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毛笔

动漫大陆2016

主演:内详

导演:内详

播放地址

 剧照

鹅毛笔 剧照 NO.1鹅毛笔 剧照 NO.2鹅毛笔 剧照 NO.3鹅毛笔 剧照 NO.4鹅毛笔 剧照 NO.5鹅毛笔 剧照 NO.6鹅毛笔 剧照 NO.13鹅毛笔 剧照 NO.14鹅毛笔 剧照 NO.15鹅毛笔 剧照 NO.16鹅毛笔 剧照 NO.17鹅毛笔 剧照 NO.18鹅毛笔 剧照 NO.19鹅毛笔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27 21:21

详细剧情

西部拓荒时代为背景的爱情温馨小品。这篇是由神北克的原创故事「亚弥王」所改编

 长篇影评

 1 ) 规训的权力与写作的权力 ——《鹅毛笔》的空间解读

大三的文艺理论&文化研究课程中,老师放映电影,布置写影评作为课程作业。其时初学福柯,成了一篇幼稚的理论操练。

电影《鹅毛笔》(Quills)以萨德侯爵在查宁顿疯人院中的一连串写作行动为主线。大革命时期的疯人院是一个典型的福柯式规训意象,在其中,我们看到的不是“专制”与“英雄”的对立;权力不只是镇压、掩盖性的,而更是生产性的。纵观整部电影,空间成了这种规训权力的重要载体;而写作则表现为不断冲出这种空间的行动。写作的权力通过文本冲出了萨德的病房,弥散在社会中被掩盖的非法之地,造成了不同的后果。写作这种保有了整全性的、高贵的反抗方式,在今天有其独特的冲击力。 一、门洞、病房与非法活动 影片开头,女人被送上断头台的情景伴随着萨德作品的朗读,显示了萨德将真实所见经过改编、付诸写作的过程,而这是在一种特定的空间关系中进行的:行刑台上的女人只能透过反光的玻璃模糊地看到萨德的眼睛,而房间里的萨德透过窗户可清晰地看到广场上的盛大事件,并悠然地回到桌前写作。这个房间是一个古典的写作者的空间,房间外广大世界的知识被转化为写作的行使。 而当萨德被送进查宁顿疯人院,空间关系发生了某种颠倒。疯人院的病房是一个典型的规训空间。一个个封闭的病房由厚重的门与走廊隔开,内外交流的途径是门上两个方形的洞口,它们勾勒出病房内外的不对称结构。通过上部长方形的洞口,神父和其他巡视者可以对室内一览无余,而病人可以实现的是和贴在门前的人的对话——他的目光将被曲折的走廊阻挡,以至于当神父夺走羽毛笔并远离时,萨德只能虚张声势地向远处咆哮。下部的方形洞口用来递送换洗被单,洗衣女可以安全地从每个房间收取被单,而免受病人攻击;通过这个洞口,萨德将书稿秘密地交给玛德莲——这是一个典型的非法活动的通道,写作被进一步地非法化。 病房内是一个封闭的空间。病人在其中的活动总是被检视(examination)确立为可见的;他们的非法活动经由检视的知识,转化为权力的行使,进而掩盖了病房外的开放空间中弥散着的非法活动。萨德在病房中享受了特殊的待遇:羽毛床、鹅毛笔、窖藏酒……而这些只不过让他更加地个人化(individualize):神父以此要求他遵守规则;工作人员中流传着关于他的传奇。当他用愈发歇斯底里的方式写作——用鸡骨蘸酒在床单上书写、用自己的血写满衣服、用便溺写满地牢的墙——他总已经在做某种“叛逆”的活动,非法性已经被镌刻在他的整个空间中;在反抗当中,他愈发主动地将权力向自己的身体。而房门外的空间则是一个个法外之地:在皇宫中,君臣听取萨德的淫秽小说,他们可以选择多听一会;大臣借打压萨德的机会引介科拉德医生对疯人院进行评定,以施展其个人关系;科拉德医生借此机会迎娶年轻的修女,并诈取萨德夫人的捐款以装修自己的住宅,最终占有了整个医院;在火灾时,科拉德医生在门外听到房内玛德莲遭受攻击的声音,但他故意置之不理,以使严重的后果成为他加强对疯人院控制的筹码…… 在萨德夫人进入病房探访萨德的情节中,外部空间被引入了。当夫人劝告萨德争取医生的好感,责备他“为了炫耀”自己的“不正常”而将荒淫的情景搬上舞台时,她是一个代表规训的声音,一个“正常人”视角的信使;当她抱怨自己的人际关系因萨德而毁灭、恳求他屈服以让自己“做回普通人”时,她将病房之外的生活结构加在了萨德身上,迫使萨德在自己的灵魂中发现真理——那里固有的罪恶。 在这样不对称的空间关系中,写作始终是一股冲击性的、颠倒性的力量。科拉德医生的丑闻被传到萨德耳中,成为其绝佳素材,萨德将其写成剧本并搬上舞台——舞台是一个不同的空间,在上面表演者对观众获得了一种敞视,一种居高临下地表现、嘲讽的权力;他的作品被偷送到出版社印行并流传,皇帝只能在已经弥散的社会空间中收集复本并焚烧,且不免有漏网之鱼——其中一本被科拉德医生的年轻妻子买到,构成了医生住宅中的一个反抗性因素。在影片的最后,神父被关进病房,而科拉德医生带着新神父拜访他,他在门洞内的真诚自白、从门洞伸出手掐医生的脖子,这些都被门内外的不对称关系消解了:医生更加鄙夷地说他“无可救药”,新神父用疑惧的眼神看着他。留给他的仍是写作,继续萨德所做的冲破空间的反抗。 二、书与女性的反抗 在萨德的色情书写中,女性似乎是作为欲求的对象而物化;然而电影却始终贯穿着女性读者在文本的影响下对经验世界的反抗。整部电影中,有两条女性的反抗之线索:一是以玛德莲为代表的疯人院女性工作者之反抗,一是西蒙对科拉德医生之反抗。 玛德莲一直借洗床单之机,偷运萨德的书稿去出版;她最大胆地超越法度的一次行动,是进入萨德的房间,并与其亲热。此情节中,她受引诱的过程最集中地体现在关于萨德新书稿的对话中: 萨德:“我正有一个新故事……一个纯洁的洗衣少女的悲伤故事……” 玛德莲(深受吸引):“很暴力吗?” 萨德:“绝对是。” 玛德莲(邪恶地兴奋):“很色情?” 萨德:“恶魔一般——但它是有价钱的:一个吻一页。” 玛德莲(无奈):“我必须直接吻还是可以飞吻?” 玛德莲究竟是受什么引诱,萨德其人还是书稿?玛德莲受到的邀请是一次“真正的拜访”,未直接涉及书稿;进门后,她好奇地探索了萨德房间的种种物件(它们显然又与其色情小说的写作直接相关);但只有谈到色情、暴力的新故事时,玛德莲才表现出最直接的兴奋。联系之后玛德莲对同伴及母亲朗读萨德小说的情景,可以肯定文本的内容深深吸引了她;而在此时,文本与现实发生了重合——萨德本就已深入其中,而在其诱导下,玛德莲又不禁将小说中的色情延续到当下的经验现实中。由此,一次打破经验世界之规则的行动,被赋予了文本中的模式,从而显示出其边界——而在疯人院的规训体系未受整体的动摇之前,萨德的房间恰是这种行动更加可能之空间。 这种反抗—塑造的辩证过程更加显要地表现在西蒙身上。至少从被迎入城堡起,她就被置于科拉德医生的话语之下:她是在修道院中“对外界诱惑认识不深”的单纯修女,是要被牢牢锁住的“稀有珍禽”,是必须对丈夫尽特定义务的“妻子”——这些话语试图在她身体内部和周围生产出一种灵魂,这种灵魂是身体的监狱。城堡对她而言亦是一个彻底的规训空间,只有在阅读中,她能投射一种“自主性”的观念。 当西蒙暂时离开城堡、在疯人院观看话剧时,她依然在某种程度上对丈夫而言是可视的,但毕竟暂时处在了异质于通常规训空间的场所(也许她还会意识到,那是另一批人的规训空间,并且组织疯人院病人演话剧本身是对他们肉体的一种充分利用)。西蒙被话剧的色情场面吸引而不忍离去,展现出兴奋的表情,这意味着她看到了一种反抗的可能——这种可能从表演的疯人身上传递到她身上。书愈加成了她与医生直接对抗的工具: 科拉德:“我更想在我们并排坐在壁炉前时,品尝白兰地。” 西蒙(目不转睛地盯着书):“我宁愿阅读,谢谢。” 科拉德:“你更喜欢读书而不是你丈夫的陪伴吗……” 此时,西蒙感到与科拉德的矛盾更加凸显了。很快,她去市面上寻得了萨德的小说,并将其装在诗集封皮下,并在与科拉德并排卧床时入神地阅读。科拉德对妻子读书总归无力管制,只得睡去,这样,西蒙在来自科拉德的权力之外的空间里,接受了萨德的《贾斯汀娜》对性的书写: “男性的力量在紧握的双拳中,而女性的力量则另有所在,在她股间光滑的洞穴中。” 小说《贾斯汀娜》写的是少女贾斯汀娜不断受到强奸、虐待的故事,贾斯汀娜的形象软弱无力、不断受到攻击,细致的性描写却给女性一种受虐的快感。西蒙以此小说向建筑师表示渴望,两人以对诵书中对白达到确认;在计划私奔时,两人计划了在不同的地方“强奸”,建筑师将大拇指伸入西蒙口中,模拟口交动作——这些呈现为对科拉德医生之权力的反抗,又无一不是萨德之文本所塑造的性观念的结果,是文本中的模式在经验世界中的延续。对于一种生产性权力,只有另一种生产性权力能构成反抗。 这种反抗—塑造的辩证过程给西蒙带来的是未知的;它给玛德莲带来的则是明确的悲惨命运。在萨德陷入绝境后的一个雷雨夜,她与一帮病人串通,通过墙上的洞口传递萨德的口述,由她执笔写下。在这一述说-书写的行动中,病人纷纷受传递的文本感染——道梵由“从火炉中取出一根拨火棍”的情节激发了纵火欲,将床点燃;布琼则受在舌头上开口的虐恋情节的激发,强暴并杀死了玛德莲。问题就在于,将文本中的模式延伸到经验生活中的不止玛德莲一人;当文本中的权力弥散在病房外的空间,波及至不同的人,它终于造成了深重的后果。这使得萨德无法真正为他的“虚构在现实中重现而感到高兴”。 三、写作的替代品? 于是,在《鹅毛笔》中,我们看到写作始终作为冲破规训空间的力量而运作;它的效力弥散到病房外广阔的社会领域,变成女性反抗的工具,形成对性观念的塑造,引发不同的后果。而今天的中国,同样的职能更多地被现代通讯取代:当感到自己处在极端状况时,人们不再需要像萨德那样持续地书写一种与基督教教义相反的真理,而是用微信、微博发出即时的图文信息,将自己的处境作为警报发在虚拟的公共空间;连从相反方向指认自身灵魂的动力都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让自己的言说直接在舆论场中消散。当年轻人感到规训的权力时,他们不再求助于完整的阅读,在文本中寻求一个平行世界,而是转向智能设备。今天的《鹅毛笔》,是由韩东书写的: 在这样的氛围里,瞿红不免不怒而威,表现得尤其谦和,特别是对大猫。这会儿大猫正懒洋洋地斜倚在长沙发上,脚下架着一条青铜板凳(大雕塑家杨明的作品。类似的雕塑客厅里随处可见),正玩iPad。这iPad是瞿红特地买给大猫的,让她打发专司怀孕的无聊时光。同时瞿红也说了:“不要成天地玩,会有辐射的,对胎儿不利。”大猫沉溺于iPad也不仅仅是赶时髦(当然也是赶时髦),还有一层 意思就是讨好瞿红,毕竟这玩意儿是她送给她的。同时也有某种反抗的含义,因为瞿红让她少玩。瞿红越是限制大猫玩iPad,后者就越是玩得上瘾,瞅着机会就刷微博,要不就玩摇签算卦的游戏。瞿红也觉出了iPad的好,既让对方有个宣泄的地方,又可以体现自己根本性的权威,对抗的武器毕竟是她交到大猫的手上的。 ——韩东. 中国情人 江苏人民出版社.(Kindle 位置 2940-2946).

