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情太多的人

悬疑片美国1956

主演:詹姆斯·斯图尔特,多丽丝·黛,布伦达·德·班泽,伯纳德·迈尔斯,拉尔夫·杜鲁门,丹尼尔·盖林,阿兰·莫布雷,希拉里·布鲁克,克里斯托弗·奥尔森,雷吉·纳尔德,理查德·沃迪斯,诺埃尔·威尔曼,伊夫·布雷维尔,卡罗琳·琼斯,伯纳德·荷曼,帕特里克·艾亨,弗兰克·艾伯森,弗兰克·贝克,奥利弗·克罗斯,Mogens Wieth,Alix Talton,Frank Atkinson,沃尔特·培根,Betty Bascomb,Eumenio Blanco,Lovyss Bradley,克利福德·巴克顿,Albert

导演: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播放地址

 剧照

知情太多的人 剧照 NO.1知情太多的人 剧照 NO.2知情太多的人 剧照 NO.3知情太多的人 剧照 NO.4知情太多的人 剧照 NO.5知情太多的人 剧照 NO.6知情太多的人 剧照 NO.13知情太多的人 剧照 NO.14知情太多的人 剧照 NO.15知情太多的人 剧照 NO.16知情太多的人 剧照 NO.17知情太多的人 剧照 NO.18知情太多的人 剧照 NO.19知情太多的人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27 23:17

详细剧情

本(詹姆斯·斯图尔特 James Stewart 饰)和乔(桃丽丝·戴 Doris Day 饰)是一对感情十分要好的夫妻,带着儿子汉克(Christopher Olsen 饰),一家三口来到了风景如画的摩洛哥度假。一次偶然中,本和乔结识了名叫路易斯(丹尼尔·盖林 Daniel Gélin 饰)的男人,他们在一起相处十分融洽。   不幸的事情发生了,路易斯被凶手刺杀身亡,临死前,他透露了一个神秘的名字——“安伯斯·查培”,并且告诉本和乔,有人正在伦敦执行一项秘密的暗杀行动,在得知了这个惊天秘密后,本和乔来到了伦敦。暗杀者自知行动泄露,为了取得最后的成功,他们不择手段绑架了汉克,可即便如此,也没能动摇本和乔声张正义的决心。

 长篇影评

 1 ) 希区柯克的文化自信

卡拉瓦乔式的经典椭圆构图,让观众好似参与其中,非常具有代入感。

拿病人的手术费比做俩夫妇换来的日常开销,这个切入点既新奇又十分具有幽默感。

希区柯克本人就像那个片中的小孩一样,来到了异域世界,看什么都是好玩新奇的,当然也借男主之口幽默的吐槽了另外那些令他不习惯的异域习俗,希区柯克真是一个有趣的老玩童。

观众看到一个吃了镇静剂的母亲在得知孩子有危险时反应尚且如此剧烈,更不用说正常状态下的反应,但导演却把这一幕植入在了观众的想象之中,从而让冲突变得更冲突,让强烈也变得更强烈,可谓神来之笔!

希区柯克的电影中总是可以窥探到他所诠释的欧洲文化,建筑、服装、礼仪、音乐、绘画,这种民族文化的自信和深刻的理解以及艺术般的诠释,将一切融会贯通,这就是文化自信。

传统手工业
社交礼仪
宗教仪式
建筑艺术
古典合唱
服装及陈列品

在一场盛大的音乐会中把人性的脆弱、张力以及家与国的利益冲突都撕裂在了这部恢弘的乐曲中,真叫人拍案叫绝!

 2 ) 戏谑的献礼

非常喜爱希区柯克的电影,这部翻拍版依然引人入胜,即便今天看来,虽然惊悚和悬疑已经平平无奇,但是大师的节奏感依然可以带动人们的情绪……
希区柯克的电影总是意犹未尽,或者可以说是虎头蛇尾,希区柯克电影的结尾总是一个提速,好似冲刺,又好像高潮,留下的只是余韵……
深受精神分析影响的大师,在这部电影中却不甚明显,特别是电影中叙事的逻辑,使得一切所发生的都过于刻意,电影中的政治意味也很有隐喻,故事是讲述英国政治的倾轧,却将发生的场所搞到摩洛哥,又丑化了穆斯林……
在故事的进程中,电影主人公不断强调他们的美国身份,美国的被重视,美国使馆的威力,更是美国人化解了英国危机,这或许是希区柯克在好莱坞发展给美国的一份主旋律小礼物……

