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青春的脚步

剧情片内地1957

主演:袁玫,刘增庆

导演:苏里,严恭

 剧照

青春的脚步 剧照 NO.1青春的脚步 剧照 NO.2青春的脚步 剧照 NO.3青春的脚步 剧照 NO.4青春的脚步 剧照 NO.5青春的脚步 剧照 NO.6青春的脚步 剧照 NO.13青春的脚步 剧照 NO.14青春的脚步 剧照 NO.15青春的脚步 剧照 NO.16青春的脚步 剧照 NO.17青春的脚步 剧照 NO.18青春的脚步 剧照 NO.19青春的脚步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27 20:38

详细剧情

故事发生在1950年代中期,某城市。肖平和林美兰是一对恋人,两人同在设计院工作。由于一次图纸设计上的分歧,两人情感出现危机。已有妻室的主任彭珂趁机向美兰表示爱慕,美兰惊愕不已……

 长篇影评

 1 ) 《青春的脚步》背景资料研究

电影《青春的脚步》背景资料研究
  电影《青春的脚步》出品于1957年,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主要是:
1 国际背景:1956年2月份,赫鲁晓夫在苏共第20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对斯大林的领导提出异议,苏联的这一事件对社会主义国家引起不少的震动。
2苏共二十大促使中共中央就过去强调苏联经验的做法进行反思,转而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毛泽东就此及时提出:“十大关系”以期缓和政治矛盾。
3 1957年,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长篇讲话,3月份通过“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鼓励“一切立志改革的志士仁人”以“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精神向共产党提批评意见。在近半个月的时间内,毛泽东为鼓励“大鸣大放”,在京、沪等地对各地干部至少讲了九次话,批评老干部中有90%对“双百”方针有抵触。
文化背景主要是:
1文艺创作的活跃时期 ;知识分子的春天
    1 )1956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知识分子会议”,周恩来指出,经过“思想改造”后的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国家建设不可缺少的力量。同时,为改变科学落后的状况,会后又号召“向科学进军”。
    2 )“十大关系”在文艺问题上针对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3 )中共中央宣传部长陆定一提出民众有“独立思考的自由”和“宣传唯心论的自由”。
 总结:建国以来的几次运动使知识分子已经有所顾忌,但是经反复动员,1957年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热闹的“鸣放”局面。在这种大气候下,电影界的创作活动又空前活跃起来,一改建国以来以反映革命战争的电影占主流的局面,大量反映现实生活原貌、针砭时弊的影片呼之欲出。
    4 )上述“大气候”使1957年筹拍生活类影片成为主流,像《探亲记》、《寻爱记》、《幸福》等。这些影片都围绕家庭、爱情、婚姻这些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到的生活矛盾和纠葛展开,影片都侧重表现劳动人民,最终的结局都是共同的事业----劳动促使故事的主人公大团圆。这些影片都是两条线,新旧思想对照,侧重反映一些党的干部、工人存在的落后思想,歌颂无私的奉献精神和没有一丁点杂质的道德品质。
     2 政治形势变化;社会矛盾多
1 )“大鸣大放”的整风运动在1957年4月展开,《青春的脚步》开拍于5月10日。也就是在这一天,罗隆基在中共中央统战部召开的座谈会上说,文教机关中青年党员不应该也不能够领导老年的旧的高级知识分子,“无产阶级小知识分子同小资产阶级的大知识分子是个矛盾。”
     2 )5月15日,毛泽东写了一篇供党内干部阅读的文章,称“事情正在起变化”,指出“最近这个时期,在民主党派中和在高等院校中,右派表现的最坚决最猖狂”。“我们还要让他们猖狂一个时期,让他们走到顶点。他们越猖狂,对于我们越是有益”。
     3 )6月8日,全国开展了“反右派斗争”,在“大鸣大放”中“针砭时弊”的知识分子统统被打成“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资产阶级右派分子”。
     4 )针对这种变化,讨论,结果认为“整风运动是我党既定不变的方针”。反右斗争是为了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电影创作和其他文艺作品,重新审查,引出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问题。