 2 ) 我们喜欢的,是邪恶

  回想那位在修道院长大的未成年“淑女”,不过看过萨德的一本书--而且是在圣母眼皮子底下天天看,已经变成荡妇一个。
  那位全心全意侍奉基督的年轻院长。最后不是也败给自己的欲望,在基督的面前奸尸。让钉在十字架上的主为他流下忏悔的血泪。
  萨德的小说之所以那么有感染力,是因为人性中本来就有阴暗的一面,经过诱发,很容易暴露出来。每个人内心都有个撒旦,每个人都忍不住尝试放纵的滋味--因为邪恶才是快乐的。梅德林虽至死还是处子之身,但她要靠萨德那肮脏的文字才能保持正常的行为,她乐于将自己想象成妓女,杀人犯,在那样的情节中得到满足。
  再看杀人的疯子,如果不是内心本来就滋长着阴毒的藤蔓,怎么会将书中的情节重演一遍,他一再申明是“不由自主”,那就更证明了人性中挥之不掉污秽的成分。
  医生就更不必说,一本正经的外表底下是满目疮痍的灵魂,在未婚妻的身上宣泄白天强制压抑下去的邪恶。
  我们喜欢的,是邪恶。正所谓,越堕落越快乐。只不过我们能用所谓理智去支配行动,克制放纵对我们的诱惑,但偶尔顺应魔鬼的要求是必须的,莫做伪君子,压抑太久会离魔鬼越近。

 3 ) 《鹅毛笔》下的情色激荡,人性解放的欲望哀歌

18世纪中期法国的萨德侯爵饱经非议,他离经叛道的乖张行为多为世人所诟病,然而作为一个文化现象,无疑为后人审视理性主义的霸权提供了标本。

电影《鹅毛笔》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以凭借鹅毛笔大肆书写色情文学的萨德为表现对象,围绕对萨德采取的精神阉割和肉体虐待,映射出人性的复杂多变,展示了人性与政治、宗教的冲突。

