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回忆

剧情片法国2015

主演:米歇尔·布朗,安妮·科迪,Mathieu Spinosi,尚塔尔·罗比,William Lebghil,弗洛尔·博纳文图拉,奥黛丽·拉米,让-保罗·卢弗

导演:让-保罗·卢弗

 剧照

回忆 剧照 NO.1回忆 剧照 NO.2回忆 剧照 NO.3回忆 剧照 NO.4回忆 剧照 NO.5回忆 剧照 NO.6回忆 剧照 NO.13回忆 剧照 NO.14回忆 剧照 NO.15回忆 剧照 NO.16回忆 剧照 NO.17回忆 剧照 NO.18回忆 剧照 NO.19回忆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2 11:43

详细剧情

  Romain a 23 ans. Il aimerait être écrivain mais, pour l'instant, il est veilleur de nuit dans un hôtel. Son père a 62 ans. Il part à la retraite et fait semblant de s'en foutre. Son colocataire a 24 ans. Il ne pense qu'à une chose : séduire une fille, n'importe laquelle et par tous les moyens. Sa grand-mère a 85 ans. Elle se retrouve en maison de retraite et se demande ce qu'elle fait avec tous ces vieux. Un jour son père débarque en catastrophe. Sa grand-mère a disparu. Elle s'est évadée en quelque sorte. Romain part à sa recherche, quelque part dans ses souvenirs…

 长篇影评

 1 ) 反思之作

大友克洋和今敏 两位天才的合作 果然让人耳目一新

三个小故事披着科幻的外衣讲的却是很真实的故事 并抛出问题或用黑色幽默的手法来让你思考 你的选择

第一部 她的回忆:回忆太美 幻觉易碎

第二部 最臭兵器:杀伤武器 自作自受

第三部 大炮之街:专制集权 行尸走肉

展开一下就是

第一部曲:回到真实但残酷的现实世界里 还是 继续 沉浸在美好但虚假的幻觉中 你会怎么选?

第二部曲:开发出轻型并有致命杀伤力的生化武器 但却被这个自己开发的武器消灭 是不是死有余辜呢?

第三部曲:他们 在打谁?每天行尸走肉一般的他们 有思考的能力吗?或者说 他们敢思考吗?(热烈庆祝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

八九十年代的作品都太用心了 那时候还没有什么高科技呢 却能做的这么好 简直让人拜服

蒸汽朋克真的太帅了 那是我一生的爱❤️

 2 ) 《回忆三部曲》的连贯性

在看这部动画片之前,就听说它是有史以来最难懂的日本动画(之一)。抱着好奇的心理试着挑战了一下,果然看得没头没脑。这倒不是说根本不知道故事在讲什么:三个故事很好懂,也不必赘述。唯一难以理解的倒是全局性的问题:为什么这部动画片题为Memories?毕竟,除了第一个故事和“回忆”有关之外,其他两个故事都没怎么讲到回忆。

有人根据作者自己的访谈解释说,Memories这个标题只是一时想到,而且三个故事中正好有一个故事是关于回忆的,所以拿来作为总标题。但这与其解释了我们的困惑,不如说反过来证实了困惑的有效性:作者把三个故事放在一起,并不是因为它们都是关于“回忆”的;那么我们就要问:为什么作者把三个故事放在一起?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吗?——人们在评论这部动画片时,往往将三个故事分开来讲述,似乎这是三部动画片,却没有考虑到这是一部完整的动画。这似乎有些不可思议!

