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诗人悲歌

剧情片印度1957

主演:Waheeda Rehman

导演:古鲁·杜特

 剧照

诗人悲歌 剧照 NO.1诗人悲歌 剧照 NO.2诗人悲歌 剧照 NO.3诗人悲歌 剧照 NO.4诗人悲歌 剧照 NO.5诗人悲歌 剧照 NO.6诗人悲歌 剧照 NO.13诗人悲歌 剧照 NO.14诗人悲歌 剧照 NO.15诗人悲歌 剧照 NO.16诗人悲歌 剧照 NO.17诗人悲歌 剧照 NO.18诗人悲歌 剧照 NO.19诗人悲歌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2 11:41

详细剧情

  伟杰是一名没没无闻的诗人,出版社不但不出版他的诗集,甚至将他的作品弃如垃圾,而他的兄弟更将他的诗作当成废纸卖钱。不愿再被人看不起,他选择了流落街头,因而认识了赏识他作品的妓女古菈宝,一场意外,让大家以为他死了……
  时代杂志选为全球百部最佳电影之一,标志着达特转折点的重要代表作。妓女诱惑潦倒诗人登上她的欲望号,却发现他的才华,惺惺相惜。诗人被误传死讯,诗作忽然洛阳纸贵,人人来分一杯羹,致六亲不认。达特炮制时代堕落的纷乱,非常震撼,即使题材偏锋(密集的大特写亦用得前卫),却因切中时弊,大受欢迎,达特不再为商业搞笑,走艺术路线亦走得神乎其技。诗人和旧情人升降机相遇,跳出一段三个时空的歌舞,已是印度电影经典一幕。

 长篇影评

 1 ) FIFF14丨DAY2《诗人悲歌》:传统的歌舞中压榨出的一曲挽歌

第14届#法罗岛电影节#无人知晓单元第2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诗人悲歌》,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落魄诗人们无处可去的评价了!

果树:

无法enjoy。

飞檐:

导演对印度文明的一种态度。

蝠蝠:

诗人的凝重、迟缓、以及斗争,转场令人惊艳。

节南山:

没字幕看的过于痛苦,依旧挡不住细腻的情感。

非无想非有想:

前面真的就是五十年代印度mv大型集锦,后半个小时还有些现实的反讽,勉强拉回一城。

我们敏熙:

单从镜头设计和歌舞场面上,是出色的,但是我与这部电影的文化隔阂有点大···无法进入状态。

落霞孤鹜秋水天:

诗人悲歌,哲人终曲,底层喜剧,上层闹剧,不要因为突如其来的歌舞放弃印度电影,这其实是加分项。

拉拉那个啦啦:

有点自说自话的感觉,欣赏不来。不是说一定要接受有节奏的影片,有质感的东西,但是看了不会看第二遍,也真心是容易催眠的片,可能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分数给片名和导演的经历。

Msanctuary:

贫穷不只是物质上还分精神层面,揭示了那句 :艺术家诗人的作品真的是需要死亡来镀金。片子太长了,前面删去20分钟也不会影响观影体验的。电影最重要的还是剧情虽然也有印度歌舞,但是不影响电影的精彩。

布谷卟咕:

导演自导自演落魄诗人一角把悲愤的心情传达得更加彻底和令人动容。随着优美构图的镜头和诗人的起伏经历看到了印度社会里一些虚伪和利益熏心的方面,亲人的冷漠,初恋的背叛,出版商的势利…喜剧情节和诗人与妓女的爱情线很好地平衡了对世道的猛烈抨击。表演和穿插的歌舞很有戏剧张力,但有些情感过剩导致看下来有点累。诗人离开前的话是对世人的救赎。

子夜无人:

在他活着的时候,他一文不名;在他“去世”之后,这个快要饿死的世界奉他为圭臬;而当他再度归来,一切对他的虚名敞开怀抱的大门又重新封闭。怀才不遇的主题永远是拍不烦也拍不烂的,我们叹息“诗人已死”的时候,从来没想到过,是不是今天的时代遗忘了诗、这个国度抛弃了诗、作为读者的我们已不再需要诗?所以我们六根闭塞,对他们的载歌载舞无动于衷。而当诗人“重生”在自己的悼礼上,他要来打翻身仗,但帮过他的女人却被践踏在地上。

#FIFF14#DAY2的无人知晓场刊评分将在稍后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2 ) 一个问题