萨德其人

要想更好的欣赏电影《鹅毛笔》,就有必要先好好了解一下历史上的萨德侯爵。

萨德侯爵是一位法国贵族和一系列哲学和色情书籍的作者。

他尤其由于他所描写的色情幻想和他所导致的社会丑闻而出名,成名作为《索多玛的一百二十天》,后被改编为电影《索多玛的120天》。

萨德可以说是一个现代理性社会无法回避的一个符号,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性虐待”(Sadism)与“虐待狂”(Sadist)这两个单词就是由他的名字派生出来的。

他的名字喻示着魔鬼与天才的混合,几个世纪以来,对于他敢于揭露当时社会在道德上的虚伪,是为自由鸣锣开道的勇士还是个十恶不赦的罪人,后世聚讼纷纭。

萨德侯爵生于18世纪中期法国的显赫贵族之家,然命运多舛,一生不停的进出于各式不同的监狱,最初被关于樊尚堡,后来被转到了巴士底狱,最后被囚于沙朗通精神病院并度过残生,累计在狱中度过27年。

无论是在君主制、共和制还是帝国制之下,他都逃脱不了被囚禁的命运。

枢密院给他的定义倒是很准确:

“他是个不平常的人。他是一个贵族。他身上确实流淌着贵族的血液,他从未为自己所做的事情向上帝忏悔,直至他的呼吸停止。”

李银河在《萨德大传》中译本的序言里对萨德的评论大抵也是准确的:

“萨德比弗洛伊德更具有颠覆性和革命性,......他是对已有的性秩序的挑战。”

而在文学上,萨德被法国的一些学者认为是和拜伦齐名的浪漫主义先驱。

他的作品对波德莱尔、福楼拜、加缪等都有影响,同时,他惊世骇俗的理论也是20世纪法国最杰出的思想家福柯的思想资源之一,他的癫狂也使他成为了20世纪蓬勃兴起的女权主义者的最大敌人,她们纷纷把他的作品和思想作为自己理论的分析依据。

他的行为与理论在20世纪更成为探索人类精神的无法忽视的难得的载体。

情色书写:人性的宣扬

让我们回到电影中来,《鹅毛笔》是由美国导演菲利普·考夫曼执导的一部以法国色情文学家萨德为原型的虚构影片,影片向世人展示了人性解放之路的艰难历程。

影片中,“鹅毛笔”作为电影的一个符号贯穿始终,表象是萨德书写工具的呈现,实质是人性宣扬的代表。

影片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主人公萨德因作品中大量露骨、淫秽的情节而触怒了拿破仑,被下令囚禁于疯人院。

在精神病院的监禁生活中,萨德也依然疯狂的色情写作。

法国大革命之前著名的思想启蒙运动就以不可阻挡之势深入人心了,卢梭、伏尔泰等大批开明人物宣扬民主、自由、天赋人权。

所谓民主,既包括政治民主,也包括文化民主。民主的文化层面既欲望的解放。

在各种欲望中,性欲是最强的。

弗洛伊德认为,性欲是人与生俱来的,性冲动必须不时的受到某些精神能力和阻抗作用的压制。

内在的性欲无法抒发,便以外在的形式排遣出来。

色情是一种欲望,写作便是欲望的表达。

在萨德眼中,鹅毛笔不单单只是书写工具,它更是欲望宣泄的出口。

压在底层的性意识被发泄出来,而原来起着控制作用的意识则被打扰或完全失灵,于是颠倒了秩序。

也就是说,萨德的心理犹如被颠倒了的心理世界,整个心理结构大厦底朝上的换了一个。

失去思想束缚的他,如脱缰的野马、泄洪的闸,蔑视一切宗教和王权,任灵魂之火肆意蔓延,正如萨德所说:

“我的写作是无意识的,正像我的心脏跳动一样。”

写作工具从最初的鹅毛笔到鸡骨头到玻璃碎片再到最后的粪便,表面上看是萨德对色情书写的痴迷癫狂,实际上是他对暴力的极端反抗,对欲望的执著追求,对民主的忠贞信仰。

其次,法国大革命如暴风骤雨般,迅猛异常,领导人瞬息万变,狂热的革命分子最终大多被送上了断头台。

生活在这种环境中,人们的思想必然会压抑。

萨德以鹅毛笔作为自己的武器,大胆书写性欲狂欢,倡导人性解放。

西蒙娜是修道院的一名年轻的修女,后来她与年长几十岁的克拉比医生结婚。

婚后的西蒙娜一直过着笼中鸟般的乏味生活,她忍受着丈夫无趣的性虐待和监禁。

偶然间,他受到了萨德作品中“女人的魅力来自于两腿之间”这句话的启发,明白了性爱的乐趣,她不再愿受克拉比的摆布,引诱了家里的装修工,悄悄与他私奔了。

在萨德的色情文学里,没有贵族和平民的区别,只有性器官的男女之分。

年轻洗衣女美黛莲和她的同伴均出身于平民。她们都喜欢萨德的作品。

美黛莲和同伴高声的朗诵萨德的作品,并模仿书中的情节,她们在阅读和模仿中得到了极大的快乐和满足,爆发出阵阵笑声。

萨德的作品看似是粗俗的色情小说,难登大雅之堂,它的社会意义却在于对于普通劳动人民的启蒙。

这种色情文学具有真实性和亲切性,而这种真实与普通人又是如此贴近。

揭开性的秘密,公开教导性的快乐就是启蒙。

鞭挞权贵:人性的抗争

萨德的作品中,贵族也不见得如何伟大,甚至还是嘲笑的对象。

他大量的抨击了上层贵族,其下流、粗鄙的语言挑战了统治者“君权神授”的权威。

王室受到了莫大的耻辱,拿破仑勃然大怒,命令擅长残酷疗法的克拉比医生对付萨德。

医生是国王派来的,暗示了权力与技术的结合。

热衷普世价值如民主,对于作家来说可能是美德,对于当时的从政人员来说却是巨大的危险。

从血雨腥风的大革命中夺取的政权,统治者的地位并不牢固。秦始皇焚书坑儒,清朝大兴文字狱都是统治者树立权威的体现。

于拿破仑而言,保存王室高贵的颜面,维护自身的统治很有必要。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克拉比的职业决定了他的工作方式。医生代表现代技术和理性。医生与萨德是对立冲突的。

医生是技术理性的化身,然而技术是无情的、冷酷的。

它是理性的科技,缺乏人道主义的情怀,而人却是有血有肉的高级动物,人性化的治疗手段可以一定程度上消解技术上带来的弊端。

但原本冰冷的技术倘若被丧心病狂的医生加以利用,结果自然是雪上加霜。

克拉比用“治人如治畜生”的理念对待萨德,医生实际知道萨德根本没有病,所谓的“病人”是在标榜真相,他得的是“启蒙病”。

在这个意义上,影片中医生与病人的关系实际上就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

在统治者眼里,被统治者都是病人,都需要治疗。

作为权力的追随者和维护者,克拉比利用机器残忍的治疗方式对待萨德。

他没收萨德的鹅毛笔和信纸,萨德就用鸡骨头蘸着红酒在床单上写,他没收了萨德的一切书写工具,萨德便用口口相传的方式将故事传送出去,有一种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之势,“正邪”两面不断进行着激烈的较量。