确实不可思议吗?三个故事画风各异、情节互不相关,为什么被放在一起?让我们从一些最基本的角度出发,试着理出一些线索。首先,从讲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出发,三个故事发生的时间似乎分别是未来、现在、过去——第一个故事中宇宙飞船已经相当发达,宇宙法似乎也被制定出来(当然,这一点不必过度阐释);第二个故事中的军事设备似乎和当下的实际状况吻合;第三个故事中全民皆兵的军事化国家似乎正影射着集权主义国家的往昔历史(这句话不代表本人立场)。再从地点来看:第一个故事的地点是在太空(天上),第二个故事的地点自然是在大地,而第三个故事则更多突出“地下”的维度。最后从人物设置来看: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中年人,第二个故事的主人公是青年人,而第三个故事主人公则是一名儿童。——这些线索似乎提醒着观众:三个故事之间确实存在连贯性。

核心问题是:这种连贯性体现在哪里?答案很难找到,但可以排除的错误答案已经找到了,那就是“回忆”。我们已经看到,“回忆”并不是贯穿三个故事的主题——换句话说,这意味着三个故事并不是以任何“主题”为线索而组织的。既然不是以主题线索,那是什么线索?换个问法:既然“回忆”不是线索,为什么片名却是《回忆》?具体的答案上面已经说过了,这里我们要强调:取这么一个看似不合适的标题,恰恰是在反过来提醒观众:不要以主题为线索来理解整个113分钟的故事。如果我们想到“第一个故事讲的是宇宙里一颗神奇的星球”,“第二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倒霉的意外酿成惨剧”,“第三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全民皆兵的国家里的日常生活”,那我们永远理解不了这部动画片,或者说,我们所能理解的只是三部毫不相干的动画片。

那么,尚未回答的根本问题还是:如何理解这部动画片的连贯性?对此我没有正确的答案,只能提出一些初步的想法。在我看来,三个故事的理解难度呈现出逐步递减的趋势,也就是说,第三个故事“大炮之街”或“炮灰”提供了理解整部动画片的钥匙或入口。相当吊诡的是,就故事性而言,第三个故事是最没有故事性的。——这似乎也是导演的一个提示:不要从主题和情节线索的角度看这部动画。我们不知道整个大炮国度的来龙去脉,甚至不知道他们每天向谁开炮,我们看到的只是整个国家在一种以大炮为核心的军事模式下被组织和动员起来。这方面首先值得注意的是摄影机的位置:整个故事几乎没有一个蒙太奇镜头,就算万不得已要切换镜头,影片也是以拉近再推远的方式实现的。这间接意味着,摄影机镜头占据了一个“全知者”的位置,也就是独裁统治者的眼光:统治者可以看到每个人在干什么,没有一个人的一举一动逃得过来自统治者目光的凝视。这种凝视把每个人牢牢固定在Ta应该待的社会位置上,没有一个人具有运动性(mobility)。在这种集权主义的管理方式下,人的面目是很粗糙的,一切都没有得到精细化的处理;但根本的悖论是,这种管理和统治方式的核心是围绕着一个匿名的敌人而展开的——让我们想起Zizek的论断:统治意识形态的核心是一个淫荡的核心,它也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它不断地根据臣民的反应制定自己的需要。但与其说在这里重要的是“集权主义”,不如说是它尖锐体现出来的“体制”本身。之所以说尖锐体现出来,是因为军事化国家最明显地把“统治”的表现形态赤裸裸地呈现在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上,这是其他两个故事所不具备的因素。

这就让我们回到第二个故事。第二个故事显然也是围绕“体制”而组织起来的:核心情节是主人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勿用了他们公司秘密为政府生产的药物,由于和体内感冒病毒发生混合而变成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或许值得把阿伦特对于艾希曼的分析拿到这里来类比一下:众所周知,阿伦特指出纳粹分子的恶是banality of evil,也就是说他们本人都不是穷凶极恶的坏人,可能只是一心只想讨好领导、认真完成领导布置的任务的没有思考能力的公务员。同样,第二个故事中的男主人公也只不过是想把文件及时送到公司总部,全然没有觉察到自己已经成为政府所要消灭的敌人。如果我们顺延前面的思路,那么可以(尽管不无牵强地)推出:第二个故事似乎指出了打破“体制”的一个出路,即体制自身内部的“偶然”会使日常运作的机械化现象变成无法克服的灾难。但我们不要忘了一个场景:唯一能控制男主角的毒气的设备,是美国军方提供的宇航员服装。我们在此先插入一下第一个故事结尾的场景:幸免于难的宇航员在自己的面罩内发现一片玫瑰花瓣。这个超现实的情景无疑是一种提示:这片花瓣正是Zizek意义上解释的“一小片真实界”——对于无法被符号化,但时时刻刻在和我们打交道的“真实界”而言,这片玫瑰提醒着符号化的界限。而第二个故事中宇航员的服装能够控制男主角的毒气,除了暗示日美的相对关系之外,或许也在暗示,这种关系下包含的致命的威胁,是日本自身所无力解决的困境?