与雷伊反商业和伽塔克的独特镜头语言不同,杜特对印度电影起到了很好地示范作用,把严肃议题融入到剧情紧凑不失娱乐效果大众喜闻乐见的通俗电影之中,一些公式化的表演和剧情,印度电影沿用至今。比如电影最后的部分:大团圆(伪)→释怀(小悲剧)→小团圆,是很多优秀印度的标准模板。可惜除了雷伊,两位导演生命都较为短暂。

这电影引起了我去思考:诗一定是古老的、晦涩的吗?诗难道不应该是流行的、朝气蓬勃吗?诗不应该是极容易引起世人共鸣的吗?诗不应该穿梭于日月星辰、山川湖海、花草树木、大街小巷、人来人往……诗仅限于文字吗?没有文字的时候,人类有了诗与歌,文字不过是一种载体。

诗,一定会在影像中重生。或者说已经重生了,但多数较为晦涩。

如果某些艺术的表达一味追求抽象,甚至不具备美感与批判意识,只是为了拉开与大众的距离。就如古代人多数是文盲无法写诗,和现代人多数没有条件拍电影一样,未来也会有地球艺术和星际艺术(部分人注定只能留在地球),这种割裂会一直存在。

诗与诗人,就是这裂痕中的舞者吧。

 3 ) 诗人悲歌



      《诗人悲歌》在事故冷漠的社会中,落魄的诗人维杰唱出不融于凡尘的诗篇:“这宫殿辉煌王国云集的世界,这权力角逐的世界,人类的敌人,虚假的仪式,人们唯财富是求,他得到这世界何益于人类?人们灵魂焦灼,精神伤痕累累,困惑的眼神,悲伤的心灵,这发狂的世界尽是苦难,他得到这世界何益于人类?这视生命若草芥的世界,这敬拜死亡的世界,这死轻于生的世界,他得到这世界何益于人类?这年轻人被迫犯罪的世界,这年轻人装扮整齐去菜市的世界,这以爱情为交易的世界,他得到这世界何益于人类?这个人一钱不值的世界,这毫无友谊和忠诚的世界,这付出爱却回报不屑的世界,他得到这世界何益于人类?烧尽这世界,吹散这世界,烧尽这世界,吹散这世界,带离这世界,使我永不见,这世界属于你们,你们请自便,他得到这世界何益于人类?”

      当爱情被舒适的生活打败,当友谊被金钱的诱惑出卖,当诗人的尊严被世俗践踏,当虚伪和欲望代替了人性和真情,乱世文章不值钱,身为一个诗人在这不恰当的年代,唯有逃离这个世界,心灵才不必再漂泊了吧。



      “我不抱怨他们或任何人,只抱怨这社会,剥夺了人之为人的权利,从而使兄弟陌路,朋友为敌,我抱怨这不崇拜任何人,这崇拜偶像的世界,这破坏着的人类的良知,践踏着他们的尊严,罪恶与贫穷共享悲伤,以懦弱面对困难,在此世界我永难安宁,这是我要离开的原因,远远的离开。”
      
       何为生不逢时,你愿意做一只快乐的猪,还是做一个痛苦的思考者?当所有人都在丑陋欲望的旋涡里挣扎,而只有你用潦倒的身躯拥着那赤诚的心,无论怎样努力,却都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人生的悲剧不在于生而无用,而在于天生我材却不被这个世界理解,生不逢时,是一个人能够遭遇的最大不幸!

      这是一部用诗样的语言针砭社会的黑色电影,在堕落的时代中总有人像黑夜中的烛火般照亮大家最阴暗的角落,然而再亮的烛火也有熄灭的那一刻,这是一个关于诗人的悲剧,这是一首关于人性的离歌。小舞舞五星推荐!

(PS:该片被时代杂志选为全球百部最佳电影之一,TSPDT影史最佳电影1000部,亚洲电影百佳,IMDB印度电影TOP250第21位,也是印度电影巨星阿米尔汗最喜欢的电影)

另:网上只有一个136分钟版本的字幕,而完整版应该是146分钟,而且资源都很模糊,这么好的电影,却只能看渣画质,可惜啊!