克拉比千方百计禁止萨德一切色情写作,私底下却喜欢上了年龄足以当他孙女的修女,让她还俗、结婚,夜夜享受着与她的床笫之欢。

萨德终不受折磨所迫,他把医生的婚姻故事写成了小说付梓印刷,还亲自编排一出话剧,讽刺了克拉比老夫少妻的结合方式,揭露了其虚伪的嘴脸。

克拉比忙于整治折磨萨德,却忽略了身边人。

妻子私奔后,克拉比才发现妻子日夜阅读的《淑女诗集》,內瓤实际上是《贞德蒙尘》,而小说的作者正是疯人院里的萨德。

意识到妻子的出逃正是拜萨德的“蛊惑”所赐,克拉比恼羞成怒、愤恨交加,他将萨德关在地牢里,被脱得一丝不挂,在没有任何书写工具的情况下,萨德却用自己的粪便在墙上写下了文字。

影片尾段,神父举着火把来到黑暗的地牢,他将十字架放在萨德的嘴边,为他做临终前的祷告。

萨德却一把抓住十字架,死死地攥在手里,吞进嘴里,愤然自尽。

十字架本是救赎他人的象征,如今却成了杀人的利器,萨德用生命对宗教进行了最后的嘲讽。

接过鹅毛笔:人性的觉醒

电影《鹅毛笔》中,主持疯人院的是一位思想开明、主张人性化医疗的年轻神父考尔曼。

他为人宽厚、和蔼,虽说不喜欢萨德的作品,却一直善待着萨德,在与萨德相处的日子里,神父对他建生好感。

神父是基督教的代表,拥有一颗仁慈的心,他认为写作是件好事情,但内容要积极健康,不公开发表。

然而,宗教中的医院是一个拯救灵魂的地方,那些所谓堕落的灵魂则被视作违反宗教意愿的异类,神父考尔曼虽然同情萨德,却不可能认同他的做法。

起初克拉比用残忍的治疗方式对待萨德时,神父还试图阻止,尔后萨德在他眼中看来完全走向堕落的自我放逐时,神父也加入了共同整治他的行列之中。

令人讶异的是,就是眼前这个宅心仁厚的神父最后割掉了萨德的舌头,而这并非神父无奈之举。

这是一种极端的酷刑方式,是一种宗教手段,既不能让秩序的破坏者发出任何具有攻击性的语言。

神父是基督教的信仰者,考尔曼奉行禁欲主义,他与美丽的洗衣女美黛莲暗生情愫,却努力克制着自己的强烈爱意。

美黛莲是一位心地善良的好姑娘,他喜欢萨德侯爵的故事,暗地里帮助萨德将他的作品传出疯人院。

萨德唤醒了美黛莲,她爱上了懦弱无助的考尔曼,注定是宗教政权的牺牲品。

在被要送出疯人院的前一天,美黛莲鼓起勇气跑进神父的房间向他表白,考尔曼在经过了一番痛苦的挣扎后最终选择了上帝。

神父恪守了尽心尽力爱上帝的理念却由此失去了爱人。

遭到拒绝的美黛莲继续帮助被囚禁的侯爵写作。要离开疯人院时,美黛莲向萨德祈求最后一个故事留作纪念。

临走前的夜晚,美黛莲躲进的洗衣房,故事经萨德口中叙述出来,经由疯人院的病友口口相传再到美黛莲执笔,虽说原作的艺术效果在传述的过程中已大打折扣,但其色情、放荡的主题却依然明晰,撩人心弦。

最终,在转述过程中的一个病人受到萨德作品的感染,激发了情欲,模仿小说情节并杀害了美黛莲。

热心帮助萨德出书的美黛莲,没有想到间接的因萨德的作品而付出了生命。

美黛莲之死,是影片主题中的另一层喻示,正常人的性心理已然是经过加工和规范后的,而疯子的性心理是完全不受意识控制的,对他们进行性宣传无疑是飞蛾扑火。

如此看来,提倡人性解放既要适度,又要讲究对象,否则可能会引发社会的不安和更大的悲剧。

面对美黛莲的死,神父追悔莫及,他来到停放美黛莲遗体的殿堂,并用幻想完成了与爱人的交媾。

爱人死了,神父开始怀疑上帝,救苦救难的上帝不仅帮助不了自己逃脱爱欲的苦海,还丧失了所爱的人。

之后当萨德口吞象征救赎的十字架死去时,考尔曼彻底的质疑上帝,质疑自己的神父身份,在痛悟之中,他也“疯”了。

萨德虽然死了,但他却胜利了。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到萨德的作品,启蒙的意义开始显现。

影片的末尾,表面高明实则虚伪的克拉比医生居然将疯人院改造成了印刷厂,而出版物正是他原来费尽心力迫害的萨德的作品。

从某种程度上说,萨德的作品获得了社会的认可,而作为“统治者”代表的克拉比也不失时机的转变了立场,虽然更多的是利益上的驱使,但也不失为一种顺应民意,也是启蒙的进步。

因为人性的觉醒,与宗教决绝的神父考尔曼却被克拉比关进了疯人院的牢房,当新的年轻的院长随同克拉比来探望他时,他对新院长说:

你若有善心,请给我羊皮纸和笔墨,我看见过魔鬼的面庞,我要书写那尚未写完的故事。

曾经依然反对色情文学的考尔曼如今成了萨德的化身,一度感慨年轻人道德败坏的美黛莲的盲母也成为了美黛莲的替身。

她像她的女儿当初帮助萨德那样,给考尔曼送来了洗干净的床单,里面藏着纸笔和墨水,延续着当年的美黛莲和萨德。

影片结局,“疯子”考尔曼手执鹅毛笔埋头书写着那些未完的故事......

电影《鹅毛笔》展示了那个时代追求自由与激情的个体和人性与宗教、政治的冲突,影片对传统制度有比较客观的认识,既有肯定启蒙意义的一面,也有对启蒙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的思索(如美黛莲之死)。

