父親母親常說的話語,都是觸人心弦的線索,耐人尋味呐…

再次遇到羞澀卻欲交談的Herr Maschinenbau,他身上有種異鄉的歐洲人在文化上難以派遣的孤獨罷…

 4 ) 有一天我们也会在这样的境地里不知所措

  “我不能想象没有他的陪伴会怎样”。
  片子的一开头,她这样说道。冰冷的医院里她被告知他罹患癌症将不久于人世。她回到家里,面对依然在固有生活轨道上行走的他,心痛又无力。夜里她睡不着,想打电话给孩子们,可电话接通的一瞬,又哽咽住不知说什么好。
  好不容易,她劝说了他一起去柏林看望儿女。他们知道,自己的到来就是一种麻烦:孙女抱怨腾出房间给他们使自己无法睡好,急着问到底什么时候走;儿女们对他们偏袒远在东京的小儿子这件事耿耿于怀;柏林的都市气息让他们惶惑,面对搞不清楚的复杂公交线路图,两人相互埋怨。这里不是他们的地方,他满脸沮丧的说:“现在我只想回家”。
  也许想到这是为数不多的几次最后的旅行,她说服了他一起离开柏林去海边。在波罗的海,他们依偎着,同穿一件外衣,海风很大,他们的头发吹卷着,背影摇晃着。两个都不是善于表达的人,一辈子就慢慢走下去,然后她盛着他即将离去的心事与他不动声色地相依看海。戏剧就在这个海边开始:一路上保守他患病秘密的她,竟然在海边的小旅店里猝死。影片给她的死打上了很美的句号。像是有预感一样,那天晚上他们相拥起舞,甚至还深情一吻,她心里饱含对他的不舍和眷恋,但无法想到本该先走一步的人,反而要留下来面对失去她后的世界。
  他不知所措。
  回到乡下的家里,因为没有她而感到陌生:没人再为他每天准备一个苹果,没人迎他进屋备好拖鞋,没人帮他换下外套穿上睡衣。夜里,他把她那套淡蓝色毛衫和和服睡衣摊开在床上,企图用那轻薄的力量感觉她的气息还在。
  徒劳。
  失去就是失去了。一本掉落的书里夹着的富士山明信片,让他发现其实自己并不了解她。她热爱舞蹈,喜欢日本艺术,渴望去看富士山,这些他却没有有意识地去在意过,或者说他早熟知她的一切但他懒得去了解去探求她的喜好,他只是个中规中矩毫不感性的刻板人,像大多数粗线条的爱人一样。
  他想带她去富士山。
  之后的故事在日本开始。带着她的衣衫,她的相片,她的气息,他来到东京小儿子的家里。他像是一个冒失的闯入者,迷路,毫无知觉的被拉进去看色情表演,在洗泡泡浴赤裸着的时候摸着无名指上的婚戒突然无法抑制的痛哭。这曾是她想到达的国度,是她想看的风景,当他真正来到这里,远离故土,对她的思念和留恋才达到了沸腾的极点。
  他把她的衣服穿在大衣的里面,在樱花树下敞开衣衫让她看樱花,他学着她的方法给儿子准备卷心菜卷,也开始关注日本的歌舞伎艺术。他试图找到她曾停留过的空间,在这些细小里反复回想她的存在。
  影片的末尾,出现了承担起后半部电影重心力的日本少女。少女露宿街头,选择像吉普赛人般的生活,每天固定在公园里出现,在樱花树下,缠绕一个粉红色电话机与影子跳舞,通过这种方式与阴阳相隔的母亲沟通。与少女的接触让他开始以另一种哲学态度看世界。影片的结尾,他和少女一起去富士山。正如女孩所说,富士山很羞涩,常年大雾,很难真正见到它。在旅馆停留多日,他的病恶化,卧床不起,某日夜晚他推开窗,发现那个存在于明信片和糖果包装上的富士山就沉静地在他眼前。他起身对着镜子扑粉化妆,穿上她的和服睡衣,终于,他以她的姿态出现在富士山下,他们终于一起来到了富士山下。看天慢慢亮起来,他感觉到她就在怀中,他们一起慢慢起舞,背景是沉静洁白的富士山,近处是一潭池水,倒影着富士山和他的影子。天亮时,终于在富士山下再次相遇的他们,拥抱着,一起离开这个世界。