但还是让我们进入到第一个故事,我要快速提到这个故事的一些points然后结束这篇评论。前面已经提到“一小片真实界”的问题,沿着它再推一步就是:整个玫瑰花形状的星球便是“体制”或“符号”世界的表征。另一名宇航员深陷其中,正因为他完全臣服于符号化的规则或体制的秩序(尽管这两者不尽相同)——这也提示出以不自觉的方式来摆脱体制是不可能的。而同样不可能的是以粗暴的方式切断自身与体制的联系,即如宇宙飞船开炮射击玫瑰形状的星球(是不是也意味着第三个故事中“向谁开炮”的问题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整个生活的运作是以什么为基础得到安排和建立的?),这个努力也以失败告终。唯一幸存的是另一名同样看到了符号化幻觉、却拒绝与之进行妥协的宇航员。为什么他能成功?因为他在走向幻觉的一刹那看到了自己已逝女儿的照片,由此看到了地上躺着女儿的尸体。从而,他面前呈现出两种幻觉:一个是等待着他的女儿,另一个是躺在地上的女儿的尸体。他必须自觉地选择是妥协还是拒绝妥协。这个场景非常像Matrix1中墨菲斯对尼奥说,你面前有两颗药丸,你自己选择是要摆脱幻象还是继续生活在其中。——这个抉择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因为我们知道,Matrix1中的叛徒说过:尽管我知道眼前这块牛排是假的,但它依然很美味。这是非常有力的一个论辩,也体现出意识形态的强大力量:正如Zizek曾经说的,意识形态的力量在于,尽管你知道它是假的,但你依然遵从它行事。

就此而言,第一个故事并没有回答“摆脱体制”的问题,更谈不上“对抗体制”。它只是隐约提示着一种自觉的可能性,一种在搏斗过程中夺取选择余地的可能性,尽管这也止于可能性。我更相信,会有很多人选择向幻觉妥协,因为它触及到的正是一些不可化约和忽略的基本情感体验。但是,当我们回到第三个故事的主人公,发现他立志于长大做一名军官时,我们又不得不怀疑:这些所谓的基本情感,是不是也是一种“规训”的结果?

 3 ) “载体”“炮灰”

1、Magnetic Rose

你死了,记忆通过某种方式存留下来。许多年后的某一天,某人陷入这记忆之宫,被你的记忆摄住。你的记忆似乎成了某种实体,控制了不速之客的肉身,不对,记忆不可能成为实体,只是陌生人的意识与你的记忆叠合在一起,意识无法逃脱,肉身自然受困,如米格尔。意识想方设法挣脱“记忆”的束缚,企图跳出“逃避的场所”,肉身随意识作出反抗,如海因茨……我靠,记忆之宫如此强大,你的记忆可以脱离肉体在浩瀚的星空中长存,岂不是说明你获得了永生?不对,你的记忆还是存在载体,海因茨开枪打碎的不是无数计算机么?这么说,只要可以找到良好的载体,我们即可获得永生?可是找到了载体移植了你的记忆,你还是“你” 么?载体获得了意识,你还有存在的意义么?生和死至此没了界限,只有存在,没有生活。可是,另一个载体上的你的意识所存在的那个世界难道不是继续被“你” 所感知,如果你可以感知到那个世界,开始一段生活也不是不可能的嘛。