但对于生命的价值、快感、意义、信仰的选择,只有把它们交给充满激情的个体,放置于生活与艺术之中才能得到宣泄和释放,这恐怕就是《鹅毛笔》所希望传递出来的信息。

 4 ) 道德的混乱和优越感——《鹅毛笔》

“我希望从一部电影中获得与自身的道德感吻合的道德感”这句话是几年前我在洁尘的一本影评里看到的,是在说《鹅毛笔》,她带着这种希望在电影中找寻,结果当然很失望,因为这部电影的道德感混乱,导演把自己放在过高的位置上,嘲弄每一个人,连只出现一次的拿破仑也没放过。(准备登基的拿破仑高高坐在王座上,镜头自下而上穿过王座的两排椅腿之间,朝弄臣们看去,导演则高高在上的顺便嘲笑了一下新皇帝的两条耷拉着不着地,还不停晃动的小短腿,带着一种恶意的忍俊不禁。)洁尘还有一个喜欢用的词,大概是叫做“智力上的优越”。我昨天看完这个电影,返回头又找出这篇影评看,想要弥补一下当时因为没看过电影而对这篇文章的费解。结果却惊讶的发现,洁尘在谈论这部电影的时候有一种“道德上的优越”。
  很少见洁尘有这样言辞激烈的谈到一部作品,还是对一个很有影响力的电影,带着被冒犯了的愤怒。比如“显得荒唐和疯狂,甚至令人愤怒。”“是对正统价值体系的一种抗议和反动。”“将邪恶正当化,将正义妖魔化。”
  就自己而言,我也认为在没有外界善意的引导并且缺乏必要的人生经验和是非观的时候独自看这样一部电影是一种十分危险的行为。刚看完的时候,我很恐惧。心里有一种天然的,又是我所惧怕的东西被勾引的抬头苏醒了。导演考夫曼先是讲述已经关在精神病院里的色情小说家萨德如何尽其所能地坚持写作,并让洗衣女美黛莲偷偷夹带出去发行。让我们看到这种疯狂的欲望是多么的顽强和聪明。然后又有美黛莲和年轻人们对小说的迷恋和实践来说明这种疯狂是多么容易的侵入和占领人心。最后连上帝最忠实的孩子神父艾比也无法面对自己的爱情和欲望,陷入对信仰的动摇和困惑中。他年轻俊朗、生机勃勃的脸上现出恐惧和深深的绝望。我们发现这种单纯的正义是多么的脆弱和不真实。人性中的兽性会抓住每一个机会挣脱出来,吞噬掉哪怕是最纯洁的人(在电影里,医生在修道院长大的美丽纯洁的新娘,当她那么简单的小脑袋接触了萨德的小说之后,竟勾引了年轻的建筑师,并且一起私奔了。但是由于医生的恶,这种人性中欲望的爆发被导演道德化、正义化了)。
  导演的用意里,最大的反派是拿破仑专制政府和为其代言的那个医生。最后被关进精神病院的前院长艾比说:我和魔鬼见过面,而且他还活着讲述这个故事。这个用意就凸现出来了。而且这个魔鬼无疑是个狠角色,他成功的战胜了捍卫信念(暂且不论这信念的道德观)的作家萨德,单纯正直又善良的神父艾比更是让他觉得可笑的紧。可是他恨得却是那个女洗衣工美黛莲,结尘说她意识混乱,我却觉得她清醒的很,她的清醒是一种体制外的清醒,非理性的,市井的,动物性的清醒,是对自己想要的东西的清醒,一种执著和把持奇怪的混合在一起,她懂得对欲望的需求和分寸,虽然对这种东西的放纵最后把她引向毁灭。当艾比最后对萨德说,她死后我们检查她的身体,她还是个处女。这种清醒就被验证了,同时被验证的是两个分别处在道德体系内外的男人对她的迷恋和爱。正是因为这种清醒,医生想要她死,医生最后任她毁灭的行为可以理解为医生本身的恶,更可以看作是对这种清醒的惧怕和仇恨。
  萨德的软肋是他有一种太高强度的欲望(这种欲望不只是对性还有对于写作的倾诉的欲望,就像他自己说的,写作就像呼吸一样。)和这种欲望极度张扬所导致的疯狂、死亡和灾难。与之相比神父的死穴就是单纯了,那种因为没有面对过邪恶和诱惑而得以保存的单纯的正直。而美黛莲无疑是这里面最清醒的。在她被医生鞭笞后,神父心痛得说:早知道你迷恋情色小说,当初就不教你识字。她却回答:“阅读使我得到救赎,看过人间的光怪陆离,很难有什么使我有兴趣,我将自己带入他的故事,若不是那样,就不能做现实中的乖姑娘。”她了解欲望和兽性,但她为此找到了适当的出口。
  说到现在导演的道德上的混乱已经很明显了。这个“混乱”不同于洁尘所说的“邪恶”。导演确实受到了萨德的小说很深的影响,对萨德充满好感,认为萨德是捍卫思想自由的战士,最终被专制在肉体上加以消灭。但是导演也相信正义、善良以及纯洁。这些在电影里得很多细节都可以看出来,比如他最后安排美黛莲死于她自己释放出来的邪恶的欲望(美黛莲被受萨德小说影响的疯子虐杀了),萨德在听说美黛莲的死的时候终于表现出了一点产生于人性的悲哀和痛苦。比如对于神父和美黛莲的爱情的同情,最终用自己的方式使他们结合。还有对于医生这个彻底的伪君子和十足利己主义者的仇视和疯狂嘲笑。但是最后医生作为最终的胜利者和既得利益者把神父囚禁起来,就像当年囚禁萨德。这并不说明导演对于邪恶的迷恋和推崇。恰恰相反这是一种悲剧式的结局,使得邪恶的面目暴露得更有力度。
  这部电影确实不在正统的道德观之内,但是如果就此认定导演“将邪恶正当化,将正义妖魔化。”也是欠妥当的。起码是带着道德上的优越感的。正统道德也并不能被认为是绝对正确的,也有它的虚假做作和脆弱的一面。被这种正统道德观所保护起来的纯洁的心灵也不能算是真正的正义和善良,因为那些都是极易变质的。只有经历过邪恶和丑陋,还认为依然应该坚持站在正义善良这一边,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才能称之为真正的正义和善良。所以真正的圣人不是纯洁的小绵羊,而往往是伤痕累累的心灵。