 4 ) 失意者最后的尊严

1957年上映的[诗人悲歌]和[印度母亲]都是印度影史的经典名作,分别获得当年印度票房的冠军和季军。不同的是,后者一经推出就占据了民族精神高地,得到国家电影奖项的肯定,一直是印度电影的代表作,前者则因其彻头彻尾的批判和悲剧立场,直到1984在法国上映后,才确定其印度影史经典的地位。

在各种关于印度或世界电影的榜单中,[诗人悲歌]经常榜上有名,被誉为印度最浪漫的电影。导演古鲁·杜特以拍摄喜剧片闻名,商业上的成功让他赢得资本创作悲剧内核的轻喜剧[诗人悲歌]。大约自1947年起,22岁的他受到真实事件启发,便开始构思该片故事。后来,他在其中加入了自己早年挣扎生存的经历。

[诗人悲歌 ]承载了古鲁·杜特艺术上的野心,一反主流宝莱坞电影里的乐观和印度梦,转而用尖锐的视角看待印度社会的现实。当时,加尔各答的萨蒂亚吉特·雷伊刚刚凭借具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风格的[大地之歌]和[大河之歌],声名鹊起。位于印度东北部的孟加拉电影人掀起的新印度电影(又称平行电影Parallel Cinema)运动,进入高潮,与脱离现实的宝莱坞电影针锋相对,抵制梦幻的歌舞元素和虚假的情节。

然而,出于市场考虑,很多新印度电影其实也加入了大量歌舞场景。[诗人悲歌]中,歌舞场景不像宝莱坞电影里的那样华丽、优美,满是超越现实的梦幻,而是保留了贫民环境的真实面貌,突出角色感情的深入和互动。他们的歌声、舞蹈和正常的语言交流一样自然,不是脱离现实的方式。

主角维杰大学毕业后,穷困潦倒,没人愿意出版他主题沉重的诗歌。出版商要求他多写一些浪漫的情诗,而不是诉说悲苦。他不敢回家面对伤心的母亲和刻薄的兄弟,连最好的朋友也喜欢讽刺他。

维杰自始至终命运蹉跎,诗出版了,自己却已经“死”了。失望至极的他,放弃了被神化的身份,叫上关心他的可怜妓女古拉博出走。古鲁·杜特本想让维杰在失望的情绪中独自离开家乡,但迫于制片公司的压力,修改成这个结局。

编剧和古鲁·杜特对影片的结局也有分歧。他认为维杰应该接受众人的膜拜,宣告自己的真实身份。这是个大团圆的结局,诗人的坚持终于换回世俗的成功,虽然方式过于讽刺——人们以为他已经死了。古鲁·杜特则坚持让遭受了众叛亲离的维杰放弃自己的真实身份,以表现他对世人的盲从和偶像崇拜倍感失望。维杰追求的不是这样的成功。

古鲁·杜特曾想在加尔各答的红灯区拍摄部分场景,但是遭到皮条客们的阻挠,只好根据拍到的照片搭景。编剧将孟买红灯区里一名妓女的名字用在了片中。那名妓女在他探访红灯区时对他说,“从没有人那样尊重她。”这句话也被用在了片中:维杰被人欺骗,无钱吃饭,古拉博替他付了钱,坐到他旁边,像和情人倾诉一般,说其他人都对她污言秽语、举止粗暴,只有维杰尊重她。

拍摄于加尔各答、极尽讽刺和批判的[诗人悲歌]因此成了新印度电影的代表作,尽管它采用了宝莱坞的经典叙事技巧——浪漫的爱情(既遭遇背叛,也获得忠贞)、动人的歌舞、反转的情节。正是这些通俗戏剧手法确保了该片商业上的成功——大部分新印度电影票房失利。维杰并不是普通的失业青年。他具有经典电影主角经典的形象——落寞的理想主义者。

这类人的悲剧不单是把问题指向社会结构的失衡,更重要的是逼问人心。他面对的是一个无限堕落的社会:女友嫁给了有钱的出版商,曾经十分善良的朋友为了钱出卖他,亲兄弟不愿同他相认,不识货的出版商争抢他的诗歌,读者随波逐流,沉迷于他的人气。只有同为天涯沦落人的古拉博和一个街头按摩师朋友始终在帮助维杰。

[诗人悲歌 ]在商业上的成功得益于通俗的爱情片框架,将男主塑造成理想的社会底层,因贫穷遭遇背叛,因真诚收获真爱。维杰的身上,一方面有众多印度普通观众的困苦——失业,贫困,得不到爱情;另一方面也投射了普通人的幻想——才华终被认可,善良赢得爱情。

与宝莱坞主流电影不同的是,[诗人悲歌]选择背离苦尽甘来的梦想,没有留下团圆和希望。维杰的诗突然为人追捧,但他却经历了众叛亲离。人们为名利而疯狂的面孔,让他选择放弃诗人维杰的身份。没了这个身份,他像妓女古拉博一样,得不到尊重。与其说,维杰带上古拉博一起逃离失望之地,是因为爱情,不如说是两个一无所有的人选择抱团取暖。