斯坦尼斯拉夫·莱姆有一短篇科幻,《黄粱公主》,讲述一个国王看到术士黑盒中的黄粱公主,便打算让术士将他自己也送到黑盒中去,术士为了满足国王,说道: “如果你执意要这样做的话,我倒是有一个办法成全你,但是,你必须离开你现在的肉体,因为我得确定你身体各部位的坐标,然后一个原子一个原子把你编成程序,再将模拟的你放在中世纪的世界里,这只是一个信息和表现的世界,你将留在那里面,只要电子通过这些线路从阳极移到阴极,你就可以一直在里面。”国王这时提了一个在俺看来十分重要的问题:“我怎么能肯定你的那个模拟的人是我而不是别人呢?”意识同时存在与两个不同的载体,另一个人(载体)是不是还是“我”,同一个意识如何存在于两个不同的世界,根本就是矛盾嘛。术士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从床下抽出一把很沉但又很管用的铁锤。 Andy 和 Larry Wachowski 也给了一个解决方案,可惜太过复杂。

2、Cannon Fodder

Cannon Fodder,直译就是“炮灰”(soldiers who are regarded as expendable in the face of artillery fire)。Memories第三部“大炮之街”用“炮灰”作为片名确实更合适。城市的一切围绕着大炮,向不知所踪的敌人开火,战斗本身就是战斗的目的,敌人在哪无所谓,甚至敌人是否存在也无关紧要,老大哥告诉我们存在敌人,我们相信就是,大炮之街的生活建立在“相信”的基础之上,如果有怀疑,请埋在心底,否则,哼哼……哈耶克英明的指出:人们赞同一个消极的纲领比赞同一项积极的任务要容易些……若要用一个信条将某个集团牢牢地团结在一起以便共同行动的话,将“我们”与“他们”对立起来,向一个集团意外的人进行共同的斗争,则似乎是这个信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敌人,不管他是内部的,或是外部的,似乎都是一个极权主义领导人的武器库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通往奴役之路,chap10)