 5 ) 《性书狂人/Quills》

日期:2001年3月18日
(看的是首映,到场的不全是电影工作者。人群中有许多不同类型的观众,有大班朋友,一对对情人或夫妇等,十分普罗大众。完场时,听到有人说:「真是闷到八彩,幸好不是付钱来看的!」。心想「不会是那样罢…」,不同背景的人对同一套电影的评价原来可以有那么大的差异。这句话对其他观影者或影评人实在有点启发。)
说回电影,这是真人真事改编的,真实感自然不会弱,观者应会更投入;但奈何,这电影所涉及的题目是性、爱、宗教和道德等敏感问题。所以,观众看时也可能会浑身不自在;其实影片放映的同时,银幕下也展开了一场场的思想辩论会。
电影一开始,已用了很明显和直接的方法去表明当时社会的道德观。Voice Over一把女呻吟声后,影着一女子的头及肩部。期间外声交代一段故事,故事女主角如何荒唐的性生活,及找倒了与她有共同嗜好的男子混在一起。说到这里,很容易会使人联想到镜头下的女子正是该女主角;并与从后伸出手来,带着黑色面具的肥胖男子寻欢作乐中。接着女子掉下泪来。镜头一转,竟然是一个在低角度摄影下的法式断头台,刀锋上还沾着死囚的鲜血,顿时弥漫着强烈的压逼感。他们两人突然变成是死囚与行刑者的关系,不是什么寻欢的伴侣。十分强烈的讯息快速展示出来,由「因」突然跳到「果」,这一矢中的的镜头运动,简单易明地「事先声明」了当时社会的道德准则。
一开始已像是先定义了何为罪,什么是社会所不能容的。这样为后来的情节变动埋下了伏线。使后来所有提及道德情节的剧力更为深刻,因为这是先立论,后再以反方论点一一反驳;使何为道德这个问题的答案变得逐渐含糊起来,进入灰色地带。这样能加强观者追看的兴趣,给人思考的空间。
男主角被人判入与世隔绝的疯人院,但究竟他得了的是什么精神病呢?是因为他爱写别人从来不写或不敢写的小说题材,抑或是他言论出位,满口别人从来都是避而不谈的题目呢?他说他只是作记录,记录人性的另一面,人生中最隐蔽的一面。他在剧院临时擅自改为上演《爱情大罪/Crime of Love》,幽默灰谐,实是明讽刺那披着羊皮医生的荒唐,更深一层是暗讽刺整个社会制度下竟然容纳了这种以宗教和金钱为庇护所的衣冠禽兽。
电影讲述十九世纪一代色情文豪沙特,在当时极为保守的时代的遭遇。沙特把性与爱这元素加入文学作品中,就连言行也绝不让步,想到便说,毫不顾宗教的禁忌,尽显文人疯狂本色。他的所谓罪,就是由于他狂热于创作性爱为题材的文字作品,地下印刷,疯魔人心。他的作品引起人本身的生理或心理需要──性,那份对性的好奇和幻想(全是宗教下所不能容的),就是暗藏于人性内的另一面。如现今教育界致力于改善性教育,原因是希望青少年对性持有正确的态度,不致因为那份得不到指引的好奇而产生歪念,以不当途径满足需要;减少罪案,稳定社会。由于沙特在当时保守的年代写这样的作品,就有如提早涉及性教育;在宗教的观点下,实属离经叛道。但在当时人民的眼中却是舒缓对性那份好奇、幻想和欲念的良药,所以地下印刷自然避不了。
年轻男女为其作品着迷。其中琪温斯利所饰演的角色更是一个典型;不知如何处理那销不住的好奇、欲望,只好偷看禁书,还助其著作面世。那迷惘的情感流走于当时的德道与非道德之间;男主角沙特与另一男角艾比神父之间;有如魔鬼与天使的对立。但奈何魔鬼并不是真正的魔鬼,天使内却是凡间的欲念和本性,抑压着的可以是另一种心魔。两者皆可以无罪,各不相干。可是,他们的名字是「魔鬼」与「天使」,始终逃不过宿命的安排。
当一个文人心思潮涌时,写下作品,理所当然。何以创作给社会、给宗教定了范围,超出的便是越轨,便是犯罪。一个文人被没收所有书写工具,或可以替代纸笔的对象,最后舌头也被剪掉,何其残忍,这些事情是谁干的,他们又在说着什么理所当然的原因?讽刺是他们将那些遗作发行来赚钱。这段戏将那些既得利益者的形象描述得更深刻,还舒缓了观众的情绪。因为男主角把十字架吞下自杀的一幕是对加害者、整个社会以及宗教极大的控诉,是影片高潮之一。究竟宗教教义在人类的传释下变成了什么,歪曲了多少?或将宗教误解作什么?人类如何借宗教的力量达成一己私欲。
艾比神父是电影内其中一个悲剧人物。他是一只被操纵的棋子,处于灰色地带,战胜不了任何一方的思想,左右为难。由于本身的宗教思想道德观已根深柢固,跟后来抑制着的人性本质抗衡,使他痛苦难耐。

 6 ) 让道德道德去吧

       关于文学与道德这个争执不休的问题,萨德是个比较核心的人物。
       从古希腊时期开始,文学被深深打上了“道德”的烙印。从柏拉图把诗人赶出理想国开始,到亚里士多德的“寓教于乐”,文学的道德教化作用成为了文学价值的重中之重,衡量一部作品好坏的尺度之一,就是作者的道德水准高低。道德败坏的作者写出的作品必遭唾弃,被赶出理想国,道德败坏的作品影响之下的社会风气,也将必然每况愈下。这种担心不无道理,于是贺拉斯将其发扬光大,认为道德教育是目的,而艺术快感是手段。启蒙运动时期狄罗德也说过,“真理与美德是艺术的两个朋友”。到现在,或多或少的,我们还会自觉、不自觉地受这种思维的影响。
       基督教要求做人要忍让、善良、禁欲,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阶段的时候,这种清教徒思想在社会里占据主导地位。然而萨德恰恰与之相反,他认为自己是用文字将人最最原始、最最本能的行为用文字加以呈现,人们倒反而不能接受人性丑恶的一面,这在他看来是十分荒诞可笑的。萨德的文学于是一向被认为是“不道德的文学”。电影中,神父与萨德的交好是一个很有趣的比喻。两股势力在一开始相安无事,直到那层窗户纸被捅破,神父得知了萨德的小说被疯狂地追崇,他本人也在疯狂地写作着。于是,神父收去了萨德所有的鹅毛笔和信笺。影片中萨德颇有深意的一句话——“You started this little game.”接着,萨德想尽一切办法继续写作,Geoffrey Rush努力将萨德的神经质表现出来,一开始略有牵强,但是随着故事一步步的推进,萨德由暴怒转为哀求、无助。印象最深的一个镜头,萨德赤裸着身体被关在bald的房间里,(bald这个词非常妙),他蜷缩在角落里,看上去非常弱小、非常可怜。他哀求Madeleine,然后,开始生命中最有力量的一次创作。
       雷雨交加的夜晚(必有大事发生),疯人院里的精神病人开始了癫狂中的革命行动。萨德一扫弱小、无助,这时的他宛若一个王者,他觉得血液又开始流淌,生命又开始踏上征程。病人们传递着他口述的文字,他觉得自己又活过来了。但,悲剧从这里开始。Madeleine因此而死,这世上唯一一个能懂萨德内心的人间接地因为萨德而死。我觉得萨德跟Madeleine二人之间的关系非常微妙,这不是神父认为的"love",也不是一种肉体上的关系,萨德在意念中****了她无数次,但只是意念中。萨德自己所认为的,这是每个人都共有的想法,并没什么觉得可耻的。
       那位强势的博士的介入,象征着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阻挠。认为这是不道德,it's a crime, it's a shame. 神父曾经质问过萨德“你为什么不把自己生活中的事情写下来,却偏偏要写这个?”萨德的回答很是简单,“因为这就是每个人所想的。”亚里士多德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明白人的天性与道德之间是有差距的,任凭生命的放纵很有可能冲破理性的防线、容易导致社会的混乱。萨德偏偏就去触碰了这条底线。但是,文学的审美价值体现在美与丑之中,道德衡量的标准又是善与恶,你无法去用道德的标准强加到文学的衡量之上。道德是一个历史范畴,但总有一些超越道德的东西。萨德虽然受到社会的禁查,但雨果、大仲马、尼采等人都是他作品的拥护者。道德标准虽然是变化的,但是人的原始本能、爱情、创造的欲望、表达和交流的渴望,这些都是人类天性中的一部分,是世世代代都未改变的。
       基于此,把道德交还给道德自己吧,文学作品中更多的是对人性本真的关注,是真诚而深入的人生关怀的体现。就让道德道德去吧。

 7 ) 鹅毛笔(03.11.28北飞观影笔记)