     5 )当时存在的社会矛盾多,这些矛盾在意识形态领域被对立起来,最终成为一种对立公式:左派=无产阶级=体力劳动者=人民,右派=资产阶级=脑力劳动者=人民专政对象之一。
   总结:在上述背景下一部电影经历前期剧本、中期拍摄、后期制作的过程可想而知是很艰难的,也昭示了一部电影顽强的生命力。
 剧本更改始末
1 正式剧本梗概:
某民用建筑设计院正在开展工人住宅标准设计征稿,该院技术员肖平和他正热恋的爱人、技术员林美兰也积极参加了应征设计工作。美兰在设计中,过多地追求外表的豪华与美观,而忽视了经济、实用的原则,肖平对此提出了意见,但由于美兰的自负,她拒绝了肖平的帮助,导致了两人感情上的危机。肖平只好托请自己的表哥,该院设计室主任彭珂对美兰的设计予以帮助。在彭珂的帮助下,美兰的设计图很快就完成了。征稿图纸预展时,美兰获得一些同志的好评。因此美兰非常感激彭珂。可是彭珂帮助美兰是别有用意的,当彭珂正面向美兰求爱时,美兰一时惊疑不解,彭珂已是一个有妻子儿女的人,而美兰又爱着肖平,特别是同屋好友静文告诉美兰,肖平是如何关心着她的设计图时,美兰更加感到内疚,因而她主动与肖平解除误会,二人又和好了。美兰的设计,由于没有根本改变原来华而不实的思想,所以在讨论会上大多数同志提出了相反的意见。肖平为了对国家负责,对自己的爱人负责,也指出了美兰在设计思想上的错误。这使美兰的自尊心、虚荣心受到很大打击,她对肖平产生了极大的不满与气愤。彭珂乘人之隙,向美兰进攻。寻求安慰的美兰倒向了彭珂一边,她的失足,不仅自己痛苦,也给彭珂的妻子、该院资料员淑芳和肖平带来了苦恼和不幸。彭珂与美兰的关系继续发展着,在一次设计院组织的郊游联欢会上,淑芳和肖平偶然发现了这一事实。而彭珂不仅不承认自己的错误,反要逼迫淑芳离婚,淑芳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决心离家出走,但在年迈的婆婆和年幼的儿女面前,她强忍着痛苦留下了。不久,美兰怀孕了。彭珂为了顾全自己的名誉、地位,为了逃避在道德上的谴责,让美兰服药打胎。这时,美兰终于看清了彭珂的丑恶面目,在悔恨、羞愧中,她吞服了大量的打胎药,幸被静文发现,送医院急救,美兰才免于生命的危险。美兰出院后,她只感到无地自容,没有勇气再见到同志们,对自己的未来失去了信心。经过领导和同志们的严肃批评和教育,她终于认识到自己严重的资产阶级思想,决心振作起来,重新做人。彭珂的道德败坏,激起了群众的公愤,终于依法惩办。肖平和许多同志就要到青海参加祖国的建设,当他们动身时,美兰前去送行,肖平仍以同志的友谊勉励美兰,要她鼓起勇气,改造自己,和大家携手前进。
正式剧本以三角恋爱故事和婚外恋故事作为叙述策略和镜像,来表征国家意识形态是如何通过爱情的选择(既合理又合法的选择/不合理不合法的选择)这一私人领域而顺利抵达“主体”,从而完成对国家所需要的合法的、理想的新人的形构。
2 初创剧本
原名《生活的教育》,初创主题是通过女主人公美兰的堕落来批判资产阶级思想情感,树立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在《生活的教育》中,静文的父亲高主任是一个老干部,作为一个单位党组织的负责人,他对彭珂的错误进行了严肃的斗争;静文是团支书、党员,也对美兰的“堕落”进行了批评;彭珂是一个党员、转业军人。故事的结局是彭珂最终蜕化变质,美兰受到舆论谴责,男主人公肖平和静文结为夫妇。原初剧本是一个“善恶有报”的大团圆故事。
这个版本的剧本更偏向当下泛滥的偶像剧的情节安排:在跋涉一番情感的征程之后,才发现真爱就在身边,最后大团圆结局。
3 《青春的脚步》改编后其中一个版本
重点放在背叛婚姻家庭后的一对男女----林美兰和彭珂的心理矛盾和自我谴责上,彭珂最终因获得妻子的原谅而回到家中,彭珂妻子不希望婆婆责骂丈夫,反而为丈夫含泪做饭,这符合中国女人的个性和隐忍的品质,实际是能引起更多的观众的共鸣的。
 批判始末
1958年,“三面红旗”开始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波及到电影艺术创作中,从选材和思想立意,都要完全符合“三面红旗:的思想路线,稍有偏差,立即会被当作对“主流话语”的对立面而否定,成为必须拔去的“白旗”。同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依然被主流话语所肯定,电影顿时失去方向,无所适从。
 1 )1958年4月,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康生视察“长影”,点名批判《青春的脚步》、《球场风波》、《花好月圆》等影片是“头脑不知何处去,渣滓依旧笑春风”,提出要在银幕上彻底清除所谓资产阶级思想和修正主义思想。
2 )鉴于《我们夫妇之间》描写干部家庭的矛盾而被批判的命运,《青春的脚步》在改编中已回避这个问题,但陈荒煤在《人民日报》1958年12月2日《坚决拔掉银幕上的白旗》一文中特别指出 导演把原作中党员的称号都取消了,不论是好党员还是坏党员。这丝毫也不能说,导演在维护党的利益。
3 )为让电影工作者进一步认识到中国电影的方向问题,1958年5月,《文汇报》刊登《电影必须反映党的风格》,再次肯定以政治为目的的文艺方向。