 3 ) 蒸腾

完美的搭讪方式!“制造恶人!”,然后自己解围,自然赢得别人的好感! 第一个人(陌生人)取得信息,然后第二对人(一直跟踪的陌生人)利用信息!轻易就破掉了别人的防御机制,这也太狠了叭! 【tips.】(以后统一用,想法,非剧情) 在写纸条的时候写两张,警察询问的时候掏出一张,误导别人,顺着假字条寻找,这里内外视角可以做不同的文章。 希区柯克做的是零视角的文章,角色不知道路易伯纳德是谁,观众也不知道,只有第三者知道,再来陈述。有趣的是,这时换成外视角拍法,可以拍个关于伯纳德的倒序,换成内视角的拍法,可以拍一番警局的较量。 粉丝中被单独拍摄的眼镜女子,全部拍摄是记录真实,单独特写就是刻意的强调,出现两次代表特别重要。 空间分散再集合: 朋友来拜访,夫妇先后去找人和教堂,形成了三空间,加上罪犯空间,是四空间,然后不断交错,就看最后空间怎么融合。(这部其实拍得很一般,但有了很多的启发,不知是看到劲了还是希区的本事。)

 4 ) 《擒凶记》别绑架美国父母的孩子

母亲乔唱的歌很好听的。Whatever Will Be,Will Be.

看电影《擒凶记》总觉得似曾相识,尤其是到故事最后的高潮时刻。

后来我终于找到答案了,原来这部电影和《三十九级台阶》特别像,反正导演是希区柯克,自己致敬(抄)自己算偷吗?

言归正传,《擒凶记》仍然是一部典型的希区柯克悬念电影,普通人意外被卷入间谍斗争之中,并在最后击政治阴谋的故事。

故事的主角是丈夫班和妻子乔带着孩子汉克在北非摩洛哥游玩的时候发生的,在旅途中汉克意外扯下穆斯林妇女的面纱,陷入麻烦之中,然后被神秘人物路易斯解了围,也因此他们相识。

当天晚上原本路易斯请一家人吃晚餐,结果放了他们鸽子,一家三口值得独自前去餐厅吃饭。在用餐过程中他们又相识了一对来自伦敦的夫妇,他们相约明天外出游玩。

第二天一行五人开心的在集市上看热闹,突然有人背上插着刀子倒在了班的面前。原来死者是路易斯,他在临死之前告诉了班一个名字并坦白自己是间谍,正在阻止一场恐怖活动。

随后班被带到警察局问话,儿子汉克被伦敦夫妇带回酒店照顾。就在这时班接到电话告诉他不能透露任何信息给警察,否则就杀掉汉克。

夫妻二人万万没想到伦敦夫妇居然是也是间谍,而他们已经从摩洛哥消失了,为了孩子他们只得前往伦敦。

根据情报乔和班寻找间谍的地址,虽然最后发现了却因为警察行动迟缓而错失时机,班此时被击昏,乔只得跟踪间谍前往音乐大厅。

音乐大厅内英国首相正沉浸在音乐之中并没有注意到危险的降临,而不远处的黑暗中早有一只黑黢黢的枪管瞄准了他。

而这一切都被妻子乔看在眼里,关键时刻她的一声尖叫扰乱了刺客,他打偏了,首相只是手臂受伤。随后班赶来想要制服凶手,没想到凶手竟不小心跌下看台,死在了音乐大厅的地板上。

这个桥段简直就是和《三十九级台阶》一模一样啊,尽管不是桥段已经不新鲜,但是在“最后一分钟营救”的效果下,仍然让人有很强烈的紧张感。

之后当然是寻找儿子汉克了,当然一切都不是问题。这时反派老大说了一句:干嘛招惹美国父母的孩子,你刺杀失败活该啊!嗯,这个有点直接了,哈哈。

总之这部时长两个小时的电影,在今天来看节奏是有些过于缓慢的,故事情节也相对淡薄。

 5 ) Whatever will be will be

随笔,看图说话,言不尽意。

希区柯克的商业片,整体还是拍的不错的,老少皆宜,北非大冒险。就是没啥弗洛伊德可言了(《惊魂记》、《迷魂记》)。

经典男主,人物形象和希区柯克有名的那几部有点承继关系,理性但是又冲动;女主是感性的,但是洞察力很强。女主灰色套装让人想起Vertigo.