在这个意义上,[诗人之歌]既是浪漫的,也是残酷的,梦想成真,但随即又被摧毁。维杰和古拉博只是换个地方挣扎。如果说生活有了希望,也只存在于他们出走的那一刻。这正是被造梦的电影回避的现实之痛。

 5 ) 诗人之死

    如果你熟悉当代印度电影,那么当你看到达特1957年的名作《诗人悲歌》时,你会惊讶于它的先锋性,因为几十年过去了,印度电影仍然在坚持着达特当初为它所创立的那些美学标准。《诗人悲歌》就像是一出混沌时代的纯美戏剧,忧伤、欢乐、迷惘、释然,人间百态在达特的故事中如同那随风飞散的诗稿,灰飞烟灭之间留住永恒,是诗歌的力量也是爱的力量。

    达特在创作这部作品之前面临着困扰印度电影发展的两大障碍。一是旧时印度的大制片厂制度;另一个是印度政府在50年代越来越严格的电影监管政策。印度电影在诞生之初就确立了其好莱坞式的发展模式(其电影中心也被叫做“宝莱坞”),即大制片厂制度。可是,在发展过程中,印度却并没有将这种制度发扬光大,反而显现出诸多弊端。达特本人也正是在离开大制片厂之后开始寻求新的创作方向的,而《诗人悲歌》就是这个阶段的产物。印度电影业在50年代初焕发新的生机的重要原因就是受到了世界各国新浪潮运动的影响,让一大批本土创作者有了改革旧时代,创造属于印度的新电影的激情,在《诗人悲歌》中,我们就能很明显地看出低角度拍摄、景深镜头、幽暗打光、意识流剪辑、象征性建构等全新的电影表现形式。独立制片方式的出现也进一步激发了这种活力,使得印度电影在50年代达到了真正的高峰。此时,印度政府却不合时宜地出台了电影监管的一系列制度,对电影内容进行了严格要求,但是天才的创作者总是能“戴着脚镣跳舞”,拉兹·卡普尔1954年的作品《流浪者》就是其中先驱。《流浪者》在情节和拍摄手法等多方面启发了达特,一个偷盗抢劫的青年拉兹折射出印度社会腐败、种姓森严和缺乏宽容的社会现实,对大法官拉贡纳特信奉的“好人的儿子一定是好人;贼的儿子一定是贼。” 的批判贯穿影片始终。《诗人悲歌》的主角同为社会底层的人物——落魄诗人,达特也毫不避讳地展现出印度社会的势利与虚伪,但这些批判也同时被”爱“包裹,在《流浪者》中,最后拉兹还是要在监狱里度过三年,但是因为有丽达爱的陪伴,三年不是苦痛,而变成了重生的机会。《诗人悲歌》中的诗人伟杰也正是因为妓女古拉宝的无私之爱,而获得了新生。爱情主题始终是印度电影的主旋律,而身份差异(小偷与律师,诗人与妓女)则是屡试不爽的戏剧背景。