1 电影,必须是党组织和党员形象的重要载体
 1958年第4期《百花》杂志 《对影片<青春的脚步>的几点意见》认为影片没有突出党的领导,没有具体表现是因为组织的干涉才为婚变中的男女当事人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在体现党员党组织的党性原则上表现力度不够,
 1958年第16期《中国青年》刊登的耿西的《让青年追求什么样的爱情?----评影片<青春的脚步>》一文中特别提出,这场婚外恋中将彭珂送交法院,使美兰在团的会议上进行自我批评这一结局,并非最完美的结局,因为。“艺术作品里,并不能只靠法律解决问题,否则只要法院好了,要艺术作品干什么?”
2 电影,必须以社会主义精神教育人民
1958年第4期欧阳英《谈<青春的脚步>中的肖平》要求“肖平”这个人物必须要对自己的恋人美兰的思想有认识并批判,因为“肖平”是一个正面人物,是社会主义新青年,这个人物必须完美的体现社会主义精神,他在任何问题上都必须表现得完全正确,在伦理问题上则必须克服一般人的七情六欲,以一个战斗者的形象去面对爱情、婚姻中出现的问题。
4 )批判结果:此后,中国不多的几部伦理片,尤其是家庭伦理片,回避了社会、家庭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人生问题的复杂性,几乎都着力于以一个说教者的面孔,通过影片去赞美人的美好心灵;或者结合中国固有的传统美德,去肯定对老人的尊敬,去颂扬谦逊和舍己为人的美德,并以此赢得观众欢迎。这种类型的单一,直到现在尚未被彻底打破。
主创人员说
苏里:《青春的脚步》导演之一,胡苏向严恭推荐了薛彦东的剧本《青春的脚步》。这个本子不属于儿童片, 是一个反映新中国成立初期关于道德问题的剧本, 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苏里拍《哥哥和妹妹》 已经完成, 儿童片创作组的另一部戏《皮包》也即将杀青。儿童片创作组担心一时无戏可上, 摄制组被厂里借调拍别的戏, 他们要再组织摄制组就难了, 决定拿 《青春的脚步》应急, 先把摄制组占住再说。严恭就联合苏里拍了《青春的脚步》, 他们说好这部戏以严恭为主苏里为副; 下一部戏两人继续联合导演, 由苏里为主严恭为副。
1957年10月出品、苏里和严恭联合导演的影片《青春的脚步》, 命运可就没那么好了。此片适逢电影界开展银幕拔白旗运动, 成了地地道道的银幕“白旗”。20世纪五六十年代, 中国银幕是工农兵一统天下。《青春的脚步》 不仅写了知识分子, 而且涉及道德领域, 涉及今天看来也是敏感的婚外恋和第三者问题。这在充满工农兵题材的长影, 既前卫又另类, 受到批判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康生的话加重了《青春的脚步》 问题的严重性, 厂里开展了对影片的批评。为了认识问题, 厂里要严恭一时不要外出。虽说导演还有苏里, 可是因为他筹拍《红孩子》而退出《青春的脚步》组, 严恭承担的责任就多一些。这时, 山西作家马烽写了电影剧本《我们村里的年轻人》, 由编辑处交给了严恭。因为严恭拍过马烽的剧本《结婚》, 和马烽熟悉。厂里认为, 一边挨批一边出去拍戏, 显然不够严肃, 于是决定严恭暂时不要上戏。在这种情况下, 严恭忍痛割爱把剧本交给了苏里。
严恭:《青春的脚步》导演之一,主导演,儿童片专家。《像诗一样真实—严恭自传》
薛彦东:《青春的脚步》编剧,剧本之所以能拍成电影:主题积极, 题材新颖;陈荒煤: 这样的题材要开拓。“大鸣大放”期间:被批“资产阶级名利思想, 写毒草剧本” 。1958 年4 月, 康生在制片厂厂长座谈会谈话中说: 在中南海看了 青春的脚步! 印象比较深, 那个片子给人印象是, 好像世界倒退了四十年……” 康生又说:“ 我看长影这些人……受修正主义思潮冲击很厉害……总之一阵大风浪来了, 头脑不知何处去, 渣滓依旧笑东风。” 1958年5 月在“创作跃进会”上, 我和严恭导演对《青春的脚步》 进行了检查,用阶级观点分析人物, 以往我是没有的。我的检查中居然提出用阶级观点看待彭珂的错误性质, 说明我在“反右” 斗争中被改造得“进步”了。“文化大革命” 前夕, 在文艺界江青先拿电影开了刀!1965年在谈电影歌颂与暴露问题时, 《谁是被抛弃的人》《 青春的脚步》《布谷鸟又叫了》《 抓壮丁》《桃花扇>等一批被解放不久的影片, 又重新被她扣上“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毒草”影片的帽子, 打入灾难深渊。
王人美:饰演淑芳,一个忍气吞声的贤妻,后背丈夫抛弃。“夏天,反右运动全面铺开。《青春的脚步》拍摄工作勉强完成”。
对影片的评论:
1 《一部虚伪、歪曲青年精神面貌的影片》兰州大学 刘战功 《中国电影》1958年第09期
2 《青年们谈<青春的脚步>》 艺军 《中国电影》1958年第09期
3 《“青春的脚步”批判—用什么来教育青年》辛欣 《中国电影》1958年第09期
4 《腐朽的道路,低下的情操》关智杰 《中国电影》1958年第09期
5 《怀念50年前的“小资”电影》刘心武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21日08:41 南方日报