 4 ) MEMORIES

<MEMORIES>
[她的记忆]
2092年,人类已经开始了更大规模的宇宙开发,一艘参加宇宙救援工作的救援飞船丰田号在顺利完成一项任务后准备返航,这时突然收到了来自高磁场高危险被称为“宇宙坟墓”地区的求救信号,而求救信号的内容只是一首段选自《蝴蝶夫人》的女高音片断,本着《宇宙救援法》丰田号立刻采取了救援措施,深入了这颗发出求救信号的小行星。
其实行星的主人——女高音歌唱家爱娃早已在60年前死去,被名誉褒奖了一生的爱娃即使死去也想要一直生活在自己的辉煌光环中,于是她用电脑和机器人按照她的记忆模拟她生前的生活,潜入此地的人会因为她创造的假象迷失在爱娃和自己本身的记忆中永不超生(呃,这么说怎么像是诅咒?)。这是三个短篇里我最喜欢的一部,虚拟和现实不再是两道平行线而是有了交汇穿插,我们很容易被表面的东西迷惑,而之所以会被迷惑进而无法自拔是因为它触及了我们内心深处最重要最希望保护的东西,恰恰是这一点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而能不能分清假象和本物就要看我们对自己以及自己想保护的东西究竟了解多少了。(另1:读心术这种东西真是可怕啊,它真的可以完全操纵一个人。)在这一点上主人公宇航员就做得很好,与其说他战胜了爱娃不如说他战胜了自己,结局我也喜欢,宇航员面罩里真实的玫瑰花瓣再一次实现了虚实重叠的效果,毕竟抓得住的美好才是真正的美好。
另2:他们在那座虚拟的宫殿里行走时,我突然有错觉是在玩[devil may cry]和[暗黑诅咒]
[最臭兵器]
讲的是一个化学药品研究所职员田中误食了一种神秘药物导致身体发出奇怪致命气体,名副其实的“所到之处,横尸遍野”,而当事人本人到影片结束最后一秒也没弄懂自己就是整个事件的罪魁祸首,仍然尽职尽责地努力完成上级交给他的[重大任务],影片映射了很多东西,比如日本对美国的“无法拒绝”的情绪;还有当今社会上小人物的悲哀,被人利用了还在麻木辛苦地卖命完成上级交待的任务;还有政府强制命令与人道主义的摩擦等等等等。
田中是善良的,他只是被利用了,变成了可怕的生化武器,看到他的奶奶在直升机上喊道“你们休想杀我的孙子!”我很震撼,对作为民众百姓的我们来说,想要的无非只是平静健康的生活,所以我们喊“和平”“反战”的口号,因为人民百姓永远是政府摩擦中最大的受害者和牺牲品。
值得一看的是片中政府为了消灭这个”罪恶之源”,动用了自卫队的海陆空全部力量,目标只是穿着制服骑着小机车的田中,场面颇搞笑。
[大炮之街]
嗯,怎么看都像是在影射前苏联,笑。
“在一条大炮代替烟囱林立的城街,有一个普通家庭,儿子上学学习炮兵理论,父亲是装炮弹的工人,母亲在军需厂制造炮弹。晚上回家以后全家收听敌情通报,儿子睡梦中则想象着成为将军带领帝国的飞机军舰大炮与敌人作战。”
我开始偷懒了,以上是我买的DVD封套上对[大炮之街]的介绍。表现的是战争时期人们的心理状态,我第一次深刻体会到“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这句话的重量。看得出母亲已经麻木,而父亲可能会在装炮弹时思考一些什么但看得出来他已经筋疲力尽了,黑眼圈那么的严重,还瘦得像竹竿,无法在心爱的儿子问他“爸爸我们的敌人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要同敌人作战”时给他适当的答案。孩子是白纸,你在上面怎么写他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全盘接受,这也是片中想要表达的无奈吧,战争中的教育,我该说它重要呢还是一文不值的误导?

 5 ) 钟爱大友克洋

回忆三部曲——大友克洋极具特色的作品

电影分为三个独立的部分,即便还没有细看每个故事,电影的片头也足够人品味了。不同的图片,不同的记忆,转化成字母,便是电影的片名《Memories》。

第一部分:她的记忆

故事讲述的是在太空中的一次救援行动,可是当救援人员深入其中,无数的怪异事件层出不穷,究竟是谁发出了求救信号,这个太空的宫殿中究竟藏着什么隐秘。

这个故事有很强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甚至有些恐怖动画的影子,无论是石像上滴落的血滴,还是残破的钢琴自己跳动的琴键,紧张和悬疑影响了整个故事。原来,一切的罪魁祸首竟然是记忆,故事中有这样一句台词“记忆不是用来逃避的场所”,而这个故事里面的记忆更成为杀人的武器。大友克洋向我们展现了扭曲的爱情,爱情不是变态的占有,无法容忍离别便毁灭。似乎毁灭是一种永恒,而存在的最终会消亡。整个故事充斥着枯萎、毁灭和死亡的味道。结局是我喜欢的类型,整个太空舱都被吞没,没有任何生还,一切归于虚无。

《她的回忆》这部主色调是灰褐色,腐烂的颜色。背景音乐更是大胆选用了普契尼的“蝴蝶夫人”,音乐和电影情节的强烈对比,死亡的宫殿中,高雅的歌剧,如此不协调的两个元素却奇异的水乳交融,为故事增色不少。