    《诗人悲歌》具有明显的作者电影风格,和之后达特的另一部名作《纸花》相比,两者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两部电影一部关于落魄诗人,一部关于怀才不遇的导演,他们都陷入了三角恋情之中,《诗人悲歌》发生在伟杰和学生时代初恋情人和妓女古拉宝之间,《纸花》则是在情人与妻子之间。而且两部电影的主人公都是由达特本人扮演,拍摄风格也诸多类似,伦勃朗式的暗黑空间和巨大空间下的渺小人物。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歌舞了,印度电影业本身就是基于拍摄歌舞题材的大片场制度产生的,电影作为一项综合艺术形式,在印度电影这儿表现的再明显不过,对于文学、音乐、舞蹈等其他艺术形式的融合,让新时期印度电影既根植于印度的传统文化,又具有鲜明的西方色彩。在印度电影业,也就有了许多特殊职业:如专门为电影编写配乐的配乐师,他们有时一年内可以为上百部电影配乐,再比如幕后演唱的歌手(电影中的歌曲基本不会是演员演唱)。在1945年之前,印度共拍摄了2500部左右的有声片,这其中只有1部没有歌舞场景。达特对印度电影中歌舞形式的创造与革新的贡献巨大,此前的印度电影多以宗教题材和民间传说为主,《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印度古代两大史诗更是被无数次翻拍,题材非常单一,舞蹈与配乐也是传统风格为主,但在《诗人悲歌》中,不仅题材非常现代,拍摄歌舞场景时,电影技法开始发挥积极作用,改变了以往舞台剧般的刻板表现形式。比如说那个被津津乐道的经典场景,伟杰在电梯里偶遇初恋情人,回忆起他们分手时的场景,在这里,伟杰接到分手信后,又开始回忆起他们之前愉快相处的画面。这种回忆中再回忆的处理方式,只有借助电影技法才能实现,电影能比舞台剧更流畅地进行时空转换。而在拍摄这些歌舞场景时,达特将景深效果用到了极致,摄影机在给出演员的特写镜头后,又立刻转变为旁观者,演员也越走越远,路旁的路灯呈现出纵深效果,极具美感。《诗人悲歌》对电影构图可以说是极端考究。古拉宝家的楼梯多次成为了重要的象征工具,用来表现伟杰的困惑和古拉宝爱情的艰难。在伟杰知道自己母亲去世的那场戏中,镜头置于正前方,观众犹如和主人公面对面,感同身受,而伟杰的周围也逐渐由明变暗,这种通过外部环境来暗示人物心理状态的表现手法在当时印度电影中也算是创新之举了。另外,在影片末段,伟杰突然现身自己的追悼会那场戏也体现出达特喜欢通过大场景突出人物的拍摄手法,镜头在众人和伟杰一人之间切换,渺小的众人和俯拍占据银幕大片空间的伟杰形成鲜明对比,而在伟杰告别初恋情人那一段,巨大的大厅和大片的阴影下的伟杰却变得十分渺小。这种手法明显来自于奥逊·威尔斯的《公民凯恩》,通过这种表现主义风格的构图来突显出主人公此时的心理状态的转变(自信与自卑)。

    回看《诗人悲歌》的主题,从英文片名“渴望”和电影中的出现的诗句“吾求花儿得荆棘”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关于追求、获得与失去的故事。伟杰为了自己的诗歌梦想,不惜离家出走,甘于贫寒的生活,在他最潦倒的时候,也几乎放弃了自己的理想,去干下等的工作来糊口。但印度电影从来不缺乏跌宕的剧情,古拉宝意外买到了被伟杰兄弟当废纸卖掉的诗稿,如获至宝,暗地里帮助他,一次意外,伟杰被误传死亡,也是古拉宝的坚持让诗集出版,没想到一鸣惊人。伟杰的追求实际上也是导演自我的投射,达特离开大制片公司也像是一次破釜沉舟之举,想必他此时的心理状态也和伟杰一样,伟杰最后在得到“成功”之后回归流浪生活的坦然心态也是达特此时对自己命运的寄望吧。《诗人悲歌》回应了卡夫卡“饥饿时代,诗人何为?”的追问,在众人选择观看马戏团的杂技而忽略掉艺术家的时候,卡夫卡用追求刺激满足的众人来表现视饥饿艺术为生命的艺术家的伟大与孤独。同样,达特也在影片中创造了众多“反派”形象,他们如同拉贡纳特一样,都被愚昧与偏见遮蔽了双眼。在伟杰未成名前,兄弟对他冷嘲热讽,成名之后却想来分一杯羹,上层人士如出版社社长、报社主编等也是为了利益而丧失了人性的可悲之人。同时,小贩和古拉宝却是伟杰的挚友,他们始终如一,热爱他的诗歌,无私地帮助他。在影片另一个经典场景中,伟杰穿越街道,反复唱着“这个国家的统治者们怎么看?”此时,妓女在周围诱惑他,一个母亲在向他兜售自己的女儿,周围的罪恶袭来,诗人显得如此孤独。这么直接的批判色彩也确立了印度电影的现实主义风格传统和关注社会现实的批判精神。

    影片翻译的中文片名虽然带有“悲”字,但实际上影片中出现了大量的喜剧段落。如伟杰问报社主编为何未刊载他的诗歌时,主编讥讽道“你的诗只配做成帽子戴”,伟杰反击“最适合戴在你这种愚昧的脑袋上”。而小贩等人又是十足的搞笑角色,影片在喜剧和悲剧之间风格左右切换,想不出除了印度电影还能在哪里找到如此奇妙的观影体验。《诗人悲歌》还延续了印度电影的一个光荣传统,就是对女性形象的深刻刻画,妓女古拉宝的坚强和勇气,初恋情人的犹豫与软弱,母亲的关怀与理解都让人感动不已。

    诗人在成功中死去,在自我放逐中复活,这就像是一个关于导演自己,也关于这个国家命运的寓言,如同最后浓雾中远去的伟杰和古拉宝,在这个还有人相信诗意的年代,还有人愿意为人之痛苦而歌唱,为寻找自我而放逐,这应该就是我们灵魂所渴望的生活吧!