  这是一部描写法国著名色情小说家萨德伯爵生命中最后十年的影片……

    影片以少女的喘息声拉开序幕。
    急促而颤抖的喘息,白皙而优雅的脖颈,少女迷惑而沉醉的表情挑动着你每一根神经;一旁,萨德给你讲述着绮丽的故事……正当你准备享受一场香艳的声色大餐时,凶神恶煞般的大汉突然将你的少女推向了断头台,一颗颗血仍未冷的头颅躺在地上,以各种表情准备迎接它们的新伙伴儿;血从高悬的利刃上滴下,滴落在少女惨白的双唇间;愚昧的人们兴致昂然地围观在断头台下,等着看死神如何拥抱这个鲜活的生命……你燥热的身体骤然凉到了半截……
    而此刻,我们的主人公萨德伯爵也在遥远的窗前,冷冷地观望着一切。由于他的小说充斥着大量淫乱、血腥的色情描写,他被诊断为精神病,长期被关在这间精神病院中。但刀起头落的那一幕,赋予了萨德新的灵感,又一个惊世骇俗的故事诞生于他的笔下。
    精神病院的主人是年轻英俊的艾比神父,善良虔诚的他将这间精神病院治理得优雅和谐而又生机勃勃。他深信爱的感召可以挽救任何一个迷乱、堕落的灵魂,包括为世人所不耻的萨德。他给萨德提供了书籍、纸笔,希望他能将头脑中的罪恶宣泄到纸上;他让萨德组织病人排演戏剧,成为了小镇上最受欢迎的剧团。他的善良、刚直与宽容,让傲慢的萨德也将其视为挚友。然而,完美的艾比也有不为人知的痛楚,他深爱着洗衣女工美莱娜,却苦于清规的束缚而不能启齿。但他却不知道,美丽清纯的美莱娜是萨德的狂热拥趸,她经常借换洗床单的机会,将萨德的书稿带出,交由出版商出版。夜深人静之时,美莱娜和同伴们在小屋中共享那些放浪形骸的故事,甚至连她瞎眼的老母也沉迷于萨德营造的声色之中。
    萨德的新书热销,其中放肆大胆的描写也震怒了拿破仑,他派遣德高望众的心理医生科洛,让萨德清醒。在科洛受人尊敬的外表下,藏着贪婪、残忍的罪恶,他不仅对病人实施酷刑,甚至娶了自己的女儿做妻子。他赤资打造了一座华丽的宫殿,杜绝宁静贤淑的妻子与外界来往。风言风语传到萨德的耳中,他编写了一出戏剧,在上流社会的贵族面前揭露了科洛淫乱奢靡的嘴脸。戏剧变成了闹剧,艾比深感事态严重,不顾萨德的哀求,拿走了他的纸笔,命令他再也不得写作。
    而视创作如生命的萨德岂能就此罢休,他用鸡骨蘸葡萄酒将故事写在床单上,交给美莱娜带出。东窗事发后,他又用玻璃刺破手指,用血在衣服上写满了故事。甚至当愤怒的艾比剥去了他所有的衣服,搬走了屋里所有的物品,赤身裸体的萨德面对着空荡荡的四壁,依然用旺盛的创作之火燃烧他燥动而执着的灵魂,将反叛进行到底。
    在得知妻子读了萨德的书,与自己的助手私奔后,气急败坏的科洛终于撕下了伪善的面具。在一个洗衣女工的揭发下,他对与萨德私通的美莱娜施用鞭刑,并无情地嘲弄了维护美莱娜的艾比。为了保护美莱娜,艾比忍痛让美莱娜离开精神病院。深夜,美莱娜来到艾比的
房间,向他袒露自己的所爱并非是萨德,而是艾比,恳求艾比让她留下。面对美莱娜的真情告白,几尽窒息的艾比终究没能挣脱枷锁,无情地拒绝了美莱娜。
    绝望的美莱娜找到萨德,希望临行前能听到最后一个故事。于是,在一个雷电交加的夜晚,所有病人打穿墙壁,将萨德口述的故事一句句地传达给美莱娜听。狂暴的风雨将萨德的创作激情推向顶峰,他创作出一个鲜血淋漓的故事。他口中精美的辞藻,经过精神病人的层层过滤,落在美莱娜的笔下,已演变成为赤裸裸的欲望。一个病人终于无法承受如此巨大的感召力,点燃了房间。而另一个病人则在混乱中模仿故事中的情节,残忍地杀害了美莱娜。
    美莱娜死了,痛苦欲绝的艾比在科洛的挑唆下,相信美莱娜是死在萨德的笔下。他疯狂地质问萨德,并告诉萨德,美莱娜至死都保持处女之洁。望着崩溃的萨德,艾比明白,不可一世的萨德同样深爱着美莱娜。
    正直的艾比终于向邪恶的科洛低头了,为了永绝后患,他割去了萨德的舌头。
    次日清晨,他发现地牢的墙壁上用粪便写满了萨德不屈的信念。这种坚强执着的力量唤醒了艾比的良知,他扶起受尽凌辱的萨德,为他祈祷;而再也不能创作的萨德,吞下了艾比放在他唇间的十字架,终结了自己的生命。
    不久之后,科洛接管了精神病院。新的神父同样叫艾比,同样年轻俊美的脸庞,同样的纯真虔诚。他不明白为什么那个和他同名的年轻病人,整天歇斯底里地闹着要一只笔;他更不明白,为什么善良仁慈的科洛医生竟拒绝满足他这个小小的要求。
    影片结尾,美莱娜的母亲在换洗的床单中夹拿了一只鹅毛笔,告诉被禁锢的艾比,“把她的故事写下来”。艾比拿起笔来,一丝熟悉的邪恶划过他的眼眸,“这是神父艾比所写的故事,他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找到了自由。但我要事先警告你,这个故事很血腥,人物堕落,主题一点也不健康,有胆你就看下去吧。”
    我们知道,故事还没有结束,新的轮回开始了……

    我没有刻意去了解萨德伯爵其人,不知道电影中的情节有多少真实性,但可以肯定的是,影片定然加杂了导演些许个人化的处理。在影片中,臭名昭著的色情小说家化身为一个才华横溢、优雅高贵的性感老头儿,无论是装束、谈吐还是行为,都充满了诗一般的贵族气质;当他赤裸裸地坐在空无一物的房间里时,我脑海里显现的竟然是“行为艺术”这个词。只是,一接触到创作,他就徒然颠狂起来。当别人指责他的作品有伤风化时,他反驳说“世界不是我创造的,我只是记录”。在那个窒息的时代,创作是他的存在方式,也是他的释放方式,释放他积压于体内的对自由的向往和对戒条的反抗。所以,当他不能再创作时,他只能选择另一种存在和释放的方式----死亡。而真正为政府所恐慌的,恐怕也不是他书中的那些放荡和暴力,而是在他顽强、固执、坚定的信念下,那不可抗拒的感召力。
    我可以怀疑剧情,甚至可以怀疑确有萨德其人,但我不得不相信“信念”这东西。
    老戏骨杰弗里·拉什的表现自不必说,凯特·温斯莱特和杰昆·菲尼克斯也是如今好莱坞少见的极富古典气质的演员,前者姣美的脸庞有种独特的刚毅和叛逆,而后者剑眉星目间却写着份落没的优柔,他们仿佛就是为这部戏而生。影片中,艾比曾问美莱娜为什么要看萨德的东西,美莱娜黯然地告诉他:“只有在幻想中把自己带入他的角色,在现实中才能做好乖女孩”。所以,她沉迷于萨德的小说,却无法承受萨德的轻薄,因为饥渴的是她的灵魂,而不是肉体。而艾比同样执着于信仰,用爱心感化每一个病人,压抑自己的欲望,善良得让人心疼。但当他的信念一次次地被摧毁时,他的世界失衡了。割掉萨德的舌头时,他拒绝使用麻药,因为“既然是惩戒,用麻药就失去意义了”,而回到房间他却在痛苦中鞭笞自己。事后,他对科洛说:“我不是上帝派来以他的名义嗜血的第一人,但也不是最后一个。”所以,我们不能期待他最终真能延续萨德的生命,萨德的傲慢、自恋、狂妄、洒脱是与生俱来的,绝非是任何痛苦可以磨炼出的。毕竟,艾比在幡然醒悟后,还是要为萨德祷告,让萨德亲吻十字架;毕竟,在他的文章里还是有这样一句话,“若要寻找真理,必先认识罪恶”