成功的开头
请法国人处理蜗牛,没绷住
男主是理性的,就是容易急,而且有点迟钝,唤起了一些个人生命体验()
旅费来源,挺好笑的
钟楼,梦回《迷魂记》

哎,但是换句话说,这一部还是少了点希区柯克味道...

 6 ) 再观《擒凶记》的思考

       再看希区柯克的经典《擒凶记》,故事情节已了然于心,多利斯·戴的经典老歌Que sera, sera依然在耳边回荡。不同的是,影片的人物刻画还是让我有了一点新的思考。剧中的主人公是一对美国夫妇,故事围绕此二人在北非旅游卷入一起谋杀案,儿子被绑架,两人根据线索对其营救展开。
       影片事实上分析了男女两性在面对不同问题时的各自所长。影片开始,一家人在客车上邂逅法国人Bernard,丈夫与其聊得火热,不加掩饰地将自己的职业、家庭地址、旅程安排等一并透露给对方,妻子则对法国人在“不对等”的谈话中将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而产生怀疑。
来到旅馆,Bernard邀二人品尝摩洛哥美食,自己借口有事离开,之后却不合时宜地出现在晚宴上。丈夫对此大为光火,意图找其理论,却被妻子冷静地劝阻。
       孩子被绑架后,夫妻俩处理问题时的冷静与判断力也由此颠倒。丈夫预料到妻子无法面对事实,诱骗她服下镇定剂,并第一时间制定了营救孩子的计划。在之后的歌剧院谋杀中,妻子面对刺客行凶手足无措,在即将崩溃之际使出女人的杀手锏尖叫,使首相免于一劫。随后丈夫冷静地设计了进入大使馆的方法,夫妻俩配合将儿子救出。
       整个事件的发展,是在丈夫的理性与急躁,妻子的洞察力与脆弱相互交织的过程中进行的。有趣的是,男人和女人在处理问题时的差异和冲突,会使事件不断地复杂化,但在最焦灼的时刻,一切却往往因为这种差异峰回路转,最终得以圆满解决。也许这正是这个世界如此斑驳瑰丽,惊心动魄的原因吧。

 7 ) the man who knew too much

 2008-01-01 04:26
     终于开始要写些东西了,但没想到第一篇影评竟然是关于希区柯克这位悬念大师的作品----一部小小的悬念剧。
       真的纯属偶然,偶然的看到他,偶然的喜欢上这部老电影。。。

     不同于如今奢靡,花哨的大片的制作,这部老影片更多的是平时的镜头,用剧情本身来推动事件的发展,并牢牢的抓住观者的心。

     希区柯克曾两次执导这部影片,一部是在三十年代于英国拍摄的黑白片版本,另一版则是1955年于美国翻拍的,我看的就是后者。影片描述了一个美国家庭到瑞士度假,意外从一名垂死的间谍口中知悉一位驻伦敦的外交官将在他出席音乐会时被人暗杀。为了让这对夫妇守口如瓶,暗杀者绑架了他们的孩子作为人质,然而他俩还是去了音乐所。阻止了这次暗杀行动,同时也救出了他们的孩子。
      影片虽是一部悬念剧,但片中却混合了间谍片、警匪片、喜剧片等多元化的素材,拍成一部内容丰富剧力强烈的作品,并且微妙地反映了当年一触即发的欧洲政治局势。
      并且整个剧情充溢的不是阴谋叠加的杀戮,我们能看到的更多的是一对善良的夫妻如何尽己所能去救出他们的孩子。而当最后女主角Doris在钢琴前,眼含热泪内心焦急的唱起那首包含了亲情的whatever will be,will be,男主角顺利救出了他们孩子全家团聚时,把浓浓的亲情推上了高潮。
     