 6 ) 哎呀我...写个长评好好吐槽一番

  • 男主就是特别垃圾但导演认为是个宝贝,对他不好的人都是庸俗势利的,全是别人不懂得照顾他的感情,饭店老板要个饭钱就快成坏人了,看到男主没有钱还胆敢上去要,你不知道他是男主吗。男主只写诗不找工作穷得活不下去(导演:被社会迫害得)去干力工,导演要安排个人在旁边为他打抱不平:你们读书人怎么能屈尊干力工呢。别太宠啊。(导演肯定觉得这里有错的是杂志社和家人吧,不出版他的诗,不收留没有收入的弟弟)男主大概是有着这样的导演罩着所以可以尽情讨厌,反正他会是对的,低段位杰克苏啊。
  • 把敌人都塑造成low逼已经格调很低,而且他们有时甚至不是真的low而是被导演强行按头成的low。杂志社没有义务出版你的诗,是你在求人家出版,要说的话人家连看你的诗的义务也没有,吃了饭付钱天经地义老板没有义务体谅你的难处,把杂志社和老板写成坏人就像情深深雨蒙蒙里把拒绝治疗宠物的大夫写成坏人一样,没有意识到这其实是正常的行为,导演你生活中也是这么赖账的吗?整个有点过于以男主为中心来思考了吧
邪恶的饭店老板和可怜的男主,啊真的太可怜了

  • 主题的讽刺超级浅层段位很低(同时自以为很有深度哎呀我),流于表面(坏人们坏得就很表面呃呃),剧情的每一步都特别刻板特别脸谱化,下一步要发生什么完全能猜出来,
印度片中的坏人坏得特别淳朴、诚实......能别把想表达的东西直接写成台词吗

所有角色都特别平板,女二的人设有着复杂性但基本就是在当普通的女主来演,没看出来性格中的什么灰色色调,女一本来就是普通女主所以性格没有特点也不算槽点,男主跟傲然高洁的仙男人设一点边不搭,感觉到的只是他又菜又爱抱怨,人格魅力更是别指望了,少点讨人厌已经不错了(跟这一代男演员比起来三汗算是审美升级了),唯一没那么拉的角色就是洗头那位哥,我敢说这些演员心里没有一点塑造性格特点来跟剧本贴合的意识,不知道该说他们素质差还是这种电影对这方面要求太低

  • 演员的素质绝对会影响主题的表达,主角的讨厌绝对会毁了主题的表达,导演安排了一堆虐男主的戏表现悲惨,抱歉我只会笑出声,把这哥拖出去什么的特别让人支持,他开始哀叹只让人感觉这个巨婴活该,这个巨婴又抱怨上了,一点都不感动,距离感觉到悲凉什么的太远了,看到后面我悟了,如果不能感动就享受这些虐点,直到最后这玩意对我来说都是个喜剧片,无处不在的虐反而变成了这部电影的快乐源泉

  • 看了演员表原来这™是自导自演的,导演就是男主(他作为演员的讨厌和作为导演的讨厌确实有共通之处呢),这部电影前面有一段嘲笑胖女人的情节,他不看看他自己吗?

  • 女主没有原因地爱上男主,只有唱歌没有实质内容的感情线,但问就是已经刻骨铭心地爱上了。现在的印度片进歌舞之前都会加个(生硬的)导入,老片连导入都省了,能看出歌舞是单拍的跟剧情联系不大,然后在剧情里找个机会插进去,并没有付出一点努力假装这是剧情的一部分,这些属于印度电影标配的槽点,在这里已经是小节了
你俩才认识几天,怎么就历经磨难了

  • 听名字看简介和评分真以为是个高大上的片,实际上可以说没有好的地方,同时这部电影时长超过两小时,无效片段无数,超过一半都是特别差的节奏完全不顾及观影体验,真是tm不专业得一批,你可以烂但你不能这么无聊...前一个半小时对我来说已经不是享受是忍受了,一个半小时!电影怎么能做到这样的,一星已经不够形容我对它的感觉了