【参考文献】
[1]祁晓萍:《香花毒草:红色年代的电影命运》,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版
 [2]王霆钧《苏里及他的电影( 之一)》《电影文学》2010年第9期
 [3]王霆钧《苏里及他的电影( 之二)》《电影文学》2010年第13期
 [4]王霆钧《苏里及他的电影( 之三)》《电影文学》2010年第21期
 [5]薛彦东《我从影经历之一瞥》《电影文学》2011年第9期
 [6]王人美《我的成名与不幸》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5年
 [7]刘战功《一部虚伪、歪曲青年精神面貌的影片》兰州大学,《中国电影》1958第09期
[8]《青年们谈<青春的脚步>》,艺军,《中国电影》1958年第09期
[9]《“青春的脚步”批判—用什么来教育青年》,辛欣,《中国电影》1958年第09期
[10]《腐朽的道路,低下的情操》,关智杰,《中国电影》1958年第09期
[11]《怀念50年前的“小资”电影》刘心武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21日《南方日报》

 短评

1957年

8分钟前
  • 想飞的鱼儿
  • 推荐

王人美,在旧社会是天不怕地不怕的野玫瑰,怎么解放了反而变成王宝钏了(不是)。瞎引申一下,嫁错男人和生活的拖磨是会把直爽豪迈的女性变得怯懦婆妈的。谈恋爱专业户刘增庆是怎么打扮都很帅,不过他的长相也绝对演不了工农兵,限制了戏路。他气质和后来香港的小生雷震很相似,不过比雷震的男子气更足一些,雷震给人感觉像是常年在吃中药,太虚弱了。袁玫其实更适合演小媳妇,五官堆得紧,长相不大气,这个大学生知识分子角色不太适合她。老流氓彭珂长得太猥琐了,一点书卷气都没有,躬着背体态猥琐,不像高级知识分子,倒像个特务。