第二部分:最臭兵器

这个故事相较第一部分更为精彩。一个普通的白领,阴差阳错的吃下了一颗政府要求研制的药,一夜之间成为了人间最厉害的兵器,身上散发臭气,人闻人死,花闻花开。用电影中的对白来讲:“准确地说,田中信男的身体自身已经成为气体源,味道跟她的情感变化、运动量以及新陈代谢成正比,气体从他身体出来就变成了臭气。”而当政府确定了田中就是气体源之后,便动用了一切力量去打击毁灭气体源,但是大友克洋把田中变成了无法摧毁的终极武器,再多打击轰炸都只能让田中的情绪变化更为激烈,臭气越发无法控制。美国兵的出动似乎解决了问题,但故事的结尾粉碎了他们的幻想,最臭兵器是无法摧毁的。

最臭兵器和她的回忆完全不同,后者是魔幻现实主义,而前者则是荒诞不经的黑色幽默。而日本当局动用力量试图解决问题的场面,也颇有好莱坞常拍的美国拯救地球的气势,不过,大友克洋却让这种气势变成了彻头彻尾的讽刺,或许这也是对日本政府无能的一种讥讽吧!

故事中有一个场景,田中不知所以的向人们跑过去,而无数人则因为发现了田中就是气体源而疯狂的逃命,这这是一出闹剧。最后,一切都被温暖艳丽的黄色大雾而吞噬。明黄色是这个部分的主色调,偏偏这积极的色彩正是致人于死地毒气;与第一个故事相同的是,这部分的音乐是活力十足、令人愉悦的,而情节上却与死亡相伴,真是讽刺。

而且这个故事里面的日本首相的形象特别像火星人玩转地球里面的火星人指挥官,不知道这是不是大友克洋的嘲笑呢!

第三部分:大炮之街

这个部分是三个故事里面比较晦涩的一个,电影从一个孩子床头的闹铃声中开始,形象怪异的小男孩,起床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想墙上挂着的画中人致敬,孩子的一天开始了。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处处耸立着大炮的小镇,没有太多的情节,大友克洋似乎只是在给我纪录一个家庭的一天“为了城市全力开炮”这句对白也奠定的故事的基调。颇似中国工农红军的浮雕,黑眼圈瘦弱的僵尸相男人们,可以看出来,整个小镇存在的意义就是开炮,大友没有告诉我们敌人是谁,为什么要开炮,但是毋庸置疑的,开炮已经成为生活。小男孩在学校那一幕发人深省,老师告诉学生,上课的目的非常明确,数学课上的正切余切是为了计算炮弹的轨道,而化学课的内容是为了让计算更精准。我想这不仅仅是对战争无情的讽刺,更是对生活没有意义的行尸走肉的人群的嘲讽。

内容有些难懂,但是这部分的主色调却是激情的红色,而音乐竟然是欢快节奏感强的舞曲,不可不说是神来之笔!

大友克洋的这部《回忆三部曲》,在我看来,最出彩的便是音乐与故事情节强烈的对比,是讽刺更是碰撞,极为精彩。

注:小茶最喜欢第二部分,强烈推荐!

 6 ) 回忆尽皆荒诞

这是三个形态各异但同样荒诞的故事。在第一个故事中,绝世歌姬早已香消玉殒,但是回忆却和科技融合在无数年月中借求救信号诱导过客,并用记忆与欲望使他人沉沦。无论怎样的人都难以逃脱吞噬,这是精神上的荒诞。最臭兵器则用味道作为武器毁灭了所有具有贪欲的人(并且伤害无辜),这是物质上的荒诞。炮蛋城最短,但是画风的突变,人生活的重复以及存在不合理性的合理的强调,无不达到了绝对的荒诞。
或许对于作者而已,回忆尽皆荒诞,逝去再无永恒。

 7 ) 可能会永远记得的一个精彩分镜头

她的回忆中:一个手指按下了落满尘土与污物的钢琴键 一瞬间场景从污水横流腐朽黑暗的太空船底层内就转到了鸟语花香清风拂面明媚灿烂的玫瑰园 惊在当场的当事人给了个360度全景拉了整一圈然后是更惊人的画中人爱娃从身后温柔的扑了上来就是一个热吻
这个镜头拍的很美 很有想象力 给人的印象太过于深刻了...
当初第一次买到的DVD版本很差 就是那样的画质也觉得看着很美很震撼 这个片子才是我认识到大友克洋和今敏的片子真是很强的开始...