  电影很舒缓很优美,也很现实很冰冷。有多少温暖就有多少冰冷。温暖的是他和她的情谊,冰冷的是现实世界里孩子们对于老去的父母的态度。
  他们在柏林时,领他们游览的是女儿的同性恋女友,也可以说是一个没有太大关系的女孩。这个女孩耐心地带他们游玩,又单独陪着母亲去看了日本现代舞的演出,与之对比的是一双儿女的冷漠。可怕的是这种和父母的陌生感不仅存在于他们儿女中,连隔一代的孙女也是,为爷爷按摩肩膀是为了拿到奶奶几个钱币的奖赏,这和在东京花钱做泡泡浴没什么区别,都是没有投入丝毫感情的行为,真可悲。
  在日本的时候,最疼爱的小儿子也不理解已经孤零零一个人的父亲。甚至在电话里向哥哥抱怨父亲添麻烦,在酒后嘲讽父亲根本不懂得母亲。带他细赏日本风光走完人生旅程的也是一个毫无关系的有些神秘的日本少女。至亲至爱的人无法深入到生活中,反而是与陌生人能够共享某种平和看风景的心情,是不是既可悲又现实。在影片的最末,儿女们回到故乡,把父母的骨灰合葬到一起,他们漠然地坐在桌前,探讨的话题依然是对父亲的不解,他们的疑问是和十八岁的少女在旅馆,死的时候穿着女人的睡衣。还是那个同性恋女儿的女友最终说了句:“也许最终他真得很快乐”。
  西方的家庭好像已经早于东方家庭处于崩裂的边缘,一种维系家庭关系的东西正在变淡。也许有一天,我也无法说我能否对年老后的父母做到绝对耐心。再远一点,当我变老的时候,我也许会处在这种尴尬的境地中,和片中的老人一样,手足无措,感到自身存在的一种模糊感,多余性。
  片子的导演是位女性,着眼点很细腻。用一些小物件表达感情。比如去柏林的列车上,她一直戴着墨镜掩饰她哭红的眼眶。比如老人行走在东京时的那种迷失感,是追踪着一个老人随身携带经常绑在路边栏杆上作标记的蓝色格子手帕。用一种衣着的替换表达身份的转换,这个可能有点幼稚,但对于手足无措失去爱人的他来说,除了穿上她的衣服,也的确找不到什么更好的方式感觉她的存在。还有几次出现的桌布上停留的苍蝇,似乎能与其他空间联络的粉红色电话机,有东方神秘感的舞踏艺术,卷心菜卷意喻两人的相互依存,都是女性导演表现出的特有的感觉。
  整个影片从德意志恬静的乡村到柏林苍穹下到波罗的海边再到日本富士山下,空间的不断转换却始终没有拜托开那种人际的疏离感,更大的悲伤来自于不被子女的理解。
  影片的最后也丝毫没有让步和妥协,没有拍成儿女痛哭失去父亲这样的情节,而是很客观理智地拍了他们在桌前聊天延续着一贯的不理解:怀疑父母的思想,质疑父母的行为。
  虽然西方家庭关系不比东方那么亲近不可分离,但这样一个老龄化时代的到来,我们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如何对待已经老去的父母。他们会逐渐感到离开了社会中心,他们会惶惑地感觉找不到方向和支点。我们也会不耐烦,也会不想倾听他们的诉说和叮嘱。但是别忘了,有一天,我们都将面对这样一个情况:对一个我们明明存在过并且依然还生存着的世界,却感到陌生和不知所措。
  我们生来就是孤独。
  有一天我们也会在这样的境地里不知所措。
  但愿你会懂,该何去何从。