12分钟前
  • Freddie Lee
  • 推荐

结局极好。

15分钟前
  • 四两白干
  • 推荐

林美兰(袁玫 饰)

16分钟前
  • pipboy
  • 推荐

审美的异色,好莱坞式的故事。非常厉害了。

19分钟前
  • helenharris
  • 推荐

山山老师经典调侃:不想当师母的女研究生~不是好研究生……哇咔咔咔~~

23分钟前
  • 花小撒
  • 推荐

那时候能有这种事也不容易吧!

26分钟前
  • Diva Tequila
  • 还行

看得很过瘾,叙事、表演、台词,个个精彩。剧作严谨出色,人物性格立体、饱满,这种看国片的感觉上一次是《护士日记》。

28分钟前
  • 米格鲁猎兔泡茶
  • 力荐

那时候尺度颇大啊……虽然把骗小姑娘的人改成了知识分子,而且解决太简单了

31分钟前
  • Multivac
  • 还行

渣男渣女来相配天生是一对,渣男得到报应渣女却得到了爱情。那个年代拍的三角恋、出轨、婚外恋、小三堕胎也真的很狗血。

36分钟前
  • kazo
  • 较差

朋克不配拥有爱情

38分钟前
  • 弥西
  • 推荐

小三怎么会有这么完满的结局?!~~~王人美有点老了

41分钟前
  • 苗艺馨
  • 还行

睡着了>_<

43分钟前
  • 康平
  • 还行

85人放映厅2012.11.20.3:40pm 真是找死片呀,拍的各种好。有老婆孩子的领导抢自己兄弟的女友搞婚外恋使其怀孕并堕胎,影片拍的如诗如画,即使很十七年的批评场景,也被从发动的车中跳下所消解。整体展现资产阶级的物质精神美,场景和镜头暴露了立场。而两位导演竟然都活到了新世纪,太让人吃惊了。

48分钟前
  • xīn
  • 力荐

彭柯这个角色很鲜明,所以逗。还有袁枚老奶奶越长越俊啊

52分钟前
  • 到哪哪倒龙经理
  • 推荐

想要引领服装潮流的结果就是被当白旗给拔了,不过就算美兰少几件衣服,这种描绘小情小爱乱情乱爱的电影在当时也够前卫的了。如果事先不知道,我肯定不会觉得这是一部十七年电影(特地查了下这名词的意思)。除了那段说教让我有些不适外,总体很开心的一次观影~尤其是和女主一起看的~

57分钟前
  • 珊瑚小乱
  • 推荐

真乃毒草

60分钟前
  • ᠴᠣᠭᠲᠤ🔒
  • 还行

6.5,三角恋加不伦加堕胎,这尺度不被拿来做反面典型批判都难

1小时前
  • мая
  • 推荐

拍摄过程处于大鸣大放转风声鹤唳的时期,所以造就了一种开放与保守的并存现象,特别是在看似上海与香港的服装设计与刻板正式的台词设计中,分裂性极强,剧本也变动较大,特别是对结局的数次更改中,可以看到规避与想要的效果。但即便如此,在最终成片中也有十七年里难得的尺度与结尾。而这部权力主管为民主人士的设定以及缺少执政身份与力量存在,在后续引发的动荡,也加深并最终确认了党员-党为主导力量的叙事体系。场景中的树影婆娑、死水微澜不仅作为抒情景象暗示人物进展,还作为组接空境勾连同一时空下的人物,这一同时态下的不同人物状况的电影逻辑贯穿全片,在多线并进中,中段卧床一场尤为明显,三处不同场景被顺接进同一镜头,并置凸显情绪,并在最终一个门的反打中,突破视线逻辑,制造反差,这与之后《沉默的羔羊》中的抓捕剪接如出一辙。

1小时前
  • 马雅可夫斯基
  • 推荐

潜规则研究生三部走

1小时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