 短评

喜欢臭兵器 大炮之街看两遍才懂

8分钟前
  • Doublebitch
  • 推荐

最后发现今敏是编剧之一,而且我估计他编的是《记忆》那部,那么如果与《千年女优》一起看的话,不寒而栗

12分钟前
  • 时光旧影
  • 力荐

金敏和大友克洋的合作之物,第一部《她的回忆》金敏的存在感最强,但整体故事非常类似于塔可夫斯基的索拉里斯,名为科幻实际上则是探究人的内心。第二部《最臭兵器》很讽刺,黑色幽默但过于用力。《大炮之街》是大友克洋直接的作品,也是很多人的最爱,很1984,木偶般的人像和肃杀的气氛渲染的很好。

13分钟前
  • 力荐

曾经还是一个敢于质疑机器,调侃极权和军国主义的时代。几十年过去了,这些人类垃圾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们却不再有精力为之担忧和想象。

16分钟前
  • 白斬糖
  • 推荐

最臭兵器>打炮街>回忆

21分钟前
  • NixieCountdown
  • 推荐

她的回忆悦耳,最臭兵器捧腹,大炮之街印象最深。伪长镜头的感受是真人电影达不到的,可能与动画独特的叙事节奏或大量特写有关,人物活脱取材一战,大炮更是借用多拉大炮,整个如讽刺漫画般的戏谑感让人倍感帝国主义、军工一体、集权主义的冰冷,这种有历史元素编织的狰狞感恰好更宁人深思

24分钟前
  • 阿奇波尔德
  • 推荐

第一个很有传统经典的外太空科幻味,前半的营造很不错,结局有点俗。第二个有大幻想,但是缺乏小细节设计,不够好。第三个很有意思!

26分钟前
  • Chris 一切由无聊开始
  • 推荐

重看是特别想再仔细听一下里面的音乐。《她的回忆》配乐是菅野洋子,海妖之歌的主题,索拉里斯星的内核,歌剧演员的主角身份,整个音乐氛围和作画一样是鬼魅、惊悚而浪漫的。《最臭兵器》音乐是三宅纯(《pina》是他做的),故事主题是黑色幽默的政治讽刺剧,大量爵士乐,离散的节奏,甚至free jazz段落,都市感扑面而来,诙谐中是生化武器这种故事失控而癫狂的氛围。《大炮之街》音乐長嶌寛幸(他夫人是phew),影像是蒸汽朋克,主题是军国主义,音乐没有前两部那么统一和贯穿,是我最喜欢的一部,有搭配大炮段落的机械性电子乐,还有很多现代音乐的部分,饱满的焦虑感,同时具有极强的煽动性,分分钟让人当“殉国樱花”。总ed和op是石野卓球。总之,音乐太讲究了,日本人。太好听了!很少看到日影音乐不行的。

31分钟前
  • 海带岛
  • 还行

《最臭兵器》有点自然借助人类的双手和肉身复仇的意思,遍地植物繁盛但人类无法生存,十几年后的《灭顶之灾》与之相比实在不算高明。三个故事的未来末世感都极其强烈,90年代真是科幻的黄金时期。

36分钟前
  • CharlesChou
  • 力荐

(8.5/10)三个故事,三重表达,未来三部曲。《大炮之街》:人们生活在炮弹时代,制造炮弹成为唯一的工作,精神信仰被大幅的领航员引导,人如工具、机器一般不断的制造炮弹,轰炸着不知何处的敌人。看到《大都会》《1984》《等待戈多》的影子,(动画一镜到底场景转换很有今 敏的形式感)。《她的回忆》:航天时代的外太空探索,却困居在百年魅影的回忆当中,人在现实和虚拟之中陷入困顿,女性的回忆充满着哀悯、悲情,伤感的悲剧色彩,今敏的《千年女优》之感。人类走向太空,却迷失于内心。《最臭兵器》:荒诞、黑色幽默的科技幻想。一场小小的感冒引发了全国性的恐慌和战争,夸张、戏谑,充满着对于科技、战争的讽刺,脑洞很大,国家领导层的“圆桌会议”像极了《奇爱博士》。