 5 ) 一日见苍穹,一夜是天堂

我不能想象没有他的陪伴会怎样。是影片一开始妻子的旁白。因着对丈夫深沉的爱,她放弃了自己所热爱的,陪着丈夫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漫长的岁月让他们习惯了彼此的呼吸与平和的节奏。日子过得规律地没有一丝波澜。

直到有一天,医生告诉她,她的丈夫罹患绝症,且不久于人世。她缄默不语,没有告诉子女,没有告诉他,只是默默地承受下这个残酷的事实。她硬拖着这个一成不变的男人去旅行。她想为他生命的最后时光制造一些难忘的甜美回忆。

他们去柏林看久未谋面的大儿子和小女儿。另一个儿子在东京,因路途遥远而放弃。父母的忽然到访,让子女们措手不及。他们甚至没有时间好好陪伴父母去游览一下柏林。孩子们长大了就会有自己的生活。也许有一刻的心寒,但他们并没有表现出不快。她拉着他去看海,波罗的海蓝得透彻。我们还有彼此,这才是我们最大的幸福。他对她说。这句话,羡煞旁人,她却瞬即落下泪来。身边的这个人,不久之后,消逝在人世,决绝的没有一丝回旋的余地。没有他的陪伴,会怎样?也许一个人也能坚强地活下去,但总会有疲倦的时候。。。

在海边的那一夜,是一个难眠之夜。她拥着他起舞,含泪的眼里满是几十年夫妻相濡以沫的深深眷恋和不舍。也许是她不愿意面对他离开以后只剩她一人的孤寂现实,而宁可自己先离开。太阳升起的早晨,她竟在睡梦中,安宁地死去了。

如此突兀,毫无征兆。两个人的旅行,一个人的归来。她的离开,他无法承受,也无法接受。多重的人生啊,我们总以为时间还多。他想不明白,她去了哪里?她的身体究竟去了哪里?睡觉的时候,他在原本属于她的位置,放上她最爱的和服。他穿起她的衣服,好象这样,他就能在镜子中看到他的她。带着对她的思念,他带上所有的积蓄和她的衣服踏上了寻找她的梦想的东京之旅。

你没有机会看到,就由我代替你来看你最喜欢的富士山吧。在这个陌生的城市,他四处游走。以他的方式,带着她来看这个她生前最喜欢的城市。在樱花树前,他敞开大衣,里面正是她最喜欢穿的衣服,蓝色毛衣,毛尼裙子,他对她轻轻地说:亲爱的,这是献给你的美景。也正是在这个樱花盛开的公园里,他遇见了一个舞者,跳着她生前最爱跳的舞蹈。也正是因为他的不喜欢,而放弃的她的梦想。

舞踏,是影子的舞蹈。感受风,感受光线,你便能与逝去的人们共舞。在某天的清晨,曙光照亮富士山顶的时候,他穿上她喜爱的那件和服,在脸上草草抹上那煞白的粉,便跌跌憧憧地来到富士山脚下。他在湖边忘情地跳起舞踏,这一刻,我是你。手心拂过的风好象就是她柔软的身体,好似又回到了她和他相拥而舞的那个夜晚。湖光山色旁,他拥着她安眠。他死了,死在对她的依恋之中。如那个年轻舞者的形容,她和他,是他做的两个包菜卷,永不分离。