附: 希区柯克年表

1899年8月13日,阿尔弗雷德•约瑟夫•希区柯克出生在伦敦东部的莱顿斯顿一个经营蔬菜批发的普通人家。
1913年,在伦敦大学选修艺术课程。
1920年,希区柯克自荐到美国拉斯基明星公司设在伊林斯顿的一个制片厂工作。经历了字幕设计,美术导演,编辑等工作。
1922年底,摄制了《皮博迪夫人》(又名:第十三号),此片是他初次执导。
1923年,在《女人对女人》中,希区柯克担任助理导演。
1924年,希区柯克拍摄《白色的阴影》、《充满激情的冒险》、《普鲁特的堕落》、《恶棍》。
1925年,《欢乐园》和《山鹰》(首次独立执导影片)。
1926年,执导影片《房客》(《寄宿人》)。12月2日,希区柯克与艾尔玛正式结婚。
1927年,执导影片《下坡路》和《水性杨花》。然后,希区柯克与英国国际影业公司签约,相继执导了《手镯》和《农夫的妻子》。
1928年,执导影片《香槟》和《蒙克斯人》。
1929年,希区柯克执导的影片《讹诈》,成为英国有史以来第一部有声电影。
1930年,《朱诺和孔雀》(根据希恩•奥凯西的舞台剧改编)。
1931年,拍摄《骗局》。
1932年,执导影片《第十七号》、《奇怪的富翁》。在这期间又执导了《一代红颜》。辞去在英国国际影业公司的职务。
1933年,执导影片《维也纳的华尔兹》。受聘于英国高蒙影业公司。
1934年,执导影片{知情太多的人》(《暗杀者之家》)。
1935年,执导影片《三十九级台阶》和《间谍末日》。
1936年,执导影片《破坏》。
1937年,执导影片《年少无知》、《失踪的女人》。
1938年,执导影片《牙买加旅店》、《失踪的女人》获得纽约影评协会奖,同时被评选为当年最佳影片,引起好莱坞的注目。
1939年,适逢二战开始,希区柯克举家前往美国洛杉矶,开始了他在好莱坞的工作。执导影片《蝴蝶梦》,获第13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黑白片摄影奖。
1940年,执导影片《海外特派员》和《史密斯夫妇》。
1941年,执导影片《海角擒凶》。
1943年,执导影片《救生艇》。
1944年,希区柯克在伦敦执导法语短片《一路平安》和《马达加斯加历险记》;返回美国后开始拍摄影片《爱德华大夫》。
1945年,执导影片《美人计》,也是英格丽褒曼出演的最后一部希区柯克电影。她与罗赛里尼的“私奔”给希区柯克不小的打击。
1946年,在英国与西德尼•伯恩斯坦合作建立独立的制片公司。
1947年,执导影片《帕拉亭案件》。
1948年,希区柯克自己独立制作的影片《绳索》问世,该片也是他的第一部彩色电影。执导影片《摩羯星座下》。
1949年,执导影片《怯场》。希区柯克与朋友合作的公司倒闭。开始与华纳兄弟影片公司合作拍片。
1950年,执导电影《列车上的陌生人》,此片根据帕特里夏•海史密斯的小说改编。
1952年,执导影片《我忏悔》。
1953年,执导影片《电话谋杀案》(首次采用立体电影技术拍摄)和另一部代表作《后窗》。
1954年,执导影片《捉贼记》。
1955年,执导影片《知情太多的人》(重拍)。同年加入美国国籍。10月,开始拍摄电视系列片《希区柯克剧场》。执导完成电视片《报复》。
1956年,执导《哈里的麻烦》和《冤枉的人》。
1957年,拍摄《在死者中间》,后来改名为《眩晕》。9月30日,电视连续剧《深闺疑云》开始播映。
1959年,执导影片《西北偏北》。
1960年,执导影片《精神病患者》,获1960年好莱坞外国记者协会最佳女配角金球奖。诡异的题材,意外的故事发展,低预算的黑白制作,让这部电影成为希电影生涯的一个里程碑。


1963年,希区柯克与环球影片公司签约。执导影片《群鸟》。
1964年,执导影片《玛尔妮》。当时法国新浪潮的导演们都或多或少受到希区柯克的影响。我们看当时的作品都会有所体会,而在特瑞夫和希区柯克的对谈录中更可以清楚看到。

1965年,出版访谈录《希区柯克论电影》。
1966年深秋,开始投拍影片《破碎的幕布》。
1968年4月,希区柯克获得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颁发的“欧文•撒尔伯格纪念奖”。加州大学授予希区柯克名誉博士学位。
1969年,执导影片《黄玉》。
1971年,希区柯克荣获法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为拍摄电影《狂凶记》,希区柯克回到自己阔别多年的祖国。
1972年,执导影片《狂凶记》,让观众看到希区柯克雄风依在,这部电影流畅圆润,是希后期的佳作。希区柯克获得金球奖,被哥伦比亚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
1975年,执导影片《家庭阴谋》。
1979年,希区柯克被美国电影艺术学院授予终身成就奖。因身体原因,被迫放弃他所从事的电影工作。
1980年1月1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授予希区柯克爵士封号。4月28日晚,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终因肾功能衰竭,在洛杉矶逝世。