 短评

难怪这么自恋,原来真的自编自导自演

10分钟前
  • 冰山李
  • 还行

男主就是特别垃圾但导演认为是个宝贝,对他不好的人都是庸俗势利的,导演过于以男主为中心思考问题,饭店老板冲他要个饭钱就快成坏人了,别太宠啊。男主大概是有着这样的导演罩着所以可以尽情讨厌,反正他会是对的,低段位杰克苏啊。主题的讽刺超级浅层流于表面但是自以为很有深度,导演的自恋愚蠢厕品自以为是溢出屏幕的两个半小时。对了,这个电影完全是死亡节奏,剪掉四十分钟毫无压力,特别是前面很多无效片段,你需要一个半小时才能等到它变得稍微好看一点,观影体验差得一批

12分钟前
  • 马杰农家的蕾莉
  • 很差

对于自己的身份,从执意证明到索性放弃,主人公用决绝的方式告别旧我,可他真的能够找到新我、重新实现价值吗?根本的身份危机依然没有解决,这的确是一曲诗人悲歌。

15分钟前
  • littleBea
  • 推荐

达特这部电影对于印度电影史实在是太重要了,在对传统印度电影娱乐性的改革中,用一个悲喜交加的诗人之死提升了印度电影的社会意识和艺术水准,喜剧情节之外,大量的栏杆景框制造大片阴影,震撼的景深镜头和特写镜头交织,加上创造性的折射人物内心的歌舞场景,无不体现出影片的史诗气质。

16分钟前
  • 幽灵不会哭
  • 力荐

看点:Guru Dutt的歌舞设计,Vijay身上的基督隐喻。中间那段升降机相遇的闪回太棒了!想想天朝这个时期的电影真是可以去死一死了

20分钟前
  • 末药煎肉塔
  • 推荐

新印度电影的代表作,独立后的印度在建设现代国家过程中,人性面临的社会困境,世俗社会的价值观与个人理想信念的冲突。本来新印度电影针对宝莱坞电影,抵制歌舞和虚假梦幻,但是出于市场顾虑等原因,很多新印度电影也加入了大量歌舞元素。它们批判性大于造梦性,呈现印度社会的贫穷和人性、价值的扭曲。本片中,诗人自始至终命运蹉跎,诗出版了,但自己却“死”了。失望至极的他,放弃被神化的身份,带着关心在乎他的妓女出走。

25分钟前
  • 唐朝
  • 推荐

相较于两年后的《纸花》,被称为印度威尔斯的古鲁·杜特尚未完全沉溺于影像调度的繁复炫目,虽然后者同样的弥补了情节剧的通俗与普通,《诗人悲歌》技术方面还是光与镜的协奏曲,主要的模式是特写与全景的相互过渡以及光的出神入化,以此创造出诗意朦胧的感觉,这也是影片内容和导演本身的双关。印度电影最大的传统——歌舞段落被完全合理化的植入,首先是女主出于自我目的的舞蹈和段段抒情的演唱,在破除突然歌舞的魔咒的同时,也对歌舞片并入世界电影正轨做了推动。而吟唱的同时抹除了舞蹈因素,单一音乐的模式,可以说对当时商业的背离,也可以说是对情感因素的首位凸显,并在此时将文学魅力置于影像同等的地位。结尾近乎直给的社会控诉,未免又流俗,但那背光和摄影构图角度,又一次的拯救的电影,而这,恰恰是古鲁·杜特最大的魅力。

26分钟前
  • 马雅可夫斯基
  • 推荐

最后一幕的疯狂把整部电影推向了伟大 原来印度的诗人都是歌手

31分钟前
  • 刹那。
  • 推荐

维杰在圣光普照下用诗歌换回了身份,但这好不容易要回的自我,却并非本我。最后依旧一贫如洗,但换来一身洁白,向光里走去。

35分钟前
  • ┢落┦
  • 还行

9.跳脱出印度公式电影大环境,拍了一部浪漫主义的,以好莱坞式的命运神话为策略的社会问题片,揭露社会贫困和畸形的拜物主义。一段段调度精妙的歌舞道不尽这世间的伤感和忧郁,如社会观察家一般的诗人歌唱着生命的痛苦。(说实话,超时空歌舞那段,皓月当空的云上之舞,令我第一时间联想到好莱坞默片时期那部名作《孤独》,两者有着异曲同工的构思巧合)500