很现实的故事。很美的爱情。即使有些人会觉得老人的行为怪异。但我可以理解。爱一个人,他就住在你心里,住在你的身体里。你带着他的灵魂四处奔走,你便是他。

当樱花盛开时,绚烂背后隐匿着瞬间陨落的伤愁。一日见苍穹,一夜是天堂。让它生,让它舞,让它纵意徘徊,直到生命尽头。

爱在当下,便是美好。

 6 ) 是亲人,还是陌生人

德国2008年的电影 Kirschblueten 是该年度德国拍摄的最成功的一部电影,票房不错。

一对德国老年夫妻住在巴伐利亚州乡下,老头Rudi,公务员,负责垃圾分类管理,每天规律的生活,第二年就要退休,却查出得了绝症快死了。老婆Trudi决定不将实情告诉老头以及儿女们,而是带着老头去柏林看他们的大儿子和二女儿。他们坐着火车到了柏林,住在大儿子家中。他们的突然到来,儿女们都十分吃惊而且觉得很麻烦,连孙女都觉得爷爷奶奶来了,占了她的房间睡觉,而盼望着爷爷奶奶快点离开。儿女都没有时间去陪父母看看首都,只有二女儿的同性恋情人抽出时间开车带他们小转了一下。感到不受欢迎的两口子,觉得自己完全不认识自己的小孩们了,决定离开柏林,去了北海海边,老婆Trudi却意外的在睡梦中过世,比老公先走一步。儿女们赶到海边,连远在日本东京工作的小儿子,也是妈妈最操心的这个儿子,也回来了。遗体火化后,儿女们坐在一块,感叹的是,居然是妈妈先去世,把这个老爸留下来让他们照料(如果反过来就好了)。

老头对儿女们说他自己一个人生活没问题,一个人回到乡下。老婆骨灰安葬仪式上,儿女们一个都没到,理由Keine Zeit(没时间)。又是二女儿的同性恋情人单独来参加,并且告诉Rudi,他老婆很喜欢日本的某种舞蹈。Rudi意识到,他应该圆他老婆的去日本看樱花的梦,一个人飞去东京,住在了小儿子家里。由于语言不通,小儿子给他老爸做了一个狗牌,挂在脖子上的那种,上面写了儿子的电话和名字。老爸一个人在东京逛荡,穿着老婆的毛衣和裙子,去公园看樱花。公园里面,他遇到了一个跳着老婆一直着迷的那种日本舞蹈的小姑娘,名字叫You,老头问她,这种舞蹈的含义是什么。后来他们每天约好了见面,结伴逛公园。老头发现这个You是个流浪的艺人。老头感觉身体越来越不好,加上听到小儿子和他姐姐抱怨老爸如何难对付,一个早上他离开东京,和You结伴去看富士山,因为他小儿子周末也要上班,没时间带老爸逛日本。富士山连续几天被云雾笼罩,终于最后一天,富士山显出了全貌,老头穿着老婆的内衣和浴袍,在湖边跳着那舞蹈,感觉到他死去的老婆也和他共舞。然后,老头死在湖边。

小儿子把骨灰带回到德国。三个小孩坐在老爸老妈的屋子里,首先感叹的是短短时间内失去了父母,自己变成了孤儿。然后对父亲如此的死法(和一个小女孩住在旅馆里很多天,最后身着女士服装而死)感到完全无法理解。父母不能理解孩子,孩子也无法理解父母。但是重要的是,Rudi在Trudi死后,通过这次旅行,在死亡到临之前,完完全全的理解了Trudi。
----------------------------
影片中好几处让我会心一笑
食物。老夫妻看望柏林的儿女,带的见面礼是巴伐利亚州特产小白肠。带去东京的见面礼也是食物。人的胃啊,童年时候的食物就是世界上最好吃的。

负担。虽然德国没有赡养父母这一说,小孩还是觉得要对自己父母负责,要照顾他们。可谁都不愿意成年后,再和父母生活。一方面真诚地讨厌父母的到访,一方面真诚的为自己没能对父母好而流泪。

理解。亲人是用来爱的,而不是用来相互理解的。一起生活时间的长短,有没有血缘关系,都不是理解和被理解的充分条件。老两口生活这么些年,老头对老婆的爱好是忽视和嘲笑的。儿女长大后,父母年老后,理解变得越发不可能。反而是萍水相逢的人,由于共同的爱好和经历,彼此的理解能迅速的直达心底(Rudi和You都失去了至亲的人,以及Trudi和二女儿的同性恋情人共同看日本舞蹈表演)。