 短评

十分喜爱演出麦肯纳夫人的DorisDay的那段诙谐又严肃的演唱,JamesStewart还是后窗里那副样子呢..可称为希区柯克版本的首相谋杀案,亮点在镜头的变换和声音的处理上.情节上而言,完完全全就是典型设置,仅属于希区柯克的印戳显而易见

9分钟前
  • 文泽尔
  • 力荐

超喜欢这部,Doris Day给我的感觉太舒服了,而且第一次发现James Stewart眼睛嫩么蓝。节奏和气氛仍然高度保持了希区柯克的作风,有些片段有点多余,大概是没有构思完整吧。

10分钟前
  • 卜卜
  • 推荐

不算最好的希区柯克,但依然悬念丛生。歌剧高潮杀人的拍摄手法太绝了,一百多个变化镜头竟然一句对白都没有,看得人从头到尾抠手心~

14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作为弗洛伊德代言人的希区柯克可能只有讲述恋母情结的时候才对女性充满善意 与前作不是受害者就是花瓶的妻子和情人形象相反 他不吝把所有的正面特质赋予一位千里寻子的母亲 丈夫对第一次见面的游客和盘托出家底 她仍保持睿智与警惕 丈夫误打误撞差点泄露情报 她急中生智打开儿子定位的突破口 丈夫莽莽撞撞推倒枪手导致擦枪走火 她绝望中一声尖叫反而机缘巧合之下救了暗杀对象 就像千人厅的交响乐再气势恢宏 也远不及闺房小曲Que Sara Sara来得深入人心

16分钟前
  • 法外之徒
  • 推荐

悬疑氛围比较浅的一部,漏洞也比一贯的更多,有时几乎没有可信度了。难得的是在希区柯克的电影里,这部的女性力量相对突出,相对于男主洞察力低、只在意自家孩子而不在乎首相之危,女主多察、聪慧、恻隐之心、温柔而坚定的力量无疑在两次声音中被表达出来:一是音乐会上的尖叫,一是晚会上的歌唱。不过男主仍然被赋予了其他品质,从而表现出平衡的家庭关系。

21分钟前
  • Zucchini
  • 还行

从头到尾都把我吸引住了,悬念贯穿始终,男女主角表演也很精彩,当然还有那首经典的主题曲~~而音乐会与谋杀的并行则令我想起了更早看过的《教父3》同样是靠近末尾时的剧院刺杀部分,一个相当扣人心弦的精彩段落。

23分钟前
  • Marty McFly
  • 推荐

跟睿智的妈妈相比,这个三两句话就把什么黄都漏完了的爸爸真是智商拙计😂 歌好听,几处高潮够紧张,就是总觉得剧情哪里不太对劲。

24分钟前
  • #瞬间收藏家#
  • 推荐

大銀幕看震憾!!! 加5星 9.1/10 又一城戲院 3.10 補記 2年前再次看大銀幕.

26分钟前
  • 影毒肥佬
  • 力荐

詹姆斯·斯图尔特的在希区柯克电影中最出彩的是《后窗》中的表演,其他合作的作品,斯图尔特的表演其实都特别单一程式化,斯图尔特有一个惯用姿态,低头微驼背、眉头紧锁、手肘收缩,这个形象在多次出现在电影中,特别是眉头紧锁,这样的的表演方式不仅仅让观众感知到了形式的紧迫,还令人察觉到了他的不厌烦,进而使观众移情,不能代入角色或偏向于他。在希区柯克与特吕弗的讨论中曾提到过,相较于加里·格兰特,斯图尔特身上更富有激情,这种激情在斯图尔特早期的黑白片中极为明显,加上当初他的年轻气质,都极易感染观众,这也是《双虎屠龙》等早期影片成功的因素之一,但在表演后期斯图尔特的演法并未改变,因年纪增大,致使在观众观感上时常觉得和人物有距离,他总散发着一种厌烦别人的情绪,这一点在他后期饰演灰色人物的《凤凰劫》中尤为明显。