38分钟前
  • 杨小槑
  • 力荐

8.8/10。①两条线交织:诗人男主落魄无名贫困被人看不起,后因别人谣传他死了竟使他的诗洛阳纸贵;男主与欣赏他诗的妓女女主的爱情。②渲染诗意:一些段落以唱歌跳舞代替台词来渲染气氛/抒情(最喜欢初遇妓女和两段);各种调度很不错的丝滑优美的运镜(唱歌时的标志性推拉镜头【从大特写到全景的各种景别】好有意思)。③大量以低调打光渲染悲伤/心事重重。④表演太浮夸(男主相对较好,女主次之,但两人也都有过于浮夸的时刻);大量表现主义光影,但都用的没有道理;作为传统情节剧,有些歌舞部分有点影响叙事节奏,或者让人觉得不合现实逻辑地突然;一些喜剧的插科打诨有点打乱氛围;结尾升华到谴责社会的那段太说教(这逆光真是。。);女性角色的塑造充满了导演的男性凝视和普信。

43分钟前
  • 持人的摄影机
  • 推荐

普通剧情片,看过留脚印

46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这样的故事在古代文人墨客身上发生过太多了,看着其实蛮亲切的,深度和力度很足。片中有大量的唱段。手法上和其他印度电影差别非常之大,景深镜头、特写和大量暗影,还有意识流的剪辑,在之后的纸花一片中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发挥

51分钟前
  • 可乐李
  • 力荐

当爱情被舒适的生活打败,当友谊被金钱的诱惑出卖,当诗人的尊严被世俗践踏,当虚伪和欲望代替了人性和真情,乱世文章不值钱,身为一个诗人在这不恰当的年代,唯有逃离这个世界,心灵才不必再漂泊了吧。

54分钟前
  • 小舞舞
  • 力荐

以诗歌串联和推出全片的主题,中国三千年诗歌所未能在电影中表现的,古鲁杜特做到了。死而复生,生后消失,诗人维杰所为如耶稣俯瞰众生。

58分钟前
  • 绯红少年
  • 推荐

太可怕了,把完全流于表面的情感和社会批评一字一句地说出来也就罢了,居然是一遍一遍唱出来的…

1小时前
  • BLTEmpanada
  • 较差

8.5,古鲁·杜特是印度影史最有魅力的天皇巨星,他的忧郁气质在印度明星当中别具一格,这也是他完全超越四大汗、拉吉尼坎塔、卡普尔和巴克强的地方。诗人悲歌就很像是他个人一生经历的写照,穷困潦倒、尝尽人间冷暖、意外获得成功却又决绝地跟无情的社会决裂,印度电影经常也会经常表现痛苦,但一般主流电影都会在结尾回到一个比较团圆的正轨上(比如流浪者),像杜特这种从骨子里就散发着残酷的导演,确实稀有。另外一个重点反印度主流建制电影的地方,在歌舞段落的设计上,去奇观化、用唱词表达人物内心而且用很多推轨变焦的方式来放大这种体验,作为一个宝莱坞的体系内的导演,能做出这一点点的创新,就殊为不易了。

1小时前
  • мая
  • 力荐

被选入2005年《时代》杂志电影史上永恒的100部。由古鲁·杜特自导自演,改编自真人真事,落寞的诗人和妓女之间灵魂的触碰。也饱含对印度文明凋落的痛心。大量诗歌的吟唱,恰如其分平衡了宝莱坞电影里的歌舞元素。运镜也是诗意的,很是喜欢。英年39岁于家中自绝性命的又一天才,唏嘘哀哉~

1小时前
  • 荒也
  • 力荐

干嘛非给白色花朵上的蜜蜂绑条黑线,飞起来那就是放风筝一样夸张,还非要给特写o(╯□╰)o干嘛贫困潦倒食不果腹的诗人会长得又高又壮又白又胖,而吃跑了撑了的都是面黄肌瘦o(╯□╰)o.........不是诗人,是歌手,高兴了扯嗓子K一曲,郁闷了扯嗓子再K一曲,不服不行!至于人物,不能更讨厌。

1小时前
  • 翟墨子
  • 推荐

圣徒维吉,以自我牺牲完成对拜物社会的批判,重拾身份的过程是对彼得不认主故事的化用,“复活”时更是以逆光+门框+张开手臂完成了基督圣象。漫长的歌(没有舞)段落仍然破坏叙事节奏,虽然几乎都以推轨长镜开始蓄积情绪,但时不时给个特写看男主作深沉状就让人完全出戏。有很多精巧的构图、景深空间设计,如初恋回忆,但也有非常呆板,完全依赖蒙太奇的段落,如看跳舞的库里肖夫实验。

1小时前
  • 鲸鱼马戏团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