打扰。父母不想打扰儿女,只希望和儿女融洽相处。可是,父母在自己房间内出现,儿女觉得这就是打扰。

鳏夫。老爸死了,老妈还可以自己照顾自己。而老妈死了,老爸就需要人去照顾。所以,宁可老爸先死。德国和中国的情况在这一点上,是一致的。

偏心。孩子都认为父母偏心。孩子越多,对谁来照顾父母意见越不能统一。小儿子认为大哥大姐应该多担当点。而大哥大姐觉得,母亲一直偏爱小弟,自己受到冷落。你看,生小孩有什么意思呢。

 7 ) 在你身上起舞

很明显,这部电影使用舞蹈来说话的。

我一向喜欢舞蹈,美丽的舞蹈夹杂着浓浓的情感和诉求,是一件活着的艺术品,美丽,让人心醉或者心痛。

所以看完这部电影,对里面那种浓艳的舞蹈印象极深。那舞蹈极尽黑暗,无论是白色涂面加黑眼圈的化妆,还是充满了阴邪意味的动作,都十分具有哥特气质。然而它又极尽深情,让人看着不禁神伤。面对这谜一般的舞蹈,我真是目瞪口呆。看到最后,她对我说,终于知道了这舞蹈的秘密,我说为什么,她不说话,我说是不是舞者始终都在抱着那个人,她说恩。不管这样的理解是否偏颇,我想,舞蹈中的魅力也可见一斑了。

说真的,她的理解让我不禁打了个寒战。与自己心爱的死者共舞,该是一种何等的悲伤。富士山下,一个在死亡面前徘徊的老人,拥着看不见的亡妻翩翩起舞,这图景再一次将日本民族文化中死与美的灿烂绽放推至观众面前。

亲情的冷漠随处可见,对父母的不耐烦、对妻子的不理解,这些庸常的烦恼时时刻刻都伴随着人们。生前吵吵闹闹,死后黯然神伤,这是一个人性永远的悖论。但是,当那位远离父母在东京好多年的儿子面对父亲做的包菜卷,捂脸痛哭的时候,我还是被感动了。无论怎样,这份感情都是沉甸甸的,无论它包裹着一个怎样冷漠的外壳。只是片中对亲情并未停留于一般性的探讨,而是将生与死的极致对立借亲情展现出来。村上说“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死亡促使人思索,没有死亡的意识,人就不可能活得精彩。这也是个悖论。妻子的死亡是一面镜子,照出了男主角对妻子生命的追思和对自我的拷问,此时,儿子的冷漠在他眼里无非是增加了一份对自己罪孽的质问,他只是说了句“我能不能再呆几天,就几天”,而没有争辩什么。他走向妻子生前向往的地方,开始了一场救赎和死亡之旅。他在此时,才真正理解了妻子的生命。

电影出色的地方之一,在于没有为了完满的结局而刻意安排什么。结尾处几个孩子依然不能理解自己的父亲,依然在吵闹,他们并没有懂得父亲心灵深处那场地震般的改变,也许只有等到某天,他们自己面对死亡的时候,才会懂得这一切。也许永远都无法懂得。就像男主角几十年如一日的“一天一苹果,疾病远离我”,生活的力量如此强大,难以抵挡。

幸好,我们还有舞蹈。你有没有在某天,去细心观察一个人的身体,每一寸肌肤,每一个倾斜和曲线,你有没有用你的手轻轻揽住那个身体,你有没有为那个人翩翩起舞过?如果没有,那你就试试吧。你可以在那个人的影子上起舞,在那个人的身上起舞,那个人也许早已死了,但此时就在你的身体里。你可能想不到,为死者而舞,居然也可以如此美丽。

舞!舞!舞!