41分钟前
  • 柯里昂阁下
  • 力荐

《她的回忆》感觉可以改成Cowboy Bebop的角色重演一遍

46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力荐

三是1984的写照啊

51分钟前
  • 孤独心俱乐部
  • 力荐

回忆不是逃避的场所,三部曲里面的场景几乎都是当今日本的缩影或深沉的反思。她的回忆太华丽然情节无爱。最臭兵器有世界奇妙物语的感觉,非常吸引人,音乐有趣,而且编剧冈本的感觉跟那个傻乎乎的主人公好像= =想看他的狼雨。大炮之街么过于灰暗,但批判反思的力道最深。膜拜卓绝的想象力!

53分钟前
  • 小岩菽
  • 力荐

感觉很牛逼的样子,想象力有趣,歌剧姑娘爱的怨念(怨念的爱),炸不死的臭人,阴暗悲伤的炮弹街,不爱情节,爱配乐。现实暗喻?

54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古早味的《爱死机》,更准确的说应该是《爱死机》是plus的《回忆三部曲》。庵野秀明,大友克洋,押井守,今敏,昭和动画F4。新海诚,细田守你们加油吧。

56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力荐

我悔,我悔,我大悔!我真的不该看这个片子,这完全是一个错误!我忘记在租碟网站把这个片子挪后了,它就出乎意料的给我及来了。我本来真的是,好期待看原著的说。看了这片子,再回想Hosseini在《A thousand splendid suns》里面的笔风,我真的觉得,这应该是一部多么伟大的书啊!现在完全被这部电影spoil了,我悔我悔我大悔!

57分钟前
  • 思阳
  • 力荐

森本的第一部分,当异形之旅遭遇歌剧魅影,视效意境最为突出,但!此非动画之所长,手绘画作难以呈现那种金属质感。而繁华如梦的段落证明编剧阵容确有今敏;冈村的第二部分,日本人很爱拍臭?臭蛋一往无前赴东京对比神隐少女之腐烂神进汤屋。其实臭气涉及人类味觉,非声画媒介之所长,好在黄雾弥漫众人掩鼻狂奔纷纷倒地的画面补足效果;大友的第三部分,就是炮林版的弗里茨朗大都会,“对机器的迷恋是充满感情的,这种感性的迷恋同时伴随着理性的恐惧,这是一种从手冢治虫身上继承而来的矛盾的情感,也是现代主义意识形态混合的产物。”……三个故事样态风格各异,主题指向高度一致:冷战终结后主要矛盾必然由外转内,意识形态如无法顺应时代做出调整,只会祸害无穷。难以消除的家庭心魔,秘密研制的生化武器,失去目标的赤红大炮……甚至是日美同盟。

58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一边染头发一边看这部动画,看完后我的头发变成了红色??我想染褐色的来着..这事咋整的??

1小时前
  • 小豆子
  • 力荐

第一个虽然表现唯美且紧扣主题,但翻版塞壬寓意陈旧且格局过小,三星;第三个表现日本军国主义太过露骨,蒸汽朋克风格给三星;第二个最佳,黑色幽默,讽刺当代日本很多现象,如日美关系、公司文化、职员工作风格等,也最有今敏色彩,给五星。

1小时前
  • danyboy
  • 推荐

三段式,《她的回忆》满分作品,死亡空间与海妖之歌的结合体;《最臭武器》不太喜欢,但故事性与结尾好,充满了讽刺味道;《大炮之街》最短,画风最怪,蒸汽朋克下的军国体制,有一种忧伤的情绪

1小时前
  • 乌鸦火堂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