31分钟前
  • 马雅可夫斯基
  • 推荐

没有想象中那么精彩刺激。P.S 不知道为什么看到结尾女反派这么爱护那个小男孩,我眼睛就红了,还有Doris Day后来唱的那首we'll love again比之前她唱的que sera sera好听。

34分钟前
  • a little mark
  • 还行

还挺少见这样全家人都被卷入阴谋的戏码,从头到尾都很精彩抓人,虽然剧情也有雷点。

35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3.5星,两场戏还不错,一场是歌剧院桥段一场是在领事馆多乐丝.戴演唱世事不可强求这首歌的桥段,不过总的来说不如想的那么好看,或者分开看,这部影片中的不少桥段都很精彩但是连在一起就不觉得有那么惊险紧张了。

36分钟前
  • 秦诺诺
  • 还行

★ ★ ★ ★☆,Jimmy在Hitch拿AFI终身成就奖致辞时曾忆起拍摄音乐厅那场戏时他本有很多台词。可第一条拍完之后希希喊cut要把台词去掉,“你嚷嚷的太大声我都听不清背景背景交响乐了”。后来再看这场戏时他怎么也想不起当时台词是什么,Jimmy这才同意“we don't need that speech, all we need is you.

38分钟前
  • 鶩習
  • 推荐

依然是希区柯克钟爱的间谍故事,毫不知情的美国夫妇被卷入政治迷局,最后拯救首相的同时也得以和儿子团圆。多丽丝·黛唱歌的样子很迷人,虽不是典型的美女,倒也有自己的味道。

39分钟前
  • 超cute侠
  • 推荐

Hitchcock的彩蛋真的太难找了 查了一下又重新看才看到他胖胖的背影 音乐会谋杀那段似曾相识哎!女主的绿花裙子好喜欢 Que sera, sera好好听 想去摩洛哥看看

41分钟前
  • Taekii
  • 推荐

被杀特工极业余,被平民女子瞬间看出异常,更可笑的是不敢回答萍水相逢朋友的家常问题、例如你一个外国人在此干啥——职业特工别说有一个或多个掩护身份,对任何问题都会随口编且滴水不漏。男主极二逼,异国他乡对陌生人瞬间兜出自己老底,不符合其战时驻外医生、平时世界各地出差、旅行的老江湖、老油条身份。歇斯底里的女人最为讨厌,无论古今中外、无论多么漂亮。伦敦特工机关更拉倒,自己外派执行重要任务的特工被杀,与之有关的美国人随即赶来、美国人的儿子还被绑架了,简单问个话就不管了。该片最大的贡献是其插曲《Whatever Will Be, Will Be》,永恒经典。

46分钟前
  • 潜水刀
  • 还行

希区柯克在视听语言上的技巧和掌控炉火纯青,堪为悬疑片的范本。音乐厅一场从编排到镜头的剪辑,乃至声音对剧情的推进,无不扣人心弦,难以忘记。

48分钟前
  • 羽化飞仙
  • 推荐

1.阿尔伯特音乐厅的刺杀场景至为经典,钹、黛、史都华、杀手、乐谱的交叉剪辑,尖叫,张力十足。2.奥斯卡金曲[Que sera sera]与应和的口哨。3.乱入标本店,剑鱼与虎头。4.开篇儿子偷头巾、史都华坐立难安的大长腿、抓鸡腿等喜剧插曲彰显出了文化差异带来的尴尬与困窘,为影片增色不少。(8.0/10)

50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拍摄期间,黛一直咨询斯图尔特,为什么希区柯克从来不指导,是不是导演不喜欢她的表演?搭档解释说,此导通常是你做错了才会发声。可黛仍不放心,直接去问希区,得到了相似的回复,“亲爱的黛,你没有做错任何事情自然不会招致我的评议。你的表现始终与我对影片的要求相吻合,这就是我什么也没说的原因。”……希区之所以选黛入擒凶记,因对其在风暴警告那部黑片中的表现印象深刻。制片人曾有疑虑,因为他觉得黛只是一位歌手,他原本更想用特纳、凯利或者诺瓦克去演女主角。

55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多丽丝戴唱的那首Que Sera Sera可真好听!没想到后来又来了一遍,还是最后的关键,多好。不过剧情就不多推敲咯...

59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