 8 ) 《樱花盛开》:情系樱花乡

从日本影片《入殓师》、《茶之味》、《步履不停》,到好莱坞影片《遗愿清单》,再到这部充满日本文化元素的德国影片《樱花盛放》,近期着实看了不少家庭题材的电影,其中更不乏关于生命、死亡、人生价值等严肃话题的佳作。

细细品来,还是风格细腻、平淡,讲述普通人生活的影片最合胃口。什么赛车场上的急速狂飙、非洲大草原上的落日余晖,高空跳伞的惊心动魄,都不如平凡人家的生活琐事更贴近人心。同样是面对死亡,不同的人也有着不同的态度。“干嘛要特意去改变,原来怎么样现在还怎么样。早上去上班,晚上回家,我就这样… ”,在谈及该如何渡过人生的最后一段时光时,鲁迪(《樱花盛放》男主角)如是说。

本人没有看过小津的作品,至于德国女导演桃丽丝•多利(Doris Dorrie)如何将《东京物语》中的部分情节移植到本片中便无从知晓了。电影《樱花盛放》从德国南方的美丽小镇阿尔高伊(Allgau)开始,辗转柏林、波罗的海,再到遥远的樱之国——日本。两位老人原本计划中的探亲之旅,却成为他们人生中的最后一段旅程。

为达成妻子的遗愿,鲁迪行走在繁华的东京街头,驻足在樱花树下,把自己化成妻子的眼睛,不愿错过一处风景。但不管是烹调妻子常做的食物,还是穿上妻子的衣服,表面的感官刺激终无法感应到杜丽的存在。“杜丽,你在哪里?”,虽明知妻子已经不在人世,老人仍渴望哪怕是在某个虚幻的空间里能与妻子相遇。直到在公园里偶遇表演舞踏的少女优,终于在舞踏的世界里鲁迪找回了妻子,原来深爱的人如影子般从未离开… …

关于这部电影,不得不提到一个名词---舞踏。初赏舞踏,会感觉这种舞蹈毫无美感,甚至有些丑陋。舞者涂抹尸脸,面部表情痛苦,身体扭曲、动作僵硬,与其说是舞蹈,倒不如说是一种行为艺术。特别是在影片前半部,看过那段男性日本舞踏艺术家的表演后,无论是表演者还是观者,最强烈的感觉就是痛苦。然而,随着影片后半段舞者优的出现,却给人带来愉悦、温馨的感受。表演舞踏时,少女身着樱花般淡粉色和服,始终保持浅浅的微笑。没有痛苦,脸上写满的尽是喜悦和满足。

此外,很喜欢片中少女表演舞踏时的背景音乐,没想到擅长电音的坂本龙一能将传统风格的音乐演绎的如此出色,三味线与和声配起来韵味十足。以前总觉得日本传统音乐听起来有点恐怖,不想这次却很受用。

如果把影片形容为两种颜色,我想应该是蓝色和粉色,正如本片的海报,冷暖分明的对比色。蓝色的波罗的海,美丽而深远,却略显寒冷。粉色的樱花,温暖且浪漫。片中象征性的多次出现少女粉色的线帽,帆布鞋上的粉色装饰物,都与樱花的颜色相仿。同满树的盛开樱花相比,点缀在画面中一抹粉色更为鲜亮。

除了两位老人之间的爱情,家庭关系也是本片一个值得深思的主题。各自独立的子女们与父母之间的感情仿佛同时间一起被逐渐淡漠。片中,孩子们对两位老人的突然到访显得措手不及,虽然没直接说出抱怨的话,但两位老人已能感受出他们并不受欢迎。“我不认识他们,他们也不认识我了”,正体现了两位老人茫然与无奈的心情。不可否认,孩子们对父母的爱应该没有改变,只是随着各自组建新的家庭,原有的家庭关系实际已土崩瓦解。因此,父母在新家庭关系中的位置有了变化。影片中孩子们每每聚在一起,总有不速之客---苍蝇的出现,关于他们的谈话,也正像苍蝇那样不招人待见,而到了日本却不见了苍蝇的踪影,或许是一种讽刺吧。最亲密真挚的感情应该莫过于亲情,而鲁迪与少女优之间的感情似乎已超越了这种情感,这也是本片带给我们的思考…… (文/贝鲁尼卡)