    曾以一部《布拉格之恋》蛮声影坛的菲利浦·考夫曼在影片中传承了他一贯的精致唯美,大到景观服饰,小到装点摆设,无一不华美得令人心醉;演员更是个个俊美得不食人间烟火,连那位送书稿的骑士,都颇有几分伊桑·霍克的神韵。影片的色调呈强烈的绿色,之所以说强烈,是因为从始至终你都无法忽视这片绿,它不仅让影片有种浓郁的复古味道,更增添了一种性感的邪恶与诡异。唯一的缺憾是导演在处理大场面时心有余而力不足,片尾精神病院失火、美莱娜遇害的那场戏本应是影片的一个高潮,但导演在剪接上却有些保守,没能营造出强大的张力,让视觉效果和影片场景一样混乱,不得不让我有些泄气。
    我注意到一个小插曲,在美莱娜恳求萨德为她讲述最后一个故事时,萨德凝神聚气地对她说他会为她讲的,“but not here , not this time”(但不是在这里,不是现在)。不知这席话有没有让温斯莱特回忆起泰坦尼克号上的那个小帅哥,因为在冰冷的海水,他好像对同样由温斯莱特饰演的露丝也说过同样的话,“you will be die , but not here , not this time.”。不知这是导演的无心之举,还是灵光一显的搞怪之作,反正我是在这部悲情四溢的电影中没心没肺的笑了一次。

 短评

女主很漂亮,有点看不懂

7分钟前
  • 未知未觉。
  • 推荐

在历史上的很多时期,尤其是西方,向往自由和性是连在一起的,弗洛伊德的逻辑是什么东西都是和性挂钩的,艺术家尤甚,以前我觉得他扯淡,现在想想……大概是真的

12分钟前
  • RD
  • 力荐

杰弗里拉什饰演的萨德用红酒,用鲜血,甚至用大便书写,文字就是他的生命,即便他执笔写性书,拉什表演疯癫充满热情,当然杰昆菲尼克斯,迈克尔凯恩和凯特温斯莱特也贡献了很棒的表演,部分音乐很有feeling,性解放的主题,悲剧色彩,针砭人性的丑陋,尤以医生的假仁假义,利益至上为代表。

16分钟前
  • Thoreau
  • 还行

作为一部传记类的影片,影片比较真实的记述了两百年前的一段历史

18分钟前
  • 爱吃烤鹅
  • 还行

我宁愿做萨德 也不愿做耶稣的信徒 《尼采》

21分钟前
  • RIVERSDIARY
  • 推荐

其实无关情色 讲的是创作激情好么?我笑拉什太癫狂 拉什笑我看不穿。。那股随口而出就是吧啦吧啦一段情色小说描写、却又正义凛然如同捍卫真理的癫狂劲 神了 稍有看《莫扎特》的感觉 这个故事以其执着和癫狂让人鼓掌 却又过于追求戏剧效果而显得刻意

23分钟前
  • 周鱼
  • 推荐

被正统道德观所保护起来的“纯洁”也不能算是真正的正义和善良,因为那些都是极易变质的。只有经历过邪恶和丑陋,还认为依然应该坚持站在正义善良这一边,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才能称之为真正的正义和善良。所以真正的圣人不是纯洁的小绵羊,而往往是伤痕累累的心灵。

24分钟前
  • 冉笛
  • 还行

其实无关情色,整个片子似乎都是激情似火(如那场火戏一般)喷涌而出的创作和书写欲望,精彩绝伦。而书内容自不必多说,正如凯特当年的雪肌一般诱人⋯最后的结局有点刹不住尾似的太过戏剧,但真是很好看啊。杰弗里拉什演疯子确实自有一套,《闪亮风采》之后又一次癫狂出演

28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该片中萨德著作的社会意义不仅在于反抗暴政,而且更是普通劳动人民的启蒙之书。首先是因为这种色情文学的真实性和亲切性,在此之前从没有书籍中出现如此赤裸裸的真实,而这种真实和普通人又是如此贴近。

32分钟前
  • o”mygod101
  • 推荐

知道你最恶心的秘密但却没有抛弃你而且依然爱你,是上帝么?

34分钟前
  • ζωήιδ
  • 推荐

“自由就在墨水瓶的深处、在鹅毛笔的鼻尖。”这位才华横溢、藐视陈规的色情大文豪真的是法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奇才怪才,只是他生不逢时,毕生都在精神病院里和卫道士抗争。这么棒的电影真是相见恨晚!【翻了下当年的奥斯卡最佳男主,竟然是《跳出我天地》的小孩,可惜杰弗里·拉什的演技了

39分钟前
  • 阵雨
  • 力荐

其实电影想表达的我能理解,但是可能我还是不太喜欢这类电影

44分钟前
  • 乔植
  • 还行

艺术不一定要用这种方法来表现

47分钟前
  • sunshinE。
  • 较差

女主男二更像一对……

49分钟前
  • 兮子镜
  • 推荐

然而,强大的国家机器还是将萨德送上了绞刑架。政府容忍不了他“伤风败俗”,但他的作品却流传了下来,开启了民众的思想

52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该片除了刻画萨德这位杰出的作家之外,同时也告诉告诉人们应当清楚的认识传统制度,客观的对待社会发展,否则就会让无知占据人的心灵。这也正是该片的现实意义所在。

57分钟前
  • 高冷的鸡蛋仔
  • 推荐

神父,天呐,神父,神圣的敬畏的禁欲的,真是喷薄的情欲最合适的载体。对于这种题材的偏爱加上这个片子完美的选角和表演,使我完全为这个电影沦陷了。

1小时前
  • 衣冠冢
  • 力荐

无关情色,只是手法比较大胆罢了,还是一部不错的电影

1小时前
  • UrthónaD'Mors
  • 还行

别借用萨德的故事,兜售你的人文思想了

1小时前
  • 袁牧
  • 还行

我觉得还OK

1小时前
  • fox的summer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