名词解释: 舞踏
——“ 舞踏就像摆弄着生命,巍巍立起的尸体。”(土方巽,舞踏表演创始人)
舞踏(Butoh)发源于日本。1960年代战败后的日本仍处於一片低迷之中,受当时社会气氛影响,舞蹈界一反过往追求西化、奉西方舞蹈为圭臬的信念,诚实体认到日本人天生身形矮小,无法尽致表现芭蕾所追求的修长线条;盲从他人的舞蹈美学,就像勉强挤进不合脚的鞋子,身体与灵魂势无法获得自由。从这样的自省出发,土方巽以小剧场为据点,慢慢找到一种将肢体扭曲、变形而达到原始自然的表演方式:舞者周身敷抹白粉,弓腰折腿,蠕动缓慢,或满地翻滚,脸部扭曲似乎极度痛苦,这种肢体表现强烈的新兴舞蹈风格自此被称为舞踏。(来自百度)

 短评

开头部分有点沉闷,但越看到后边越有感觉,讲述老人家之间的爱情,穿插两代人之间的恩怨,很感人的一个故事,堪比《飞屋环游记》最初的那十几分钟(不过个人认为《飞屋》后半部是多余的)。鲁迪的儿子一定是宅男啊,要不然他怎么会有日本H漫画叻~~~

5分钟前
  • [己注销]
  • 力荐

理性告诉我这片是渣,感性告诉我我是渣

7分钟前
  • 浑浊儿
  • 还行

生命如蜉蝣。唯爱非也。

10分钟前
  • TTTZB
  • 力荐

我想到在中国看到一段表现老人孤独的短片,想到07年生日去北海抓拍到的两位老人手拉手踏浪的情景。亲情淡漠,老人的无助,无不是现代人生活的真实写照有多少人,在繁华里不再记得老人们正在一天天变老我们一直以为还有许多时间的,我们以为... 子欲养而亲不待。他在富士山下留下最笨础却最真挚

12分钟前
  • rovin
  • 推荐

舞踏的执着与挣扎,销魂在于它不仅能拥抱死,还能拥抱生。这对相伴一生的夫妻,在面临死亡时差点擦肩,但人交互相缠的羁绊,最是微妙柔韧,任死亡也不能将之斩断。每一次看人跳舞都尖锐地心痛,在冰冷的公共教室里,在想象中,拥抱特别想念的人,担心可能会失去的人,觉得生命再美也有异常残酷的部分。

16分钟前
  • 小岩菽
  • 推荐

细腻心酸,有时亲人还不如陌生人,当他敞开大衣说杜丽你看,真是直戳心窝啊。。。如那舞伎般委婉哀伤

19分钟前
  • 彌張
  • 力荐

当我们两个都是鲜嫩多汁的蔬菜卷时,就开始天荒地老,海枯石烂。

20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推荐

富士山🗻终于得以现真容,鲁迪完成了妻子的夙愿,留下全部积蓄客死他乡。三个孩子聚在一起,大儿子感慨到不能想象几个月的功夫我们竟成了孤儿,所谓子欲养,所谓老有所依,所谓“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被埋在鼓里的患病丈夫对神不守舍顾左右而言他的妻子说:我们还有彼此,这才是我们最大的幸福。妻子顾影自怜,或许有了某种不详的预感,看着熟睡的丈夫她仿佛看见了某种神秘的召唤,妻子杜丽真的抛弃了重病的丈夫先走一步,而子女似乎感觉爸爸在妈妈去世后一反常态,老小孩一般都任性和不可理喻,妻子下葬时孩子各种托词都不在现场,鲁迪听闻妻子特想去日本学舞蹈想成为一名舞蹈家,为了满足妻子远行的目的,他带着积蓄去日本东京小儿子工作的地方,而他妻子一直想去看看小儿子卡尔。“我要知道她走的那么突然,我会对她好一点。”

24分钟前
  • 与碟私奔
  • 推荐

有些东西有点不能接受,主要还是猪脚的日本舞蹈舞得有些过了,还有那小姑娘给人感觉不真实,虽然有遗憾

27分钟前
  • 悯笈
  • 推荐

因为视角从老人出发,所以更容易被孤独感打动。情节虽然刻意,桥段也在意料之中,但小细节中的情绪很浓。时有时无的苍蝇鸣叫,夜晚和白天的海浪。其实仅有这些细节就够了。舞踏很美,是影子在跳舞的解释很动人

32分钟前
  • 松针猪
  • 推荐

细腻优美的摄影,涓涓细流的思念。樱花的绽放总是美丽而短暂,人生即如此。爱一个人要在他美丽绽放的时刻紧紧拥有,否则逝去的怀念永远只是遗憾。后半段多彩的日本文化记忆深刻:轨道交通、情色文化、樱花满园、饮食居住、现代舞蹈、死亡仪式。。。

37分钟前
  • 蒜 | BOY A 🌈
  • 推荐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人游荡在东京街头的鲁迪,去看了色情表演,还差点搞了3P。我不知道这是怎样一种心理,也不会表达。可能我没有老过,所以我不知道这是他对于性的渴望还是孤独寂寞需要打发时间。

42分钟前
  • 橘兮。
  • 推荐

百味杂陈。及至生死,父母与子女竟还是无法理解。有些事情以为时间还很多,直到诀别才遗憾不已。镜头里的画面实在太美。最后的舞踏,竟跟40分钟前的感受完全不一样...

45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力荐

东京物语+迷失东京

46分钟前
  • Touma
  • 还行

非常感人。

50分钟前
  • mon babe
  • 力荐

让她生,让她舞,直至敲响暮钟,一天的光阴,就是她的宿命,黄昏的飞翔,才是她的天堂。妻子得知相携50年的丈夫生命所剩无几......再次诠释失去后才懂珍惜。感情饱满真实而自然,值得收藏!

52分钟前
  • WellIgotone
  • 推荐

割裂的文化撕裂的影像。前半段是家庭伦理片,后半段是魔幻现实追梦片。病夫帮助亡妻圆梦,穿着亡妻的衣物游荡日本,和日本流浪女汉子舞者忘年交情。很小津很禅意,樱花般的绚烂生命,最后一段湖畔共舞是泪点,还好他终于看见了富士山

54分钟前
  • 鴍諌🌈
  • 推荐

两个人在一起久了。就便会变成一个人。另外一个人会深深的刻在你心里。当那个老人跳起舞而他的妻子出现的时候 。感觉仿佛像在他的身体里长出来一般。

58分钟前
  • 力荐

首先,从整体而言我其实是挺喜欢这部影片的,但其次,本片给我的观感有些矛盾。第一点,本片从一个失意的异国人入手,置身于一个完全陌生的东方大都市。迷茫、失措、孤独、感伤。仅这些元素,与《迷失东京》极为相似,许多情节二者都有共通之处;第二点,一个骤然成为鳏夫的老年人,他的孩子对待他的态度以及他对于妻子的思念,最关键的一点,一名陌生女子介入他的生活,弥补他生活中空缺的爱与陪伴,这些元素放在一起则又和《如沐爱河》十分相似,只不过本片把《如沐爱河》藏在背后的具体情节一一详细呈现了出来;第三点,影片中对于子女的冷漠、陌生女孩的性格设置稍显刻意。几个情节既巧合又戏剧,妻子陡然逝去、丈夫穿着妻子衣服演绎传统舞蹈、女孩的生活等。或许不被明说的,才给人更多情绪延展的空间,就像《如沐爱河》那样。

1小时前
  • 野凡
  • 还行

东京物语的延续,少了一份幻灭,多了一份无奈。

1小时前
  • 阿尔法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